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历史纵贯线』〈转〉图文]孔子在美国:总统要忍受“来自孔子的批评”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2-6-4 19:02
标题: 『历史纵贯线』〈转〉图文]孔子在美国:总统要忍受“来自孔子的批评”

1735年的一份《纽约周报》,这是美国媒体对孔子报道之始。

1 y, `1 V" h/ [: k6 F' C
  初到美国交流的时候,四川外国语学院教授张涛总觉得美国人对中国缺乏“基本的了解”。有一次,他告诉美国的朋友,自己的家乡是四川广安,“那里是邓小平的故乡”。/ Y* @" a& g9 N
  “谁是邓小平?”对方一头雾水地问。( [! A% f" y( C- w  E
  当时,张涛正在查阅早期的美国媒体资料,希望研究“美国民族意识的形成”。可没想到,在这个“纯美国”的学术领域里,他竟然发现了中国文化的痕迹。
! U9 v2 l" o# ~; U3 W  2005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图书馆,张涛偶然翻到了一份1743年的《纽约周报》当时的美国还没有独立。这份内容简单的报纸只有4个小版,可占据整个头版篇幅的,居然是一篇名为《孔子的道德》的文章。里面对中国崇尚儒学、言必称孔子的行为作了不少介绍。
  z8 O* B4 n% K3 I! ^& U5 l  尽管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美国文化,张涛仍然觉得非常意外。“你们美国人这么早就知道孔子了吗?”他向系里的美国同事询问。$ Z# Y5 G4 \; k
  同事也没有给他满意的回答。事实上,他们尽管都对孔子有所了解,却很少有人关注更深入的内容。
$ F5 ^" `( g# o, T5 {  “要不,你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吧。”一位同事建议。
4 O" V0 g% h$ J  在那之后,张涛花了7年时间,在15家美国报纸上收集了近万篇涉及孔子的报道,从中分析美国媒体塑造孔子形象的变迁。最近,他把这些研究写入了一本名为《孔子在美国》的书里。
( S: T5 b/ }3 u+ P- ~$ y0 V  近代以来几乎每一任美国总统都会受到“来自孔子的批评”
" z7 W# k0 }2 ^/ U  根据书中所记载的报道,在美国,孔子的形象并非仅仅是一个中国的古人。美国媒体不仅会提到他的名字,还会引用他的言论,评价国内的新闻。; k! t, w* q0 W* F
  甚至,就像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常常需要忍受言官的谏言一样,在当今美国,总统也需要忍受一些“来自孔子的批评”。
  c( Q- i; {7 Z+ S4 R  小布什曾经因为言语含糊、用词不当,被《纽约时报》撰文批评。这份美国最有声望的报纸称:“孔子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小布什的行为恰恰是这句话的确切写照。”《旧金山纪事报》干脆建议,小布什应当“聘请一名深得孔子精髓的人作为家教”。+ P+ [# i0 u1 L9 |5 q
  他的前任克林顿也没能逃脱来自孔子的“谆谆教诲”。在评论他的性丑闻时,《华盛顿邮报》写道:“孔子所言‘吾未见好德有如好色者也’,精确预见了20世纪末的克林顿事件。”. J. U' M* S: m$ W
  张涛在研究中发现,近代的美国总统,“几乎每一任都会受到以孔子为标准的批评”。) s* r0 T, v2 F9 D" V: I; W
  当约翰逊政府应对金融危机和罢工运动表现不力的时候,媒体告诫这位总统,“孔子曾经说过,以约失之者鲜矣”,所以做事不能过于谨慎。而他的支持者也同样抬出孔子,认为约翰逊提倡政府控制的政策与孔子的为政原则不谋而合,比如“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6 u1 Y  g9 l4 [+ M8 ~8 b* D  当尼克松水门事件爆发的时候,《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引用孔子“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的名句批判这位总统。1986年,深陷伊朗门丑闻的里根也遭受类似的指控。《波士顿环球报》提醒他,应该牢记孔子的语录,明白“足食”、“足兵”和“民信”三者中,“民信”最为重要。) p8 f6 m$ X: s4 ~2 M$ i4 Z
