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历史纵贯线』〈转〉[图文]刘思齐洒泪忆岸英:他是被汽油弹活活烧死的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2-7-11 18:54
标题:
『历史纵贯线』〈转〉[图文]刘思齐洒泪忆岸英:他是被汽油弹活活烧死的
刘思齐和毛岸英的合影
; o& A1 Z! N" p* G& H( q2 T
长篇电视剧《毛岸英》去年在央视黄金档推出,剧中鲜活的人物塑造、真挚的情感流露不光令很多有着一定历史记忆的观众动容,同时也激活了不少80、90观众的心灵感触。趁着电视剧热播之际,身为80后的记者崇敬夹杂一丝疑惑地走近毛岸英的遗孀刘思齐,端坐在八旬老人身边,听她追忆那些最刻骨铭心的往事——
% J. G8 M9 a5 E+ f: P, w0 N
记得在半月前《毛岸英》的开播会上,刘思齐老人就难掩激动心情,数度泪洒现场。她说:“我是不幸的,18岁与毛岸英结婚,不到一年他就离我而去;可我又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我走进了毛主席的家庭,受到了领袖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在和平年代长大的年轻人其实很难理解她这番话中的全部感受,这是怎样一段经历,怎样的两个人,不到一年时间的婚后生活竟能在往后的六十多年里依然绵绵延续着如此强烈的情感?带着疑问,记者走进刘思齐老人的家。眼前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一个人生活,没有保姆,自己料理家事,她给人感觉非常理性,话语清晰,条理性很强,态度随和、平静,可每当回忆起毛岸英时,她又不禁眼圈发红。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幕是,她仿佛比我更困惑,反问道:“我很不理解现在的年轻人,流行歌里唱,‘不求天长地久,只为曾经拥有’,你们怎么会如此轻率地对待爱情呢?”
, G6 O& z5 a7 b
和编剧谈了十天,边哭边说
9 r: v& R7 |9 F' C* N' i# h! `
记者:将毛岸英生平搬上荧屏是您的主张吗?
6 M5 N# o2 _, m4 d
刘思齐:是的,这个想法上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了,那时候刚有些电视连续剧出来,我觉得这个形式很好,可以把他的一生详细展开。从那时起,我开始收集资料,把听他说过的一些事整理成文字,沿着他的成长经历,跑遍各地收集资料,只要是我能收集到的。
. f$ Y/ l. d8 @7 t
记者:这么多年!您是不是遇到了一些困难?
- A) k4 K, z+ {( V; C2 J0 X
刘思齐:是经济问题。拍电视剧要有钱,我没有钱,也没办法去筹集这笔钱。如果由国家出钱拍,是有规格的,我不愿意求人,而且我觉得要是国家投资了,那肯定就有一批人要来参与这个工作,但他们的追求和想法不一定和我的设想是一致的。所以一直拖,拖到两三年前,我朋友给我介绍了导演刘毅然,那时候我刚刚看了他执导的电视剧《星火》,非常感动,我甚至没敢看最后一集,主人公要牺牲了,我实在不忍心看下去。有这个前缘,我就很愿意和刘毅然交谈,预感到他可能会懂我的想法,谈过之后,我感觉寻找到了一个知音。
. r* C& j7 V3 V% `2 b7 {9 S
记者:其实,您最担心的是什么?
