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I( @5 H; U. L! U7 |, K( n$ l$ z! j% ?: Q$ Q" o; f: w
+ c5 E* u( P/ c `+ r& C许三礼(1625年~1691年),字典三,号酉山,清初安阳人。早岁曾受业于著名学者孙奇逢(世称夏峰先生,直隶容城人)门下,并苦读于林虑山中。顺治十四年(1657年)中举,十八年登进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赴京谒选,日以讲学为事,与当时名士魏象枢、叶方蔼等过从甚密。这年夏天,他在京师写成《读礼偶见》2卷。7 f- W6 f* G' `- E
2 Z9 M- x+ B$ C: I7 }同年,许三礼莅浙江海宁县知县。海宁“县多朝贵”,“素号难治”,他把“一切升沉得丧”“置之度外”,采取了许多果断措施,整饬县政,兴利除弊。他对于办学颇为重视和热心,到海宁的第二年,便利用旧庙宇办起了“正学书院”。并拿出自己的部分俸金,请了一些有学问的人到书院担任塾师。来求学的生员,若确实贫穷,交不起束脩的,也准许入院读书。许三礼还创办了“海昌讲院”,亲自到讲院授课,并延聘了一些知名学者讲学。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宗羲应许之邀,赴海宁讲学。此后,一直往返于余姚、海宁间,主持海宁讲席达5年之久。$ |3 r0 A- X6 }- b& [% l2 q0 ^+ G
0 E+ V' R; X! J/ c7 b: i3 R
海宁县境内有两条河,因长久失修,河道狭窄,河床淤塞,旱则干涸,涝则横溢,商船不通,农田受害。许三礼即组织人民疏浚河道,并在两岸栽植桑树。自此,商船往来不绝,数十万亩农田得以灌溉,桑树繁茂,郁郁葱葱。他还主持纂修了《海宁县志》。许三礼在海宁8年,政绩卓著,受到朝野众多人士的赞颂,诚然“举循吏第一”(黄宗羲语)。0 g. S: U: v+ Z* E d& m
$ y" v9 G- m# R6 V5 a( l6 o/ D2 a
康熙二十年(1681年)秋,许三礼入京考授御史。滞留京师期间,著有《易贯》一书。二十三年七月,莅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并以此职先后掌山东道事和江南道事。二十六年六月,兼掌登闻鼓厅事。同年八月,任通政司右参议。二十七年三月,升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七月,转任大理寺少卿。十月,充武殿试读卷官。十二月,迁顺天府府尹。" J9 x5 v' {9 N
# t' ~/ t1 C W# O& ]* k b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四月,许三礼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时原任刑部尚书徐乾学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并纵容子侄贪赃受贿,广占田产。许三礼上疏弹劾之。徐乾学的三弟徐秉义,文行兼优,他则向朝廷恳切举荐,希望能够加以重用。- d( U b! _4 g" G
& S9 Z r W/ i5 N1 F! @二十九年二月,许三礼因病乞归,未得允许,奉旨留任。三月,晋升为兵部督捕右侍郎。三十年正月初九日病逝于京师,葬安阳县西之灵药。8 F3 E. d5 {" V2 L
% V5 T8 r! i4 G% [" }- H: k- X2 W& x5 y8 Y3 ?1 M. i! y
在现在的文峰区西冠带巷,有保存完好的许三礼祠堂。目前许三礼的直系后人还生活在安阳。我们查访到一位叫许聿修老人,是许三礼的嫡系后人。 * j4 }4 L. h$ ~ r* g Z- C - A4 s; Q! O: M1 @7 l: j" J十、马丕瑶 ' [* T. k4 h* Q9 Z+ J5 q9 v : N! ?, |2 J+ [9 m* X! E6 s6 c \% f/ O. ~, T4 o- ?' o
