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7 g, c; F( a3 b, e6 e 公元392年,姚苌突然染病在身,幷且卧床不起,一年之后在长安病故,享年64岁。 + p/ w/ g- [7 }& k# S3 n6 D
, G8 @' D9 Q, _) \* a- h, t1 a. L 谥号:武昭帝。 & g1 M$ N1 [9 g2 c7 d % ^, W: d5 N' K1 e# M1 t6 Q 庙号:太祖。 # l% C' g, y' A+ Z0 f% A: }0 `+ c/ j5 s$ ~0 ~* I. O
安葬地:原陵。 5 n5 D: i) P. |/ Q9 r
& k9 E ]0 N8 c0 ~' Z; `% t 在位时间:公元384——393年 0 G% a- O, I! O2 Y
1 n7 |& i. k2 y$ A
曾用年号:白雀、建初。 ; G* g6 s& ?* ?3 F0 h ; g0 r; B/ f( P! o/ V' _ 姚硕德 0 S: B% Y. Q" Y. `
4 u& n- P' R6 n m8 x. {( O 十六国时期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羌族。后秦国宰相。将军。 $ w! L! k. g+ D5 u# j- U
_4 }8 ]) H8 a+ p% A) h 姚硕德为姚弋仲之子,姚苌之弟。父亲姚弋仲统所部羌人居于陇上。后秦白雀三年(386),其兄姚苌称帝,姚硕德举兵于秦州响应,拜都督陇右诸军事、征西将军、秦州刺史、领护东羌校尉保卫西境 。后受命镇李润堡,保卫北边。 # _( d, D, b% i, ?6 v( V
% ?! g/ j" d6 ^6 V5 ]4 w1 D 姚兴即位,封姚硕德陇西王。皇初三年(396),姚硕德讨平谅胡金豹于水洛城,击败并降服上姜乳,任秦州牧,领护东羌校尉,镇守上都。姚硕德治军严明,深受民众拥护,史书有载其“军无私掠,百姓怀之”。弘始三年(401),攻打后凉吕隆,至姑臧(今甘肃武威),抚纳夷夏,分置守宰,节粮积粟。姚硕德以军令整齐,秋毫无犯,“西土悦之”,吕隆、北凉的沮渠蒙逊、西凉的玄盛皆谴使请降,之后一统河西。 ' e. g5 E. g) T# {8 g6 }* Z' l1 t1 b8 j7 @: A: s! g3 q3 T
弘始七年(405),姚硕德击败并降服了仇池的杨盛。力佐后秦,屡建大功。 8 q( j. }: C0 c) [8 p2 J& Z5 x
( U6 v9 F/ R, D3 S
姚硕德治军纪律严明,对平民秋毫无犯。而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护和称颂。姚硕德在后秦朝廷中受到殊重礼待,国家行政大事,皆先谘询其意见,然之后执行。后来任太宰之位。 $ y" k) o- G3 L" R* a
4 ^4 {/ U$ [/ O- `
姚绪 5 E/ P- u. X: \7 o% P7 m+ M& ?3 @
* j) E( ~/ V4 p) i/ g
十六国时期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部)人, 羌族。后秦国将军。宰相。 * C( ?/ h& g }+ c/ H! B
+ s* z# p* J( E7 I
姚绪为后秦国君姚苌之弟。姚苌称帝后, 任命姚绪为征虏将军,司职逮校尉,镇守长安。姚苌死后,姚兴即位,封姚绪为晋王,主要守卫后秦国家东部。之后受命自龙门入蒲阪,出击降服西燕河东太守柳恭。拜任并、冀二州牧,镇守蒲阪。 % A7 w5 c: ]' G0 n1 Y ; [6 {3 E# Y/ e: L1 n; P. H9 X 弘始四年(402),后秦发动诸军伐魏,姚绪受命统河东兵为前军节度。魏军进攻蒲阪时,姚绪为保城池,固守不战,最后取得胜利。 6 `6 @: C. h0 \7 k( h3 s
Z9 q v4 h: A3 g2 o' {) E
姚绪历任姚苌、姚兴二朝要职,他既有战功,亦颇具政绩,受到了特殊待遇,可谓德高望重。朝廷政务大事,必定先谘询姚绪,之后而再执行实施。姚绪曾任丞相,主持后秦国家政务。他死之后有资格配享姚苌的神庙。 - m G; N" x9 x: v" n' b5 A
' k2 s( R! O. n2 m; j 姚旻 + h& |6 S# [7 h, A& J# R8 S" d! ~9 E2 q9 r/ O9 e
十六国时期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西部)人。羌族。后秦国首任宰相。赵公。 4 C4 ^& ~3 f# x* h: a . \& X3 c. _1 N' V6 p: ~ U! O 东晋太元九年(384),姚苌建立后秦国称帝,拜姚旻为尚书令。后来姚旻迁升为太尉,封为赵公。 ( D6 i. L# e, |0 ~$ i* c! J" l
/ [ e5 V/ _. d1 Y8 G% x
姚苌临终时,诏其与姚晃等人辅政。姚旻积极协助后秦国君姚兴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加强教育学业,为振兴后秦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j7 |! V8 E: z* p: m
; ?6 M) k. Q/ [$ x 此为道教造像记,写刻不拘成法,字形修短奇正相杂,笔画方圆中偏互用,从心所欲,信手而成,稚拙而富于天趣,自然而有变化。碑阴字细瘦,别具丰神,为北朝碑刻中之奇品,今存陕西省耀县药王山。民国名家于右任将之与《广武将军碑》、《慕容恩碑》称作三絶。 % r$ x D8 U6 z% d
( W* l. Q/ Q1 @7 ^$ n5 o 姚女胜(北朝时期) # g1 X e: k. v9 P. U: E W2 ]+ d0 A# U1 U' |# G! L
河东人。 3 y7 a4 o8 ]0 f- d0 ^7 P
! ], j: ?( \) J2 B, l
姚女胜为河东姚氏的女儿。她自幼丧父,也无兄弟姐妹,母亲非常怜爱姚女胜,常让她守待在家里。 + E, T% s6 U: _( P % Q) G! v) x1 z 姚女胜于六,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她勤做家务,非常孝顺母亲。每当别人谈论到她已故的父亲时,姚女胜听到后即悲伤哭泣,邻人都觉得她很奇特。 7 s+ t) \' w3 T; R$ Y( A
' c! c. |: L3 Y* j6 w
正光 (约522) 年中,在姚女胜年十五岁的时候, 她的母亲去世。姚女胜非常伤心,痛哭不休,连续几天几夜都不吃不喝,也不睡觉。由于极度悲哀,她竟然死去。太守崔游知道了此事,就向朝廷申请为姚女胜立碑建墓,幷亲自为其制作碑文,树立在她的家乡门边。崔游太守将姚女胜比似曹娥,把她的乡里改名为上虞里。 / _9 M2 M7 x9 z
) h1 d9 x' T! E, Y% f. @
姚女胜的墓碑位于郡城以东郊约六里的地方,大道的北部,直到今日仍然名为孝女冢。 4 l( P! v4 `6 I8 E' D' ?2 h