* S( C5 c$ g5 @1 j# ^- w
刘思齐:曾经有个导演来找过我,想截取毛岸英人生中的一部分经历分别拍成两部电影,一部是童年流浪生活的经历,一部是抗美援朝期间的事,我坚决不同意,这样就把毛岸英扯碎了。而且,他们的剧本也不是我要的感觉,很老气、很八股的,我不同意,后来就没再参与。我希望电视剧能把毛岸英,一个真实的人,活生生地表达出来,就要有很多很多生活细节,为什么他最后献身于另一个国度?这和他的成长,母亲对他的影响,父亲对他的教育,他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所以,我把我收集到所有的资料,原本是准备写回忆录的,都交给导演,还有没写下来的那些细节,口头和编剧谈就谈了十天。
; `: |4 K; E7 @4 E5 T
记者:把往事再翻出来回忆、讲述,那些天对您来说,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7 B n8 O2 s; G5 m+ Y* \
刘思齐:这十天是很痛苦的,边哭边说,那些都是令我最刻骨铭心的事情。我把我的一生大致上都讲的比较详细,尤其是内心的生活,可以说是个人的隐秘。那些事我曾回忆过无数遍,我觉得他总是活在我心里,随时随地不由自主的就想起来了。后来,他们给我看写好的剧本,我又开始流泪,从初稿到定稿,然后是样片,几乎是一路哭着看完的。
( j# E9 e, c. [; ^( R1 T
※本文转摘自历史网(
www.lishi.net
)详细出处请参考:
http://www.lishi.net/html/mingren/2012-07/4859.html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2-7-11 18:55
对离别时的淡定,内疚至今
# @2 C) H/ M. i/ I
, y" r* p2 a/ ^8 l5 B
记者:为什么时隔几十年,您还有如此强烈的伤痛不能释怀呢?
$ |4 x* J( V! f5 p8 ]% R" q
6 S! t, Z k: C) F& f7 d9 W
刘思齐:这个人活着的时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他太坎坷了,他的内心那么大,但他的生命太仓促了。我自己也想过,为什么他一直离不开我的记忆?大概就是他的经历使我刻骨铭心,还有我们结婚时间不长,短暂到还没有出现磨合期就突然结束了,所有留给我的印象都是美好的、幸福的,相互非常挂念的。所以,每当回忆起他的时候,都是幸福和甜蜜同时向我涌来的,还有……就是他死的太惨了。
1 a* e" t' h9 B5 x1 o2 c
$ _" Y* Z8 G: B* v
我记得1946年胡宗南进攻延安的时候,我们撤退到后方,有一天天气很好,一个干事长在阳光下晒资料,他叫我过去帮忙把照片一张张打开晒。突然就有一张大照片,都是烧焦了的人,我不敢看了,问他是什么,他说是“四八烈士”的遗体。那张照片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后来毛岸英死在汽油弹底下,是被活活烧死的,所以我一直把那些照片上的人和毛岸英的遗体联系在一起。当时发现他遗体的同志告诉我,他全身的衣服都烧掉了,只有腿上的一块呢子还在……“四八烈士”的遗体和毛岸英的遗体在我的印象中是重合的。
: V) Q! |9 r* g3 h
! F$ _3 z( a. ]1 [
记者:您有没有想过,如果当时毛岸英告诉您是要到朝鲜前线去,您就有机会留住他,那么现在的一切都将不同了。
4 A j2 d) K: y; i
0 s7 {8 @5 |# N! q9 Y' [
刘思齐:我留不住他的,他跟我告别的时候已经全部决定了,他第一次陪着彭德怀去沈阳的时候就已经是彭老总的兵了。去朝鲜的事,他一直瞒着我,最后告别时,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瞪着两个眼睛直直地看着我,然后转身就走。我当时什么都不知道,木呆呆的,根本不理解他为什么会那么激动。每当回忆起这个情景,我都非常痛心和内疚,他抱着这种心情告别,而我就淡淡的,什么也不懂……其实就算我知道他去打仗,也不能改变什么,留是留不住的,但至少我能对他多表达些,不至于带着如此强烈的内疚生活了。
& {5 P: c& Z3 S: l; }0 B
: C: q2 w! [1 t1 w1 _0 C1 ]& g
人物是真实就行,无论优缺点
' k a+ C5 u) V q4 t, w
0 i, I' T' q$ d
记者:这次您亲自把关,毛岸英的形象是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影视作品吗?
