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帝舜故里负夏(瑕丘)考 [打印本页]

作者: 老兔子    时间: 2011-4-25 23:39
标题: 帝舜故里负夏(瑕丘)考
作者:蒙面歌手 提交日期:2007-1-5 5:38:00 | 分类: | 访问量:942
: P: q' U+ n2 j! {+ G! `& v6 O4 w$ Y6 p3 f& W3 H
  帝舜故里负夏(瑕丘)考
0 X. j$ h  p! V5 m  朱绍侯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 q) B9 ~& C9 ~
  % O6 C5 U/ W6 |
  摘要:古文献关于帝舜故里的记载分歧并不大,只是由于对古地名的解释不同,才产生了分歧。以濮阳独有的地名负夏(瑕丘)为坐标,可确定帝舜故里在濮阳。根据舜为东夷人,冀州人的记载,可排除舜故里在山西,江南的可能性。至于帝舜故里的山东鄄城,河南范县(濮州)说,乃是历代区域变化产生的误解,实际帝舜故里姚墟,负夏及历山,雷泽,河滨均在今河南濮阳县境域之内。6 H; F& C- g. r
  - c) j9 K5 p+ _, \
  关键词:帝舜故里;姚墟;负夏;历山;雷泽  k7 g. u/ N3 s4 d8 T0 ]  w
    R& K( z7 R2 j: p  q/ C
  中华民族一向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自豪, 但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之前,我们连夏代的历史也没有落实,而视之为传说时代,就是在《夏商周年表》公布之后,我们也只落实了距今四千年的"三代"历史,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还有一千年的差距,所以我认为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完成之后,应再前进一步,再搞一个"五帝断代工程",只有把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的历史落实了,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才得以落实。; ^5 d- T3 z4 z
  过去都习惯于把五帝当做实实在在的传说时代,事实上关于五帝的传说,决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尽管有关五帝的记载杂乱而且互相矛盾,但司马迁写《五帝本纪》也是各有所本。  M+ g1 F- S- V, T/ g
  近几年红山祭坛遗址及各地仰韶文化古城遗址的发现,中华五千年文明已显现于地平线,《五帝本纪》所记内容,将逐渐被考古和天文,历史学及其他科学研究所证实。可以想见"五帝断代工程"将比"夏商周断代工程"难上多少倍,但总有一天"五帝断代工程"也要提到研究日程上来。
2 B- ~1 E4 \. _+ q$ B$ a  尽管落实五帝历史的研究工作还没有正式开始,但随着全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海外华侨,华裔寻根访祖热潮的到来,与此相伴而来的国内则开展了姓氏研究,名人故里,陵墓及名人活动区域的研究,其中对五帝故里的研究,也就成为热点之一。
7 L# q; F: i0 Q  舜是五帝中最后一帝,上接尧,下连禹,夏的历史既然已经落实,那么禅让给夏禹帝位的舜,应是比较容易落实的,因此研究舜的故里,对于落实舜的历史也是有益的。因为舜的故里能够定位, 无论是通过考古或用其他科学手段来研究,落实舜的历史都是有帮助的。! t1 `" H0 }+ V' p% `
    Y7 D! Y. s4 o- g( I% c& C: o. O
  关于帝舜故里,古籍记载分歧并不很大,只是由于对古地名解释不同,才对帝舜故里产生扑朔迷离难以确认的情况,只要能用科学的方法破解古地名歧异之谜,舜的故里还是可以确认的。下面就先摘录有关帝舜故里的主要文献资料,然后再破解古地名歧异之谜。$ d2 V" P2 e6 ]% p3 t2 ^( H
  《墨子 尚贤中》:"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 (滨),渔雷泽。" 《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虚。" 《孟子 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韩非子 难一》:"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则圳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 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 《尸子 君治》:"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其田历山也,荷彼耒耜,耕彼南亩,与四海俱有其力。 其渔雷泽也,旱,则为耕者凿渎,俭(险),则为猎者表虎"。 《吕氏春秋 慎人》:"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 钓于雷泽。" 《管子 版法解》:"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 不取其利以教百姓。" 《史记 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新序 杂事一》:"昔者舜自耕稼陶渔而躬孝友……故耕于历山,历山之耕者让畔,陶于河滨, 河滨之陶者器不苦窳,渔于雷泽,雷泽之渔者分均。"《说苑 反质》:"历山之田者善侵畔,而舜耕焉。雷泽之渔者争陂,而舜渔焉。东夷之陶器苦窳,而舜陶焉。故耕渔与陶非舜之事,而舜为之, 以救败也。" 《淮南子 原道训》:"昔舜耕于历山,期年而田者争处墝埆,以丰壤肥饶相让。钓于河滨,期年而渔者争处湍濑,以曲隈深潭相予。" 《说文解字》女部姚字条:"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 《艺文类聚》卷!!引《帝王世纪》曰:"帝有虞氏,姚姓也。目重瞳,故名重华,字都君,有圣德。 始迁于负夏,贩于顿丘,债于传虚,家本冀州,每徙则百姓归之。" 《初学记》卷"引《帝王世纪》则说:"瞽瞍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氏,字都君,家本冀州。……耕于历山之阳,耕者让畔,渔于雷泽,渔者让渊,陶于河滨,陶者器不窳。" 《孟子 离娄下》焦循《疏》引《尚书大传》:"舜贩于顿丘,就时于负夏。" 《风土记》:"舜东夷人也,生姚墟。" 以上摘录了先秦,秦汉至魏晋!#种古籍有关记载帝舜出生地,故里和早年活动的资料,所涉及到的地名,区域名共!$个。计诸冯,鸣条,寿丘, 传虚各!见,顿丘$见,冀州%见,姚墟(姚丘),东夷,负夏,河滨,雷泽各&见,历山!'见。以上仅就魏晋以前!#种古籍所作的统计。在此后的历史文献中,如北魏温子升的《舜庙碑》,北宋郑樵《通志 氏族志》以及迷信色彩较强的《孝经援神契》,还有各种方志,地记等书关于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记载,不胜枚举。) T8 E6 q# A9 y( u! B  r
