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對臺灣姚昶《舜裔姚氏世系研究》一點商榷 ——兼奉川粤湘黔姚氏宗親粲正 [打印本页]
作者: yqllz 时间: 2020-11-17 16:26
标题: 對臺灣姚昶《舜裔姚氏世系研究》一點商榷 ——兼奉川粤湘黔姚氏宗親粲正
本帖最后由 yqllz 于 2020-11-17 16:36 编辑
- i" @- R) C5 Y" t2 J: g+ I, u1 ~: r1 b/ s9 K% Y. V
對臺灣姚昶《舜裔姚氏世系研究》一點商榷
——兼奉川粤湘黔姚氏宗親粲正
姚恩健
臺灣姚昶先生2001年編纂出版《舜裔姚氏世系研究》,兩岸姚氏讀之者眾,獲益者廣。筆者駑鈍,自慚梼昧,豈敢妄評。明·方孝孺云:“有征而不書,則為棄其祖;無征而書之,則為誣其祖”。因不揣固陋,僅就平遠、威遠姚氏祖,試詳其所可征者,評述如次,或可啟迪新知。
姚昶先生《舜裔姚氏世系研究》P225頁“四川嚴陵姚氏續修族譜節錄資料”評語云:
“嚴陵姚氏即四川威遠姚氏,為廣東平遠姚氏之分支,先世世系據《平遠宗譜》。《平遠宗譜》則上接‘韶溪派’之宗譜,於宋明清三代曾多次校訂增修。《平遠宗譜》於民國五年刊印第三次增修本。”
此評語之下,即姚蒸民“節錄《嚴陵姚氏續修族譜》資料”。故斯之為評語也,亦可視作“姚蒸民錄”之弁言。弁言上下句銜接緊密、簡潔,既見匠心,更見觀點,安可忽視!惜姚蒸民所錄皆為圖表,未展開文字闡述,說明緣由,留下遺憾。每奉誦,末學輒難解惑,疑義難釋。概其要者三:
第一,“四川威遠姚氏,為廣東平遠姚氏之分支”也歟?
第二,《平遠宗譜》上接“韶溪派”,有可征者乎?邏輯自洽否?
第三,姚氏何時入平遠?姚氏何人、何時自平遠遷徙威遠?姚氏入平遠、威遠,孰先孰後?
讀姚昶先生“自序”,知其遹追來孝,編成《舜裔姚氏世系研究》,忽忽十年,已屆八十二高齡。迄今忽忽又二十年矣,以介壽祺,當臻百零三歲矣,尚健否?求其賜教,豈敢奢望。惟班門弄斧,權作探討,謹奉與辰沅川粵黔桂姚氏宗親,共溯之,共研之。
(健按:或不詳“節錄《嚴陵姚氏續修族譜》資料”所示功能變數名稱,姑允簡介,以掃除閱覽障礙。威遠,縣名,屬四川省。隋開元時置縣,元初省,明不置,雍正重置。平遠,屬廣東,明嘉靖四十二年置,分福建武平、上杭、江西安遠、惠州府興寧四縣,因接連武平安遠,故名。嘉應,即今廣東梅縣,本潮州府程鄉縣,清雍正置州,嘉慶升府,1912年廢,改為梅縣。芷江,屬湖南省,乾隆元年置縣,為沅州府治,1913年裁府留縣。以上均據《辭源》。)
一、關於平遠始祖
據姚昶先生《舜裔姚氏世系研究》P173頁所示“乙、福建莆田姚氏宗譜世系西元一九九二年重修”,可見姚昶先生讀過《莆田姚氏宗譜》。是年所重修之“福建莆田姚氏宗譜”,當是姚天賜彙編之《虞舜姚公世系大宗譜》。該“大宗譜”,依據莆田、仙遊《姚氏世乘》、《梁谿姚氏世譜》彙編。與2015年姚金華複印惠贈末學之仙遊度尾洋阪姚厝宣統三年《姚氏族譜》古本無異。為敘述方便,前簡稱“天賜彙編本”,後簡稱“仙遊姚厝本”。
根據《舜裔姚氏世系研究》P230頁圖示:“平遠始祖”是“念一”。其圖抄錄如下:
求仁—朝寶—宗之—榘、粢—德裕—念一·······
比對“天賜彙編本”“仙遊姚厝本”,姚昶本“德裕”之下脫漏兩世:天明公11世孫陽、莊,及12世孫禎、樞。念一是禎長子,世序居天明公13世。“彙編本”“姚厝本”注云:“念一,禎長子,入梅州為始祖,即今廣東嘉應州平遠縣。人物科甲極多。世系另詳。子四。”
念一遷“嘉應州平遠縣”,莆仙譜有此記載,但不曾記載何時遷入?姑從天明公8世孫姚宗之生卒推算。姚宗之,據《八閩通志》《福建省志》《重修興化府志》記載,姚宗之登紹興二十七年(1157)丁醜科進士,官江南西路提點刑獄,以母老,請辭便養,未久母卒,宗之亦尋卒。享年56歲。其生卒年份失記。從同鄉同年“徽猷林公挽以詩云:‘一時三十出遊洋,同入清朝鵷鷺行’”推算,宗之三十岁进士及第,则生於建炎元年(1127),卒於淳熙十年(1183)。念一為宗之六世孫,相隔150年上下,則念一生於南宋末,死於元中葉;生活於元朝,為元朝人。作為宗之六世孫,他自遊洋徙居平遠,應在元朝。
