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道燕翼堂东溪姚显公铜陵县志录 [打印本页]

作者: 铜陵姚为旺    时间: 2019-2-28 18:48
标题: 道燕翼堂东溪姚显公铜陵县志录
铜陵县东联乡有一个美丽的村庄——水浒村。“水浒”,这个村名总令人难以释怀。《尔雅》:“浒,水涯”。《诗经·葛蕌》:“緜緜葛蕌,在水之浒。”原来“水浒”即是水边之意。“水”之“水”何指?弄清水浒的由来,先要从“水浒庙”说起。5 `( `+ [! W) v: _' }, _
古时候人们出行,以水路为最迅捷。铜陵历史上有三条贯通东西的水道。一是长江。铜陵地处长江之南,水上交通自然以大江为首选。但那时的水上交通工具仅只是小帆船,长江行船最大的威胁是风浪,铜陵段的风浪尤其险恶。不少名人都在铜陵留下了为风而阻行的诗句,如李纲、黄庭坚、王十朋等,其诗名干脆就叫《铜陵阻风》。明朝池州府推官李宗泗《阻风宿丁家洲》有句“三朝淫雨两朝风,夜泊芦花小港中。似案远山浑碍月,如船高浪欲平空”,对铜陵江段的风高浪险写得最为传神。为了避风又不耽误时日,人们只好从次河道行走。
" n: A7 a- Z. J) R! d  z8 Q% e
& k$ O% {% t) e
南宋大诗人陆游于孝宗乾道五年(1170)被朝庭任为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带)通判。当年他由山阴(今浙江绍兴)乘船赴任,将沿途160天行程的所见所闻作了详细记录,著为《入蜀记》。该文卷三有经过铜陵江段的记载,其中有“(七月)二十二日。过大江,入丁家洲夹,复行大江”句,可见今天的西联乡与胥坝乡之间夹江,也是一条重要的水道。昔时的夹江比现今宽,章家洲、紫沙洲还没有连成一片。所以明万历《铜陵县志》记载:“夹江,即扬子大江至铜陵中流诸洲相间,西谓西江,水势最大,东水势稍杀,名夹江云。”曾经担任过清乾隆朝翰林院編修、山东道御史、兵部员外郎的丁田树(怀宁人,生卒年不详)写过两首有关紫沙洲的诗,其中有“又宿沙洲畔,孤舟对雨风。拘囚如笼雉,飘泊是泥鸿”,指的就是这里。但这条水路又有匪盗之险。明嘉靖三年任铜陵县教谕的王一槐(浙江仁和人)写有一篇《开新沟便宜状》对此有详细记载:“江洋盗贼日夜剽剠,铜陵地方最多要害,其尤险者曰钱家湾、曰老鹳嘴、曰紫沙洲,相距不过十许里,而绕行殆半昼。况支江颇多,而西岸皆淮西之地,且又杂以屯军。夫距近而行远则不可避,多歧而杂处则不可追,杀越人而夺之货,往往在此。”历史上朝庭在丁家洲、钱家湾都设有“斥堠”,派有哨船。县府常遣兵丁缉捕水盗。但也只能是做做样子,不起丝毫作用。于是,行路人不得不寻找第三条路。这就是王一槐《开新沟便宜状》中的“新沟”。

% }  Q* c* {' z9 @0 s( d4 f" ^
! g( u0 Y3 `& G3 w4 @8 V  F0 c新沟,历史上曾名丁家洲 河、凤心闸河。乾隆《铜陵县志》记载“在县北十五里,自丁家洲新河入口……,经犁耙桥至荻港入江,蜿蜒四十余里。”然这里说的是乾隆时的新沟,已经没有了“相距不过十许里,而绕行殆半昼”、“支江颇多”的旧况。

& _( Z1 k# Z& S! [  l: H3 f" _
# @1 n& ~6 j5 u南宋著名大诗人杨万里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65岁时担任江南东路(简称江东)转运副使,“掌经度一路财赋”、“检查储积,稽考帐籍”、“专刺举官吏”、“ 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 ⑴,可谓权势煊赫。当年八月,他离开建康,“启程行部”,巡视考察江南东路各州县。其行程路线是从建康由陆路经溧水、建平(今郎溪县)、宣州、青阳、池州。自池州改行水路经大通、铜陵、繁昌、芜湖、当涂,九月初回到建康。⑵其从池州登舟以后,便不断受到江风之阻,写下《秋浦登舟阻风泊池口》、《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里头潘家湾阻风不止》等。到了大通镇,更是感叹“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舟过大通镇》)。于是,从丁家洲开始,便进入当时的丁家洲河。出大江口后,杨万里写下了《丁家洲避风行小港出荻港大江》三首(此处诗文及诗名均见《诚斋集》卷三十三):

