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上智部·姚崇 [打印本页]
作者: yqllz 时间: 2019-3-10 19:28
标题: 上智部·姚崇
本帖最后由 yqllz 于 2019-3-10 19:52 编辑
! }# H/ X& v1 d5 \2 ]$ Z6 Z) x( r6 F7 c0 ^; D* \2 K* }& w9 g
% k4 ~' W+ S* o: d5 r! M
上智部·姚崇
作者:冯梦龙
【原文】
6 U; x+ E6 ~- Y" n1 Z8 I8 }/ n" g. i
姚崇为灵武道大总管。张柬之等谋诛二张,崇适自屯所还,遂参密议,以功封梁县侯。武后迁上阳宫,中宗率百官问起居。五公相庆,崇独流涕。柬之等曰:“今岂流涕时耶?恐公祸由此始。”崇曰:“比与讨逆,不足为功。然事天后久,违旧主而泣,人臣终节也。由此获罪,甘心焉。”后五王被害,而崇独免。
7 ]* z( \3 o& r# W/ H( Y/ f+ W 姚崇为灵武道大总管时。张柬之等密谋诛杀二张,姚崇刚好从住地返回,于是参以密议,也凭借这个功绩封为梁县侯。武后退居上阳宫时,中宗带领百官朝拜问候武后饮食起居。五位公卿互相庆贺,只有姚崇流涕满面。张柬之等大为不悦对姚崇说道 :“这个时候那里是痛哭流涕的啊?恐怕你会因此惹来灾祸。”崇回答道:“虽然参与讨伐叛逆,不敢居功。但是我服事天后有些日子,现在做出违背旧主的事情因而哭泣,为人臣子必须保持节操。如果由此而获取罪状,我也心甘情愿。”后来五王被害,只有姚崇一个人得免。
注:二张:张易之兄弟史称二张。
五王:以张柬之为首的五个公卿。
闽南姚庆礼试注译
3 k" W# q/ j4 a' F; Z& D* P7 ?' `' U7 I
5 P5 Z* K, l' _/ N, W3 d
作者: yqllz 时间: 2019-3-10 19:35
今天,在世界姚氏联谊会(姚网)阅读到姚波版主,上传的冯梦龙所作的上智编,感觉很好,刚好有空,本着好东西必要分享的念头,试着翻译一下,转发姚网,恳请方家指正!
% p) {( e* @% T: W* m7 I# l: u
作者: yqllz 时间: 2019-3-10 19:49
本帖最后由 yqllz 于 2019-3-10 20:15 编辑 ( }. {6 [/ x2 I# Y2 {& e
4 Y2 E6 [$ y) s: x4 E' A& @4 p6 a
[冯述评]
武后迁,五公相庆,崇独流涕。董卓诛,百姓歌舞,邕独惊叹。事同而祸福相反者,武君而卓臣,崇公而邕私也。然惊叹者,平日感恩之真心;流涕者,一时免祸之权术。崇逆知三思犹在,后将噬脐,而无如五王之不听何也。吁,崇真智矣哉!
武则天退位时,五公互相庆祝,只有姚崇独自流涕。董卓被诛杀时,百姓载歌载舞,只有蔡邕一个人惊叹。两件事情看似相同但是祸福却相反的原因,武则天是皇帝而董卓是逆臣,姚崇是出于公心而蔡邕出自私情。惊叹的人,表现平日感恩之真心;流涕的人,体现一时免祸之权术。姚崇预先清楚武三思还在当权,事后一定睚眦必报,但五王却不听劝告,也就无可奈何。赞扬啊!姚崇真正是有智慧的人啊!