  1 i) g* F% p5 x
  总之,从古籍所记的地名中,看不出帝舜故里及其青年时期活动区域有什么不同,但是,把这些地名转化为后世及现代地名时,就产生了舜的故里浙江余姚说,湖北随州说,山西永济说,山东鄄城说,济南说,濮州说, 河南濮阳说,范县说……等等差异。这些差异在各种古书的注疏中早已出现,现代的争议则尤为突出。7 U+ H4 m: |" [0 ^3 j! P- K) u7 h4 V% m
  对于帝舜故里的各种不同说法,能不能找出一个准确而合理的地理定位呢 笔者认为只要对以上各个古地名,区域名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从中找出一个或几个可以定位而又没有争议的地名为坐标,淘汰不合理的假说,帝舜故里的真实地址就可以确定下来。# e2 @0 ]; s3 x$ g+ [9 h! a
  下面就想采用这种研究方法,试图解释帝舜故里所在地的问题。
, E; ^" K6 l  g; e" V   一,舜生诸冯。诸冯今地,据魏嵩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广东教育出版社,!""#年版,以下简称《魏典》)记载有三说:一在山东菏泽市南; 二在山东诸诚市;三在山西垣曲县东诸冯山。但此说仅见于《孟子》。司马迁的《史记》和其他各种古籍均不采用此说,说明此说在历史上早已被否定,不足信。
6 }3 H$ ~! n: l: n, d5 I  二,舜生姚墟。多种古籍都主此说。但对姚墟(姚丘)今地说法不一。《魏典》说在山东鄄城西,丘菊贤,杨东晨《中华都城要览》(河南大学出版社,!"&"年版)说:"姚邑(姚墟),虞舜生居地, 地望在今河南濮阳。"周处《风土记》则认为虞舜生在上虞余姚(今属浙江)。总之,姚墟今地说法不一,不能成为地理定位的坐标。
7 O/ n% W9 Q. O( L4 [8 _  三,舜冀州人也。古冀州,据《书 禹贡》记载, 包括《周礼 职方》,《尔雅 释地》所记冀,幽,并三州之地,相当于今山西,河北两省全境,河南黄河以北和山东的西北部,辽宁西南部(见《魏典》)。 如以此范围定位,帝舜故里山西说,河南说,山东说都可包括在内,而长江流域诸说则都被排除在外。/ @0 s  B- Y+ F) V' Y$ M
  四,舜东夷人也。东夷人是泛指中国古代山东和河南东部,东北部的人。如果以此定位,帝舜故里山西说就被排除在外了。
" p( [9 G" S3 e! d; ^. j  五,舜耕历山。历山今地,仅据《魏典》所载, 就有八处之多。一在河北涿鹿县西南桑干河西岸;二在山东济南市东南,又名舜耕山;三在河南范县旧濮阳东南;四在山西永济县东南,又名雷首山;五在浙江余姚县西北;六在浙江永康县南,一 ( 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名釜历山;七在湖南桑植县西北;八在江苏无锡市西,亦名舜山。又据《括地志》记载,在随州之北也有个历山(厉山)。所以历山在舜故里的传说中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地名,但也是最难定位的一个地名。
# ^3 K( j4 Q; J1 H) t- e2 q* g8 V  六,渔雷泽。雷泽今地也是分歧较大的,臧励龢《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年重印版。以下简称《臧典》)"雷泽"条的解释最为典型:"'雷泽'在山东濮县(河南范县东南旧濮县接菏泽县界)。《书 禹贡》:'雷夏即泽',《孔传》:'雷夏泽名'。《周礼》注:'雷夏在成阳(山东菏泽市东北)。'《史记 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注: '雷泽,兖州泽,今属济阴(山东菏泽市)。'《汉书 地理志》:'济阴郡成阳,雷泽在西北。'《水经注》: '雷泽,在成阳故城西北。昔华胥履大迹处也。其陂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里,即舜所渔也,按泽今淤。一说在山西永济南雷首山下,本名雷水,相传舜渔于此。清《一统志》谓好事者因水有雷名, 强为牵合。'"《臧典》引了几种古籍来说明雷泽的所在地,并明确表态,认为雷泽山西永济说,是好事者强为牵合。但需要说明的是《臧典》重犯了《水经注》把雷夏泽与雷泽混而为一的错误,对此陈昌远教授将有专文论证,为避剽窃之嫌,在此存而不论。
1 U" r! [& V9 y& z0 J# L  i, M  七,陶河滨。陶,为动名词,是烧制陶器之意。 河滨,其实也不是地名,乃指黄河边。《史记 五帝本纪》张守节《正义》的解释是正确的,"于曹州滨河作瓦器也"。如以此来定位,舜故里长江流域诸说全被排除在外,古黄河沿线的山东,河南,山西诸说可以入围。
7 E+ h. P0 ^0 S( i, L) X4 H, a  八,作什器于寿丘。《史记 五帝本纪》裴駰《集解》引皇甫谧曰:寿丘'在鲁东门之北。"司马贞《索引》曰:"什器,什,数也。盖人家常用之器非一,故以十为数,尤今云'什物'也。寿丘,地名,黄帝生处。"《魏典》认为寿丘"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北",与皇甫谧之说一致。如以寿丘定位,帝舜故里江南诸说皆被排除在外,对山东说最有利,但由于寿丘作什器之地,而非故里,故与山东连接的河南说则不能排除。
+ a$ S. r) k) K( o  九,卒于鸣条。因与论证舜故里无关,故暂不论列。
! W$ b2 T8 u% ]2 a  W  十,贩于顿丘。春秋卫邑,在今河南浚县。 《诗 卫风 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即指此。
* j! f/ I+ [) L; z+ B! \. T  十一,债于传虚。传虚今地不详,只能说与顿丘相近。
" _8 }1 G# Y- u  十二,迁于负夏,就时于负夏。《史记 五帝本纪》裴駰《集解》引郑玄云:"负夏,卫邑。"司马贞《索隐》曰:"就时犹逐时,若言乘时射利也。"《尚书大传》曰:"贩于顿丘,就时于负夏。"《孟子》曰:"迁于负夏,是也。"这就是说,舜贩卖于顿丘(行商)经商于负夏(坐商),并把家由姚墟迁到了负夏。负夏遂成了舜的第二故里。关于负夏的今地,《魏典》说:"负夏卫邑,一作瑕丘,在今河南濮阳县东南,春秋卫邑。"和郑玄注完全一致。《魏典》在"瑕丘邑"条则说:"瑕丘邑,一作负夏邑,在今河南濮阳县东南,春秋卫邑。"这就是说,舜的第二故里的负夏邑(瑕丘邑)在今河南濮阳是没有争议的。; y' T. \# y* m0 L  b' \
& i. y  s8 M' Z/ a
  
