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9861|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谁能破解枢公的生辰八字?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53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6-14 18:3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日前,义宽宗亲在明朝万民英所撰《三命通会》卷八查到了姚枢公的生辰八字:“姚左丞,辛酉、辛丑、丁亥、丙午”,即枢公出生的年月日时。根据目前我们所知,枢公生于1201年(月日不详),卒于1278年7月23日(农历。见刘时中《牧庵年谱》),享寿78岁。如果能破解枢公生辰八字,即可填补枢公出生月日的空白。% p( R/ m/ i  d9 p
我试着查阅了天干地支的计算公式,1201年即辛酉年,辛丑月即腊月,但是丁亥日却不会计算。
. r! Y+ H+ P; u2 J3 p" l望有这方面知识的宗亲能破解这个难题。谢谢了。
3 I. w4 v, J: d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3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推荐
发表于 2021-6-17 20:18:44 | 只看该作者
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 虽然有以下一些说法来考证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谁发明?最早出现于何时?始终都是一个谜。据说,天干地支的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轩辕时期的大挠氏。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商朝第30代国王)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可能是当时的日历。这也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根据考证,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发生一次日食。这是中国使用干支纪日的比较确切的证据,而使用皇帝年号纪年则是汉武帝时期的建元年号。
& ~$ x) ]1 W( l/ {4 Y% Y+ B  y& X$ J5 t8 r2 d1 v
天干地支与六十甲子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古代中国人民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月、日、时。年月日时就象四个柱子一样撑起"时间"的大厦,所以称为四柱。 古代中国人民制定天干地支的理论,应该有观察和实践基础,不是闭门造车弄出来的概念。比如中医针灸取穴,讲究子午流注,不同的日子和时辰,取穴是有规律的,和天干地支的规律符合。2 f2 o* U0 L% J+ a0 E7 u5 W
  h" o3 a9 k; c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循环组合:甲子、乙丑、丙寅......一直到癸亥,共得到60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如此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年月日时都是60一个循环。60在时间领域是个奇妙的数字。不但中国古代人民用60作为循环,在来自西方的计时法中,一分钟是60秒,一小时是60分钟。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同样,西方计时法中,一天为24个小时,和中国传统的每天12个时辰(时辰也就是大时,两个小时为一个大时)对应,中国用5天作为一个时辰的大循环,所谓"五日一候",共是60个时辰

签到天数: 153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21-6-15 08:10:23 | 只看该作者
丑月是几月# ^& D/ l0 h6 H3 `
阴历以十一月为子月,十二月为丑月,一月为寅月,以下依次为二月卯月、三月辰月、四月巳月、五月午月、六月未月、七月申月、八月酉月、九月戌月、十月亥月。但相者所说的十二月有所不同,是以二十四节气为标志的。每年的立春之日至惊蛰之日为一月即寅月,惊蛰至清明为二月卯月,清明至立夏为三月辰月,立夏至芒种为四月巳月,芒种至小暑为五月午月,小暑至立秋为六月未月,立秋至白露为七月申月,白露至寒露为八月酉月,寒露至立冬为九月戌月,立冬至大雪为十月亥月,大雪至小寒为十一月子月,小寒至立春为十二月丑月。; }0 e8 J3 p0 u! ?1 ]( U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发表于 2021-6-20 11:46:29 | 只看该作者
姚士龙 发表于 2021-6-17 20:18# P. A4 s5 Q2 h0 v. J$ ^, U
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 虽然有以下一些说法来考证干支的起源,但是究竟是谁发明?最早出现于何时?始终都 ...

# O) K( Q. D- X$ T2 N    考古发现,在商朝后期帝乙(商朝第30代国王)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这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1 X5 ^4 r# Q: r5 d* b
    据考证,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曾发生一次日食。这是中国使用干支纪日的比较确切的证据。3 @  M4 U4 ?. ?6 k
    使用历史纪年(王朝年号)则始于汉武帝建元年。9 X  N! Q) |, s8 q2 n( k4 Y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发表于 2021-6-16 21:59:55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明朝万民英所撰《三命通会》卷八能知姚枢公的生辰八字“姚左丞,辛酉、辛丑、丁亥、丙午”?0 D/ z: T7 d5 E5 A- H
+ E+ ]0 `# Y5 {
       姚枢公八柱:辛酉年、辛丑月(十二月)、丁亥日、丙午时
: w$ ]. n8 }; d1 a2 A5 s8 _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发表于 2021-6-16 21:48:40 | 只看该作者
姚小平 发表于 2021-6-16 14:00" n  y& f' K: h6 t! c  Z
我已用微信发给亚峰了!

0 e& k9 G$ X/ U1 J3 {; [     “丑月,不是五月”, S3 A2 ~: Z- k. e2 q+ j9 W5 C
     农历,正月是寅月,由此推算丑月是十二月。对吗?& |! D5 \8 N' i! z: M* E7 [

签到天数: 3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2#
发表于 2021-6-14 21:53:21 | 只看该作者
辛酉 辛丑 丁亥 丙午  m* u, f, Z0 x" x
1201年2元24日,11;36生

签到天数: 153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
 楼主| 发表于 2021-6-14 23:12:42 | 只看该作者
丑月是不是应该是腊月?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5#
发表于 2021-6-15 08:58:53 | 只看该作者
可以找亚峰试试。- M3 ~# s8 m- O+ E" ^$ o0 T3 K$ u

签到天数: 153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1-6-15 09:45:22 | 只看该作者
亚峰近期在办培训班,等忙过这一段才有时间

签到天数: 3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7#
发表于 2021-6-15 09:57:43 | 只看该作者
腊月是指农历的12月 不是五月。
7 h- U4 K/ _, l2 M) V7 H5 S6 g# Q以你所写的是辛酉年 辛丑月 丁亥日 丙午时辰

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8#
发表于 2021-6-15 10:00:26 | 只看该作者
姚士龙 发表于 2021-6-14 21:534 L& E+ A% g* j7 A0 i
辛酉 辛丑 丁亥 丙午
' d% y; a" L2 {  W1201年2元24日,11;36生
$ l0 N# n+ P, Q% h( T
几点几分出生都能算出来?,请教宗亲,用什么方法算的?
! n2 D2 j# U* M9 V$ J' ^

签到天数: 3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9#
发表于 2021-6-15 10:05:31 | 只看该作者
天 地支    甲子年

签到天数: 3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10#
发表于 2021-6-15 10:09:33 | 只看该作者
枣庄姚绍峰 发表于 2021-6-15 02:00
, h$ A: I  L8 S$ A  x9 h% E2 j几点几分出生都能算出来?,请教宗亲,用什么方法算的?
. _8 h+ P" T& u; f% z4 i
六十甲子可以算
8 O% `9 U# G+ N* ?0 ], i5 q8 B% [/ 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8-13 12:0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