  张涛评论说,在国内政治相关的讨论中,美国人所提到的孔子,聪敏、博学,“置身事外而又善于捕捉事物的本质”。9 q) q; o  ~* T1 `( e6 C% s+ R( I
  有时候,媒体甚至会篡改、杜撰孔子的话。1951年,《芝加哥论坛报》刊登了一篇漫画讽刺肯尼迪,配文写道:“请允许我引用孔夫子伟大著作《论语》中的话:统治者行善不应当浪费公共税征收。”6 U- {; a4 e: e; Q
  相比之下,艾森豪威尔总统获得的评价要好得多。《华盛顿邮报》引用孔子“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的话来概括艾森豪威尔的施政理念,甚至直接评价他足智多谋的秘书是“政治领域的孔子”。2 h6 y& o3 s7 c9 v0 F; o" O9 _
  连失业的美国工人们也需要这位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老人。他们在一首“战歌”中这样唱道:“孔子是睿智的古代圣人,他说我们需要维持生计的工资……”
; C) L' C% `$ b! ^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2-6-4 19:03
 “孔子的国度”、“孔子的文字”,以及“孔子的小眼睛子孙”
4 W  j  k' X& W9 p& ~- T* e3 ~' g* @5 w! N6 E! y3 E9 b' K4 a
  如果回溯历史,在很长时间里,西方世界对孔子的了解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形”。16世纪,传教士利玛窦第一次把中国文化中的孔子形象介绍到了欧洲,随后又传到了美洲大陆。
, t0 j8 x+ M7 d. d) Q4 f$ E9 f" j/ r4 W: o
  1735年的一份《纽约周报》上,刊登了一封两个版篇幅的读者来信,介绍中国人对孔子的尊敬和信仰,并且列举了几条孔子语录。; M; W; {4 s$ j" n# z0 \) X% V3 K  J
' E+ b% g$ T9 {9 E- F' {
  以张涛的研究,这是美国媒体最早对孔子的报道。
* t. w. U/ Z2 F9 O: ~5 _
1 T% M3 m: L6 p' d+ D  在那之后的100多年,孔子都是一个异国文明的象征,“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和浪漫色彩”。直到19世纪中期,美国西海岸发现金矿,大量华工涌入,美国媒体对于“孔子”的认识才变得直观起来。
- u5 Q# V& Z, [7 J0 R7 Z% {% Q4 \6 d# T2 v& K
  踏上美洲大陆之初,华人群体并不为当地所容纳,美国甚至在1882年通过了《排斥华人法案》。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人对孔子的描述也变得迂腐、荒谬。《芝加哥论坛报》曾经形容当时的一些政策抗议者的言辞“如同孔子的福音一样令人费解”。在一部反映摩门教徒生活的喜剧里,“身着绒布衬衫,举止粗鲁”的男主角干脆被命名为孔子·麦金利。
# d" \& C6 G! F* H
; k; M4 a: T9 H# S  孔子在美国的形象也因此显得矛盾。“在评价本国事务时,孔子是个博学的智者,可一旦与中国、华人联系起来,他的形象就出现了很多负面的内容。”张涛总结道。
+ z$ [/ t3 I- T) a0 @7 y8 K5 X( G0 E7 }- V2 ^& m
  早期中美关系史上,“孔子”被美国媒体认为是阻碍中国发展的障碍。当时,晚期中华帝国刚刚被炮火轰开国门,“言必称孔孟的迂腐书生”,一度令西方媒体匪夷所思。《纽约时报》曾经评价说,让人死记硬背孔孟之言“远非最好的教育制度”,“人们应该破门进入整座孔子殿堂”。
* x8 S4 j" ]; ?& c, _" T+ m! g
" |  k5 [  E4 w- _  e  “已经运转千年的制度,不论如何完善,都只能适应产生它的时代。而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它只会显得格格不入。”这篇文章如此评价道。
$ p$ p( C& i$ V7 v1 M7 d$ V' o7 z% Q5 l
  一个多世纪过后,曾经被批评为“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孔子学说,却被频频拿来评论最时新的新闻,甚至被封为东亚经济腾飞的秘诀。《华盛顿邮报》说,孔子伦理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像新教伦理在西方的作用一样”;《纽约时报》也将孔子伦理定义为亚洲的优势特性。. f5 \6 x4 Y9 t1 X

