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代表把脉"教育暴力"(转新华网)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2-3-9 22:26
标题:
代表把脉"教育暴力"(转新华网)
本帖最后由 姚小平 于 2012-3-9 22:32 编辑
+ \. E, S D i' {" ]. X. r$ J* C( m( z
( X8 V: C8 H9 D6 D8 P5 V: A
新华社北京3月9日专电 题:“虎妈狼爸”“红领巾”“绿校服”--代表委员把脉“冷热教育暴力”
, z7 c! H6 V) {$ J* w, T/ r- E5 W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潘旭、仇逸、王海鹰、李鹏翔、凌军辉、吴小康
“‘虎妈’唱罢,‘狼爸’登场;‘绿领巾’刚摘下,‘红校服’又穿上。”这些网上流传的教育热词在令人震惊的同时也引发了部分代表委员对“冷热教育暴力”现象的担忧。他们表示,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4%的消息固然令人欣喜,但投入有了,仍需反思,我们的教育还缺什么?
+ g5 n, Y1 T. I C3 S
“虎妈狼爸”PK“铜钱理论”
% R4 A$ c3 o; q5 D
【现象】
5 O% f9 q# M$ g; |' |, T
继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后,中国的“狼爸”也浮出水面,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此后,各种“狼性教育”频现网络:迫使孩子雪中跑步;用绣花针刺孩子耳朵;网上一个名叫“父母皆祸害”的讨论小组倾诉各自父母家庭教育的“残暴不仁”,并互相交流反抗父母的办法……“棒下出孝子”是否变形了?
M+ J- }; s2 k! b) g
【网评】
) e0 _! a& k! _! S) p g! q9 M
虎妈狼爸和“棒下出孝子”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大多为了孩子成绩,后者为了孩子品行。一个分数往往就决定了打与不打的命运,所谓言传身教,暴力教育如何让孩子有爱心?
7 q4 z- p+ {6 q( U6 @
【解读】
) Q' U9 }% b. P9 U8 x% u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特级教师朱善萍:我崇尚“铜钱理论”,即外圆内方,圆是对待孩子宽容、平和,方是讲究原则、责任。“幼儿时期,家长不能多打孩子,虎妈狼爸式的极端教育有很大的后遗症。即使孩子考上名校,也可能在心理留下阴影,未必能最终成才。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家庭教育不应剑走偏锋,而应该因材施教。“虎妈也好,猫爸也好,都不是绝对的。也许虎妈的方式到猫爸那儿行不通,猫爸到虎妈这也行不通。”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虎妈狼爸”的教育模式并不是“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骨”的现代翻版。前者是强迫学习,而后者则是自主的、自励的、有志趣的刻苦学习。两者性质不同。“没有人把他的头发挂到梁上,也没有人拿着锥子逼他学。如果这样就能成功,那教育就太简单了,天天打就行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总工程师阎保平:无论是“虎妈”还是“狼爸”,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走进好大学。在国内,这也是应试教育所有弊端的根源所在。现在很多地方都提出“幸福”理念,我认为“幸福教育”也应该受到重视。
6 s4 l s/ [# f# ^$ G3 X0 f
绿
领巾不是教育,是冷暴力,是反教育
! R( N/ H& D k1 }& P" E3 J
【现象】
去年,各地很多所谓的“差生”受到了特殊待遇:学习、思想品德表现差的学生要戴绿领巾;“差生”被安排测智商;成绩好的优生穿红色校服;不听话的学生要上缴押金;一中学按成绩发三色作业本……孩子们被贴上了各色标签。
* `# {' {8 C: s6 q: ~2 g+ q
【网评】
' f- ]5 m! _1 y# N; w5 R- i7 h
教育歧视,甚至教育冷暴力事件频发并非偶然。多少老师去关心那些被学校安排当礼仪先生、礼仪小姐的学生?多少老师去关心那些所谓“顶岗实习”实际是低廉劳动力的中职生?多少老师考虑过,那些“贫困生”领取补助时是否能消化全校异样的眼光?
8 |) m) K- x. O5 k
【解读】
1 H" y4 P2 K' {/ Q! v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协会名誉会长沈鹏、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詹国枢等联名提案:取消三好生评选。首当其冲的理由便是:少年阶段,人为分出优劣,不利学生成长。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这些都是以教育之名行“反教育”之实。是教育理念出了问题,迷失了教育价值观的方向。“绿领巾”的消极暗示可能会在孩子心理上打上一生的烙印,而“红校服”则会造成绝大多数群体对其排斥,同样影响孩子心理成长。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收取不听话押金有效吗?这些事情本来愿望是一种激励,但客观上导致了歧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不能有任何对人格和尊严的剥夺。好的教育应该承认孩子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出现这种情况,是片面的扭曲的评价体系导致的,评价老师、学校只看升学率和成绩。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钟祥金汉江纤维素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家贵:红校服、绿领巾,这是教育浮躁的表现,不去保护孩子天性,而是人为制造差异,只会扭曲他们的心灵。360行,行行出状元。分数不能说明一切,现在素质教育讲了这么多年,可在升学率面前仍然是非常脆弱。
2 l, A2 c" N/ l1 s9 P
共同声音:4%不能只投桌椅板凳
- d& l5 p3 ]+ X5 Q( `2 {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说,有投入数字还不够,我们需要自省,教育如何进一步适应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如何进一步改造、完善和丰富我们的教育事业。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说,“要把钱投到教育的软件和‘人’身上,而不是建房子、买设备,甚至像媒体报道的有学校把原来的招待所变成宾馆、食堂变成餐厅。”
朱善萍说,虽然这些现象还不普遍,但反映的问题折射了当前的教育价值观。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并不意味着教育均衡,哪怕在一个教室上课也可能会有不公平的待遇,从这个意义上讲,促进教育公平已不仅是教育资源的问题了。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韦柳春认为,目前我们的教育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缺乏的是美育,泛滥的是分数教育。一些艺术类教育远不仅是让孩子掌握一种技能,更是对孩子的熏陶,对心理发展和价值观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正面作用,这需要的是重视之后的针对性投入。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高抒认为,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因材施教的缺乏、素质教育的难落实、考试和录取制度的弊端体现,这些在教育纲要中已明确指出需要改革和发展,所以一定要保证投入和探索。
# s7 _6 F% D+ |! w0 r2 X, P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总工程师阎保平认为,教育部门也应思考家庭教育如何前进。这些现象也说明了我国的家庭教育还不够现代、科学和文明,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也是中国家长传统教育理念的失败。(完)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2-5-10 11:45
如何教育好孩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我认为“棍棒下出好人”的方法是不妥的。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