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请天狼纵队来讲讲姚氏文武状元 [打印本页]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2-1-30 11:46
标题: 请天狼纵队来讲讲姚氏文武状元
老头子讲宰相,天狼纵队 说“稍微了解点儿文史的都应该知道,在古代,老姚家的帝王将相文武状元真正是应有尽有啊~~~~~~~~”,看来宗亲很懂文史,我请他讲讲姚家的文武状元。
作者: 姚士平    时间: 2012-1-30 11:57
我姚氏在先秦时期可是出过人才辈出。孙子也是敬仲之后,田单火牛阵,围魏救赵等都是我等先祖杰作。
7 F! E8 r* W" `) l3 {! y0 {% p& Y& j$ @唐代姚氏也有杰出武将,。。。
8 H/ k" D8 {! o& y" q至于武状元,。。。。这个真没有研究。
作者: 天狼纵队    时间: 2012-1-30 13:39
咱们老姚家史籍可查的武状元共2位,一位是明代的姚万宪,一位是清代的姚大宁。
7 ]# U- \, l/ l2 X. L2 Z1 G# o
/ ]# o2 x: J5 e: m; N9 C0 N- \% R# x. S! }5 T
姚大宁(1772—1807)   字允盛。广东省南海县人。清代武状元。 嘉庆六年(1801)辛酉科,该科本为乾隆太上皇九旬庆典特开恩科,恰遇正月太上皇猝亡而停,但考虑到遗泽士子,于是本年仍开科,姚大宁于该科中举武进士第一人,世称武状元。   
% N0 t% }. @* A姚大宁年七岁时就非常喜好读书,至弱冠成年受困于童试,屡试通不过。于是其便弃文从武,致力于儒学改为学骑射,练马枪、翘关、负重等技勇工夫。   
, g0 [+ _) \: T) {! [& C乾隆六十年(1795),姚大宁经过充分的准备,参加了广东省乡试,其无论长垛、马步箭、还是翘关、负重等技艺,都样样曲尽其妙。通过外场考诫及内场式策论之后,姚大宁考中举人,名登武科皇榜。凡新科武举皆荣赴“鹰扬宴”,以此表示取中举即威武如鹰之飞扬的意思。   
/ r  `3 ~5 ?: H) U0 Y0 p第二年,各省武举会试京城。姚大宁应武科兵部会试,内、外考场成绩俱佳。会试揭榜后,姚大宁榜上有名。合格者还要先参加武殿试内场考试。   ( a% d( p- q7 O
嘉庆年冬,姚大宁参加内场考试。自本年开始推行武会试复试,复试不合格者罚傍殿试一科,三次复式不合格者除名。十一月,皇帝亲御紫光阁阅试中式武举王鸿仪等五十四名马步射。御式前,先由王子骑马射箭作示范。轮到姚大宁,御试更殿,打破常规,特予其九枝箭,但见其发发中的,场上连连叫好。之后,嘉庆帝亲临西苑门外中南海紫光阁御试武举的勇技。外场试抱括马术、步箭、开弓、舞刀、掇石等。在太和殿,传胪丈典上,嘉庆皇帝钦点姚大宁一甲第一名。高中武状元的姚大宁身着高等侍卫服,头带御赐黄金铠甲,回乡里省觐,荣耀至极。   ; B1 f  r3 v2 g7 {) ]
姚大宁是广东省武举史上的第五位武状元, 其殿试策对试卷留存于世。应试所作对策文,主要是强调武功的重要性。2 I* t3 B9 i1 l" K$ j
姚大宁殿试策对简单明瞭,本文二百三十九字,不少于策文最少二百字之基数,符合制义定制。其书法规范,对策文从字顺,言简意赅。因清朝武科举一贯忽视文才,而更重技勇,故姚大宁此策对文章当为上乘之作。 嘉庆十二年(1807),姚大宁扈从圣驾秋狩猎,外出古北口,因中风寒病,回京后不久,不治身亡。嘉庆帝甚惜其英年早逝。   + s9 c. S$ L9 i9 y5 O4 k
附殿试卷如下:   $ y! S: U' ^) I0 G2 n8 u
