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 H' w5 Y+ ^6 s$ z4 X 在这方面突出的例子就是彭和廖立两个人被废黜。彭是投降刘备的四川名士,刘备平定益州后,提拔彭为治中从事。彭一下子处于这么高的地位,不免“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人在他这样的地位难免自我感觉良好,洋洋得意。诸葛亮表面上与彭友好相处,内心里却很厌恶他,多次向刘备密告彭这个人心大志广,不能重用。刘备也讨厌起彭来,抓住后者的一个小疏忽,将彭降职为江阳太守。; ?8 }: V; R: k' a% n0 k% G5 B6 i
' x: D$ ?9 u5 i# r. g) V' ^7 R1 n5 I. F 彭见要去外地任职,很不高兴,就跑去做马超的工作。马超率领西凉残余军队投降刘备,率军在益州北部抚慰羌胡,行事低调以求自保。他问彭:“你才具秀拔,主公非常看重你啊,说你与诸葛亮、法正等人并驾齐驱,怎么让你去外地小郡做官呢?”彭发牢骚说:“刘备这个老兵荒唐悖理,还有什么道理可说!”又对马超说:“将军在外,我在内。我们联手,天下不就能平定了。”马超寄人篱下,又掌握兵权,一直保持着恐惧避祸的心理。他听到彭的话,心中大惊,表面默然不答,等彭一走,马上将详细情况写成表章发往成都。彭随即被收押。" g( x8 S m5 n! N5 y% w% l
' F2 I2 [; G# A" D 后来彭在狱中后悔了,写信给诸葛亮说自己心高气傲、口无遮拦,并非真心反叛,希望诸葛亮能够放自己一条生路。但是彭还是以谋逆罪被诛死,时年三十七岁。 # N% x$ ^& f* ^7 p) Z g4 l3 l& S2 v% [
廖立这个人在前文已经出现过了,就是刘备在荆州时期的长沙太守。担任长沙太守时,廖立不到三十岁,可谓是前途无量。廖立的罪过是当着李邵、蒋琬等诸葛亮亲信的面批评刘备不取汉中而与孙吴争荆州的战略错误。根据联盟一章的分析,廖立作为荆州问题专家做出的判断是正确的,在政府同僚面前谈论政事也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廖立紧接着批评关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前后数丧师众,又批评诸葛亮亲信向朗、文恭、郭攸之、王连等人都是平庸之辈,都是从人,不足与之谋大事,朝廷重用这些人才使百姓疲弊。李邵、蒋琬自然将廖立的正确的评论和不恰当的评论都一并报告给了诸葛亮。诸葛亮以“诽谤先帝,疵毁众臣”的罪名将廖立废为平民,发配到西北偏远的汶山郡。3 {% R2 Z8 O6 @
" U, `' X% ?4 n% P
廖立在发配地亲自带着妻儿耕地拓殖。很多年后,姜维率军经过汶山时,专门去拜访了这位老前辈、荆州问题专家。姜维见廖立还是意气风发、侃侃而谈、高论不断。廖立最后死在发配地。3 l8 _/ Q/ a; I$ Y/ u) n' ]6 R
3 U& P: B& |! N" S% a8 ?0 w0 I
战争体制和诸葛亮的权威统治就是通过这些点滴事件建立并巩固的。曹评论蜀汉政局说:“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内贪专擅之实。”指出了蜀汉的权威政治现实。不管“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意识形态说教是否切实可行,战争体制对蜀汉政权来说是必需的。作为弱国,建立高度统一、目标明确的体制有利于集中国家力量,统一合理调配资源,在乱世中图存图强。就像曹魏是通过推广屯田、务实内政来为战争积蓄力量一样,蜀汉是通过内部的集权来集中力量。客观上,蜀汉人口稀少、生产力水平低,通过屯田耕殖提升国力的空间有限。# t1 O2 g: \; z1 h9 S
! Z3 c. `- L8 f' X# e 假设没有诸葛亮的铁腕统治,假设没有蜀汉以北伐为目标的战争体制,蜀汉在历史上就不会有这么耀眼的作为,就不会有不错的外部环境,甚至会提早灭亡。如若不消灭内部派系,很可能导致党争,致使内部令出多家,政令不通;如若允许彭、廖永等人和有碍团结的言论存在,将导致蜀汉内部人心不齐,政治也会在蔓延的猜疑谩骂中消耗了力量。 1 X8 ?' L- C7 R/ G1 @2 k- `6 D; e! N. H
诸葛亮的举动将一切可能性都消灭在萌芽状态。在国家发展战略上,他并没有错;他的失误在于为政苛刻。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2-6-24 19:51 哈哈,我知道黄忠、魏延是南阳人,还不知道李严也是南阳人。:lol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2-6-26 16:56
南阳出人才。建中宗亲就是姚家的一位显耀人才!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2-6-26 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