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s' z7 u. i1 E m 公元416年,姚兴再次发病,卧床不起。姚弼眼见父亲快不行了,野心又起。于是再一次行动夺取太子之位,结果仍然失败。临死之前的姚兴听到门外杀声震天,便使出全身的力气走到前殿,宣布把姚弼赐死。姚弼的乱军当即丢盔弃甲,四处逃散,姚弼也狼狈地逃往骊山。 ! ~" W% \) d H. `# V8 C3 w 4 D! }) h' Y# S6 y* b+ b% s& l 政变刚刚平定,姚兴便与世长辞。 7 u- Q4 H% g7 o
9 @9 E. h6 w' J( q i: l; O 谥号:文桓帝。 ! D7 Q/ {) P/ x+ E# z' X% H; h 5 T4 {+ E- k/ l- \& @ 在位时间;公元393年—416年。 5 t$ T" \4 a% m3 B1 Q, W/ o9 V4 J8 j( x. [, A* K
曾用年号: 皇初, 弘始。 % Y2 R4 P: ^. t0 w9 x , S. ?! U/ c' L; [/ { 庙号:高祖。 T; g# S" T0 W) S* G
$ e) A; }$ r n, p
安葬地: 偶陵。 2 W: \$ W+ V6 O! m
6 V }; Q, b0 d
姚平(?—402) 7 @9 Y. r* m6 c g
# o7 d2 t! |' f! r3 h
十六国时期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西部) 人。 羌族。后秦国将领。 ( A( v. b* A, {8 E5 p8 `- N4 Z
- P6 v: D8 X; Z' F1 }7 |& c
弘始四年(402),姚平与狄伯支率领步兵、骑兵四万后秦大军讨伐北魏。后秦部队行至柴壁(今山西临汾),没想到北魏大军有备而战。北魏大军先是伏击后秦军队,大大地打击了后秦军队的士气。后又截汾河水围困后秦军队进行攻击。姚兴率后秦大军援救,结果被魏军阻击在汾河对面,无法渡河援救,姚平唯有孤军奋战。经过数十天激战,后秦军队粮竭矢尽,仍然无法突围。最后,后秦军队大败,姚平携二妾与部下投汾水而亡。 ( A7 | m0 s, C, Y ~+ J3 M. h
. |, e8 j7 g1 s 十六国时期南安亦亭(今甘肃陇西西部)人。羌族。后秦将军。宰相。 / T- E3 K/ i, t- i( [- m: u! H
' i: O. i" H1 b. `; R
姚弼为后秦国君姚兴之子,姚兴非常喜欢这个没能当太子的儿子,便将其召回长安,担任尚书令、大将军等要职。但姚弼早具野心,一心想当皇帝。他仗着父亲的宠爱,笼络了一批人马,伺机夺取太子之位。 C1 N. c- L) r7 D
2 F! @7 o8 p1 d( M. f# X E 父亲前两次患病,他都借机谋反作乱,阴谋败露后被关押过。释放后,姚弼依然结党营私,继续做当皇帝的美梦。父亲再病,姚弼野心又起。他再次叛乱夺权,结果仍失败,最后,姚弼被父亲姚兴亲自赐死。 " e! N) a7 g; V/ C2 [9 l7 M! }. H' T l/ y: t; W0 J
姚艾(十六国时代) + Q+ t- A6 v1 o
% q' q) {6 G( \/ {: e0 u6 u- F, C
十六国时期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西)人。羌族。后秦将军。 4 p7 V2 M- b+ k% y, a+ h* y7 n, J* F7 Y& c' J
姚兴执政时,任命姚艾为秦州刺史。永和元年(416),西秦乞伏昙达等人进攻后秦国,姚艾奉命与之抗战于蒲水。作战失败后退至上郢(今甘肃省天水)。 ; b9 p' d# r+ U$ `3 @& L+ S& ]8 {( G2 f+ K P8 U8 Z g% k
次年后秦国家灭亡,姚艾遣使者称藩于西秦,被炽盘拜为征东大将军,任秦州牧。次年,姚艾又想投降,归顺于北凉沮渠蒙逊,但被部下所驱逐,之后独自投奔北凉。 # P2 B7 _6 d. x0 m! X7 K $ t; B- R |- s H+ |, \/ ?: i7 Y 后来,姚艾被沮渠蒙逊任命为征南将军。与尚书左丞房晷共撰法规“朝堂制”。这个制度才执行了十几日,就起到了很大的变化,百僚振肃,朝廷风气大有改善。 2 R9 A5 h6 h4 |0 C( C# `8 H
, j5 n3 i: _3 Q# }5 c2 ?1 x 姚和都(十六国时代) ( b3 K2 i& f2 K- r+ S 4 l' b$ y% R5 A- |- Z/ M1 x$ }6 W, A 十六国时期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西部)人。羌族。史学家。 - z0 u2 g$ d- l9 t. Y# P2 I/ \
F+ g, r6 G( m/ I& I 泰常二年(417),后秦国家灭亡后,姚和都随其兄姚成都自后秦国归降魏国。 9 B4 ?- v0 N1 e0 e y- @ * B. z' ?5 P- s( S4 X; G 之后姚和都受到魏国王的赏识及重用。曾任左尚书等要职。姚和都着有《秦纪》。 4 [* ?% ~, a8 z) n" j3 ~7 b! g1 ], I, c9 Y" L
姚氏(十六国时代) # z% b* n/ s& t4 Y6 _# k: Q$ J2 X' G5 k; m8 E
十六国时期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西部)人。羌族。魏明元帝拓跋嗣夫人(昭衷皇后)。 * X d$ I0 F0 [! y& P6 w
