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姚子青: 喋血宝山城的英雄营长 [打印本页]

作者: 姚世尹    时间: 2011-5-21 19:20
标题: 姚子青: 喋血宝山城的英雄营长
百科名片
" ~  c1 k8 y6 `: U# U姚子青(1908-1937),字若振,号中琪,广东平远县人,抗日忠烈。
# z( R3 m. e2 _2 i; e4 _
+ C( s" p1 V6 [+ h( E5 Z2 Z人物生平# {6 o' @6 y) a$ S, t7 ?6 Y
 姚子青(1909-)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大柘镇墩背村客家人。姚子青生于清贫人家。1926年10月,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入伍生总队,1927年7月升入第二总队步三队军官生。1929年2月第六期步科毕业,分配至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师任上尉连长,1934年任该师少校团附,1935年改任营长,参与北伐诸战役,屡立战功。至1937年已擢升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九十八师五八三团第三营中校营长,驻防汉口。
7 ~# l5 d6 ]' ]$ H' @
1 m/ N( g6 ~( ~5 Q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第九十八师奉命由汉口东下,参与抗战。抵沪后,子青奉命率全营六百壮士驻守江苏宝山宝山县城位于吴淞江口,三面临海,防守困难。日军自8月28日起,不分昼夜,由飞机、战舰,轮番轰击。9月3日,日军在飞机、战车掩护下,向宝山县城疯狂进攻,姚营与日军血战一昼夜,全歼来犯之敌。9月5日拂晓,大批日军再次强行登陆。姚子青带领全营官兵,抱与城共存亡之决心,誓与死守。孤军与众敌血战两昼夜。至9月7日,姚子青及所有守军皆阵亡。宝山保卫战,震动中外,为纪念抗日先烈姚子青,上海宝山县曾改名为“子青县”,汉口市姚子青生前居住过的生成里7号改名为“姚子青路”,南京市铸一尊姚子青像。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少将。毛泽东在延安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3周年和追悼抗日阵亡将士的大会上,称赞黄梅兴、姚子青等将军是“全国人民的崇高伟大的模范”。$ W4 a( T* ?5 F2 @. W, r+ J$ V
& |' \- I3 b; b- a
英勇事迹
5 M/ P' d, U3 M3 l4 s1937年8月31日至9月7日,宝山城记录下500壮士的慷慨悲歌。
' U3 V0 M0 _0 i- P
% O5 O  B$ e2 R0 g5 q1 r1 d: z  8月31日晚,18军98师292旅583团3营500余名士兵,在营长姚子青率领下担任宝山城防。第二天一早,登陆的日军开始向宝山进犯。吴淞口外的日军军舰以宝山城为目标,不断轰击,飞机也不断前来轰炸。在敌人陆、海、空军三方的夹击下,姚营凭城恶战,死伤惨重。 ; P- {5 O6 r& y/ q! A5 H

  E( L/ ^) [$ b3 m  面对随时可能被攻破的城防,营长姚子青告诉大家:“我死了,连长接替我指挥,连长牺牲了,排长接替,排长死了,班长接替,班长死了,老兵接替。到时候不用请示报告,自动接替就行。”
. C5 P) c. |$ I8 z' n% k$ Q0 r* p
; G6 L  R- C* `% [# A  7日早晨,东门城墙被日军坦克攻破,日军潮水般涌进城。姚子青和仅存的数十名官兵与敌人展开了激烈巷战。10时,姚子青与剩余官兵全部壮烈殉国,姚子青身中数弹,死前仍然拼尽全力大喊:“弟兄们,杀身成仁,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
8 l& H2 T2 m* M- ]1 n0 C) G5 a! J8 j8 L
  连凶暴的日本人也被中国勇士的精神折服,日军进城后将死者尸体收殓掩埋,并列队鸣枪致敬。后人作诗歌颂姚营壮烈:五百健儿齐殉国,中华何止一田横& B" V! w* Q" y% U& z

