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姚孝民 发表于 2011-2-7 20:41:59

转载大河报《厚重河南》首席记者姚伟重头文章:

转载大河报《厚重河南》首席记者姚伟重头文章:
开创盛唐之“国务总理”系列五:





智者人生:个人、家庭、国事诸事妥帖
http://www.dahe.cn 大河报 B25 厚重河南 2007年05月31日http://epaper.dahe.cn/dhb/W020070531271054536572.jpg0531B2501.jpg  □首席记者姚伟任双玲文图

  “越了解,就越觉得姚崇伟大,他的人格、智慧和贡献都很伟大!”《姚崇传》的作者姚学谋先生如是说。

  姚学谋是渑池县英豪镇谷水村人,村里90%的人姓姚。上个世纪80年代,一位老人把冒险保存下来的姚氏家谱拿了出来,村里人都极其热心地去看。按照家谱记载,这个村的姚姓都是明初人姚宽的后代,姚宽原来居住在洛阳,后带着家小迁到谷水村,当时叫“宽祖陕硖”,意思是回到他的祖先姚崇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该村过去属陕县,上个世纪50年代土改时划归渑池。)家谱中还记载了姚崇的简略事迹。姚学谋这才知道,自己有一位了不起的先祖,甚为自豪。

  1998年,三门峡市重视史志,不断请专家来讲史志编写。河南省地方史志协会副会长、中原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静琦应邀到渑池讲学,她从渑池姚姓谈到了姚崇,对姚崇十分景仰。讲完课,杨静琦提出要找姚崇的后人聊聊,县里就找来姚学谋,让他陪同去了谷水村。到了村里,杨静琦翻着姚氏家谱爱不释手,她还惊奇地发现,村小学的墙上,竟然镶着姚崇手书“藩篱”二字的碑,那字雄浑有力,实为珍品。姚学谋跟她讲了这块石碑的来历:开元三年,姚崇回乡为父亲造义冢时,为故乡书写了这两个字。上个世纪初,陇海铁路修筑到张茅,这块不知什么时候埋于地下的石头重见天日,被一个财主镶在自家照壁上炫耀。谷水村的人“拉脚”常从张茅过,得知此事后,觉得这是自家祖宗的东西,怎能让别人占有?就在夜间取下,连夜赶回家,将石碑保存在姚氏祠堂里。“文化大革命”时,有人要砸这碑,被村小学校长、老红军姚正平拦住,封存起来。据目前所知,这是姚崇留下来的唯一手迹。

  杨静琦边听边感慨,说姚崇可是历史上杰出的宰相,应该好好挖掘、整理史料,为他写本书。这不仅对姚崇后人有激励作用,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

  姚学谋当时就萌生了写这本书的想法,但那时他是渑池烟办主任,工作极为繁忙,只能抽出部分时间搜集当地的史料。2002年,渑池“一刀切”式地让所有52岁以上的科级干部“编外离岗”。姚学谋有了时间,就开始全身心地扑到这件事上。

  他先在当地收集与姚崇有关的墓志铭、墓碑等石刻资料,然后跑遍洛阳、三门峡、郑州、西安的大小图书馆,查阅有关姚崇的文献资料,将新、旧《唐书》,《资治通鉴》及各种唐人笔记中关于姚崇的文字全部抄录、登记,整理了厚厚的两大笔记本。

  那两年时间,姚学谋既忙碌又充实。收集资料是很艰难的,2003年冬天的一天,洛阳打来电话,通知他可以查看姚崇夫人的墓志铭。为了在上午8点前赶到洛阳,他凌晨3点多起床,乘坐去关林进货的早班车往洛阳赶。因为天冷,车窗上结了厚厚一层冰霜,人冻得不能坐直。到了洛阳拿出相机拍照,却怎么也照不成,这才知道相机怕冷,电池不工作了。

  那段时间,姚学谋去外地都是凌晨三四点出门,他有自己的道理:出门晚,只能干半天活;起早点,才能早到多办事。出去一次,他要休息两天才能缓过劲儿,也有本家热心此事,但慢慢都不愿跟他一起出去了,太累,一天到晚不停地跑。