马丕瑶:(1831~1895)清代广东巡抚。字玉山。安阳县蒋村人。清同治元年(1862)进士。历任山西平陆县、永济县知县,解州(今山西运城)、辽州(今山西左权县)知州,太原府知府,署理山西按察使和山西布政使。光绪十三年(1887)任贵州按察使,接着又任河南省布政使。十五年(1889)秋,任河南省巡抚。创建官书局,惠及读书人而广施教化。倡办蚕桑,开设机坊。二十年(1894)十月授广东巡抚。时值中日甲午战争之际,积极修复海防设施,选拔任用有才能的得力将领,兴办团练,加强武器装备。后因忧愤国事卒于任上。/ d& d# k5 Q. K# M" E3 I
5 E/ B+ U* @$ h, j9 i- N
马丕瑶膝下有四男三女,亦多远见卓识,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长子马吉森,清廷翰林院侍诏,开办安阳六河沟煤矿(现属邯郸),首创安阳广益纱厂(今安阳豫北棉纺织厂前身),成立安阳矿业总公司,并出任安阳商会会长;开创河南地方民族工业之先河,是一位著名的实业家。6 s& W* Z& i( m& ~6 F
/ q& H7 U% I2 r
5 G. S. j2 f: {+ M
次子马吉樟,进士出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会典馆总校、湖北按察使、提学使等职,深得朝廷器重。辛亥革命后,任袁世凯总统府内史、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等职。三子马吉梅官居山东候补知府,民国时期曾任安阳县议会议员,其子马载之曾被选送美国留学,攻读采矿专业,回国后致力于我国的矿业教育事业。四子马吉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丕瑶的三女儿马青霞,又名刘青霞,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辛亥革命女志士。2 S! i3 P: z4 r4 l- M
2 T! A/ y6 {% r! _1 u& t5 i- @/ I( D" _0 }2 A
. H& r& v# K/ p& m3 X马载之名恒融,字载之,河南安阳人,1900年生,1911年进北京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学习,1918年由河南省考送留美,在密苏里矿业学院学习采矿专业,1921年获得学士学位,当年回国在河南焦作福中矿务大学(1931年改为焦作工学院,今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任教,直到1937年。在此期间授课以采冶系为主,并给土木系兼课。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马载之随焦工迁西安,1938年再迁天水,当年焦工与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合并为西北工学院(一下简称西工),校址设在陕西城固。马载之在该院矿冶系任教授,主要授该系采矿专业课程。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西工由陕西城固迁咸阳,焦工也于同年迁洛阳复校。1947年焦工迁郑州,1948年又迁苏州,直到1949年4月苏州解放。焦工复校后,马载之一直担任该院采矿系系主任并在西工及重庆大学采矿系兼课。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焦工,划归燃料工业部领导,将焦工迁至天津,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国矿业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前身),马载之继续担任采矿系主任直到1953年。1953年10月中国矿院迁北京,更名北京矿业学院,马载之于1954年转入矿山机电系,任提升运输教研室主任,专门从事提升与运输的教学与科研。马载之1956年当选为北京市海淀区人民代表,1958年应邀参加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福莱堡矿业学院建校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归国途中访问了苏联莫斯科矿业学院,与该院运输教研室主任、著名学者斯皮瓦科夫斯基教授建立了联系。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马载之被无端揪斗,身心横遭摧残,致年迈之躯,加速衰老,于1971年10月于西安病逝。: [ Q; C5 M, z- y5 |