* a4 d& j. O" ~& C( J5 @# ?  《基督教箴言报》评论说:“孔子在公元前6世纪率先确立的中国道德与政治秩序传统,引导了东亚的工业发展。”
2 y& f. \$ r6 a0 Z& r3 [$ ]0 G  @- O0 o
  尽管不少美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筷子、蟋蟀笼和廉价劳动力”,但“孔子”毕竟成了双方增进了解的一个重要渠道。说起中国美食的历史悠久,媒体会强调它“与孔子同龄”;游客发现中国人日常举止彬彬有礼,也会称赞这是“圣人孔子2000年前阐述的传统行为规范”。# c) _4 Y9 r, K+ q
: R5 N8 N; e. W  J
  甚至,在美国媒体上,连中国也一度被称为“孔子的国度”。类似的称呼还有“孔子的文字”,以及“孔子的小眼睛子孙”。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2-6-4 19:04
孔子与华盛顿一起“捍卫着世界和平”) x, ~- k( i, |  T; T& S

6 K; j; r" E1 v3 N7 i/ L' |  除了思想,孔子的“本尊”也在不断漂洋过海,落户地球另一侧的美洲大陆上。% V2 s% S! v6 r6 y0 L  g

7 c) c% ?# K3 `  张涛发现,在抗日战争时期,孔子形象的纪念品是国民政府非常重要的外交礼物。银行家怀特黑德曾经被赠予一尊银质的孔子雕像;“苍然长衫、仪态庄严的孔子娃娃”,也曾经作为奖品,颁发给向中国捐款的美国人。
# I. [' ?4 j5 b% @: D5 b) Q  J& p7 \' d2 c
  1925年,世界控制鸦片会议上,中国带来的礼物是一架金丝屏风,上面写着孔子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1941年2月,重庆举行了一场华盛顿诞辰纪念活动。美国总统特使发言时,眼尖的媒体发现,他身后的壁画内容是,孔子与华盛顿一起,“捍卫着世界和平”。, h( W* L7 @( R1 _) B, Y  [
! n) t4 j2 y% _  R
  “当时,日本的侵略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生存危机,所以在外交领域,政府官员也极力强调孔子的民主与和平思想。”张涛说。$ r6 Z+ X; n& S) N. _( Q0 ]+ D

8 E/ I% z3 E6 A  }/ U  ^  1937年,中国驻美大使王正廷对《华盛顿邮报》表示,孔子弟子所推崇的“民人”和“社稷”,其实是一种古老的“民主口号”,中国历来爱好和平,抗日战争是一场“民主之战”。
/ T, P* ], n( T. t! Z5 Q( ?4 z! U: {0 t, U+ R
  著名学者林语堂曾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发表文章说,孔子与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相隔千年,却有着共同的观点,相信“道德秩序对于和平至关重要”。
  g7 `6 U) o6 |3 i1 F. [1 I+ M
/ h: n; }, I; j5 l  “为了这一共同的民主,中美更应该并肩战斗。”林语堂写道。' s) x( I+ W+ \% G5 t

