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尚明 发表于 2018-10-22 10:00:24

姚莹后裔回乡探访,祖上五次击败英军、参与营救陈独秀

作者:刘云花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我手握姚谦老先生的双手,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这位八十四岁高龄的老人,日思夜想的回乡梦,这个时刻终于实现,立足麻溪姚氏修谱办公室,内心总算有了归属感。为了这个愿望,他花了两个月时间酝酿计划,说服儿女,让他们放心自己能行。终于,由学生谢长友先生陪同北上成行。


提起姚谦老先生,六尺巷文化的诸多读者都非常熟悉,曾有多篇文章发表于六尺巷文化平台,其中一篇《追忆父亲:安徽文博老人姚翁望》一文,详细介绍了他的家族史。姚谦先生的高祖父是姚莹。姚莹进入中国史的重要人物,他不仅在文学上是桐城派代表作家,而且在仕途上做到了广西、湖南按察使。姚莹在台湾面对英国侵略军,曾五战五捷;在西南各地考察写出了《康輶纪行》,揭露英国侵藏野心,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和边疆防务。
曾祖父姚濬昌是同光年间桐城诗派的重要作家,深受曾国藩的器重,历任江西安福、湖北竹山等县知县,著有《慎终举要》《乡俗纠缪》《幸馀求定稿》等。祖父姚永概是桐城派晚期代表作家,中江南乡试第一名举人,曾任安徽高等学堂总教习、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创办安庆一中。当时,桐城派虽然在新文化运动中被称为“谬种”,但陈独秀被捕,姚永概仍与姐夫马其昶一道参与营救,被胡适称为“黑暗中还有一线光明”。父亲姚翁望是当代著名文博专家,与表侄方鸿寿一道考入上海美专,师从黄宾虹、刘海粟,毕业后就职于安徽省文献委员会,建国后参与筹建安徽省博物馆,并一直在省博物馆工作,捐赠了家藏大量文物,著有《安徽画家汇编》《桐城文物考》等著述。
在传统的观念看来,中医和古文是不分家的。受家学影响,姚谦先生从小就热爱文学,后来选择从医。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曾担任过两所医院院长,出版了三部医书,至今每周还抽出两个半天为人看病。温和慈善的姚谦先生与我们一见如故,中气十足的音调、红光满面的容颜、思维敏捷的表达能力,掩盖了他的实际年龄。
回桐城的前一天,也就是10月14日,老先生由深圳抵达合肥南站。接站的有侄儿姚俊爽,麻溪姚氏宗亲会姚大义会长、姚大彬副会长、姚甲林,和联络已久的桐城文友汪久玲。
在合肥一项重要行程,就是为答谢研究姚氏文化、关心姚翁望著作出版的文化界友人。下午,这些友人陆续来到老人下榻的安徽饭店探望,大家虽然是初次相见,却亲切如家人。谈桐城派往事,谈文物,谈故人,谈出版事宜,好不热闹。他们中有安徽博物院胡敏院长,安徽大学出版社齐宏亮总编、李君副社长,安徽大学江小角教授,安庆师范大学汪孔丰副教授,安徽博物院刘东副研究员,以及桐城籍文友方无、陶善才、卢赟秋。
方无先生是方以智后裔、书画家方鸿寿的孙子,与姚老先生家是世交。姚老弟弟姚力上结婚时,方鸿寿曾书姚家传世楹联“黄菊花开金凤羽,青松干老铁龙鳞”相赠。方无先生专门邀请专业人士,精心制作了复制件送给姚老。接过这件寄托着桐城方姚世谊的礼物,姚老无比欣慰。
第二天上午,由学生谢长友陪同,姚老赴小蜀山公墓祭拜了父母。中午用餐后稍稍午休,便启程赴姚老阔别已久的故乡桐城了。

一位八十四岁老人,腿脚不灵便,坐着轮椅,带着满腔热血,不远千里,归心似箭不言而喻。
15日下午,姚老抵达桐城,第一站便是麻溪姚氏修谱办公室,姚辉、姚大芝、姚龙凤等接待了姚老,亲如一家的感情洋溢在每个人心间。当晚,我们麻溪姚氏宗亲会诚邀了桐城文博界、文化界的几位领导作陪,设菲酌以表敬意。姚老的念乡情怀,视麻溪姚氏为家的情结,深深感动着见面的每个人。

