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吗? [打印本页]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7-20 10:31
标题: 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吗?
(转帖)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
  x1 U8 V# [7 B$ J' }0 |
1 C3 e  U, m+ b0 K6 ^
     有的“同姓”其实根本没关系。
* m3 R) p2 x; k- i& N; x
  中国有句俗话,“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朱炳国先生告诉记者,“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S& U  f8 o9 g% l; ^/ ]4 f
  为何是误解呢?朱炳国说,根据他多年研究家谱的经验,中国历史上改姓的事情,其实常有发生。
: Q+ [9 ~. }$ ^( b& N1 {5 T  “例如,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李、赵、朱这三个姓,很多就是从其他姓改来的。这三个姓曾经是‘国姓’,皇帝常常会把‘国姓’赏赐给他钟爱的臣子,自然‘国姓’就越来越壮大了。还有,我们常州有个独特的姓‘恽’,就是从杨改来的,这里面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5 c5 h' y: x; W+ K  j8 g9 ~% ~
  朱炳国说,他还曾经见过“第五”姓的家谱,这个复姓,其实是从“田”姓改来的。“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国,国君姓田。秦灭齐国后,将田姓发配各地,这些发配到各地的田姓后人,分别被冠以‘第一’‘第二’……直到‘第七’七个不同的姓。后来,只有‘第五’一直保留了下来,东汉还有个名人叫第五伦。在江苏的江都也有‘第五’的后人,他们是元朝从山西迁移过来的。”: P  K& q3 z/ G; Y

2 o0 n, \4 r+ l( i1 V. n5 E: E     1 o: L7 Q0 i( t: Z( N% A
       我说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 我说同姓五百年前未必是一家。这就看你从什么角度讲,你强调什么角度;什么事物都有其特殊性。6 w* e" ], M! ?. u- g
       萍乡姚道信说天下无二姚,人人可以说天下有多姚。
7 V( q# z) k' s       姚网的网前话天下姚姓是一家,人人可以说天下姚姓是未必是一家。5 f4 r/ Q, `+ k6 w; v
) |! B# W: Y* x3 D
       你同意我的说法吗?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7-20 10:40
同意你的说法。+ i5 J, h' N8 k5 ^+ {6 I: K' @" P
鸡蛋从外面打破的是食物,从里面打破的是生命;角度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2-7-20 10:40
具体到我们的姚姓,有改别姓为姚姓的,但好像还没发现被赐给别姓而姓姚的证据。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7-20 10:44
朱炳国说,他还曾经见过“第五”姓的家谱,这个复姓,其实是从“田”姓改来的。“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国,国君姓田。秦灭齐国后,将田姓发配各地,这些发配到各地的田姓后人,分别被冠以‘第一’‘第二’……直到‘第七’七个不同的姓。后来,只有‘第五’一直保留了下来,东汉还有个名人叫第五伦。在江苏的江都也有‘第五’的后人,他们是元朝从山西迁移过来的。”2 {' B/ h7 ~& d# v
* S+ r# N8 f- j- \8 T0 R4 ^
    这是难得的舜裔“第五”姓的信息,说明“第五”姓存于现世。早在清康熙年平远姚滙川姚尲(太守公)在“姚氏分姓二十九姓”、清光绪年会稽姚振宗在“姚姓衍别姓七十余”就指出“第二、第五、第八”是舜裔。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2-7-20 10:55
下边是我在“姚姓历史文化”栏目一帖中的部分内容:* g- z0 r1 N' F3 B9 U
···《世本旧文》田皆作陈,从其始也。其书断自三代(夏商周),迄于汉初,汉以后例不当阑入,故止于汉初王氏、五王氏、法氏。而庐国之后之庐氏,编次最后,似其补遗也。仍之。今取汉以后别出氏族,汇次于后:
( W1 x3 G7 g& q3 s( Y6 o第一氏. T+ D8 k( m% v, M" K
第二氏+ k$ P. A0 |. q5 O
第三氏+ L0 w) B6 k4 a! a
第四氏: i  n. _! V9 O
第五氏4 }9 i2 M' u# D" J5 Z
第六氏7 q/ Q  j7 q! I' z& J
第七氏. h0 ]% X/ q# t3 J% Z: z
第八氏8 }2 Z( U8 |# h# I# V
《潜夫论氏姓志》:汉高祖徙诸田关中,有第一至第八氏。《氏族略》曰:田氏之族见于后世者,有第二,有第五,有第八。又曰:第二氏,其先齐诸田,汉武帝徙之诸陵,以门秩次第之。田广之孙田登为第二氏。又曰:第五氏,妫姓。齐诸田之后田氏大族,汉初徙園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又曰第八氏,《风俗通》云,田广弟田英为第八门,因氏焉。王莽时,有讲学大夫第八矫【《元和姓篹》云:望出陈留。】1 e0 S# P4 R9 e
《邓氏古今姓氏书》辨证第三氏:汉武帝徙诸田于園陵,以门族次第为氏,田广孙田癸为第三氏【按:此似即第二氏田登之伪】又曰:唐有第五华弟琦相,肃宗又有宦官第五可範【《元和姓纂》云:望出京兆长陵。后汉司空第五伦,字伯鱼,生颉,将作大匠。伦曾孙穜,兖州刺史,又获羌校尉。第五访,亦京兆人。又曰:第五琦,生峰、平、申。峰,台州刺史。平,京兆兵曹。申,御史中丞】
作者: 姚德泉广西    时间: 2012-7-21 09:10
后辈的我在学习了,
作者: ydw35    时间: 2012-7-21 09:22
很好的知識和學問。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2-7-21 10:28
学习了.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