' T3 Q* _ g4 k9 {0 u1 y! C
姚元标(北朝时期) " [) T# Z: Q8 o* K F3 F) t) r
* ~0 J9 x. I" M2 b3 C: Q ^& S6 @: h
齐国人。书法家。 4 K- c8 W5 l f% n$ T3 h" U/ |
" s7 F& N' ]0 F/ U; n 姚元标为齐国书法家。武平年(570—575)中, 姚元标以工书法而闻名。颜氏家训中说:“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于江南。唯有姚元标工于楷隶,留心小学,后生师之者众。《武平造像药方记》书法甚佳,或为元标笔欤。” " I2 ~: p( Y$ i6 s5 O$ N9 E- n: @ * S: v% L+ P v% E 唐宋之后,书画分南上北派更甚,一般将赵、燕、魏、齐、周、隋称为北派,其余为南派。其中北派书法特点中厚古法,厚重端严,宜于碑榜。姚元标与钟繇、卫、沈馥、赵文深等,以至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都被称为北派书法代表人物。 + g' {/ t2 f d9 Y 7 }( V; U7 v$ w+ _$ D5 P% s 姚怀珍(南朝时期) 1 B, g9 R0 ^5 t; w6 m! Y- a' G/ c, S" `
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书法家。 $ I; {: E( V# k7 i$ D" W1 S
$ ]/ J" ~; X; l/ {: `. o
姚怀珍为南朝梁国书法家。有关姚怀珍的生平事迹暂不详细,仅在《自序古跋尾押署》及窦蒙着《述书赋》内録知其名。 : Z. N8 F7 U" Y4 e3 O! y; h$ p
6 M+ D# A) N/ s# r8 s# g5 O! j; u 姚僧垣(498—583) ; W$ q( M( \8 d+ }- p' ]
2 g- i( \( @: N) m3 v
字法卫。吴兴武康(今淅江省德清县西)人。隋代御医。 6 r' W' O9 H) a) H- F3 k. L6 Y* y \) R7 {6 {4 H4 T5 [
姚僧垣为吴国太常卿姚信的第八世孙。其曾祖姚郢,为宋国员外散骑常侍,五城侯。其父亲姚菩提,为梁国高平令。曾经医治儿童老人疾病多年,平时非常留心药物治疗的效果以及医术经验的积累。梁武帝喜爱医道,故常常诏见姚菩提,与其谈论有关医学病理的问题,也很敬重这位老医者。 6 ?$ l3 L8 W7 N% g9 C0 B : n- N" d O: V5 M. R! ]2 f" I+ Q 姚僧垣年少聪明,学识渊博,敬礼重义。于二十四岁时接手其医家之业。梁武帝召其进宫,面试医学之道,姚僧垣见多识广,对答如流,令梁武帝很惊奇,十分欣赏这位年人轻人。 ' A0 m3 o2 _1 M9 l1 `, x/ `1 Z* l; A% W9 E& o
大通六年(534),姚僧垣为临川嗣王国左常侍,大同五年(540),任骠骑庐凌王府田曹参军。大同九年(544),姚僧垣返京城任殿中主医。当时,武陵王葛修华患病已久,经多位名医数次治疗都不见效果。梁武帝亲令姚僧垣主治。姚僧垣切脉诊断,详细瞭解病情,并做记録病症的日记,向梁武帝说明瞭此症状及病因。梁武帝赞道:“卿用意绵密,乃至于此,以此候疾,何疾可逃?朕常以前代名人,多好此术。是以每恒留情,颇识治体。今闻卿说,益开人意。”大同十一年(546),姚僧垣转任正太医,加任文德主帅,直阁将军。 * K: S& g+ h; \8 Z2 Y, K% J . c6 H) C1 J$ G% I. N+ ]# U 梁武帝曾经因为身体发烧,想服用大黄药降温,姚僧垣反对用此药,劝道:“大黄乃是快药,然至尊年事已高,不宜轻用。”但梁武帝偏不听,而服用了大黄,结果导致了病危。 3 ]' e, B/ M/ j+ h% Z$ C$ G / `9 ]4 z# H4 ?& E9 F 简文帝在东宫做太子的时候,就对姚僧垣很是礼重,一年四季都常常给其赏赐。太清元年( 547 ),姚僧垣转任西湘东王府中记室参军。侯景叛乱时,叛军围攻建业,姚僧垣毅然舍妻弃子前往参战,其英勇的表现,受到了梁武帝的嘉奬,并授戒昭将军,东湘王府记室参军。后来宫城陷落敌手,百官逃散,姚僧垣由小路归退。回到吴兴,遇郡守张嵊,与其彻夜会谈,僧垣流泪满面对张嵊说:“吾过荷朝思,今报之以死。君是此邦大族,又是朝廷旧臣。今日得君,吾事辩矣。”不久,侯景叛乱大军攻至,经过数日抗战,郡城终于失守。姚僧垣逃避经久,仍被拘捕。侯景将军侯子鉴早闻姚僧垣的大名,对其非常敬重,所以即释放了姚僧垣。 7 v& J; A ^9 }
* f# u7 J9 F- P. E5 H1 Y
简文帝即位,姚僧垣又回到建业,复任中书舍人。后来侯子鉴到广陵任职,姚僧垣也随之到了江北。 " w' j- E7 }% p
: y( Q9 p/ F% q& S |" W
梁元帝平定侯景之乱后,召姚僧垣至荆州,改任晋安王府谘议。当时虽然局势平定,但朝政混乱,任用人才不当,也没有恢复纪刚。姚僧垣常深怀忧虑,对曾共事的同僚说:“吾观此形势,祸败不久。今时上策,莫若近关。”但同事听到了都是掩口偷偷取笑他。 1 m9 k* k3 \; L- x& U( |& E. X7 G) O1 x4 h. Z
梁元帝曾经患有心腹病,召集全国名医讨论治疗之法。众医生都认为皇上至尊至贵,不可轻脱,宜用平药,将可渐渐复元。姚僧垣则认为皇上:“脉洪而实,此有宿食。非用大黄,必无差理。”梁元帝听从姚僧垣的建议,果然药到病除,梁元帝大喜,一次就赏赐百万钱币给姚僧垣。 * G6 x9 Y$ J O2 |
" L! C- c. L. G4 ^
及大军攻克荆州,姚僧垣一直待在梁元帝身边,日夜不离左右,直到侍卫军人来到梁元帝身旁,姚僧垣才哭泣而去。不久,中山公护使者请其到军营,被燕公于瑾召见,以大礼接待。恰太祖又派使者来将其召回,但燕公于瑾不让,对使者转告太祖道:“吾年老衰暮,疹疾婴沉,今得此人,望与之偕老。”太祖念在燕公于瑾功高望重,也就不了了之。第二年,姚僧垣随于瑾到长安。武成元年(559),职任小畿伯下大夫。 ( V; @. C( E! h/ Q6 \
' S2 T, z( C: n" m9 q
金州刺史伊娄穆久病不治,请姚僧垣为其诊治,说:“自腰至脐,似有三缚,两脚缓纵,不复自持。”姚僧垣为他诊脉,详细检查后,给他开了三服药剂。伊娄穆刚服了第一剂,上缚即解。服罢第二剂,中缚也解。再服第三剂,三缚全都解除了。但双脚仍然疼痹,挛弱无力。姚僧垣改为合散一剂,伊娄穆服下之后,双腿稍能伸屈,甚是高兴。姚僧垣告诉他:“终待霜降,此患当愈。”到了重阳之后,伊娄穆果真能够起行自如。 ; Q J, y) b. y, C$ F4 i2 x( L. t$ g, f7 I ] v& X, q. v
大将军襄乐公贺兰隆患气病,又有水肿,行走稍为快一点,就喘息得很严重,令其坐卧不安。有人建议他服用决命大散药,但其及家人都未敢决定是否服用,于是就派人去询问,姚僧垣回答道:“意谓此患不与大散相当,若欲自服,不烦赐问。”说完便即离开。贺兰隆的儿子诚心来到了姚僧垣家里,向其请教说:“多时抑屈,今日始来。竟不可治,意实未尽。”,姚僧垣明白他的来意,即时为他开了处方,并告诉他及时给父亲服用。贺兰隆服下一剂后,即气通顺畅。另服一剂,其他疾病也全都治愈。 - Q" @1 k* z. ~8 ~, h' i* [3 k0 T