3 p! k7 _* \8 ]" b- Y* N# U# _社会评价& F8 c( H4 Q* F! p0 i6 G0 d7 n
姚子青和全营官兵壮烈殉国后,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于9月10日通电全国:“宝山之战,姚子青全营与孤城并命,志气之壮,死事之烈,尤足以动天地而泣鬼神……”。南京《中央日报》发表了《吊宝山城中六百义士》一文,称姚子青为“民族人格之表现”;上海《大美晚报》著文赞颂:“此次姚营全部殉城,其伟大壮烈,实令人内心震动而肃然起敬,此非仅中国人之光荣,亦为世界人类之光荣,其事迹将永垂史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追授姚子青为陆军少将,并在南京铸造姚子青铜像。后人为纪念这位英雄,将姚生前居住过的汉口市生成里的那条街改名为“姚子青路”。姚家乡平远县建立了“子青祠”。1949年后,平远县办起了“子青职业学校”、“子青女子中学”。1985年5月,中共平远县委、平远县人民政府为纪念抗日将领黄梅兴、姚子青烈土,将原城镇中学更名为“梅青中学”(“梅”指“八一三”淞沪抗战中第一个牺牲的黄梅兴将军)。 0 N& Q8 b# ]4 _* c% t4 ]% `4 j

) F8 I6 n9 w) m  1938年3月12日,延安各界群众举行“纪念孙总理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烈士大会”,毛泽东发表演讲赞扬姚子青等烈士是全国人民“崇高伟大的模范”。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姚子青将军为革命烈士。
9 X. M5 z3 G! p  W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1-5-21 19:34
我刚发个“黄埔军校姚人名单”的帖子,53人中,姚子青是最后一名。帖子就在本栏目。
作者: 老兔子    时间: 2011-5-21 19:49
姚家的英雄!!
作者: 姚东妙    时间: 2011-5-21 19:50
回复 1# 姚世尹
; r8 M6 X/ A# l1 O1 h- S0 ]9 D0 O  w3 W' ^
9 v. Z# J7 u3 r4 z2 \4 x
    姚家人
作者: 姚世尹    时间: 2011-5-22 21:24
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 ... &extra=page%3D1
; @$ Q4 [* d4 D二期 姚中英〈〉若珠〈〉25〈〉广东平远〈〉广东平远大柘邮局转墩背交景清学校' z- p5 X9 [  g* s

. V* `" i  N7 i) T姚中英
  S7 t& Z  ~, }5 W4 L2 z百科名片6 B% A4 a. p3 W5 k' F5 _
姚中英,字若珠,平远县人。黄埔军校第2期毕业,参加北伐战争,建立战功。后进入陆军大学深造,抗) U6 b5 c" W, s! F
1 |, m+ u8 L/ z# H2 C3 h
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时任陆军第156师团长职务的姚中英参加淞沪会战,屡立战功,擢升陆军第83军第
8 ^8 b# U8 }  A- N/ x: E% v/ d, {* x6 A) F- w+ [/ w
156师少将参谋长。 淞沪会战失利后,退守南京,11月初,南京保卫战拉开序幕。12月12日与日军激战
7 e! k  m7 I$ U& N- J9 T2 Y8 g& w% y7 j) m
于南京太平门,在激战中姚中英率部杀敌,壮烈殉国,时年41岁,抗战烈士。% c' `: R- c7 [/ h9 W3 e" @4 Q
人物生平
5 `- a, D+ e/ |: F2 m2 F 姚中英烈士(1896—1937),字若珠,平远县人。中学毕业后,1924年秋,来到广州,追随孙中山先
% V* l/ c3 ^2 A) a4 r
. e; O  g/ u4 [, [4 w) ?& w1 ~生进行民主革命。考入黄埔军校第2期学习。后投身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作战勇敢,以战功擢升
" B; p/ W: z6 y5 ~
/ n" N9 L& k5 e) [, {; R1 {5 K为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北伐后,进入陆军大学第8期学习。1937年“七七事变”时 ,姚中英
5 I" h" i4 @9 l2 K) C' `. s: r0 S% M5 Z6 O, V% @7 [! Z, {' X0 Y
任陆军第156师团长,淞沪会战奉命率部由广东韶关奔赴上海抗日前线参加会战,并屡立战功,出色完成
- _, O1 A  y+ S/ ^: s) `
7 G$ d. @4 `  v3 \- d任务,被晋升为国民革命军第83军156师少将参谋长。会战失利后,移防镇江。1937年11月初,日军分三  s( c- ^1 @+ ]: z9 k

