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4-2-16 17:14:27

郑国茂《舜帝之谜》

本帖最后由 闽南姚斌 于 2014-2-16 17:45 编辑



                     《舜帝之谜》导读资料
                        作者: 郑国茂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3月
出版社点评:本书是目前国内研究舜帝生平、思想、文化及其对后世影响最为全面、系统的史学专著。从舜帝的生平、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证。    作者涉取的资料丰富。分类科学,行文通俗易懂,既适合专家学者研讨,又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序一序二
                           目录            
一、舜帝生平
(一)孝感天地
1、 舜帝是三皇五帝之一
2、 舜帝与唐尧   
3、 舜帝与凤凰
4、 舜帝的称谓
5、 舜帝故里
6、 虞舜成家前的家庭情况
7、 关于舜耕历山   
8、 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人格魅力
9、 舜帝与五弦琴
10、唐尧为什么器重虞舜?
11、关于唐尧访舜的传说与史实
12、关于虞舜修廪遭焚
13、关于虞舜淘井遇陷
14、为什么称舜帝为孝祖?
(二)德治九州
1、 国家形成的时间问题
2、 上古时期“五典之教”的内涵   
3、 虞舜所任官职的称谓
4、 舜帝惩治“四凶”
5、 共工治水与鲧治水
6、 殛鲧于羽山的原因
7、 关于摄政帝
8、 五年巡狩之制的建立
9、 舜帝统一朝觐礼仪
10、舜帝如何强化对国家的控制与管理
11、舜帝对国家刑法的整治
12、舜帝抚慰三苗
13、舜践帝位问题
14、大禹治水
15、大禹为什么能治水成功?
16、舜践帝位后的选贤任能
17、关于《韶乐》
18、舜帝在重教化方面的建树
19、舜帝所倡导的“九德”
20、舜帝在民族大统一方面的贡献
21、舜帝在完备国家机制方面的贡献
22、为什么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三)南巡苍梧
1、 舜帝荐禹于天   
2、 《卿云歌》
3、 舜帝南巡的传说故事
4、 舜帝南巡的史实
5、 佐证舜帝南巡而崩葬九嶷山的文物考古成果      
6、 舜帝南巡的动因
7、 《南风歌》
8、舜帝最后的一次南巡商均是否相随?         
                   二、舜陵考证
1、历朝历代对九嶷山舜帝陵庙的修葺
2、历朝历代对九嶷山舜帝陵的祭祀
3、关于九嶷山舜帝陵的陵墓
4、重新修复九嶷山舜帝陵的必要性
5、修复后的九嶷山舜帝陵的状貌
6、近年对九嶷山舜帝陵的祭祀活动            
7、 2005年湖南省政府公祭舜帝陵
8、 近几年九嶷山祭舜的有关祭文
9、 《尚书》中关于舜的记载的可靠性信
10、《山海经》怎样论述舜帝的葬所
11、《史记》怎样论述舜帝的葬所
12、九疑山舜帝陵中的古代祭碑
13、关于《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的解读
14、鸣条在那里?
15、九嶷山之外其它舜帝陵的真伪
                  三、舜德流芳
1、孔子与孟子对舜帝的评价
2、 诸子十家对舜帝的评价
3、 舜文化的定义
4、 舜文化的基本内涵
5、 舜帝精神的内核
6、 研究和弘扬舜文化的意义
7、 唐宋状元李郃、乐雷发与舜文化
8、 九嶷山民风与舜文化
9、 舜帝“禅让”的历史意义
10、现代舜裔姓氏状况
11、关于“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
12、甲申年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九嶷山祭舜   
13、“舜帝文化万里行”活动         
                  四、舜史链接
1、关于图腾?
2、有虞氏图腾的演变
3、龙与龙图腾
4、舜帝对凤凰的崇拜
5、关于“华夏”的称谓
6、上古时代九州四海的含义
7、关于“璇玑玉衡”
8、古时的天地四时与职官
9、中国历史上的“三皇”
10、上古时代的五帝   
11、关于三皇五帝时代的历史
                五、帝舜之谜
1、全国为什么会有二十一个历山?
2、瞽叟为什么要杀舜?
3、有庳在哪里?
4、舜帝到底寿诞几何?
5、娥皇、女英与九嶷山
6、对于舜帝传说故事的理解
7、炎帝、黄帝、舜帝的祭祀活动是从何时开始的?
8、虞舜是否是黄帝的后裔?
9、虞舜一生的活动地域
                六、名人与九嶷山
1、“九嶷山”与“九疑山”
2、屈原与九嶷山
3、徐霞客游九嶷山
4、毛泽东的九嶷山友人
5、古今名人的九嶷山情结6
、江泽民题写“九嶷山舜帝陵”
7、九嶷山与舜帝陵
8、 关于九嶷山舜帝陵基金会
















一、舜帝生平‘在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中,惟有舜帝从出生到崩卒史料记述最全面,传说故事最多最具体。舜帝到底出生在哪里?舜帝何以会由一介平民跃升为帝?舜帝践帝位后把国家治理得井然有序靠的是什么?《舜帝生平》,以史实为据,结合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尝试诠释舜帝生平。


(一)孝感天地 1、舜帝是三皇五帝之一
我们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那么,三皇五帝究竟指谁?历史上,关于三皇,有六种不同说法:1、天皇、地皇、人皇;2、天皇、地皇、泰皇;3、伏羲、女娲、神农;4、伏羲、神农、祝融;5、燧人、伏羲、神农;6、伏羲、神农、共工。比较一致的意见,都赞成三皇是指燧人、伏羲、神农的说法。对于五帝是指哪些人?也有三种说法:1、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2、太昊(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3、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经过多年的研究,史学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可见,舜是三皇五帝之一。我们要了解舜帝,十分必要先简单了解一下中国历史的发展状况,了解一下三皇五帝中的炎帝、黄帝。人类历史上,原始公社制度沿袭了数百万年以后,才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个时候,人类已经发明了农业与畜牧业,生活资料也有了可靠的来源。原始公社制度已经过渡到了氏族公社的母权制和父权制,两性关系也由杂交、群婚,过渡到了对偶婚,出现了一夫一妻制。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农业与畜牧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氏族公社的社会产品已经有了少许剩余,商品交换也就出现了,私有制、奴役制、阶级关系也开始在氏族公社中萌生了。这样,原始人类也就走完了远古洪荒时代,昂首阔步地跨进了文明时代。最早的时候,我们说中华民族有四千年文明史,这是从夏代开始计算的。而实际上呢,我们有明确记载的历史是从西周元年(公元前841年)开始的,即是说,我们有确切纪年的历史不足三千年。直到1977年夏,历史、考古学家唐兰在《光明日报》撰文:《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的年代》。文中说:“大汶口文化是少昊文化”,“少昊的英雄是蚩尤”。又说:“我国历史的最早一页是黄帝和炎帝的坂泉之战与黄帝和蚩尤的涿鹿之战,由于黄帝和炎帝讲和了,所以蚩尤被杀。但在少昊民族中,蚩尤仍然是英雄。”“所以我们说中国历史还是应该从黄帝开始,中国有六千年的文明史。”从唐兰开始,中国的史学界才把中国的历史在四千年与六千年之间打了个折扣——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其实,这种讲法还太保守,应该讲中华民族一万年文明史才对!即是中国的历史应该从三皇中的燧人氏算起。燧人氏所处的时代是公元前5万年~7724年,即距今1~5万年,伏羲时代距今7000年左右,炎帝时代距今6000年左右,而从黄帝开始的五帝时代,距今5000年左右 ,历经颛顼、帝喾、帝尧、帝舜时代直至公元前2070年夏朝开始。中华民族万年文明史又可以分成前五千年和后五千年,前五千年是文明的产生过程,后五千年是文明的发展阶段。三皇五帝中,炎帝是三皇之末,黄帝是五帝之首。炎帝与黄帝所处的时代,恰恰是中华文明史由产生走向发展的过度与转折阶段。史书记载,炎帝姓姜,名轨,又称神农氏。炎帝是早期原始农业发展的代表,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一是发明了农业,是农业的始祖;二是遍尝百草成为中国医药学的始祖。黄帝姓姬,名叫轩辕,因为居住在轩辕之丘(今河南省新郑西北)又称轩辕氏。轩辕时代,炎帝家族已经香火传承了八世,已经衰败,战乱不断,百姓遭殃。轩辕最终打败了炎帝部落,取代神农氏做了天子,称为黄帝。黄帝发明了指南针、发明了舟车、文字等等,对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功勋卓著,被称为人文初祖。孙中山先生曾颂扬黄帝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鉴于蚩尤是炎黄史上一个重要人物,我们还十分必要介绍一下蚩尤。现代学术界对蚩尤认识很不一致。吴思勉先生就曾在他的《先秦史》中说:“蚩尤、炎帝殆即一人。”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蚩尤是南方苗蛮族的首领,其中九黎族最早进入中原地区······他们首先与炎帝族接触,驱逐了炎帝族。炎帝族与黄帝族联合,在涿鹿发生大械斗,冲突非常激烈,蚩尤请风伯雨师作大风雨,黄帝请九天玄女助阵,结果蚩尤斗败被杀。经过长期斗争,蚩尤的九黎族失败以后,一部分退回南方,一部分仍留在北方,建立了黎国,后来成了炎黄族的俘虏。”徐旭生先生则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认为, 蚩尤是东夷族的首领。他论证说:1、齐地尊蚩尤八神主之一。蚩尤冢在山东东羊县,肩髀冢在山东巨野县。传说黄帝将蚩尤身首异处,所以分葬两地。齐地、东羊、巨野都是古东夷属地。2、蚩尤所代表的九黎族地望为今河北、河南、山东交界的地方,此亦为东夷属地。3、少昊之虚在今山东曲阜。《逸周书·尝麦篇》说:“命蚩尤于宇少昊”,这句话中的“宇”就是住,全句的意思是蚩尤居住在少昊族的地方。4、《盐铁论·结和篇》说:“黄帝战涿鹿,杀两昊蚩尤而为帝。”这里的两昊——太昊、少昊也都是东夷族领袖。王大有先生则认为蚩尤建三苗九黎联盟统一东夷。由各家论蚩尤可知,蚩尤是炎黄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依王大有先生的研究,黄帝、颛顼、帝喾都是代表了一个历史阶段。而唐尧和虞舜、大禹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由前面所说可以知道,炎、黄、尧、舜都是三皇五帝之一,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是中华文明史的开创者,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就受到后世子孙的敬仰和崇拜。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4-2-16 17:18:58

12、 关于虞舜修廪遭焚



《尚书·尧典》记载:“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

妫汭(rui),滨于虞。”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饬下二女于妫汭,如妇礼。”