  子女们心疼他,劝他在家享清福。但他并不以为然,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这是自己喜欢干的事儿。作为先祖故乡的后人,能看到更多先祖存留的东西,把先祖的事迹宣扬出去,不仅对本姓,对整个民族也是有益的。

  死姚崇犹赚活张说

  姚崇和张说都是开元前期的名相,在唐代,一个关于他们俩的故事广泛流传,叫做“死姚崇犹赚活张说”。

  故事说,姚崇、张说同为宰相,两人向来有矛盾,多次相互“挖坑”、“穿小鞋”,张说对姚崇的怨恨很深。玄宗打算任命姚崇为宰相时,当时的首辅宰相张说对姚崇的才干很是忌惮,先后两次派人阻挠,结果被玄宗识破,阻挠的人差点掉了脑袋。姚崇当上宰相后,张说比较紧张,与玄宗的弟弟岐王密谋对策,被姚崇探知。一天,已经罢朝,朝臣们都已离去,姚崇独自跛着脚做有病状,玄宗叫住他,问是怎么回事。姚崇说:“我的脚坏了。”又问:“不很痛吧?”答道:“我心里有个忧虑,痛苦倒不是在脚上。”玄宗自然追问是什么意思,姚崇这才缓缓说道:“岐王是陛下的爱弟,张说是辅佐大臣,他们之间来往密切,让我很担心!”这在当时可是犯了玄宗的大忌,此前唐朝的政变,多是诸王勾结大臣所为,玄宗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张说被远贬外地。据说这“砖”垫得十分够劲,张说在外地干了八九年,直到姚崇快去世时,才想法重获玄宗信任,再度出任宰相。

  姚崇临终前,为自己的子孙安危精心谋划,他告诫儿子说:“现任宰相张说与我嫌隙很深。这个人很喜欢奢侈品,尤其喜欢古玩。我死之后,出于同僚礼节,他必来吊丧。你们可将我平生积攒的珍宝器皿陈列在灵帐之前,如果他看也不看,那你们就要早做打算,灭族之灾就将降临了;如果他看这些东西,你们就不用忧虑了。你们就将他看过的东西全部送给他,并请他为我撰写神道碑文。得到他所撰的碑文后,要立即誊写并呈送皇上,还要事先磨好碑石等待。待皇上审阅后要立即刊刻。张丞相见事迟于我,几天后必定后悔。他若以修改文辞为由派人索取碑文,你们可领来人看刻好的碑石,并告诉他皇上已经审阅。”

  姚崇死后,张说果然前往吊丧,看到陈列的古玩珍宝,简直是流连忘返。姚崇诸子按照姚崇的嘱咐办理,不数日,张说写成了碑文,叙述详细而全面,可说是当时最高的手笔,文中有“八柱承天,高明之位定;四时成岁,亭育之功存”。过了几天,张说果然派人来索碑文,说遣词造句有不周密之处,想再修改修改。姚崇的儿子就带来人去看刻好的石碑,并告知皇上已审阅。张说得到回报,后悔地捶着胸脯道:“死姚崇犹赚活张说。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其远矣!”

  一般研究者认为,这个故事的可信度并不很高。姚崇在玄宗朝的宰相任期内,革除了诸多弊端,对付的功臣、诸王、皇亲国戚,全都是厉害的角色。但姚崇为人多智,办事手法变通,又十分公正,才干之出众、政绩之斐然,朝野内外,人所公认。所以他干事很多,得罪人却并不多,并没招来多少嫉恨。他死后,儿孙后来在朝为官,基本没遭到有意的报复。

  但唐代很多关于姚崇的故事,都把他描绘得十分智慧,这倒是很真实的,姚崇的一生,把个人事、家事、天下事都安排得极为妥帖。
  真实的情况是,姚崇临终前,确实为子孙留下十分智慧的遗言,并且洋洋洒洒一千多言,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遗令诫子孙文》。

