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尚明 发表于 2014-2-22 11:40:17

姚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尺寸:26×504 cm.
唐人写经 1卷写经纸本 提要:序分第一、护念付嘱分第二、住分第三、如实修行分第四、如来非有为相分第五、我空法空分第六、具足功德校量分第七、真如分第八、利益分第九、断疑分十。尾残,有金栗山藏经纸章。历千余年而保存品相佳。 每一件敦煌遗书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笔者浅陋,仅就翻阅所及,试对广韵楼所藏敦煌写本《金刚经》的内涵作初步的阐发,错误之处,尚请方家指正。 一、关于菩提流支译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据卷首题名,本件遗书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历史上曾有六译,与《大正藏》经文比对,当为北魏菩提流支译本。敦煌遗书是我国写本时代典籍文献的最大遗存,具有数量庞大、跨越时间长、使用语言多、内容丰富等特点,是我国近代文化学术史上四大发现之一。据方广锠先生统计,全世界的敦煌汉文遗书总计约在58000号,绝大部分收藏在国内外图书馆、博物馆等公藏机构,也有很少一部分收藏在私人藏家手中。敦煌遗书中既有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经籍,又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考古、民俗、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科技等众多领域的世俗文书。佛教文献是主体,约占总数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当时社会佛教兴盛的真实写照。据不完全统计,《金刚经》有3500号以上,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六,仅次于《妙法莲华经》、《大般若经》,位居第三。这其中绝大部分为鸠摩罗什译本,菩提流支译本、真谛译本、玄奘译本加起来也只有20号左右。因其存世稀少,此菩提流支译本残卷文献价值自不待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印度大乘佛教经典,简称《金刚经》、《金刚般若经》。“金刚”乃金中之精坚者,百炼不销,能断万物,比喻佛法能断除人的贪欲恶习和种种颠倒虚妄之见;“般若”为梵语音译,意指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波罗蜜”亦为梵语音译,意为到彼岸,即离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达涅盘彼岸。《金刚经》的梵本有三百颂,经中主要论述了诸法性空幻有的理论,是般若类经典中的纲要。 瀚海遗珠――广韵楼藏敦煌写本《金刚经》介绍 明珂 敦煌写本菩提流支译本多将全经分作十二分。据S.1087《金刚般若义记》(注释菩提流支译本),十二分来源于国外法师的传授,将经文分为序分、护念付嘱分、住分、如实修行分、如来非有为相分、信者分、校量分、显性分、利益分、断疑分、不住道分、流通分等十二分。可能由于国外法师传授的不同,或是本土翻译上的差异,造成敦煌写本菩提流支译本十二分标题不尽相同。本卷残存十分,内容如下:第一序分、第二护念付嘱分、第三住分、第四如实修行分、第五如来非有为相分、第六我空法空分、第七具足功德校量分、第八真如分、第九利益分、第十断疑分。 二、关于古代修复 三、关于纸张特点 以上笔者仅从敦煌写本菩提流支译本《金刚经》特色、古代修复、纸张特点三个方面对广韵楼藏《金刚经》写本残卷作了粗略的介绍,意在抛砖引玉,相信专业研究者结合敦煌遗书中所有菩提流支译本及注疏进行深入研究,所获必将更大也。细审原卷,盛唐部分写经共有4纸,有乌丝栏,每纸高26厘米,第一纸长140厘米,抄经82行,第二纸长142厘米,抄经84行,第三纸长142厘米,抄经83行,第四纸残存80.1厘米,残存经文48行。唐代标准的写经纸一般是26厘米×52厘米或26厘米×39厘米,此件每纸长度在140至142厘米之间,这在敦煌遗书中非常罕见。2007年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书店藏敦煌文献》,公布中国书店所藏敦煌遗书,其中ZSD2081号隋代写本《大般涅盘经》,最长一纸有143厘米,是研究隋代的造纸工艺的重要资料,具有特别的文物价值,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0128)。此件敦煌遗书的面世,说明至迟在隋代发明的这种特殊造纸工艺在唐代仍流传不辍。后来可能由于这种纸张不能适用于雕版印刷技术,因而在宋代以后逐渐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件盛唐写经所用的纸张均经过染黄处理,也就是经过了“入潢”工艺的处理。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中记载:“硬黄纸,唐人用以书经,染以黄檗,取其避蠹。”在染潢之后又经过捶打、上蜡的工艺,纸张变薄,坚挺平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姚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