" s( s$ N, A0 @5 z
天和元年(566),姚僧垣被加授车骑大将军及仪同三司之职。大将军,乐平公窦集暴感风疾,精神紊乱,无所觉知。之前去给他诊治的医生,都认为窦集已经无药可救。姚僧垣经过详细诊脉后却认为:“困则困矣,终当不死,若专以见付,相为治之。”其家人听罢,欣然敬请姚僧垣赴其府上救治,姚僧垣再细心诊断一次,为其开处方合汤散,窦集服用后,不久其病患即愈。 8 {7 o: ]9 s* S; N
4 i& X) \- b; S 大将军、永世公叱伏列椿苦利积多时,但仍然坚持入朝奉职。燕公于瑾就问姚僧垣:“乐平,永世二人都患有老疾,吾认为永世公的病症可能比较轻一些吧?”姚僧垣说:“夫患有深浅,时有克杀。乐平虽困,终当全保,永世虽轻,必不免死”于瑾说:“君言必死,当在何时?”姚僧垣:“不出四月。”结果正如僧垣所说的一致。于谨非常折服僧垣的奇异。 7 y9 _4 Z0 [/ q9 W % I& O5 Z& m0 _. ~' D. _9 d1 h 天和六年, 姚僧垣 升任伯中大夫。建德三年,文宣太后患有睡眠病。各巫师医生论诊相异,众说纷纭。高祖御内殿,召僧垣同坐商议此事,说:“太后患势不轻,诸医并云无虑。朕人子之情,可以意得。君臣之义,言在无隐。公以为何如?”增垣回答说:“臣无听声视色之妙,特以经事已多,准之常人,窃以忧惧。”高祖哭泣道:“公即决之矣,知复何言?”不久,太后驾崩。 6 Y) j0 F; t- B" j4 m
2 v8 g7 Z6 s7 U5 |! r2 | 高祖又召见僧洹,问:“姚公为司同几年?”僧垣答道:“臣忝荷朝恩,于兹九载。”高祖说:“勤劳有日,朝命宜隆。”就授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特别免令:“公年过县车,可停朝谒,若非特敕,不劳入见。” 1 o4 v6 ]& Q, h7 L# g. ]. ` $ d4 A9 _1 t& l 建德四年(575),高祖亲自东征,部队行至河阴,高祖患上怪病。口不能说话,眼睑遮目,无法看见东西。一条腿也有问题,不能行走。僧垣诊治认为,几种疾症都同时发生,不可一齐并治。而军队中最重的,是授言指示,就先治口症,高祖即可讲话。再医眼病,结果眼病即愈。最后治脚疾,脚疾也好转了。军队行到华州,高祖的身体全部康复。即任僧垣为华州刺史,仍然诏其随帝入京,不须在华州驻守。 & w* G: H" b5 o/ m0 Z' [( `0 p& L
, ^* g! E- X% j: P7 R
宣正元年(578),朝廷表请封仕,也特别封职了僧垣。当年,高祖巡行至云阳,又患疾病,就诏姚僧垣即时赶赴所在地诊治。内史柳畀私下问僧垣:“至尊贬善日久,脉侯何如?”僧垣回说:“天子上应天心,或当非遇所及,若凡庶如此,万无一全。”不久高祖即崩驾。 : x o, W9 [0 g" ~2 B4 ]8 |; i 1 l" [* x& \ _& G* }5 H+ s z6 y6 m1 l% } f 宣帝当初在东宫的时候,经常有苦心的痛病发作。就召令僧垣为其诊治,结果是药到病除。宣帝为此很高兴,对僧垣甚为喜爱。其登帝即位之后,对僧垣更是器重,优厚礼待。宣帝问僧垣:“常闻先帝呼公为姚公,有之乎?”僧垣回答说:“臣曲荷殊私,实如圣旨。”宣帝又说:“此是尚齿之辞,非为贵爵之号。朕当为公建国开家,为子孙永业。”即就封姚僧垣为长寿县公,邑食一千户。册书封命当日, 又厚赐金带和衣物等赏奬。 1 R# K; _* L# G/ a9 j
+ P9 e D2 r% ^+ x$ G 大象二(580)年,姚僧垣任太医下大夫。宣帝患病, 幷且越来越严重。姚僧垣日夜待在宣帝的身旁。宣帝对群臣说:“今日性命,唯委此人。”僧垣明白宣帝病重垂危,已无回春之药,就回答说:“臣荷恩既重,思在效力,但恐庸短不逮,敢不尽心。”宣帝也理解僧垣的意思。 $ Y* d2 {% E4 N6 g
+ E, y; }1 b; y& R 姚察于服丧期后,长期斋戒食素,患上气疾病。后主曾经独召见姚察,见其瘦弱过甚,为之动容,说:“朝廷惜卿,卿宜自惜,既蔬菲岁久,可停持长斋。”后又派遣度支尚书王瑷宣读圣旨,再慰问,令其从晚食。手敕曰:“唧蠃如此,斋非累年,不宜一饭,有乖将摄,若从所示,甚为佳也。”姚察虽然服从敕令,但仍然尽守孝道。后主再下诏授其秘书监,仍任著作郎。姚察再数请辞,但都未获被准许。姚察在秘书省大加删正,又奉撰中书表集,后任散骑常侍。不久升任支度尚书,又升任吏部尚书,仍任著作郎。 + b9 Q/ d' T6 M! V; u1 F 0 l' C3 O, K' h4 |7 Q) r& r. I 姚察学识渊博,尤其是对人物传记,于姓氏所起,枝叶所分,官职姻娶,兴衰高下,举而论之无所遗失。当世人们皆以文章大匠称赞其。后调任选部职,常获皇上诏见。 ' v# ^$ t4 \% r" b$ ^2 r4 a7 ?0 _
# e x5 Y* o; {$ ?7 x$ U) Z 当初,吏部尚书蔡征调任中书令,后主要选人充任,尚书念江总等重臣皆不约而同地推荐姚察,敕答道:“姚察非唯学艺优博,亦是操行清修,典选难才,今得之矣。”即神笔草诏,宣读给其,可姚察恳切推辞不就。第二天,被召入宫议事,姚察最后泣拜请辞:“臣东皋贱族,身才庸近,情忘致远,念絶修途。顷来忝窃,久知逾分,特以东朝攀奉,恩纪谬加。今日叨滥,非由才举,纵陛下特升薄,其如朝序何?臣九世祖信,名高往代,当时才居选部,自后罕有继踪,臣遭逢成擢,沐浴恩造,累致非据,每窃妨贤。臣虽无识,颇知审己,言行所践,无期荣贵,岂意铨衡之重,妄委非才。且皇明御历,事高昔代,羽仪世胄,帷幄名臣,若授受得宜,方为称职。臣夙陶教义,必知不可。”后主说:“选众之举,佥议所归,昔毛玠雅量清恪,卢毓心直体正,王藴铨量得地,山涛举不失才,就卿而求,必兼此矣。且我与卿虽然君臣礼隔,情分殊常,藻镜人伦,良所期寄,亦以无惭则悊也。” # ]& S& G# V, k x& d
- X/ {/ L% N4 A5 J+ u0 b7 |
担任吏部尚书(宰相)后,姚察位高权重,身居要职,但其廉明清正。曾经有一个门生想给姚察送礼,又不敢送厚礼,就选择了送一匹花竦布。姚察对这位门生说:“我所穿的衣服,最贵的也只是麻布,花悚布很好,但我从来不穿用,本想接待你,就不麻烦了。”可是那个门生多次请求姚察接纳此礼物。姚察最后严厉批评那个门生,将他赶了出去。自这件事发生后,再没人敢向姚察送礼了。 7 B; _+ N0 Q ]0 }3 d( X2 |" G- b
7 f& [- F& {! n x3 X+ f/ z6 [/ X 陈朝灭亡后,进入隋代,开皇九年(589),姚察被诏授秘书丞。文帝特别诏令其编撰梁,陈二朝代史书。特设于朱华阁,方便姚察写撰工作。文帝知道姚察学识非凡,有一天就诏其入内殿,赐果宴。指着姚察对满朝大臣说:“闻察学行当今无比,我平陈唯得此一人”。开皇十三年(593),皇上特诏姚察袭封北绛郡公。 6 S) Z6 O- W$ H. y