所謂“人物甲科極多”,有否掞張虛誇成分,姑不予較真。僅依“天賜彙編本”所錄《姚氏家乘》“姚氏曆朝簪纓趾美科第錄·清朝”有四人:
姚殿聞 莆田人,遷廣東嘉應州平遠縣住居, 科鄉試中式 名,登癸醜科進士聯捷,登 狀元 榜,官 (健按:登乾隆五十八年癸醜科進士)
姚殿玉 莆田人,遷廣東嘉應州平遠縣住居, 科鄉試中式 名,乾隆丙辰科進士,登狀元 榜,官 。
姚廷柱,莆田人,遷廣東嘉應州平遠縣, 科鄉試中式 名,敕授中衛知縣。(健按: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科舉人)
姚廷格,莆田人,自粢公授潮陽縣尉即居,又遷平遠縣居住;字人臣,號瀛亭。壬子科廣東鄉試中式,署莆田大尹,又署古田縣,兩署泉州惠安縣。
對此四人,福建通誌、府誌“選舉志”均無記載。蓋悉非閩籍。惟姚廷格遊宦閩省為官,略詳點滴。據《古田縣誌》記載:“乾隆三年任古田縣令。”據《惠安縣誌》記載:“乾隆四年任惠安縣令。”《莆田縣誌》有其傳,內容類“天賜彙編本”注。其傳、其注大誤:第一,不詳中式年代。經查:應是雍正壬子科舉人,乾隆三、四年先後任古田、惠安縣令。第二,潮陽令楶,提點刑嶽姚宗之次子,南宋紹興、淳熙間人;廷格雍正壬子科舉人,乾隆三年任古田縣令,四年任惠安縣令,相距五百多年,如何“自楶公授潮陽縣尉即居,又遷平遠縣住居”?,廷格竟先於“念一”遷平遠?附會臆说,痕跡昭昭!
對於姚殿聞、姚殿玉,未見載於福建三級地方誌,僅見於莆仙姚氏族譜“科甲錄”。故不詳其宗派歸屬。姚廷柱、姚廷格之“廷”字輩,見於姚鳳系霓坡派仙遊姚厝譜,首見於該譜姚鳳公20世孫鳴盛子廷聘、廷聰,又見於鳴宇子廷柱,再见于一桂長子、康熙41年舉人姚廷獻(弟廷選)。其前後,但凡鳳公21世各支庶大多以“廷”為名行,間或其他。而韶溪派康乾朝代同世輩序,均未見行第立有“廷”者。
於是乎證明:姚廷柱、姚廷格、姚廷獻乃霓坡派,非韶溪派;於是乎推理:P230頁圖示“平遠始祖”欠確當;於是乎追考:平遠姚氏始祖,尚須甄別、厘定。蓋莆田姚氏有兩宗派:一是姚鳳,一是姚天明;悉於唐末五代初入閩,姚鳳卜築莆田霓坡(埔尾),姚天明初擇福清韶溪,後裔遷莆田。因有霓坡派、韶溪派之分。涇渭分明,不宜混淆。姚昶先生“評語”欠精審確當,姚蒸民先生所提供有紊亂扭捏之嫌。
二、關於辰沅“三公”
《舜裔姚氏世系研究》P230頁圖示韶溪仲房六世閏、七世朝璋之後掛有“良能、良德、良珊”,即今“姚氏宗親網”上稱“三公”者。姚昶先生於本章開篇評語云:“四川威遠姚氏,為廣東平遠姚氏之分支”。質言之,平遠祖乃“韶溪仲房”,威遠祖乃“平遠姚氏之分支”,則威遠祖當然“韶溪仲房”,威遠“三公”祖也就掛作“韶溪姚天明”之後,顺势成图。
荒謬邏輯產生怪誕結論,末學撚斷千根胡鬚竟不得其解。翻查莆仙諸版族譜,不曾瞥見有關良能、良德、良珊“三公”之記載、抑或注釋,能不考不辨其正偽乎?
一如姚昶先生“自序”云“由於個性的執著及喜愛挑戰···在求真求實的心情下,從事查證”,末學以不老之好奇心,執著追問“所以然”;以縝密邏輯與文獻資料,求得嚴謹、圆洽,去偽存真,還原歷史,為祖宗重塑泥胎金身。其目的殆與先生一也。固知先生埋首考證,著筆謹慎,然難免疏忽、疵漏,今末學所挑者,其一耳。為說明問題,先說明“三公”之所自來。
誠如先生所言“現今資訊發達”,有關“三公”祖原、流徙,於“姚氏宗親網”“中華姚氏網”時見宗親各以族譜,各抒己見。末學偶亦評述。評述對象,迄未見“三公”出平遠、遷威遠、祖天明、籍莆田者也。今就姚昶先生評述與P230頁圖示,以所知斗膽證偽。
末學案頭備有《龍溪凹姚氏族譜》完整版本,在湘黔川流傳頗廣。該族譜,封面書云:“敦倫堂梓行 姚氏族譜 譜藏龍溪凹上姚氏祠內”。末頁署:“嘉慶十四年十二月初三日發譜人姚勝玢 住沅州犧網坡系首士玊才之次子”。該族譜,分卷一、卷二。內容豐富,涵蓋面廣,為末學所見最詳備者。卷一錄有明清先人序言11篇;卷二錄有訓詞、族規家法、喪葬祭祀、世系圖、衣冠錄等。
其譜敘“三公”史事,主要見於《龍溪凹姚氏族譜》主纂人姚文賢序文:“姚氏建祠序”、“總序”以及“姚氏孝義傳家”(又題“姚氏譜傳”)。此外,亦見於姚通“祠譜序”。這些序文寫於乾隆四十四、五十六、五十七年。有關“三公”祖原、流徙,茲依其序文所敘,概述如下:
“唐初住在漳州”“孝賢坊下裏”“漳州府城西北天寶山住”“建祠龍市”。“及姚榮出,偶因夜遊,忽見有明珠,從所住天寶山中飛府城東北九龍江內。隨往看時,但見江水深碧,果有寶珠光現。因乘小舟於江心,以手撈之,寶珠不得,一線光影移過江邊,僅得八方爐子一個。攜歸。延相玊者視,為八寶磁爐,又名皮玊花盤。因珍藏之”“永樂十四年,奉旨征各處核實民戶,財力俱備者,適辰州安插。姚榮裔孫,良能、良德、良珊兄弟三人,由南昌府豐城縣爛泥灣,應詔來辰(健按:姚榮,宋時漳州人,家住天寶山。“其裔”如何超越漳州而“跳”到爛泥灣?應是自漳州應詔經爛泥灣,而後转赴辰州“安插”。此一筆不可省,否則邏輯鏈中斷!)良能分居沅陵四都羅衣溪,···良德、良珊分居沅陵一都灰磘長田···因將榮公所遺八寶磁爐分作三片,以天地人為記,良能執天號,良德執地號,而人字一號,即良珊所執也。”
此記載表明:“三公”於永樂十四年應詔赴辰州安插;“三公”祖姚榮,宋時人。其“偶因夜遊,忽見有明珠,從所住天寶山中飛府城東北九龍江內”一段神話,《漳州府志·地理·天寶山》,有類此記載:宋大中祥符七年,漁民邱㪨於九龍江中網魚,得珠一粒,中有小珠七顆,若七曜,邑令王冕獻之於皇上。史實經“三公”及其後裔口頭相傳流變而成一段神話。康乾間,姚文賢依傳說譜敘,大體相類,亦足可證明:“三公”來自漳州,經江西爛泥灣中轉辰州“安插”;其宋時祖是姚榮。至於“唐初住在漳州”之祖,枉費心力,遂自明朝一路往上追溯至帝舜,寒窗伏案,備嘗苦辛,卻未及要旨,且將人物時空,紊亂錯位。舉一例。姚文賢撰“姚氏譜傳”譜敘:姚思廉“成父撰《梁》《陳》二史業。由蒲版遷福建漳州住孝賢坊下裏。當唐高祖兵入城時,思廉端笏正坐殿欄,厲聲曰:‘爾曹不得無禮!’”
作為飽學之士,姚文贤不應犯此低級錯誤。竊考其所以誤者,盖一門心思尋覓高官厚爵名人以虛高門第。史實是:姚思廉傾其一生不曾入閩;唐初入閩者,是唐總章二年(669)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南下鎮壓“蠻獠嘯亂”,馳騁粵東至泉州府西。所部有姚姓府兵,府兵隊正是姚廉潔。平亂,駐屯漳浦、龍溪,息兵歸農,蕃衍生息。姚廉潔、姚思廉均為唐初人。姚文賢採集辰沅姚氏族史時,可能從老者傳說中聽過姚廉潔其人其事,以為民間誤傳,將姚廉潔誤作姚思廉,一字之差,別如天壤:姚廉潔官爵、名氣遠遜於姚思廉千百倍。於是乎將唐初“遷福建漳州住孝賢坊下裏”者認定是姚思廉,終致史事扭捏錯誤。
考其錯誤,關鍵問題在於姚文賢未查閱《福建通志》、《漳州府志》、《雲霄廳志》等福建地方誌。若當初姚文賢查到福建三級地方誌,一定恍然大悟:唐初入閩者,不是姚思廉,而是姚廉潔!一定恍然大悟:“府兵隊正”姚廉潔及其麾下姚姓“府兵”,乃姚姓入閩開族第一批、第一人!於是乎,不但查到源頭,而且一定重寫《龍溪凹姚氏族譜》,明晰告訴“三公”後裔:唐祖是姚廉潔,光州人;宋祖是姚榮,“府兵”之後人,家住天寶山;明祖是“三公”,是姚榮之後裔,於永樂十四年奉詔由漳州出發,經江西赴辰州“安插”。
研讀嘉慶十四年《龍溪凹姚氏族譜》,查覈閩省地方誌,可以推定:
1,《龍溪凹姚氏族譜》所記載、所表述,與莆田、仙遊姚氏無一字瓜葛;
2,《龍溪凹姚氏族譜》並無記載、譜敘辰沅芷江姚氏與平遠、嘉應府縣姚氏往來關聯;
3,“三公”唐時祖不是姚天明;宋時祖姚榮,在莆仙諸種版本族譜無此人氏;
4,“三公”其人其祖本漳州人,非莆仙人,毋庸置疑;
5,“三公”唐初住漳州龍溪祖是隨“陳聖王”平亂開漳之姚姓“府兵”,其代表人物是姚廉潔!
結論:姚昶先生P225頁“評述”觀點不能成立;P230—231頁圖示,有違史實,大欠精審,不可為信,不可貽誤後昆!
三、“姚蒸民提供”矛盾不能自洽
本文上兩節舉證論定:威遠姚氏為平遠分支不能成立;威遠姚氏祖出自辰沅芷江;平遠姚氏出自莆田,有韶溪派,有霓坡派。
P257頁“姚蒸民提供”:“四川省威遠縣境”、“始遷祖:遠祖姚天明、姚光浩”、“年代:無考”、“來自地區:湖南芷江”、“資料來源:四川威遠姚氏家譜天明子孫威遠聯宗概況”,“姚蒸民提供”共七欄。此七欄“資料來源”:“四川威遠姚氏家譜天明子孫威遠聯宗概況”。此“概況”,悉與本文第二節五點“推定”相悖;悉與本文兩節所舉證論定觀點相悖,邏輯矛盾,不能自洽!
