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韶乐 [打印本页]

作者: 萍乡姚威    时间: 2011-12-12 11:15
标题: 韶乐
本帖最后由 萍乡姚威 于 2011-12-12 11:48 编辑
. }, k. @: ]7 E6 h
( i" j9 W% v$ g: a3 R( x7 ~[attach]28334[/attach]韶乐,史称舜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为上古舜帝之乐,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
1 H( X1 K* L# {3 ^
% Q5 }3 c. V' K1 R" r# B# X  韶乐总史
- h7 |1 U) t. b5 ]  
韶乐,史称舜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为上古舜帝之乐,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 9 j- r6 m" a+ e. Y
  《竹书纪年》载:“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同载:“帝舜乃命质修《九韶》、《六列》、《六英》以明帝德。”由此可知,舜作《韶》主要是用以歌颂帝尧的圣德,并示忠心继承。 4 D2 i; v0 A! _( D
  此后,夏、商、周三代帝王均把《韶》作为国家大典用乐。周武王定天下,封赏功臣,姜太公以首功封营丘建齐国,《韶》传入齐。
$ l/ @2 |$ a' S5 h1 l) {  《韶》入齐后,在齐国改革、开放,“因俗简礼”的基本国策影响下,适应当地民情民风习惯;吸收当地艺术营养,从内容到表演形式都有所丰富、演变,从而更增强了表现力,更贴近了东夷传统乐舞,展现了新的风貌。故而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孔子入齐,在高昭子家中观赏齐《韶》后,由衷赞叹曰:“不图为乐至于斯!”“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史记·孔子世家·述而》)留下了一世佳话。
0 {6 S2 `. P, x1 L  《隋书·何妥传》载:“秦始皇灭齐,得齐《韶》乐;汉高祖灭秦,《韶》传于汉,汉高祖改名《文始》。”《汉书·礼乐志》《史记·孝文帝本纪》同载:秦二世用《大韶》《五行》祀极庙,汉祭高祖太宗用《文始》,《文始》舞者,本舜《韶》舞也。可知秦汉均曾把《韶》定为庙乐,使《韶》在国乐中的位置达到了极致。 # g9 o6 I( ]! ^% B* `0 J' a
  及至曹魏,魏文帝曹丕命《文始》复称《大韶》,以为庙乐。至南朝梁武帝,自定郊庙乐,以《大韶》名《大观》。可知此时《韶》乐虽数变其内容而易其名,但仍居于帝王用乐之列。   B0 o3 ]4 U2 _! ]! c* V
  韶乐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韶乐因而被誉为“中华第一乐章”,然而经唐历宋,便再不见《韶》乐被使用或表演的记载,惜于近代为历史所湮没。 / O- [4 u7 x$ Z0 t+ J
  中和韶乐 / U; _  S) P8 L8 E; ~8 q, K
  中和韶乐是明清两朝用于祭祀、朝会、宴会的皇家音乐。据文献记载,周代就设有号称“六代大乐”的宫廷音乐,成为雅乐。雅乐和以律吕,文以五声,八音迭奏,玉振金声,融礼、乐、歌、舞为一体,以表达对天神的歌颂与崇敬。自先秦至宋元,雅乐历代相延不断,明朝之初,把雅乐加以改组,并命名为“中和韶乐”,清朝沿用。清朝亡后失传近百年。
& x! \5 b/ @6 C1 n/ F9 R6 e- ?  }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周代的宫廷中就已经有了专门的音乐机构--大司乐,乐师达1463人之多(《隋书·音乐志》)。所奏六朝大乐--黄帝之《大卷》、尧帝之《大咸》、舜帝之《大韶》、禹帝之《大夏》、商代之《大濩》、周代之《大武》,于歌、舞、乐为一体, 经过不断发展,遂成汉、唐、宋、元代的雅乐。明清时期,雅乐演出 (当时称《 中和韶乐》)注重礼仪,崇尚肃雅。
8 x+ c2 u; Q8 M/ V, t  清代神乐署有歌舞乐师200余人,其规模仍超过今日大型管弦乐队。大家今天看到的雅乐,虽尚未达到昔日之规模,但从演出形式到音乐内容,都严格遵循史籍记载而编排。例如,在表演形式上,则基本保留"钟敲一声、歌更一字"的传统。而所有雅乐乐器均采用"八音"材料制成,即金(钟)、石(磬)、土(埙)、革(鼓)、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竹(笛、箫、篪、排萧)。更为重要的是,雅乐演奏必须使用源自华夏中原的乐器,尤其重视钟、磬的使用,以突出展示古人"金声玉振"之音响理念。而像琵琶、二胡、扬琴、唢呐等今日常见乐器,因其皆从域外传入而不能出现在雅乐乐队之中。
, O6 f) D2 O+ ~, J4 Z  孔子闻韶处 3 D. L& E- V2 }+ U) E