作者: 老兔子    时间: 2011-4-25 23:41
  有人也许认为有争议,认为负瑕乃鲁邑,在今山东兖州市东北。其实这是一个误会,是把负夏与负瑕, 瑕丘邑与瑕丘县混而为一了,这种误解起自《水经注》卷$%《泗水》。其文曰:"瑕丘,鲁邑,春秋之负瑕矣。襄(哀之误)公七年,季康子伐邾,囚诸负瑕 (注意:这是鲁邑),应劭曰:瑕丘在县西南,昔卫大夫公叔文子升于瑕丘(注意:这是卫瑕丘),蘧伯玉从。文子曰:乐哉斯丘,死则我欲葬焉。伯玉曰: 吾子乐之,则瑗请前。刺其欲害民良田也。瑕丘之名,盖因斯以表称矣。曾子吊诸负夏,郑玄,皇甫谧并言卫地。鲁,卫虽殊,土则一也。"俗话说: "智者千得,也有一失",此言非虚。学识渊博的历史地理学大师郦道元在这里竟犯了一个大错误, 硬是把卫邑的负夏(瑕丘邑)与鲁邑的负瑕(瑕丘县)混而为一,而且还要自圆其说:"鲁卫虽殊,土则一也。"鲁,卫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怎么会"土则一也"呢 对此《臧典》也没有搞清楚,故在"瑕丘县"条目下照录《水经注》原文,而不加辨析。现在问题终于解决,《魏典》在"负瑕邑"条目下说:"负瑕邑,在今山东兖州县(已改市)东北,春秋鲁邑, 《左传》哀公七年'囚诸负瑕'即此。在"瑕丘县"条目下则说:"瑕丘县,秦置,治所在今山东兖州县东北,西晋废,隋复置,移至今兖州县,北宋大观四年改为瑕县。"至此被郦道元混淆一千五六百年的糊涂账已经彻底解决了。+ r( m' G8 e$ P
  