因以推考:“威遠姚氏家譜”所認定之祖宗有誤,存在牽援附會之嫌!
因以推論:姚昶先生依據“姚蒸民提供”、姚蒸民根據“威遠姚氏家譜”繪製P230-231“世系圖”,紊亂牽合,謬誤作解,不可取!
或駁云:農業發展,人口增多,商業趨旺,自平遠、嘉應內遷芷江威遠;自芷江威遠外遷平遠、嘉應並非無人,中不乏姚天明後裔,也不乏“三公”後代,何以不然?
此種現象不無可能。然須鑒別時間之先後。須知:
第一,莆田“韶溪派”“霓坡派”入平遠嘉應者,有史記載在明末清初;而“三公”“安插”辰沅在明永樂十四年,先於莆田人;
第二,其後,民間個別因工商往來以致滯居不歸現象,畢竟極少數,且不能摒除先期開族成旅之初祖;
第三,可能“姚蒸民提供”之“威遠姚氏家譜”有此記載,但可以推斷:此記載“遠祖姚天明”“來自地區:湖南芷江”,既矛盾,又錯誤;僅就P255”頁四川蓬安“遠祖:姚良能”“來自地區:湖南芷江”;P259頁臺灣花蓮“遠祖:良珊”“祖籍湖南沅州芷江”等表格所示,再次證明:芷江姚氏遠祖是“三公”,不是姚天明。
第四,姚昶先生“評語”云:“‘平遠宗譜’則上接‘韶溪派’之宗譜,於宋明清三代曾多次校訂增修。”請問:“韶溪派”後裔於“宋”朝已遷平遠?所本依何?
由是反證姚昶先生不曾見過沅州《龍溪凹姚氏族譜》,不曾核查地方誌,僅僅憑藉各地民間族譜繪製“四川威遠姚氏總譜八二至一二零世世系圖”以及P145——261頁“舜裔姚氏族群散佈地區狀況及源流”,不完整,不准確,不精審。所著《舜裔姚氏世系研究》固然美若玉,卻因幾縷瑕疵裂紋而留憾遺世,惜矣哉!
四,隔岸談譜,心有靈犀
2001年,姚昶先生纂修《舜裔姚氏世系研究》,時年八十二歲。今2020年,末學亦八十有二,“老矣吾衰矣”!固知駑鈍,更兼老迈。自2015年迄今,单眼蛰伏古籍,翻检文献,揆别正伪,收族归宗;独筇擿埴索途,穷乡僻壤,矫正派系,堪正閟宫。光阴荏苒,忽忽又五年矣。五年一部《姚氏源流(福建卷)》尚未杀青,愧何以堪!
《易》云:“進以正,可以正邦也。”套其語曰:“進以正,可以正族也。”正族,兩岸姚氏,同源異派,靈犀一也;携手治史,揮鞭揚塵,一路揭櫫,标示真伪,其情其的一也;期望“姚蒸民提供”之“平遠、威遠姚氏宗譜”诸主事,尊重引征,不棄不诬,重新考辨,去偽存真,厘正衍派脈絡,為祖宗重塑寶像金身,誠我等之共同心願,亦一也!子曰:“德不孤,必有鄰!”“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同宗舜姚,隔岸說譜;子路率直,伏乞寬宥;心聲欲盡,手跡奚殫;敷芬辭淺,皈響至荷。書以奉呈,兩岸勉旃。
左海琴亭瞽右 姚恩健
庚子立冬2020/11/7/草於甕翁齋
: M9 t3 i( m. T" @- h# u
2 G$ i/ w; L B1 \ D. N+ Y4 C9 C附图
录自莆田《姚氏大宗世谱》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2272\wps12.pn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2272\wps13.pn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2272\wps14.pn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2272\wps15.pn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2272\wps16.pn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2272\wps17.png
录自《龙溪凹姚氏族谱》
1 ~. a7 @' Q& {; D, j6 r) ]" h
& u- S+ g/ b' c: R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2272\wps18.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2272\wps19.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2272\wps20.pn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52272\wps21.png
上图,均影印自姚昶《舜裔姚氏世系研究》
1 C, x: s7 j, T2 _$ z# ]" v3 C0 L$ O5 G/ O4 w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20-11-17 18:07
图片需要单独上传,不能从WORD中复制。- E1 D# D5 r! d; J5 s" P
" T8 |, U% _9 x7 C; X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0-11-18 08:52
引用1#