1 i& S; f& n9 o 姚察以前在周国,而现在归隋,因此得与其父亲姚僧垣相见,父子临别之际,感慨万分。姚察获得承袭之后,更感悲伤,见者无不为之动容。 6 E' o0 M2 b. v7 a& K" _) t9 H! _' ]9 ]3 C+ Z( A. l$ U
姚察小时候曾经在钟山明庆寺尚禅师受菩萨戒,后来在陈任官职,他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施舍给明庆寺作为建造缮修等费用。追思为尚禅师树碑立传,碑传的文采十分遒丽。姚察在寺内见到梁国子祭酒萧子云写的禅斋诗,读后感到怆然, 就以萧子云的诗韵述怀为咏,其词哀切,法俗禅师非常称赞姚察的咏词。 $ _' l% S1 d/ W4 R6 u! o 3 z( \ {( q0 c6 g 及后母杜氏去世, 姚察尽守孝道。一时解职在家。在姚察服丧期间,曾有白色的斑鸠筑巢在其家中的屋檐下,人们都认为这个现象很奇异。 # Y* T$ ^6 o& P% O2 ^( {
* F. p. |- N* `# O 仁寿二年(602),隋文帝杨坚下诏文说:“前秘书丞北绛郡开国公姚察,强学待问,博极群典。修身立德,白首不谕,虽在哀疚,宜夺情礼,可员外散骑常侍,封如故。”又敕姚察侍晋王诏读。隋炀帝杨广当初在东宫的时候,常常以文谈学论而召见姚察。隋炀帝杨广即位之后,即诏授姚察为太子内舍人,仍撰史书。炀帝出巡驾车,都要姚察伴在身边。宫中更换衣冠,删正朝式,切问近对等事,都是由姚察一个人来决定,执行完成。 4 X2 d. {0 S- @) Q% G & v5 W$ N6 M" I P" k 大业二年(606),姚察在东都去世,终年七十四岁。姚察留下遗言,嘱咐子孙务从俭檏,简约薄葬。姚察说:“吾家世素土,自有常法。吾意敛以法服,并宜用布,土周于身。又恐汝等不忍此行,必不尔,须松板薄棺,纔可周身土周于棺而已。葬日,止粗车,即送厝旧茔北。吾在梁世,当时年十四,就钟山明庆寺尚禅师受菩萨戒,自尔深悟苦空,颇知回向矣。尝得留连山寺,一去忘归。及仕陈代,诸名流遂许以声价,兼时主恩遇,宦途遂致通显。自入朝以来,又蒙恩渥。既牵缠人世,素志弗从。且吾习蔬菲五十余年,既历岁时,循而不失。瞑目之后,不须立灵,置一小床,每日设清水,六斋日设食果菜,任家有无,不须别经营也。” & ~# g1 u/ V: q8 [ ) O+ v: Q7 L( l9 v0 T 当初,姚察细读一卷藏经,并研究通透,在临终时,无痛无烦恼,坐向西念经:“一切空寂”。其后身体柔软,颜色依旧自然。朝廷为祭奠姚察举行隆重悼念的活动,二宫后妃也是十分惋惜,特别给予其家很丰厚的赏赐。 $ N) i5 B$ K- M/ h' w+ T2 q& n+ Z! j) I
7 y y0 q7 |; ?0 h, j+ S' ?1 s
姚察性情至孝,很有人伦鉴识。姚察为人低调谦逊,其从不以自己的长处炫耀给别人看。姚察终日恬静,惟以求学读书写史为乐。姚察对各种典籍图书无所不晓,每有制述,多用新奇,许多别人所未曾见略的,其皆涉读精熟。 3 s% Q7 @) x) @, y d) n5 e: T& R# x' s- H+ k. s5 d2 g5 ]
姚察专心著书,白首不倦,多是亲手抄撰,从无停缀。其尤喜爱研核古今, 姚察提正文字,精采流瞻,虽老而不衰。兼之谙熟内典,所撰写与寺塔以及众僧之文章,特为绮密。炀帝在位时多所称引,一善可録,无不赏荐。姚察尽心服事皇上,知无不为。所侍奉的机密,从未曾泄漏半点。幷且任遇已逢,衣冠攸属,深怀退静,避于声势。清洁自处,资产每虚,或有劝营生计,笑而不答。姚察对家属亲人要求严肃,对故旧老友感情深厚,始终忠厚,所得奉禄奬赏,皆捐赠善事,抚恤救济。 0 r% l x1 F0 [* O6 Y; {) [( U0 e
后主所制文笔,卷轴甚多,曾特制一本送给姚察。后主所制文笔,凡有疑问,都让姚察堪定。姚察忠心侍奉皇上,事无隐瞒。后主曾对众臣说:“姚察达学洽闻,手笔点裁,求之于古,犹难辈匹,在于今世,足为师范。且访对甚详明,听之使人忘倦。”姚察每次所制的文笔,后主多敕令索要制本。后主说:“我于姚察文章,非唯玩味无已,故是一宗匠。” # i3 Y6 Z( T* z% i6 I# z& v6 C# D4 |% l1 V) `) }" k: k
徐陵名高一代,每次见到姚察的制述,都特别推崇。徐陵曾经对自己的儿子徐俭说:“姚学士德学无前,汝可师之也。”尚书令江总与姚察友善,交情极深,他每一次写作的制述,必定首先送至姚察过目修改,然后才颁施。 ' ?% O2 t' m( `- Y% p
) m3 s1 W- K: N, T7 J- ~- }
江总在任詹事时,曾经作了一首登宫城五百字诗。当时副君及徐陵以下诸名贤并同此作。徐陵对江总说:“我所作和弟五十韵寄弟集内。”待江总编次文章,无姚察所和本,讲述徐陵此意,就对姚察说:“高才硕学,庶光拙文,今须公所和五百字,用偶徐侯章也。”姚察谦逊,多番托辞未付。江总就说:“若不得公此制,仆诗亦须弃本,复乘徐公所寄,岂得见令两失。”姚察实在无法拒絶,只好制书给他。姚察通常为人推挹,例皆如此。 0 I+ X. \/ O, S 9 Z( ]7 b% u! n$ P 姚察着有《汉书训纂》三十卷,《说林》十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钟》等各一卷,并文集二十卷,传于世 。姚察所撰《梁》,《陈》二史虽未毕功。隋文帝于开皇时期,曾遣使内史舍人虞世基索要姚察的史本,并上进朝廷翰林,藏于内殿。《梁》,《陈》二史本多是姚察所撰,其中序论及纪,传有所欠缺的地方, 姚察于临终之际,其仍以本例诫约儿子姚思廉博访撰续,姚思廉含泪答应,随后紧记奉行。 2 Y8 e( Z# o0 {9 Y) R( E K9 w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5-5-16 14:55
姚最(537—603) 8 I# `0 ~' w5 [
. d6 o( D V5 B7 r( Y2 q8 v! h
字士会。吴兴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西)人。隋代学者。 , A! V2 I* U8 A ; g% A- L2 }2 p2 b( U& G9 Z 姚最为梁太医、北绛郡公姚僧垣之次子、姚察之弟。姚最自幼异常聪灵,且勤奋好学,长大后,博通经史,尤好著述。 * [% C+ p2 J) U6 K7 P, h2 Y0 ]- t
' @, q5 f0 {) w" F
姚最于十九岁的那一年跟随父亲姚僧垣入关。当时世宗广聚学子,在麟址殿开设讲学堂,姚最被选録为学士,得与入堂求学。不久后任齐王宪府水曹参军、掌记室事。姚最被齐王宪特别欣赏,经常被赐以重赏。 ! O! L2 \; s7 |: s+ Y$ C9 o
; Q% J/ |, Z6 A& _ 及宣帝即位,齐王宪有谋反叛乱的嫌疑,结果被斩杀。姚最也因此受到牵连而被撤职。隋文帝登位后,恢复了姚最的官职,任太子门大夫。 3 Z: _- e" `# `+ X K# g
u7 y. Q$ p0 N q$ j
姚最多年历游八方,饱读典籍,深受隋文帝的器重,其写了一本传记齐王宪的书,献上当朝吏部。 ! Z# ]! j( u7 x, d$ ?/ X; Y* `0 h5 Z9 A" B
