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O5 C' s: f( a2 N9 B2 R 韩云梯一到试验场就被分配到主控站工作。主控站在爆心铁塔以西约24公里处,是个钢筋混凝土半地下建筑物,全场的控制指令都由这里发出。韩云梯虽然初到,但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娴熟的业务水平,很快引起领导的注意。不久,经常到主控站检查工作的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就认识了他。" L$ O$ ^3 {, s. i& E
( y& b8 a; i% z( ~. i 1964年8月下旬,核试验进入最后倒计时的“临战状态”。在参加核试验的战斗队伍中和关键岗位上,到处都有哈军工人忙碌的身影。全场各工号测试仪器的安装调试、单系统测试、与控制系统单项联试等均已完成,马上就要开始全场联试和综合预演。 " P( H6 W: M) S1 H8 b2 C7 n& h Q: \, V) K8 z
主控室里只准有三名技术人员,其中负责主控台的操作手责任重大,他要按下引爆原子弹的最后一个按钮。综合预演时,在众多首长面前,操作手过于紧张,对假设的几种紧急情况反应不快,张爱萍看在眼里,摇了摇头。离开主控站时,张爱萍说:“换个人吧,我看哈军工毕业的小韩就不错嘛!”于是,韩云梯走进了主控室,当上主控台的操作手。8 B4 I0 O/ ^5 y1 _" m
& ?5 p8 c- s0 k/ A; E4 G7 x! |: K3 g
主控室的组长叫惠钟锡,无锡人,曾留学苏联,回国后从事核武器引爆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人品、学问都让韩云梯钦佩。另一位叫高深,也是留苏归国人员。他们的任务是管理监视台上的各种控制、监测仪表。韩云梯把他俩当成老大哥,虚心请教。三个年轻人像亲兄弟一样,朝夕相处,配合默契。# k. T' b. |3 F6 C3 l
. U9 p& G2 o! c/ }$ R) u" ?0 e
主控台上有一个红色的“紧急刹车”按钮,它是为起爆前10秒之内出现异常情况时使用的。如果给引爆系统的同步装置所加的电压没有达到预定的下限值,或电压超过预定的上限值,都要立即紧急刹车。 7 R1 Q0 r5 \6 Z& A( w! N" H& A+ P6 z1 M' E! ?
在全场预演“零”前20分钟时,程序都还正常。当“零”前10秒时,给同步加高压的信号发出后,惠钟锡监视的一路高压不正常,他立即发出刹车口令。主控台操作手韩云梯实施紧急刹车,全场停电。这时,在“零”前4秒左右,全场哗然。经过检查,发现送上塔的电压没有达到所需的电压值,更换变压器后,又做了多次单项试验,没有再发生问题。9 B" e7 r; D0 }3 A2 V, |+ z
/ a* D+ j [9 O. N2 u% W S5 |" @ 尽管如此,韩云梯对紧急刹车一事仍是心有余悸。在10秒内,从监视、判读到传递、操作,直到高压稳定下来就要占去4秒,剩下6秒,如果出现异常,监视台的两个人要先后判断,取得一致意见后再向主控台发口令,时间过短。& C* m( I. j5 G% x) P
/ ^# K2 Z @- r; f4 \; H Y& J 怎么办?经过思索,韩云梯想出一个解决方案,就是把“紧急刹车”按钮由主控台移到监视台上,如果出现异常,由惠钟锡直接操作岂不更保险?何必先发出口令,再让操作手去执行,费两遍事。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2-6-29 15:59
韩云梯把想法向惠钟锡和高深说了,他俩皱起眉头说,主控台的研制单位是个大所,早有话在先,不允许更改线路。再说,一旦改坏了,谁也负不起这个天大的政治责任。但韩云梯觉得,共产党员要说真话,讲老实话。 1 m) J. Z. P) D5 u ^, L4 j3 z9 A8 `# r" Y7 A
翌日,韩云梯找领导谈了自己对改装主控台按钮的意见。各级领导研究了韩云梯的意见后,同意了他的意见。韩云梯凭借扎实的电子线路基本功,很快完成主控台和监视台的电路改装,克服了紧急刹车时反应时间过短的问题。 ; `3 i) l4 m# r
3 [1 p: B/ d. I& q
“596”工程画上圆满句号1 ]: ] B% p) e: o' O; b7 B
* N8 w+ I# W& @: p; m
1964年10月14日,张爱萍在新疆核试验基地宣布:经中央军委研究决定,原子弹试验的零点时间(即核爆炸时间)定为1964年10月16日15时。 9 ^9 M% ^5 O1 Q8 m6 u/ ?. P3 i" c! o6 t8 D
10月16日,103米高的铁塔在晨曦中傲然挺立。试验场笼罩在一片紧张肃穆的气氛中。随着卷扬机发出巨大的轰鸣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端坐在吊篮里,冉冉升空登塔。上午9时,李觉、张蕴钰和科学家陈能宽等一起登塔,他们要陪同四个安装手给原子弹安装起爆雷管并接通电源。李觉置身在铁塔顶端,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安装手的每一个动作。他的身旁静静地躺着重达3吨的庞然大物,原子弹的外形是个直径约一米的银白色大圆球。& b& [4 B/ \ }7 z
