姚尚明 发表于 2017-10-10 14:47:57

【桐城麻溪姚氏】 九修族谱继先勋

渊源
姚氏得姓始祖是舜帝。舜帝是中国上古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因生于姚墟,故姓姚,名重华。

浙江吴兴武康姚氏,亦称吴兴姚氏,是舜帝姚重华血脉、正统贵族。公元前23年,姚重华69世嫡长孙、西汉大臣姚平为避战乱,举家迁隐吴兴郡(今浙江吴兴县),保全了舜帝血脉,现已繁衍一百四十几代。吴兴姚氏是江东望族,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桐城麻溪姚氏是吴兴姚氏的一支,因此桐城麻溪姚氏的郡望是吴兴郡。家史


据桐城麻溪姚氏家谱、桐城相关地方志记载,桐城麻溪姚氏始祖胜三公原籍浙江省余姚县。宋元德佑间(1275年-1276年)始迁至桐城,胜三公随父远祖某官居安庆,见桐城麻溪河畔风光秀丽,俗厚人淳,遂迁居此地。
岱鳌山
麻溪河,位于安徽省枞阳县境内,主体部分在钱桥镇境内,发源于桐城、庐江、枞阳三县(市)交界处的岱鳌山。传至五世祖大参公姚旭,中明朝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自此子孙繁衍,终成桐城望族,因此被称为桐城麻溪姚氏。于仕宦,与显赫的桐城清河张氏并称“张姚”,清代有“桐城张姚二姓,占却半部缙绅”之说;于文学,姚家代有传人,姚鼐更是和方苞合称“方姚”,成为桐城派的代名词,旧时有“人人桐城,家家方姚”之语。
家谱

桐城麻溪姚氏家谱共修过八次:1、创于大参公姚旭(明中叶)2、职方公姚孙棐二修(顺治十八年,1661年)3、鹤山公姚士黉三修(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4、赣州公姚孔锌四修(乾隆二年,1737年)5、中丞公姚棻、惜抱公姚鼐五修(乾隆六十年,1795年)6、总宪公姚元之、廉访公姚莹六修(道光十九年,1839年)7、幸余公姚濬昌、云石公姚寿昌七修(光绪四年,1878年)8、星五公姚联奎、国桢公(字号待考)八修(民国十年,1921年)因此,桐城麻溪姚氏家谱每次编修间隔的时间分别是36年、40年、58年、44年、39年、43年。
从明到现今,桐城麻溪姚氏家族族众繁多,已绵延了二十六世…桐城麻溪姚氏自八世起延用字派,完整字派如下: 【希(8)虞(9)之(10) 孙(11)】 【文(12) 士(13) 孔(14) 兴(15)】【支(16) 鸿(17) 叶(18) 茂(19)】 【永(20) 佐(21) 大(22) 成(23)】【育(24) 茲(25) 才(26) 德(27)】 【允(28) 为(29) 国(30) 桢(31)】【长(32) 发(33) 其(34) 祥(35)】 【亿(36) 世(37) 云(38) 礽(39)】
先贤
大参公姚旭:是麻溪姚氏家族中的第一个进士,大参公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中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从此姚氏家族登科入仕者不绝,家族开始兴盛,“姚氏之族,至参政始大”(参政即大参公),从此“名哲继踵,遂为世家。”湘潭公姚之骐,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湘潭令,有循声,民为谣曰“只饮湘潭一口水,不染长沙半点泥。”,祀“乡贤”。副使公姚之兰,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福建海澄令,加按察司副使,祀“乡贤”。功元公姚若水,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刑科给事中,官至广西布政使参政。仁山公姚孙枚,少孤力学,授读养母,性恬退,与物无競。岁旱,邻人侵其水遂让之。为族长,公正有声。或相忿争,公片言辄平。尚宝公姚孙榘,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湖广荆南道参议,兼按察司副使,祀“乡贤”。职方公姚孙棐,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职方司主事,祀“乡贤”。端恪公姚文然,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以疏言敢谏、宽平刑律著称,卒赐祭葬如礼谥端恪,入祀贤良祠,专祠本邑。
姚文然文集
峡江公姚文焱,十二岁作《金陵感怀诗》,时称神童,与从兄端恪、外兄方享咸辈以诗名,为桐城“潜园”十五子。康熙八年(1669年)举人,任峡江县知县,治行惠民,峡人勒石志之。
开化公姚文燮,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云南开化府同知。
姜坞公姚范,清著名文学家,字南青,号姜坞,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官翰林编修,任三礼馆纂修。与刘大櫆友善,论文继承方苞的主张,持论对其侄姚鼐颇有影响。其学深究遗经,综括精粹。
中丞公姚棻,字香茞,号铁松。清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授甘肃靖县知县,教民置水车灌田,开金石岘便利交通,立兴靖堡集市繁荣贸易。调皋兰知县,署固原州。升安陆,移武昌,改施南府,再改谭州府。历任广东按察司,江西、贵州、云南、福建巡抚。