应殿试武举臣姚大宁,年二十九岁,系广东省南海县人。由武生应乾隆六十年乡试中式武举,应嘉庆六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   嘉庆六年(1801)辛酉恩科武状元姚大宁的武殿试卷策文:“臣对:臣闻,慎固封守者先事之防,敕宁武功者保邦之大。古帝王丕基寅绍,儆戒无虞。既文德之诞敷,亦武卫之克奋。故六师平国,九伐正邦,武臣状元老之猷师中蕃丈人之言易日容民畜聚。书曰:乞诘戎兵、诚守邦之要也欤。惟皇帝陛下大宝缵膺、崇纲振饬、仁符帝范、义式王斧、武烈绥清乎,四方濯征克奏乎,三捷王猷允塞宇内为昭,夫固遐迩清宁,中外只福,乃复选臣等于廷,而策之以内修外怀训练整饬之至计。臣之祷昧何足以稗高深。惟愿治益求治,安益求安,舞干羽于两阶,垂休嘉于奕祀,永怀七德,时叙九功,我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在此矣。臣草茅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腔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 X- e) R& B5 d6 c6 O
* b3 V2 t# k6 X  `4 g* ]4 f; p- {2 G
姚大宁是一等侍卫,正三品,可惜英年早逝啊。
作者: 天狼纵队    时间: 2012-1-30 13:44
本帖最后由 天狼纵队 于 2012-1-30 13:50 编辑 4 C3 _( b8 O. _/ j
& g( o" F3 s9 O$ a8 P, r
武状元姚万宪
9 t$ }1 F% `: D4 `* _& c7 @( A* K; g) k  m" K  |
姚万宪在史籍中记录不详,只找到是“浙江会稽人。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乙丑科武举第一人。”) D- t6 T# k1 z0 F
  
# O: h: P2 r+ E: d
* u" w' S3 x4 Q7 @1 W5 L3 p0 f$ l     明代熹宗时代武举考试不考殿试策论。这是因为武科举士到天启年也出现了一些科场舞弊的现象,如泄露试题、冒名顶替等等。为此,御史陈朝辅向熹宗提出:武举考试,一要监射公平,二要试题秘密,三要磨勘(对乡会试已阅试卷进行复核)严格,四要广收遗才。御史石三畏也提出四条:一查代替,二严监射,三拟试题,四创廷试(即殿试)。最后这条是继天启二年给事中甄淑上疏请开武殿试之后,又一次向朝廷呼吁武科仿文举开殿试。
5 t" ?! R3 @# @4 M+ j4 E0 q  针对以上两位大臣的建议,兵部答复道:“武场上的舞弊主要是代替、挟带,这是武场外监试官的责任,今后应严加防范。试题方面的问题,应是内场官的责任。请各位考试官忠于职守,谨慎从事,共同维护武举大典,也可以按照文举的方式,由兵部复阅试卷。监射的问题较大,要改变以往监考的方式,严格纪律,如果发现有人作弊,立即取消考试资格。至于遗才问题,实属非法。至于比照文举创立殿试之事,虽是鼓舞将才之意,但武科举士重在弓马,而兼取其策试,这与文举有本质上的不同。如果武举也开殿试,则会误导举子们热衷于书本学问,而荒疏了弓马技艺,这恐怕与选拔将帅之才的真意不相协调。况且按照祖宗定下的规矩,武科从不开殿试,我们不能随便改变祖制”。熹宗同意了兵部的意见。武举殿试又一次搁浅。" X( i% `: J2 u% c3 J/ \, e0 k: q- j/ ]

8 |6 h* U( k: s* F2 B1 H9 [     所以姚万宪就不同姚大宁一样多参加一轮殿试考试了。
作者: 闽南姚斌    时间: 2012-1-31 12:35
请注明出处。
作者: 安乐寺姚波    时间: 2012-6-2 22:40
我先祖姚明德乾隆二十七年考取武狀元.及捐千總.不知道這個是不是.他後遷陝西做官
* b1 R% I, Z; `        姚明琦兩位.他沒記載是什麼職位.也遷出了
& s. ?1 c' X# N- x! E! h( f- T       文元也有兩位.( o% C4 ]# K5 g! U* S0 d
但不知文元是什麼意思.
作者: 姚伟彬    时间: 2012-9-9 03:31
本帖最后由 姚伟彬 于 2012-9-9 03:37 编辑
; l$ a- X3 L  s' E* Q
1 P) d. ?+ X4 t5 {武状元可比文状元难考得多啊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