1 m1 E) k, Y6 T a1 @
L8 I% v D$ s5 G, S3 G, f4 `
刘思齐:以前电视剧也好,电影也好,有些出现过毛岸英,但编剧、导演显然对他不够了解,是非常的不了解。比如,毛岸英出来就站在毛泽东旁边,呆呆的,唯唯诺诺的,根本就是把这个人给毁了,好像个傻瓜一样。可反过来,电影、电视里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常常是精明能干,还挺有人情味的,那时我心里就有个想法,既然你不了解,就不要写他,他既然出来了,就应该有鲜活的生命,不是吗?
+ n! B' w2 R4 k
2 g5 ]9 A4 S) k3 F9 _6 O6 `
所以,这次拍毛岸英,我和导演说希望表达出真实的他,他很热情,很执着,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很上进,还有点直率,天不怕地不怕,他不怕人家对他的误会,他坚持真理,不管你是谁。在他爸爸面前,他是很放松,很亲热的,他们父子关系非常好的,也会开玩笑的。我就需要一个真实的毛岸英,至于是缺点还是优点,就让观众去体味吧。比如,他和彭德怀下棋,彭德怀要悔棋,他就不让,有人就在网上说,干部子弟对上级不尊重,从另一方面来讲,他没有等级观念。他和彭德怀很亲切的。要是把他表现成一个见到彭德怀只会立正敬礼的,那不是毛岸英。
4 y u- e0 F: @) N0 L
/ X/ g, n7 \/ ^9 v
记者:您在片头以讲述者的身份出现了,那是在朝鲜实地取景吧?
/ h* F. c+ j" M% v; d1 D
. f2 M$ x' ]) R. p8 ~+ y# [4 n# B# C
刘思齐:对,我和摄制组一起去了朝鲜,在岸英墓前,因为导演说我应该在片头出现一下,从我的口述引出这个故事,我觉得可以。我不是扮演,不是在那里演戏,当时导演就让我站在毛岸英的像前,我以为只是留一张影。我就站在他的雕像前,我去摸他的脸,想着他已经烧没了……一个人怔怔地出神,当时周围剧组的人在干什么,我全不知道。后来导演说,当时在场的二三十个人全哭了,这就是我在全片的唯一一个镜头。
8 |9 V; ^3 d- S+ R& U: L
( u) d6 ~7 y5 w
记者:您年纪大了,去一趟朝鲜身体吃得消吗?孩子们没劝您别去了,讲述者的镜头其实在北京也可以拍吧?
, T: x1 Z4 i; a
& Q; W5 n [ h' {
刘思齐:孩子们是再三叮嘱我,不要太累到自己了,不要太动情了。但剧组通知我要去时,我没想太多。去朝鲜前,我住院一个月了,病稳定些,刚出院收拾几件衣服就赶去飞机场了。1959年我第一次给毛岸英扫墓后,回来大病一场,像毛主席汇报时,他很难过,他说了一句,将来有机会你到岸英牺牲的地方去看看。后来我又去了几次朝鲜,都没去过他牺牲的地方,我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就一直没有提。直到2006年才第一次去,那次都是亲属,唯一的目的就是扫墓。我每次去朝鲜,都觉得可能是最后一次了,但如果将来还有机会去,我还是要求去。
/ A+ l. p9 e: F' ?
; ?, K8 a! [* j+ O$ N6 l
演员要阳光清纯,不要抛媚眼的
# |/ ^; W" N% M- X
) o& o' h' F" \
记者:饰演毛岸英和刘思齐的演员您参与甄选了吗?这方面,您有特别的要求吗?
: ? O' ? U3 d( }; J" O$ O
% n) c/ a1 q% w7 t0 a
刘思齐:导演选的演员,把照片拿给我看看。我跟导演说的第一个要求是,不要用名演员,因为名演员的脸大家都熟悉了,在观众的印象里总是会留下他曾经演过的角色的影子。还有,演毛岸英的演员要有阳刚之气,演刘思齐的,我希望比较清纯,大方的,不要那种老在电视上抛媚眼的。
7 M2 j% P4 p0 u* D1 T. ^1 T4 {' n6 z
: F9 x% V% ?7 l! K5 ]4 `# y" c; |
记者:您对演员的表演满意吗?