$ ` G7 f0 y: e; L2 L9 M/ `! X# O
姚氏是后秦国的公主。为了国家的利益,她嫁给了魏明元帝拓跋嗣。虽然她没有当上皇后,但是姚氏与魏明元帝真情相爱,无悔无怨。姚氏实为难得的好妃子。她更是深受到拓跋嗣的喜爱,尽管她的婚姻是政治联姻,可是他们的爱情却是真挚的。 / Z7 Z S! x3 L, s3 y5 C' \ . ]: h/ h7 e- ^- _ t! z+ Z- ~ 北魏神端元年(414)春季的一天,后秦国君姚兴的女儿西平公主不安地来到父亲的病床前。她刚刚坐定,父亲就开门见山地说:“孩子,前几天北魏国君拓跋嗣派使者来向我方求婚,我已经答应下来了。说心里话,开始时我不想答应这门亲事,后来我仔细琢磨一番,觉得仍是应该答应。因为想起十二年前,我们后秦是十六国中比较强盛的国家。弘始四年(403),北魏拓跋圭派北部大人贺狄干带着五百匹良马作聘礼向我们求婚,当时我们答应了。但是,拓跋圭不讲信用,说好了我们的人去了当皇后,可是他却把慕容宝的幼女立为皇后,我气疯了。马上派你叔叔姚平率领四万大军向北魏开战。没想到柴壁一战,我方被打得一败涂地,四十余位大将被俘虏,四千多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跳入汾水。败得很惨啊!自此,我们与北魏结下了不解之仇。几年来,北魏明显比我们强盛。所以,我时常这么想:如果再与北魏赌气,跟它对抗,我们得不到任何利益,况且也不是他们的对手。现在拓跋嗣向我们求婚,这正是我国与北魏和好的良机。既然我已经答应了北魏的使臣,只好委屈你了。” ) g* g0 `3 C3 l* p9 |* {( Y$ C7 u) l7 p9 j+ i) B
公主她自然明白联婚对巩固后秦国家政权的重要性。为了国,为了家,她只好从命。可是作为对未来有着美好憧憬的女孩,她还是鼓起勇气问父亲:“如果北魏再食言,如果他们仍然不支持后秦呢?” 5 P+ s9 s% E$ V0 T- H 4 j1 @( ]1 u- }+ \8 h9 V 恰在这个时候,平阳太守姚成都回到了长安,姚兴即刻把他召到病床前,焦急地问:“你长期在东藩,熟悉北魏的情况,前段时间,北魏派人来求和结亲。我已经允诺。当时我的动机是希望因此而得到北魏的支持,减轻我的心病。不知你的意见如何?”姚成都说:“北魏自柴壁之战以后,兵强马壮,士气正旺,现在他们要求和亲,主动建立姻亲关系,这不仅是减轻你的心病,而且对国家来讲,也不失是一条长治久安之计。”姚兴听罢,即作决定,要西平公主作好出嫁北魏的准备。并派吏部郎严康出使北魏,约定西平公主出嫁的有关细节与具体时间。 . \7 P& Q( V# T! K5 \( {3 X
/ C4 X" \3 u/ O) O% h8 m 神端二年(415),西平公主在东武侯姚敝,尚书姚泰的护送下,出嫁到了北魏。 ( K1 p4 q9 v$ d. a3 Z f/ h& R/ f6 t- |$ b0 h3 w, g
北魏鉴于上次和亲失误所引起柴壁之战的教训。因此,他们对这次和亲相当重视,以迎娶皇后礼仪的规格迎接西平公主的到来。 4 P$ S. K! S, u1 D4 O2 o( t% g & g" {, Z! \ L! l 西平公主嫁到北魏后,并没有即时被立为后皇,只是被立为夫人。作为拓跋嗣来讲,就是真心想立西平公主为皇后,但他也无法抗拒老祖宗立下的现定:要立谁为皇后,就必须让她亲手铸一个铜人。如果成功了,就被认为大吉大利,可立为皇后,若是铸不成铜人,则被当作不吉利,不能立为皇后。 v/ s4 m, W. z% \# f7 q
1 w: V% l1 _7 e4 H3 v3 n7 }
结果西平公主没有铸成铜人,只好屈居皇后之下,当一名夫人。对此,不仅西平公主无可奈何,拓跋嗣也非常遗憾。尽管她只是一名夫人,可是她与拓跋嗣情深意笃,十分和睦。西平公主始终获得拓跋嗣的尊重和宠爱,成为无其名,却有其实的皇后。 $ }! l, Y5 g# [* U+ @7 @/ U0 n
" M2 ~3 _- L$ r6 S0 k- { F 拓跋嗣虽然无法挽回当时的局面,但他一直以皇后之礼对待西平公主。为此做了许多努力,准备让西平公主坐上皇后之位。 1 ]0 N* W9 G$ B3 y% g0 f7 A4 n* ~% V5 r
而西平公主也宽容谦让,与世无争。她体谅拓跋嗣的难处,数次向拓跋嗣表明瞭自己并不在乎皇后的名份,要的是彼此之间的真情挚爱。这样,她更受到了拓跋嗣的尊敬与深爱。 $ G8 J) U% \* ^# E! ]
]$ L1 m2 l+ w# [! A X7 ^+ P n
泰常五年(420),西平公主不幸谢世。拓跋嗣悲痛欲絶,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一时茶饭不思,无心朝政。 : `+ d! [ j8 v! f+ E
% m. @8 i& U* g4 \) D' ] t/ H. s) Q 为了追念西平公主,拓跋嗣给她“昭衷皇后”的谥号,并葬于云中金陵。 , y' `! i9 r# `7 |1 u, Q* J" p8 S& H0 k/ |! T8 y/ `' k
姚敝,后秦国将领。姚苌执政时命其辅政。后被姚兴封为东武侯。 3 V3 x: s. }9 s! p+ I; [+ @$ ~1 A# ]. W9 {
姚泰,后秦国将领。姚苌执政时命其辅政。姚兴执政后曾任尚书等职。 6 H. V: T; U( L
' A2 Q, P' v6 W3 t" V! ]- Q! Y
姚氏(东晋时期) 2 o+ i' I. o2 W! k1 c2 B$ }8 J
2 [% w4 C6 d: k( R5 @" e 十六国时期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西部)人。羌族。后妃。晋武帝刘裕妃。 3 X9 n! g- ]/ K# X2 {% [$ y
