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历史上姚家出过几位宰相? [打印本页]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2-10 22:40
标题: 历史上姚家出过几位宰相?
我也来出一道试题
: X7 K% t; `+ H0 B2 ]/ \- J: i历史上姚家出过几位宰相?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2-10 22:44
平章丞相姚璹公6 {! U3 d4 f. h4 P
公讳璹,字令璋,思廉公之孙也,班公之兄也。由明经补太子宫门郎。武后时初拜检校天官侍郎,擢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武后欲用黄金涂鼎,公奏曰:“鼎者神器,贵质朴,不事外餙。臣观其上先有五采杂矑,岂待黄金为符曜耶?”后乃止之。契丹李尽忠盗塞副,梁王武三思为榆闗道安抚使,坐累下迁益州长史始,蜀吏贪暴,公摘发之,无容贷。后闻降玺诏慰劳,因为左右曰:“为二千石清其身者易,使吏尽清其身者难,惟公为之兼。”时有株连党待辟者数千,今流徒者什八,公深探其狱迹尽开之。监察御史袁恕已勷奏公,治狱不平者三不明者也,公因之。致仕享年七十有四,钦赐祭葬,赠越州都督。传子三。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2-10 22:45
姚崇(公元605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则天朝以字行,时突厥叱利元崇发动叛乱,武则天不喜姚崇与叱利同名“元崇”,乃改名元之。玄宗朝为了避讳“开元”的“元”字,复改为单名姚崇。他在武周、睿宗、玄宗三朝为相,皆兼兵部。特别是在玄宗朝早期为相,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
  F: B. U& F, r( o
! b" ^& S/ F4 H& {5 }8 B$ u  姚崇在武则天朝以门荫出身为仕。任孝敬挽郎职时,应“下笔成章”科举,授为濮州(今河南范县南之濮城东)司仓。曾先后五次担任则天朝的夏官(兵部)郎中。当时契丹侵扰河北,战务繁忙,军书积压特多,原夏官处理文书极慢。姚崇上任后,“剖析若流”,以极快的速度处理得井然有序,武则天甚为惊奇,越级提升为兵部侍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义擢升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之职)。酷吏周兴与来俊臣伏法之后,武则天在一次廷议中提出:“周、来二人勘案时期,朝中反逆特多;二人死后朝中无反逆之事。以前定的反逆案应无枉屈,不然为什么无人申冤辩屈呢?”对这一敏感问题,朝臣无人敢说实话,怕惹祸上身,身家难保。唯姚崇挺身而出,抗颜争辩说:“从垂拱(公元685年)以后,被定为叛逆而家破身亡之人,都是在严刑逼供下诬谄致死的。告密的人为了邀功请赏,编造谎言,天下之人称为‘罗织’,这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残暴行径,比汉朝的党锢之祸还要严重得多。陛下也曾派近臣了解狱囚的真实情况,所派近臣本人身家难保,他怎敢据实上报推翻周兴、来俊臣的判决呢?受害人自己只能含冤负屈,稍有异词即遭毒手,将军张虔勗、李安静二人翻供被杀不就是例证么?我以全家近百口人的性命担保,现任朝臣之中没有一个犯叛逆之罪的。”姚崇这一义正辞严的抗辩,不仅满朝文武对他感激涕零,连武则天也深为叹服。她说:“以前的宰相,怕负责任,遇事敷衍,不报实情,使我陷入严刑峻法的残暴境地,只有姚卿敢说实话,甚合我的心意。”即刻遣中使赐银一千两,以资鼓励。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张柬之、桓彦范谋诛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恰好姚崇视察军情返回长安,遂参预其谋。