: Y# H8 _. v* L' k  通过以上论证,负夏与负瑕,瑕丘邑与瑕丘县混而为一的问题已经澄清,因此帝舜第二故里负夏(瑕丘)考夏在今河南濮阳县也就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姚墟,历山,河滨,雷泽的方位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道理很简单,按照当时社会实际情况分析, 舜的出生地姚墟及其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等地都不会离负夏很远,超过百里,几百里甚至千里以外,是绝对不可能的。试想舜住在河南濮阳县,能去几百里甚至千里以外去种地,打鱼吗 即使经商贩运可以远一点,也很难超出百里。其实笔者在给舜是冀州人定位时,就把江南舜故里诸说已排除在外了,在给舜东夷人定位时,又把山西诸说排除了,而剩下的还有山东鄄城说,兖州说,濮州说和河南范县说,濮阳说,事实上这些帝舜故里不同说法并不矛盾,这是由于历史区域建置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同说法。
4 K7 G4 d& B+ M* Y% t8 J2 L  
( f4 g) j  G1 v& \9 M  据《后汉书 郡国志三》记载, 在汉代濮阳,鄄城,范城(范县)皆属兖州。又据光绪《濮州志》记载,濮州在秦汉时归濮阳郡管辖,隋唐时废濮阳郡,设濮州,州治在鄄城,雷泽,范县, 临濮,濮阳均为濮州的属县。& P& j  G2 q9 [' A: V# m1 E) E8 T
  宋时设濮阳郡,治所在鄄城,濮阳则改为镇,隶属鄄城。
. E. R6 q5 O7 N5 b  金,元时期,濮州治所均在鄄城。. ~7 v3 V( B7 S! e2 A
  明洪武二年,废鄄城入州。景泰二年,濮州治所迁至王村(今河南范县濮城镇)。
: |! k; G- F. s8 R+ H' C" k  清雍正八年,濮州改为直隶州,十三年,撤直隶州, 濮州属曹州。5 U# f9 [4 O( ^  r, C& D
  ; x  U( }0 u  s7 u" _
  由于历史上濮阳,鄄城,濮州互为隶属关系,而且各县之间的隶属关系也互有变动。 据嘉靖《开州志》记载:鄄城乡隶属里十有五,柳村,潘村,徐镇,长乐,孝义,南孟,文罡,张郭,郭龙,朔村,榆林等,其中十八郎,郭龙,长乐,孝义, 柳村,南孟,文罡,朔村等均属濮阳县管辖。3 Y! @5 [  Z$ y( E7 {. ]. u3 C
  又新编《鄄城县志》(齐鲁书社版)的第二章建置沿革称:"鄄城县有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五帝时期。" 《太平寰宇记》载:"濮州今治鄄城县,古昆吾旧墟, 颛顼遗墟。"《吕氏春秋》载:"尧葬谷林","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均在今河南濮阳县境内。以上所述的区域建置变化情况,也正是帝舜故里在不同古籍中所记不同的原因之一。
作者: 老兔子    时间: 2011-4-25 23:42
一、帝舜文化, ]# w* }- `  v8 m# s: }- Z8 p* K/ v
    什么叫帝舜文化?帝舜文化就是祖型文化,也就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文化,再明白一点来说就是未定型的伦理文化。从皇帝到周公,到孔子,再到汉代儒学,到宋明理学都是伦理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的特点。伦理文化始于黄帝,黄帝是五帝之首,帝舜是五帝之末,帝舜文化就是黄帝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伦理文化就是以家庭为基础,处理好家庭间的关系,然后扩大到社会、国家。伦理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尧之所以选择舜作接班人,首先看重的就是舜是一个孝子,在父母屡遭迫害的情况下,舜就是用孝处理好家庭关系,遂成为二十四孝之首。尧任命舜为司徒,让舜掌管五典。所谓五典就是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伦理关系,但在帝舜时伦理文化并未定型,到孔子时才有了初步体系,到东汉白虎观会议,伦理文化才基本定型,由白虎观会议产生的《白虎通义》遂成为中国封建法典,从此“三纲六纪”、“三纲五常”就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以后儒家提倡移孝为忠,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理学家倡导的“饿死是小,失节是大”,都是“三纲五常”伦理文化的发展,其中虽然也有合理成分,但其趋势是向愚忠愚孝反动方面发展。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儒家、伦理文化采取完全打倒的态度,从矫枉必须过正的角度讲,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它的进步性、必然性、合理性,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有些毕竟是批过了头。在对家庭、国家方面,只要不是愚忠愚孝,讲孝敬父母、忠于国家和民族的还是适合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通过伦理道德使家庭关系得以协调,家庭稳定,社会也就稳定了。: C  `" d5 L" R8 }* W
二、研究帝舜文化的意义% }8 s5 p: f( I6 m
    研究历史的目的是“古为今用”,研究帝舜文化同样可以古为今用。在帝舜文化中有很多精华可以吸收,如尧舜时代的原始民主制,或者称为贵族民主制就可以批判地吸收。在尧舜时代,凡属大事都是由四岳和部落酋长会议民主讨论决定的,如在任命治水领导人时,四岳推荐鲧,舜本来不同意,但四岳坚持让鲧试一试,舜也只好同意了,鲧失败后才任命禹去治水。另外,对于弃管农业、契管五教、皋陶管法律、垂管工业,也都是由四岳及部落酋长会议决定的,民主讨论要比个人独裁更有效率,集思广议会避免失误。
, l% l5 l1 }. r, X2 W  z    关于培养、考核接班人的经验。尧在位70年要选择接班人,说“悉举贵戚及疏远隐者”,实际是要在不分贵贱、亲、疏的人群中推举接班人,四岳推举舜,尧曰:“吾其试哉。”意思是说可以,但要考核,使用一段时间,于是先任命舜为司徒,让他“慎徽五典”,结果是“五典克从”,接着又让他管理百官,结果是“百官时序”。内政考核罢,又让他掌管外交,去四门接待宾客,结果是“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内政外交考核过,又考核舜的应变能力,让舜深入山林川泽,结果是“暴雨雷雨弗迷”。经过三年的严格考核,才让舜“摄行天子位”。舜在摄政期间统一度量衡,修五礼(吉凶宾军嘉),建立百官各司其职的责任制。“流共不与幽陵,以变北秋,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对四凶的处理,“天下咸服”。有了这样的政治建树,尧终于放心了,最后把帝位传给了舜。无论是从政经商或开办工厂,如果能像尧那样培养、考核的接班人,他的事业一定兴旺发达。
- I8 X5 g  w# U# |    舜在位期间重用八恺(高阳氏之子)、八元(高辛氏之子)、“使八恺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使八才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诸夏太平,夷狄向化。任命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以得其实,命伯夷主礼,上下威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以禹治水,其功最大,“披九山,通九泽,定九州,各以其积来贡,不失厥宜”。总之,舜治理国家井井有条,势力空前壮大。“南,抚交陆,北发;西,戎、析支、渠搜,氐、羌;北,山戎、发、息肃;东,长夷,鸟夷”,史称“天下明德,皆行虞帝始”,为夏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w7 S4 D: h8 A' l$ ^, E1 S
    舜被选为接班人前,是一位勤劳的劳动者,“耕于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有着丰富的劳动经历。在劳动中以自己的美德教化和他一起的劳动者,“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之器皆不若窳”,在舜的感召下,人民纷纷投向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是凭自己的品德得到人民的拥戴,他给从政者树立一个可敬的榜样。* M$ a- W5 Q1 P& }* `, \