. q& e' O( z/ P* \9 w. f
姚氏的叔父是后秦国王姚兴。义熙十三年(417),刘裕(武帝)出兵灭掉后秦时,发现后秦国王姚兴的侄女长得非常美丽,见到她长发飘逸,美艳絶伦。刘裕乐不可支,疑她是上天送来的仙女。于是,封姚氏为特别的妃子,对她甚是宠爱。 ; V3 P3 M- j, G) w
# K3 |5 {# Y4 G# _' _( T
本来刘裕的生活比效节俭。他宴饮不多,嫔妃也很少,左右侍从不过十来人。武帝刘裕有时还步行到附近的大臣家里看望他们,常与他们谈心。别人曾经贡献一只琥珀枕给武帝(刘裕), 琥珀枕光色华丽,价值连城。但刘裕听说琥泊能治疗创伤,而且效果非常好。他就命人把琥珀枕打碎,分别送给手下的将领们享用。他的一些女儿(公主)出嫁,陪送的嫁妆也很少,甚至没有锦绣和金银珠宝玉器等饰品。 3 }, b' O4 N- h9 O' j
0 C4 b& d, b8 R
但刘裕因这个妃子而变了,姚氏这个远方而来的少女,她以那异域独特的野性和美丽的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武帝刘裕。使得这位一贯提倡清廉的宋武皇帝着迷,终日与她左右相伴,沉迷酒色,忘却朝政。 " r2 S# ~- H2 @! U8 G0 N: |9 N: }" p! o3 A- v6 N2 ~2 R$ t( M
结果引起了满朝文武大臣怨言与忧虑。刘裕的重臣谢晦代表群臣,力劝宋武帝要以国事为重。经过数次谏奏,刘裕才恍然醒悟。他只好忍痛割爱,最后将姚氏遣出宫外。 & w& ~* p' n9 Y% `4 {' }
0 X, j4 @/ f4 q6 V- `$ i; v0 @
姚黄眉(南北朝时期) * I$ a7 q" `. D/ |% y- y; n
+ k! S2 {4 |& `
十六国时期南安赤亭(今甘肃省陇西西部)人。羌族。北魏陇西王。 ' Q3 o$ W( x! \, r& K* m3 ?" K
/ e u# v0 ]3 U+ n( D
姚黄眉是后秦文桓帝姚兴的儿子。后秦国灭亡,后主姚弘被晋武帝刘裕杀死后,姚黄眉归顺北魏国。 # P5 ]0 S$ |% V0 x' V
9 ]& V, T# }* j5 u6 `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对他厚礼相待,非常信任姚黄眉。不久将尚阳翟公主许配给他,拜为附马都尉,赐隶户二百。赐爵陇西公。 / x3 e, z/ {. {5 J, e/ g9 q3 X, O' I8 x9 @6 G1 [4 x
姚黄眉为人宽厚温和,学识颇丰,大度无私,其一向极少计较个人得失。太武即位后,更是十分器重他。即任命他为内都太官,迁任太常卿。 8 `) ~+ W3 B( D+ H. u6 \1 T$ s
, ?" l- x6 p8 h" k
姚黄眉去世之后,太武帝非常惋惜。下诏隆重悼念姚黄眉,追赠厚礼给其家人。将姚黄眉陪葬于金陵。 2 ?& e; Y+ `2 W [7 @1 K2 D3 P
0 j. ~8 T1 k: M( s
赠姚黄眉为雍州刺史,陇西王。 $ x) t7 O) `6 k, E1 m- R2 I/ ^4 H t, Q2 C* X
谥号:献 。 : r9 r% K# Z0 r8 ]* h- j0 v9 x. C! O/ z' d: R: h4 g
姚昭(南北朝时期) 0 l4 U4 T N$ q! ]; b1 O1 f4 d , F! u- g/ Z& v- X+ ~ 北燕人。北朝燕国将领。 , q p9 l% w3 T* _7 l 2 X+ H6 D/ h% o; ] [+ U" N 姚昭跟随冯跋征战多年,北燕太平元年(409),冯跋登帝即位,封姚昭为征南大将军。 ( E0 a* w- `7 R- h * ^6 N4 Z9 [9 B: R7 P2 y 及太平二十二年(430)冯跋之弟冯弘(封为司徒中正公)夺权纂位,改号太兴元年(431),立姚昭为大司马。 冯弘贪暴无比,未几,冯弘就将姚昭及其子侄全族四十多人全部杀死。 # |2 M) l Z2 y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15-5-16 14:54
姚昙度(南朝时期) " m1 E4 _, w! _" B8 M, F4 l p% {6 B& ]: y V3 }
南朝齐国人。画家。 7 Z8 l q: Z. n+ b 9 Z- _2 x1 W$ o( S' [9 G 姚昙度为南朝时代著名的画家。谢赫在《画品》中将其排行第三品(中品上),位于画家袁倩之下,顾恺之之上。 & U- c9 z9 G8 }/ i6 p0 g
6 `6 j5 Q% {& |( L2 E. D
姚昙度画有逸方,巧变锋出,魁神鬼,皆能絶妙,奇正咸宜,雅郑兼善,莫不俊拔,出人表意。天挺生知,非学所及。虽纤微长短,往往失之,而舆皂之中,莫与为匹,岂直栋梁萧艾,可塘突屿璠者哉。 - L6 G: K) h8 n
4 K. L3 H3 z. d4 w 姚昙度的画雅俗共赏,具有变化创新的技巧。其对绘画风格的多样化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儿子惠觉,亦为画家。 R* d8 O5 d0 w, M
: n: Y0 [4 M1 p
惠觉(南朝时期) & R, V9 W$ }4 K: d# u: p
5 R0 V, a8 ^0 W6 ^1 | f1 j) g3 }/ E
齐国人。画家。 h1 B2 R: _" O( d! A( C' l6 |$ g# Y
惠觉为南朝时代齐国画家,画家姚昙度的儿子。其出家之后取法号释惠觉。 % e3 ^! w3 b5 H# w. J8 o5 I