% E# o( v, ?5 T8 A$ z' I 末學(姚恩健谦称)案頭備有《龍溪凹姚氏族譜》完整版本,在湘黔川流傳頗廣。該族譜,封面書云:“敦倫堂梓行 姚氏族譜 譜藏龍溪凹上姚氏祠內”。末頁署:“嘉慶十四年十二月初三日發譜人姚勝玢 住沅州犧網坡系首士玊才之次子”。該族譜,分卷一、卷二。內容豐富,涵蓋面廣,為末學所見最詳備者。卷一錄有明清先人序言11篇;卷二錄有訓詞、族規家法、喪葬祭祀、世系圖、衣冠錄等。& e/ T+ ^$ H \: h! W J! G( o
其譜敘“三公”史事,主要見於《龍溪凹姚氏族譜》主纂人姚文賢序文:“姚氏建祠序”、“總序”以及“姚氏孝義傳家”(又題“姚氏譜傳”)。此外,亦見於姚通“祠譜序”。這些序文寫於乾隆四十四、五十六、五十七年。- Q7 S; H3 V" {6 w
* R, n3 P( s; S) Y有關“三公”祖原、流徙,茲依其序文所敘,概述如下: # |2 u: m+ K- n4 `% s
“唐初住在漳州”“孝賢坊下裏”“漳州府城西北天寶山住”“建祠龍市”。“及姚榮出,偶因夜遊,忽見有明珠,從所住天寶山中飛府城東北九龍江內。隨往看時,但見江水深碧,果有寶珠光現。因乘小舟於江心,以手撈之,寶珠不得,一線光影移過江邊,僅得八方爐子一個。攜歸。延相玊者視,為八寶磁爐,又名皮玊花盤。因珍藏之”“永樂十四年,奉旨征各處核實民戶,財力俱備者,適辰州安插。姚榮裔孫,良能、良德、良珊兄弟三人,由南昌府豐城縣爛泥灣,應詔來辰(健按:姚榮,宋時漳州人,家住天寶山。“其裔”如何超越漳州而“跳”到爛泥灣?應是自漳州應詔經爛泥灣,而後转赴辰州“安插”。此一筆不可省,否則邏輯鏈中斷!)良能分居沅陵四都羅衣溪,···良德、良珊分居沅陵一都灰磘長田···因將榮公所遺八寶磁爐分作三片,以天地人為記,良能執天號,良德執地號,而人字一號,即良珊所執也。”
4 e- h% A, {8 v此記載表明:“三公”於永樂十四年應詔赴辰州安插;“三公”祖姚榮,宋時人。其“偶因夜遊,忽見有明珠,從所住天寶山中飛府城東北九龍江內”一段神話,《漳州府志·地理·天寶山》,有類此記載:宋大中祥符七年,漁民邱㪨於九龍江中網魚,得珠一粒,中有小珠七顆,若七曜,邑令王冕獻之於皇上。史實經“三公”及其後裔口頭相傳流變而成一段神話。康乾間,姚文賢依傳說譜敘,大體相類,亦足可證明:“三公”來自漳州,經江西爛泥灣中轉辰州“安插”;其宋時祖是姚榮。至於“唐初住在漳州”之祖,枉費心力,遂自明朝一路往上追溯至帝舜,寒窗伏案,備嘗苦辛,卻未及要旨,且將人物時空,紊亂錯位。舉一例。姚文賢撰“姚氏譜傳”譜敘:姚思廉“成父撰《梁》《陳》二史業。由蒲版遷福建漳州住孝賢坊下裏。當唐高祖兵入城時,思廉端笏正坐殿欄,厲聲曰:‘爾曹不得無禮!’”
, ^+ }. K% m6 n作為飽學之士,姚文贤不應犯此低級錯誤。竊考其所以誤者,盖一門心思尋覓高官厚爵名人以虛高門第。史實是:姚思廉傾其一生不曾入閩;唐初入閩者,是唐總章二年(669)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南下鎮壓“蠻獠嘯亂”,馳騁粵東至泉州府西。所部有姚姓府兵,府兵隊正是姚廉潔。平亂,駐屯漳浦、龍溪,息兵歸農,蕃衍生息。姚廉潔、姚思廉均為唐初人。姚文賢採集辰沅姚氏族史時,可能從老者傳說中聽過姚廉潔其人其事,以為民間誤傳,將姚廉潔誤作姚思廉,一字之差,別如天壤:姚廉潔官爵、名氣遠遜於姚思廉千百倍。於是乎將唐初“遷福建漳州住孝賢坊下裏”者認定是姚思廉,終致史事扭捏錯誤。
3 M! s! h0 H% t# W$ w1 i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20-11-18 11:39
三公后裔第一次修谱时间是明朝万历四十二年,良能公后裔一龙公所修。' k G2 e' H8 G' }6 _( `
第二次修谱时间是康熙五十四年,良能公后裔次元公。也是目前发现的良能公后裔信息最全的谱。
6 v7 h( J9 C* X: n/ V+ P良珊公后裔文贤公修谱是嘉庆七年,个人认为,嘉庆七年版谱是三公后裔内容最规范的的谱。但关于流源,文贤公是乎加入的他个人的理解和判断。
; E, l8 E, k" m& r5 ~如有兴趣,何不看看康熙五十四年的谱是什么样子的?再试着站在文贤公和荣恭公的角度看看他们是如何加入自己的判断的?% u7 P8 J# w6 z% P/ e
+ f9 s; k9 y$ Q$ w1 Z+ C; `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0-11-18 17:06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20-11-18 17:17 编辑
- K1 K$ ^7 n0 u$ z4 u2 U7 H, _永顺姚 发表于 2020-11-18 11:39/ B$ ^, C1 ?$ Y* t8 f
三公后裔第一次修谱时间是明朝万历四十二年,良能公后裔一龙公所修。
8 x: p2 v/ U: j- y* R7 D9 I) E第二次修谱时间是康熙五十四年,良能 ...