" z w$ J7 s; s8 t7 j8 } m; d# n; A! R5 q6 Q/ K3 y) }
注:冯梦龙 :(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公鱼。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8 \* ?% z R2 e4 f8 k! W. I2 `7 R2 E+ _4 y" `' D. y0 n4 P o
姚崇:姚崇(651年-721年9月28日),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唐朝名相、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 F* U6 C) v6 i
闽南姚庆礼试注译
. o J- ^2 F) {
3 f% ` Q; ? t4 R; h8 _
8 `7 F3 H7 Z$ g' T
( F/ s! P3 b# V$ [1 ^& K, S
& w7 G3 j1 c2 @" d5 T2 k' p2 g# K- O a9 b: A5 o1 f& p
# M$ y, Q. i3 T6 S
' O1 j$ Q; s5 l1 o/ g. |2 F
作者: yqllz 时间: 2019-3-10 20:00
本帖最后由 yqllz 于 2019-3-10 20:34 编辑
5 O' l$ m" i8 J& P" ~. p" U4 ^/ [+ a$ T6 i }/ n+ D% q
智囊(选录)·明智部·姚崇 译注
作者:冯梦龙
【原文】
魏知古起诸吏,为姚崇所引用,及同升也,崇颇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道选事。崇二子并分曹洛邑,会知古至,恃其蒙恩,颇顾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上召崇,从容谓曰:“卿子才平?皆何官也?又安在?”崇揣知上意,因奏曰:“臣有三子,两人分司东都矣。其为人多欲而寡交,以是必干知古,然臣未及闻之耳。”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欲微动崇意,若崇私其子,或为之隐;及闻所奏,大喜,且曰:“卿安从知之?”崇曰:“知古微时,是臣荐以至荣达。臣子愚,谓知古见德,必容其非,故必干之。”上于是明崇不私其子之过,而薄知古之负崇也,欲斥之。崇为之请曰:“臣有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欲特原之,臣为幸大矣。而由臣逐知古,海内臣庶,必以陛下为私子臣矣,非所以裨玄化也。”上久之乃许。翌日,以知古为工部尚书,罢知政事。 魏知古推荐的许多官吏,都为姚崇所重用,却和姚崇同时升官,姚崇因而对魏知古颇有意见。没多久,魏知古官拜吏部尚书,被任命为东道选事。姚崇的两个儿子同时分配到洛阳当地方官,知道魏知古到来,自恃他曾经受到姚崇的恩惠,因而面见魏知古拜托请求他帮忙。知古回到朝廷,将这件事原原本本告诉皇帝。皇帝召见姚崇,从容地对他说:“你的儿子才能平常?都当什么官职?现在哪里?”姚崇揣测明白皇帝的意思,因此奏道:“为臣的我有三个儿子,两人分管东都。他们做人贪欲又不会结交上司,一定是得罪了魏知古,但是我却一无所知啊。”皇上原本想拿丞相的儿子来说事,并试探姚崇的本意,看他是否偏袒自己的儿子,甚至为他们隐瞒;待到听了姚崇的回答,非常高兴,问道:“你从何得知这件事?”姚崇答道:“知古微贱的时候,是我引荐得到荣华和显达。我虽然愚蠢,但也了解知古这人的德性,一定会暂时容忍他们的过错,寻找机会控告他们。”
皇帝于是明白姚崇没有偏袒自己儿子的过失,而且轻视知古辜负姚崇的恩情,准备罢免知古。姚崇为知古向皇帝要求说:“我的儿子不识事理,违犯了陛下的法度,陛下打算额外开恩原谅他匀,我已经承受极大的荣幸。如果由于我的缘故而放逐知古,海内的官员和庶民,一定会认为陛下对我儿子过于偏私,这将无助于教化。”皇帝沉吟很久,终于答应不追究知古的不是。第二天,重新任命知古为工部尚书,不再让他参与政事。
注:魏知古(647年-715年),深州陆泽人(今河北深州),唐朝宰相。 魏知古进士及第,历任著作郎、凤阁舍人、卫尉少卿、吏部侍郎、晋州刺史、黄门侍郎、右散骑常侍。他上疏劝谏唐睿宗,反对修建道观,被拜为宰相,担任户部尚书、同平章事。1 v. I8 G% b p, S
唐玄宗继位后,魏知古又升任侍中,进封梁国公。开元二年(714年),魏知古因与姚崇不睦,遭其谗害,被罢为工部尚书。% o8 Z( T: G+ U( }5 I
开元三年(715年),魏知古病逝,追赠幽州都督,谥号忠。
7 @- ^' z( X9 K1 B6 G; \ 闽南姚庆礼试注译
8 C# N$ [ l& ?+ P/ I, u
5 R: i/ o/ x ], }
作者: yqllz 时间: 2019-3-10 20:10
本帖最后由 yqllz 于 2019-3-10 20:47 编辑 ( _) R0 D2 L3 b* ]4 m/ P# g6 S# z
/ O5 x1 _% E0 O$ A" h
姚崇与张说同为相,而相衔颇深。崇病,戒诸子曰:“张丞相与吾不协,然其人素侈,尤好服玩。吾身没后,当来吊,汝具陈吾平生服玩、宝带、重器罗列帐前。张若不顾,汝曹无类矣。若顾此,便录致之,仍以神道碑为请。既获其文,即时录进,先砻石以待,至便镌刻进御。张丞相见事常迟于我,数日后必悔,若征碑文,当告以上闻,且引视镌石。”崇没,说果至,目其服玩者三四。崇家悉如崇戒。及文成,叙致该详,时谓“极笔”。数日,果遣使取本,以为辞未周密,欲加删改。姚氏诸子引使者视碑,仍告以奏御。使者复,说大悔恨,抚膺曰:“死姚崇能算生张说,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
4 P: E4 D' Y( C) r% ]+ n2 q
姚崇和张说同朝为宰相,但他们两人结怨很深。姚崇生病时,嘱咐儿子们说:“张丞相和我不和,但是这个人平素奢侈,更爱好服鉓和古玩。我死后,张说一定会来吊丧,你们将我平时收藏的服鉓、古玩、宝带、所有贵重排列在帐前。张说如果一眼都不看,你们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如果他驻足观看,你们便收集起来送给他,并且恳请他撰写神道碑。得到他的文章,立刻抄录上来,事先准备好砻石等待,马上镌刻晋献给皇帝观看。张丞相对事情的处置往往比我慢,几天后他一定会后悔,如果他要拿回碑文,就告诉他已经上报皇帝知道了,并且带他观看镌刻的石碑。”姚崇死后,张说果然来了,眼睛来回观看那些服玩三四次。姚崇的家眷按照姚崇事前交待的安排去做。待到张说撰写的神道碑完成,叙述十分周详,当时称做“极笔”。几天后,张说果然派人要取回原文,理由是文章不够周密,准备再加删改。姚氏的儿子们带领使者巡视石碑,并且告诉已经上奏皇帝御览。使者回家汇报,张说非常懊悔,拍着胸部说:“死去的姚崇能够事先算计活着的张说,我今天才知道我的才能真不如姚崇啊!”