《尚书》的意思是说:尧决定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以便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舜的德行。尧命令两个女儿跟舜到妫水转弯的地方去住下。《史记》的意思是说舜要娥皇、女英降下尊贵之心,住到妫水河边的家中去,遵守为妇之道。由这些史籍我们得知,尧得到舜以后,并没有马上让舜做官,而是继续考察舜。因此,舜在帝都平阳住过一段时间后,就带上两个美貌的妻子和尧帝赏赐的葛布、麻布和一架制作精美的五弦琴,前往妫水旁边的历山居住。帝尧重新为他们建了房子、仓廪,还赏赐了牛羊。

舜到家后,稍稍休息了一下,就带了娥皇和女英到姚圩看望父母和弟妹。舜一方面要向父母解释不告而婚的原因,二来把尧帝赏赐的细葛布、麻布等孝顺一些给父母。后母见到美若天仙的娥皇、女英以及丰厚贵重的礼品,不但不为舜的仁厚孝顺感动,反之妒意横生,认为这种好事自己的亲生儿子象才有福分消受。象呢,那双小眼睛直勾勾色迷迷地盯着玉貌姣容的两个嫂嫂。

第二天,舜把瞽叟、后母、象和婐手接到新房小住。后母左看看,右看看,见尧赏给舜的房子宽敞明亮,家具齐全,牛羊满圈,心里的妒火更盛。

回到姚圩后,后母壬女与象商量要害死舜。象迫不及待地对壬女说:“你是我亲娘,你是疼爱我呢,还是疼爱舜?你要疼爱我,就帮我······反正有他无我,有我无他。”壬女一双邪恶、阴险的眼睛被血充得通红。母子俩商量了一个自以为天衣无缝的办法。母子俩看来,只要神不知鬼不觉把舜害死了,娥皇、女英以及全部财产就归了他们。瞽叟虽然觉得害舜不妥,但是不敢反对。

后母假说家里装粮食的仓廪顶破了,要舜帮助修仓廪。

舜上了仓顶,聚精会神地查看和修补之时,象和壬女把梯子抽调了。瞽叟放起了火。当舜发现的时候,仓廪已经被猛烈的火圈牢,火舌往上猛窜,浓烟呛得人咳嗽不止。舜寻不着梯子,也不见后母和象。求生的本能,舜用两个斗笠保护着自己往下跳。两个斗笠张开像长了翅膀。

仓库变成了灰烬,象和壬女欢喜若狂。象急不可耐地直奔舜的住处,却见舜正在弹琴。舜双目微闭,身子微摆,头部轻摇,完全沉醉在什么也没有发生一般的超然中。象浑身发抖,硬着头皮对舜说:“哥,你受惊了吧?你上仓廪干活,我和妹妹就跟娘去弄菜,好给你下酒,没料想······娘叫我来安慰两位嫂嫂。你没受伤,我就放心了。”

舜轻描淡写地说:“天灾人祸,始料不及,往后小心些也就罢了。”

关于舜修仓遭焚,《史记·五帝本纪》这样记载:“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捍而下,去,得不死。”《史记·正义》引《通史》云:“瞽叟使舜涂廪,舜告尧二女,女曰:‘时其焚汝,鹊汝衣裳,鸟工往。’舜既登廪,得免去也。”

《史记》与《通史》(南朝梁武帝萧衍命武均等编,上起三皇,下至南齐)都肯定了舜修仓遭焚确有其事,只是对舜是怎样从仓廪逃脱的说法有不同。《通史》说舜去修仓廪之前,娥皇、女英已经预料到壬女等居心不良,就拿了一件五彩鸟羽编织成的披风给舜穿上。当舜修仓遭焚时,舜纵身下跳,悬空以后,舜身上那领鸟羽披风张开,鼓满了风。舜像长了翅膀,飞离了火海。

《列女传》亦有舜“服鸟工衣飞去”的说法。就有学者根据这些记载定论说:化鸟是由原生态图腾衍化派生。

中国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传说时代以后,黄帝时期发明了文字,又经过了若干年,才有史籍记载可考。流传在民间的舜修仓遭焚的传说故事属于社会学与民俗文化范畴。对上古历史的研究,在注重史实的前提下,对民间传说与民俗文化以及社会学的研究亦不可忽视。关于舜修仓遭焚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数千年,后来的史籍也有详细记载,我们应该相信是真有其事。这是与史学界主张研究上古历史采用的“模糊史学法”观点相一致的。“疑古派”走的路才是一条死胡同。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4-2-18 11:12:13


六、名人与九嶷山



    “天下一景,湖南九嶷”。九嶷山因了是舜帝葬所而名扬天下。从此,历朝历代的名人便与九嶷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或祭或祀,或赋或铭,或吟或颂,或歌或书,或游或题,给九嶷山留下了永远磨灭不了的历史记忆;使舜帝功德标炳千秋,光昭日月。






1、“九嶷山”与“九疑山”



伟人毛泽东《答友人》诗中“九嶷山上白云飞”之“嶷”在“疑”字上加了山字头,江泽民主席给舜帝陵的题字也写作“九嶷山舜帝陵”。而秦汉时舜帝陵庙遗址附近玉琯岩的摩崖石壁上宋代方信儒所书的“九疑山”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以及石壁上刻凿的汉代大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的《九疑山铭》,其山名却用“疑”字,几乎所有的典籍说到该山均用“九疑山”。那么,“九嶷山”与“九疑山”究竟谁是谁非呢?

我们首先考证一下“嶷”与“疑”的本义。汉代许慎所编的《说文解字》中对“嶷”字的含义这样说:“九嶷山,舜所葬,在零陵营道,从山疑声。”《辞源》就“嶷字”注释说:“山名,见‘九嶷’”。由此可见,“嶷“字是专用字,天下“九嶷山”独一无二。而“疑”字的含义有多义,如:迷惑,犹豫,疑问,估量,猜测。

按说,九嶷山既然为山,当用“嶷”字最好。

好之一,天下名山虽多,而九嶷山只是唯一。“嶷”,“九嶷”,“九嶷山”所指均是同一地方——舜帝南巡崩葬之地,“过化”之所。这样,一说到九嶷山,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想起舜帝舜帝陵,一说起舜帝舜帝陵,人们也自然而然地想到九嶷山,就如同说到南京紫金山人们就想到孙中山,说起孙中山人们就想到南京紫金山一样。于是,山由人扬名,人给山增色,九嶷山与舜帝陵互相辉映,会与日月同辉。

好之二,九嶷山从古至今已与数位帝王和国家最高领导结缘。中国道德文化始祖舜帝藏精于九嶷山;夏禹在南岳衡山筑紫金台祭舜;秦始皇、汉武帝南巡,分别于云梦、盛唐望九嶷山祭舜;宋祖赵匡胤拨银敕建九嶷山舜帝陵庙;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四年亲拟祭舜帝陵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主席毛泽东诗颂九嶷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江泽民为九嶷山舜帝陵题字。历朝历代的帝王或国家最高领导中,毛泽东与江泽民为九嶷山欣然命笔,而二人用的都是“嶷”。今后大家都去“疑”用“嶷”,既规范了字,又便于树立九嶷山的品牌效应,岂不再好不过!

好之三,见“疑”字就使人联想起迷惑,怪异,猜忌,恐惧;使人想起疑惑,疑难,疑问,疑团,疑冢,疑神疑鬼。而见“嶷”字使人联想起的是《诗·大雅·生民》句:“诞实匍匐,克岐克嶷”那种高峻状貌;使人想起的是《大戴礼记·五帝德》中“其色郁郁,其德嶷嶷。”想起唐杜甫朝献太清宫赋“地轴倾而融曳,洞宫俨以嶷岌。”,一应地表示“高尚”“高耸”的高貌,九嶷山用“嶷”,使人高山仰止,那有多好!

好是好了,但是,中国人赖以考证词汇出处来历的权威书籍《辞源》,却对“九嶷”析曰:“山名。即九疑。”而对“九疑”析曰:“山名。《史记·五帝本纪》:‘(舜)葬于江南九疑。’《水经注·湘水》:‘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也作‘九嶷’。《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望祭虞帝于九嶷。’在今湖南宁远县南。”却原来“九疑山”也很有些来头。

我们倘若再追索下去,就会发现“九疑山”用“疑”字还不是将头上戴顶“山”字帽就能提高品牌价值那样简单。舜帝崩葬问题定论得最早的《山海经·海内经》中说:“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历史上对舜帝葬地的定论完整得无懈可击的晋代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舜“南征崩于鸣条,殡以瓦棺,葬于苍梧九疑山之阳,是为零陵,谓之纪市”;被称之为“中国史学之父”的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此外,《通考》、《十三经》古注、《国语》、《汉书》、《汉纪》、《淮南子》、《风俗通》、《世纪》、《皇览》、《舆地考》等等涉及到舜帝葬地问题,皆说舜南巡,崩葬于苍梧“九疑山”。

问题复杂了。我们如果仅从“嶷”字的专义性、权威性、规范性、褒义性考虑而将“九疑山”统统写为“九嶷山”,这就意味着要将全国所有的图书翻个底朝天;今人所写之书将“疑”改写为“嶷”尚好商量,要将那些流传了若干代的古老而珍贵的原始史籍重新排版印刷,或者挖补处理,这就比将“九疑山”写作“九嶷山”难度大得多了,除了愚蠢横蛮得焚书的始皇帝,恐怕没有谁会这样做。

原来南方苍梧山本就叫“九嶷山”,后来为什么就写作了“九疑山”了呢?这全因为是舜葬九嶷的缘故。一是因为“陵”;二是因为“寻”。

中国历史上陵墓的出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人死后做的土堆称之为墓,只有帝王死后高大的坟墓才叫做陵。而在殷商以前的远古时期“不封不树”,以山为陵。所谓不封,就是不封坟堆;所谓不树,就是不立碑。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在江南九嶷,实际情况就是“天葬”,以山为陵。这就有了“零陵”这个词汇(或地名)。单一个零字,绝不是数学意义上的“0”,而是零散的意思。许慎《说文》对“零”字这样解释:“零,徐雨也,从雨,从声。”《词海》解释为零碎,零散。因此,所谓零陵,就是散而无定之陵。即是说,舜帝陵一定是在九嶷山,但是是散而无定之陵。这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将三皇五帝之陵弄个坟堆,那是后人所为,倒反显出了其假。

如是也就有了“寻陵”的实际情况与传说故事。

舜帝葬在九嶷山,从夏代就开始祭祀。由于舜陵“散而无定”难于确指,由于九嶷山山峰林立,帝冢难辨,被朝廷遣派祭舜的官员就不知道那一个山峰是舜的葬地,就只好在山门——陵墓之门祭祀。这已经被考古发现所证实。这就是“望而疑之”的来历,也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寻陵”情况。