& s8 E" s4 b! A3 g
' M" B( c, i+ Z
6 b b8 D6 s* X! A# | X马氏庄园 2 O: S0 t' r, m2 \! z0 @ 6 V; K: c5 x, U: t7 x目前,在马丕瑶的老家西蒋村,以及白壁和安阳市区,还有很多马丕瑶的后代,他们的排辈顺序是:丕吉恒怀庆,庭兰玉淑芳。 6 l- H. U! n: f: l+ V! G+ r- \, T1 N9 ^5 G }, F6 c/ c6 U) N( R) ~
十一、李秉衡 % h! P( t. w5 F' L/ S. ~( o0 {& W
李秉衡(1830年-1900年8月11日),字鉴堂,奉天海城人(辽宁省庄河人)祖籍山东。晚清重臣。是缔造鎮南关大捷的人物之一。曾参加过甲午中日战争,后抵抗八国联军侵华,兵溃自殺。 ; F: N5 q z" f, T 2 _; o4 Z: y8 m: K2 T& V清乾隆年间由福山县迁至奉天(今辽宁)海城。出生於奉天省岫岩厅南石嘴河畔(今辽宁省庄河市鞍子山乡石嘴村)。他还在童年的时候,就勤学习武,少年时期跟随他做官的父亲来到江南,青年时代步入宦途。捐资县丞出身,历任直隶(今河北省)完县、枣强、宁津知县,蔚州(今蔚县)、冀州(今冀县)直隶州知州,永平府知府和山西平阳知府。每到一地均精心吏治,深入了解下情,百姓“口碑载道”,被称为“北直廉吏第一”。后被擢升为广东高廉道员、浙江按察使。他还未到浙江上任,就在光绪十年(1884年)被补调为广西按察使,奉命前往思恩镇压莫夢弼起义。光绪十一年(1885年),暂任护理广西巡抚,不久兼任布政使。中法战争时负责龙州西运局,期间革除求和畏战的将领,召集前线将领荐为主帅,推老将冯子材为全军指挥官,并与其分任战守,功绩卓著。隔年和冯子材获得“谅山大捷”。当时彭玉麟上奏褒扬他们:“两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光绪十四年至十九年(1888~1893年),李秉衡因病离任回鄉。 - c+ I5 M% O+ A2 b( S2 |4 ]9 a 5 U2 s7 t7 l% i( Z光緒二十年(1894年)五月,李秉衡受任安徽巡抚,还未到任,即被调任山東巡抚。他才上任五天,到了八月十八日(9月17日),黄海海战就发生了。他驰赴烟台、威海等地,统率陆军守卫防御胶东半岛,并且下命令登莱各县举办团练,以防日军入侵。同时,在省城济南也采取了精简机构、減少官府开支、招募营勇、添办军火、严明纪律、杜绝循私等筹防御敌的多项措施。因为他对敌情判断失误,造成威海失守,所以受到朝廷的谴责,并且遭受到当时很多人的非议。李秉衡在山东任内,每年二月到五月,都出驻河工,奔走于黄河各险口,勤加防察,排除积弊,使许多隐患得以解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德国因巨野教案而派兵强行进入胶州湾,李秉衡认为“土地不可自我而失”,力主增兵青岛,抗拒德军侵略,引起德国公使海靖的嫉恨。清政府迫於压力,将李秉衡降二級以示惩处,徙任四川总督,但未到任便因德国压力而被罢免,寓居河南安阳。' M f {+ O6 p5 V0 N% W% a
3 Z0 i5 H2 n% r( n/ V) c; p
后得刚毅举荐,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奉诏巡阅整饬长江水师。6月八国联军进攻大沽时,李秉衡由江苏统兵北上,一度列名张之洞、刘坤一两位总督倡议的东南互保,但随后力請募兵入卫京師,并在慈禧太后召见时极力主战。受命帮办武卫军军务,统率四军保卫北京。8月在杨村(今武清县治)战败,退至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在通州,李秉衡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于1900年8月11日吞金自杀。清廷曾赠谥“忠节”且荫及子孙。但随后联军把李秉衡列入事变禍首,要求严惩,清政府以秉衡先死而不予治罪,但下令追夺一切官职并撤销恤典。 & |$ Z6 _, [ T. r6 U* a/ J( A# C