0 a5 K( X# A* X路进犯南京,南京保卫战拉开序幕。他所在的156师奉命由沪退守南京,扼守汤山一带。他率部与敌激战
/ D+ _1 t% D% K% d+ Q3 }8 M; j
7 \) J* q: v- Q; P" A,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后为掩护友军,率部冲锋,身先士卒,壮烈牺牲,时年41岁。
+ M/ F1 k( i# J9 x3 b投身军旅# s7 w) T, ^/ [! E
姚中英,字若珠,平远县人,1896年生。生于农民家庭,自幼父母双亡,十余岁便沦为孤儿,由叔伯抚* V3 T) J( }  A

' h& i# A7 p0 k! x养成人。自幼饱受贫寒之苦,在校聪颖好学,勤奋努力,在家热爱劳动。中学毕业后,他目睹袁世凯窃; w/ R& [7 W" H0 X# A# l' `. c+ a

& F7 a! I5 `; [: ?" h4 {国,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势力横行,于是追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以打倒帝国主义及北洋军阀。   1 D1 I" E- L8 A; e; ~
$ U: t. r. Z" l! j) q3 S
1924年秋,姚中英听到孙中山先生在广州成立革命政府并准备出师北伐的消息,激动万分,立即长途跋# N% T% q2 g' D3 L$ T7 x
1 j7 }8 I1 ?3 L( h
涉,奔向广州,到汕头在同乡姚雨平部下服役,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学习。' k- x" \4 e7 |
北伐战争+ \( G! e) O1 \  U/ ^% I" N3 k
1925年2月,广东革命政府举行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叛逆军。在校学习的姚中英毅然参加黄埔军校学
, N/ K" G& y0 o( M; c( S5 n, ?3 ~) a  ?- ?5 v
生军东征,讨伐陈军的林虎、李易标残部。他作战勇敢,深受上峰的赏识。东征结束后,姚中英复进黄
$ m* h+ _% a/ I. Y1 ^
; f: x4 h) \5 f埔军校深造, 后考入北平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转回广东,在陈济棠部下任独立第一师第二旅第六团任
6 E2 b: }" d0 w- f0 i
# l# A# p5 T; m. O中校团副,后调任广东燕塘军校任上校教官。陈济棠下野后,在余汉谋部下任第四路军教导旅上校参谋
! G1 _# V8 x3 m9 y, r. h+ ?# G, `
: A% m. C2 i. E) h长。5 E, M3 w! G% f( V: ]- _. v
抗日战争; z7 l9 O' O1 N4 m. P  q
1937年“七七事变”时,姚中英任陆军第156师团长。他听到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消息,愤怒万分,
  t( |- h$ Z) c" Z, e8 M
& R8 E% ?; M$ Y  q- O& {当即上书军事当局,表达自己及部下誓死救国、杀敌立功的决心。为了排除后顾之忧,专心杀敌,他把9 A* A; x. P9 t% c& C6 ^% F2 b2 W