! `4 X7 {/ S& H% `: ]
惠觉于谢赫的《古画品録》中排行下品。姚最在《续画品》中评论惠觉的画:丹青之用,继其父之美。定其优劣,嵇聂之流。惠觉有作品《殷洪像》、《白马寺宝台样》,传于世。 " A6 W( x5 c) C2 k 0 h# h; C, Z- Z- m. l0 L 姚翻(南朝时期) 0 w' D& M; n) u0 t+ T " O; T) v. N- [3 v/ z8 `. H+ A 梁国人。 0 X6 V. b9 U3 b9 G% a
+ Q# l! K3 U8 M1 j- Z
姚翻为南朝时代梁国诗人。其平生事迹不详。 1 j% w( D8 w. J0 a! E7 P' U/ M
" s5 s0 d9 H. }2 g( f* X' |/ J, ^
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内録存了姚翻的诗有四首。 ) ?/ i s' c& p. ` * F( C* m G# v+ {5 t7 n D 附其中一首《采桑》,诗题目又称《同郭侍郎采桑诗》 ' P: s" E& N) d3 H% S8 O( ]5 D) g8 q
采桑 # S7 C- V( _4 L! L
. V6 {3 }: ~/ d8 T( D
雁还高柳北, 0 y4 S2 y/ b( x& I2 O: r- n" q( C5 Y$ M- D9 M/ G
春归洛水南。 / P. \' b g( x; ]
+ U; j# X# R" ]# \
日照茱萸领, : q/ W$ s+ N' E( f0 P9 H7 [ 0 y; e( Y5 H z 风摇翡翠簪。 ) g5 n7 @) \+ x0 } 2 w0 n0 L9 r7 R, \( N* ^" W# N6 q* Y 桑间视欲暮, " E6 b. a0 B% n# V7 t
7 x3 o( Z4 z1 Y! E" w 闺里遽饥蚕。 , j* s! R, m4 \8 j0 L 5 R. Y* c2 e0 B9 @) S* f 相思君助取, 5 I9 @' Z) n& p1 J
3 V% \: r5 [+ r
相望妾那堪。 ; L" L6 Y* I/ Z
; D7 P; j' b0 G1 X7 a 姚耸夫(南朝时期) ' j# _" {& S$ ^" P; ?
/ V+ {$ m* W/ P! ^9 l) [# v3 a
吴兴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南朝宋国将军。 ) j8 X; w6 c" E1 o ) u4 P) I* [! w6 o1 `) c0 k* }+ v 元嘉七年(430),杜骥随到彦之进驻河南。当魏国撤走全部守军返回河北时,到彦之命令杜骥镇守洛阳城。此时的洛阳城经历数次战乱,荒废已久,几乎没有居民百姓,更无粮草。后来到彦之战败撤退,驻守洛阳城的杜骥也想弃城而走,但又怕为此失职获罪,可能遭宋文帝(刘义隆)斩杀,只好硬着头皮留守洛阳城。 0 {/ {# X. v! {' k# Y8 U7 Q1 I6 U q2 s, w: [8 @4 L. q 起初,武帝(刘裕)在平定关城,洛阳城时,把战利品及鼎皿旧器都运往南方。在运送的过程中,有一口大钟不慎坠落洛阳河内。及文帝登位,即派遣健将军姚耸夫带领一千五百名士兵,往洛阳城执行打捞大钟运回的任务。 4 N9 G- a) D/ U7 C
- S) \9 N* M4 p. S' q) X, S
正当姚耸夫指挥士兵们在洛阳河岸打捞大钟的时候,杜骥派人送书给他说:“我大军已往南撤回,洛阳城内兵力不足,很难固守。现在我率军补筑城池,修建工事,做得十分坚固,又备足粮草,只是缺乏兵力。希望将军统率士兵共同守卫洛阳城,待胜利之后,再捞取大钟”。姚耸夫听从了杜骥的请求,便率领士兵与杜骥汇合。他与杜骥并肩作战,顽强守城数日,但军粮渐尽,眼看洛阳城被攻破,姚耸夫便率兵撤退,杜骥也弃城南逃走。杜骥败逃之后,先回京复命,对文帝说:“本来我决心以死守城,但姚将军入城即撤兵,致军心涣散,士气低落,故无法控制当时的局势,洛阳城这样就被攻陷了。”杜骥把洛阳城失守的责任全部都推卸到姚耸夫身上。宋文帝(刘义隆)大怒,立即令命建威将军郑顺之在寿阳县杀死了姚耸夫。 2 n# m2 _# [- v* Y7 p9 ]
5 e# j8 {. H$ p5 `$ Q 姚耸夫英勇果断,威武有力,是宋国许多将领所不能比。可惜却成了杜骥的替死鬼。 3 S* Q- [1 |6 Z$ A! T9 y, o
4 B% p* a* j& c* |+ o
姚氏(南朝时期) 6 I3 d8 ?8 N- |0 f! S. m3 Z" T( A
8 ]% ~& }$ x& C( X5 {% c- y, }
吴兴(今浙江省)人。 2 A; k- l( c8 Q( `: K: X8 F5 I/ s0 V" A
4 v/ I- ], W& O 南朝时期,常发生战争,吴兴乘公姚济兄弟三人,大哥姚公愿,二哥姚干伯,在一场战斗中兄弟三人同时身亡。 1 _( _% G. C. v
9 _' v$ G; a' h8 J; C 姚珽为姚思廉之孙、姚之弟。其少年时酷爱读书,发奋努力求学,立志独立自强。之后学有所成,并逐渐步入仕途。姚珽历任定州、汴州、沧州、虢州和幽州等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 3 h0 V; j4 ~9 V% G5 S
+ O4 K8 o3 a: |. {& i/ q7 |
神龙年中, 姚珽被封为宣城郡公。曾三次担任太子詹事一职,姚廷数次力谏太子不法之事,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十分赏识。 : |" }& I0 T; e