李秉衡和朱靖旬是姻亲,李秉衡的女儿嫁给了朱靖旬的儿子朱宽,所以他的家眷也在安阳安家。故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因巨野教案 寓居河南安阳西大街。他死后,埋葬在安阳县马投涧乡活水村。现在他的墓地已经被夷为平地,但是他在安阳的后代每年都去祭拜。据了解,他的这位后裔在安阳市工商局工作,目前是第四或者第五代。 + a8 o9 t9 Q1 w6 {" M& D c5 h( @8 h, q1 M8 V ) p/ M% }$ w1 f) |$ F 9 Q& `; w9 u1 E7 P十二、蒙元忽必烈后裔 / \ N) e/ n5 Y9 ^9 Q# r7 b. o) S' b1 v% F D- Y5 x: M
在河南省安阳县东部的沃野平原上、有一座历经百世沧桑的古老村落、村落里的人大多数姓马、所以叫马太保村。它是解放前豫北有名的土匪窝十三太保村之一! + X& }& s8 C, F' u' j4 O+ e; C! d; r9 W# W4 D1 q
据村里的八十多岁的老人马凤兰介绍、此村的马属铁木马、为蒙古人后裔。是正宗的一代天娇成吉思汗的后人!和清丰、内黄的五姓《董李马关陈》是一宗之脉、同为蒙古皇族。共同的祖坟在今内黄县毫城乡马次范村村北、现今有“五姓坟”的墓葬。! T) y9 z( k# d7 o4 T0 p9 }
. g+ P O! W5 h5 d J
S7 E9 s, q4 E R老人讲:在元朝未年、忽必烈的第五代曾孙叫铁木黎、时任元御史中丞河南行省右丞、受封豫王。因战乱率五子逃难至河南省内黄县、清丰县、安阳县隐住。为安全起见,命令他的五个儿子铁木清(董清)、铁木明(李明)、铁木能(马能)、铁木杰(关杰)、铁木俊(陈俊)各随妻子的姓氏,改姓后依次为董,李,马,关,陈五姓。所以他们的后人流行一句话 :“董李马关陈,本是一家人”。这五姓共尊豫王铁木黎为共同始祖,各有家谱,至今已传至二十八世。2 v+ o. ~/ D( W C, `- N
: T8 P2 _. |! K, I) [3 J$ `3 u4 N2 G1 O4 e( X$ ^
另据河南省内黄县文物志记载:马次范村五姓坟墓碑碑铭文字为:元御史中丞河南省右丞溢文贞公墓志。4 L. ` B, s9 o" `
$ u' B4 Y2 [8 r& \( W
注:五姓习俗 , E8 e2 ]1 t& M/ u( E$ I1 y7 V5 g9 y8 |3 Y' p. s: \
一、八月十五不吃月饼、那是他们祖先永远的伤痛。 9 t7 P7 x5 N* k; y: Z; @- t$ F" Q- z1 X% k1 g6 z# u0 W
二、春节不祭灶。 3 ?5 y0 ]5 [8 k8 [7 R% b+ b' R- {; M0 _: } Z; X2 M( T+ I; x
三、老人亡故后不摔老盆、也不去土地庙祭灵和烧纸钱。* w" a( J- q) l' K4 Y
# P1 `% q2 t: s) n
四、同族人不得通婚等。/ m- K+ O" B' u. d& A) {' j
8 `) f {4 d* A1 w) R, y五、每年腊月二十到次年正月二十要家家在厅堂之上挂“家布”,上面按辈份写着逝去亲人的名字,称为“主儿'。在这一个月里家里所有的人都须来此祭祀。 ) b+ W9 T' F, X* ]. e8 _% J$ B+ `2 B+ p6 i; L
六、每年的大年初一凌晨寅时拜祖坟、按辈份口诵“拉茣'就是阿弥陀佛的意思,然后磕一头放三响! z. B- X( X9 y* ]5 b$ f: @
+ b! A8 C. V2 ?4 @2 C" g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8-2-24 11:28
姚家胡同 0 b& U; f8 g4 `, a; ^! j/ y% \; ?: A7 W6 T# m9 |
解放后膏药铺改为公私合营,文革中数百年的大槐树被毁,金牛、金狮、金鹿招牌也只好隐匿。60年代末四家合为一家国营厂子叫安阳膏药厂,现取名商都制药厂。& g) J8 {* d" y, }0 i" ]; x2 _
, \1 n0 O+ m1 v5 q3 n