  在这个长篇遗嘱中,姚崇首先要求为其薄葬,说厚葬是非常愚蠢的:埋时死者夺活人的东西;埋葬后,死者却不得安生,被活人偷东西。从前很多人莫名其妙地喜欢厚葬,你们可别干这蠢事。

  其次告诫子孙,为他举行葬礼时,不要搞道场什么的,如果怕被人说不孝,走走过场也就算了,拿他的旧衣服做酬劳也就足够了。

  他还讲了对佛教、道教的看法,告诫子孙不可崇信。

  在这篇遗嘱中,他还交代子孙,田园资产,已预先分好,子侄各得一份。他说见到一些达官贵人,身亡之后,子孙失去庇荫,多至贫寒,为争财产斤斤计较。不但本人有失体面,而且也败坏先人的名声,被人耻笑。所以“预为定分,将以绝其后争”。

  千唐志斋保存有姚崇四世孙姚侑的墓志铭,从中可知,姚崇去世百年后,他的后世子孙还合族居住在洛阳慈惠坊,长幼有序,彬彬有礼,与姚崇活在世上时一样。“里中黄发之老”,看到姚家的情形,都十分感慨。

  君臣相知留佳话  

  有一年夏天,姚崇随玄宗从长安前往洛阳,行至硖石城附近的行宫——绣岭宫时,天气酷热难当,玄宗躲在狭窄的行宫里,热得实在受不了,问左右:“附近有大寺庙没?我想找个高大的房子避暑。”左右告诉他,狭窄的崤山道上,前后满满的都是禁卫军,根本走不快。于是玄宗对高力士说:“姚崇聪明,看看他是怎么乘凉的。”高力士出去看了看,回报说,姚崇穿件葛布单衫,骑匹小马,站在大树的树阴下。

  玄宗一听很高兴:“我知道怎么办了。”便学姚崇的样子,暑热之感顿时消去,于是感叹说,小事姚崇都能把自己安排得这么妥帖,“触类而长之,天下固受其惠矣”!

  将天下交给姚崇管理,玄宗无疑是放心的。君臣二人的相知,实在是一段盛唐佳话。姚崇每次到便殿进见,玄宗都要从御座上站起来,表示敬意;姚崇离去时,玄宗也是一直送到殿堂的大门。玄宗用了那么多的宰相,也只有姚崇和宋璟有这待遇。

  有一年七月十五,玄宗坐在偏殿,很想和姚崇谈论时政。但这天大雨不停地下,道路极其泥泞,雨水积了一尺多深。玄宗实在忍耐不住,下令他的侍卫冒雨用步辇把姚崇抬进宫内。当时朝廷内外都为姚崇感到荣耀,玄宗这样礼贤下士,是前所未闻的。

  有次,姚崇患了疟疾,长期不能“上班”。源乾曜受命做了“代总理”,不过这时候当“代总理”注定是个倒霉的角色。每有大事,玄宗就会派他去咨询姚崇。

  由于姚崇把家安在洛阳慈惠坊,在长安没有私宅,寄居在比较偏远的罔极寺,源乾曜常常要颠颠地跑过去,即便这样,他出力也不讨好:上奏的意见好的时候,“帝必曰:‘是必崇划之’”。如果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玄宗就会皱起眉头:“你怎么不去问问姚崇?!”

  “倒霉蛋”源乾曜为了方便见姚崇,上奏请求让姚崇搬到离皇宫较近的四方馆居住,玄宗马上同意,并允许姚崇的家人跟着照顾他。但姚崇觉得四方馆太豪华,又藏有公文,不便住进去,就推辞了。这下倒把玄宗弄急了,脱口道:“朕恨不得让你居住在宫里,住四方馆有什么?”