这次行动的结果是二张被杀,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复出。正在朝堂庆贺之时,百官无不欢欣雀跃,共庆李唐国运重开,皇统有继,而姚崇一人却潜然泪卜,极为伤感。张柬之、桓彦范对他说:“今天岂是哭泣的日子,恐怕你祸将临头。”姚崇说:“我事奉则天多年,一朝离去,感情一下子难于割舍。昨天我参预你们诛二张之谋,是臣子应尽之责;今天辞别旧主而哭泣,也是一个臣子应有的节操。若因这次的哭泣而遭惩罚,我也心甘情愿。”行为磊落,委实感人。不久贬为毫州刺史,转常州刺史。
- R8 B3 U& O: ~# m1 R4 h6 U; J
; f- Q! P5 h3 z$ R, x& v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睿宗李旦即位,又召姚崇回朝廷担任兵部尚书,不久又升为中书令即宰相之职。其时李隆基为东宫太子,而操纵朝廷大权除李隆基姑母太平公主之外,尚有李隆基兄弟宋王李成器、岐王李范、薛王李业等人。他们身居要职,掌握兵权,朝廷大臣均认为宗室干政对朝廷政局不利。姚崇与宋璟等人密奏睿宗应把太平公主逐出长安迁往东都洛阳居住,而宋王、岐王、薛王三人则均迁为外州刺史。这本是为李唐王朝长治久安的安邦妙策,不料睿崇昏庸极盛,竟将此语面告太平公主,于是搅得天翻地覆,东宫太子亦涉与谋之嫌。李隆基为了平息风波,乃上表责称姚崇宋璟离间他姑侄、兄弟之情,请睿宗贬逐二人为外州刺史。此举名为贬逐,实是李隆基保护二人,怕他们在朝中遭太平公主的暗算。姚崇贬为申州(今河南信阳市南)刺史,后转为扬州刺史,再迁淮南按察使。在这些地方任上,他为政简肃清廉,百姓及地方官吏为他立碑纪德,甚得好评。 , y( {8 S9 e. E, {! I. w
姚崇施展抱负,风虎云龙,还是玄宗登基后的开元为相时期。玄宗贬逐兵部尚书郭元振之后,即召令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复迁为紫微令。姚崇在执政之先曾与玄宗约定十件大事,如以仁义治天下,数十年内不求边功让百姓休养生息,宦官不得干政,皇亲国戚不得担任台省官职,废止破格滥用官吏,以法制抑压佞幸之徒,公卿、方镇、戚里不得贡献求媚,全国不得再增建寺庙宫殿,广开言路接受臣下谏诤,严格杜绝外戚干政。这十大建议基本被玄宗所接受,陆续施行。姚崇在开元时期为相处理的第一件事是勒令僧徒还俗。中宗朝佛教泛滥,公主及外戚度人为僧为尼者甚多。开始还基于佛教信仰,无可厚非,后来有些富户强丁以寺庙做为逃赋逃役的避风港,成为国家之害。姚崇表奏玄宗说:“一个人只要做到内心慈悲善良,使苍生百姓得到安乐,即是皈依佛法。用不着妄度奸人,破坏朝廷正法。”玄宗接受他的意见,令枉度的伪滥僧徒还俗者12000多人,堵塞了国家赋税漏洞,增加了社会劳力,于国于民,均称益举。   O$ H' t: l* m/ Y
  玄宗即位以后,以为政清明为目标,姚崇独当重任,对一切政务处置得当,且雷厉风行,深得玄宗信任。但是他儿子姚彝、姚异,喜与宾客往来,接受宾客馈赠,招致朝臣和社会人士的批评,影响姚崇的声誉。他的同僚中书赵诲,深得姚的信赖,在一次接待中私受“蕃人”珍贵礼品,遭到玄宗究问,下狱处死。姚崇一方面承认赵诲有罪,一面又设法营救,玄宗对此十分恼怒。姚崇自此忧惧不安,多次向玄宗提出解职归田的请求,并推荐宋璟以自代。玄宗因之免去了他的宰相职务,以开府仪同三司的待遇让他归养。 - i0 T; L5 W0 h* d

$ P: N4 F' E. p: K3 f: i  姚崇于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病逝,年72岁。逝世前,他立下遗嘱,阐明信佛之害,不许子孙为他延请僧道,追荐冥福。临终时,叮嘱诸子:“我任宰相多年,所言所行,多可传诵后世。死后的碑文,不是著名文家不写。当今文坛巨匠,首推张说(音yuè),我和他素不相睦,若去特地求他为我撰写碑文,他必然不从其请。我留下一计,在我灵座之前,陈设珍贵玩物,俟张说来吊奠,细察其情。他若见到这些珍玩,不屑一顾而去,是他记挂前仇,防他报复,汝等速离此地回归乡里。倘他逐件玩弄,有爱慕之意,汝等可传我遗命,悉数奉赠。