姚最年纪小的时候居于江左,长大之后才入关,一直没跟父亲姚僧垣学习医道。天和年中(566—572),齐王宪奏之高祖,遣姚最学习医术。齐王宪对姚最说:“尔博学才高,何如王褒,庾信。王、庾名重两国,吾视之蔑如。接待资给,非尔家比也。尔宜深识此意,勿不存心,且天子有敕,弥须勉励。”于是,姚最开始了学习医道。经过十多载的摸索与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和妙方。常有人请其去诊治,姚最也治好了患者。 9 H" {8 {2 d% P0 [) X
8 \0 U6 I8 z/ K0 y8 ^ 史记“元帝将降,乃聚名画法书及典籍二十四万卷,遣后阁舍人高善宝焚之…于谨等于煨烬之中,收其书画四千余轴,于长安”。 * w; y! J0 i. ~" V5 O
3 O4 ?4 B- ~1 |. e+ M$ t( d
姚最随于瑾到长安,着手整理了这批书画,整理完好这批书画后,姚最着了《续画品》一书。 7 l8 E( D' I5 w6 g
! q# f, D7 a% {; w
《续画品》是继谢赫《画品》之后又一本评画的专着,为六朝的重要史论著作之一,其提出的“心师造化”、“立万象于胸怀”等理论,皆为极重要之画理。 《续画品》内前有其自序,不分品第,评论湘东王至解茜共二十位画家。 ' ]7 Z% O% O$ y6 S
" ~ Z( G& R- l& i; M
后来,姚最赴四川入王秀友府,任司马,与王秀友守治益州。其兄姚察至益州,逢朝廷封爵。姚最认为兄是长子,更有资格受封。于是请求朝廷将封爵让给了长兄,隋文帝也同意了姚最的请愿。 : ]; \6 Y; x- x. D$ L( {
9 Z4 D% d: w' L) m9 A 姚元景为姚懿(吏部尚书、幽州都督、文献公)儿子,宰相姚崇兄长。姚元景曾于周朝(武则天)任潭州刺史,长安四年(704)九月为朝散大夫行司农寺丞一职。 1 |- h! V. c3 \, s8 {6 X0 s$ @7 F6 s. p' r$ v1 }' n D+ C3 g
姚崇(650—727) ! L5 { }5 U3 B m: V
2 W1 }3 V. L* }( \
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唐代宰相。 3 v; T1 J6 r9 M& D5 y. K- p0 t: J8 d% q9 l + n1 y/ P' }$ m5 {1 k 姚崇本名元崇,因讳忌而改名崇。姚崇自幼不拘小节,长大后好学不倦。姚崇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之宰相。 5 d: E3 G8 B6 V2 ?8 W1 t5 ~9 b- f* c- [- R% F" J
姚崇曾参与同张柬之等拥立中宗政变。睿宗在位时, 姚崇奏请太平公主迁往东都,以便削弱其政权,后被贬为申州、亳州、宋州、常州、许州等五州刺史,改任灵武道大总管。 ( J+ m. [8 e/ H7 j ?/ {2 {1 ~8 ~1 Z. u
姚崇于开元年初复职,任兵部尚书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其奏请禁止宦宫,贵戚干预朝政,禁止佛寺道观之建造,奬励郡臣劝谏等事。姚崇纠正了山东等地农民不敢捕杀蝗虫的陋俗,推行焚埋之法,使灾情终于得到控制,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被誉为“救时宰相”。 % [" b8 J. ?2 C3 |+ m
. x9 ~" ]) J$ \: I3 a4 J5 \
姚崇为政注重用人,善于择材而任,史称其“尤长吏道”。 姚崇与另一位宰相宋璟同为开元时期最杰出的宰相,史称为“姚宋”。 & l; p1 P1 k: @0 g
$ F" E: W8 [- U }/ j3 }. m
姚崇一贯以天下为已任,从不以官高而凌下、不以位尊而专横。姚崇一生多次被贬斥,仍然赤胆忠心,直谏敢言,实为一位才略兼备的名相。 |$ j+ N: g1 x2 ^2 C1 o9 E7 K. [, m6 V0 W( }$ e
姚崇去世后,唐玄宗亲自为其撰写碑文,赞誉其: . ^4 E$ h/ T# c: v% R, V9 ` . W, i% ?" i0 ?5 t6 @# d+ g 位为帝之四辅, ; i6 z) k/ G0 E4 s7 z. H % M4 f* w- v6 P0 k 才为国之六翮, : E8 q/ u1 }7 s( N
8 Q8 U5 r6 q1 r0 t! Y! [) _" c
言为代之轨物, + d) @! U, Z$ W" m! i) a) I; T7 k/ q7 V+ S6 f9 U
行为人之师表。 $ D' n* p( D4 p
& ]! y5 } R# @; E' b: m' v
姚彝 姚异 姚弈 姚闳姚 " d+ U0 i; n% m) \/ G; j! S5 O
# p1 A& e9 M' f& ?" Z/ J0 ^ 姚彝为梁公姚崇宰相的长子。曾于开元年间任山南东道邓州、海州刺史,光禄少卿等职。 . |5 m. G) e; N+ `9 L
6 x7 R% ~- _$ ~# S/ e. [( w! _/ g 姚异为梁公姚崇宰相的次子、姚彝的弟弟。开元年中曾官任坊州刺使等职。 , [7 ^( c8 R* d, m" a( m+ u' i3 M4 R : D5 Q C4 E( k( ?# k L 姚弈为梁公姚崇宰相的小子、姚异的小弟。姚弈年少聪明好学,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其为人踏实稳重,办事利落乾净。姚弈于开元年间任雎阳太守、太仆卿、礼部侍郎、尚书右丞等职。父亲姚崇一直让他多接触民众百姓情况,在基层职位上多办实事,积累经验为民造福。而没有让他通过科举升职来学取为官之道。姚弈后从右千牛进太子舍人一职,也是平职调动任命。 6 t4 y& L. Z1 J% o" M0 o0 \1 f
8 h5 Z. A3 S# G 姚闳为姚彝的儿子,梁公姚崇宰相的孙子。姚闳于右丞相牛仙客幕府任职判官、侍御史。天宝年初,右丞相牛仙客临将去世。姚闳看到牛仙客病危将亡,就强迫右相牛仙客奏上表,请求让姚弈和另一位宰相卢怀慎的儿子兵部侍郎卢焕替代其任宰相之位。但牛仙客的妻子将此举上奏朝廷,玄宗知道后十分震怒。于是判姚闳死罪,贬姚弈外出任永阳太守,卢焕任临淄太守。 & ]2 s% f/ f6 l) q" v0 h
0 ^* f9 Q7 A) @; @ 姚,姚崇之孙。于唐代宗李豫执政期间,历任淮宁节度押衙、山南东道邓州(南阳郡)刺史等职。 7 v k$ f/ v3 K+ p$ X
* `/ z4 R. _& x& ]8 d
姚思元(唐朝时期) . y1 p, X9 x W+ `; L! Y% t' J9 n9 [$ M2 H4 b
林泉(今河南省彰德)人。唐代画家。 ; j* ?0 q! J0 E' {$ V
% H; x2 j N! G; Y 姚思元绘画多以道释人像为主,尤以人物肖像画著名一时。姚思元创作了《紫微二十四化图》。姚思元所作所画,并不是止于游戏作画,自我娱乐的,而是用来警悟世人。他画佛像也多是利用场地作成图画, 所以传世的作品极少见到。 ) `9 J( E+ O( A7 `1 \6 E5 o; R& P8 v