& `+ B9 ]! @' I( s 及中宗即位后,姚珽升任右散奇常侍。睿宗即位,其迁户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姚珽以善为政,学识颇丰,功绩很大,深受当时百姓的称颂。其还撰有《汉书绍训》四十卷等。 8 Z [ k. G9 [3 A& l
9 n6 y; y8 g( P2 [8 K
姚珽于开元二年(714)去世,年七十四岁。 7 g ^& P2 W! f( n ^# I
" x7 Z$ }7 o2 [ 姚昌润。为姚珽孙。姚昌润于开元年间(713—740)曾任江南西道宣州(宣城郡)刺史一职。 $ q% F! S; X$ g& H
+ |# l" ~9 J! n1 |) p
姚太(?—595) ; P7 b5 o; ^0 |% C/ g% W. z: d; t/ P
$ k" a# p( y9 w1 Z; G9 i4 g7 P
字拔江。河南河南人。隋代官员。 6 j# F$ j/ B. f- O/ W * _3 G0 B4 `: s 姚太的家族为先祖虞舜时苗国之族,后寿的后裔。其祖姚寿南,曾官任秦朝刺史。父亲姚苟吐,官任京郡太守。 8 ~0 \# ?4 B" c8 B
3 S2 ^% g) I" E4 Q
姚太生而灵异,及长大后懂礼仪,孝悌温恭,守信诚实,而闻名州里。 姚太入伍戊边征战数载,历任强弩将军等职。至开皇三年(583),任荆州刺史。皇开十五(595)年七月,姚太在河南玄酒里舍去世。 & j: U7 ?* Q+ H0 V* e, L7 Z
/ @% a+ Y9 u4 {' z6 l 姚简(隋末唐初) 5 x- h' t% {+ t& s6 a! R5 C q/ F - V* O4 ?* q& X! T 字易夫。生卒籍贯不详。隋唐代官员。 ' g1 I; b; a" J" x& f ' Y% N w' _- e$ L1 G+ k 有关姚简的生平事迹不详,仅知其于贞观三年(629)任山南东道均州(武当郡)刺史(太守)、武当军节度使等职。 : A' Y* }, J& W' b" M, k / c1 n1 k! z4 P/ { 姚辩(545—611) 8 T7 M6 C, @3 K( [" |1 A
/ o$ y" J J U: L9 d% m! ?
字思辩。武威人。大将军。 7 ~; s- w% u: Y3 F% S8 S' z
3 C' I0 o' X# N+ @+ k+ W$ ?
姚辩精于国家边防战事,屡立大功,官至大将军而死,但隋史无传。仅知姚辩于隋大业七年(611)三月去世,十月二十日葬,年六十六岁。隋炀帝杨广诏:故左屯卫大将军,右光禄大夫姚思辩性理和谨,秉心恭慎,历任无玷,式表哀荣,可赠左光禄大夫。 杨广诏。 . g! C* {' @6 F3 o* p 6 e5 X# x8 B" v5 k" l. v4 l3 h8 i 姚辩后被封为左卫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隋书· 北狄· 突厥传》杨素]内载“大将军姚辨出河州,以击都蓝…”。见《姚恭公墓志铭》。 ' U3 w9 l: n" O" L* t" }8 J a( b2 D( N% t% h' P5 B
姚懿(隋唐时期) ; R0 q% l- U. A% Z& x6 b3 f0 n, v7 c+ k( G( j
字善意。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唐代官员。 - i9 ] x7 L2 a _, B: O# Y, J6 z7 s& L# Y$ `! |$ v. J
姚懿曾为唐代宰相姚崇之父,姚懿于唐显庆年间(656—660)历任山东东道峡州(夷陵郡)刺史、衡州、幽州都督等职。为吏部尚书,皇朝银青光禄大夫,文献公。 " M5 [" ` O% l
1 x: G' C! A8 i0 h; W% B
姚元景(唐朝前期) + A# n9 ?: j& G' J2 G( {6 p# \ # _% O6 m1 g8 R, N0 Y" A 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唐代官员。 ( g) l* @; i6 r* i. t& G5 `' c/ p
姚元景为姚懿(吏部尚书、幽州都督、文献公)儿子,宰相姚崇兄长。姚元景曾于周朝(武则天)任潭州刺史,长安四年(704)九月为朝散大夫行司农寺丞一职。 / E6 I! v# G$ i" f3 F( p( e. s w0 x # k1 x5 Z8 G2 ]5 [- u/ u* A; ^7 s% J 姚崇(650—727) 7 _! |2 p( A# A' k
9 H4 Z* `( S3 q% d
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唐代宰相。 5 F4 ^7 }1 }) q0 V! H: q/ k% `4 e1 d1 h4 T$ P* Z8 V
姚崇本名元崇,因讳忌而改名崇。姚崇自幼不拘小节,长大后好学不倦。姚崇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之宰相。 9 ^+ [8 I: b" w" b. ^/ C p, m y# x w; Q' B- b
姚崇曾参与同张柬之等拥立中宗政变。睿宗在位时, 姚崇奏请太平公主迁往东都,以便削弱其政权,后被贬为申州、亳州、宋州、常州、许州等五州刺史,改任灵武道大总管。 + Q; `2 W3 d8 r0 K. M9 n d0 ~0 I, x$ b) ^: L