8 E0 v& @% u  `: o; U" n# F
* u% g# `' q0 H/ U( F: b蓼岸藤湾隔尽人,大江小汊绕成轮。  ?7 U; w" r+ Q4 b6 w6 W. N# T
围蔬放荻不争地,种柳坚堤非买春。/ B* i# L# k, [/ c! b( j, l
匏瓠放教俱上屋,渔樵相倚自成邻。7 e. l7 f$ D7 u7 y' G$ d
夜来更下西风雪,荞麦梢头万玉尘。7 ~7 u' X9 d* U7 W; h$ |' n
荻篱萧洒昵来新,茅屋横斜尽不真。& i9 o6 r$ `+ C& o) x0 Z
乾地种禾那用水,湿芦经火自成薪。
  i( U. K) T: W, i+ \鸟居鱼笑三百里,菜把活他千万人。
7 E8 j; t8 T# `' f0 ~7 ]白浪打天风动地,何曾惊著一微尘。
& @( e" \6 t$ }# F, A4 @芦挥尘尾话清秋,柳弄腰支舞绿洲。
3 F+ u! `4 ]8 K2 `, V8 ^" |3 o* K引得江风颠入骨,戏抛波浪过於楼。  ]/ n- W! @$ E7 I0 n/ |5 T9 s
十程拟作一程快,一日翻成十日留。
1 ~+ Q# g! `( U: T& {% a未到大江愁未到,大江到了更添愁。

- W. x" p: i- U  V" H: M# N" z  N1 \& w! w
《玉篇·水部》:“港,水派也。”即指与江河湖泊相通的小河。本诗开头两句“蓼岸藤湾隔尽人,大江小汊绕成轮”非常形象:“行至何处不知是何处,岸和湾都被蓼和藤遮挡得严严的,船行了半天好象又绕回来了。 ”

9 S( Y) Q% n2 C1 N3 Z+ l* }5 w& z. ]' O! U8 b! M# E1 S) j9 \" [- A( Z
宋末诗人董嗣杲(浙江杭州人),宋理宗景定年间担任九江富池的茶税官员,他行舟进入铜陵丁家洲河时,曾写下一首五古《阻风击舟》⑶:

6 e& e9 a2 @8 u- o1 s/ S/ h5 {
7 C/ I) O: V0 ]# }避风急投港,港狭水如线。4 i, z: R: F3 B0 x6 Z. Y
沙头虎迹多,此是铜陵县。
: H  X/ ^  U. a# q* R5 W乱山号枯松,长风舞寒霰。
1 D% E6 g7 B; W( ?$ ^$ s饥凫宿荒畈,小雁带飞箭。
. l( x. D6 a* t* P, I7 t废刹撞破钟,催科走邮传,
5 t3 Z* M6 W  o娼家编棘门,村饰无钗钏。
% N' K, J7 A: P/ o. }日纳抱酒钱,夜陪县官宴。
; g7 L% j0 c$ O- D有身怅此生,又复堕贫贱。2 E+ V/ l) f: s6 S
荒谯更点差,信步空阶遍。; L0 j/ f5 X+ I( B) S  S0 o  P
未昏行人绝,月色汤江面。
# q* L& Z4 u# b啜尽茶叶苦,不与愁魔战。
% x* m. I- T8 N  p5 z, J  K托兴入短歌,聊以记吾见。
( }- t/ S) m0 w
" ^4 }8 P! c+ [0 j" q
“港狭水如线”,这河水象线一样,可见河道之窄,与杨万里的“大江小汊绕成轮”一线一面,为当时“小港”的真实写照,无怪王一槐说“相距不过十许里,而绕行殆半昼”了。