即求他作一碑铭,以速为妙!待他碑文做就,随即刻于石碑,并将原稿进呈皇帝御览。我料张说性贪珍宝,使其利令智昏必然就范。切记照此办理,以快为妙。他必事后追悔索回文稿。果能如我所料想的那样,碑文中一定赞誉我的平生功业,后想寻隙报复,难免自陷矛盾之境,没法寻衅了。”姚崇之子彝、异等人谨记父命,遍讣丧文,设灵接受百官吊唁。张说入朝奏事闻姚已殁,顺道往吊。姚崇诸子依父命早已摆列珍玩,张说入吊后,双手扶摩诸物,极表爱慕之意。姚彝等人当即叩请说:“先父曾有遗命,谓同僚密友肯为撰写碑文者,当以遗珍相赠。大人乃当代文坛耆宿,倘若不吝赐文,以记先父之履历,当以诸物相赠。”张说欣然允诺,彝等促其从速撰写。张说兴致极佳,当即撰文,为姚崇写了一篇淋漓尽致的颂德文章。文一落笔,姚家就送来珍玩,取走碑文,连夜雇请石工,刻之于石,并即日将原文进呈御览。玄宗看了铭文,连声称赞“写得好,写得好。似此贤相,不可无此贤文。”张说一天以后,省悟过来,暗想自己与姚崇有隙,多年不睦,如何反去颂扬其德呢?连忙派人索还原稿,托言文字草率,须加工润色。不料使者回报已刻成碑文,并呈御览。张说连连顿足叹息说:“这是姚崇的遗策,我一个活张说,反被死姚崇所算计,真觉羞愧啊!” 4 \8 k$ D( P% D! o' l

1 `* Z4 r" W/ `  Z5 u  姚崇死后,谥太子太保。他三次入相,皆兼兵部尚书,对于唐朝国力之强盛,开元政治之清明贡献巨大。他为政注意选人才、罢冗职、立制度、择百官、汰僧道、抑权贵、奖农桑、设屯戍等等政绩,无不为世称道。他与宋璟并称“姚宋”,同为后世称誉的良相。“开元之治”有他规划、经营之力,功不可没。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2-10 22:47
姚明恭(1583-1644),字昆斗,人称"姚阁老",蕲水县(今湖北浠水县)巴河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授庶吉士,初任詹事,礼部右待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入阁,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任户部尚书参与机要。相位一年,回归故里。明恭宅心仁厚,曾致信告诫其弟居恭(任剑州牧)"洁已爱民,虚心听狱,严胥役,禁家奴。"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2-10 22:47
姚景行(?—1076)5 o6 N0 @- g# j9 N# d$ F. x2 {
  始名景禧。兴中县人。辽国宰相。7 U2 y- T, p6 |3 B$ t: l) j
  姚景行先祖姚汉英,本为周将,后降至辽国。姚景行学识渊博,重熙五年(1036)乙科举,登进士第。先为将作监,改任燕赵国王教授。数年后,姚景行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8 Q8 c, f; n3 p) Z$ M+ N4 J. k5 N0 h8 |9 Y1 }
  姚景行敦厚廉直,人望归之。道宗即位,其多被聘为顾问,任北府宰相。重熙九年秋(1040),姚景行告归家乡,在半路上得知耶律重元起兵叛乱,其立即收集附近兵马三百多速赴京勤王,当其到达京城时,叛乱已被平定。其忠诚之行受到了道宗帝的嘉奖,将逆贼耶律重元的全部家产赐给了姚景行。8 q# }. n" o+ l$ w! c* P: a$ P
  咸雍元年(1065),姚景行出任武定军节度使。第二年,驿召拜任南院枢密使。皇上从容问治政之道,引入内殿,出御书及太子书示之,赐其什器车仪仗。* X6 g! H9 x* v- S8 [, N5 w3 |
  一天,道宗帝有意伐宋,就召姚景行问:“宋人好生边事,如何?”姚景行回答:“自圣宗皇帝以威德怀远,宋修职贡,迄今六十几年,若以细故用兵,恐违先帝成约。”道宗帝听了姚景行的分析,便取消了伐宋的打算。