    敦亲睦族。研究帝舜文化,就不能不研究与帝舜有关的姓氏文化,我根据《世本》作过统计,与帝舜有关的姓氏共有56姓,其中直接原于帝舜的有11姓,即姚、虞、妫、陈、胡、田、王、吴、甄、遂、司徒等,从陈国分出的有37姓,如袁、原、庆、孔等姓,从齐国分出的有8姓,如陆、靖、尝、法等姓。在与帝舜有关的姓氏中,以陈姓最大,人口最多,据上个世纪末统计,在世界各地陈姓人口有五千万,在河南有六百万,在台湾有“陈林半天下”之说,说明陈姓人口确实很多,如果把帝舜族姓集团的人口合在一起,最保守的估计也要超过一亿。把这一亿人口的族源搞清楚了,自然能起到敦亲睦族的作用,扩而大之,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 ?: R$ x8 r( J8 f) u) I, n
    总之,研究帝舜文化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伦理文化,这是社会稳定的因素,通过帝舜文化可以知道,我们是一个有智慧,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成为团结奋进,开创我们事业的动力,从而为振兴中华,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作出贡献。
作者: 老兔子    时间: 2011-4-25 23:44
三、帝舜故里考究
; h  s: n8 @3 C/ L$ `    关于帝舜故里及其早年活动地方,在中国古书记载中并没有分歧。我在《帝舜故里负夏(瑕丘)考》一文中,列举了《墨子》、《竹书纪年》、《韩非子》、《孟子》、《吕氏春秋》、《史记》等15种古籍,都说舜生于姚墟,迁于负夏,耕于历山,渔雷泽,陶河滨,贩于顿丘,还说舜为冀州人或东夷人也。但是,这些古地名究竟在什么地方,后世的解释分歧可就大了。于是就出现了帝舜故里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等八省说法。因为在这八省中都有历山、雷泽、姚墟、河滨等地名,而在山东又有兖州、鄄城之争,在河南又有范县、濮阳之争。其实舜的故里和出生地只能有一处是真,其余都是假。那么怎样来辨别真假呢?我采取了排除法和地理座标定位法来辨别真伪。
  y% Y' I2 G9 U+ f. W( h    先说排除法
! {9 e4 T) ~% _  P7 i' l    《孟子》说“舜东夷之人也”,东夷在古代泛指山东及河南北部、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等地,以此定位则山西及两湖都被排除,因为孟子再糊涂也不能称两湖及山西人为东夷人,至于江苏,浙江因沾点“东”字边,暂不排除。
+ r9 M" Q! u/ ?; f  I    《史记》说“舜翼州之人”。古翼州据《尚书·禹贡》记载包括《周礼·职方》、《尔雅·释地》所记幽、翼、并三州之地,即今之河南北部、山西、河北全境、山东西北部。如以翼州人定位,江南四省全部排除,北方四省可以入围。
  c/ G. g% Q3 K8 U! F# @) h" W    各种古籍都说“舜陶于河滨”。河,在古代是黄河的专用名词,“陶于河滨”就是在黄河边上铸陶,江南四省与黄河不沾边,可以排除,北方四省都有黄河,但山西、河北都没提河滨,也可以排除。6 U1 x3 q" s* S  x
    以上通过东夷人、翼州人、陶于河滨就排除了江南四省及山西省、河北省,在围的只有河南、山东两省了。
* @. k; M/ h# h+ {4 m' J    再说地理座标定位法
" ?. J5 i* ^2 w; J6 r    关于古书所记载的帝舜故里及早年活动地姚墟、历山、雷泽、河滨多为几省所共有,不能作为地理座标,惟独负夏属河南濮阳所专有,可以作为考证帝舜故里的座标。
  Y2 I8 Z! C" I& G( w    说起负夏(瑕丘邑),在历史上曾与负瑕(瑕丘县)混为一谈,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把鲁邑负瑕和卫邑负夏混在一起了,说什么“鲁卫虽殊,其土一也”,今人魏嵩山在《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中把负瑕(瑕丘县)与负夏(暇丘邑)搞清楚了,负瑕是鲁邑,秦置为瑕丘县,在今山东兖州市,负夏春秋属卫,又名瑕丘邑,在今河南濮阳县东南。1 R/ l+ k3 |5 u8 i6 T
    舜的第二故里负夏在今濮阳县的地理座标既已确定。姚墟、历山、雷泽、河滨的地理位置也就迎刃而解了,道理很简单,舜的第二故里瑕丘既然在濮阳县,他的出生地姚墟、耕渔铸陶之地的历山、雷泽、河滨就不会距离很远,按照当时的生产力及交通状况,舜不可能离家几百里、几千里去种地、打鱼、铸陶,就是经商也不可走的很远,所以姚墟、历山、雷泽、河滨、顿丘只能在濮阳县及其附近去找。) {9 U& T; O/ m: M
    2000年11月我和史学界、考古学界几位朋友陈昌远、张维华、马世元等教授有幸到濮阳县帝舜故里进行一次实地考查,现将考查情况介绍如下。
& O! m1 F/ I. q# R4 F  D    1、瑕丘。在濮阳县东南9公里五星乡固堆村,遗址尚在,是东西相连的两个高台,东丘大,上建有碧霞元君庙,正殿供碧霞元君,旁供包括孔母、孟母在内的三圣母及观音菩萨,后殿供释迦牟尼,可谓是三教合一的圣地。西丘略小,原有帝舜庙,现改建小学,小学东墙边又盖有一人来高的帝舜庙,庙虽小,香火不断。瑕丘保持了古代地貌,三面环水,一面通路,绿树相映,浮鸭戏水,幽雅宜人。《礼记·檀弓》所记春秋时公叔文子欣赏瑕丘之美,依稀可见。略加修整,就可成为游览胜地。
0 G9 ?, A  }  x    2、姚墟。在濮阳县徐镇镇老街,舜出生地在徐镇镇政府西南一华里处,现在是个大集贸市场,除了还有一口已淤塞的舜井外(在一个仓库院内),已看不到任何遗迹。姚墟又名姚城,《水经注》所说的“今鄄城西南五十里有桃城”即指此。桃城据说以桃林而得名,现在连桃树亦少见,真是面目全非,但在当地仍有舜受父母虐待的传说。
' f' Z3 |/ w  B7 s+ O" b& U    3、雷泽。在濮阳县西南2公里新习乡、城关镇、五星乡交界处,现名黑龙潭。我们站在长岭上看到一望无际的低洼地,其深度可想而知。《括地志》云:“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又云“雍、沮二水在雷泽西北平地也。”《史记·夏本记》裴马因 集解引马融曰:“雍水、沮水相融而入此泽中。”如果没有如此深广的储水面积,怎能容下雍、沮二水。雷泽在汉魏时尚有东西三十里,南北十五里的面积,现在已大大缩小了。
% b; K6 w% R1 \- d; i, o8 ^    4、历山。在濮阳县东南13公里的胡状乡杨岗上村,据当地农民介绍,杨岗上村原来是在一片长岗上,经黄河多次泛滥淤积,山岗已成平地,但现在看来杨岗上村仍比周围地区略高,而且岗上是黑沙土,具有湿粘干硬的特点,与周围的黄土地的土质不同,是典型的古丘陵黑沙土,相传舜耕历山即在此地。在杨岗上村也有一座帝舜庙,庙不大,香火很盛,当地老乡也能讲述一些帝舜的故事。% x" F1 U' b9 A: B+ J: c- E
    5、河滨。据濮阳县史志办一位朋友介绍,河滨在濮阳县黄河故道北,已没有什么遗迹存留,所以我们也就没有考查。% Q1 W+ O9 i0 P" {, s% o5 ?
    通过这次实地考查,我们感到濮阳县现存的有关帝舜出生地、故里、早期活动的遗迹及有关帝舜的故事传说,与古书记载三者基本吻合,这就更坚定我们认为帝舜故里在濮阳县的信心。当然这也只是初步推断,要想完全确认,还有待于更科学的研究加以证实。% o3 `! ~0 e" g9 _& ]2 l# F7 N' M, q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初步断定帝舜故里在濮阳,但是,在古史和方志中确有记载在山东鄄城、兖州、濮州,在河南范县也有帝舜故里,当如何解释?其实这是由于历史上区域建置变化所产生的误会。《后汉书·郡国志三》记载,在汉代濮阳、鄄城、范城皆属兖州,故那时说帝舜故里在兖州并不错。
! r, |( z5 T5 G2 l- o. U  f    又据《濮州志》记载,濮州在秦汉时属濮阳郡,隋时废濮阳郡设濮州,州冶在鄄城,雷泽、范县、临濮、濮阳均是濮州的属县,故说帝舜故里在濮州也符合历史事实。宋时设濮阳郡,冶所在鄄城,濮阳改为镇,据此说帝舜故里在鄄城也没错。金、元时期设濮州,冶所在鄄城,明洪武二年废鄄城入濮州,景泰二年濮州州冶由鄄城迁至王村(今范县濮城镇),据此说帝舜故里属范县也是有据可查的,实际上帝舜故里本身并没变动,只是因为区域建置的变化而改属过鄄城、兖州、濮州、范县而已。
* n: c/ Q+ h0 o/ V    嘉靖《开州志》的记载最有典型意义:“鄄城乡隶属里十有五:柳村、潘村、徐镇、长乐、孝义、南孟、文罡、张郭、郭龙、朔村、榆林、十八郎、文安、焦村、龙漂。”其中的徐镇(姚墟所在地)、十八郎,郭龙、长乐、孝义、柳村、南孟、文罡、朔村现在均属濮阳县。最近鄄城有关领导已明确表示:帝舜故里过去曾属于鄄城,而现在属于濮阳县。这一表态,可以说给帝舜故里的争议划上了句号。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1-4-26 07:33
回复 4# 老兔子 6 J* h  u1 Z. _: g