: [% v+ n( p# ]9 m: S  V% j' ^! G2 H2 R$ x3 @, e+ t
公元1275年(宋恭宗德佑元年)二月,元朝骁将伯颜在铜陵丁家洲大败南宋丞相贾似道和大将孙虎臣(事见《宋史》卷四十七、《元史》卷一百二十七)。为了神速且机密地直下建业推翻南宋政权,伯颜命令士兵疏通丁家洲河,仅一个晚上便将四十里“港狭水如线”的河道变成了可以通船的新河。这条新河在三江口与顺安河(老河)交汇,最终至荻港汇入大江。因为自古人们都习惯称之为“新沟”,所以官修的地方志也以“新沟”为名。
3 k  U& }" @) |, f* ]& `+ i

  h, E" r$ ~9 K2 J5 R8 }1954年水灾,犁桥区政府迁至钟仓,使钟仓这个小村变成了较大的集市。1959年县政府修通铜钟公路,在丁家洲河上架起了公路桥,后结合防洪排涝固桥建闸,从此“新沟”一截为二,钟仓桥以东称胜利河,以西称钟仓河,新沟自此便失去了东西向水上交通的功能,新沟的名称也只留在老年人的口语中了。此是后话。

( A" r8 R& P- {* K
) N4 b  X1 c) ^* t/ s0 G5 w还在新沟尚为繁忙水道的元明两朝,河道经常淤滞。每年春汛,凤心闸排出的圩水与急流而下的顺安老河水在三江口相会,一旦流泄不畅,顺安河水便在大墩赵村的拐弯处冲破圩堤,使整个流潭圩变成泽国。当地百姓为了祈求水神保佑平安,便在堤上建了一座水王府庙,每年春汛将至便敲锣打鼓、烧香放铳、跪拜水神。乾隆《铜陵县志》卷五载:“水府庙,一在县河口,知县熊荩臣建……一在刘潭圩埂,众建。”为了与县城边的官修水府庙相区别,后人便以此庙在水边为意,改称为“水浒庙”。水浒庙边的乡村最早是以当地居民的主姓为称,为“姚赵村”,为全县171个村之一,属于凤心区。1952年8月全县划设4镇80乡,姚赵村与周围诸个小村合并为乡,此乡因与水浒庙相邻,便命名为水浒乡。“水浒”二字始入行政区域名称之列。1956年拆小乡并大乡,整个流潭圩诸乡合并为“流潭乡”,水浒乡降格为“水浒村”,一直沿用至今。
9 {+ `( }: v  z$ D) o
: \6 V, F& |. z6 J3 C- ~5 }
二、两个显赫的家族后裔$ i. D1 M% ^, P, _3 I6 A
6 q- q: j1 i- h5 _$ J. M% H% n
水浒村的前身是姚赵村,姚和赵这两个大姓可都有点来历。
9 ?) ?8 l7 G' s0 \4 J* W

3 i4 C! g6 T% T6 _7 ?& l明嘉靖铜陵县志:“姚显,字尚晦,世居陶村。乾符中黄巢犯潼关,显统兵拒战殒身,僖宗嘉其忠节,追封英烈王,乡人立庙焉。祀乡贤祠。”此谓姚氏先祖姚显的事迹。此事在正史上未见记载。到清顺治县志,其内容有了细微变化:“显统兵拒战被害,犹策马提首归营而殒”,增加了神话色彩。《五松姚氏宗谱》收录的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姚氏宗谱源流序》:“显唐乾符中为太尉,因黄巢犯潼关,统兵拒战,肯阵而亡。”直到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由内阁大学士王恕撰的《姚氏统修谱序》也记为:“显唐乾符中为太尉,因黄巢犯潼关,统兵拒战殒身。”顺治《铜陵县志》出现的“策马提首归营”不知何本?不过老马识途,战马驮着已经阵亡的姚显的忠躯奔回本营,是极有可能的。明代都御使吴琛(繁昌人)有《题英烈王庙》咏叹:
$ S( {" _, h; z' E
7 D/ B% N" I3 R9 s. z8 g0 O2 S
报国曾损百战身,遗祠应当立姚村;
! u$ s) R& q' }' a$ Y( g忠心耿耿生无愧,英气洋洋死若存。
: Y; t$ W* p, R# z# x$ d0 y. |# S1 X千载封王功丕著,四时赛祭礼弥敦;
8 i& z+ S; c' q乞灵不特居民仰,肹蚃相承裕后昆。
" U+ ~1 F% Q) `" M- P- V
( x. o0 D* f$ l) n* v1 L9 G
姚显其人其事未见正史记载,但他的祖上姚崇可是声名赫赫,《旧唐书》有传。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石(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人。姚崇文武双全,历仕则天、中宗、睿宗三朝,两次为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其为人正直,为官正派。玄宗朝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姚崇去世,追赠扬州大都督,赐谥文献。据《姚氏宗谱》记载,姚崇的三世孙姚冲担任义安县的教谕,携全家到铜陵赴任。姚冲有三个儿子,名万一(姚明道)、万二(姚明远)、万三(姚明通)。后来万一就定居在铜陵的八角井,即今之钟仓大姚村。万二(姚明远)定居在铜陵流潭的姚村。唐乾符年间拒黄巢而战死的太尉姚显是万二的次子。万三(姚明通)定居在顺安金山,不久又迁到繁昌的三山,是三山街的开基之族。三山姚氏的宗祠大门上书写有“八角泽长,流传祖德;三山代远,蔚启人闻”。