: S9 d i$ ^2 ?! E' {- t d/ F
楼上4#,永顺姚茂勇点评 福州琴亭姚恩健收藏的清嘉慶十四年(十二月初三日發譜人姚勝玢)的《龍溪凹姚氏族譜》: 良珊公后裔文贤公修谱是嘉庆七年。个人认为,嘉庆七年版谱是三公后裔内容最规范的的谱。但关于流源,文贤公是乎加入的他个人的理解和判断。
# _$ I3 ~* w1 I2 J# s m% p& Y 如有兴趣,何不看看康熙五十四年的谱是什么样子的?再试着站在文贤公和荣恭公的角度看看他们是如何加入自己的判断的?( p6 `3 U. J7 r
) q* g6 b/ C$ P" T/ f8 R+ z/ t5 X% b* |* m% K
# f1 U+ j* x( y5 O6 v
; l8 H, _9 N9 @6 d& F9 @5 G& Q! R+ m: \
末學(姚恩健谦称)案頭備有《龍溪凹姚氏族譜》完整版本,在湘黔川流傳頗廣。該族譜,封面書云:“敦倫堂梓行 姚氏族譜 譜藏龍溪凹上姚氏祠內”。末頁署:“嘉慶十四年十二月初三日發譜人姚勝玢 住沅州犧網坡系首士玊才之次子”。該族譜,分卷一、卷二。內容豐富,涵蓋面廣,為末學所見最詳備者。卷一錄有明清先人序言11篇;卷二錄有訓詞、族規家法、喪葬祭祀、世系圖、衣冠錄等。, l' s2 e) [" a B) c
其譜敘“三公”史事,主要見於《龍溪凹姚氏族譜》主纂人姚文賢序文:“姚氏建祠序”、“總序”以及“姚氏孝義傳家”(又題“姚氏譜傳”)。此外,亦見於姚通“祠譜序”。這些序文寫於乾隆四十四、五十六、五十七年。5 N( r6 U/ [; H$ a m3 X; Z0 H5 ?
1 N2 }" g1 o4 V1 _. M
! \/ O1 u& @3 x" q
. e& I R7 q$ c: Z1 M
- X! W. L3 U& W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0-11-18 20:31
引用-----姚天賜彙編之《虞舜姚公世系大宗譜》。該“大宗譜”,依據莆田、仙遊《姚氏世乘》、《梁谿姚氏世譜》彙編。與2015年姚金華複印惠贈末學之仙遊度尾洋阪姚厝宣統三年《姚氏族譜》古本無異。-----按我的辨识,姚天賜彙編之《虞舜姚公世系大宗譜》,不只依據莆田、仙遊《姚氏世乘》、《梁谿姚氏世譜》2谱彙編,是由莆田韶溪派不同地方不同支系不同时间的7部族谱页湊成的。这些族谱对同一个人的记载,存在不一致的记载,例如对平远姚姚始祖景清(念一)公; 也与平远姚谱的记载不一致。1 S# a7 m- @. I$ u. ^) {
) y5 G+ E6 [* T, \6 k) { E; u9 ]) l5 k% d o9 S% N4 d" _/ B$ s
: O3 C! Z* d9 i
( w8 c4 H9 V: t, [; ^# b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0-11-19 10:06
平遠姚始祖”是“念一”,字景清。其圖抄錄如下:
7 [9 v" g8 A2 A) z' h, @求仁—朝寶—宗之—榘、粢—德裕—念一。: b$ ?: j! N) v4 g, s" J
平远姚认这个世系。必须指出,宗之公次子姚楶,潮阳县尉; 不是粢。
: Z; p1 E, P2 R3 m$ k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0-11-19 10:14
明代良能、良德、良珊兄弟三人,或三公。
( c* u% B5 A* I三公裔姚氏,有的认先祖唐学士姚思亷,有的认先祖唐相姚祟。有人列出现存14部族谱。众说纷纭。
% O1 a# v8 i0 ]$ F5 R7 I( \' s8 S4 l1 r2 e6 i s1 s8 m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20-11-19 12:19
众说纷纭是因为三公后裔真正专注于三公后裔家谱的人太少了。
7 @% c4 {; j' D; @9 L其实文贤公的九龙江得宝、八宝磁炉对于三公流源来说就是一个自编自导的假故事,完全是借题发挥而已。研究三公后裔家谱不把其排除在外是永远跳不出文贤公谱的。. E8 ]" ]% i# n5 f* z4 N- }
明朝万历四十二年、康熙五十四的谱、江东姚氏宗祠的老字派序是最原始的资料,没有一处提及八宝磁炉或九龙江得宝传说。$ e8 S9 s! d0 a" n1 D- E
9 K3 z. a8 f' b1 m9 T1 @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20-11-19 13:13
永顺姚宗亲一言中的。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20-11-20 18:47
本帖最后由 永顺姚 于 2020-11-20 18:53 编辑 - L; I5 J* q' r4 u! q
6 Q% D( ^! I7 E6 O& x& n8 ~九龙江得宝、八宝磁炉的故事其实和杨天应、吴世万、姚君赞结拜的故事差不多,只是一种文化,都是出自同一谱。对三公后裔的影响也有两百多年了。很多三公后裔甚至把八宝磁炉(冰盘)当做是否正宗的暗号。但这并不是流源干货,看读谱的人怎么识别。如果一味的沉浸在这些美好的故事当中,是不可能找到真正的祖源的。2 P8 o, m) c. e6 T4 Q6 O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0-11-21 11:20
9 v* `3 p) l$ d' y5 p3 l 按你的说法,漳州“九龙江得宝、八宝磁炉的故事”和“杨天应、吴世万、姚君赞结拜的故事”都是三公之一良珊公裔姚氏编的?其他二公裔姚氏没有这些故事?
; j' s! x: @# `, k" q* `; A! e& |1 E2 X2 ?