' D$ J" r0 N/ @$ V: T* K+ [
: h1 M& Y% \6 o1 t0 D5 X# P    顶
作者: 洛阳姚孝民    时间: 2011-4-26 08:11
学习!学习!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1-4-27 01:43
只看标题,我以为是论证舜帝出生地姚墟呢,原来,朱绍侯先生此篇所论舜帝故里负夏(瑕丘)的文章,说的是舜帝第二故乡,并不是论证姚墟所在地的。
作者: 老兔子    时间: 2011-4-27 09:47
只看标题,我以为是论证舜帝出生地姚墟呢,原来,朱绍侯先生此篇所论舜帝故里负夏(瑕丘)的文章,说的是舜 ...4 K  L5 x1 H) A
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1-4-27 01:43
4 U! c8 r& G6 D- y  c) F* ]

- B% C! B& f3 O: x% t. g$ Z
7 m' a# ~9 p: M6 \    舜的第二故里负夏在今濮阳县的地理座标既已确定。姚墟、历山、雷泽、河滨的地理位置也就迎刃而解了,道理很简单,舜的第二故里瑕丘既然在濮阳县,他的出生地姚墟、耕渔铸陶之地的历山、雷泽、河滨就不会距离很远,按照当时的生产力及交通状况,舜不可能离家几百里、几千里去种地、打鱼、铸陶,就是经商也不可走的很远,所以姚墟、历山、雷泽、河滨、顿丘只能在濮阳县及其附近去找。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1-4-27 10:29
舜的第二故里负夏在今濮阳县的地理座标既已确定。姚墟、历山、雷泽、河滨的地理位置也就迎刃而解 ...
7 A2 O$ A% @, D" g; _' Y* f/ z老兔子 发表于 2011-4-27 09:47
4 g6 V" J5 X$ g4 R$ ?* d& s, w+ t

