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尚明 发表于 2013-11-20 20:45:14

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图)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宋代活字印刷
    在宋代除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外,宋人周必大(1129——1204年)曾被封为济国公,老年时从沈括那里学来了毕升的方法,印了自己的著作。他也做了一点小改动,把铁板改为铜板。铜板比铁板传热性好,易使粘药熔化,但铜板比铁板价格贵。不过这对一个公爵来说就算不了什么。

元代活字排版工具——王祯盘 http://www.whjlw.com/uploadfile/2011/0621/20110621115006830.jpg
王祯发明的轮盘检字法    元代活字印刷
    元代的姚枢(1201——1278)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杨古用活字版印书,印成了朱熹的《小学》和《近思录》,以及吕祖谦的《东莱经史论说》等书。不过杨古造泥活字是用毕升以后宋人改进的技术,并不是毕升原有技术。
    与杨古同时代的王祯(1271——368年)创制了木活字,不过元代木活字印本书虽已经失传,当时维吾尔文的木活字则有几百个流传下来。到了明代,木活字本较多,多采用宋元传统技术。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的《唐诗类苑》、《世庙识余录》、嘉靖间(约1515——1530年)的《璧水群英待问会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
    王祯是在元成宗元贞元年(公元一二九五年),发明木活字印刷术的。那时王祯被派到安徽旌德当县尹,他设计了一套木活字。他先在一块木板上刻好字,再用小锯子把每个字锯开,使每个字成为单独一小块,再用刀四面修光,每一块都修得一样大小。排版的时候,把木活字一个个排到木盘里去,排了一行,就用削好的竹片隔开;一块排满了,又用削好的小木片把有空隙的地方塞紧,使木活字不能移动。这样,就可以印书了。
    王祯造的木活字一共有三万多个。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一二九八年),他用这套木活字排印自己纂修的《大德旌德县志》,全书六万多字,不到一个月,就印成了一百部。
    王祯不但创造了木活字,还发明了转轮排字架。用木材做成两个直径约七尺的大轮盘,一个叫韵轮,一个叫杂字轮,轮盘里有一个个的格子。不常用的木活字,按韵分类,摆在韵轮的格子里;常用的字,摆在杂字轮的格子里。排版的时候,一个人按原稿念,一个人坐在两个轮架中间,转动韵轮或杂字轮拣字,非常方便。
    王祯是个有名的农业科学家,作有《农书》,他发明的木活字印刷法,就系统地附载在《农书》中。这是有关活字印刷的珍贵文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