至于流传数千年的二妃寻夫的故事,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舜陵难于确指。说舜帝南巡一去不返,娥皇、女英万里寻夫。二妃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到了九嶷山。善良的九嶷山人先时不忍心将噩耗告诉二妃,只说舜帝在九嶷山深处。于是,二妃踏遍了九嶷山九九八十一峰寻找舜帝踪迹。当得知舜帝已经勤民而死的消息后,二妃沿着九嶷山里大紫荆河而上,又沿着小紫荆河而下,过母江,越子江,寻找舜帝陵墓。九嶷山有九座山峰十分相似,都像人们所说的舜帝陵墓。二妃哭哭啼啼,先时红遍山坡的红杜鹃刹时变成了白杜鹃。二妃始终没有找到陵墓。这时,高高的三分石出现在二妃视野中。泪眼迷矇中,三分石三个山峰中,中间直插霄汉的变成了大舜,两边稍矮些的变成了二妃。往日的夫妻情爱全现眼底,二妃哭声更凄惶,更惨烈。从眼眶里流出的泪变成了血泪。血泪洒落在路边竹丛上,眨眼间变成了泪竹。由于九峰相似,望而疑之,二妃始终没有找到舜帝坟墓,最后在湘水源头三分石投身江中。

无数的学者墨客都知道舜崩葬九嶷山,而到九嶷山寻觅帝冢的时候因为以山为陵而又因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而难寻舜帝陵墓,于是《路史·辨帝舜冢说:“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水经注·湘水注》说:“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山,西流逕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下,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阳,商君葬其阴,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述异记》说:“衡阳九疑山存舜庙,郡守至官,常致敬修祀,则空中如有弦歌之声。一说九疑山隔湘江,跨苍梧野,连营道县,九山相似,行者望而有疑,因名曰九疑。”2000年出版的《说文解字·译述全本》将东汉许慎对“嶷”字的注翻译为:“嶷是九嶷山,舜帝所埋葬的地方,在零陵郡营道县。形声兼会意字,以其山名,故从山;‘疑’是‘似’,以其九峰形势相似,所以从疑,疑又是声符。”又说:“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南,也作九疑山。”

原来“九嶷山”之“嶷”之所以写作“疑”,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因为“九疑山”中有太多太深的文化底蕴。零陵、舜陵、九疑,三位一体,皆指九嶷山舜帝之陵。为此,虽然我们承认“九嶷山”用“嶷”字有千好万好,但是我们绝对不要忘记了对于文化含量太大的“九疑山”斩杀起来绝非易事。否则,谨将玉琯岩前摩崖石壁上每字1.7米见方的“九疑山”之“疑”字头上加上个山字,怕也会吓倒所有闻名中外的书法家的。

所以,“九嶷山”与“九疑山”都指舜帝所葬之地,不存在谁是谁非问题。该用“嶷”时用嶷,该用“疑”时用疑,“嶷”与“疑”对于九嶷山来说各有侧重。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4-2-17 10:18:22

15、九嶷山之外的其它舜帝陵的真伪



关于舜帝老来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经过了数千年无有异词。近年,出于发展旅游经济之需,对于蕴含着巨大旅游商机的舜帝,人皆垂青。于是,山西运城的盐湖区根据有一舜帝庙的情况,提出了“打舜帝牌,唱调产戏,走致富路”的发展思路,在山西运城的鸣条岗大兴土木,也建了一个“舜帝陵”,整个陵庙分舜帝大道、舜帝公园、舜帝广场、舜帝陵庙四部分,号称占地1778亩。

发展旅游产业需要挖掘本地富有文化底蕴的资源,这无可厚非。但是,若想打老祖宗的牌,就要切记必须尊重历史,客观地反映历史之真实,不然就会徒劳无功。

山西运城两作者在所著《圣帝虞舜》一书中说:“笔者认真阅读各种史料典籍,认为司马迁《史记》所言“舜葬于江南九疑”有误。。作者在断章取义地沿引、为我所用地断句、歧义解读了《尚书》、《孔子家语》、《孟子》、《山海经》之后,说:“苍梧郡(今广西梧州市)置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是汉武帝做皇帝29年时设置的,又是郡治,其时名声正盛。司马迁未见《竹书纪年》,故不致“鸣条有苍梧之山”,便认定舜卒葬的苍梧之野为西汉所置苍梧郡,因为多数著作所言舜葬苍梧之野。而舜晚年居冀州(今山西省运城市),距广西梧州五千里左右,如何能卒于苍梧,便以南巡作为理由。”作者又在“南巡之误”一文中指责司马迁说:“先秦各种史籍均无舜晚年南巡狩之举,且南巡到不了湖南。司马迁以南巡狩让舜去广西苍梧,可以说是绝大的漏洞,也许舍此再无别的理由,只好如此落笔。”

对作者这番高论,我们在《鸣条在哪里》、《如何解读“竹书纪年”》等文章中已经作了探讨;对于舜帝是否南巡,我们也从传说故事、史实记载、考古依据几个方面作了论述,在这里不多赘言。只就几个常识常理问题稍作说明,以正视听。

其一,司马迁是北人,“二十而南游江、淮,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作了大量考察研究,且父子二人均为汉时太史令,学识渊博,又拥有皇家史馆大量资料。倘若舜帝陵真在山西运城,作为出生于陝西韩城,(陕西韩城与山西运城只隔了一条黄河,近在咫尺)且又在西安为官的北人司马迁,岂会不知道咫尺处有舜帝陵?司马迁这样孤陋寡闻,连眼鼻子底下有个闻名遐迩的舜帝之陵都不知,这种人还写得出不朽著作《史记》吗?

还有一个柳宗元,生于舜帝帝都蒲坂,亦即山西永济人。其《柳宗元集》涉舜篇目达37篇,有《湘源二妃庙碑》、《舜庙祈晴文》,无半句说舜陵在自己家乡而说在九嶷山。

其二,《今本竹书记年·帝舜有虞氏》对舜践帝位后在位的五十年只记载了十六年,对舜让禹做摄政帝后也只记载了六年,且涉及舜帝只有三年,可知,这是一部非常不完整的编年体书。众所周知,《古本竹书纪年》原为13卷,早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亡佚,南宋的时候就只剩了残本三卷。到明代嘉庆年间,有人搜集残存佚文,参照杂史、野史杜撰出《今本竹书纪年》,此为伪本,因而非常不严谨。不严谨之原因是手里史料不足,于是就只有臆断推测编造,其史学价值根本无法与《史记》同日而语。更何况从古至今,没有过一本“正史”“正经”说过山西境内的中条山就是苍梧山。

其三,说苍梧郡或交州为汉时所立不假,但是,我们切不要不知道《尚书·皋陶谟》说的“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州十有二师”是什么意思;切记不要不知道舜时经禹治水,指天划地以后,其疆域“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中的交阯是指五岭之南这一史实。

其四,说舜毕生没离开过“冀”,这是对舜毕生“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的不同于其他帝王的秉性太不了解。关于舜帝老来南巡,很多史籍均有记载。且不说舜帝南巡有了却夙愿、凭吊王灵、回避与禹的矛盾、教化三苗等多重原因,即便只有不服王化的三苗人作乱这一条,也够舜帝“修教”“行德”“执干戚舞”好一阵子了。倘若舜帝对南方三苗作乱不闻不顾,自顾躲在“离宫”安享天年,试问这样的舜帝还能得到南国民众数千年如一的尊崇和爱戴吗?

其五,古语中之“陟”字决不是只有指帝王之死一义,要不然,对《今本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中“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遂陟方岳”如何理解?倘使舜帝在践帝位三十二年就死了,又哪来的“五十年帝陟”?难道舜帝死了两次?且抛开《今本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之真伪不说,“五十年帝陟”之“陟”,是指帝王之死不假,但是,“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遂陟方岳”之“陟”,很显然就是指舜帝南巡。《尚书·尧典》中“······五十载陟方,乃死”亦是因南巡而死之义。

山西运城为了把舜帝庙说成舜帝陵,在《舜帝考略》木牌上书:

“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孟子·离娄下》

“四十九年帝居于鸣条,五十年帝陟。”《竹书纪年》

“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竹书纪年》

对三条沿引,第一条丢掉了“东夷之人也。”设或是因为东夷古代泛指山东、河南北部、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等地,有碍既争葬地,又争出生地的缘故。而第三条中“今海州”三字纯属后人所加,绝非古本《竹书》所有。王国维在《今本竹书纪年疏正》中指出:“‘今海州’系作伪者所本,疏正曰:‘案《隋书·地理志》:东海郡,梁置南、北二青州,东魏改为海州。’”由此知,海州古属东海郡,而山西的解州古属河东郡,海州与解州风马牛不相及。

山西运城仅以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中说舜卒于鸣条,就忽视孟子并没有明指鸣条在哪里和全国有多处鸣条的实际,硬是牵强附会地把舜帝说成葬在运城叫鸣条岗的地方,这是很不严肃的。就如同舜出生于诸冯,而叫诸冯的全国有多处,仅山西就有三处。总不能说舜帝既出生于山西永济诸冯,又出生于山西洪洞诸冯,又出生于山西垣曲诸冯。殊不知诸冯全国虽多,但必须同时符合多个条件。首先它必须叫诸冯,而且必须是四千二百年前就叫诸冯;其次该诸冯必须属于东夷;其三在该诸冯附近还必须与史载中所涉及的地理、气象、风俗等等相符合。同理,要把鸣条与舜帝陵联系在一起,需要满足的条件就更多。

所谓山西运城舜帝陵,除了《安邑县志》说“鸣条岗,在县北三十里······舜陵在焉,孟子所谓‘卒于鸣条’是也”之外,就是明代朱国祯胡乱杜撰非经非史的《涌幢小品》之胡扯!