- q3 e- E. d  L2 ^5 f' q' H3 h+ h$ @
! r8 Z8 J7 r% X9 r0 N& h4 M我认为,老飞兔引用的这段话,还是虚无缥缈的话,姚墟具体在哪里?这段话等于没说。
作者: 老兔子    时间: 2011-4-27 10:31
我认为,老飞兔引用的这段话,还是虚无缥缈的话,姚墟具体在哪里?这段话等于没说。
; w4 [/ C5 e) A( C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1-4-27 10:29

) N$ |  P& ^1 K. r+ e9 B
$ O9 L9 ~0 y7 Z0 ~
& {4 t- h* Q- S* k+ s6 k    2、姚墟。在濮阳县徐镇镇老街,舜出生地在徐镇镇政府西南一华里处,现在是个大集贸市场,除了还有一口已淤塞的舜井外(在一个仓库院内),已看不到任何遗迹。姚墟又名姚城,《水经注》所说的“今鄄城西南五十里有桃城”即指此。桃城据说以桃林而得名,现在连桃树亦少见,真是面目全非,但在当地仍有舜受父母虐待的传说。
作者: 老兔子    时间: 2011-4-27 10:32
建中兄把这篇文章好好读读,或许对你有帮忙。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1-4-27 11:28
朱先生用了个排除法,便得出结论认为:“姚墟。在濮阳县徐镇镇老街,舜出生地在徐镇镇政府西南一华里处,现在是个大集贸市场,除了还有一口已淤塞的舜井外(在一个仓库院内),已看不到任何遗迹。姚墟又名姚城,《水经注》所说的“今鄄城西南五十里有桃城”即指此。桃城据说以桃林而得名,现在连桃树亦少见,真是面目全非,但在当地仍有舜受父母虐待的传说。”: z/ ]1 [7 L. A4 {/ @2 J; O

- R8 `' c. F/ C5 {% V+ V$ c% }- l+ G6 W本人认为,此段言语并不具有说服力,没见朱先生有扎实的考证,仅靠排除法是不能服人的。仓库院内的“舜井”,恐怕也只是依据传说而来,至于《水经注》中所说的“桃城”,更不是为考证虞舜而言吧。中原地区古井多的是,桃树到处都会有。
  W! R' O0 z0 {2 \5 c我没有否认朱先生的意思,但我不认为这就是最后的定论。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1-4-27 11:41
朱先生这篇论文,重点是考证负夏(瑕丘)的,不是专门研究姚墟的。
作者: 老兔子    时间: 2011-4-27 12:01
朱先生这篇论文,重点是考证负夏(瑕丘)的,不是专门研究姚墟的。
$ z, k/ t0 M9 h  W5 q. m& W7 Y6 Z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1-4-27 11:41
+ O+ {8 {. b. A& a% ^1 K
- S1 o/ {6 {1 n( N3 p3 k+ a

5 T! o; ~$ t$ ?+ z. G) X: m+ l7 P    现在很多东西因为时代久远都不可能查出来,如陕西黄帝陵,早就证实是个假墓,但是考虑到几千年的民俗也只能将错就错。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1-4-27 12:15
现在很多东西因为时代久远都不可能查出来,如陕西黄帝陵,早就证实是个假墓,但是考虑到几千年的 ...
; A$ q  O1 S( Y; s% F) r: g老兔子 发表于 2011-4-27 12:01