1 r; I3 `. {+ d* |( C/ |) v妻子儿女送回平远乡下居住。送回乡后,只在家居住两日,便急着要返回部队,亲人们都挽留在家多住
0 I, v/ V) N. \
- i9 x; Y" a% A- A3 C% Y3 o: p些日子。他慷慨陈言,劝说家人:“如今国难当头,我作为军人,不能躲在家里,只有赶走了日本侵略
+ n" r1 ?4 T8 `5 e; @9 a- W5 y! I% U( m, d5 ^5 `1 m+ k
者,国家才能和平安定,亲人才能团圆。”   淞沪会战爆发后,姚中英率部由广东韶关开拔,奔赴上
8 ?6 B8 q2 a: |; {1 X: [3 g
% G: {" f/ g7 A; E海抗日前线,参加淞沪会战。姚中英凭借简陋的工事和落后的武器,冒着日军陆、海、空猛烈炮火的轰
/ U' p, M0 a2 d6 R5 }# O
% w8 N$ P8 O  A$ }- H3 B  K击,率部顽强地阻击敌人。他以作战有功晋升为邓龙光的陆军第83军第156师少将参谋长。   11月5日
; c' V* z. H. i5 T- u$ b9 K
$ A. P- n& P6 Y3 y2 M8 X- z,日本侵略军在杭州湾登陆,淞沪局势急转直下,我方守军陆续撤离上海。中国守军被迫向吴福线和锡" `( D8 E. a0 ?1 M4 R

8 ?  T* p6 A; B& k/ J澄线既设阵地转移。日军在攻占上海、无锡后,分三路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进犯。南京告急。   上海
9 n& L6 g+ M9 L% J6 s, A9 B  }) g3 y, k) R9 ?( ]
沦陷后,姚将军又奉令率部移防镇江。当日军分数路进攻南京时,他所在的156师奉命由沪退守南京,扼
' o6 a0 u; @/ F
" }# d0 _, I/ |3 j0 }; r+ E守汤山一带,阻止日军沿宁杭路北犯。姚将军与师长亲临前线视察工事,指挥部队调整部署,用保家卫% `6 V" ~8 ^0 {% x
; A) v$ K" i: W0 \% w1 E' W
国为军人之天职的道理教育士兵奋勇杀敌,用鲜血和生命保卫首都。   1937年11月初,南京保卫战拉
- a  D1 Y! @& B4 I: w
# z: n4 h( C9 L8 M开序幕。   12月4日,日军主力在飞机、大炮及坦克的掩护下,发起了对南京的猛攻,我抗日将士顽# g, ]6 O5 e" V: e2 g( c* r

1 ~4 {8 _" a. Y, G8 @强抵抗,终因实力悬殊,连失要地。12月6日,日军攻破我既设阵地后开始进攻汤山。姚中英等率部与敌: \/ ?! B  @- c: U

: q% a% O2 s0 B( Z- |: {, P; M5 B* O激战,多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然而由于力量悬殊,势不能支。8日,汤山一带失守,率部退守紫金山东$ ~* w4 n" t5 K' u1 ?8 G4 P& ^
0 t3 |* W- I2 S
北一带,日军衔尾而来,攻势凶猛,他指挥官兵连日与日军激战。9日起,姚中英等部在紫金山连日与日0 ]; w' O  z/ _) T

. \0 `& a6 E" E+ x! m* O. I* v8 C8 S军鏖战,由于伤亡惨重,只得退人南京城内,据守太平门。翌日,日军进攻太平门,姚中英率部与112师
. B% f* U! t" ^8 j/ o6 V$ h1 n8 a0 ~+ W8 t
协同作战。激战多时,部队伤亡过重,阵地动摇,姚中英等将领奋不顾身,亲临前沿督战,终于击退了
1 T3 H  U7 z( x
2 a9 _/ C1 }7 A+ n2 F2 v# w' p) Y: d日军的进攻,保住了阵地。   1937年12月12日,拂晓,日军用一个师团兵力攻入紫金山东的青龙山。
, b1 N+ K5 J8 ~- b8 h9 t
6 Y0 a$ I+ a* O: O' K0 H2 t日军攻破中国守城部队阵地,大量涌入城内。南京危急,南京卫戌司令唐生智决定放弃南京,命令各路
3 T9 Y# B3 H1 ]6 W3 G3 X
7 D( N8 w( _/ A6 w+ t守军自行突围。当姚中英望着战火中的南京城,听着震耳的炮声,看着节节败退的中国守军,心里感到
& h- F, O: Y, \) ^8 [
* H8 y/ K2 f, B; v( w( y4 O% V莫大的痛苦和愤慨,他决计与日军决一死战。他机智地率部往日军兵力薄弱地带突围,不断与日军遭遇
2 c; ^( A# W9 F. f0 ^6 h5 g% J, U* \0 G: s: m
,率整师在紫金山东冲锋,杀出一条血路。激战中,姚中英身先士卒,辗转冲杀,连砍数敌,不幸身中
( M0 C. b* G7 R4 ~7 {
( X# b# D6 ]7 t6 b/ W$ F数弹,壮烈牺牲在抗战第一线。时年41岁。$ U. I2 H% T, n+ \# j* }. _9 d
缅怀英雄1 z8 K$ s0 o! S
姚中英将军英勇抗敌、壮烈殉国的事迹在他的家乡平远大地上广泛传扬。1940年,他的名字人祀平远忠/ V' t. ^; K7 v. a; d" v