山西运城的舜帝陵既无可靠史载,又无一块御祭碑,更无文物考古成果证实,只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舜庙以及后人伪作的墓、明万历年辛亥孟春东郡邢其任书的“有虞帝舜陵”和地方修庙的一次记载。而九嶷山舜帝陵则无论是民间传说,或是史实记载,或是考古成果,都系统而详尽,且一一吻合。因此,如果《竹书》真是一部可靠史籍,那他所指的苍梧山,就一定是指湖南和广西交界之地的苍梧山,也就是九嶷山;所指之鸣条,也一定是指九嶷山之鸣条。

舜帝“孝感天地”、“德播人间”,倍受中华民族敬仰,因此,舜庙多如牛毛。但是,舜帝陵惟有一处——这就是地处南国苍梧山的“九嶷山舜帝陵”。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4-2-17 10:09:09

8、近几年九嶷山祭舜的有关祭文



九嶷山舜帝陵修复以后,从2000年开始,恢复了对舜帝的祭祀活动。大的祭祀活动总共有四次:2000年9月9日,永州市市长刘爱才,率各界人士举行市祭;2004年(甲申年)9月25日,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主席陈守仁与湖南省九嶷山舜帝陵基金会理事长王克英联合主祭舜帝陵;2005年9月15日(乙酉年),湖南省省长周伯华率全省各界,代表六千七百万人民公祭舜帝陵。2001年,2002年,2003年,宁远县人民政府都举行了祭舜典礼。

祭祀典礼中,祭文是务必要精心撰写的。祭文内容和文采都十分讲究。每次祭祀,各级的祭文都由懂历史,通古今的人执笔,官方把关。我们将2004年与2005年的祭文罗列。为帮助欣赏,特作了意译。



一、       甲申年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祭舜帝文



维西元二00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岁次甲申八月十二,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常务委员会主席陈守仁、副主席陈来金、陈捷中、暨全体常委,代表本会海内外舜裔,谨乙太牢、五谷、百果、美酒、香烛之仪,叩首拜祭于我祖帝舜有虞氏之陵曰:

伟哉神矣,德圣我皇!以孝立家,以德治邦。

推行五教,人伦大昌。道德文化,我祖首创。

颁刻五刑,慎法惟宽。法治文化,我祖肇端。

播时百谷,界定职壤。农耕文化,我祖彰扬。

治世清明,人和政安。政体文化,我祖凸显。

伟哉神矣,德圣我皇!孝冠今古,德侔地天。

呜呼始祖,九嶷崩葬。精魂栖此,万民敬仰。

我辈临祭,祈福久远。护佑胄裔,发达兴旺。

尚飨!

            

译   文

伟大而神圣的舜帝,您以孝道立家,用德政治理天下;您身体力行创造了道德文化,毕生推行五常之教,使得人人都按道德行事;您颁布的刑罚重在教化,宽容待人,谨慎施行;您重视农耕,指导春播秋收,按照土壤的好坏确定纳税标准,弘扬了炎帝创造的农耕文化。您对于国家的治理和人民的管理井井有条,使得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伟大而神圣的舜帝啊,孝心和德行感天动地,堪为古今之范。尊敬的人文始祖啊,您勤民而死于九嶷山,把道德文明的精华,珍藏于灵山秀水,永远地受到世人的敬仰和崇拜。今天,作为你的后裔的我们,来九嶷山祭祀您,祈求您庇佑你的后裔们发达兴旺,永远幸福美满。

请舜帝享用我们的祭品吧。



   二、甲申年湖南省九嶷山舜帝陵基金会理事长王克英祭舜帝文



维公元2004年9月25日,岁次甲申八月十二,湖南省九嶷山舜帝陵基金会理事长王克英,副理事长王汀明、周昌贡、卢平、曾献兵、李建新,秘书长谭政暨全体理事,敬致祭于中华圣祖舜帝有虞氏之陵曰:

             伏惟舜帝,圣洁吾君。明德天下,启开文明。

             情感傲弟,孝动顽亲。又舍自我,礼让乡邻。

             继尧帝位,勤政为善。求贤辅己,竭诚纳谏。

             施行五教,德治甫建。颁布五刑,法治有宪。

             设定职官,政体规范。大同世界,上古伊甸!

             今逢盛世,百业蕃昌。举国奋进,共奔小康。

             拜竭陵前,思绪激扬。得帝灵气,催人图强。

             谨奉仪礼,以表衷肠。祈赐洪福,佑我家邦!

             尚飨!

译   文

虔诚地祭祀思念舜帝,您是我们圣明贤达的君王。您开人类道德文明之先河,启迪普天下的人都惟德惟善。您用真情去感化骄奢傲慢的弟弟,用始终如一的孝心打动顽固愚昧的父亲和后母。您克己奉人,礼让乡邻,让耕地,让渔场。您继承尧的地位,勤于政事,励精图治,求贤若渴,立诽谤之木以示纳谏。您毕生在国民中推行五常之教,使道德文明蔚然成风。您制定、颁布象刑,使以法治国有章可循。您重用贤人,科学地设定职官管理各方面事务,使得国家政体规范。您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合谐的国家政体,使社会大同,如同伊甸园。当今太平盛世,百业繁荣兴旺,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共同奔向小康社会。我们在先祖舜帝陵前拜竭,思绪激荡飞扬,感受舜帝您的灵气,催动我们奋发图强。我们谨慎地敬献礼仪,以表达我们对圣祖发自于内心的怀念与敬仰。祈望您赐予我们福祉,庇佑中华民族大家庭国富民强。



         三、 乙酉年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周伯华祭舜帝文



维公元二00五年九月十五日,湖南省省长周伯华谨代表湖南省

人民政府暨湖南六千七百万人民敬致祭于中华圣祖舜有虞之灵曰:

伏惟舜帝,圣哉吾君。成一代之教化,启万古之文明。

父瞽嚚顽,未失晨昏之礼;弟象居傲,仍怀手足之情。

居妫汭而和宗亲,内存笃谨;耕历山而睦邻里,外德

芳馨。三十发于畎亩,辅君无爽;六十践于帝位,秉政

有方。举八恺与八元,国多贤哲;流四凶于四裔,民享

安康。五教昌明,德育由之兴盛;五刑清肃,法治因以

成章。设官定职,政体规整有范;制礼作乐,民风和乐

无央。奏《九韶》,歌《南风》,弹五弦,来凤凰。号大

同之世,称明德之邦。讵知驾巡南国,梦断苍梧;礼葬

九嶷,魂系潇湘。圣哉舜帝,其德周洽;伟哉舜帝,其

业辉煌。缅前贤之雅韵,谱当世之华章。忝一省之重托,

诚惶诚恐;兴三湘之伟业,亦豪亦状。视听唯民,清廉

是商。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行;夙夜匪懈,力求乘时

而上。奔小康而臻大同,安天心而顺民望。灵兮不昧,

鉴我赤诚,绵绵瓜瓞,万世齐昌。

尚飨!



译文

神圣的舜帝,成就了世世代代的教化,开启了万古流传的文明。父亲目盲愚顽,早晚侍候,不失孝道;弟弟傲慢骄横,仍怀手足情谊。居住妫汭,与娥皇、女英善待亲朋,在历山开荒耕作,与邻里和睦相处,高尚的品德众口皆碑。三十岁崛起于平民匹夫,辅佐帝尧没有任何差错;六十岁践帝位,施政有方,把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举贤任能,有如启用“八恺”“八元”,使得国家人才济济;将“四凶”流放边远之地,使百姓从此不受滋扰,安享太平。重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的五常之教,使道德文明从此兴盛。公布墨、宫、刖、劓、辟五种刑法为象刑,从此法律有规。明确各官职责,管理得以规范;定下礼乐之规,发明箫演奏《韶乐》,弹五弦琴以歌《南风》,引得凤凰来仪,人民和谐快乐,享受无尽。没料想老来南巡,驾崩苍梧,礼葬九嶷山,一缕英魂从此长留潇湘。

圣明而伟大的舜帝,德行广传,业绩辉煌。今天我们缅怀先贤,要谱写新时代的华彩乐章。我们深知责任重大,心难安然。我们立志兴三湘之伟业,为政清廉,锐意进取,顺应民意,决不懈怠;发扬湖南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乘势而上,与全国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祈愿舜帝英灵,明察我一片赤诚之心,庇佑中华民族,千秋万代,如日中天。



由几篇祭文可知,祭文以较重的篇幅缅怀舜德,最后表达为民祈福,佑家安邦的美好情怀。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4-2-18 11:13:15

4、毛泽东的九嶷山友人



毛泽东歌咏九嶷山的七律《答友人》在伟人所有的七律诗中,可谓别具一格,尤其引人入胜。诗人运用神来之笔,将浪漫的传说故事与瑰丽的风景、纯真的友情、辉煌的现实、美好的展望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要真正读懂这首诗,我们必须先了解诗人的创作契机和发表背景。

这首诗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版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毛主席诗词》,公开发表时写诗时间署为1961年。诗的原稿曾题作《七律·答周世钊、李达、乐天宇同志》。

周世钊(1897~1976),湖南宁乡人,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同学和挚友,曾加入新民学会。解放后曾任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1955年6月20日,毛泽东游罢湘江,曾和周世钊同登岳麓山。李达(1890~1966),号鹤鸣,湖南零陵人,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著名哲学家。解放后任武汉大学校长等职。乐天宇(1900~1984),湖南宁远人,1924年入党,大革命时期从事农民运动。解放后曾任北京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兼党总支书记,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晚年在家乡九嶷山创办全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九嶷山学院。

诗题为《答友人》,诗中的浓情蜜意全因友人而起。诗中涉及的三个友人,其中最关键的人物当数乐天宇。乐天宇生在九嶷山,长在九嶷山,1920年考入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五四”运动时,他与杨开慧的哥哥、他的同学杨开智等一起,组织了“社会主义研究小组”。1924年1月,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农大历史上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在毛泽东领导湖南农民运动时,乐天宇回到故土,成立农会,被五万农会会员选为县农会委员长。后来到延安,乐天宇成为延安自然科学院的首任农业科主任,兼任陕甘宁边区林务局局长。1949年,乐天宇出任新组建的北京农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兼党总支书记。1962年秋,乐天宇带了一个科研小组回到故乡九嶷山区进行科学考察,碰到当时也在湖南作社会调查的周世钊和李达。故乡遇故知,三人谈起了他们共同的好友毛泽东,商定送几件有特色的纪念品给毛泽东,并附上各自的诗作。于是送了被称为天下一绝的九嶷山斑竹、斑竹笔,还有汉蔡邕《九疑山铭》拓片。乐天宇随礼物附的诗是一首七言古诗。诗曰:

三分石耸楚天极,大气磅礴驱舞龙。

南接三千罗浮秀,北压七二衡山雄。

东接都庞越城雨,西嘘大庾骑田虹。

我来瞻仰钦美德,五风十雨惠无穷。

为谋山河添锦绣,访松问柏谒石枞。

瑶汉同胞殷古谊,长林共护紫霞红。

于今风雨更调顺,大好景观盛世同。

    乐天宇诗作落款为“九嶷山人”。

毛泽东收到礼物后见物思情,就写了答诗。乐天宇见到答诗是回北京后在郭沫若家里。当时答诗题为《七律·答周世钊、李达、乐天宇同志》。郭沫若是因为编辑毛主席诗词而把乐天宇叫到家里的。后来诗作发表时就变成了《答友人》,而且写诗的时间由1962年变为了1961年,个中原因不得而知。

由于诗发表时题为《答友人》,却不点明友人是谁,就引起了一些对诗中所涉及的舜帝南巡狩崩葬于九嶷山,以及娥皇、女英寻夫不见泪染竹斑的传说故事一无所知者的胡乱猜测。有人猜测是诗人号召广大干部像“帝子”下凡那样,乘浩荡东风,与工农结合,投身到火热斗争中去;有人揣测诗中的“帝子”是诗人所怀念的一个女战友;有人趁风扬沙说这个女战友就是毛泽东的妻子杨开慧,且自作聪明地说杨开慧小名霞姑,“红霞万朵百重衣”一句就是怀念霞姑杨开慧。