席间,浓浓的亲情弥漫满屋,灯光在祥和的气氛中显得格外柔和,温暖着大家,也温暖了秋意渐深的夜。老人萦绕心头的乡愁,盘踞脑海的情思,在举杯对饮中慢慢得到慰藉。


按照辈分,姚老是大字辈,和我们同辈。虽然年龄有差距,但我们仍亲切地喊他“老哥”,这样才是一家人。16日早八点多,陪老哥去他的曾祖父姚濬昌墓地拜祭。勤快活络的姚甲林小弟,替老哥买了几束鲜花,一箱白酒和香。绕城西上,车行平缓,尽量让老哥感受沿途的风景。虽秋意绵绵,繁花不在,但视野里像嵌了五彩的花环,黄的稻穗、红的柿子、青的桔子、小草俯身忙着播下明年的种子。隔窗远眺,眼宽心阔,大美无言。
停车步行,轮椅亦无法使用,姚甲林贴心照顾,搀扶慢行。老哥的学生谢老师举着相机,生怕漏掉一个镜头。坡不是很陡,但对腿脚不便的老哥有些吃力。一段树枝交错的小路,硬生生被几位男同志踩出了道。姚濬昌坟莹隐在小树林立的山脚之上,背靠高山,前方地势开阔,碑文字迹清晰。撒酒、烧香、敬花,瑟瑟处透着一丝悲凉。老哥经两人搀扶,重重地跪下。那刻,每个人的心也被重重的敲击,敬意油然而生,麻溪后人代代传承的孝德在这里得到诠释。
老人难抑情怀,心情激动:“曾祖父啊,你一生喜静好读,在这里隐藏了这么久,你不想打扰别人,也不想让别人打扰你。我们找你这么久,终于在八十多岁才把你找到。哎!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愿晨星野花作伴,愿先人独守自己的那份宁静,安息丛林中吧!”老天似有意安排,当我们拍去衣服上的植物花粉,站在车前时,已云开日出。

撇下一路风尘,行驶右拐继续西上。下一站,是去老哥祖辈姚濬昌、姚永概曾隐居过的吴家嘴。吴家嘴地处挂车山中,姚濬昌在吴氏宗祠旁建房隐居,让姚永概兄弟读书其中。该处房屋叫西山精舍,也就是山里人称的姚屋。在吴氏宗祠里,姚永概还受业于名师秦汝楫。
对于一位十四岁就离开桐城,久住深圳的游子来说,桐城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他思念的根源、不了的情愫。绕过蜿蜒山道,经过波光闪耀的牯牛背水库。都说春华秋实,空气中都能嗅出果香,也许道边的草丛中,就有一串山楂羞红着脸,偷看我们的行程,秋风抓住桂子的余香,抛在空气里,余韵悠长。

赶到建设中的吴家嘴吴氏祠堂时,吴金钟等族人已在等候。吴金钟先生紧握着老哥的双手,仿佛穿越了百余年的情感在胸中激荡。他详细为老哥介绍了吴氏老祠、西山精舍的位置,以及重建宗祠的工程安排。“西山精舍”几乎要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好在卢赟秋先生对地方文史的热爱,仔细寻访查考,写出了《我想学学姚永概,挂车山中住八年》,让西山精舍重回世人面前。面对这片青山绿水、悠然寂静的环境,老哥站在西山精舍遗址前,双手作揖,高声道:“姚家从这里走出了几代文人才子、爱国先贤,感谢卢赟秋先生的不懈努力。”
为追溯姚家与吴家嘴吴氏的渊源,老哥特意创作了《吴家嘴吴氏宗祠落成志喜》三首,并请著名书法家书写装裱,亲手赠送吴氏族人,预祝吴氏祠堂顺利建成。两个家族穿越三个世纪的交往,真是人间佳话,让我们真实感受到桐城文化的持久魅力。中午,吴氏修谱办盛情接待了我们一行。


下午,回酒店休息后的姚谦老哥,精神气俱佳。他坐在姚氏谱办,深谈了有关修谱事宜和今后设想。对家族修谱的重视和支持,令人感动。他跟每个人言谈中,提到最多的词语就是“爱国”。祖祖辈辈的爱国精神,已传承注入到他的血液里,从而能感受到他心胸的宽广。先生不假思索的谈吐,其连贯性、条理性、远瞻性,都是一般人不能比的,不愧文人世家之后。