姚崇于开元年初复职,任兵部尚书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其奏请禁止宦宫,贵戚干预朝政,禁止佛寺道观之建造,奬励郡臣劝谏等事。姚崇纠正了山东等地农民不敢捕杀蝗虫的陋俗,推行焚埋之法,使灾情终于得到控制,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被誉为“救时宰相”。 + S. f5 r0 j( x4 M- K, v" n # M6 z0 r9 ]- k: f& H 姚崇为政注重用人,善于择材而任,史称其“尤长吏道”。 姚崇与另一位宰相宋璟同为开元时期最杰出的宰相,史称为“姚宋”。 0 u4 u& H% N- {/ j# G( S3 m8 _( [9 o2 O
姚崇一贯以天下为已任,从不以官高而凌下、不以位尊而专横。姚崇一生多次被贬斥,仍然赤胆忠心,直谏敢言,实为一位才略兼备的名相。 ( E) t9 f% P8 K. _2 u8 l' A
' u+ [* ~3 \0 v# z# T$ m5 @; ^3 ^ 姚崇去世后,唐玄宗亲自为其撰写碑文,赞誉其: , _4 K$ ^+ ^% g/ I! Y* d3 _ " `" h$ R5 }: S M* k/ V 位为帝之四辅, 5 N/ G0 M a: ?4 H8 u8 {+ ^. O1 \1 ? m. n7 I1 {! o
才为国之六翮, 6 n4 B3 _& _' s5 o8 ?2 I3 u; v8 r; ?% O% ], \% w
言为代之轨物, 0 E/ J" Q% e1 L) ^+ h9 U
. l) \7 \# a7 ` u C
行为人之师表。 # W6 y1 y5 {- P3 k
- X2 y, o, F$ x
姚彝 姚异 姚弈 姚闳姚 " _! m3 N% K- [5 G2 T6 r9 ^ , ^5 q0 O1 T( K" P3 g/ B# n8 G 姚彝为梁公姚崇宰相的长子。曾于开元年间任山南东道邓州、海州刺史,光禄少卿等职。 2 M3 n1 H, s& Y! I: a/ l- D$ P# {5 C: V3 J/ M
姚异为梁公姚崇宰相的次子、姚彝的弟弟。开元年中曾官任坊州刺使等职。 ) O8 @1 ~3 [9 d8 y
& o7 \+ \. C2 k" F- X8 o l% { 姚弈为梁公姚崇宰相的小子、姚异的小弟。姚弈年少聪明好学,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其为人踏实稳重,办事利落乾净。姚弈于开元年间任雎阳太守、太仆卿、礼部侍郎、尚书右丞等职。父亲姚崇一直让他多接触民众百姓情况,在基层职位上多办实事,积累经验为民造福。而没有让他通过科举升职来学取为官之道。姚弈后从右千牛进太子舍人一职,也是平职调动任命。 6 p3 w+ ]7 m: g! w C
, s `) n1 W/ Q/ J8 l) U
姚闳为姚彝的儿子,梁公姚崇宰相的孙子。姚闳于右丞相牛仙客幕府任职判官、侍御史。天宝年初,右丞相牛仙客临将去世。姚闳看到牛仙客病危将亡,就强迫右相牛仙客奏上表,请求让姚弈和另一位宰相卢怀慎的儿子兵部侍郎卢焕替代其任宰相之位。但牛仙客的妻子将此举上奏朝廷,玄宗知道后十分震怒。于是判姚闳死罪,贬姚弈外出任永阳太守,卢焕任临淄太守。 % T) q$ _2 b2 H4 _" C# H ) w$ Y8 ~/ V7 t; U 姚,姚崇之孙。于唐代宗李豫执政期间,历任淮宁节度押衙、山南东道邓州(南阳郡)刺史等职。 - b2 h4 Q- V; @/ z4 r: m& b
( N p) K- y: B6 { 姚思元(唐朝时期) 2 L1 u4 U# q; D4 [/ u4 Y+ A ' | y, Y" q6 s% b' g/ y& A 林泉(今河南省彰德)人。唐代画家。 # [: r; Q0 Q3 @0 A8 \. Q+ C6 E; Z
姚思元绘画多以道释人像为主,尤以人物肖像画著名一时。姚思元创作了《紫微二十四化图》。姚思元所作所画,并不是止于游戏作画,自我娱乐的,而是用来警悟世人。他画佛像也多是利用场地作成图画, 所以传世的作品极少见到。 6 n1 m: A' f- z- `8 Y+ |
* o/ z/ U# Q& p3 P5 Q$ s9 ]& l 《宣和画谱》卷二,道释二有传着,録有其作品《佛会图》、《孔雀佛铺图》及《紫微二十四化图》三件。此外还有《佛光图》、《华岩幢》等。 5 \ V1 H) w& F8 O `/ y
) h3 k* V) n e& D$ l5 p
姚师积(唐朝时期) 3 p# Y4 ]& y5 | f W ( `. @; f, D4 B% g 唐代雕刻工匠。 # n* B7 @$ O# p' N% X
! A9 R' g$ B0 {/ d* ]& F' Q9 @ i
唐高宗李治执政时,姚师积于咸亨三年(672)至上元二年(675),共同雕造由武则天捐资,净土宗大师善导和僧人惠能主持,开凿的洛阳龙门奉先寺大卢舍那佛龛。 + i7 A4 N/ s. e& {
8 C, E ~. `1 a! {. s 大卢舍那佛龛包括一尊卢舍那大佛,两边阿难,伽叶各一尊、菩萨二尊、天王二尊和进士造像。其中最高大的卢舍那石佛,高1714米。其雕刻手法细腻精湛,表情温和,敦厚庄严,富有魅力。在《大卢舍那像龛记》中,有姚师积等名匠的题名。 ! _) u9 G; r. a
`( p8 ^* t A; \ 姚绍之(?—725) 7 r6 C* Q0 }7 v5 q- R/ s2 W2 f 7 P0 `5 K3 o8 W 唐代湖州武康(浙江德清县)人。恶吏。 ( m' C4 `- K9 r# S) y) h% m* {
0 U6 \. ]* Q* I8 P+ {
姚绍之于中宗时初任鸾台典伙,后任监察御史,为武三思“五狗”之一。其为人凶狠,严厉且贪婪,史人称之为恶吏。 ) ~7 o1 M2 X4 Z& F. _- G& C( R8 U9 e. d" T% ~; ]& \