其实,毛泽东写这首诗完全是由乐天宇等送的九嶷山斑竹等瑰宝和吟唱九嶷山风貌的诗章而缘起。毛泽东赌物思情,心驰神往,难于自已,于是将满腔诗情倾之于纸。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诗人一落笔,就把人们的思绪带入了一个天上人间相沟通的传奇境界,使人们沉醉于舜帝与二妃心心相印,生死相随的动人传说之中。作为生长在因舜帝南巡演奏过《韶乐》而得名韶山的毛泽东,自然熟知舜帝,熟知九嶷山寻夫的“帝子”,熟知洞庭湖君山上的湘妃墓。诗人读着“九嶷山人”赠与的写九嶷山的诗作,玩味着《九嶷山铭》,用熟悉的典故以表达自己的情思,这在情理之中。在诗人笔下,白云靉靆的九嶷山,娥皇女英从葱翠的山峦间乘风而下。诗人把玩着乐天宇送的斑竹,根据螺纹状斑竹惟九嶷山独有的实际,“舜帝南巡道死苍梧,娥皇、女英九嶷山寻夫,得知舜帝死讯,二妃相拥痛哭泪染竹斑”的故事就随之跃然纸上。于是,诗人笔锋一转,写下了“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两句。诗人多年来梦系魂牵的“帝子”娥皇女英身披万朵红霞,手拿一只泪痕斑斑的湘妃竹重回人间。这就使我们联想起了唐诗人刘长卿在《斑竹》一诗中的感叹:“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源。欲识湘妃泪,枝枝满泪痕”和宋诗人黄甲在《九嶷山》一诗中的倾诉:“二妃千古恨难刊,不谓南巡遂不还。空使湘江江上竹,至今犹染泪痕斑。”

《答友人》中的后四句赞美日新月异的故乡风貌,寄托着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故土人民的良好祝愿。仅从诗行来看,写的是“洞庭波涌”、“长岛人歌”、“芙蓉国里”,写的是“连天雪”、“动地诗”,细细品味,诗人的思绪却始终没有离开过九嶷山。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就有“洞庭连江九嶷高”句。而乐天宇写给毛泽东的“动地诗”落款亦是“九嶷山人”,李达为零陵人,目触零陵即使人想到舜帝陵。诗中涉及的“长岛”,所指应该是动庭湖中的君山,而不会是桔子洲。想君山十二峰成行排列,不可谓不长。又特别舜帝南巡曾登君山,“湘妃”墓在君山,就足使毛泽东梦系魂牵。

如此,《答友人》一诗毛泽东先写九嶷山及其九嶷白云,再写“二妃寻夫”的传奇故事,接着由“九嶷山人”乐天宇、“零陵人”李达及“长岛人”周世钊所赠“动地诗”而想到洞庭湖君山,想到舜帝与二妃魂留潇湘、礼葬九嶷和君山,于是凭借此情此景,神游“芙蓉国”,并遥祝故土三湘父老,天天沐浴在朝晖之中。

对《答友人》的赏析,有各种版本,鉴于写作背景与时间(1962年)正处于国内三年困难时期,国际反华势力嚣张的情况下,毛泽东作为一国之主,心里不可能没有压力。从1960年~1962年毛泽东发表的诗来看,只有《为女民兵题照》、《答友人》、《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中照》,《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咏梅》、《冬云》几首。这段时间,毛泽东的心情处于“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和“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的忧患之中。伟人是人不是神。为此,对《答友人》的赏析,我们认为紧紧抓住写作的缘起和写作契机较为符合诗作所反映的客观实际,而不能人为地掺和进政治色彩。

《答友人》实际上就是一篇传颂九嶷山的华章。友人中的乐天宇,是毛泽东的九嶷山友人。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4-2-16 17:14:58


2、舜帝与唐尧 历史上有一个与舜帝生平联系相当紧密的重要人物,那就是尧帝。人文初祖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五帝之一的颛顼帝,是黄帝的孙子,颛顼帝死了以后,黄帝的曾孙帝喾登上帝位。帝喾死了以后,帝位先传给了他的儿子挚。挚沉迷酒色,荒淫无度,只在位九年,就被各国诸侯废除,大家一致拥戴挚的弟弟放勋做帝国的首领,这就是尧帝尧帝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又称唐尧。尧帝十五岁的时候,就被他的哥哥挚封为唐侯,二十岁的时候就被众人拥戴登了帝位。尧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有德行的贤君,他处理事物谨慎、明达、文雅、有谋略,而且为人温和,待人诚恳宽厚,十分体恤下情。他勤奋治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史书记载,帝尧经常头戴黄色冠冕,身穿黑色袍服,乘坐由一匹通体雪白的马拉着的朱红色车子巡视四方,了解民间疾苦,慰问鳏寡孤独,救灾赈歉,劝稼穑,兴渔牧,苦心经营,天下政通人和。他既能够发扬美德,使家庭和睦融洽,又能够谨慎地治理国家,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帝尧时代,人民安居乐业,一片升平景象。有首歌谣唱帝尧说:“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如日温心,如云盖地。帝德昭昭,普天同庆······”《史记·五帝本纪》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州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帝尧是一位德行高亮,万人拥载的明君。他毕生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其中最值得津津乐道的一是校正历法,一是访贤禅位。尧帝时期,国家的雏型已经形成,设置了各种官吏管理各种事务。尧帝就设置了一种官叫做天官,专门负责观测天文、地理的变化,然后根据日月星辰的时序和规律,准确地制定历法,明确节令,以协调政治举措,督促人民稼穑,以促进农业生产的进行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尧帝命令羲重居住到最东边,测定太阳东升情况以确定“春分”日;命令羲叔居住到最南边,测定太阳回归移动情况以确定“夏至”日;命令和仲居住陇西,测定每天日落的准确时间以确定“秋分”日;命令和叔居住在最北的幽州,通过观测太阳的运行情况以确定“冬至”日。然后尧帝再根据天官们的考察报告,指令以三百六十六天为一年,同时运用设置闰月的方法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尧帝举政几十年,从善如流,举贤任能,为了治理好国家,曾经多次访贤问能。他就曾经亲自去请在箕山隐居的许由,请许由出任九州之长。尽管尧帝苦口婆心,许由都不愿做官。《庄子·逍遥游》记载:“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尧诚心让位,许由不受,他又意欲去请许由的老师啮缺——亦即后来的何侯,别人告诉他啮缺也是一个无意于政治的人,而且已经到了南方苍梧山隐居。思贤若渴的尧帝又去寻访见多识广知识渊博的伊蒲子。尧帝只带了大臣放齐,晓行夜宿,一路寻踪觅迹,到了渭水,一见到正在河边钓鱼的伊蒲子,就双手合十,长跪于地,说:“尧竭诚拜见贤士,远道而来,恳请不吝赐教。”伊蒲子赶紧扶起尧帝,说道:“人都说尧帝仁德,看来半点不假。为了继承仁政,你遍寻贤人,意欲禅让,只可惜经天纬地的人才一时难以得到。为帝之人为天下苍生焦虑忧心,令人感动啊!”尧帝心里暗暗佩服伊蒲子的洞察力,十分坦诚地说:“先生一语破的。我算来已经举政七十年了,已经老了。近年天灾人祸不断,因此急于寻访贤能,委以重任,以早日使天下人免遭灾难,恳请先生对我指点迷津。”伊蒲子说:“尧帝不要过于焦虑,贤人不久就可得到。”说完从衣袖里掏出一小卷羊皮,双手递给尧帝,嘱咐道:“望好好收藏,只日便可应验。”然后打个拱手,扬长而去。尧帝目送伊蒲子远去,心里涌起一种失落感。他打开羊皮卷,羊皮上写着几句谶语:“玉在璞,璞在玉。龙凤簇,可妻珏”。尧帝细细研读,由于谶语语焉不详,尧帝一时想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中国历史上的帝尧晚期是大洪水时期。关于帝尧访贤的故事,史载不多,大多是民间传说和后来有了文字以后人们根据传说的整理。口耳相传的历史绝不是空穴来风。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4-2-16 17:15:31


3、舜帝与凤凰 关于舜的出身,成书于公元前299年的战国时期的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说:“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圩。”意思是说舜帝的母亲握登在田间劳作的时候,看见天上的彩虹就怀上了舜。事实上,各种版本的关于舜的传说,都说舜母握登感凤而生舜。传说在帝尧三十九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前2174年的一个晚上,居住在诸冯姚圩的握登作了一个梦,梦中有一只非常漂亮的大鸟,它的头部像大雁,后半部像麒麟,颈部像蛇颈,尾部像鱼尾,有燕子一样的下颌,鸡一样的嘴喙,身上披着五彩花纹。大鸟绕着一株梧桐树,一边鸣叫,一边翩翩起舞,舞毕舒展双翅,飞向握登,停在她的小腹上就不见了。以后握登就怀了身孕。尧帝四十年,也就是公元前2173年的一天,在诸冯姚圩,出现了天象奇观。早上起来天上万里无云,上午忽然风起云涌,电闪雷鸣,大雨瓢泼。下午午时尾,大雨停了,当顶的太阳被一片厚厚的云托起。这时候,天上一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天象奇观出现了:天上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出现了彩虹。老百姓都知道一句谚语:东虹日头西虹雨,南虹云雾北虹哭。意思是说东边出现彩虹是晴天,西边出现彩虹天会下雨,南边出现彩虹是云雾天气,倘若彩虹出现在北边天空,那一定是灾难天气,要么天塌,要么地陷,要么人祸。不同的时辰不同的季节在不同的方向出现彩虹,人们司空见惯,不足为怪。可是天上同时在四个方向出现彩虹,而且四道彩虹就像四根轿杆,把个太阳活生生地抬起,更为奇怪的是,四道彩虹搭起的彩桥,恰好把姚圩这个村落圈在中心,这种奇观,人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村子里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跑到河沿空坪上看热闹去了。只有怀胎十来个月的握登留在家里睡觉。当天上的四条彩虹消失的时候,睡在床上的握登迷矇中又看见了披着五彩羽毛的大鸟,而且不是一只,而是一群,只只头冠高耸,尾羽长拖,五彩生辉,绕着床边翩然起舞,悠悠而歌。握登一阵高兴,隐隐约约中一声婴儿啼哭,一个男孩出生了。这就是后来的舜帝。关于舜帝与凤凰的联系,《山海经·大荒南经》、《尚书》、《宋书》、《洛书》、《刘孝子传》、《拾遗记》等史书都有记载。舜帝一生,与凤凰有不解之缘。传说中,一说舜帝是凤凰的化身,一说凤凰相伴大舜一生。中华民族文化以龙为阳刚之美,凤为阴柔之美。凤凰是传说中的能歌善舞,至德至慧,高洁美丽的瑞鸟,人们把舜帝与凤凰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舜的无比尊崇。其实,舜帝之所以与凤凰结缘,真正的原因还在于图腾崇拜。在上古时候,中国的民族集团主要有三个,一是华夏集团,二是东夷集团,三是苗蛮集团。舜是东夷之人。东夷集团中最古老的部落是昊(皡、嗥)族,所谓“昊”,也就是天,表示太阳经天而行的意思。昊族最早崇拜太阳,但是太阳只有一个,不可分割,因而昊族就同时崇拜鸟,鸟可分割。所以,昊族中的子部落、氏族、胞族便以鸟作为标识——图腾,把鸟当作祖先崇拜。少昊为东夷族之祖,少昊族由凤、鸠、雉、扈等为图腾的胞族组合。其中的凤鸟部落又由四个胞族组成,分别为玄鸟、伯赵、青鸟和丹鸟。历代的凤鸟其实是鸟部落的总称。东夷集团的祖先是太昊和少昊。舜之祖为东夷集团后裔虞幕。虞幕即有虞氏之祖,最早的时候,有虞氏曾以驺虞为图腾。《山海经·海内北经》载:“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说文》说:“驺虞,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驺吾即驺虞,生活在虞幕所居住之地,故而有虞氏先时曾以其为图腾。有虞氏胞族亦有以貘、象为图腾的。后来,兽图腾演变为鸟图腾。《山海经·大荒南经》说舜时:“爰有歌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书·益稷》说:“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宋书·符瑞态》说:“舜即帝位,蓂英生于阶,凤凰巢于庭。”《洛书·灵准听》说:“舜受终,凤凰仪,黄龙感。”就把舜与凤凰的渊源关系揭示得很清楚了。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化实际上是龙凤文化。龙所代表的是阳刚之美。凤凰所代表的则是阴柔之美。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4-2-16 17:15:49