惜抱公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他提倡“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在散文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与方苞、刘大櫆一起,创立了清代散文最重要的流派——桐城派,并将桐城派推向最高峰,同时也将吴兴姚氏推上姚姓“第一名门”的地位。廉访公姚莹,少孤贫,有大略。尽发范遗书数百卷,遍读之;师事从祖鼐,受古文法。其诗与古文词洞达世务,激昂奋发,磊落自喜,论事之作尤能自出机杼。姚鼐弟子在乡里,以方东树、刘开、姚莹最为知名。

姚莹《康輶纪行》总宪公姚元之,字伯昂,号廌青,又号竹叶亭生,晚号五不翁。嘉庆十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内阁学士。善画人物、果品、花卉,书法尤精隶书。
大定公姚柬之,字伯山,又号且看山人,清代文学家。道光二年进士,官云南知府,书学苏轼。
竹山公姚濬昌,廉访公子。字孟成,号慕庭,晚号幸余。受曾国藩奏荐,初补江西湖口知县,调安福,继为湖北竹山、南漳知县。
叔节公姚永楷、蜕私公姚永朴,廉访公孙。濡染家学,复师事桐城吴汝纶,受古文法,为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

尊师重教
桐城麻溪姚氏历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并且言传身教,家学兴盛,姚氏家训就曾经教子曰“富贵在天,惟学在人”,可以说姚氏家族的成就与其尊师重教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姚氏先德传》上记载:葵轩公姚希廉,有子六人皆聪慧,于是自己放弃举业,“经理田畴,千里延师以教诸子”,见到文儒,必定与之交谈,以便使儿子们博见多闻,其后四子同时入郡县学,两孙为进士。葵轩公逝后,长子南车公姚承虞“督诸弟就学甚严”,后代多有中举者;槐轩公姚孔鈊,“抚孤侄与己子,课之甚严”;木斋公姚培致,亲自教育其孙大定公姚柬之,凡立身行己之道,天地民物之大等等,遇事讲解,博引曲喻,大定公姚柬之遂成为名宦。
学术在家族内世代相传,称之为家学,麻溪姚氏家族特别重视家学的传承。姜坞公姚范,擅长古文,亲授惜抱公姚鼐古文之法。惜抱公开创桐城派,形成自己一套古文诗辞理论,师事惜抱公的族人最多,“莹师事从祖鼐”;族孙大定公姚柬之,“师事族祖鼐,受古文法”;族孙总宪公姚元之“师事族祖鼐,受诗、古文法”;廉访公姚莹又授其子竹山公姚濬昌,“子濬昌,能继家学”;竹山公姚濬昌又授其子叔节公姚永概和蜕私公姚永朴,“各以所性,师而承传之”。
可见麻溪姚氏家学从姜坞公起代代相传,承授不断,甚为兴盛。

麻溪姚氏家族的女性也起到了教育子女的作用。文端公张英的妻子姚氏,珠树公姚孙森之女,由于教子有方,还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赏:“张廷玉兄弟,母教之有素,不独父训也!”;中丞公姚棻的父亲早亡,母亲方氏苦操抚之,“稍长,不能从师,口授章句……公性至孝,幼时母方夫人督之甚严,及贵犹不假颜色。”;廉访公姚莹的母亲张氏,文端公张英后裔,“莹兄弟方幼,太宜人竭蹙延师教之,每当讲授,太宜人屏后窃听,有所开悟则喜,苟不慧或惰,则俟师去而苔之,夜必篝灯,自课莹兄弟,《诗》、《礼》二经,皆太宜人口授,旦夕动作,必称说古今圣贤事。”
浩然正气
端恪公姚文然,曾任清朝刑部尚书,就是正气凛然,满朝景仰。

康熙十三年,孝诚皇后驾崩,暂且停殡于巩华城。孝诚皇后是康熙的第一位皇后,皇上与之感情很深,多次去看。端恪公深觉不妥,恐皇帝陷于悲伤,耽误朝政,便上疏劝谏,并且引用魏征建议唐太宗拆毁昭陵望台的事情来比拟,康熙忍痛接受了他的建议。
端恪公工作时务必使法律达到宽大公平,他常说:“刀杀人一时,法令杀人万世,怎能不慎重呢?”诉讼案件得到公平判决,他回去就面有喜色。但怀疑有冤情的案件,通过力争仍没有化解的,他每每退朝后,则是长跪自责。
惜抱公姚鼐辞官南归时,路过泰山,应泰安知府朱子颖的邀请,同游泰山。朱子颖说:“您文名天下,登泰山不可无文,写一篇文章刻在石上与泰山同寿吧。”惜抱公回答说:“美景在目,心有感触,倒可形诸笔墨,刻石泰山,则非所望。”
朱子颖又说:“你我之谊如同先贤范仲淹与滕子京一样,也像《岳阳楼记》以政通人和之笔,愿奉笔资千两”。朱子颖是想借姚鼐的笔为自己树碑立传。惜抱公写了《登泰山记》,仅在文中写了“与知府朱孝纯子颖”和“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如此平淡的两笔,朱子颖心中不满,只得叹说:“姬传兄如此,实可敬可佩”。朱仍拿来白银千两赠送,惜抱公只取了五十两作为路费,并言明回乡即派人奉还。