楼上11#,永顺姚茂勇说:“九龙江得宝、八宝磁炉的故事和杨天应、吴世万、姚君赞结拜的故事差不多,只是一种文化,都是出自同一谱。对三公后裔的影响也有两百多年了。很多三公后裔甚至把八宝磁炉(冰盘)当做是否正宗的暗号。但这并不是流源干货,看读谱的人怎么识别。如果一味的沉浸在这些美好的故事当中,是不可能找到真正的祖源的。”3 i' Z. F2 ~% G2 V4 h- n$ P% j
$ T$ l: h# Z+ {, i
如果永顺姚茂勇说“九龙江得宝、八宝磁炉是故事”为真,这相当推毁了1#姚恩健的一个认知。8 n+ @8 u$ I+ N6 s. \6 E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20-11-21 17:47
从良德公墓碑文字来看,良德公谱已认同了荣恭公谱,认云公为一世祖。
7 |+ g7 d: u+ p2 O: G( F+ G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良德公后裔所撰写的谱序。明、清、民国时期都没见一篇。
1 z- j" d3 f% m" e/ O- \, u目前我知道的良德公后裔谱有一本1996年的谱,从谱的内容来看,世系与荣恭公谱一致的,认总贵公为三公父亲。仅保留了部分康熙五十四谱的内容,如文字辈祖先住哪甲。
( u" \# R3 X {记录了千驷公为校尉,这与圆磴岩谱相同。
. x" } w' b& T) r此谱两次提到八宝磁炉,一次写总贵公所传八宝磁炉;另一次写宗祖所遗八宝磁炉,没有名字。没有提及八宝磁炉来源。
5 q# U, C9 l3 c7 B; t* ^3 m2 Y前几年有人修谱,没有保留八宝磁炉的故事,问及原因,得到的答复是:“八宝磁炉用什么切割的那么整齐,正好三片?那时候还没有切割机。要不你试试看?”当时觉得这个答复是个笑话,但仔细想来,并不是没有道理。
! u- b- H6 ^- ^. I8 l在此感谢两位姚家泰斗级人物一直对三公祖源的关注!% \0 C8 X) J5 T
7 M$ }9 c, O" P: S( R2 j. H: r
嘉庆七年文贤公所修的谱有四点问题:2 Y/ J2 r( k' f U! S) [
1.九龙江得宝
. ~6 ~/ p2 B3 P2.八宝磁炉
) w& j4 ]2 O) r2 ^; f7 W3.吴杨姚结拜
. W1 l- w0 c! O% y4.龙虎二公儿子错位,把龙公儿子记为虎公子;把虎公儿子记为龙公子。
8 q, ]5 B" f; Q- ]
& x5 l$ I8 L& R8 b, D, h" e9 x3 S8 t! k$ n- W! l
) M3 `* O2 Z2 u! R$ K6 t补充内容 (2020-11-21 22:21):! w4 }7 J% f3 B$ [
5.近则祖於坦荣。! U1 H c% P. ~. \3 X! q7 ^
康熙五十四年的谱罗列三十五位姚姓名人,其中有姚坦,但并没有说明是我宗或我祖。这也是误导我早几年一直认为跟福建古田潮渔村姚氏有关系。看过恩健老的八闽姚氏流源,只有古田潮渔村有姚坦和姚。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20-11-21 21:30
本帖最后由 永顺姚 于 2020-11-21 21:41 编辑 $ z9 G+ Z+ u" O4 O# v
* ?& u/ V" X& V4 K3 h% u4 O康熙五十四年的谱中罗列了三十五位姚姓名人,其中姚思廉、姚勉的记录为:& P7 m7 H- `0 V' ]& a2 y, o
姚思廉 为太宗十八学士之一,即吾宗始祖,履历详世谱。
2 W- T; r/ m5 g) t; A7 O7 S9 @姚勉 号雪坡,新昌人。即吾宗荣公之裔,居江西者,详世谱。
) r0 M3 h, i" n* N* K! T: _0 w6 m0 C) i' ]( ?
始祖思廉公+ p* ^2 M) P% O8 T: n8 t* }
由蒲坂迁闽之漳州,住孝贤坊下里。五代陈尚书察之后,少仕隋,为代王侍读。唐兵入城犯关,公厉声曰:唐公起义兵,安王室,若等不得无礼!唐王渊,义之,拜为瀛州十八学士,与魏微、姚察撰梁陈二史。宋兴,公裔孙荣,宦居江西新昌地名许家滥泥湾。繁衍数世,递及勉,号雪坡,状元及第,延对万言。与胡中云、刘元高、黄梦炎齐名,时称为“锦江四俊”。以上俱载姓氏考,至大明永罗十四年,征各道殷实家实辰州卫,荣公十八代裔孙,兄弟三人,同心应诏入辰,伯良能、仲良德、季良珊。
0 ~& w& K- u& k+ d# I- Q
7 w" M/ i+ K0 C3 p* I万历甲寅锦江一龙云从氏笔记6 |3 c1 C w2 z3 ~7 K6 E
康熙丙子信葊姚黄次元氏重订
- |+ M' v# y" t f4 W; Q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20-11-21 21:39
始祖思廉公由蒲坂迁闽之漳州。# m+ @4 Z/ T1 c) X
姚思廉不可能迁漳州,即使迁漳州也不可能从蒲坂迁出。5 H; r. g, u6 e2 I3 T+ h2 H
到底是谁从蒲坂迁闽之漳州?姚廉洁从河南固始入闽,也对不上。
6 q" i7 \8 S. N, L4 v! {: n嘉庆七年文贤公谱“唐初住在漳州”,只是根据姚思廉生活时代,判断出来的。
% p' v: a0 S0 R+ c" g9 w为什么康熙五十四的谱单独列姚思廉为始祖而在叙述迁徙路线时又是错误的?到底是认错祖宗还是记错迁徙路线? i5 l7 a/ O% k$ i8 a8 }& i F2 ~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20-11-21 21:47
本帖最后由 永顺姚 于 2020-11-21 22:04 编辑
) n" `0 ]2 v& d! M' P" N# w2 a2 B7 P! g0 H- g1 H
民国八年,圆磴岩修谱,直接记载姚思廉原籍福建漳州。; I1 @' E% b! M) g
/ i7 ]# E' @; {6 c1 e