4、舜帝的称谓 关于舜帝,《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有这样一段记载:“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圩,目重瞳子,故名重华,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传说舜帝生下来的时候,面色黝黑,眉骨高耸,双耳肥厚,鼻高嘴大,天庭饱满,地额方圆,手掌心里的掌纹如同一个“褒”字。特别是那眼珠子,特别的大,特别的黑,倘若凑近些对着他的眼睛看,这孩子的每只眼睛里,都有你两个影子。这孩子的眼睛是重瞳。握登与舜的父亲商量着给孩子取名,想到了梦里的凤凰,但是对梦见凤凰究竟是福是祸又难以把握。握登直起身子往窗外看,一缕阳光自窗射入,窗外一簇生长十分茂密的蕣草和一株木槿扑入眼帘。那蕣草匍匐在地上,藤蔓越伸越长,有的爬上了篱笆,有的爬上了石墙,藤蔓上开满了花。那木槿更是逗人爱,株高六尺,枝叶扶疏,满树红花耀眼。上古时候,东夷人把蕣草奉为孝草,把木槿奉为丽木。蕣草有个蕣字,木槿又叫舜树,蕣与舜同音,握登不觉脱口而出:“舜,舜!”。舜的父亲也不由自主地连声叫:“舜!”夫妻俩一合计,蕣草意味着孝顺,舜花——也即是木槿花象征红火,于是就把儿子取名叫舜。又由于舜眼睛大而黑,眼中有两个瞳仁,因此又叫重华。也叫仲华。《帝王世纪》也有记载:“帝舜有虞氏,姚姓也。目重瞳,故名重华,字都君,有圣德”。关于舜的取名,《辞源》对舜字这样解释:“舜,木槿也”。并引《诗·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述异记》说:“舜草,今之孝草也。”《说文解字·舜部》说:舜,草也,楚谓之葍,秦谓之蕧,蔓地生而连花,象形。舜与蕣相通,由《辞源》、《说文解字》,可知舜取名的确切含义。由以上讲的可以知道,舜、重华,都是舜的称谓。那么,有虞的含义是什么?《辞源》《辞海》都说是古部落名。何光岳先生在《舜裔源流史》中说:“有虞氏是黄帝支系的 一个大族,起源于燕山一带,以后逐渐南迁山东,支族繁衍”。有虞氏部落崇奉一种仁兽驺虞为图腾,《说文》说:“驺虞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也正因为这个部落信奉驺虞,所以称有虞氏。有虞氏以梧桐为神树,有虞氏以“妫”为姓,后来舜自妫姓部落分出,以姚为姓。(其弟象仍以妫为姓)而且从有虞氏之先祖虞幕开始,已由兽图腾的虞、貘、象,转变为鸟图腾,舜曾以蕣草作过图腾,后也转变为鸟图腾。追根朔源,舜帝是有虞氏部落的后裔,因此称“帝舜有虞氏”。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4-2-16 17:16:31


5、舜帝故里 舜帝究竟出生在哪里?《孟子·离娄下》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孟子在这段文字中只说舜生于诸冯,并没有说明诸冯在哪里?鸣条在哪里?因此,对于舜帝的出生地,崩葬地,就出现了一些不同意见。其中对舜帝的出生地,就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说舜出生于山东诸城诸冯。这种说法的根据是在山东菏泽南五十里的诸城有诸冯。现代史学家范文澜与郭沫若都说舜出生在山东省诸城。第二种说法说舜帝出生在河南濮阳。这种说法的根据一是刘藻在《曹州府志》卷四的輿地志中所说:“姚圩在濮州东南九十里,《援神契》曰:‘舜生姚圩’,应劭(shao)曰:‘姚圩与雷泽相近,后世称为姚城。’”刘藻又说:雷泽在濮州东南六十里,隋置雷泽县。这也就是《尚贤》中所说的“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天子”。服泽是与雷泽相隔不远的一个小湖,在河南濮阳东南。第三种说法说舜帝出生在山西。且山西人说山西有三处诸冯:一为运城境内的永济市。这种说法的根据一是说运城境内的永济市“因姚姓人居住,故称诸冯。”并说此地也有雷泽,也有陶城,也有历山(中条山)。二是山西垣曲同善镇有诸冯山,诸冯山近处有诸冯村。三是在山西洪洞县的诸冯,有村叫姚圩,又叫圣王村。第四种说法说舜帝出生在湖南永州诸冯。根据是永州境内有诸冯,因为《水经注》说“······营水又西经营道县,冯水注之。水出临贺郡冯乘县东北冯岗。其水导源冯溪,本北流,县以托名焉”。其间所提到的“营道县”即是现今的江永和道县,冯水即为江华县的冯河,而江华自古称为冯城,冯水、冯城(冯乘)、冯岗、冯河,合起来就是“诸冯”。另外,诸冯之内同样有姚圩,而九疑山就是历山,还有象山等与舜帝有关的地名。永州又是最早出现制陶业的等等。山东菏泽、济南,河南濮阳,山西永济、垣曲、洪洞,湖南永州都找得到与舜帝早期活动有关的地名。那么,舜帝究竟出生在哪里?    何光岳先生在《舜裔源流》一书中说:“菏泽诸冯、姚圩应系舜之生地,诸城之诸冯乃系舜曾迁居之地,而《读史方舆记要》谓山西垣曲县东北五十里有诸冯山,为舜生处,这也可能是舜由菏泽诸冯迁此,最后建都蒲坂。”根据我们读史研究,我们赞成河南濮阳的诸冯是舜帝的出生地的说法。鉴于今天的山东菏泽与河南濮阳紧邻的情况,可以想见古时菏泽与濮阳实际上就是一个地域。据考证,诸冯、负夏、雷泽、姚圩、历山、成阳等地,都集中在菏泽和濮阳一带,所以历代各家也大都认为舜帝的出生地应该在濮阳。而山东诸城的诸冯,是舜曾迁居之地,山西永济、垣曲、洪洞的诸冯,也是舜的迁居地。而永州一些与舜有关的地名的由来,是舜帝老来南巡到苍梧九嶷山时,因为一种恋旧情结与恋土情结,而将他的出生地地名带引到了苍梧山。由于出生地有几种意见,所以舜帝的生日也有几种说法。菏泽、濮阳人说舜的生日是五月十六,山西人说舜的生日是五月初六,永州人则说舜的生日是八月十二。地名相同的情况并不奇怪。研究舜帝出生在哪里,应该全方位考虑中华民族的整个发展过程。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也”,那么,我们只要弄清东夷是指哪里就行了。我国现代著名古史专家、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指出:我国古代部族分为三大集团: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华夏集团的代表人物是炎帝和黄帝,东夷集团的代表人物是太昊、少昊、蚩尤,苗蛮集团的代表人物是伏羲与女娲。其中的东夷集团所居住的地域。北自山东北部全境,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的极南部,南至安徽中部,直至东海。徐旭生先生1921年开始在北大任教,1932年受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之聘专心研究历史。他在《中国古史传说时代》一书中,也肯定了舜属于东夷族。了解了这些,舜出生于菏泽与濮阳就无可非议了。山西运城人说山西是舜之故里,在引用孟子的话时,只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而把“东夷之人也”删掉,这是断章取义。由于舜的出生地要同时满足即是诸冯,又属东夷之人这两个条件,而山西诸冯与永州诸冯均不属东夷,故可排除。而河南濮阳(含山东菏泽)为舜帝出生之地符合史实。还有必要说明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过:“舜,冀州之人也。”这是因为古冀州属九州之一,据《尚书·禹贡》载:冀州西、南、东三方都以当时的黄河与雍、豫、兖、青州为界,指今山西与陕西间黄河以东,河南和山西间黄河以北和山东西北、河北东南部地区。且后来到汉时冀州虽仍设置,但辖地少了,只辖河南北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端,而这些地方亦为古东夷人居住之地,因此就说舜为冀州之人,这与说舜是东夷之人可以互容。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4-2-16 17:17:04