《宣和画谱》卷二,道释二有传着,録有其作品《佛会图》、《孔雀佛铺图》及《紫微二十四化图》三件。此外还有《佛光图》、《华岩幢》等。 ) ~+ v5 q7 p2 R+ N # W& s5 H5 S/ C( @ x5 `9 H 姚师积(唐朝时期) ; L6 ]$ z0 a, P% d6 d& V0 o( [# c1 p ) x1 e' ~* R5 b0 y* X7 |% d$ } 唐代雕刻工匠。 & B4 F! R% X5 P* t8 W) z8 S* @2 q: ~
1 W5 Q, ^/ v, A* @
唐高宗李治执政时,姚师积于咸亨三年(672)至上元二年(675),共同雕造由武则天捐资,净土宗大师善导和僧人惠能主持,开凿的洛阳龙门奉先寺大卢舍那佛龛。 & ~4 ?9 G$ |; w4 i% R9 o! _. {: [1 F. A" D/ t Q
大卢舍那佛龛包括一尊卢舍那大佛,两边阿难,伽叶各一尊、菩萨二尊、天王二尊和进士造像。其中最高大的卢舍那石佛,高1714米。其雕刻手法细腻精湛,表情温和,敦厚庄严,富有魅力。在《大卢舍那像龛记》中,有姚师积等名匠的题名。 % c) k4 g; I( o' j# K
! s+ m0 x: L! i d( l 姚绍之(?—725) 2 @' J+ l% b/ m5 W1 i
& H3 E' p3 V1 a& S 唐代湖州武康(浙江德清县)人。恶吏。 % d4 r; K9 \0 s& s2 P' E8 W9 g
! D+ o, F/ p6 S! r3 i: [
姚绍之于中宗时初任鸾台典伙,后任监察御史,为武三思“五狗”之一。其为人凶狠,严厉且贪婪,史人称之为恶吏。 ' x* \8 v6 |" Y7 ?' v
6 p+ o; Q" C; a w: r 当时王同皎,张仲之等人合谋杀武三思,事未遂被捕入狱。姚绍之奉命审理此案,其对王同皎,张仲之拷问毒打,竟然将张仲之的手臂当场击断,令之疼痛难忍,并诬陷成谋反之罪。姚绍之竟将张仲之家族诛杀,此事震惊天下,朝廷也极为关注。 , M0 _+ @# t; Y. c* w, [
W2 \& U; E2 P
姚绍之升任左台侍御史之后,曾贪赃五百万,获罪当死。但姚绍之得韦后之妹保释,被贬黜至岭南任琼山(今海南省琼山县)尉。不久,姚绍之企图出逃回京,被万年尉捕获,将其腿打折。 , X! d- u" E9 Z) f9 X7 k+ Q* { g4 C) \4 V3 _. k8 v
姚绍之后来被召回京城,换任南陵县令。于开元十三年(725)转任括州长史同正,但不准许参与朝政之事。 + z' d5 P% V- x0 Z5 }0 S8 `% `
# h; `, R/ I) ?; ?6 v7 E0 H
姚仲蝥(唐朝时期) # I2 Q6 m2 f0 z: ?1 D# u7 S6 X" d. n$ D5 i7 Y4 ^
唐代状元。 1 u' R( }7 V; K& \5 e5 a$ f: O' n( t; ?! H' j( B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 姚仲蝥于丙午科举殿试中考取头名,登进士第一甲第一人。世人称之为文状元。同榜进士及第三十二人,科举考官为考功员外郎赵彦昭。 4 Y: H i4 A) p- o$ t
4 r+ _ w3 S/ r
有关姚仲蝥正史失传,事迹失考。 ' _: Q4 Z; Q% Y% G: B" n9 T% x+ V: O
姚恭(唐朝前期) / _1 g& ]8 S, F/ j1 A
+ W5 _- Z) h) C% k' b- [& v' ~4 H 籍贯不详。唐代官员。 5 i$ G0 f# Z5 N0 T* O1 g! V; k0 R' I+ d4 `& S/ |
姚恭于唐开元年中(713—741)任陇右道成州(同谷郡)刺史。儿子,姚大德(698—772) 。谥号法律禅师,为大唐荷恩寺和尚。法律禅师于大历七年(772)去世,年七十二岁。 & I' x/ S2 _" H P: y- ]
: T: x: _% \! Q1 W: x0 d3 n
姚希直(683—753) 9 I- Y# P# u+ t( Y( n0 r) U+ Q1 r$ s4 C- N: f% r! v
籍贯不详。唐代官员。 5 L8 n. i4 A4 c4 m % _4 y A" K+ @0 A5 ^ 姚希直曾祖姚霓为隋代左武卫大将军。 - z; _3 ?1 K6 T' B) I& o
. w7 @4 X6 a+ \; [: ?' s7 ~# c
祖父姚感。于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曾任大夫、河南道豫州刺史、陈州(淮阳郡) 刺史、恒州真定县丞等职。父亲姚忠肃,为皇申府文学。 + N* G! o/ ]7 n' Z
6 G7 T" h- U2 ^2 z
姚希直曾任汝阴郡司法参军等职。于天宝十二年(753)卒,年七十岁。 & l3 o% ]+ O9 w9 |* b/ b4 I5 r; {. ~) R
姚良(唐代前中时期) ! M) l# H& |9 U% W 6 C' ~! K9 s0 E! B4 _ 生卒籍贯不详。唐代官员。 1 N4 B+ f" H! U8 G
; V. w- m6 }4 E" C& O+ n
父亲姚感。为皇大中(疑在唐高宗时期)大夫、陈州刺史等职。 5 i9 S. i: _5 |4 S$ [+ }# V& H% Y; U- X8 o. C
姚良约于武则天执政期间,任剑南道普州刺史、正议大夫等职。 ( n& K- ^" o/ \* v0 l/ V4 y0 t4 d& Y, S( h( l% D: A
儿子姚如衡(671—738)。唐代官员。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六月卒,年六十七岁。 _5 r6 n2 e! l1 G
3 C5 h' i; ~: s. z" \
姚发(唐朝时期) 2 n6 z& M' e8 D: u8 |' E! Q4 o" G! \5 I0 i0 ^( V. ~# R
唐代诗人。 ' }) w! `8 t: Y1 Q/ o }9 {- x' M a 姚发为宋城令姚玄儿子。唐代天宝十二年(753),姚发登进士第(赠太子太保姚公神道碑铭)。其曾在天宝年间科举十上不第,遂入陇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后积功劳官至右领军卫将军。 3 w# c. V7 S6 M/ k/ b3 C$ w3 _8 s, x4 d
5 w7 s& |7 T6 i$ L7 W. ~
姚发好文雅,爱诗赋。 ! P( D; }' Z" Z9 S! |3 G1 b+ c$ X2 H9 x
附其诗一首 ) w" T# U6 J; C( s0 O7 t! f+ ] 7 T( H5 N7 v% y0 V 送萧颖士赴东府得草字 0 R. Y, B: P' k+ J/ `( Y% n9 b
& N- }! I+ t& w4 y9 K 天生良史笔, $ m' S. Z# z- j