三公迁湖南永乐十四年1416年,一龙公修谱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隔198年。2 [) R! ^+ ^4 u# _# F4 T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距第一次修谱101年,其实康熙五十四的谱从最早的落款时间到最后落款康熙五十四年时间来看,一共历时三十余年时间。也就是说,一龙公修谱后60-70年左右次元公已经着手修谱。距三公迁湖南260年左右,正好和我晓寨姚氏始迁祖迁永顺时长差不多。如果没有历代祖先们保持修谱的惯例的话,良能公至明华公之间的世系、迁徙路线、迁出地是不可能清楚的。但明华公是良能公后裔肯定是忘记不了也不会错的。就如现在很多支三公后裔,家谱损毁、遗失或断记,迁徙路线能说清楚明白的不多,但都知道是三公后裔,甚至知道自己是哪公后裔。
9 y4 s- W) h5 H0 A3 `1 ]0 ^
% M' Q; o6 X* \9 _+ j" E5 j& f( s5 w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20-11-22 10:37
三公迁出地并不是南昌丰城烂泥湾。而是新昌许家烂泥湾。
( N. Y1 s3 S5 t$ P8 y n从康熙五十四年的谱记载一龙公笔记来看,很大可能是因为凭记忆所写,因为不是很确定,还没有正式编入谱内,只是笔记而已。到了康熙五十四年次元公将其编入谱内,保留了“笔记”二字。
' x; D; \8 ~, V: F' B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20-11-23 00:18
本帖最后由 枣庄姚绍峰 于 2020-11-23 00:20 编辑
5 C b" @( S- R& G/ ?- l3 Q* x
现在的新昌镇有个徐家,地图地没看到许家。这个徐家在新昌街东边不远。古代建城立镇肯定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以利于雨天排水。显然这个徐家不是那个许家,也不会是烂泥灣。
-
IMG20201123001536.jpg
(49.89 KB, 下载次数: 642)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20-11-24 11:02
新庄镇地图
-
1606044121127.jpg
(57.45 KB, 下载次数: 608)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20-11-24 11:06
三公谱里所说的许家坝烂泥灣,究竟在宜丰县什么地方?最好能实地考证一下。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20-11-24 11:13
宜丰县叫许家的村庄不太多,有个下许家。徐家村不少。
作者: 永顺姚 时间: 2020-11-24 22:27
本帖最后由 永顺姚 于 2020-11-24 22:30 编辑
]7 U* Q7 H, @8 Q- q" Q8 N& V9 a7 i- y3 Q# p0 m
早几年已经在清朝时期的新昌县志发现许家地名,现在的灵源村南面5-6公里处还有许家岭。就是没有烂泥湾。- u; o! c1 z" s' D! t
湾,河水弯曲的地方叫湾;海湾;村庄名。在我们那里带湾的地名都比较偏僻。仅我村范围内随口能叫出来带湾的少说也有7-8个。$ S: i0 \# y* P' D
如:野寨湾、沙土湾、撮箕湾、堰塘湾、雷公田湾、赵家湾、舒家湾、拱桥湾等,这些小地名全在我村范围内,都比较偏僻,除了沙土湾靠近河外,其余带湾的都没有河。
. w+ H! C- N1 Z沙土湾还有2-3户向姓人居住,拱桥湾是我们村上坟、种地常去的地方。其它带湾的地名现在都没有人居住。90年代的人多数不知道,估计再过几十年这些地名就彻底消失了。+ C! X: p7 w5 R8 }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20-11-24 23:22
永顺姚 发表于 2020-11-24 22:27. w1 M% @/ K' a5 @% c
早几年已经在清朝时期的新昌县志发现许家地名,现在的灵源村南面5-6公里处还有许家岭。就是没有烂泥湾。. F+ O) E+ `, g n: A: |
...
$ U" T; O* O0 n' P X
我认为,三公离开老家时,应该不是在一个小地方出发的,他们记住的烂泥灣肯定是一个移民点。像红安姚氏始祖钧宝公就记住了南昌府东门外。另外新昌县的烂泥灣,不见史书上有记载,可能历史上真的不存在。那么明代新昌县迁到湖广地区的人在走之前,应该在哪里聚集呢?4 |% B5 E5 ]+ s% z5 b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20-11-24 23:49
! H+ H: }! L% L N- Q
宜丰县有新昌镇,是县政府驻地,又有个新庄镇,是方里南垣的所在地。
; b/ }) M" Q7 E" j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20-11-24 23:56
从地势密度图上看,新昌镇地势很高,再加上新昌镇是县驻地,排水方面肯定很好,所以不会形成烂泥灣。7 i8 a P& J5 F* Q0 y; x0 ^0 B
假如旧时真有烂泥灣,那新庄镇的几率要比新昌f
-
IMG20201124233726.jpg
(72.4 KB, 下载次数: 452)
-
IMG20201124233714.jpg
(63.42 KB, 下载次数: 447)
-
IMG20201124234543.jpg
(84.91 KB, 下载次数: 438)
-
IMG20201124234603.jpg
(62.64 KB, 下载次数: 449)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20-11-25 21:59
宜丰县博物馆的“奕世状元”坊。
-
IMG_20201125_215424.jpg
(43.98 KB, 下载次数: 434)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