/ ]! e- A+ @4 b7 L% |1 K) x  1943年,宋美龄访美期间,多次引用华盛顿、林肯、耶稣和孔子的话,突出中国的抗战信念,希望获得美国的援助。在芝加哥体育场的演讲中,宋美龄特别提及孔子的顽强信念,呼吁中美并肩战斗,“捍卫我们的理想”。4 o5 q- P9 o7 p8 I1 R/ ]( L$ z  z
% P: U! d& O* J3 U# Y8 a
  孔子无疑增加了这位中国“第一夫人”的魅力。人们在街头聚集起来欢迎她,一位美国小女孩向《基督教箴言报》的记者说,她觉得,对宋美龄最好的欢迎方式,就是对她高喊“孔子”。! v2 I- P4 a4 T5 Q, J
4 J& r& F2 Q  K. Q( P, u
  美国人的确在用“孔子”向中国表示友好。1908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议案,同意将中国在《辛丑条约》中所赔偿的半数赔款返还中国,用于资助留美学生。1924年,美国国会再一次通过决议,将其余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成立“中国文教促进基金会”,以及美国的“美华协进会”,旨在向美国介绍中国。在1926年费城独立150周年的庆典上,美华协进会举办了一场大型的中国教育展,其主题之一就是“孔子的影响”。
+ O" |: d2 {( K# v2 k4 W' V) r* \7 y- |) B% X
  1939年,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孔祥熙访问美国。在此之前,这位“孔子第75代孙”曾经用孔子后人这一身份多次在美国参加活动、发表演讲。这一次,他代表国民政府,将两尊中国传统的石狮子捐赠给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作为“中美友谊的象征”。  \, p3 P; ^+ n2 |
# ~$ g" t& c8 P0 v$ ~1 U( X& I, z/ m
  根据《洛杉矶时报》的记载,这对狮子来自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的孔庙。
2 L6 h* I0 {( \4 U
9 d) w( x' n5 R' ^3 [- K  7年后,一名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毕业生来到中国,成为美联社的战地记者。这位名叫托平的美国人后来成了普利策奖评委会主席、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以及《纽约时报》的副总编辑。而在当时,他是第一个报道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西方记者,并且在文革期间第一次被批准采访了周恩来。
% v, W  |& o( Z3 H7 ]  H7 N  ?+ z5 ~. G
  “那对石狮子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念大学的时候,我每天都要经过它们。”多年后,托平在谈到这件来自孔子故里的礼物时说,“是它们让我与中国产生了最初的联系,并带我走进中国。”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2-6-4 19:06
中国人需要用孔子的名字来传递好感,美国人也需要借助孔子来表达对中国的尊重
7 X- r+ Q9 G& O/ k' j! c# S  x: L& y+ |. z7 d) m
  2002年10月,出访美国的江泽民主席在乔治·布什图书馆两次提到了孔子。6 W5 P3 @' O3 G4 f

+ Z3 t* I. a) Z$ D( y( `9 G1 |  谈到熊猫问题时,他引用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话,说明自己在这个领域并非专家。在随后的演讲中,他再一次提到了这位中国古代“圣人”。
: V5 T- e/ Z8 J! x. ~) r4 g8 V
2 c, [5 l0 V+ L9 ?, q  “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江泽民说,“……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 @( k/ N: J/ T& N7 d8 c/ W) V! J! C" q7 `7 H8 L9 k
  在5年前的访美行程中,他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感谢美方的款待。在另一次午餐会上,他强调尊重个人尊严和价值是中国人民的悠久传统,“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就是明证”。% I/ E5 t+ x5 Y- R1 g* R

2 p* m7 c3 k5 u3 Y$ P# c# _  事实上,中美关系近几十年发展中,“孔子”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角色。
- e( V& |- L5 P- _
0 }  Q6 K& _/ K2 U7 q+ U$ |  当两国处于“冷战”背景下,这位提倡“和为贵”的老人,也会变成斗争的武器。上世纪中期,美国曾经希望通过支持、利用孔子学说,“分解共产主义在亚洲的影响”。文革期间,为了区别于大陆的“批林批孔”运动,蒋介石每年都会高调参加纪念孔子的活动,以彰显自己的“正统”地位。1968年,台湾当局曾向联合国赠送一块大理石碑,上面刻着孙中山手书的孔子语录“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块石碑一度被摆放在联合国大厅里。/ y4 a6 d+ L2 E) r+ u, j- f3 V