现在的姚家胡同,依旧保存着原貌。在即将进行的南大街旧城改造中,这条街道将完整保留。今天,姚家胡同和狗皮膏药的故事,已经成为安阳古城文化的一部分。在姚家胡同路北,有一个挂着“狗皮膏药”招贴的老房子,房子的主人,就是姚本仁的直系后人,现在八十多岁的姚铁宝老人,他还在坚持用自己幼年时期即传承到的古法,制作狗皮膏药。在安阳老城完成改造以后,姚本仁的后人,还将继续生活在这里,继续按传统配方生产姚家狗皮膏药,延续历史和文明。& o7 M5 [* L8 }% u k8 f- Y
5 j3 c0 G! B, v$ x7 H5 m3 j: e. K
5 J2 E: _ i/ }1 ^姚家胡同 纪家巷 裴家巷 丁家巷 乔家巷 林府 毛家胡同 马家夹道 南家胡同 雷家胡同 平府 卜府巷/ a3 D3 W6 ^, G1 a+ {& I
8 n* n' c; l( H) M2 U ! h" H9 ?1 ?3 U9 s8 Q4 R9 p1 O. B2 } e+ b! t3 d( ]在古代,有钱的达官贵人所居住的都是大院或者官邸这样的大房子,本来只是一个门脸的通向大街的小道,在这些大户人家的到来之后,就慢慢的形成了一条街道。所以这条后形成的街道往往就被冠以这户大户人家的姓氏。姚家胡同就是老城里姓氏街道的代表之一。3 ~2 ?' |6 D- `9 j9 U9 L
" G/ h8 f+ W/ z' v' G% V! l- r1 {% V- A7 T; ^) D6 e, \% W3 f0 g, |
' o# x' i' Q, m# j * |3 Y+ Z) s! K2 f$ y% x7 z y R6 I0 G/ B& ]+ l* [
7 M8 T: G3 _8 }3 p姚家胡同,位于老城中心的中山街与鼓楼坡街之间,长不足200米。300多年前,这条街仅是一条很窄的小夹道,夹道的路北是姚家大院。而在当时,姚家大院有两个含义:一是住的都是姚家一宗的大户人家;二是,这里是明代皇封太医姚本仁,也就是姚家膏药创始人所居住的地方。# o! v0 d, I8 a, E |2 Q* ~ 7 }4 C" c) W# H' D, q" y4 i6 K7 j! `8 _4 p& D) A1 v1 f' \ ! R6 S7 s3 [( S3 f" n3 j! K 0 i: o: m2 A: w4 K& l! z+ g$ ^* h2 Y7 X% i* t0 T9 [1 A+ {6 c+ o* _+ Y
" w" Z8 Z6 v" R8 v' l在当时,大院前通中山街,后通鼓楼坡街,夹道里路北全是姚家生产膏药的作坊和门市。不过,真正让姚本仁闻名于世的,传说是他看好了清王朝的统治者康熙的病,并得到了皇帝本人书写的“太医正传”的四字匾额。于是,姚家大院门前的夹道开始修整拓宽,没名的夹道也改成了今天的姚家胡同。$ V0 ~4 e/ X- |8 W, _6 u, d/ d/ {
# ~1 b' T2 M, @1 X* z1 |4 v. L$ e1 _$ W5 R
+ A9 [7 Z7 F% n8 K0 A% Y, o2 z( z1 G' f7 {# v6 N
# |) P- @, U" x7 r# {9 n% ~$ Q! z1 m$ q& F; `
以姓氏命名的街道有时未必就和这道街的大户有关,中山街两旁的纪家巷似乎就没有姓纪的记载。老城研究学者齐瑞申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希望找到纪姓和这道街的渊源,但是没有发现,即使解放前这里也没有姓纪的,所以说这是个谜,而纪家巷的大户姓王。 8 E( { h, s: _4 e& W( E9 E- C8 P' g0 i. i+ X ! x; `' J! z. z/ [% E! x" D, w9 h6 K; _ h( T6 G% Y; N3 L. g* Y ) s7 E( y6 N% } q* y, H1 D Z3 o6 g5 l- x , s; m% k% _/ F" N' ~+ `+ \5 d在老城内,除了姚家胡同和纪家巷外,以姓氏命名的街道还有10条:裴家巷、丁家巷、乔家巷、林府、毛家胡同、马家夹道、南家胡同、雷家胡同、平府、卜府巷,这些街道形成老城街道重要的一个分支。不过,现在我们已经找不到这些街道和姓氏之间的关联了,也许它们在岁月的交替中如流星一般消失而去了。/ X; b4 H; t. a: D7 S- g+ }' b; e/ J+ ?+ J$ x- t
( C% ]/ `- |, Z
3 c2 \1 j1 W$ \ ! o. c5 g$ K4 x 1 z& U! u* F' K6 S4 r2 U: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