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绍弦 发表于 2020-9-1 15:03:23

姚筱舟,山歌的灵感来自贵州凯里

    姚筱舟,山歌的灵感来自贵州凯里
    这是一首充满传奇故事的山歌。
    1997年,姚筱舟应上海东方电视台之邀,前去参加第17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开幕式。导演与主持人精心地给他安排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他在现场见到了作曲家朱践耳和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在雷鸣般的掌声和照相机闪光灯的包围下,他们三人忘情拥抱,紧紧地握手。一家报社记者风趣地说:“这一天是一支歌中串联起来的三个人共同的节日。”这支歌就是由姚筱舟作词、朱践耳谱曲、才旦卓玛首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

姚绍弦 发表于 2020-9-1 16:58:55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20-9-1 21:35 编辑

    说起来真是有奇缘。
    前几天我在贵州凯里采风,本良宗亲陪我去了黔东南许多地方。他无意中说起姚筱舟曾经在凯里一带战斗生活过近两年。
      原来,2019年8月18日陕西姓氏文化研究会姚姓专业委员会成立,本良应邀参加活动。本良说,“头天报到,次日上午开会,中午聚餐。我有幸与筱舟老师同桌用餐”。相互介绍时老师听说本良来自贵州黔东南凯里,顿生兴奋之情,热情握手,向本良介绍他鲜为人知的故事。从江西参军,西进贵州剿匪,在贵州黔东南战斗生活将近两年。得此消息,彼此拉近了距离,仿佛封存已久的故事浮现在眼前。有心的本良约定好晚上在他家见面,挖掘出了一些故事。
      本良说:“筱舟老师住在铜川矿务局疗养院,属老城区,从新区交通大厦坐公交车前往要一个多小时,为省时间,我租车前往。老人怕我途中绕弯路耽搁,特地将沿途及疗养院情况向我作了详细介绍,到住地还是晚上九点过了。老俩口热情不得了,少不了泡茶削水果,看上去筱舟老师精气神很好,用特有的赣式普通话,快言快语向我介绍了他的传奇人生,特别是不为外界熟悉的在贵州当兵的特殊经历,这是第一次披露。”
    筱舟宗亲介绍,1949年江西解放,当年6月他刚好16岁。家里要他学木工。恰好部队在老家招人,他向往军营生活,选择报考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被录取,几天后告别家人,编队从江西出发,边行军边学习,经湖南到湘西翻越雪峰山从新晃县进入贵州,途中经历数次剿匪战斗。一个月左右到达贵阳。因剿匪任务重到贵阳即毕业,直接分下部队驻扎镇远古城,属二野十七军某师。          筱舟宗亲还说,他从小崇拜沈从文先生,也喜欢文学。部队首长见他人勤快,灵活有文化,安排他任政工干部,从事宣传工作,兼负责登记购买、借还老百姓东西。损坏要照价赔偿或高于原价赔偿,这是政治纪律要求,也是为了争取民心。在黔东南他到过凯里(炉山)、黄平、施秉和镇远等地,参加多次剿匪行动。战斗常在夜间或拂晓进行,又苦又累,随时可能牺牲。他是天生乐观派,选择了远方,就无畏挑战。
      筱舟夸奖说:“感觉凯里特美,尤其是镇远,山水环绕,形似太极,非常漂亮。房屋沿河堤而建,有我们江西特点,大户人家好多都是祖上从外省尤其是江西过来经商的。从镇远沿河而上要经过施秉、黄平、凯里、福泉等地,剿匪工作也是围绕㵲阳河、清水江“两江”为主轴展开,这一带民风淳朴,少数民族群众能歌善舞,月月有节日,寨寨对山歌,芦笙响起处,便有村姑少女翩翩起舞。看见娇美的舞姿,艳丽的民族服装,听到动人的山歌,让我们忘记剿匪战斗的残酷与惨烈。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愿留在你们家乡(黔东南)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音乐和山歌。在贵州生活战斗了近两年,那段岁月,令人终身难忘。那里特有的民族风情,崇尚大自然,热情奔放,崇拜森林,敬畏大树,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生存环境让我陶醉和神往。”
   筱舟接着回忆,朝鲜战争爆发,他被抽调到作战部队赴朝鲜参战,属铁道兵宣传干事,战争结束,他转业到陕西省铜川矿务局。他热爱生活,容易知足并满足,对工作有闯劲,把名利看得很淡,属万精油,干一行爱一行,特别喜欢到一线写诗写山歌。直到光荣退休都爱写作,闲不下来。有时间他一定去贵州,去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走走,去美丽的凯里、镇远走走。
   筱舟老师还说,凯里为中心的少数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他喜欢写顺口溜,喜欢写山歌,山歌的灵感来自凯里。