; \6 K: s' f( M8 F8 `; q  1971年,蒋介石在九月的孔子诞辰庆典上缺席,美国媒体立刻捕捉到这一“不同寻常”的信息。当时,《纽约时报》在报道中猜测说,他也许准备从“总统”的位置上退休了。
/ M& j  N7 ?. a6 e9 Z! ?" b8 X8 D3 E( {+ u$ K& G+ H3 ]
  一年后,中美关系开始破冰,孔子的角色又“摇身一变”,成为中美两国相互传递好感、交流信息的桥梁。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订《上海公报》。当时,在美国媒体轻松的花絮报道里,孔子复杂的饮食原则被拿来形容中国接待工作的细致认真;而在严肃的分析报道中,媒体也煞有介事地提出,影响《上海公报》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毛泽东思想,而是孔子公报“求同存异”的原则反映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反对大国在亚洲的霸权主义”体现了孔子的和平思想,而通篇对苏联的回避,则是“孔子讲求实际的写照”。" E5 O- s9 q/ N$ h8 U) `, x7 m/ G7 B

/ |* j1 I/ ?$ |; V# I1 g- X3 t  “孔子曾经说过,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尼克松和周恩来花费大量时间,界定或者重新界定两国的分歧冲突与共同利益。”《洛杉矶时报》在当时的报道中这样写道。
: o  d- C/ D6 C$ [7 o# S  Z  f& s6 g1 I: L
  1987年,里根政府的国务卿舒尔茨访问中国时,行程的重要安排之一,就是去曲阜拜谒孔子故里。在山东的欢迎仪式上,舒尔茨热情称赞道:“孔子的教诲将继续、并且永远是人类的智慧源泉。”( W2 b/ b1 \0 F6 Z- _, m% t
$ Y. C6 L. t. A0 @
  “中国人需要用孔子的名字来传递好感,美国人也需要借助孔子来表达对中国的尊重。”张涛评论说。+ Z  P7 i0 B; H- `. v7 ]

8 W4 Y' M6 [* F5 _  如今,在新时期的外交舞台上,中国也在试着发挥“孔子”的魅力,塑造和平崛起的形象。2000年,华盛顿展出了中国一批古老的乐器,包括编钟、古琴,而这一展览被命名为“孔子时代的音乐展”。时任中国驻美大使的李肇星专门来到现场,用复制的乐器演奏了《白毛女》的曲调。
- Q' L; Z- _, _9 @! a# j
, y2 B9 J0 B' b  E$ l4 O  2011年10月,山东省的宣传片在纽约时报广场播放。30秒的广告中,泰山、黄河和青岛的海滩相继登场,由孔子“作揖行礼”的水墨形象作为完结。国内媒体在介绍这部“屏幕月租超过30万美元”的宣传片时说,短片以孔子贯穿始终,能够“将中华文化的自信大方、谦谦君子之风传递给世界”。
8 Q9 Z7 W$ u9 G& d1 m) i3 U" z) f$ I
  不过,张涛在研究中也发现,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这样的交流很多时候并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有时甚至还会被解读成中国“咄咄逼人的外交形象”。
/ ^5 }/ G: q. P2 `" x$ v8 U+ S1 ?3 e( D: R" s
  显然,中美两国间的沟壑,单凭孔子一人,实在很难填补。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2-6-4 19:08
 孔子只是一个符号,不同的人给他赋予不同的含义,然后各取所需# L) N2 {5 p( b8 G8 ?4 O( R% ?

- }7 N/ p/ }6 t$ |' F  几年的研究下来,张涛发现,对于“美国媒体塑造的孔子形象”,自己没办法做一个简单的描述。# U9 h: [, f$ t3 C* s0 w

% a7 \$ H( a, v& m* B* j7 O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很多情况下,这一形象与孔子本身的观点有着天壤之别。
$ T/ n( S; d4 V" w, H% `
& {1 n- Q2 T1 L  上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大力实施政府干预经济的各项政策,而用来说明其政策合理性的论据,就是来自中国的孔子。' l% }9 a" q2 @1 Y9 [