5 J4 y6 P: }1 Y; r  姚景行致仕,不逾月恢复旧职,兼中书令。道宗帝问古今雅士优劣,姚景行占对称旨,受命知治兴中府。后改任朔方军节度使。太康年初(1075), 姚景行赴镇辽兴,滞狱多为冤者, 姚景行奉命为守留,不出数月,几乎释放了受冤的人,以监狱空闻名一时。0 z( {+ \8 ^/ L8 W: _
  后来姚景行累乞致政,不从。复请,许之,加守太师。
. [1 Q9 u& F  `- l2 C  太康二(1076)年,姚景行因病去世,朝廷派特使为其吊祭,追封其为柳城郡王,谥文宪。寿昌五年(1099),诏为其立祠。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2-10 22:49
姚彦章,生卒年不详。唐末五代汝南(治今河南汝南)人,字继微。原为湖南听直军将。武安军节度使刘建锋死后,受军司马张佶之遣,迎立马殷。后请攻取衡、永、道、连、郴五州,遂掩有湖南。天成二年(927)马殷建楚国,任为左丞相。[1]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1-12-10 22:54
请宗亲们踊跃跟帖。
作者: 姚德泉广西    时间: 2011-12-11 08:41
开心
作者: 平远姚仕忠    时间: 2011-12-11 21:44
嗯,好帖子。现在我才比较清楚姚崇公了
作者: 姚紫洪    时间: 2011-12-12 13:19
学习!
作者: 姚治洲    时间: 2011-12-14 20:10
本帖最后由 姚治洲 于 2011-12-16 20:23 编辑 " u* g- D' X  g& z

% z8 h4 I2 V2 m* \( Z姚洎;唐末五代时期后粱国宰相.梁开平元年[907],姚洎以瀚林学士擢兵部尚书知贡举.开平二年[908],以兵部尚侍郎兼卤簿使.干化三年[913],以光禄大夫,守御史大夫,吴兴郡开国候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不知其世系.
作者: 姚治洲    时间: 2011-12-15 19:43
御史中丞,御察中丞是否为宰相?
作者: 姚中友    时间: 2011-12-16 10:19
都是有一定地位的了,好!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1-12-18 20:42
回复 11# 姚治洲 . K  i/ E; V- ^7 F; _8 S6 `

  D7 g1 ~0 T, s) G
' W9 }1 ~4 Y2 S; t7 l$ W( ^    阿斌出一道试题“历史上姚家出过几位宰相?”并上传姚璹姚崇姚景行姚明恭4位姚姓宰相的传。而湖北姚治洲补充了五代时期后梁宰相姚洎。我姚历代宰相大概就是这5位了。/ w7 A3 Z+ i. v- b$ w
      姚治洲转的姚洎传是:
6 b$ M, D; W: L3 l* c3 X      姚洎;唐末五代时期后国宰相.梁开平元年[907],姚洎以林学士擢兵部尚书知贡举.开平二年[908],以兵部尚侍郎兼簿使.干化三年[913],以光禄大夫,守御史大夫,吴兴郡开国候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不知其世系.# a2 n  u: z0 m9 R6 B- J

0 l- ?0 G! t) _5 U- ~) ^* ^      我读姚洎传,不说错别字,凭感觉觉得几处不顺和不通,问姚治洲来源,是自编还是转帖?答曰网上来,只有一处错,并向我要姚洎资料。
% F0 U' E/ \. o1 M4 G% {我想姚洎是姚姓名人,查历代名人辞典,果然有姚洎的辞条:
9 S" ]- G, ?) [      姚洎  五代时人。唐时曾佐江陵幕,后为拾遗,贯休有诗送其入京。昭宗天复间为翰林学士,与韩偓为友。宦官欲以其为相,以疾辞,贬景王府咨议。后梁太祖受禅,仍为学士。开平二年(公元908)为兵部侍郎,充卤簿使。末帝乾化元年,以兵部尚书知贡举。改御史大夫,封吴兴郡侯。三年秋,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e3 D2 B6 _8 n7 ^! P8 ^& g