姚绍弦 发表于 2020-9-1 15:25:43

    似乎有个约定。藏族女歌手才旦卓玛恰巧来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才旦卓玛回忆道:“1963年,我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刚刚成为预备党员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学校听到《唱支山歌给党听》,特别的喜欢,就找到自己的老师,要求学唱这首歌。那时候,我的普通话还说得不好,咬字都咬得不清,但《唱支山歌给党听》写出了我对党的感情,仿佛就像我想对党说的话一样。所以我很用心地学,很用心的唱,还专门找到朱老师。朱老师喜出望外,说我的演唱正好符合他作曲时想表达的感情。于是我就鼓起勇气在当年的‘上海之春’艺术节上演唱了这首歌,很快一炮打红,瞬间流传全国。后来我回到西藏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乡亲们也都十分喜爱,给了我不少信心和鼓励,这首歌也就几十年久唱不衰。”

姚绍弦 发表于 2020-9-1 15:16:14

    这首歌的广泛流传十分偶然又十分必然。
   1958年,时任陕西省铜川矿务局焦萍矿技术员的姚筱舟以“蕉萍”的笔名发表了一首小诗。远在辽宁抚顺的雷锋有意无意之间将这首小诗收录进了他的日记里。他感同深受地将“党号召我们闹革命”改为“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将“母亲只能生我身”改为“母亲只生了我的身”。作曲家朱践耳发现了雷锋日记里的小诗,动情地将其谱成山歌风味的独唱曲,作为故事片《雷锋》的插曲,由胡松华首唱。
    这首歌深情——悲怆——激昂。“三部曲”式的层次十分分明。倾诉的情感十分强烈,有如磁铁能够深深地吸引人。凡有过相似经历的人,都会为之打动,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

姚绍弦 发表于 2020-9-1 15:45:24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20-9-1 18:51 编辑

      姚筱舟、朱践耳、才旦卓玛。好词、好曲、好的歌唱家。这三好恰恰又因为雷锋的媒介有机地结缘在了一起。这是偶然中的偶然。更是恰逢遇上了全国学雷锋的好时机。于是这首歌得到了广为流传,得到了几代人民群众的喜欢,所以说这首歌“经久不衰”又成为必然中的必然。
   曾任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的朱践耳是一位参加过新四军的老革命。他原名朱荣实,改名“践耳”取“践行聂耳的后尘,走革命的音乐之路”之意。他用音符伴随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那首耳熟能详的《接过雷锋的枪》词曲都是出自他的笔下。他讴歌清新的社会,“千万个雷锋在成长。”

姚绍弦 发表于 2020-9-1 16:11:57

   《中华姚氏傲千秋》的词作者姚雪礼告诉我,姚筱舟宗亲是礼存公后裔。由于他刚刚解放时就参军,入朝,随后转业到西北。家乡对他的事迹了解不多。但《上饶人物志》里有他的记载,也是最近的事情。雪礼邀请我去筱舟宗亲的老家采一次风。
    在江西,山歌作为民间文艺的载体,仅仅流行于兴国为代表的赣南客家人集居地。雪礼告诉我说,整个上饶地区民间很少用“山歌”的方式来直抒心臆。
    那么,出生在上饶铅山的姚筱舟,为什么会以“山歌”来起“兴”?来“言志”,来抒情呢?我和雪礼宗亲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不得其解。

姚绍弦 发表于 2020-9-1 17:12:26

    本良希望筱舟宗亲再回凯里,没有想到,他们见面的半个月后传来噩耗,筱舟宗亲突发疾病仙逝,呜呼!

姚绍弦 发表于 2020-9-1 17:42:44

    姚筱舟去了,他去陪伴先于他去世二年的曲作者朱践耳。
    在才旦卓玛封关演出中,她与徒弟索郎旺姆共同演绎了由索郎旺姆的新作《再唱山歌给党听》。旋律依旧相当熟悉,歌词上说,“五十六个民族同唱一首歌,山歌给党听。”
    我相信,把党比作母亲的山歌一直会传承下去。

姚尚明 发表于 2020-9-1 17:52:15

补充几张图片,沉痛哀悼姚筱舟!

姚尚明 发表于 2020-9-1 18:09:37

姚绍弦 发表于 2020-9-1 17:42
姚筱舟去了,他去陪伴先于他去世二年的曲作者朱践耳。
    在才旦卓玛封关演出中,她与徒弟索郎旺姆共 ...

这个图片是谁?才旦卓玛?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姚筱舟,山歌的灵感来自贵州凯里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