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q666666 发表于 2015-12-12 12:58:30

目送,我们在两处煎熬着!

本帖最后由 yyq666666 于 2015-12-13 00:39 编辑


目送——我们在两处煎熬着


姚永庆​
年青时读龙应台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她愤怒的激情把我的热血也给点着了。面对国人苟且于不堪的生存境况却不敢愤怒,她狂呼道:“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我当时觉得怎么台湾也有鲁迅呀!后来才知道这个血性澎湃的人竟是个女人。她的文章总给我一种峥嵘感,女人的温婉柔情少了些。但昨天读他的《目送》,把我着实“腻”着了,那婉尔的忧伤纠缠了我很长时间。她投射到亲人身上的那份愁绪和哀伤,让你有一种悲痛的甜蜜,于是,那情景和感悟让我们在心灵的某一处取得了某些一致,至少在境况上我们很相近:她一个女人,曾目送儿子迈向青春,目送父亲垂垂老去。而我一个男人,在目送女儿走向成长,目送母亲走向寂灭。我们的感觉应该是相似的,我们对人生的体味也应该有某种程度的相同吧!——尽管她的笔触涂抹在人生的画布上有着别样的情致。

所有的目送都是相似的:你目送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你目送孩子出国……你在用失去的忧伤目送一种成长。转头你又仓皇地目送老人,目送青丝变白发,目送健步变蹒跚,目送长者去医院,去殡仪馆,去墓地,你在用失去的痛苦目送亲人走向人生的边缘,目送一场渐近的死亡。

人生,就是在两处目送中忧伤和痛苦着。

你目送成长,而成长就是要离开你的呀!成长者们不再需要你了。一个你曾手牵着的人毅然决然地松开了你的手,他毫不犹豫,而你却还在犹犹豫豫。你不可能不忧伤,因为他(她)将不再属于你。好在这忧伤中夹带着幸福和安慰,因为这就是你的目标。于是你流着不明不白的混杂的浊泪,让那两行热流在你失去颜值满是沧桑的脸上抒发着矛盾而复杂的心情。

目送死亡,我们是恐惧的——那只曾牵过你的手变得那样嶙峋,它温润的感觉停留在你遥远的儿时记忆里。这个场景是无数历史记忆的美好曾经,与一个亲爱生命行将寂灭的残酷当下情感混乱的内心画面,——它们奋力交织着,在不停的、殴斗般地切换着。

记得母亲病危,我从三千里外的北方赶回母亲的病榻前。母亲说:庆娃儿,给我把手捏捏吧!我做得有些迟疑,因为那牵过我的手只剩皮骨了,即便你再感念慈爱,也会有瞬间的悚然感。我只捏了约十分钟,但母亲很享受。她眯眼微笑的样子,一定是一个母亲想象着一双肉乎乎的孩儿小手在抚摸妈妈的手,这是母亲的情景再现,她在贪恋那曾经的幸福场景。可惜,我没能让母亲在她虚拟的场景中享受太久。

我其实是在母亲的虐打中长大的,她以这种方式来平复她人世的凄凉和屈辱。而我也不忍母亲的残酷曾无数次报之以咆哮来申斥年少不屈的心。我知道那是不慈不孝的。母亲的不慈是可以原谅的,那是命运给了她残酷,她曾有一次对天呼嚎:“我遭这个孽,前世是不是做了皇上啊!”。儿子也是该原谅的,因为幼小的心灵经不起那样的伤害。不管是不是我真有错,我总归给母亲制造了一次次发泄的机会,抹去了她内心些许心酸和委曲,也让弟妹们获得了平安而健康成长的日子。其实,我们母子在内心是有所明白的,这场痛苦到不堪程度的悲剧性演出对这个不幸家庭有多么必须,所以我们母子从未减灭骨肉亲情。那年我回家,母亲说她腿痒痒,我给她挠了一会儿,母亲当时那个欣慰感我至今历历在目。不知是不是这事,母亲曾多次对人说:“庆娃儿,他其实心很好”。她不只是在亲人间消除他们对我“不孝”的误解,也是对那段日子的一段心酸了却的叹谓!