# U& N* F3 v. N5 @
    也以此回复阿斌和姚治洲。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28 09:02
回复 9# 平远姚仕忠 & ?: r3 b" N# G: d
+ x$ P$ X( c3 E, M2 m

* ?" F8 U4 @: {% c& v    请注意:
9 U* G& M; ^3 D' `    “姚崇于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病逝,年72岁。逝世前,他立下遗嘱,阐明信佛之害,不许子孙为他延请僧道,追荐冥福。临终时,叮嘱诸子:“我任宰相多年,所言所行,多可传诵后世。死后的碑文,不是著名文家不写。当今文坛巨匠,首推张说(音yuè),我和他素不相睦,若去特地求他为我撰写碑文,他必然不从其请。我留下一计,在我灵座之前,陈设珍贵玩物,俟张说来吊奠,细察其情。他若见到这些珍玩,不屑一顾而去,是他记挂前仇,防他报复,汝等速离此地回归乡里。倘他逐件玩弄,有爱慕之意,汝等可传我遗命,悉数奉赠。即求他作一碑铭,以速为妙!待他碑文做就,随即刻于石碑,并将原稿进呈皇帝御览。我料张说性贪珍宝,使其利令智昏必然就范。切记照此办理,以快为妙。他必事后追悔索回文稿。果能如我所料想的那样,碑文中一定赞誉我的平生功业,后想寻隙报复,难免自陷矛盾之境,没法寻衅了。”姚崇之子彝、异等人谨记父命,遍讣丧文,设灵接受百官吊唁。张说入朝奏事闻姚已殁,顺道往吊。姚崇诸子依父命早已摆列珍玩,张说入吊后,双手扶摩诸物,极表爱慕之意。姚彝等人当即叩请说:“先父曾有遗命,谓同僚密友肯为撰写碑文者,当以遗珍相赠。大人乃当代文坛耆宿,倘若不吝赐文,以记先父之履历,当以诸物相赠。”张说欣然允诺,彝等促其从速撰写。张说兴致极佳,当即撰文,为姚崇写了一篇淋漓尽致的颂德文章。文一落笔,姚家就送来珍玩,取走碑文,连夜雇请石工,刻之于石,并即日将原文进呈御览。玄宗看了铭文,连声称赞“写得好,写得好。似此贤相,不可无此贤文。”张说一天以后,省悟过来,暗想自己与姚崇有隙,多年不睦,如何反去颂扬其德呢?连忙派人索还原稿,托言文字草率,须加工润色。不料使者回报已刻成碑文,并呈御览。张说连连顿足叹息说:“这是姚崇的遗策,我一个活张说,反被死姚崇所算计,真觉羞愧啊!””' ~; \9 q1 L8 ]1 m( ~
      以上这个故事叫做“死姚崇赚活张说”,不是史实。河南姚学谋已在他的研究和宣传姚崇著作中明确地指出这一点。阿斌将史实和故事混在一起,又不加说明,使人容易误会!如果人家或张说的后代大加宣扬姚崇公的缺点(史书有载),你有何感受!故事可以说,要看地方和说法。
8 s  R. U4 H- t8 D( e4 v; ~+ _      特指出。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2-1-28 16:09
:victory::victory:
作者: 天狼纵队    时间: 2012-1-28 20:09
姚希得(1202—1269)字逢原,一字叔刚,潼川(今四川三台)人。累官参知政事,忠直清俭,常抗疏直言。因言论罢,起知潭州湖南安抚使。后以资政殿学士,潼川郡公致仕。希得著有《续言行录》、《奏稿》、《橘州文集》等行于世。
/ x; d# L0 j% K0 _4 D8 K2 H/ F! [# P- E/ U; U; e
这个是南宋的副宰相。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28 20:44
引用:& _3 [2 S  V0 {( ?5 r
“姚希得(1202—1269)字逢原,一字叔刚,潼川(今四川三台)人。累官参知政事,忠直清俭,常抗疏直言。因言论罢,起知潭州湖南安抚使。后以资政殿学士,潼川郡公致仕。希得著有《续言行录》、《奏稿》、《橘州文集》等行于世。( }9 n1 l8 a+ v8 V; b3 O! V3 L

' S3 s, S+ @/ s4 M3 V1 ~这个是南宋的副宰相。”
4 f) M# b; m+ T$ v6 t1 u7 U5 G
9 {: w4 H% U0 O/ W% b     请教:
7 `5 ^" v: _9 p' t     “副宰相”之说从何而来?
