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孝中 发表于 2012-3-27 13:31:16

姓氏起源

以国名为氏,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晋重即晋文公重耳,以国名晋为氏,重为重耳的简称;鲁申即鲁僖公申,国名鲁为氏,申为名。
以封地为氏,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如晋国大夫毕万采地为魏,后世子孙以魏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万封于韩,以韩为氏。
以官名为氏,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
以职业为氏,如巫氏、卜氏、祝氏、史氏、匠氏、陶氏等等。
以居住地为氏,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名)、东门襄仲(字),是以东门为氏;宋国乐大心为右师,居于宋桐门,称桐门右师,是以桐门为氏。诸如东郭、西门、池等等。
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子罕)称公子喜,其孙舍之(子展)称公孙舍之。
以贵族的字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子思)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另有公子,字子驷,其孙以“驷”为氏。
以祖父之字为氏最为常见,是得氏通例。

姚紫洪 发表于 2012-4-24 15:21:01

学习!

姚孝中 发表于 2013-7-26 20:48:15

姓氏起源于上万年前人们对风、云、雷等自然物的崇拜。女娲、伏羲为风姓,神农之后为雷姓,黄帝以云为官,其后有云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黄二帝,诸多姓氏均可追溯于此。修家谱的传统最初可追溯到西周时期,二OO三年一月在陕西宝鸡市眉县出土的青铜鼎铭文上就记有简单的家谱。唐代最重氏族门第的高低,以《氏族志》之作逐渐形成谱学,后来在《新唐书·艺文志》中专列有谱牒一目。欧阳修在《西平李氏宗谱序》中就唐代士大夫对谱牒的重视一事评论说:[盖黄帝以来,子孙分国,传记所载,各有次序,是以人生斯世,皆有以知其所自出,而不昧其世德之远近。唐世谱谍犹备,士大夫务以世家相高,兢兢自饬,唯恐隳其先烈,亦惟谱谍存焉。今之谱学已矣,惟名宗宦裔存之。] 这里阐明了宗谱的作用,在使人知道自己来自何处,从而不忘其世代先德。
宋代之后,随着封建文化的普及,印刷术的发展,谱谍愈加发达,由简略的登录演变为包涵丰富的谱文化,并由贵族走向民间,在清代,修谱成为一族中的大事,必举一族中的人力、财力而为之,推举族中德高望重者主其事,详叙源流、迁徙与繁衍分布情况;收录族规族训以及祠联、碑记,辑其与族中相关的诗文;再是克定派系名,派系名一般是按照五言韵文句为序,此类韵文包括颂扬先辈的功德、倡导宗族道德的内容。如今修宗谱,虽然有的功能在淡化,但也在有些方面有待发扬光大,传统的内容,经过一番扬弃,依然有其现实意义与文化价值。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谱学研究兴起,人们重新认识到宗谱的文化价值,因为这有利于研究人口迁移与繁衍,有利于了解宗法社会的结构与宗族文化,有利于追溯先辈的业绩,激励今人的奋斗。特别是当某一姓中有了名人,姓氏宗谱更成为研究名人、追寻其世系的重要依据与宝贵资料。因此,宗谱与国史、方志同样在全国成为历史文献的重要部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姓氏起源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