一个月后母亲走了, 那天是12月15日。我们那个地方信奉道教,幺姨说这个日子不好,我赶紧说:“不,这个日子很好!今天是耶稣的圣诞节”。她的惶然才有所安抚。我目送母亲离开的全过程,她走得很平静,没有挣扎,没有痛苦,也没有留恋,甚至在死前也不曾给我们儿女任何遗言。只是给她的嫡妹我的幺姨说了很久很多。不知她们谈了些什么,好像有一种遵随神意的神秘感。最后母亲留给幺姨一双布鞋。不知为什么是一双布鞋达成她们与神明的一致。

母亲一生艰难,命运多舛,前半生她哀怨叹息,后半生儿女全被她拉扯大了,家境也有了大的改善,这样一个可怜的家庭居然有上大学吃皇粮的人。县城工作,省城读书,京城游历,国外留学者,在她的儿孙里皆有之,这对一个山乡村妇来说足以令她心慰了。于是母亲不再忧伤,这个被我家四叔称为镇上祥林嫂的女人开始坚强起来,上苍给了她必得的释然感。母亲很少说丧气的话,即使是面对死亡,她以为“我走就是了,何必把不良的丧气留到你们身上?”。她甚至好几次赶我回单位上班,以为我上班多了不得,而她的病痛与死亡却没什么了不起。这极为现实的考虑和她们与神灵达成的一致有多么矛盾啊!母亲为什么不在她弥留之际对我们说点什么呢?是不是在母亲眼里,儿女们不论多大也永远还在成长着?在她看来,病榻前的所有话都是悲切的、丧气的、不吉利的。不上进的话说不得,她才不说什么遗言呢!对她来说这是荒唐的。

我们在痛苦中目送母亲的死亡。可母亲在匆然离世的路上还依然在目送我们,这是对成长着的我们最后的一送,艰难的一送。那最后的目送也寄予着她的希望。

我们在同时目送着:一边是对死亡的目送,是一群人的凄惶和悲伤。一边是对成长的目送,是一个行将寂灭的人把留在心里的最后希望和期盼变成她艰难的目光。母亲竭尽她最后的生命力,用微弱的回光返照辉耀我们最后一程。

目送,我们在即将阴阳两隔的瞬间和边缘上,完成着这最后的一场亲子游戏,这是多么心碎,多么恐惧的一幕啊!

2015_12_12






yyq666666 发表于 2015-12-13 15:48:58

彭城姚其瑞 发表于 2015-12-13 00:54
永庆宗亲:读您文章似眼前出现两幅画面,重叠交替,有温馨亦有痛楚,有翘首期盼更有离别之凄,从你的文章 ...

其瑞宗亲总是这样抬爱,不吝嘉许的褒奖,我愧受其赞了。文章总是表达作者之意,有些是希望,有些是心存美好善念,与实际还是有一些差距的。比如,关于亲人的爱,有时我们想应该这样那样的多好,但实际是,哪怕嫡亲之间也有龃龉,亲人间也会因某句话不妥当彼此介意而诱发不和。这是很糟的一件事。人与人之间虽多存善意,但具体行事就会有很多麻烦。如果一时的误解大家彼此谦让了,但下一次呢,难免不也出现不同之处,于是上一次的谦让隐忍就成了矛盾的积压了。三番五次倒不至于,但彼此心里的疙瘩就埋下了。你说如何是好呀?其实,亲人之间是最脆弱的,一般人之间有了矛盾还可以争吵一番,亲人间,谁敢呀!

彭城姚其瑞 发表于 2015-12-13 00:54:07

yyq666666 发表于 2015-12-13 00:12
你们有父亲留下怀念的背影,有母亲的慈爱的笑容。宗亲们都比我幸福得多,我从小没了父亲,我与母亲孤儿寡 ...