! T. U. V/ @2 O) X# F( j
4 }, m* ]/ R& K! n. E, B8 x9 ~2 m7 g' B/ D
是的,考证时代久远的东西,不能急的。考证舜帝出生地“姚墟”,我个人认为不能凭传说来确定,要慢慢等待、仔细考证,说不定哪天就会有突破(如发现了出土文物)。:lol
作者: 老兔子    时间: 2011-4-27 12:26
本帖最后由 老兔子 于 2011-4-27 12:28 编辑 1 b- f( m) F+ n6 ~  q) R0 O
是的,考证时代久远的东西,不能急的。考证舜帝出生地“姚墟”,我个人认为不能凭传说来确定,要慢慢 ...
& R% C4 H: U2 M0 X: P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1-4-27 12:15

, F' U0 _  g, Y5 n' a- z- y% @. \
, N+ `/ Q" O; \+ T" l( W. w5 D
3 L1 F. z, d+ z  {- k3 F    出土文物有什么用?那个年代没有文字,发现了也证明不了什么。如濮阳出土的那个6400年前的天下第一龙,有龙有虎,还有人骑龙升天的(如图)9 r) a1 z; F0 s# |  p# m
) W8 C$ ~' u  B# ]: _
这个骑龙升天证明了黄帝传说中的帝王骑龙升天的记载,按说这个墓的规格比有的帝王陵还高,但是没有文字出土,也只能当个普通墓对待。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1-4-27 12:33
回复 14# 老兔子
9 \: x7 _- x( j9 f) c% }: |1 l     是这话。对于远古的东西,没有确证的,我的态度是听而不辨(何况我自己也没力量辨)。: }) O3 V) u2 h  D( i
     现在,有的地方,有的人起劲地辨,起劲地争,都是为了功利。我们只有听和看热闹的份。. v5 t# o. r# P2 `
     当年,太史公写史记,许多东西也是听说传说而巳,又过了一千多年。
作者: 姚建顺    时间: 2011-4-28 10:53
受益匪浅,谢谢
作者: 老兔子    时间: 2011-4-28 11:02
受益匪浅,谢谢
# R. J, s' K% n% ?$ }- i3 b姚建顺 发表于 2011-4-28 10:53
* V' a. Q/ P. O# l' ?% k- ]0 ^! u
$ _) @0 P( ~0 C8 A- d: n& Y2 h( ?

/ `% U( u4 X) |7 |9 a) H/ M* O/ u    欢迎新会员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1-4-28 12:44
回复  老兔子 ! e& r. O/ ?6 I/ X( c7 g' j, C* [
     是这话。对于远古的东西,没有确证的,我的态度是听而不辨(何况我自己也没力量辨)。 ...; h8 v+ x$ C) F, Q
pszyyao 发表于 2011-4-27 12:33

- K/ R' H1 L* Y0 ~& |9 u; G6 y5 [' N4 i" T; m; h
5 Q$ P" b8 i, F  N
存异亦存疑吧。:lol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1-4-28 14:00
回复  老兔子 ' u% h0 c* H, v
     是这话。对于远古的东西,没有确证的,我的态度是听而不辨(何况我自己也没力量辨)。 ...
* Z1 Y6 K5 e/ r0 cpszyyao 发表于 2011-4-27 12:33

. O! [+ F4 V+ W2 T9 B0 e. H, [# g- q7 u+ _  B

& C. h8 A  ~4 d( I    赞成!
作者: 姚寒松    时间: 2011-5-18 22:54
争论的好!!. O0 T' g- F4 I+ z  P0 o
只有各种思想和看法碰撞时,才能产生火花,
& g0 j* V: |: M8 T' F  B知无不言5 r7 t# ~# I/ @8 E) \" y$ h. z3 \" T8 a
言无不尽
作者: 姚东妙    时间: 2011-5-21 10:15
回复 4# 老兔子 # x; c7 T5 U. ]% F
+ b( t6 C% J$ \* q

9 U! R4 P3 [& g2 C" b   
作者: 姚东妙    时间: 2011-5-21 10:18
回复 12# 卧龙姚建中 % |6 ]: V5 Z! w9 j2 B5 Y

; P. P9 f( _, u2 T& F
) z9 {# Y: P! ?8 z    依此看来应找个历史学家来论正了
作者: 姚江南    时间: 2011-5-21 10:57
回复  老兔子 , }$ L; c1 J& ~# _" R+ L- b
     是这话。对于远古的东西,没有确证的,我的态度是听而不辨(何况我自己也没力量辨)。 ...
* R0 z6 d- B& h  y4 G* ^% N7 a& F6 Dpszyyao 发表于 2011-4-27 12:33

# |6 [, ~! m0 N: F- N! J9 A" ^- Z7 j
' J1 F4 o' T3 y2 D3 C" o1 }- n/ x8 M
    认同钟尧兄观点。
作者: 姚寒松    时间: 2011-5-23 11:28
记得前几年河南濮阳确实举办过纪念舜帝的活动1 o0 \! ~5 f3 F
有濮阳的宗亲可以查一下
; T1 h& w3 s# t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