  孔子闻韶处现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齐都镇韶院村北,为一处规模不大的淡灰色仿古建筑。门内北墙正中镶嵌着一方石碑,碑上隶书大字题曰“孔子闻韶处”。 - K3 i. R* G4 y8 k; h6 p+ E3 r; a: a
  民国9年《临淄县志》载:清嘉庆时,于城东枣园村掘地得古碑,上书“孔子闻韶处”。后又于地中得石磬数枚,遂易村名为韶院。至宣统时,古碑已无下落,本村父老恐古迹湮没无传,故于1911年另立石碑,仍刻“孔子闻韶处”。 1982年,市、区政府拨款将“孔子闻韶处”碑嵌于韶院村学校内墙壁上,并增置“乐舞图”和简述孔子在齐闻韶石刻。
. F( C) t; Y$ H7 s' V' i3 A  石碑左右,分嵌两方石刻,比碑略小。左边一块为“舞乐图”,上刻二人席地而坐,一人执管横吹;另一人居右,端坐正视,似乎全部心神沉入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当是孔子在欣赏音乐;下刻两个美女,长袖飘带,翩翩起舞。右边的一块为“韶乐及子在齐闻韶”简介。 ! H# I, Q8 {) c$ P& t
  石刻文载:传说在中国远古虞舜时期,有一种叫做“韶”的乐舞,又称“箫韶”或“韶箫”。因韶乐有九章,故亦名“九韶”,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乐舞。
& q+ W. j" B. O6 H  到春秋时期,韶乐在齐国仍然盛行。故而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孔子入齐,在高昭子家中观赏齐《韶》后,由衷赞叹曰:“不图为乐至于斯!”“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史记·孔子世家·述而》)留下了一世佳话。《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 w0 ~9 |% V6 g3 n# ~3 m& m# R" K  孔子是一个大音乐家,《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师襄子学琴,不仅要习其曲谱,还做到了历其境而得其志。孔子三十岁就办学授徒,当时他所授课目称“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在当时,礼乐并提,可见乐的重要。对此《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孔子周游列国返鲁后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于《韶》《武》《雅》《颂》,礼乐自此可得而述”。这些记载,足可以说明,孔子不但是能一般地教授《乐》,并且精通乐理,深谙音律。那么,为什么“在齐闻《韶》”而致于“不知肉味”了呢?这个答案应从齐《韶》本身来寻求。 4 R# }* c( ?% [
  据当今学者考证,“《韶》本东夷之乐 (《齐国[韶]乐的形成与发展》《管子学刊》2002年第二期)再证之《孟子》载:“舜,东夷人也”。《礼记·乐记》郑玄注:“《韶》舜乐名,言能继尧之德。”《汉书·礼乐志》:“舜作《韶》”。
5 J" X" E5 Z! B! {2 u  依此,至少可以说,《韶》与东夷俗乐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周立国,用《韶》作为祭庙乐,故被视为宫廷大乐。姜太公封齐,作为周之宫廷大乐,当然也要随之带入齐国,《韶》又得到了接触其母体的机会。这是因为,姜太公入齐,以“因俗简礼”为基本国策,其下历代君主多继续执行其开放务实的政策,故而宫廷与民间,没有象周王朝那样森严的界限,更加有的君主厌宫廷乐舞而喜欢俗乐。齐景公就曾说:“寡人更好俗乐”。《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定公二年(元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齐国所带参加大典的乐舞就是俗乐(莱乐)。 齐国用俗乐作为诸侯会盟大典用乐,可见齐对俗乐的重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韶》乐受到了当地俗乐的影响,而吸收了新的素材,涂上了地方色彩。也正是由于《韶》具备了齐国地方风貌,齐国君主们使用它的场面也随之扩大,不仅用于祭典,还用于迎宾、宴乐等等。《离骚》“奏九歌而舞韶兮,聊暇日以偷乐”,就可说明屈原在齐国,受到了包括《韶》在内的隆重接待。 , R* V4 y  g6 [) Z+ K
  按照常规,各种艺术形式,都会随遇而演变,这是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韶》入宫廷而成为宫廷雅乐,再接触俗乐而又雅俗结合,从而更突出了乐舞的表现力,更增加了艺术魅力,因而更臻完美,这是必然的结果。所以,孔子当看到齐国化的《韶》乐时,便情不由衷地赞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0 D& U; V* ~1 E" i  ?  现代韶乐研究 " C' P* h0 F) v7 n9 z( x+ D