6舜帝成家前的家庭情况 根据史实和传说故事,舜帝幼年时期遇到很多不幸。他五岁丧母,本来与握登十分恩爱,对舜也很溺爱的父亲续弦以后,偏听偏信。特别是后母生下弟弟象后,舜受尽了皮肉之苦,受尽了虐待。由《史记·五帝本纪》载:“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圣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这就明确地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舜的父亲叫瞽叟;其二,舜虽然是黄帝的后裔,但是从黄帝一脉到穷蝉一直到第七世舜,“皆微为庶人”,庶人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没有官爵的平民。即是说舜出身平民。舜的父亲为什么叫瞽叟?瞽,是瞎、盲的意思,叟,就是老头,瞽叟的本义就是瞎老头。关于瞽叟名之由来,素来有两种说法。“瞽叟”也常被写为“瞽瞍”,“瞍”是指眼睛里没有瞳仁,看不见东西。这种说法是说舜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瞎子。另一种说法说舜的父亲会看天象,每当观看天气变化的时候,抬头瞪目如瞽,大家才叫他“瞽叟”。也有说他父亲再娶以后,偏袒后母所生的儿子象,黑白不分,是非不明,有眼不识泰山,跟没长眼睛的瞎子一样。舜的生母叫握登。对于握登其人,史书没有过多记载。《宋书·符瑞态》云:舜“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圩”。据分析,握登应为古登人之女,古登亦即邓人。关于舜的继母,《史记》、《帝王世纪》、《太平御览》均有记载。《帝王世纪》说:“舜本冀州人,其母早死,瞽叟更娶,生象,象傲,而父顽,母嚚(yin),咸欲杀舜。舜能和谐,大杖则避,小杖则受”。所有的史实与传说对舜的继母都是持否定态度的。说舜的继母做姑娘时就天生嫉妒,脾气乖戾,因为固执任性,别人称之为任性之女,便叫成了壬女。壬女老大难嫁,别人给瞽叟牵线,死了结发妻的瞽叟生活艰难,也顾不得许多,就娶了壬女。壬女生了儿子象后,见舜相貌非凡,资质聪明,比象要强,万分忌恨,把舜看成眼中钉,肉中刺,经常在瞽叟面前说舜的坏话,挑拨和离间瞽叟与舜父子关系。瞎眼的瞽叟肝火旺,动不动就打舜,拿到什么就用什么打,打起来咬牙切齿,不打得皮开肉绽决不罢休。关于舜的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尧典》记载说:“象傲”。《孟子·万章上》说:“象至不仁,封之有庳······”。传说象生下来时其貌不扬,鼻子很长,所以取名为象。象傲慢骄奢,对其同父异母的哥哥极为不恭。一次壬女安排舜带了象去种豆子,约法三章说谁的豆子生不出来就要饿饭。象在路上抓哥哥的豆种吃,很香,再吃自己的,不香,就说哥哥的豆子种好些,要斢换。舜就将豆种换给了象。原来壬女给舜的豆种事先被壬女炒熟了,吃起来自然香。后来象种的豆子一蔸未生,象又对壬女告状说哥哥要与他换豆种害他。于是,本来就很嫉妒舜的聪明伶俐的壬女就在瞽叟面前说舜的坏话。瞽叟就又拿舜一顿好打。平常,当瞽叟拿起大棒打舜的时候,舜就逃躲;倘若用小棍棒打,舜便站着不动,任由抽打,直到瞽叟打累了骂乏了,方才离去,躲在无人的地方,痛苦地向死去的亲娘哭诉。传说壬女还生了一个女儿叫系,又叫婐(wo)手,与舜很合得来。婐手常常解救舜。瞽叟与握登也曾是一对恩爱夫妻,对儿子舜也很疼爱,握登死了,久而久之,恩爱就移到了后妻和象身上。俗话说有了后妈也就有了后爹。由于父顽,母嚚,弟象傲,舜多次被逐出门,后来的舜妫水筑棚而居,耕历山,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到负夏赶集,都与舜在家庭里受虐待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4-2-16 17:17:33

7、关于舜耕历山



关于舜耕历山,象耕鸟耘的传说流传很广。山东、山西、浙江、湖南等地都有。说的都是同一个故事:舜父瞽叟更娶继母壬女后,尽管舜挨打受骂,却是十分地孝顺。当后母生下象,又生下妹妹婐手后,舜带弟弟妹妹,放牛羊,打猪菜,拔草,煮饭,刷锅,洗碗,能干的活都干,不能干的活学着干。早起给瞽叟和壬女倒洗脸水,睡觉前给倒洗脚水。尽管舜把瞽叟和壬女侍候得周周到到,可还是经常挨打受骂。舜谨记着母亲握登临死前的嘱咐: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大杖则避,小杖则受。舜的弟弟象自小傲慢蛮横,不讲道理。传说有一次,象跟着舜去放牛,看见别的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玩,就也要骑牛。象太小,舜怕摔了,不让骑,象就在地上打滚哭闹。舜只好把象扶上牛背,然后舜站在牛旁边用手拢着象,象不依,扬起牛鞭抽打舜。牛以为要挨打,一惊吓撒腿就跑,把象摔下了牛背,摔在软酥酥的草坪上。象摔得并不重,出了点鼻血。但是象不许舜给擦鼻血,而且故意将鼻血揩得满头满脸,哭喊着跑回家里告状。舜叫小伙伴给看着牛,自己跟着象回家解释,后母哪里肯听,说舜是要存心摔死象,骂舜是丧门星不搞散一家人不得甘心,把个瞽叟挑拨得怒火中烧,把舜按倒在地用马杆没头没脸地死命打,象就在一边笑,边笑还边数着一、二、三······

舜在打打骂骂中长大,但是,仍然孝顺父母如初,对弟弟友爱如初。尽管这样,继母壬女却还是想方设法赶舜走。当策划的兄弟种豆事件由于象的嘴馋和贪婪失败后,又多次陷害虐待舜,然后挑动瞽叟发怒,终于将舜赶出了家门。

有家不能归的舜就到了历山妫水边搭个茅棚住下,开始烧荒垦地。开始阶段,舜以野果子充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后来就出现了象耕鸟耘的奇事。说舜一日在田间垦荒,疲倦了就在地头休息。忽然听见了“扑哧,扑哧”的鼻息声。抬头看时,只见一头大象从对面山上一步一步走向历山,一直走到舜垦荒的地方,用鼻子卷起一块巨大而尖利的石块,开始一下一下用力地刨地。象力大无穷,一个时辰不到就刨了一大片地。尔后象天天到历山帮舜刨地,久而久之,舜与象建立了感情,就开始训练大象耕地。

舜有了大象帮助,耕地多了,种上庄稼后,地里杂草丛生,一个人忙不过来,正自发愁,地里出现了一群一群的小鸟,蹦蹦跳跳地帮助舜啄去地里的杂草和害虫。

舜在历山垦荒象帮耕、鸟帮耘的故事成了千古美谈。

舜耕历山,史书记载确确。

《墨子·尚贤下》记载:“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姚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

《尸子辑本》卷上载:“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其田历山也,荷彼耒耜(si),耕彼南亩,与四海俱有其利”。

《吕氏春秋》载:“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鱼雷泽,天下说(悦)之,秀士从之”。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由上可知,传说与史实吻合,说明舜耕历山确有其事。

至于历山究竟在哪里?这跟舜的出生地一样,有多种说法。据《古今地名志》考证,历山在全国有21处之多,较为著名的有:1、在今山东省东南,又名舜耕山、千佛山;2、在河南濮阳;3、在山东菏泽东北;4、在山西垣曲东北中条山,山上有舜王坪;5、在山西永济县东南;6、在山西洪洞古射山;7、在浙江省余姚县西北;8、在湖南省永州市苍梧之野九嶷山。

我们认为,舜耕历山之历山,肯定在离舜帝出生地不远处,理由是,舜少年即被父母赶出家门,小小年龄,不谙世事,不可能到离家太远的地方耕稼。鉴于舜的出生地有多说,历山究竟在哪里?综合分析史籍,舜帝故里应该是濮阳。既然濮阳是舜的出生地,那么,历山就应该在离河南濮阳不远。其它各地之历山,都是由于舜或舜的后裔的迁徙,因其恋土恋旧情结,便将诸冯、历山也因袭了,含有纪念意义。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4-2-16 17:17:53

8、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

的人格魅力



舜历山开荒,勤耕苦作。他把收获后的粮食供给父母,送给缺粮的人家。他还动员和引导别人到历山垦荒种地,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地教别人怎样垦荒,怎样下种,怎样护苗,怎样助长,怎样收获。除此之外,舜还经常性地帮助劳动力弱的人家劳作。由于舜的倡导和示范,到历山开垦荒地的人越来越多。由于舜的感召,历山酿造起一种友善、温馨、互帮互助的氛围,大家和睦相处,互让田畔,都以舜为榜样,勤耕苦作,历山呈现出一派生机。

由于舜让畔教耕,以德感人,舜的名声远播,许多人都从很远的地方来历山结识他。据《尸子·君治》记载:“舜得友五人,曰雄陶、续耳、柏杨、东不识、秦不空。皆一国之贤人。”凡人到历山结识虞舜者,更是多于牛毛。

苦心经营着历山之余,舜也常到雷泽捕鱼。雷泽湖源出雷首山,流水舒缓,沿岸芦苇成带,水草丰茂,是个天然渔场,到这里捕渔的人很多。由于捕鱼人来自四面八方,捕鱼的方法各异,捕鱼工具五花八门,一天下来,捕的鱼有多有少。久而久之,相互之间嫉妒、争执、纠纷也就产生了。为了争夺一个好的地盘大打出手的事时有发生,不时出现人员伤亡情况。舜下决心改变这种局面。舜善于动脑,捕鱼手法高明,鱼捕得多。每次舜除了将自己捕的鱼留下少量自食外,把鱼悉数分给鱼捕得少的人。同时,他常把自己发现的好渔场让给人家,还手把手的教给人家捕鱼方法。有一次,舜同村的姚圩人的渔场被另一村人争夺,姚圩人不服,意欲大动干戈。虞舜及时赶到劝阻,要姚圩人将渔场让给人家,许诺本村人说,他保证另外给村里人找一处好渔场,同时,如果村里打渔人中有人愿意种地,他可以拿出好地来作为补偿。

由于舜真诚待人,谦恭礼让,好施乐助,在雷泽捕鱼的人们耳濡目染,深深感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互让渔场,你帮我扶,分享成果的事比比皆是。

虞舜也曾到黄河之滨学习制陶。见到工匠们制作出的陶器胚子粗糙,烧窑的过程很不科学,烧出的陶器既不中看,又不中用。工匠们烧制出来的陶器换不回多少粮食和蔬菜。舜到陶场学习制陶以后,就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他挨个走访工匠,熟悉生产流程,研究改进办法,反复摸索、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陶场烧制出的陶器一改旧观,变得工艺精巧,美观大方,而且品种繁多,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所作所为,表现出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人们遇事以舜为榜样,效仿舜的言行。原来四海漂泊的人,都纷纷选择舜居住的地方搭房而居。原来在别处居住的一些人,也举家迁徙,到舜居住的地方重建家园。于是,舜居住的地方一年的功夫就成了一个村落;两年就成了一个小城镇。三年的功夫就变成一个都市了。

《韩非子·难一》云:“历山之农耕侵畔,舜往耕焉,期年,圳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寙,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

《尸子辑本》云:“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故有光若日月,天下归之若父母。”

