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3 @6 r9 }5 O3 w/ ]; a 当时,美国人眼中的孔子再不是那个迂腐、顽固的老人了。善于观察的政客们敏锐地注意到,孔子的“大同”理论,和当时美国社会的福利思想异常相似;还有人言之凿凿地声称,罗斯福新政与孔子的“中庸之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D3 M+ ]( D% l- u6 q B5 t3 G2 A/ E: H% p! B% i! @
毕生强调“克己复礼”的孔子,就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成了改革的代言人。波多黎哥大学董事会主席甚至直接宣称,孔子是“新政第一人”。% D' @" m( S$ }$ C) P
2 J, ?7 f7 c; v& f
张涛说,这是因为美国人一直强调自由,强调市场主导,而在他们看来,孔子认为统治者应当“主动施政”。事实上,当反对党对罗斯福新政表示不满时,他们抛出的炮弹依旧是孔子:控制粮食价格的农业部部长华莱士被他们直接称呼为“孔子”,因为“只有孔子思想主导下的中国,才会不计后果地利用政府行为来干预物价”。+ F9 O6 f1 t* E N; N
8 A3 @+ c% v4 L; ] 一位普通读者曾经在写给《华盛顿邮报》的信中引用孔子“苛政猛于虎”的感叹。他在信中写道:“现在,美国人应当宁可忍受老虎,也不能接受罗斯福政府的‘集权控制’。”5 J* y: q4 l. g$ c* p- \# y
4 `, {0 Z$ A' l1 O% q! M# w7 a8 d
直到今天,人们依然能体会到孔子当时在美国的影响力。在罗斯福时代修建的华盛顿国家广场上,仍然生长着当年种下的“孔子栎树”。据说,这是一种“历史性树木”,它的种苗就来自中国的孔子墓。+ D# J( W# J+ M" i
0 }) P U: `: i5 e2 r4 I/ e( Z( J 在频繁引用孔子的报道中,美国媒体有时候也会犯下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2008年,亚特兰大举行了一场中国兵马俑展览。华人大多熟知,制造兵马俑的秦始皇,曾经为了禁绝孔子的儒家思想下令“焚书坑儒”;但在美国媒体的报道中,他却是孔子的忠实拥趸,因为“兵马俑也反映了孔子的集体观念”。 7 e4 S9 E* a; k+ K 4 P- u' {! H* q; A, s. C “事实上,孔子在美国只是一个符号。”张涛说,“不同的人给他赋予不同的含义,然后各取所需。” I6 H U4 ]* g
6 e& Z, O, E3 q- E8 G 在美国历史上,许多截然不同的新闻话题中,人们都能看到孔子的身影。有时候,他批评非法贩卖酒类的人们“小人喻于利”;有时候,他哀叹那些没有拿到养老金的南北战争老兵“未知生,焉知死”;有时候,他还会对增税法案表示不满,因为这样就做不到“近者说,远者来”。 - b( ^+ s \" F6 Y u7 s# `6 L4 K0 F
不过,大多数时候,大洋彼岸的人们仍然会给孔子足够的尊敬。《华盛顿邮报》1938年刊载的一篇文章,将孔子、摩西和林肯共同称为“历史上的和平缔造者”。“他们引导我们不断追寻和平、睿智和共同的福祉。”文中写道。 7 } D W0 }) k i4 c- ^+ v1 P8 l2 A; h6 E- s0 |) Q
甚至,孔子的形象还被镌刻在美国最高审判机构联邦最高法院的外墙上。在这座白色建筑东门上方的三角墙上,刻有3个石像,分别是颁布《十诫》的摩西、雅典立法家梭伦,以及穿着长袍、留着长须的孔子。 / L7 a$ G2 X; K2 g2 p; g" e9 V # h( g" [. J/ w0 U2 ^ 联邦最高法院的官方介绍中说,他们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立法者”。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2-6-4 19:10
我们第一次有机会看到美国人眼中的自己 1 D. w2 C& e1 c8 j& K9 b4 d9 s/ b) X5 I
可以说,近300年来,除了中国世代流传的孔子理念,在大洋彼岸,始终存在着一个“美国的孔子”。 ; s% d& e5 j" R3 b* i1 l% g2 U4 u' Z! C5 i$ p! i
大多数时候,这个权威、睿智的老人都会戴着帽子,说着穿凿附会的话,弯腰作揖地出现在广告里。舞蹈演出的海报上写着“子曰,女性想要跟上潮流,必须学习舞蹈”;公墓广告提醒人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连赌马的人都要借助他的名头:“子曰,黑狐狸将赢得比赛。”2 J; W+ r9 S. r- Z, r! `
9 b* C7 d2 B% S' E. w3 j" Q( i" ~ 如同当下的中国人总喜欢引用外国哲人的“警句”一样,在许多毫无关联的话题中,美国人也总爱来上一句“子曰”。1940年,纽约哈莱姆地区的国会议员席位面临改选,白人、黑人群体都希望参选,双方在纽约街头举行了大规模游行示威。这时,黄皮肤的孔子却出现了。其中一条示威标语这样写着:“子曰,决不能让黑人在华盛顿的美国国会代表哈莱姆。”8 {4 k1 F% ]: `0 U" x
! p! c3 n3 }# O8 f* s4 l9 s; G
张涛发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以及“名不正言不顺”,都是美国人经常引用的孔子语录。不过,最常见的一句,却是“百闻不如一见”。7 I( m; K# y$ n6 m
- `* w5 K# }1 v P 20世纪初期,新闻业就用这句话来说明插图的必要性。《华盛顿邮报》曾经夸赞自己的图片,有着“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照相馆用这句话鼓励人们“遵照孔子教诲”,享受照相之乐。好莱坞比弗利山的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则用这句话作为广告词,来宣传自己刚刚修建的样板房。# {# m [5 C. U/ B9 B `5 `8 V
) k# d; M0 q7 L# k- V9 v
很少有美国人知道,这句被他们反复引用的“子曰”,出处并不是孔子《论语》,而是汉朝班固所写的《汉书》足足比孔子晚了近600年。$ b! A( T Q; W$ n$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