+ K5 t/ g2 L2 X! T5 x2 d 浪迹擅文藻。 - F; n Z4 v0 K# ^7 L " o, U' E9 t R8 y9 a 中夏授参谋, ) h" K1 O. l8 {' Y4 X
. G: U4 @& W4 E6 O! b 东夷愿闻道。 1 m$ f0 d* a# E# W2 F0 ?( i, j
$ U7 }$ z* V) u* |
行轩玩春日, L, P' y3 H z
# F. H# \ G) l3 j( h5 |$ h4 X) N
饯席籍芳草。 ) Z9 a) C+ k* o5 c3 @
: T' u) m( s3 ^' l8 e
幸得师季良, . Y! s/ u. Y# \0 b: F/ j* O; a
! e Y+ a0 ?" p! k
欣留箧笥宝。 . ?0 j& ^' ?3 U8 ^7 s+ |/ S. d
+ b. O# p0 A" J* \ 姚南仲(729—803) % f D0 F( C# z, v! ?6 c4 r- ]2 u. f0 R; x0 x$ ]8 {* `/ u2 t" x
华州下圭人。唐代官员。 3 }5 |6 A, |6 ]; e: a! c& ~7 `& `0 K
/ D/ I1 Z _ P+ i4 I+ n6 `0 X 唐朝干元年(758)初,姚南仲经科举,登进士第后授太子校书,历任高陵、昭应、万年等县县尉。后迁任右拾遗,转右补阙。 9 X. Z, ]2 |6 U2 \ 1 u9 Y' Q3 t. ~% Q 大历十三年(778),唐代宗的贞懿皇后独孤氏去世,代宗李豫极度伤心,痛惜不已。为了纪念贞懿皇后,代宗便下诏令于都城附近建造贞懿皇后的陵墓。便早晚可以望见于眼中。 . z& D9 K) M+ {) P& s2 p
, P4 J8 _% m# ~1 K8 M& I 这一决定遭到不少人的置疑,姚南仲便上书疏谏,其引古论今,晓陈利害,表述得合情合理。代宗李豫觉得他反对此议的意见正确,于是准奏,并嘉奬了南仲,赐绯鱼袋,特别加封五品之职,宣付史馆。 ' `2 S3 K1 A* q* \8 s8 a) W
. o4 ]& {3 S. S" F; w" } 姚南仲与宰相常衮善友,交情很深。在宰相被陷害贬职之后,南仲也被下放出任海盐县县令。姚南仲经浙江东、西道观察使韩混荐为推官,奏授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充支使。后诏还京都,历任左司兵部员外,转任郎中,升任御察中丞、给事中、同州刺史、陕虢观察使等职。 & c: Q3 u2 z: ^, M- { e7 N* E* w4 Q8 O0 Q/ P% f S
贞元十五年(799),姚南仲代李复为郑滑节庶使,监军薜盈珍恃权乘势夺军权,南仲成为他的阻碍,以致多次遭到薜盈珍的诬陷谗毁。因此,代宗李豫对姚南仲怀疑很深。 1 d+ F7 E& t7 C! Q# }8 m# h g: m. o* R7 D
( D+ A# L/ H- \; F 贞元十六年(800),薜盈珍派小使程务盈带表书进京,诬告陷害姚南仲。恰好南仲的裨将曹文洽也入京奏事,曹文洽知道了这件事,很是愤怒。于是就日夜兼程,快马加鞭追赶上程务盈,终于在长乐驿站追上了程务盈,并于当晚与程务盈同宿过夜。曹文恰在半夜中杀死了程务盈,将程务盈所带的薜盈珍的表书投入厕所粪池内,然后自杀身亡。第二天,驿站人员打理杂务,推开房门,发现血流满地,曹文洽身边有两份遗书,一份内容告知姚南仲,讲述自己杀死薜盈珍使者程务盈的动机和原因,另一书替姚南仲伸冤正义。 : f+ \3 L' z5 f" ^, n! ^8 q O7 E8 V5 U% [- m
此事轰动一时,传入朝廷,德宗帝非常惊骇。姚南仲考虑此事件的影响,便请愿回京朝见皇上。 0 g2 R ~* v- N# l. [* j4 |& _ 5 _$ z5 T* k5 ]4 H$ C5 i 德宗李适问姚南仲:“薜盈珍扰乱军政吗?”姚南仲回答:“薜盈珍不扰乱军政,臣……”德宗听了姚南仲的奏述,已知其中原由,只是在座上久久沉默不语。 " a: g& d) }( j' p$ R; f0 z5 B/ U! M, h
后任命姚南仲为尚书右仆。姚南仲担任此职直至贞元十九(803)年在位去世,年七十四岁。朝廷赠姚南仲太子太保,谥:贞。 w# e& {! k, h3 F1 Z5 }/ }! |. T0 m; O
0 |! _% l6 H: Y9 Q3 B* r" [
姚明(唐朝中期) ! e2 i5 u/ n |7 g/ E: K' N" o+ Z- u5 s7 {# U" n
唐代官员。 W$ |& \7 L5 }9 `* J$ I
# R% i9 c+ M& D9 M) [4 @1 O3 x
姚于唐建中二年(781) 至四年(783),历任都畿道陕州(陕郡)、商州刺史,后改任陕州长史、本州防御、陆运使、陕虢观察使。姚任职期间,其受命治上津道,置官馆以通南方之货贡。唐建中四年(788),迁任司农卿一职。 + x4 a0 H7 H3 S0 V, N" O1 @
% K4 g3 A7 n7 b) O$ \4 H 姚喜诗文,仅存诗一首。 4 W* M6 }9 K2 x5 ?* ?8 Y/ U- k. p1 [6 R, p5 t2 {
姚思礼(唐朝时期) ! a$ H' S$ e4 ~9 L' q% b6 g7 l
( R# D. |' ^7 {& q3 s8 } 生卒籍贯不详。唐代官员。 . L9 V* y# `, X4 ?" `: C
: ~5 x/ A* t. ]& T' g7 l
有关姚思礼的生平事迹不详,仅知其于天宝年中(约742—755),任江南东道泉州(丰州、武荣州、清源郡)刺史一职。 " ^9 Z) d+ d# y; a
. h8 Z" H! ]* \4 g# }6 b5 J! U
姚况(唐朝时期) 8 ?5 x) _* i g2 D! s6 W) v" k e
# x( W u7 {2 f6 k
唐代将领。 6 q5 ~/ c# V a8 m4 I
- x' c, t* N( w. N+ O
姚况于建中年(约780—783)间任关内道泾州(安定郡、保定郡)刺史,节度使。朝廷命左卫大将军冯河清留守,幕府殿中侍御史姚况守卫领州。 0 G0 N* v8 n h( A- q3 h& Q# J4 D( g, G+ _* l6 n& G/ q; `" L
姚况率领军队征讨关东,军队刚刚经过德宗皇帝的居所,还未走远,便发生紧急情况,德宗只好急走奉天府。左卫大将军冯河清,姚况便拜见了皇上。后召集众将领议计战事,向东哭泣,以表示尽忠。此时天象异常,众官兵都以为是感动了上天,都没有相异的建议,并决心服从姚况,冯河清的指挥,忠效朝廷。 $ g$ b1 p2 _# E/ _; q! g
& @3 f/ _' C# C/ j
当初,德宗李适当执政时,六军都无良好的士兵,更少优秀的将领。部队士气低下,后经冯河清,姚况运送兵器粮草,严肃整顿,训练有素。效果显着,军威大振。德宗即任命冯河清为泾原节度使,安定郡王,姚况任行军司马。叛军朱泚几次派间谍偷取情报,结果都被发现,将间谍处决。兴元元年(784),冯河清被叛将田希签杀害,姚况挺身返回家乡。叛乱平复后,朝廷赠冯河清尚书左仆射,任命姚况为太子中舍人。 : o4 p0 u; l4 Y* Y. W- O- e' ^4 s* G5 F$ y; N$ u5 Z0 ?