0 N6 G4 ]* _$ E$ R8 Y
" _% I' k* v' @
刘思齐:这个片子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演出来一个活生生的毛岸英,我觉得毛岸英回来了,又重新回到我的生活中了……为什么我从头到尾一直流泪,就是觉得这个人好像在我旁边,他回来了。第一次见到演岸英的于晓光时,我就有很亲切的感觉,他见了我很紧张,我对他提出,要再阳刚气一点,再活泼一点(左上图)。后来他把岸英淘气的一面也都演出来了。演刘思齐的小女孩,我挺心疼她的,我看到她那么年轻,那么单纯的一个80后女孩,让她演我那时候遭遇的那种撕心裂肺的感情,逼着她去表达出来,我觉得非常残酷,我不忍心,怎么能让一个女孩子重复我曾经经受过的那些呢……
3 Z" X M" J5 |* Z7 U) n! F3 |
/ \+ n1 ^0 L0 y5 ]7 H0 K
对网上一些流言,不吐不快
; B8 ?0 _7 {$ C+ ?0 V4 E# J" [7 h a
/ C, A9 t! O0 i6 J1 k
记者:全片有哪段情节拍得特别打动您吗?
8 }' M% A9 X# l3 l' }9 p
: j6 X3 [4 W0 [. ~- ]1 s! c
刘思齐:我最喜欢的就是杨开慧牺牲的情节,毛岸英在铁窗内呼喊着母亲,杨开慧最后回头对儿子的微笑。可能当时的情景没有那么美,但这个情景在毛岸英的心里是永恒的,也是他最后毅然赴义的动力。
# |: f. q# p- K1 v* @. C
k, G# Z" y" B k% @& d
说到这儿,我有几句话特别想说出来。我住院的时候有个同事去看我,告诉我网上有人写毛岸英是因为做鸡蛋炒饭而暴露目标的。这些毫无根据、不负责任的言论让我非常难受,因为我……我就想到,一个烈士献出他生命的时候只有28岁,他在献出自己生命前,遭受了人类所能忍受的最痛苦的死亡方式,他是活活烧死的,除了古代的凌迟,没有再痛苦的了。网上究竟是什么人,可以对这样一个烈士说出那种话来?他们的心得是多么冷酷?鸡蛋炒饭!朝鲜战场那么艰苦,哪里来的鸡蛋,哪里来的大米,那时候他们吃的是没有破壳的高粱米,排出来还是一粒粒的。
, L- j; q% Y9 u' D% H- V
3 g1 C' @ G. F3 l4 X
记者:您平时也上网吗?
( ^# X7 y! b# P2 L9 N
5 J7 W# j2 h" r, F) d$ e# T
刘思齐:我不上网,网上什么样的言论都有,我年纪大了,应该过平静的生活。其实,像电影、电视剧也看得很少,很多都太不真实,看不下去。比如那个《潜伏》,大家都说好看,推荐我也看,我母亲就是做地下工作的,看了个开头我就觉得绝不可能。地下工作不是儿戏,怎么可能给潜伏在敌人最核心机关的工作人员派一个那样的傻大姐去当太太呢,就算派,也一定是千挑万选最精明,最能干的。可能电视剧这样拍很好玩,观众好像看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热闹,但在历史上,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不可能发生这种事的。
2 c# {! C. o3 C# Y* Y
9 |% v8 [1 @) N$ Z2 ^
为这部电视剧我已经尽力了,我希望看到这个电视剧的所有观众,不管是年纪大的,还是年轻的,知道毛岸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战争年代献出了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希望他的精神能够让年轻人了解老一辈人所走过的道路,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目标,引导现在的年轻人多多关心祖国。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