% u; J6 a5 f# `# j& s# e, b' t" h7 a- D, ?; ]2 d
一千多年过去,迁铜姚氏的子孙已分布全国各地,但姚冲一脉的根基仍然在铜陵。
7 i# ?+ N% j) \

5 T3 c; O" w8 g2 Z' @) ~! {  r8 H

Screenshot_2019-02-28-18-02-34-39.png (55.21 KB, 下载次数: 261)

Screenshot_2019-02-28-18-02-34-39.png

Screenshot_2019-02-28-18-03-12-84.png (66.05 KB, 下载次数: 254)

Screenshot_2019-02-28-18-03-12-84.png

Screenshot_2019-02-28-18-01-18-44.png (57.81 KB, 下载次数: 267)

Screenshot_2019-02-28-18-01-18-44.png

Screenshot_2019-02-28-18-00-54-78.png (53.8 KB, 下载次数: 283)

Screenshot_2019-02-28-18-00-54-78.png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9-2-28 21:30
        铜陵县水浒村的前身是姚赵村。
7 p+ @1 J8 q" w" V$ J+ p        明嘉靖铜陵县志:“姚显,字尚晦,世居陶村。乾符中黄巢犯潼关,显统兵拒战殒身,僖宗嘉其忠节,追封英烈王,乡人立庙焉。祀乡贤祠。”此谓姚氏先祖姚显的事迹。此事在正史上未见记载。到清顺治县志,其内容有了细微变化:“显统兵拒战被害,犹策马提首归营而殒”,增加了神话色彩。
  f* Y+ e8 b  g* j! ~       《五松姚氏宗谱》收录的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姚氏宗谱源流序》:“显唐乾符中为太尉,因黄巢犯潼关,统兵拒战,肯阵而亡。”$ z) R& i% C# ?& B! L+ R) ^' d
        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内阁大学士王恕撰《姚氏统修谱序》:“显唐乾符中为太尉,因黄巢犯潼关,统兵拒战殒身。”+ A+ p8 G: u+ n5 y: M% l' d
        顺治《铜陵县志》出现的“策马提首归营”) e9 K2 }, y9 y; H4 K/ p+ ]