. x1 p- U6 [8 c% `$ {& m      从上列姚希得传中所任哪一官职可判断他是南宋的副宰相?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2-1-28 22:46
又左右丞相
作者: 天狼纵队    时间: 2012-1-29 14:30
参知政事$ j! n1 U! f! V; t
在南宋时代就是副宰相,号宰执~~~~~~~8 H, f: Z& @# Z5 ]4 G& ~9 ~

! d% O# [: c$ D4 f, ?( B. q【参知政事】官名。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唐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之外他官任宰相职,给以“参知政事”等名义。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简称“参政”。; d) c, c/ U/ p0 g- @
参知政事的名称虽然沿袭唐人,内容并不完全一样。唐人作为宰相的临时差遣名目繁多,宋人只是择其一作为副宰相的正式名称,遂成制度。
8 o( w  D" m6 \) L/ `0 \8 |6 K" g& Z( k2 a
7 g3 q. d& {0 _' [8 K
以下《宋史.列传第180》:6 y/ g# ?; T) q8 |* c
姚希得,字逢原,一字叔刚,潼川人,嘉定十六年进士。授小溪主簿,待次三年,朝夕讨论《六经》、诸子百家之言。调盘石令。会蜀有兵难,军需调度不扰而集,更调嘉定府司理参军。改知蒲江县。巨室挟势,邑号难治。希得绥强扶弱,声闻著闻。同知枢密院事游似以希得名闻,召审察,迁行在都进奏院,通判太平州,改福州,徒步至候官,吏不知为通判也。6 i3 T. ]5 _0 v' e* B+ \& m. R4 K8 e
召为国子监丞,迁太府寺丞,时暂书拟金部文字兼沂靖王府教授。时帝斥逐权奸,收召名德,举朝相庆。希得以为外观形状,似若清明之朝;内察脉息,有类危亡之证。乃上疏言:“尧、舜、三代之时,无危亡之事,而常喜危亡之言;秦、汉以来,多危亡之事,而常讳危亡之言。夫危亡之事不可有,而危亡之言不可亡。后世人主乃履危如履坦,讳言如讳病。”又言:“君子非不收召,而意向犹未调一;小人非不斥逐,而根株犹未痛断。大权若操握,而不能无旁蹊曲迳之疑;大势若更张,而未见有长治久安之道。廷臣之所讽谏,封囊之所奏陈,非不激切,而陛下固不之罪,亦不之行。自古甘蹈危亡之机,非独暗主,而明君亦有焉,此臣之所甚惧。朝廷者,万化之所自出也,实根于人君之一心。夫何大明当天,犹有可议者?内小学之建,人皆知陛下有意建储也。然岁月逾迈,未睹施行,人心危疑,无所系属。秦、汉而下,嗣不蚤定,事出仓卒,或宫闱出令,或宦寺主谋,或奸臣首议,此皆足以危人之国也。陛下何惮而不蚤定大计?邸第之盛,人皆知笃于亲爱也。然依冯者众,轻视王法,请托之行,捷于影响。杨干,晋侯弟也,乱行于曲梁,而魏绛戮其仆,晋侯始怒而终悔,晋卒以霸。平原君,赵王弟也,不出租税,而赵奢刑其用事者,赵王贤而用之,赵卒以强。皆足以兴人之国也。陛下何为而不少伸国法?今女冠者流,众所指目;近珰小臣,时窃威福。此皆陛下之心乍明乍晦之所致,岂不谓之危乎?国有善类,犹人有元气,善类一败一消,元气一病一衰。善类能几,岂堪数消,沙极则国随之矣。陛下明于知人,公于用人,固无权奸再用之意。然道路之人往往窃议,此元祐、绍圣将分之机也。祸根犹伏而未去,不几于安其危乎?”帝改容曰:“朕决不用史嵩之。”5 Q' o# u: A' U9 Q; {8 W- I/ L
迁知大宗正丞兼权金部郎官。李韶以病告,十上疏欲去。希得言:“韶有德望,虽以病告,曷若留奉内祠,侍经幄,亦足为朝廷重。”又言:“财用困竭,民生憔悴,移此不急之费,以实军储,以厚民生,敬天莫大于此,岂在崇大宫宇,庄严设像哉!”又条救钱楮三策,请置惠民局,帝皆以为可行。2 v. z0 r; P( ]4 g% y