  雅乐是中华仪式音乐的代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曾经给三千年的雅乐文化带来深刻的创伤,天坛神乐署几近被世人遗忘,雅乐更成为绝响。然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自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国家政府和有识之士的积极努力下,不仅象征着华夏音乐传统得以延续,同时也昭示着后人:虽然音乐长河有可能因人为的阻挡而发生短暂的断流,但其涌动的暗流终将重新汇成大潮而一泻千里,这是一股发自民族文化灵魂深处的动力所致!   H! v+ S- K1 V6 W' X
  《韶乐》曾是中国古代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时间最长的雅乐,但也曾在我国一度失传。近年来,湖南省湖北两省艺术家们结合浏阳古乐、宋代《琴》谱等对韶乐进行研究、整理和创造性劳动,终于创作出了这么一台力求再现四千年前《韶乐》的真实面貌的乐舞表演。 9 I0 ^( E% J5 D( A8 t
  “韶乐”系4000年前的古乐。湖南省韶乐研究专家,在以韶山冲为代表的山歌中,找到了隐含韶乐原形的许多素材,同时发现,现存的浏阳古乐,就是清代的中和韶乐。
1 e; n: f; D% i$ W  韶山韶乐演出厅公演的《韶乐》,是在浏阳古乐、韶山山歌及宋代《琴》谱等基础上进行研究、整理和创造的。乐曲总长90分钟,分11首小曲,由50人演奏,所需乐器200多件,价值达120万元。而作为演奏韶乐的“韶乐宫”,投资1400万元,能同时容纳500名观众。以后,每位来韶山观光的游客,都可在此倾听神奇“韶乐”。
  C" c/ d; ]/ G# L8 N/ |6 L' i  韶山因舜帝南巡至此命奏韶乐而得名,又以养育了一代伟人毛泽东而闻名于世。在这里进行韶乐的研究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非同寻常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据悉,目前国内曲阜、韶关、西安等7个城市也正在进行韶乐的研究开发。
4 a0 e9 ?$ k0 |- x7 |2 ]0 d2 P  韶山的“韶乐”研究从去年1月开始启动,其“韶乐”商标已由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注册。一年来,由湖南省内音乐、舞蹈、文史、建筑等方面的知名学者组成的研究开发班子,先后深入14个省市觅曲采风。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韶乐”的史料收集和整理工作,拿出了“韶乐”论证报告及演出台本,配套的舞蹈、舞美、服装等设计方案也正在拟定之中。韶山还正着手准备建造一个以“韶乐演奏厅”为中心的文化城,组建一个约40人规模的韶乐艺术团,整个投资预计达2000万元,由韶山毛泽东纪念园有限公司负责开发。
, U  [7 \; L0 ~0 t  齐韶新乐 9 P3 O2 s2 M2 D- ^1 s! n# r* H% ]0 _
  1994年,山东临淄开始了《韶》乐发掘工作。1995年,临淄收藏家王矸在齐国故城内发现了古琴减字谱《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经考证,“箫韶”即舜之《韶》乐,“九成”就是九奏、九章;“凤凰来仪”,正是《韶》乐的高潮部分“凤凰来仪,百兽率舞”。据此断定《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确实是《韶》乐遗律。
* a$ m* O  X7 `. u) W7 L  临淄齐国历史博物馆以《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为主旋律,以现代人的审美方式重新对原作进行了加工、整理,编成了《齐韶新乐》,并于2003年11月建成了国内近代第一座《韶》乐厅,面向游人开放。 《韶》乐厅陈列钟、磬、琴、箫、埙、竽等古乐器,氛围古典高雅。厅的一端为演奏小舞台,可为观众作现场小型演奏。11月23日,《韶》乐厅进行了首次对外演奏,这次演奏阵容庞大,内容丰富,运用了钟、磬、埙、笛、箫、排箫、古琴、筝、木鱼、鼓等中国古典乐器,符合古乐中关于金、石、土、木、丝、革、匏、竹等8音的编制,形成“交响共鸣”的艺术效果,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韶》乐厅的建成以及《齐韶新乐》的演出成功,为《韶》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可贵的资料,为齐文化旅游事业增添了新的亮点。 以下10段乐曲就是由山东临淄齐国历史博物馆制作的《齐韶新乐》,运用钟、磬、埙、笛、箫、排箫、古琴、筝、木鱼、鼓等中国古典乐器,将使您获得八音“交响共鸣”的艺术感受。