3 T4 g1 {8 I. \, J1 r: Z; p       明代都御使吴琛(繁昌人)《题英烈王庙》:
! q+ C" O' J0 q  N2 n+ g报国曾损百战身,遗祠应当立姚村;
0 R! C- N( X( s  G9 t忠心耿耿生无愧,英气洋洋死若存。
6 h6 s  e+ R0 n: ]  u9 R3 L4 h千载封王功丕著,四时赛祭礼弥敦;
! w, j& Z4 e* U; C乞灵不特居民仰,肹蚃相承裕后昆  H* b! U: h4 j$ s- s$ [5 Q* o
# v8 p8 z2 R. {/ }( O, j$ S
       据《姚氏宗谱》记载,姚崇的三世孙姚冲担任义安县的教谕,携全家到铜陵赴任。姚冲有三个儿子,名万一(姚明道)、万二(姚明远)、万三(姚明通)。万一就定居在铜陵的八角井,即今之钟仓大姚村。万二(姚明远)定居在铜陵流潭的姚村。唐乾符年间拒黄巢而战死的太尉姚显是万二的次子。万三(姚明通)定居在顺安金山,不久又迁到繁昌的三山,是三山街的开基之族。三山姚氏的宗祠大门上书写有“八角泽长,流传祖德;三山代远,蔚启人闻”。
$ Q+ P5 M4 I0 b, x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9-2-28 21:41
       清乾隆年《铜陵县志》卷五载:“水府庙,一在县河口,知县熊荩臣建……一在刘潭圩埂,众建。”; m; r/ K/ V" h( x6 G" G& V# y  y3 N
       为了与县城边的官修水府庙相区别,后人便以此庙在水边为意,改称为“水浒庙”。水浒庙边的乡村最早是以当地居民的主姓为称,为“姚赵村”,为全县171个村之一,属于凤心区。
& q! q& p" H/ o: w       1952年8月全县划设4镇80乡,姚赵村与周围诸个小村合并为乡,此乡因与水浒庙相邻,便命名为水浒乡。“水浒”二字始入行政区域名称之列。1956年拆小乡并大乡,整个流潭圩诸乡合并为“流潭乡”,水浒乡降格为“水浒村”,一直沿用至今。/ e+ J( ]6 L' c4 {/ T* f& h

0 ^% E. c* `! s: k& G3 \* y7 H       铜陵县流潭乡水浒村,前身是姚赵村,住着姚和赵这两个大姓。
3 @/ C4 O. f2 Y# R3 b
作者: 铜陵姚为旺    时间: 2019-2-28 22:17
pszyyao 发表于 2019-2-28 21:41. M% {" C& g3 v. t6 n
清乾隆年《铜陵县志》卷五载:“水府庙,一在县河口,知县熊荩臣建……一在刘潭圩埂,众建。”
# `5 [. |$ k) C2 k  @3 ]; n/ v    ...

7 u- v/ P/ n) [4 g! N) d钟尧老铜陵县流潭乡现已叫东联镇了,水浒村还在。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9-3-1 06:34
铜陵姚为旺 发表于 2019-2-28 22:177 s) X4 `" z1 z3 `5 G
钟尧老铜陵县流潭乡现已叫东联镇了,水浒村还在。
% t& ^% }+ Z9 r+ V9 j
      铜陵县流潭乡水浒村——今铜陵县东联镇水浒村,东溪姚燕翼堂姚姓人住地。  X* k! g6 z" w3 ?6 t

5 P+ D4 Y- j: U      标题“道燕翼堂东溪姚显公铜陵县志录”,是否有多余字?' G: K  ^- o3 H# a6 N  ]; S+ l- \# k

作者: 铜陵姚为旺    时间: 2019-3-1 08:01
pszyyao 发表于 2019-3-1 06:34
4 p. X& m, _. @! M4 ~& m- |1 ?4 Y铜陵县流潭乡水浒村——今铜陵县东联镇水浒村,东溪姚燕翼堂姚姓人住地。
: l# M/ y, E0 ^) }8 l. J
8 o: b2 `! W, V6 X* o+ S9 ^      标题“道燕翼堂 ...
) o6 O* o0 Y; _: X, Q3 M9 Z8 B
未有多余字。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9-3-1 11:30
铜陵姚为旺 发表于 2019-3-1 08:01
# \! N3 g2 `3 e0 q+ j未有多余字。
$ b! y8 b! x3 Y( I  \, z' r
哦:“道燕翼堂东溪姚显公铜陵县志录”——说道  燕翼堂东溪姚显公铜陵县志录
作者: 铜陵姚为旺    时间: 2019-3-1 13:27
pszyyao 发表于 2019-3-1 11:30
5 b& W' Q8 t3 Z9 l6 s# B  Y哦:“道燕翼堂东溪姚显公铜陵县志录”——说道  燕翼堂东溪姚显公铜陵县志录

' v7 s0 q: s/ R7 X: Y. \钟尧教授没明白你所提的?
作者: 姚报雷    时间: 2019-3-6 23:00
应为"燕翼堂“,不是”道燕翼堂“吧
作者: 铜陵姚为旺    时间: 2019-3-18 00:34
姚报雷 发表于 2019-3-6 23:00$ z, _# {' j" h( q
应为"燕翼堂“,不是”道燕翼堂“吧
8 `) e: ^/ c7 P" x  j
这个道指的是说的意思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