当时王同皎,张仲之等人合谋杀武三思,事未遂被捕入狱。姚绍之奉命审理此案,其对王同皎,张仲之拷问毒打,竟然将张仲之的手臂当场击断,令之疼痛难忍,并诬陷成谋反之罪。姚绍之竟将张仲之家族诛杀,此事震惊天下,朝廷也极为关注。 3 I" V E7 L1 o! W) W6 [7 ?; c" `" \+ _" r% Z( r
姚绍之升任左台侍御史之后,曾贪赃五百万,获罪当死。但姚绍之得韦后之妹保释,被贬黜至岭南任琼山(今海南省琼山县)尉。不久,姚绍之企图出逃回京,被万年尉捕获,将其腿打折。 ) A" _' ^, T, V) T8 t7 J
w- r5 r% b3 t/ N6 i, q7 w
姚绍之后来被召回京城,换任南陵县令。于开元十三年(725)转任括州长史同正,但不准许参与朝政之事。 ; }- J, {; Y' T/ P) E& T- e( ?/ p# Y5 _3 ~
姚仲蝥(唐朝时期) 6 U @1 z, v' u% [; T {% {' C6 ~" f0 C0 T; ?- F; R, a; e0 h$ o
唐代状元。 ) v$ ^9 h/ c! V, D! r/ s
9 u: [9 H* P0 k) k7 ?, u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 姚仲蝥于丙午科举殿试中考取头名,登进士第一甲第一人。世人称之为文状元。同榜进士及第三十二人,科举考官为考功员外郎赵彦昭。 % f* E ], u) |7 q4 U3 b
: x/ q# T9 M. X/ U
有关姚仲蝥正史失传,事迹失考。 2 v3 R& H/ N" q" W - u7 r W- b7 I$ X7 c 姚恭(唐朝前期) & E" ^& U3 G3 `; y3 y% c3 `* F % m- _; w, r [. B+ M4 E6 ^ 籍贯不详。唐代官员。 ) d( K! [6 z$ ^; [( t# s
0 Q( p, B! {5 _' ] 姚恭于唐开元年中(713—741)任陇右道成州(同谷郡)刺史。儿子,姚大德(698—772) 。谥号法律禅师,为大唐荷恩寺和尚。法律禅师于大历七年(772)去世,年七十二岁。 , r2 q& h. |. r) [0 T* X3 c 3 X/ ^* F) K' z& }: { ~9 b 姚希直(683—753) 8 P5 l0 ]# {- @$ Q0 }! ]
9 y- G) } V7 d: @. [- f
籍贯不详。唐代官员。 & A/ s' A$ ]8 f* [ 4 I: f6 p$ J1 O# P( A% W/ v 姚希直曾祖姚霓为隋代左武卫大将军。 ; \, V& h. O- d5 @ Z8 L( y o8 C9 ^ k) j+ z! E. ~
祖父姚感。于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曾任大夫、河南道豫州刺史、陈州(淮阳郡) 刺史、恒州真定县丞等职。父亲姚忠肃,为皇申府文学。 ( h% ] W9 M, n/ i. W0 o
# ?1 g, d$ c' v) y5 k4 z( ] 姚希直曾任汝阴郡司法参军等职。于天宝十二年(753)卒,年七十岁。 % t4 m+ t$ [2 M7 q9 m8 K9 D _# K% R* Y; [: `" C
姚良(唐代前中时期) , n6 H, N! u% e4 S& A8 w. J + u4 F( s' I c 生卒籍贯不详。唐代官员。 ; }1 B1 Z% K/ Y( i, B: A
, d# \" _* Q$ [8 w0 l
父亲姚感。为皇大中(疑在唐高宗时期)大夫、陈州刺史等职。 6 Q* n5 w; B* m$ T) ]0 ]# x* T
* @; U# w: x6 t 行轩玩春日, ) x/ |0 o! ^, ^1 S# r3 O8 c ? ! o8 O$ N ]* y! F 饯席籍芳草。 / m2 H- {( R3 B, A) L9 B3 K 2 M" c' e' `. [9 I, G; d- H 幸得师季良, " d |* c: _/ W: \3 `$ S
! }" K! A$ Q: ^* |0 a$ b 欣留箧笥宝。 ' g+ P. s9 w/ i# c A3 G
4 P' Q( u" K( ~( \, E2 a0 ? 姚南仲(729—803) ( G6 P! {8 U9 c7 T" \& B- {7 y& M
8 w. e* D# i- u1 R# @
华州下圭人。唐代官员。 $ x0 t0 z- A, y" P+ p
2 j/ b- _* p5 o* z- W
唐朝干元年(758)初,姚南仲经科举,登进士第后授太子校书,历任高陵、昭应、万年等县县尉。后迁任右拾遗,转右补阙。 4 X' b. d7 \% O# }/ u& y/ u) g5 m8 H2 D$ a
大历十三年(778),唐代宗的贞懿皇后独孤氏去世,代宗李豫极度伤心,痛惜不已。为了纪念贞懿皇后,代宗便下诏令于都城附近建造贞懿皇后的陵墓。便早晚可以望见于眼中。 # J. o& |; o n* f2 Y/ S
& J Z& m; X2 R3 I; v% R
这一决定遭到不少人的置疑,姚南仲便上书疏谏,其引古论今,晓陈利害,表述得合情合理。代宗李豫觉得他反对此议的意见正确,于是准奏,并嘉奬了南仲,赐绯鱼袋,特别加封五品之职,宣付史馆。 " q, c# X+ T% a3 w0 h: i3 p6 C' S" ~, v2 t( F