说来这两人也有缘分,后来惜抱公在扬州梅花书院任主讲时,朱子颖也官升扬州,他又请惜抱公为重修双忠祠写碑文。没想到这次惜抱公连朱的字号都未写。
朱子颖再次大失所望,但为表高雅,他仍送来白银五百两,惜抱公拒绝了。并对来人说:“请转告你家大人,姚某穷,可以卖文为生,但不出卖文德。”道光三年(1823年),漳河、卫河发生洪水,漳水改道东徙抵内黄,进入卫县,所属村庄皆被淹没。姚柬之时任河北临漳县知县,听闻灾情,立即携带米粮赶往灾区,一而勘察灾情,一而赈济灾民。有幕宾言应待勘察完灾情之后再行赈济之事,柬之曰:“弃一官可全万人命,吾何惜!”百姓皆欢呼感动,全活者众。
扶危济困
麻溪姚氏家族从胜三公起就周贫济困,《姚氏先德传》上记载胜三公“周贫恤匮无吝,人称长者”,临逝之前还告诫子孙要孝友忠厚。葵轩公姚希廉,曾经被族人以徭役困之,除夕之夜,煮麦半升,还没有煮熟,追呼者已经在家门口了,于是感慨万分,赋诗一首,称之为《麦饭诗》:“四十年来光景殊,蹉跎岁月竟如何?儿童五六饥寒迫,生计萧条事业孤。爨火烟馀蒸麦熟,柴扉掩罢听征呼。重重乐事人间有,寥落凄凉似我无。”以此来告诫诸子,他日子孙有兴者,当厚恤族人。

姚氏后人大都守其族训,周贫救急,帮扶族人。晓峰公姚文荧,“族党贫乏,常出粟周之”;铎山公姚兴豪,“人有窘急,必竭力济之”,并教育子孙以德业为先,称之为家法;东胶公姚士黉,教导族中失学者,族人赖之,邑郊外有很多无主枯棺,东胶公就买山埋葬,不下数百塚;髯樵公姚孔嶔,精通医术,遇到族中贫困者,就暗中捐参在药剂中,不令其人知道。
遇到灾荒饥年,姚氏族人多赈济乡里。康熙十年大饥,蛰存公姚文鳌梦到一神,醒来之后说这是神招他赈饥,于是鬻田设粥厂赈饥灾民,日食数千人。后又瘟疫大作,人多野死,蛰存公多为营葬。康熙十八年(1679年)又大饥,蛰存公刊刻招募米粮的小帖子,让儿子沿门求募,邑人响应,所活尤众。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邑中两次发生灾荒,如川公姚士至竭资助赈,带领乡贤到太霞宫粥厂料理赈饥事宜。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大饥,铎山公姚兴豪倡率捐粟平粜,“老弱全活无算”。观圃公姚永康,道光初年主持族务,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邑中发生涝灾,观圃公施粥平粜,救济穷困,活者甚众。
尊崇孝道
桐城“明以来多讲性理之学”,麻溪姚氏家族尤其推崇宋明理学,在这种环境下,姚氏家族十分讲究孝顺父母,提倡子女仁义诚敬孝。

在《宗谱》、《姚氏先德传》和《道光桐城续修县志》中关于姚氏孝子的记载有很多。恕斋公姚孔釴,父亲病中,侍奉汤药衣不解带多年,父亲逝后办理丧事,哀恸几乎晕厥,以至失明,等到服完丧才渐渐能看见,人们认为是孝思所致。侍奉母亲吴宜人,终生如一日,自己病了都不肯离开膝下,临逝之前才回到自己的房间,并且告诫家人“无殡我于中堂,恐宜人目击心伤也”,上闻,钦旌孝子入祠;东胶公姚士黉,“性至孝,母方孺人疾,圭股和药以进。”其父峡江公姚文焱卒于京师,东胶公徒步去迎丧,在路上的哀哭声让路人动容;如川公姚士至,母亲江氏,如川公以嗣子奉事,公曾经在龙眠山中读书,听到母亲生病的消息,踉跄回乡,匆忙中掉到河中,遂感染风痹之疾,在病中仍然日夜侍奉母亲。公在家中授徒,所得的束修,除了奉给江氏外,仍然供给自己的本生父母;竹山公姚濬昌,为了奉养母亲,弃官隐居十三年,后因为无资不能供养,才再出为官,“母逾八十,终于安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桐城麻溪姚氏】 九修族谱继先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