! a7 K8 V! M4 j% ]) m烈祠;1957年9月,被追认为抗战烈士,名字又镌刻在平远县人民政府修建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他的名5 d4 Y6 J, D; D8 C+ ^2 V
7 _' Z, }9 L: `. H6 P/ d& K* _
字和事迹流芳千古,浩气长存,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作者: 姚世尹    时间: 2011-5-22 21:25
广东北伐军总司令 姚雨平; U2 c4 ?3 _; d; }0 `6 n+ h
姚雨平,原名士云,字宇龙,号立人。广东平远超竹乡人。先祖几辈均以耕读为业,小康家庭。姚雨平
2 m2 I: u+ o, ]: g, K  V; {" h$ D* l1 q3 R
7岁入私塾,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秀才,次年在乡间私塾执教。+ t0 N& g1 [( F, ~3 z
  1905年赴汕头,考入岭东同文学堂。是年秋天,弃文就武,考入广州黄埔两广陆军中学(次年
* Y8 G. n, A9 s6 c) f
1 S) Y: v$ I5 }& o( Y改为陆军速成学堂)。在校期间,积极开展革命宣传,进行秘密策反工作,后被学堂以“学术无进步”
/ P5 t6 J% e1 ~9 g& m; S% c) W' J3 A" {) K" ?
为由革退。# J: I1 Z' Z. }" |! Y; G7 |( U
  1907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派人到广州发展组织,姚雨平化名姚汉强,由谢良牧等介绍加入
8 R4 A+ m" `! C4 F) e1 x% ^: J, t0 m- b* T' g1 E
该会,从此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曾和张醁村等潜入虎门讲武堂联络学生多人参加革命,还承担了运动新
7 H: G6 N/ N, ?4 G% }* Y
9 C$ s; Y& `! F, M: v军和巡防营的任务。在同盟会结识朱执信、胡汉民等。是年5月,在香港参与策划黄岗起义,失败后由
2 o0 e/ D2 Y% T8 M) R& c+ o% I) S5 E4 K5 C* d
港返乡,和谢逸桥、温靖候等集资筹办“松口体育会”,以培养军事人才,姚自任教员。该会学员大多( R( }" z7 |8 N4 z' N
1 V+ J$ {8 L% z8 t
为同盟会会员和倾向革命人士,共180多人。因被清政府地方当局所注意,体育会只办1期即结束,
+ s- l# k+ O9 w1 I
; c/ |2 W5 R+ q" L7 l/ u但为辛亥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
! {% J6 D$ v* K' d! W  1908年,姚雨平在广州与姚万瑜等密谋策应云南河口起义,事泄未成,遂返回平远,应聘担任2 E5 Q: E$ R7 U: \$ W

1 [0 E7 W) z. h0 g% t  ~平远中学堂文史教员,在校宣传革命,发展组织,先后被吸收参加同盟会的达数百人。宣统三年(19$ Y, `5 t5 W3 m1 h! D6 L  g/ G
. f9 L! m5 u$ @- B& n* u
11),同盟会筹划广州起义,姚雨平任统筹部调度课课长,掌管运动新旧军及调集人员。起义失败后
# J' [! S" ~0 P  C8 ^, q, w5 N& L* r5 C/ }
乔装出城,在城门遇巡警盘查,假辫落地被捕,经多方营救获保释,乃乘船赴香港,转游南洋各埠宣传0 W" O. p1 V, R, y/ e' @
2 @, H9 r/ s3 ^- @7 I6 `
革命,筹募经费。
; _, V  ~5 P  C) Q6 f$ R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11月广东光复。姚雨平即由南洋赶回广州。广东军政府都督胡9 H. Y. I: x& z0 {- I