1322880421017.jpg (61.8 KB, 下载次数: 164)

1322880421017.jpg

1322880589876.jpg (76.39 KB, 下载次数: 168)

1322880589876.jpg

1322880610583.jpg (73.92 KB, 下载次数: 164)

韶山舜帝像

韶山舜帝像

1322880629947.jpg (28.29 KB, 下载次数: 153)

与舜帝合影

与舜帝合影

作者: 萍乡姚威    时间: 2011-12-12 11:28
本帖最后由 萍乡姚威 于 2011-12-12 11:40 编辑 % Q$ D1 z4 {5 q% \9 O

, G8 A8 h' t- j# e9 W韶乐详细见附件
# I+ J( g) ^$ U. o+ E6 ^3 c7 z8 a3 N' U
  01 祭祀
) w' L: ]4 U0 x9 G: _! Z5 [" i8 E( [
2 ^% X7 `0 v. ~9 j1 a  mms://media.chinabroadcast.cn/chi/chinese_culture/sy1.wma 6 u% r5 L/ K3 N) f( q% D

% W% C' [. C4 T8 @  02 竽舞
" @1 ^& v; ~- g; R. V; a- D" G! d' O" |6 e* k. \
  mms://media.chinabroadcast.cn/chi/chinese_culture/sy2.wma
) W" l% g+ @% ^: X( B0 L( a( \7 N0 C) u6 p1 r* g
  03 射猎 $ K4 P% [2 {0 T8 f* L

9 c7 k) l- H. C  mms://media.chinabroadcast.cn/chi/chinese_culture/sy3.wma
2 n0 z5 ]! c) f2 V0 b
/ A9 {2 s# h  s0 ^; G8 M. H  04 凤舞 ( S+ A! d9 x$ Y- n& E! k& l  R; C8 T1 L( o

3 b! X) z# r5 P* b0 |; }; u# D  mms://media.chinabroadcast.cn/chi/chinese_culture/sy4.wma
  O% I% C! {5 ^, @% v' c8 Q* s5 T! @: @
  05 斗鸡
2 C5 [/ v! n: E
/ P& b' P9 m; w" t$ x  mms://media.chinabroadcast.cn/chi/chinese_culture/sy5.wma
, T' w" I$ v, Q2 R2 Z1 e6 H2 T0 Q( u: B6 t; @
  06 会盟 / U/ L  `- [$ k/ {

$ _2 D" x: C0 m  mms://media.chinabroadcast.cn/chi/chinese_culture/sy6.wma
" c4 h, R7 R- n  t$ Q7 k, l# s/ `
# ^; M  y+ V1 }3 h! @" M1 M  07 求雨
! f$ Q- r: c2 }8 H  j9 ?" T" g/ C) l4 n( h
  mms://media.chinabroadcast.cn/chi/chinese_culture/sy7.wma
" i' k% h( x# R# V" ?% ^/ T) [- d, ]( }% V+ e
  08 火神
7 |8 a: A3 L- r2 C# }: W1 W# U  b. ]4 P
  mms://media.chinabroadcast.cn/chi/chinese_culture/sy8.wma / x4 l. v& F( l- {+ {
% {# o, w2 S" y7 q& j
  09 巫师
2 u$ n" }0 E# K' X9 t* m& ^  p5 b2 s2 O$ @9 Y" s5 _
  mms://media.chinabroadcast.cn/chi/chinese_culture/sy9.wma
9 m4 }7 o( B4 K
6 O% W+ t/ O, _- \& b/ H  10 庆典 6 L3 i" R. V# _5 c

9 y' i, o. d8 [: [+ g) A0 q  mms://media.chinabroadcast.cn/chi/chinese_culture/sy10.wma
) C4 r* C1 t# Z1 F5 y+ L* f+ H* z$ q+ ~; u: H
  如要下载,请复制上面的单曲地址,移动至下载任务的地址栏中。 2 d/ {1 N# m' D" h/ k! G

7 s$ Y, m/ k0 ]. X7 b  如果试听,请直接打开网页(将网址复制至地址栏中)。
作者: 萍乡姚威    时间: 2011-12-12 11:44
压缩文件上传好象有点小问题。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1-12-12 11:56
好曲!
作者: 萍乡姚威    时间: 2011-12-12 11:59
建议祭祀舜帝或其他姚姓祖宗时放第一首。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