, w: @* a9 ]/ {# T& m# i 安装检测完毕,李觉又检查了一遍,才下达撤塔命令。在塔下,他掏出钥匙,打开电闸箱,轻轻合上闸刀,然后挥手带领大家离去。" y- k) |2 n" w' i7 s
. T+ {# l# c7 n- ~7 s p 14时30分,在距离铁塔60公里的前线指挥所,张爱萍通过保密电话向周恩来报告:已完成试验前各项工作,一切正常。 * [0 m" | P# e5 P8 D, |8 ~ : N7 n F% n+ n; I 周恩来听完报告后,批准按时起爆。 / N: R k) g- G' r # \- N8 ^" _2 x; T( E8 ^+ ?+ M 千里戈壁,一望无垠。张爱萍、刘西尧等核爆前线指挥部人员和应邀前来观看核试验的新疆党政军领导王恩茂、赛福鼎、郭鹏以及参与核武器研制的科学家们都站在观察所的“观礼台”里。3 D9 Q5 v% h1 N' a
: `( x' L% t% l( M9 s* }
在“观礼台”里和科学家们站在一起的,还有研制核爆检测设备的三名哈军工中年教师:赵伊君、花栅和傅信礼。 4 a! J8 a! j& j9 h+ K0 M8 S% A* x* x( l
李觉和张蕴钰进入主控站,把塔下转控站的两把钥匙交给试验总指挥张震寰。张震寰沉默片刻后,下达指令:“开启主控台的罩盖,韩云梯在主控台就位,惠钟锡和高深在监视台就位。”1 G- v: L4 W5 { u
/ g- J; z. p( s' T" v4 z' T) V u 面对主控台上的指示灯和按钮,韩云梯神态自若。按照预定程序,韩云梯按下30分按钮,全场所有系统进入程序控制;按下15分按钮,引爆系统加电。 . M( |; ~+ ]' d' p- A, g3 X1 `, U8 @) U- B. W. U9 L. v* _4 l
14时59分50秒,韩云梯按下了10秒按钮,同步装置加高压。此时,响起一个女军人清脆的报数声:“9、8、7、6、5、4、3、2、1,起爆!”就在这最后的10秒之内,原子弹自动完成了雷管点火——炸药起爆——能量向内心聚焦——高温高压压缩铀-235材料——核材料达到超临界值——中子轰击原子核——原子核产生裂变,释放出大量能量的全部过程。9 B& F' W/ t" K: s" J# W
$ D9 k9 k; M) t
15时整,随着韩云梯向下一按,准确地完成了一个划时代的动作之后,靶区顿时发出强烈耀眼的闪光,顷刻间感到大地也在晃动。光辐射、冲击波已过去,人们蜂拥着跑出工号和掩体,只见靶区上空火球已转为烟云。烟云渐渐与地面吸起的尘柱相接。烟云顶端在向外翻滚,又白又亮,烟云底部巨大的吸力,吸引烟柱上升,上升至七八千米的高空,这是典型的核爆炸蘑菇状烟云。它宣告了催人奋进的“596”(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代号)工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5 _: J" E5 M) ~1 q 5 M; C- F; ` i- s. G3 p2 p 张爱萍拿起直通周恩来办公室的专线电话,兴奋地报告核爆炸成功了。周恩来第一句话就问:“是不是真的核爆炸?”张爱萍继续报告,我们已看到火球,蘑菇云正在上升,铁塔已经消失……他又把核爆炸的雄奇壮观,变幻升腾的蘑菇云的景象报告给周恩来。 ( w1 Z0 Z& S; f * a* C/ x! i8 G: `- v4 Y 周恩来豪情万丈,朗声道:“很好!我代表毛主席、党中央、国务院,向参加原子弹研制和试验的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毛主席正在人民大会堂,我马上去向他报告!”张爱萍立即通过扬声器传达了周恩来的祝贺。顿时,试验场上的欢腾气氛达到了高潮。在主控室里,韩云梯、惠钟锡和高深三个人拥抱在一起,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K7 }3 \" u6 S8 b1 \% L; ]/ D: d
: H. c2 x7 }; l$ O; ]; I
10月16日晚,新华社发表了新闻公报,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十五时,中国在本国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实行了第一次核试验。中国核试验成功,是中国人民加强国防、保卫祖国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对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同时发表了政府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