姚况性情淡泊,简檏谦虚,从来不会对别人说过自己历来战斗的功劳。之后隐旧故里,不巧当年旱灾闹荒,百姓流离失所,连朝廷的奉禄也不够自给,结果清贫的老将姚况就因饥饿而死。 ! m( k4 L6 u( w2 z: _( M# D
/ [4 x! J9 W$ J- `0 V( s f1 o z( K C6 o
姚令言(?—784) , H% b: g `2 {! M- N0 Y 3 W+ ?- l( R: F* W& b$ D 唐朝时期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人。 / ~0 Y) Q; I n+ M: R, G & n. q& H6 `+ S9 q7 v9 } 姚令言年少时应征入伍,始初属泾原节度使马瞵府,经积累战功上任金吾大将军同正,为衙前兵马使,后改任御史中丞。 & k) M7 _8 Y- Q5 g; f+ b1 Z / e. k7 D! f$ p 建中年间,孟睥担任泾原节度使期间,非常欣赏姚令言,认为其是难得的将帅之才,多次提拔和推荐姚令言。孟睥回京任职后,姚令言被任为四方镇北庭行营泾原节度使、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 % l) f- A: H3 K/ W( v
3 j/ b# p1 K( H2 Q
建中四年,李希烈反叛,率领叛军攻陷汝州。朝廷令哥舒曜领兵镇压,扎营于襄城。李希烈却率领数万叛军围攻襄城,形势非常危急。朝廷令姚令言火速率领五万兵马赶赴援救。泾原的部队离开四方镇,军中多是携带子弟而来,希望得到京师后获得丰厚的奬赏,但是一无所赐。当时京兆尹王栩犒劳士兵的都是粗粮野菜,睡无衣被。官兵们都极为愤怒,大声说:“我们抛弃父母妻儿,准备战死沙场,可是吃不饱,穿不暖,怎么可能以自己的身体生命对着敌人的利剑啊!而国库里却是丰盛富足,不去取来用以保住性命,而去哪里啊!” ) z& Z9 X0 L- J
( _% ]& b6 T. K 部队行军到了一处地方就失去了控制,反叛的士兵都拒絶前行,高声大闹,擂鼓而回返。姚令言大急,拦住士兵对他们说:“各位男儿不要草率行事,这样做不是求生的良计。”但是众将士兵都不听姚令言的劝告,用戈剑围住姚令言,请求退兵。姚令言只好急奏朝廷,皇上大惊,急令内库速送二十车物资去补赐。此时军心大乱,姚令言没法控制局面,街市居民都慌乱逃亡,那些叛兵大叫:“不要跑,我们不会要你们家里面的东西的!” + |) \4 G9 j9 T9 I
/ |, E/ w0 D' q 德宗急忙命令普王与学士姜公辅前往安抚他们,才行至内门,叛军己经攻破关口,布阵于丹凤楼下。当日,德宗仓促出逃,叛军随即入城,抢掠财物,将粮食等物资用车载走。 7 J+ Y& ]8 Z9 X- F( |
# F& p! d" _! N& O+ T. F
当时太尉朱泚就住在附近的晋昌里第府。朱泚此前曾经控制泾州,后无权失势,闲居家中已久。即夜,众叛将共谋计策,想到了朱泚,一致认为:如果我们请他做首领,肯定能成大事。于是,派姚令言率兵往晋昌里拜见朱泚,讲明来意。朱泚一开始犹豫不决,只是以好酒美食招待姚令言和众官兵,观察叛军的真正意图。后来,全部将领都前来拜访,诚意邀请朱泚。朱泚经众将恳求,自己考虑一番后终于答应。待朱泚入居含元殿做主,便任命姚令言为侍中,与源休一同辅佐叛事。姚令言率兵围攻奉天,杀害宗室成员,卖命作战。 7 P+ k1 _6 n1 U% c p O9 ~; K2 x3 z( B( z
某一夜,叛军宴饮作乐,一番酒后,姚令言半醉半醒之中与源休论战略,姚令言认为自己肩比萧何,源休不服地说:“帷幄之谋,成秦之业,无出我之右者。我与萧何相当,你只相及曹参就是了。”在座的官士听到了都大笑, 戏称源休为火迫赞侯。 % N3 R3 |7 I+ |/ c8 K( M & c! C1 c: g( c5 y8 Z' y 不久, 朱泚叛军战败。 此时姚令言手下尚有万余军人, 随朱泚转入吐蕃。军队经过泾州, 姚令言打算投靠田希鉴。田希鉴也表示以礼相待接纳他们, 派人引诱他们前来商谈。 结果朱泚和姚令言中了田希鉴的圈套, 皆被捕获。之后被田希鉴斩首献与朝廷。 1 ~5 R S" J0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5-5-16 14:56
姚揆(唐朝时期) 4 ]5 \/ D( E+ u! y! K# B
! b5 {" ?) b$ r Q! O 唐代诗人。 ; y, L: `# m' B P 9 g7 u1 r8 n8 _& i4 y 姚揆曾官任温州郡丞。善诗文,好游山水。姚揆在任期间多次到被誉为天下第二十六福地的仙岩畅游,曾于唐德宗(李适)贞元元年(785)在仙岩的翠微岭摩崖第十处留下石刻《仙岩铭》,成为名赋,流传千古,为后人称颂。姚揆仅留诗二首。 9 ]; H6 v, V: `* I+ h# ]3 z5 B7 d |' z+ x) D7 J) w. v5 Y (注;仙岩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境内大罗山山脉的一处风景名胜。) ( q4 W0 [! Y' t0 v. O" v 0 D3 ?" e* o' Q% i& q 仙岩铭 ' f' |% ?( F5 g) Q* T$ K' G; z 5 X( h0 L- B& [+ o+ O/ f 维仙之居,既清且虚;一泉一石,可诗可图。… $ K0 i3 V8 o6 | + d( r. M: ~2 X: H% v 附诗一首: - X/ r/ w# v9 x6 D W; ~5 V6 G. } 颖州食客 , @5 ]' P. f# x a) @
1 s# b! Y! ^- c5 y. F; K; \ 素琴孤剑尚闲游, 0 x3 o* a A. T+ ^ {; J: f6 c8 H& g0 {" V
谁共芳尊话唱酬。 % ?3 k3 i" Y$ ?3 ? q, E 4 f) z# g7 ~# E U: B0 W5 w2 h 乡梦有时生枕上, 6 A( |, h1 ~" F2 Y+ p& R
$ a |( [7 M9 @& ]# E 客情终日在眉头。 : ?' R4 C: [9 |$ X 6 `) a! b9 E a$ v+ G 云拖雨脚连天去, % }0 f5 c2 R& M0 p1 c! t- i5 q& U* |9 K# T% I+ y0 m
树夹河声绕郡流。 . J" r. ]' T# Y- x" d- `2 y
" m5 }+ O" S, t$ `" d+ ]. M' L
回首帝京归未得, # y& o$ W& h& J- u& Q ; T/ `) I" M: s5 n' @. W8 I( u' O 不堪吟倚夕阳楼。 7 i' ^- n9 E; U8 [7 V
2 {& K" \1 Q) B! }9 L; s3 h B. ^$ l
姚系(唐朝时期) 6 ?5 B, p2 t* Z/ V, y; ]2 M- f2 {* e6 E- N
唐代河中人。诗人。 9 ]* T" J+ m6 |$ K* e* p 0 s9 n9 @) {. L2 I ^8 { 姚系为梁公姚崇宰相的曾孙。其家族陕郡已经成为当时很有名望的郡族,地位极高,名重于时。 - E; F4 L* {# ]3 c" Z8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