) I: L( ]2 g8 w' a, T汉民与姚雨平商议时局,姚主张广东应急速出兵北伐,支援武汉,进而合击北京,以收革命全功。姚雨
' }) j1 ]0 [' ]5 V, Z/ n+ Z/ ^& h: n& \  r% C
平遂被任命为广东北伐军总司令。12月中旬,姚率广东北伐军8000余人由广州出发,经海道抵上
  S% d6 l+ u+ d  |* \6 o: K& \4 M( J. j" v
海,继入南京。是年底,孙中山由海外归国抵上海,姚雨平由南京前往与其首次会晤,受到鼓励。
7 F% U& r' V$ `- M, ^/ V9 V1 u( r: r/ j8 M9 i' \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姚雨平奉命率粤军于1月上旬沿
* b' B# D1 g7 G" G+ N
/ g% J' Y. g5 N津浦铁路北上讨伐清军,连克固镇、宿州,进占徐州。其他各路北伐军同谋大举,京津震动。清帝宣统
; _. R4 J0 b9 Z. q) q/ P8 z' V* n+ t2 q  ~9 p
乃于2月12日宣布退位。
) `% Q: y7 k" i/ e+ _$ {7 B  南北议和之后,南京临时政府以国家已经统一,乃将广东北伐军改称“广东讨虏军”,姚雨平仍任
  c# D! q) k1 H4 M. h2 l
7 P' ?$ M8 b2 t; k总司令。是年4月,复将粤军改编成第四军,辖第二十二、第二十四两个师,姚任军长。不久,孙中山
3 q6 |# j6 v3 _4 u, `- ?0 i& B9 i9 R1 I6 n% O3 m: `% z% O
辞去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袁为笼络人心,授予姚等南京方面5位军长陆军中将并加陆军上将衔。. P1 `5 i1 l9 O$ y

9 }( o- a( b0 j& w姚仍率第四军驻南京,归南京留守黄兴节制。继胡汉民任粤督的陈炯明对北伐军军费械弹接济诸多掣肘
+ ]! }6 m( U1 w! J. [; B3 `1 v6 q3 x4 `% ~3 j6 }9 S
。当时,袁世凯又借口国家财政困难,提出要维持庞大的军队,就必须向外国借债。南京方面极力反对4 d& G, ?+ v" M9 E/ ]0 A
6 v4 A6 c3 \8 @
袁借外债,为杜绝其借口,只好考虑裁遣军队。姚雨平被迫自请遣散所属第四军,并于1912年5月0 p% T, Y! O' {) s' v: B5 p$ l
& W/ J4 O! k6 L
发出裁军节饷倡议的通电。陈炯明、袁世凯立即复电嘉许此举。姚随即将军队解散,仅留一炮兵营调回
! O8 d, v% w7 s- y4 w/ a! I
+ o% T! o7 C) C/ ^; e& _广东,被陈炯明派兵在虎门缴械。
5 e" l  r0 G* B) |. {  1912年8月,姚雨平应袁世凯之聘为总统府顾问,遂与叶楚伧等赴北京见袁,陈说民主共和之
6 M& a8 u; k& ], z7 W6 o
6 Q2 D+ F, \% ^$ s1 X+ p& n利,袁假示赞许。不久,姚奉派为考察东、西洋各国军政专使,领取旅费4万元,准备出国。19137 W; C9 J" E3 @
$ Y) C8 X0 U1 W/ ^2 Y/ z
年夏抵沪后,闻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暗杀,急晤黄兴、陈其美商议,并与从日本回沪+ v7 `. N* K- {' N& b# X$ ]