  后来宋祁在《新唐书》中评价说:“然唐三百年,辅弼者不少,独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何哉?君臣之遇合,盖难矣。”姚崇所提种种建言,玄宗总能采纳,包括抑制佛道、抑制奢靡、抑制皇亲国戚等,这样的君臣关系,实在难得。

  但玄宗跟姚崇也有发生问题的时候。一次姚崇袒护手下,玄宗非常不高兴,姚崇敏感地意识到,皇帝对他手下的处置,已经透露出对他的不满,于是上书辞职,推荐宋 接替自己。

  不过他辞职后,玄宗还是恢复了对他的信任,命他五日上朝一次,仍然立于大臣的首位,每有重大政事,也都专门征询他的意见。

  宋璟与姚崇的性格和处事方法很不相同,姚崇善于变通,宋璟 守法持正,但他们政见一致,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在他们任相期间,大唐悄然走入盛世。

  他们所开创的政治安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唐朝迅速走向繁荣。从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从37140000增加到52919309,增幅达40%。人口激增,而物价反而有所下降,开元初年,“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那时的中国,“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

  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黄金岁月,其中唐诗最为后世称道,著名诗人高适、岑参、王维,特别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这个时代,而唐代中期的著名诗人(所谓“大历十才子”)也是这个时期培育出来的。其他音乐、绘画、雕刻、塑造等艺术也无不成就显著,“如有神助”。

  著名学者袁行霈先生谈及盛唐诗歌时说:“归根结底,盛唐气象的出现是由大一统的局面下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所决定的。无法想像,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

  姚崇并没有设计盛唐的模样,他甚至不知道后来盛唐有多辉煌,“李杜”的光芒有多耀眼。他只是深刻地了解那个时代,又具有超人的行政执行能力,除去各种弊端和障碍,让大唐的面前“潮平两岸阔”,让大唐的航船“风正一帆悬”,那么,该来的自然就都来了。
   (全文完)


  开元三年,姚崇回乡为父亲造义冢时,为故乡书写了“藩篱”二字。据目前所知,这是姚崇留下来的唯一手迹。该石碑现存于三门峡市博物馆内。


http://static10.photo.sina.com.cn/bmiddle/4aaf3cfaed533388df249
         姚伟在采访中与《大唐贤相姚崇》作者姚学谋的合影。

姚先登 发表于 2015-11-4 18:48:49

洛阳姚孝民 发表于 2011-3-27 19:25
学谋宗亲和姚伟宗亲。

“他先在当地收集与姚崇有关的墓志铭、墓碑等石刻资料,然后跑遍洛阳、三门峡、郑州、西安的大小图书馆,查阅有关姚崇的文献资料,将新、旧《唐书》,《资治通鉴》及各种唐人笔记中关于姚崇的文字全部抄录、登记,整理了厚厚的两大笔记本。”

实在了不起!叫人肃然起敬!

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1-2-7 21:21:19

学习学习,好资料。孝民宗亲辛苦了,合影照片显示不出来。

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1-2-8 00:42:54

记者姚伟宗亲也是崇公之后吗?

姚小平 发表于 2011-2-8 17:03:18

学习了!{:10_162:}

洛阳姚孝民 发表于 2011-2-9 09:29:12

记者姚伟宗亲也是崇公之后

洛阳姚孝民 发表于 2011-2-10 13:22:02

这是姚崇留下来的唯一手迹。该石碑现存于三门峡市博物馆内。

洛阳姚孝民 发表于 2011-3-24 08:01:58

记者姚伟宗亲很有才!

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1-3-25 01:14:33

记者姚伟宗亲很有才!
洛阳姚孝民 发表于 2011-3-24 08:01 http://www.yaogens.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前几年,我经常看《大河报》的《厚重河南》专题栏目,知道姚伟的名字。姚伟宗亲的确是大手笔,很有才。:victory:

洛阳姚孝民 发表于 2011-3-25 07:52:53

姚伟宗亲的确是大手笔,很有才。

姚小平 发表于 2011-3-25 15:30:59

学习学习,好资料。孝民宗亲辛苦了,合影照片显示不出来。
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1-2-7 21:21 http://www.yaogens.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我点击新浪博客看到了。二人合照是吧?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大河报《厚重河南》首席记者姚伟重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