) q3 @6 r9 }5 O3 w/ ]; a  当时,美国人眼中的孔子再不是那个迂腐、顽固的老人了。善于观察的政客们敏锐地注意到,孔子的“大同”理论,和当时美国社会的福利思想异常相似;还有人言之凿凿地声称,罗斯福新政与孔子的“中庸之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D3 M+ ]( D% l- u6 q  B5 t3 G2 A/ E: H% p! B% i! @
  毕生强调“克己复礼”的孔子,就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成了改革的代言人。波多黎哥大学董事会主席甚至直接宣称,孔子是“新政第一人”。% D' @" m( S$ }$ C) P
2 J, ?7 f7 c; v& f
  张涛说,这是因为美国人一直强调自由,强调市场主导,而在他们看来,孔子认为统治者应当“主动施政”。事实上,当反对党对罗斯福新政表示不满时,他们抛出的炮弹依旧是孔子:控制粮食价格的农业部部长华莱士被他们直接称呼为“孔子”,因为“只有孔子思想主导下的中国,才会不计后果地利用政府行为来干预物价”。+ F9 O6 f1 t* E  N; N

8 A3 @+ c% v4 L; ]  一位普通读者曾经在写给《华盛顿邮报》的信中引用孔子“苛政猛于虎”的感叹。他在信中写道:“现在,美国人应当宁可忍受老虎,也不能接受罗斯福政府的‘集权控制’。”5 J* y: q4 l. g$ c* p- \# y
4 `, {0 Z$ A' l1 O% q! M# w7 a8 d
  直到今天,人们依然能体会到孔子当时在美国的影响力。在罗斯福时代修建的华盛顿国家广场上,仍然生长着当年种下的“孔子栎树”。据说,这是一种“历史性树木”,它的种苗就来自中国的孔子墓。+ D# J( W# J+ M" i

0 }) P  U: `: i5 e2 r4 I/ e( Z( J  在频繁引用孔子的报道中,美国媒体有时候也会犯下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2008年,亚特兰大举行了一场中国兵马俑展览。华人大多熟知,制造兵马俑的秦始皇,曾经为了禁绝孔子的儒家思想下令“焚书坑儒”;但在美国媒体的报道中,他却是孔子的忠实拥趸,因为“兵马俑也反映了孔子的集体观念”。
7 e4 S9 E* a; k+ K
4 P- u' {! H* q; A, s. C  “事实上,孔子在美国只是一个符号。”张涛说,“不同的人给他赋予不同的含义,然后各取所需。”  I6 H  U4 ]* g

6 e& Z, O, E3 q- E8 G  在美国历史上,许多截然不同的新闻话题中,人们都能看到孔子的身影。有时候,他批评非法贩卖酒类的人们“小人喻于利”;有时候,他哀叹那些没有拿到养老金的南北战争老兵“未知生,焉知死”;有时候,他还会对增税法案表示不满,因为这样就做不到“近者说,远者来”。
- b( ^+ s  \" F6 Y  u7 s# `6 L4 K0 F
  不过,大多数时候,大洋彼岸的人们仍然会给孔子足够的尊敬。《华盛顿邮报》1938年刊载的一篇文章,将孔子、摩西和林肯共同称为“历史上的和平缔造者”。“他们引导我们不断追寻和平、睿智和共同的福祉。”文中写道。
7 }  D  W0 }) k  i4 c- ^+ v1 P8 l2 A; h6 E- s0 |) Q
  甚至,孔子的形象还被镌刻在美国最高审判机构联邦最高法院的外墙上。在这座白色建筑东门上方的三角墙上,刻有3个石像,分别是颁布《十诫》的摩西、雅典立法家梭伦,以及穿着长袍、留着长须的孔子。
/ L7 a$ G2 X; K2 g2 p; g" e9 V
# h( g" [. J/ w0 U2 ^  联邦最高法院的官方介绍中说,他们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立法者”。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2-6-4 19:10
 我们第一次有机会看到美国人眼中的自己
1 D. w2 C& e1 c8 j& K9 b4 d9 s/ b) X5 I
  可以说,近300年来,除了中国世代流传的孔子理念,在大洋彼岸,始终存在着一个“美国的孔子”。
; s% d& e5 j" R3 b* i1 l% g2 U4 u' Z! C5 i$ p! i
  大多数时候,这个权威、睿智的老人都会戴着帽子,说着穿凿附会的话,弯腰作揖地出现在广告里。舞蹈演出的海报上写着“子曰,女性想要跟上潮流,必须学习舞蹈”;公墓广告提醒人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连赌马的人都要借助他的名头:“子曰,黑狐狸将赢得比赛。”2 J; W+ r9 S. r- Z, r! `