注: 张说一生仕历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内秉钧衡,外膺疆寄,功业卓著。他在文学方面尤多建树,“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是唐代文学由初入盛发展的关键性人物。
闽南姚庆礼试注译
: O% o; S3 _4 I. {: Y' v- i$ G
作者: yqllz 时间: 2019-3-11 16:15
0 {2 \) o! Z) y1 K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jpg 2 Y1 r& C$ T& Z" ?
姚崇 3 q& k# M% E2 `& L
姚崇(651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姚崇文武双全,历仕则天、中宗、睿宗三朝,两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他曾参与神龙政变,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刺史。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进拜中书令,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姚崇执政三年,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721年(开元九年),姚崇去世,追赠扬州大都督,赐谥文献。
! q9 Z7 G) }6 b0 b% {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19-3-12 20:45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 y$ L; \, I8 z1 L7 `
3 B4 x3 f* d" E/ f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上之下开元九年(辛酉,公元七二一年)
! J" O( }, e+ z% q. N( I$ o* N
1 T1 G5 Y7 M0 s5 }$ m5 E: Z8 H丁未,梁文献公姚崇薨,遗令:“佛以清净慈悲为本,而愚者写经造像,冀以求福。昔周、齐分据天下,周则毁经像而修甲兵,齐则崇塔庙而驰刑政,一朝合战,齐灭周兴。近者诸武、诸韦,造寺度人,不可胜纪,无救族诛。汝曹勿效儿女子终身不寤,追荐冥福。道士见僧获利,效其所为,尤不可延之于家。当永为后法!”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9-3-15 22:01
9 t t( j6 X/ ~, I5 H
[明]冯梦龙和[宋]司马光,都说“谥文献”或“梁文献公姚崇薨”。难怪很多人说姚崇是文献,实是谥文贞。
C4 i) o1 a& D* g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9-3-15 22:05
永顺姚 发表于 2019-3-12 20:45/ Y: L: k, M. i/ a* ?8 ~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 b) e/ Y e, U$ K+ Z
9 B; P% n1 F3 @0 ^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上之下开元九年(辛酉,公元七二一年)
1 p. @( `+ _0 G5 [0 J T/ x) B[明]冯梦龙和[宋]司马光,都说“谥文献”或“梁文献公姚崇薨”。难怪很多人说姚崇是文献,实是谥文贞。9 k' G P" ~/ @, {8 {+ N/ v% ^& G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9-3-15 22:09
标题残缺,令人莫名其妙。
: z( Y( |6 X4 B( t& {) e/ r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9-3-15 22:13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9-3-16 06:04 编辑
+ C. ]1 w( D& J
8 M: z1 D' c ~; ]( l% U E冯梦龙 《智囊 智部上 姚崇》% D; |7 T$ I/ I( o
“死姚崇能算生张说”——此说来自:冯梦龙 《智囊 智部上 姚崇》
8 [+ E0 z7 {& y. D5 p y; [. G. i& ^& T; v; l, B9 _: s
: q: W* M4 b" c3 r' t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19-3-15 22:41
是的,我也是看到这个“梁文献公”,不知跟哪个贴,正好发现这个跟姚崇有关的帖子,就跟了上来。0 l: b; U. ~9 |& t9 P3 c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9-3-16 06:11
yqllz 发表于 2019-3-11 16:15
D- v2 F! u$ L5 H2 l( V姚崇 % _: B1 P* T! {; R$ b# y2 E
姚崇(651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嶲州都 ...
/ _) }. B8 W; B- m/ P6#,721年(开元九年),姚崇去世,追赠扬州大都督,赐谥文献【?。实是赐谥文贞】。9 N; j7 ^4 F9 E! u, c8 P
6#姚崇传——原著?著者?
l3 v; b8 P( p# K4 F" L& l z
' S; `2 Y6 N/ w
8 M2 {0 E! u. f
" Q8 I- @$ o% C; k T
( ~: u+ H; H3 |0 \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