《史记·五帝本纪》云:“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边器皆不苦窳,一年所聚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韩非子生于公元前280年,卒于公元前233年,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著有《孤愤》、《五蠹》、《说难》等书,所著吸收了道、儒、墨各家思想,又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尸子曾相辅秦国的商鞅变法。司马迁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后终于完成了通史《史记》。韩非子、尸子、司马迁都异口同词推崇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时的高风亮节,可见舜的德行影响之大,流被之远。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4-2-16 17:18:09

9、舜帝与五弦琴



九嶷山舜帝陵的正殿里有一幅壁画叫《南风歌》,画面上的舜帝正沉浸在抑然、悠远、忧思、期盼的音乐旋律中。“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舜帝用以弹奏《南风歌》的乐器就是五弦琴。

关于舜擅长弹五弦琴,《孔子家语·辨乐解》载:“昔者帝舜弹为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

有虞氏家族中,世世代代都曾有过乐官。舜的父亲瞽叟很年轻的时候就擅长于弹五弦琴,曾参加过官府组织的乐队。常言“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瞽叟眼睛瞎了以后,音乐方面的造诣却是越来越高,五弦琴弹得越来越好。

传说舜帝自小绝顶聪明,生下来半岁就能走路,八个月就能讲话,两岁就能按大人的吩咐传东递西,三岁的时候,就能学着父亲用树叶或者草片或者竹管学鸡鸣鸟叫,斑鸠、八哥、画眉、夜莺等等学得活灵活现。三岁多一点,舜就开始跟着父亲学弹琴。那时候,瞽叟把全部的父爱都倾注在舜的身上。瞽叟眼瞎,传授乐曲都靠口授。舜天资聪明,又特别有音乐天赋,三四遍下来就能记住了。四岁多一点的时候,竟然就能够把个五弦琴弹拨得得心应手了,能把父亲教过的简单乐曲弹得节奏分明,有板有眼。

舜十来岁的时候,曾经陪伴父亲外出,四处给人弹琴赚取粮食、葛布。也曾经跟一个大琴师学过琴和音律。大琴师琴弹得极好,十分精通乐理,还会制作乐器。大琴师对舜说,人类的先祖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习练乐律,无论是被称为人皇的伏羲,还是神农氏炎帝,还是轩辕黄帝,都对音乐有特别的感悟和喜好。伏羲就常常亲自一边弹琴一边歌唱,还常常叫一些身边的人以乐器伴和,每次音乐起处,百鸟和鸣。神农氏炎帝则亲自将梧桐树制作成琴筒,将蚕丝制成琴弦,用来与天地神明沟通。轩辕黄帝则命令乐师伶伦创制“六律”、“六吕”。轩辕黄帝以后的近祖颛顼帝召朱襄后裔精通音律的夷生,把好听的乐谱融合起来,合上钟鼓演奏,鸟啊兽啊没有不应和的。纵观历史,上下数千年,音乐源远流长。

舜当时年纪不大,对师父这段话,有些听不懂,但是有一个道理舜已经悟出来了:人类的先祖,无论是伏羲、神农、黄帝,没有一个不喜爱音律的,他们都懂得音乐对人的感染、教化作用,因此,都擅长于用音乐谐和人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神人以和”的境界。

舜帝自幼跟父亲学琴,后来又应用所学知识为父亲瞽叟制作过五弦琴。那么,五弦琴是不是舜帝发明的呢?

关于五弦琴,《广雅》云:“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五弦,舜之所造。”这是谬传。《帝王世纪》说:“炎帝都于陈,作五弦琴。”《新论》说:炎帝“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意思是说,炎帝在迁徙到“陈”这个地方的时候,发明了五弦琴。炎帝取天地之灵气造琴,其目的是用音乐将神明的德行与大自然的和谐去感化人们,协和人心,以达到“天人合一”这样一种境界。

五弦琴的首创过程来自于劳动。传说炎帝部落迁徙到“陈”地后,部落曾经大面积开垦荒地。所有的荆刺、灌木丛都砍光了,最后只剩下一株高大的梧桐。炎帝叫人找来麻绳,叫大家用绳子去拉。先是拴了一根麻绳,用五个人去拉,梧桐树丝纹不动,后来用五根麻绳,二十五个人去拉,还是拉不动;炎帝发现了弊端,原来二十五个人用力不协调,于是炎帝就叫邢天去指挥。邢天急中生智,他想出了“宫、商、角、徵、羽”五个口音,叫大家练熟。然后,有节奏的每哼一个音就用一次力,第一个音哼过,五根绳子被绷得紧紧的,发出悦耳的弦音;第二个音哼过,梧桐树颤抖起来,出现了和谐的共鸣;等到哼过第三声,梧桐树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随之轰鸣嘎然停止,绳子断了,梧桐树倒下,树干齐崭崭地折断。剩余部分里面是一个空洞,长三尺六寸六分。炎帝认为这是天意,就将中空的桐木精心加工,制作了琴身;用五根精致的蚕丝做了琴弦;并按照“宫、商、角、徵、羽”调试好五音。炎帝又叫邢天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炎帝亲自操琴演奏,于是百鸟合鸣,白鹿击蹄,人们都和着粗犷奔放的旋律,踏着有力的步伐跳起了舞。

由此可知,五弦琴的首创者是炎帝,因此又叫神农琴。舜帝只是擅长抚琴,也曾经为父亲仿制过五弦琴。后来尧帝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帝,尧帝就曾经送给舜一把五弦琴。这也说明五弦琴的出现是在舜帝之前。

由于舜自幼接触音乐,学习乐器,音律和乐理,因此对音乐情有独钟。后来登临帝位,就任命夔为乐官,要夔用音乐教育贵族子弟,以塑造贵族子弟和谐的、审美的人格,成为有作为的人。《尚书·尧典》云:“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先夺伦,神人以和”。后来,舜帝对三苗的不服王化也不主张用武力征伐,而是用音乐感化。同时,舜帝还亲自创制了《韶乐》,与大臣们一起高唱《卿云歌》,在九嶷山里南风坳亲自弹拨五弦琴,吟唱《南风歌》,表达忧国忧民情怀,为百姓祈福,求神明解愠阜财。

由上可知,舜与五弦琴,与音乐有不解之缘,这是舜的重要特质之一。


闽南姚斌 发表于 2014-2-16 17:18:25

10、唐尧为什么器重虞舜?



前面我们曾经介绍了唐尧。知道了唐尧是个宅心仁厚的帝君,也说到了唐尧对社会和人类的文明进步最值得津津乐道的是访贤禅位。

尧帝登临帝位以后,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没料想到了晚年,上天好像故意刁难似的,动不动就洪水泛滥,殍尸遍野,庄稼颗粒无收,天下失去了歌舞升平的盛景。虽说派了共工治水,水患不但没有减,反而愈治愈凶。尧帝本来是个圣贤之君,心与黎民百姓紧紧相连,而今天降大灾,穷于赈灾救贫,便认为是自己德太浅薄,才遭上天惩罚。老大一把年纪的帝尧就很有了精力不济的感觉,加上早就有的退位让贤的想法,他急于寻找接任者,可又苦于找不到禅让的对象。

尧帝选贤有几条原则:一是好居功的人用不得;据他观察,大凡天下的好事,最终都要通过主政者多谋善断促成,这是事实。但是,谁又能保证天下没有祸事呢?有了好事主政者居功,那么出了祸事又算谁的责任呢?二是奉承逢迎的人用不得;这种人溢美之词挂在嘴上,察言观色,献媚取宠,恶君之恶,好君所好。这种投机取巧之徒绝对做不成大事,只能算个摆设。三是坚持选贤于天下;一人说好不算好,众人拥戴才算高。

尧帝虽然从善如流,身边也不乏人才,但是,在尧眼里,大圣大贤的没有。年老的人中,相当一部分人能够恪尽职守,但是终归老了;年轻的又大都只擅长一能,缺乏治理国家的全面才干。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肖,既无御世之才,更缺乏做天子的德行。因此,尧帝决心四方求贤,明查暗访,找一个能顾及天下老百姓疾苦,真心诚意为天下办事的、真正能够继承他事业的接班人。他请过许由,寻过啮缺,访过伊蒲子。

那次走访伊蒲子的情景历历在目。

一个长髯鹤发的老者在河边垂钓。帝尧见老者身披蒲衣,与指路者描述的一般无二,就断定是伊蒲子,便走近了。那老者头不转,眼不抬,却出语惊人:“天子驾到,恕老朽未曾远迎,罪过!罪过!”伊蒲子是高人许由的老师啮缺的老师,学识渊博,且擅长星象和龟卜。帝尧暗自佩服伊蒲子料事如神,明知故问道:“先生可是伊蒲子?”老者说正是。帝尧双掌合十长揖:“恳请不吝赐教”。伊蒲子扶起帝尧,说:“人称仁德尧天,果然不假!你遍访贤人,意欲禅让。可惜经天纬地之材一时没有得到。帝为苍生忧心焦虑,苍天感动啊!”帝尧见伊蒲子完全洞察自己心中积虑,便坦陈原委。伊蒲子不紧不慢地说:“帝万勿焦虑,贤者早已降世,只日便可得到了。”说罢从袖中拿出一卷羊皮,双手呈交给他。

伊蒲子给他的羊皮卷上有几句谶语,但是至今谶语之谜未解,帝尧心不得安。

帝尧访贤的方法一是亲自明察暗访,二是传令四方天官查访,三是要身边大臣推荐。

《尚书·尧典》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彼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虞,予闻。其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吾其试哉!’”意思是说,一天,尧找四岳议事。帝尧说,四岳啊,我今在位已经七十年了,你们有谁能够遵顺天命,接我登临帝位呢?四岳说,我们德才鄙薄,不堪登上帝位。帝尧说,那你们就举荐高明的人,纵使他出身微贱也可以。大家告诉尧帝说,民间有一个鳏居的男子,名叫虞舜。帝尧说,是的,我听说过,他究竟怎么样?四岳说,他是个盲人的儿子,父亲冥顽不化,后母愚昧无知,弟弟傲慢骄淫,但是虞舜能够和他们和睦相处,并且以孝顺的美德感化家人,使他们改恶从善,不至于作奸犯科。尧帝说,既然虞舜这人口碑这样好,那就让我试试他吧。

四岳是尧舜时期主管四方诸侯的,是四方诸侯之长。四岳向帝尧极力推荐虞舜。后来,被尧帝派往东边的时官羲仲也给帝尧报告了虞舜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和睦邻里,诚实守信,无论家事、圩事、私事、公事,都办得很好,以及人们择舜而居,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情况。为谨慎起见,帝尧决定亲自访察。

由此可知,帝尧能关注虞舜,首先是虞舜自身的德行有口皆碑;其次是帝尧求贤心切;其三就是四岳,羲仲一类贤臣以及社会贤才伊蒲子等的举荐。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郑国茂《舜帝之谜》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