永庆宗亲:读您文章似眼前出现两幅画面,重叠交替,有温馨亦有痛楚,有翘首期盼更有离别之凄,从你的文章中可以窥视您心灵中大舜子嗣的道德修养和博闻精思的睿智,孝道乃我氏族之传承,二十四孝之首<孝感动天>亦是呕歌吾祖圣德贤明,我等融入宗亲活动,也是希冀传承和宏扬我们宗族的光辉历史和悠久文化。耗子溜墻跟.老猫走屋檐.羔羊跪乳.乌鸦反哺都是传承和习惯,我们首先要从自身做起,珍惜与生俱来的缘分,孝敬长辈,敬宗睦族,心中时刻牢记我姓姚,是大德舜之后裔,吾以家族为荣,勿使姓以吾蒙羞!谢谢您!为宗亲们自省提供了好的文章。

彭城姚其瑞 发表于 2015-12-13 19:29:45

yqllz 发表于 2015-12-13 17:40
不知道你的曾经,不知道你承受了多少,但真心希望你好。忘记一些该忘记的,不该忘记的,忘记是最好的疗伤 ...

庆礼宗亲说的非常有道理,人不能总活在过去,心就象个容器,总把过去的恩恩怨怨和伤痛装在里面,就很难再承载阳光和快乐,每个人都会有刻骨铭心的过去和经历,学会忘记和放下也是一种解脱和睿智。打开心之窗,让阳光和宽厚照进融入心灵。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12-12 15:51:25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5-12-12 15:56 编辑

是的。目送,多数时候是在煎熬着的。而送孩子去上学,眼看着孩子背着书包一步步走向教室,去开始一天的学习,作为家长那时候是幸福着的。

最让我揪心的目送,是母亲健在时我每次回家再外出的时候,母亲总是站在家门口眼看着我一步步远去,而我分明看见母亲眼中的泪花是从她的心里流出……煎熬啊,那情景至今煎熬着我,今后还将继续不断地煎熬着我,煎熬着我的心……




yqllz 发表于 2015-12-12 17:57:41

本帖最后由 yqllz 于 2015-12-12 17:58 编辑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12-12 15:51
是的。目送,多数时候是在煎熬着的。而送孩子去上学,眼看着孩子背着书包一步步走向教室,去开始一天的学习 ...


目送下辈成长是一种温馨;目送长辈寂灭是一片孝心。
中学时读过朱自清的《背影》,多少年记忆长在。今天拜读了宗亲的《目送》同样震憾。

姚先达 发表于 2015-12-12 22:01:29

“目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骄傲、是一种自豪、有时候是一种煎熬······

yyq666666 发表于 2015-12-13 00:04:22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12-12 15:51
是的。目送,多数时候是在煎熬着的。而送孩子去上学,眼看着孩子背着书包一步步走向教室,去开始一天的学习 ...

先登说目送的煎熬,那是孝子情感。
孝,是先帝舜给我们的家族遗风

yyq666666 发表于 2015-12-13 00:12:17

yqllz 发表于 2015-12-12 17:57
目送下辈成长是一种温馨;目送长辈寂灭是一片孝心。
中学时读过朱自清的《背影》,多少年记忆长在。 ...

你们有父亲留下怀念的背影,有母亲的慈爱的笑容。宗亲们都比我幸福得多,我从小没了父亲,我与母亲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我的童年是悲苦的。

yyq666666 发表于 2015-12-13 00:15:17

姚先达 发表于 2015-12-12 22:01
“目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骄傲、是一种自豪、有时候是一种煎熬······

先登先达你们兄弟肯定比我幸福,我羡慕你们呀!

姚小平 发表于 2015-12-13 09:14:36

母亲永远是最伟大的!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12-13 11:05:06

yyq666666 发表于 2015-12-13 00:04
先登说目送的煎熬,那是孝子情感。
孝,是先帝舜给我们的家族遗风

您说的是,那是孝子情感。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目送,我们在两处煎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