进秘书丞,寻迁著作郎,授江西提举常平。役法久坏,临川富室有赂吏求免者,希得竟罪之。遂提点刑狱,加直秘阁。未几,加度支员外郎,寻直宝章阁,移治赣州。盗有伪号“崔太尉”者,据石壁,连结数郡;刘老龙等聚众焚掠,一方绎骚。希得指授方略,不五旬平之。以直宝谟阁、广西转运判官兼权静江府。寻授直徽猷阁、知静江府、主管广西经略安抚司公事兼转运判官。母丧,免。召为秘书少监兼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入对,言君子小人邪正之辩,且曰:“君子犯颜敢谏,拂陛下之意,退甘家食,此乃为国计,非为身计也。小人自植朋党,挤排正人,甘言佞语,一切顺陛下之意,遂取陛下官爵,此乃为身计,非为国计也。”迁宗正少卿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兼权给事中,兼权刑部侍郎、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时西方用兵,有为嵩之复出计者,谓非此人不能办。帝有意再用,知希得必执之,出旨谕意,希得毅然具疏密奏,不报。又缴邓泳予祠之命。右正言邵泽、监察御史吴衍、殿中侍御史朱熠相继论罢。& `, |) O" d! z5 k
久之,以集英殿修撰提点千秋鸿禧观。未几,依旧职两淮宣抚使司判官,俄加宝谟阁待制,移京西、湖南北、四川。诏叙复元官。护江陵有功,召为户部侍郎。帝曰:“姚希得才望可为阃帅。”乃进焕章阁待制、知庆元府、沿海制置使,继升敷文阁待制。诏增沿海舟师,希得为之广募水军,造战舰,蓄粮食,蠲米一万二千石、旧逋一百万。去官,库余羡悉以代民输。召为工部尚书兼侍读。入侍经筵,帝问庆元之政甚悉。以华文阁直学士、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行宫留守。希得按行江上,慰劳士卒,众皆欢说。溧阳饥,发禀劝分,全活者众。创宁江军,自建康、太平至池州列砦置屋二万余间,屯戍七千余人。帝闻之,一再降诏奖谕。加宝章阁学士,寻加刑部尚书,依旧任兼淮西总领。% b3 q. h7 @9 @) ^% h
景定五年,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乃言用人才、修政事、治兵甲、惜财用四事。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公星变,上疏引咎,乞解机务。兼权参知政事。度宗即位,授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寻授参知政事。以言罢,授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起知潭州、湖南安抚使,以疾甚,辞,乃仍旧职奉祠。请致仕,诏不许,力请,以资政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依旧潼川郡公致仕。咸淳五年,卒。遗表闻,帝辍朝,赠少保。
( D6 X0 z( {) e7 p希得忠亮平实,清俭自将,好引善类,不要虚誉,盖有诵荐于上而其人莫之知者。广西官署以锦为帟幕,希得曰:“吾起身书生安用此!”命以缯缬易之。蜀之亲族姻旧相依者数十家,希得廪之终身,昏丧悉损己力,晚年计口授田,各有差。所著有《续言行录》、《奏稿》、《橘州文集》。
作者: 天狼纵队    时间: 2012-1-29 14:42
姚希得也是南宋时代老姚家的一代名臣呵~~~~~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30 08:13
宰相是大官,然而,中国历代并没有“宰相”的官名。“宰”是主持,“相”是辅佐。人们习惯上将总揽政治权力和对君王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宰相”这种人必然是当大官的,在不同朝代,不同称谓的大官被人叫做“宰相”。例如:秦、西汉以相和丞相为宰相,东汉的司徒是丞相;从魏、晋至隋、唐,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尚书仆射以及重要的将军等执政者为宰相。从唐玄宗开元年间至宋代,以同平章事为宰相。宋神宗时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南宋时改为左、右丞相。元代至明初以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明永乐年之后,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清雍正年间之后,军机大臣是事实上的宰相,而内阁大学士是名义上的宰相。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