晚餐,老哥一定要做东,宴请了桐城文博界几位友人,如为修复姚永概墓地操心劳力的张泽国老馆长等。这也许是老哥一直的心愿吧。


17日,秋风唤醒晨曦,一切欣欣然。又是八点多出发,姚中祥、姚大芝两部车载着我们至龙眠,陪老哥首先祭拜姚永概墓地。车停双溪村支部,因山高路峭,无法跟进,只好就地跪拜。
不多时,再次启程,趟过一条小溪,好几里的山路。坡陡,雨水冲刷了路基,硬板的麻谷路面,铺垫一层松毛。在这山山黄叶飞的季节里,有些树木已卸下妆容,唯菊傲绽,幽独空林,守护着良臣姚莹墓茔,恰似当年姚莹守护台湾。一片片落叶俯下身段,拥抱坟莹,彰显回归之美。
再次趟过小溪,趟过了那一丝神伤,也趟来了山下蜜蜂嗡嗡,花粉飘香的心情。中午,博物馆吕昭文馆长在龙眠山中接待。席间,馆长多次提及姚翁望对桐城文博的贡献,捐赠了大量字画,也高度赞扬了麻溪姚氏族人和谐共处的优良品质,以及姚育发宗亲多年对老坟的关注。
馆长真的话不为过。顺祥塑业老总姚成阳专程从四川赶回,就直接赶到龙眠,当即设局晚餐宴请。从老哥第一站在合肥直至16号晚,一直由姚大义、姚大彬、姚甲林三兄弟请假作陪,直至17日才回工作岗位。还有文友汪久玲先生,从望江赶赴合肥,又陪到桐城。


亲人归来,带着念想,带着愿望,也带着一脉相承、血浓于水的情怀,姚元之旧馆是他必看之地。姚元之是麻溪姚氏的另一位闻人,曾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卸任后居住竹叶亭姚氏祖居,也就是如今的旧馆。
姚元之旧馆坐落在北街小学操场内,青砖墙,高宽的镂空雕花门窗,做工精湛,气势不凡,整体建筑完好。与往不同的则是,杂草小树环生的院落,已变得棱角分明。因时间关系,我们半小时后辗转姚莹故居。

姚莹故居位于北大街,这里留存着老哥太多的儿时记忆。得知老哥要来探视故居,文昌街道王建海书记、投资桐城文学小镇建设的方博琳董事长专程赶来陪同。
主人归来,平时紧锁的门都已打开,记忆碎片从每间屋里慢慢汇总。我们聆听,穿越时空的画面逐渐有了轮廓。老人忘情地说着过去,似回到幼年,每年核桃成熟季,都会来到这里拿着石头,或举着竹竿打着核桃,一起奔跑争抢。叹时光悠悠,满屋苍凉的老屋,千疮百孔,岁月的光斑驳着记忆。
好在这道门如今已打开,进来的是阳光与希望。方博琳先生从北京回到桐城,投资文学小镇,奉献文化事业,尘封的历史记忆纷纷等待着重启。
方博琳先生向老哥邀请,两三年内复建好姚莹故居,再请他来给大家讲往事,回忆那些年的美好。我们相信,等老哥再次走进故居,一定就是原来记忆里的模样。



北大街巷子,不光有他老宅里的欢乐,还有儿时的玩伴。讲学园里住着念念不忘的老友方振宇先生。方先生是画家方鸿寿的次子,是方无先生的父亲。两位儿时伙伴相见执手,格外令人感怀。老哥还关切方先生的身体,专门为他把脉听诊。相见时间虽短暂,却已诠释了最真挚的友谊。

这几日与老哥相处,善良的他稍有闲暇,就关心备至地给大家拿脉听诊,详细耐心地说诊,让大家有幸享受了专家级待遇。
晚七点五十,当南下的火车鸣笛响起,意味着我们要与姚谦老哥和他的学生道别。难免有些许不舍,愿列车带着我们的欢笑,祝福前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以诗人王勃的诗句作为结束语,以表心情,期待再次与老哥相见。

pszyyao 发表于 2018-10-22 23:01:31

   清代桐城麻溪姚诸人物是桐城文学派的骨干和领军人。
   姚谦先生和麻溪姚修谱办有【清】姚永概(解元)江南乡试朱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姚莹后裔回乡探访,祖上五次击败英军、参与营救陈独秀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