! R4 [9 Y3 c5 G5 ?' {* {的孙中山共同策划倒袁,但苦无经费。姚遂将出国考察费用全部献出,并应孙中山派遣赴杭州游说原革
1 g" F! k, h/ }" `4 a4 A7 _& n% v
' @9 {' U* ^9 R' f) l命党人、浙江都督朱瑞。时朱为袁所收买,游说未果。* x; P. j6 K4 Z  X* x% e( b
  讨袁战争失败后,姚雨平到日本、广州等地联络同志,准备再举。粤督军阀龙济光依附袁世凯,命9 L3 v+ a% G1 b  d, \1 D' j

( q9 w0 z5 |, I  p/ F. i) F平远知县张文健收缴姚家里自卫用枪枝及积蓄。1914年春,姚回乡为父奔丧,被秘密监视。次年,& F; h2 h0 r. h! t# e" T2 U( B
& ]: D6 N6 P/ F6 t" P" I1 g; l
姚复由沪入北京,任总统府谘议。袁世凯加紧准备称帝时,姚以“重信”署名,在日人主办的《顺天时
! f: w; A0 ^1 T% d7 f- Q$ Z) w; _0 @% y8 j1 o* C0 C2 Q- _
报》上发表文章反对帝制。: t7 [$ {8 }8 Q# `2 y$ G
  1917年夏,孙中山率海军南下护法,在广州成立军政府,任大元帅。姚雨平随孙回粤,担任军
  X0 i6 q* R: w) p( w8 r) z& F
8 W( k& e" l( y1 i政府顾问 。1918年夏,孙中山在西南军阀排挤下辞职赴沪,姚雨平因之请假回乡省亲。1920年
( u' b0 e8 d1 j7 o" `% k( B" ]" S% V& h! Z" a& q  y  B, [
,姚随孙在上海。孙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从福建回师广东讨伐桂系军阀莫荣新。姚应陈到漳州担任粤军% a3 g. j# p8 t) Q/ I

" K+ e. B# G! P2 w! n# w, V高等顾问,与陈谋划回粤,8月12日漳州誓师,分三路进发,弹械均缺,但因有旧部作内应,敌方广, V2 }0 V+ h7 }6 [3 |
$ B: D, k# G/ S9 D, b8 |6 ?
东护国第四军总司令兼潮梅镇守使刘志陆部全线崩溃。粤军自漳入汕。汕头既克,陈炯明委姚雨平为汕. H* }; ~: b. E# E
( a" n. k- a* n& [7 x% U
头卫戍司令。不料接守漳州之浙军陈肇英部背信弃义,乘虚袭击汕头。终因寡不敌众,支持1月,汕头. a! y; {( C/ T0 e4 c' u
: J' V0 @: k. Q' [1 i- N
失守。姚忧劳成疾,赴香港医治。
# ?8 d2 a3 K" Z  1921年春,姚雨平担任粤军总部顾问。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职,姚为总统, e6 D/ _1 C/ {. R. G" @

, [! l$ N4 g5 D% M9 k( k) A府参议。1922年2月,姚任大本营中央直辖警备军司令。孙中山由桂林回粤,改道江西出师北伐,
7 M' |- J# \" m, u( d; B( }, o& ]! ?0 m* x. n
先免除陈炯明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职。陈退居惠州,声言下野,实则暗中勾结北方军阀与孙中山为敌2 V( _. @2 u$ G: J; s. p2 P

0 ?$ u. S; e  j! `( g  R1 x。姚雨平对陈时加责备、规劝,均无效果。
' ]( P0 d2 N  o  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武装叛乱,炮击总统府,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姚雨平在香港闻讯后
1 \$ U" K# x* z2 H4 N5 w
5 d- m* S1 M; v/ [) ^$ Q立即返回广州登舰侍卫,策划反攻。越二月,随孙中山赴沪。陈炯明致书姚雨平,促其回粤,共商时局7 p. ^9 j' ]- v/ o  r
& ]0 U  p$ L. k( X( E
。姚派代表持复函赴粤观陈态度,知陈叛意已决,无可挽救,遂与之断绝联系。
9 Z! k' s0 t2 \) |  1923年春,滇桂粤各军奉孙中山命组成西路讨逆军,驱逐陈炯明出广州。孙中山偕姚雨平由上
- G  F% G2 Z0 T
7 S0 z" p0 c5 V: `; ]- C海返广州,设大本营讨逆。陈炯明退居海丰,命杨坤如守惠州。是年8月,姚受命为特派惠州安抚使。- s- B+ L; S. ?( \: Q- Z5 G

