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宁波姚家外孙女屠呦呦
[打印本页]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9-3-23 18:21
标题:
宁波姚家外孙女屠呦呦
诺奖得主屠呦呦
屠呦呦是宁波姚传驹的外孙女,在娘舅姚庆三家中长大。她在领奖会上发言:
1930年12月30日黎明时分,我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市开明街508号的一间小屋,听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声后,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着《诗经》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给我取名呦呦。
不知是天意,还是某种期许,父亲在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章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也就是从出生那天开始,我的命运便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9-3-23 18:31
屠呦呦的外祖父姚传驹、外伯祖父姚传法是中国造纸土工业界名人,舅舅姚庆三是宁波名人,他们的家谱是有据可查的。
修编于1921年(民国十年)的《鄞县姚氏宗谱》载,姚传驹生二子四女,其中一子积坤,字庆三。正是屠呦呦的亲舅舅姚庆三。在姚庆三姓名的边上列着他的姊妹,其中一位姚氏姑娘就注明“嫁屠濂规”。后来这一名字也得到了屠呦呦一位亲戚的确认,屠呦呦的父亲就是屠濂规。
在屠濂规户籍中心的个人档案中,还记载着他曾经工作于上海太平洋轮船公司。大概屠呦呦幼年,父亲常年在上海工作,两地分居,所以屠母带着她住进了外公外婆家,也就是开明街26号,姚庆三故居。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9-3-23 18:47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9-3-23 22:28 编辑
;有人调侃:老头子,名人都关联,诛九族的就吾好认了
尧曰:呦呦的外祖父姚传驹、外伯祖父姚传法是中国造纸工业界名人,舅舅姚庆三是宁波名人,他们的家谱是有据可查的。
屠呦呦其母姚仲千、其父屠濓规的名字都入了260—0060鄞县姚氏宗谱。——诛九族时是跑不了的!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9-3-27 09:56
屠呦呦获奖致辞
尊敬的主席先生,亲爱的使用过青蒿素的人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
我不是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我只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第一个获奖的女性科学家。我相信未来中国将有许多的项呦呦、齐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够获得这一殊荣。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成片成片的青蒿的荣誉,更是中国中医的荣誉。
可以这么说:我是一个为青蒿素或者说是为诺贝尔奖而生的人。
1930年12月30日黎明时分,我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市开明街508号的一间小屋,听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声后,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着《诗经》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给我取名呦呦。
不知是天意,还是某种期许,父亲在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章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也就是从出生那天开始,我的命运便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只是当时,我还不认识什么是青蒿,也不知道什么是青蒿素,也不知什么是中医,更不知道什么是诺贝尔奖。
感谢完父亲,我想感谢中国的一位伟人——毛泽东。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他把中医摆在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之首,并且强调“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54年,毛泽东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它就是我的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前身,也是成就我一番事业的平台。
我时常在想:假如没有成立中医研究院;假如把我分配到一个乡村医院,我顶多是一个平庸的中医,更别谈什么青蒿素,什么诺贝尔奖了。
我还要感谢一个中国科学家——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葛洪先生,他是世界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
当年,每每遇到研究困境时,我就一遍又一遍温习中医古籍,正是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给了我灵感和启发,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并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
只叹生不逢时,如果东晋时期就有诺贝尔奖的话,我想,葛洪应该是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医者。
我还想感谢一个人,准确地讲,应该是一群人,一群数以百万的非洲人。正是他们对中国中医、对青蒿素的信任,才换来生命的重生,见证了青蒿素的神奇。
在感谢四个人的同时,我还要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
我唯一不感谢的,就是我自己。因为痴迷青蒿素,我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到科研当中,没有尽到为人妻、为人母的义务和责任。
最后,我要万分感谢的,是一种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草本植物——青蒿。它星散生长于低海拔、湿润的河岸边砂地、山谷、林缘、路旁等,也见于滨海地区。在中国近二十个省、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一岁一枯荣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
其茎,其叶,其花,浓香、淡苦,蕴含丰富的艾蒿碱、苦味素,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
在我的科研生涯中,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的青蒿“前赴后继”,奉献了自己的身驱,成就了中国的中医事业。
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才铺就了我通往诺贝尔的坦途。
青蒿呦呦。
情感呦呦。
生命呦呦。
临来瑞典前,我曾经有一个想法,想带85株青蒿来到卡罗林斯卡学院,让它们和我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但我怕在机场、海关遇上安检、植检的麻烦,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还想邀请85名参与过523项目的科学家来到瑞典,共同发布青蒿素的科研报告,但我怕诺贝尔奖基金会无法承担这笔庞大的开支,最终,我决定还是一个人来,代表中国,代表中国中医和中国科学家,领取诺贝尔奖。
尊敬的主席先生,再过几天,我就要返回中国,临走前,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希望您能告诉世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
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青蒿素的研发工作,但我不是以获得诺贝尔奖为终极目的。
我唯一的追求是:抗疟、治病。
因此,我不想对于自己已经没有多大价值的诺贝尔奖,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烦恼和质疑。
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
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
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
所以,我请求您能满足一个医者小小的心愿。
终有一天,我将告别青蒿,告别亲人,如果那一天真的来到,我希望后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一片青蒿之间,让我以另外一种方式,守望终生热爱的土地,守望青蒿的浓绿,守望蓬勃发展的中国中医事业。
衷心感谢在青蒿素发现、研究、和应用中做出贡献的所有国内外同事们、同行们和朋友们!
深深感谢家人的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衷心感谢各位前来参会!
谢谢大家!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9-3-30 17:25
传说
屠呦呦接受揚瀾訪談問答錄
楊瀾遇到比她厲害的屠呦呦,屠呦呦簡短幾句回答楊瀾的提問,不但妙趣橫生,還揭示了我國社會許多詬病。
屠呦呦接受揚瀾訪談問答錄
屠呦呦榮獲諾貝爾醫學獎,楊瀾搶在CCTV前邀請這位鬢髮斑白的中國“三無“科學家、85歲高齡的諾獎得主做了訪談。
楊瀾開門見山問道:“人們稱您為三無科學家,請問您為什麼沒有當選院士?”屠回答“我如果當了院士,怎麼還會搞科研獲諾獎”?!現場爆發岀會心的笑聲。
楊接著問:“您的科研成果70年代就完成了,為什麼40多年後才得獎”?屠回答“因為諾貝爾獎一直等著我”!現場為老人家的機智幽默報以熱烈的掌聲。
楊又問:“您獲得了諾獎,現在可直接晉級院士了,是嗎?”屠擺擺手說“不,我現在當上院士,有人會說我是被西方勢力推舉上去的,我這樣比院士輕鬆多了"!台下又是一陣掌聲。
楊,換了個話題問“您今年85歲高壽,可以介紹一下長壽秘訣嗎”?屠,微笑答道“其實我剛才已經回答了你的問題 --- 我長壽的秘訣就是不要當選中國院士,這樣我還能多活幾年”!掌聲和笑聲再次響起。
楊,最後說:“謝謝您接受我的採訪”!老人握著楊的手說:“別客氣,我還得謝謝你,你不問我要錢就給我做節目”!台下爆發岀經久不息的笑聲、掌聲、歡呼聲!
希望八十多歲時,仍有屠老這樣的反應。
屠老老智商超人,借題譏諷時弊,被她當衆幽了一默,盡顯學者風骨,要為她的敢言致意,鼓掌。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