姚南仲与宰相常衮善友,交情很深。在宰相被陷害贬职之后,南仲也被下放出任海盐县县令。姚南仲经浙江东、西道观察使韩混荐为推官,奏授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充支使。后诏还京都,历任左司兵部员外,转任郎中,升任御察中丞、给事中、同州刺史、陕虢观察使等职。 ! n7 x$ Y- i9 z+ B( j0 M6 L + {* Z% }8 o: z$ W$ P6 V& H. ~ 贞元十五年(799),姚南仲代李复为郑滑节庶使,监军薜盈珍恃权乘势夺军权,南仲成为他的阻碍,以致多次遭到薜盈珍的诬陷谗毁。因此,代宗李豫对姚南仲怀疑很深。 7 K6 _% i1 t+ {& ~6 @0 @2 o* Z ! o, g/ a- q2 W: L% Y/ c 贞元十六年(800),薜盈珍派小使程务盈带表书进京,诬告陷害姚南仲。恰好南仲的裨将曹文洽也入京奏事,曹文洽知道了这件事,很是愤怒。于是就日夜兼程,快马加鞭追赶上程务盈,终于在长乐驿站追上了程务盈,并于当晚与程务盈同宿过夜。曹文恰在半夜中杀死了程务盈,将程务盈所带的薜盈珍的表书投入厕所粪池内,然后自杀身亡。第二天,驿站人员打理杂务,推开房门,发现血流满地,曹文洽身边有两份遗书,一份内容告知姚南仲,讲述自己杀死薜盈珍使者程务盈的动机和原因,另一书替姚南仲伸冤正义。 + q5 Q# E( i5 N$ l6 x
* D! v: K( i- _6 {2 Y. [ 此事轰动一时,传入朝廷,德宗帝非常惊骇。姚南仲考虑此事件的影响,便请愿回京朝见皇上。 " ]& n# O6 @/ t( @" a) b3 ^; v
' h5 g: }! x- z) A0 W6 C0 i
德宗李适问姚南仲:“薜盈珍扰乱军政吗?”姚南仲回答:“薜盈珍不扰乱军政,臣……”德宗听了姚南仲的奏述,已知其中原由,只是在座上久久沉默不语。 & ^9 Q" U$ _( F4 h" Z ( N$ D$ ^* h4 S3 d5 \0 i 后任命姚南仲为尚书右仆。姚南仲担任此职直至贞元十九(803)年在位去世,年七十四岁。朝廷赠姚南仲太子太保,谥:贞。 1 |8 w; O" x( j9 `+ |/ N, o [$ o' _* _, F9 n. h( ~. B1 Y" b
姚明(唐朝中期) . F3 S+ b& b2 `0 R E" e4 l+ G# o: B Q7 t& w; x2 }' ?
唐代官员。 # B6 t2 W- e/ X& ]0 R. ~4 P/ J c
" i6 Z Z4 S; c/ y$ O8 [ o+ m
姚于唐建中二年(781) 至四年(783),历任都畿道陕州(陕郡)、商州刺史,后改任陕州长史、本州防御、陆运使、陕虢观察使。姚任职期间,其受命治上津道,置官馆以通南方之货贡。唐建中四年(788),迁任司农卿一职。 Y5 H o1 ]. y
4 [" M U$ `- E6 o& Y* i
姚喜诗文,仅存诗一首。 ! F5 P% k) x+ B. t
, N! I; ?1 G; C+ Q" L* j 姚思礼(唐朝时期) 0 X& c" n7 t, h9 u, q, l, Z( a- ~: G; L$ o5 a6 X8 F$ y
生卒籍贯不详。唐代官员。 8 Z9 v; Q" c% [: s
: x! j3 w6 g: M& G3 ?* s+ N. |) S! a 有关姚思礼的生平事迹不详,仅知其于天宝年中(约742—755),任江南东道泉州(丰州、武荣州、清源郡)刺史一职。 / i) E2 N5 X' P( ~9 d' I
3 o* c, X V; h7 ? E
姚况(唐朝时期) C- |6 I! n2 ~1 }' E* ?+ Q
! ^; t+ K' M/ ]+ j$ M2 l 后唐天成二年(927),马殷建立楚国称帝,姚彦章升检校工部尚书,以功拜为左丞相。长兴四年(933),唐朝任姚彦章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2 a8 p1 y- g9 f4 d" \
f- Y8 I/ K Z' I 姚兼济(唐末五代) ; G; f2 b# A* p! J- K ( L$ X. _: H! J2 ]4 v) q( E 五代时期吴国人。音乐家。 4 n$ U' b X0 U N. \( A; a) P
; k" U7 f+ r- @, g 姚兼济喜好音乐,尤善弹琴。姚兼济曾经遇到奇异高人,奇异高人将清风、景云等五种曲调授与姚兼济。这就是世间所留传《广陵散》的遗音。 5 x2 l8 e5 Q! t& f/ c% [: v+ J ) V }: V: L: A/ p 姚佶耳(五代十国时期) ; k# H0 n3 w& _/ l5 d# r
0 W5 J1 k; J( k9 e1 N9 r( G& I+ c. e1 D
江南人。相扑家。 6 c0 w$ a, ~* v/ I& k9 l# B
8 z5 E+ K0 U, Z% m
姚佶耳少年时期就非常擅长摔跤,其敏捷超群,臂力过人。姚佶耳与人摔跤,屡战屡胜,名扬四海而被号称“兼河头相扑都知”,成为五代时期南唐的相扑名师。 1 Z. u1 A7 \6 R* T1 M( o) v& v4 f a6 p
南唐国君李升对姚佶耳非常欣佩,经常邀请其参加各种摔跤比赛。姚佶耳赢了所有的对手,李升很高兴,常常亲自给其颁奬,而且每一次的奬赏皆与他人不同,都是特殊的重奬。 8 P) ?, h5 z$ P% h+ Q
7 ]4 u' y& n. T. [' }6 V 姚佶耳曾经发愿:打败天下所有的好手,然后再出家为僧。然而,姚佶耳相扑多年,始终未遇对手。之后姚佶耳就在庐山开先寺剃度出家,苦行修炼。其曾经因为与开先寺的和尚发生冲突,在众僧人面前,发怒把寺内的巨树一拔而起,众和尚吓惊而跑。 - Y& Z2 ^; N6 g0 V6 c" k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