9 b* C7 d2 B% S' E. w3 j" Q( i" ~  如同当下的中国人总喜欢引用外国哲人的“警句”一样,在许多毫无关联的话题中,美国人也总爱来上一句“子曰”。1940年,纽约哈莱姆地区的国会议员席位面临改选,白人、黑人群体都希望参选,双方在纽约街头举行了大规模游行示威。这时,黄皮肤的孔子却出现了。其中一条示威标语这样写着:“子曰,决不能让黑人在华盛顿的美国国会代表哈莱姆。”8 {4 k1 F% ]: `0 U" x
! p! c3 n3 }# O8 f* s4 l9 s; G
  张涛发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以及“名不正言不顺”,都是美国人经常引用的孔子语录。不过,最常见的一句,却是“百闻不如一见”。7 I( m; K# y$ n6 m

- `* w5 K# }1 v  P  20世纪初期,新闻业就用这句话来说明插图的必要性。《华盛顿邮报》曾经夸赞自己的图片,有着“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照相馆用这句话鼓励人们“遵照孔子教诲”,享受照相之乐。好莱坞比弗利山的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则用这句话作为广告词,来宣传自己刚刚修建的样板房。# {# m  [5 C. U/ B9 B  `5 `8 V
) k# d; M0 q7 L# k- V9 v
  很少有美国人知道,这句被他们反复引用的“子曰”,出处并不是孔子《论语》,而是汉朝班固所写的《汉书》足足比孔子晚了近600年。$ b! A( T  Q; W$ n$ I

( |& ~* i4 i. n7 N4 v0 F8 i6 U8 B* U  在与中国无关的话题里,孔子的形象有时会受到滑稽的解构。比如,在一则租车广告中,他依然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和严密的逻辑,只租车不买车,因为“我喝牛奶,不等于我就要饲养奶牛”。
3 l) j$ y& ]1 n3 X% R1 ]( x; q( |1 |7 U' U3 J8 T
  有时候,他还会被塑造成一个唠唠叨叨的老人。1940年代初期,“子曰”一度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流行语,人们杜撰孔子的言论编成笑话,比如“子曰:华盛顿把树砍倒,是为了摘到樱桃”。还有人开玩笑地说,如果孔子的妻子因为忍受不了唠叨而想要离婚,自己一定“百分之百理解”。. e" K! Z1 j% ~0 y0 ^

0 `0 ?: t) w3 Z/ k  “美国社会对孔子的了解是模糊而肤浅的。”张涛说,“孔子只是一个简单易记、又容易引发联想的符号。”1 B  _! K. `8 k" Q) I
0 b- j, f1 A/ c7 J8 p3 ?, p1 ]% I: R
  事实上,在美国交流的那段时间里,张涛从没听到朋友们跟自己聊孔子。大家更愿意讨论中国菜、功夫、姚明,还有人想跟他“切磋一下乒乓球”。只有偶尔与中国有关的新闻提醒他,孔子在美国媒体上是一个“太复杂的形象”。$ @- ~7 ^8 [' h' J( V' C; N" F

6 q# D6 O4 A( i, H0 a  《孔子在美国》出版之后,由富兰克林创立的美国哲学会收藏了这本书,并且在写给张涛的邮件里称赞他的研究“富有价值”、“颇受欢迎”。
1 g) G5 _' M; v& v  ?
% g9 u/ [, c3 t5 L/ V( \# I( \  不过,让张涛印象最深刻的评论来自国内。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一位学者告诉他,看了这些关于“美国孔子”的研究,自己有一种“第一次照镜子的感觉”:“我们第一次有机会,能清楚看到美国人眼中的自己。”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