+ L9 W  _3 C# V2 a4 k* \9 \- _0 n孙中山亲征惠州,讨伐陈、杨,姚雨平同行。% G( v7 L4 N( S& p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并制& m. f4 ?: c' U1 f
, Z* N( S; [# m3 z( l
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姚雨平均表示拥护。2月,被委任为广东治河督办。1924年冬
# R2 P/ X/ H, v1 o& q2 ^! V# |0 G% l) w- D
,孙中山抵达北京,不久卧病,姚入京侍候。孙逝世后,姚在京参加治丧工作,曾至南京参加踏勘孙中
0 w5 D) x& _) O: A' \4 \( f" ?9 N) W; G$ Y
山墓地,并参与奉安大典,然后南归,从此素食达10数年之久。 9 O: e3 G+ M2 O# [( o
  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姚雨平任参议。1927年蒋介石清党反共,姚被派为国民
7 g: @( ?5 \2 `/ T% k, M' `- y
3 S, b2 ~; H9 L" }( H- a党潮汕军事特派员。是年冬,共产党人举行广州起义时他出走香港。1928年至1930年,姚居上5 V* @0 E# u& x# w* g" J. t- i
3 s1 m9 w" L$ w4 ]& r$ s" G  T1 T
海,生活贫困。1931年春,出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训练部党员训练科科长。数月后由胡汉民介1 s" Q  H, c! r7 j
. f3 q6 a. x- ]* @  ^& J, ?
绍入南京任国民政府监察院委员。监察院委员三人联署弹劾宋子文为打内战向美国借债的所谓“棉麦借
$ ~# K% B7 n3 v  \& I7 p3 A9 t0 m! c- M% W2 m& I
款案”,曾轰动一时,姚即为该三委员之一。胡汉民被蒋介石囚于汤山,姚即见蒋要求释放,质问胡犯& L' O" W! d% u9 q
+ L# c& D! `- D1 X% B% P
何罪,险遭拘捕。
- R. i/ e0 [# y% \# {. W% p. F1 s  抗日战争爆发后,姚雨平回籍参加广东省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工作,并致力于乡里慈善事业。193
; O5 t( ~& j, m8 C' v& J5 C7 [, e3 s! ^
8年10月广州沦陷,他奔走于韶关及兴梅各县,协助政府,致力自卫,救济难民。1939年春随国
+ k: V- U) r3 P( y: x0 c  t9 ?# G" U- F) ~+ ~) Q5 c
民政府入陪都重庆,仍任监察院委员。1944年任国民政府顾问。旋因母丧回家,家居2年。194# Q0 Q/ u* ]9 w; [
: U4 P" _1 x. w& `6 d% `
6年返回南京任中府委员。1948年去香港。 1 l$ k" s/ Y. {8 Z/ s5 u. w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不久,姚雨平由香港返回广州,经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提议,担% E( w8 `5 h; P- ?( z+ ?

2 J+ t2 T' Q+ r: C. N& O) D任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主任,后又当选为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委! K" E2 B( @6 V# z( T
, C: h( ]( c- P+ t% e
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姚在晚年常撰文或写诗向台湾故旧友好致意,冀能为, n6 c. N. `" [9 \/ Z9 c" ?
' n. v  f/ J# l0 f) J! ?
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再作力所能及的贡献。
) e& ~( |& Y7 @( V' Y  l5 p  1974年9月19日在广州病逝
作者: 洛阳姚孝民    时间: 2011-5-23 06:36
五百健儿齐殉国,中华何止一田横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