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编辑和再转发】 《民间宗祠里的乡愁》 [打印本页]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3-7-28 07:34
标题: 【编辑和再转发】 《民间宗祠里的乡愁》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23-7-28 10:43 编辑 ( C9 W5 x. B; _7 I- n; R
% e) y" w/ T. O& K
- g+ s2 f, Q; U/ U/ v, D6 ~
转发者按:
   原著作者对 晋陕豫等 7省3155 座民间宗祠进行了田野调查,呼吁保护民间祠堂以记住乡愁和保护传统文化。作者是谁 是什么人?
   《民间宗祠里的乡愁》出处:姚网,天南地北姚润祥转帖。文章字太小,不利阅读,故编辑和再转发。

/ F0 V- |7 P) d2 ]7 Q! c6 J

$ h+ Q3 l! p: k
民间宗祠里的乡愁

3 \9 \' `8 X/ A; ~# b% H# R7 U% Q3 D
作者:未知未明
来源:姚网,天南地北姚润祥(2023-07-27) http://www.yaogens.cn/portal/for ... ra=&_dsign=3765a67b\$
$ j# t; ]+ B% D% I2 I$ [8 a6 P
   族观念是在中华大地形成的一种社会性价值观念,在现实中,“帝王宗庙”和“民间宗祠”是“宗族”的两个重要载体。特别是“民间宗祠”,像一种乡愁记忆的烙印生成,更像加盖在中华大地乡土村落的“民间印章”,给了学术研究一个丰富而美好的探究向度。宗祠流变:由家国同构看社会功能。追溯宗庙与宗祠,可至原始社会晚期。《古今图书集成·宗庙祭奠》中记载:“帝喾高辛氏始立宗庙”“帝尧作七庙以享先祖”“帝舜立七庙”“夏制因唐虞立五庙”“殷制七庙”等。
  
   周代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政治基础上,建立了以宗庙为核心的礼制制度,周礼礼制规定:天子立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士以上也可以设家庙,后代的品官亦大多建有家庙,这也是中国祠堂诞生的标志。汉代祠堂通常建在坟墓旁,于是有了墓祠。经历唐代家庙礼制的形成,宋代祭祀祖先的场所称为“家祠”,“国有宗庙,家有宗祠,所以崇报享,而齐众志也”。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和发展,祠堂作为尊祖、敬宗、收族的场所,承担了社会教化的功能。朱熹撰写的《家礼》论述了祠堂的建制和祭祀的礼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家庙制度。
$ V. q2 f/ E! u  e5 O0 M
  帝王宗庙因备受瞩目而传承有序,民间宗祠虽然没有卷帙浩繁的典籍援引为证,但同样有着丰富而广博的民间基础和情感纽带。这种“处江湖之远”又无处不在的民间宗祠,见证、维系着以家族为主要社会构成的传统文化和乡村文明。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漫长的中国社会,在家国同构的前提下探究宗祠文化,首先要了解中国社会的特殊宗族文化。宗族是地缘和血缘关系及同宗同族的社会单位,宗祠是血缘崇拜、宗族凝聚、宗族文化的中心,也是构成乡愁的重要符号。宗祠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承担着昭祖念先、启蒙告诫、道德教化以及宗族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体现了宗祠营建者及使用者对道德观的自觉追求。在历史潮流和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在乡土中国与城市中国的行进过程中,民间宗祠以乡土和乡村作为灵魂栖息地。而对崇尚“落叶归根”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来说,民间宗祠在故乡与异乡、乡土与城市、海内与海外之间同样构成了强大的心灵共鸣场。宗祠考察:由建筑空间看文化叙事。相对于帝王宗庙和富庶乡绅,晋陕豫地区的民间宗祠同样既有对庙堂的效仿,也有对江湖的兼容,同时也生发了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多样性解读。这一地区民间宗祠大多为三进两院式祠堂。空间布局以围合院落为主,形成了内部开放、外部隔绝的典型空间模式。建筑中轴线清晰,轴线上的布局依次为大门、享堂、正殿,大门到享堂、享堂到正殿都属于过渡空间。建造宗祠时必须遵守中轴对称的布局和结构,主楼建筑布置在中轴线上,厢房、廊等布列两侧,左右对称。从建筑的第一道大门到祭拜祖先的中堂,再到放置祖先灵位的寝堂,由低到高建造,营造出循序渐进的空间变化节奏。建筑布局风追宏阔,建筑装饰更著繁茂。装饰可分为文饰与图饰,文饰部分体现为匾额、楹联书法所体现的教化功能。匾额在宗祠建筑所有的表达语言中最为直接,也是点睛之处。例如,山西运城万荣县闫景村李家宗祠拜殿及寝殿的匾额叙事,从进山门看到献殿的“昭祖念先”“万善同归”再到寝殿“螽斯衍庆”,从继承先祖功绩到万善归德再到子孙后代繁衍生息,显示了一个宗祠文化的叙事逻辑。楹联看似简单,实则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现实陈述。山西晋中常家北祠堂寝殿山墙砖雕篆书对联“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钟福裕后,天不言而应自爽,恭谦克俭敏于行,人世间第一品格,还是尽孝”“春祀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偷色婉容,孝无形而顺有迹,仁爱忠恕抒于心,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正是“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的体现。可见祠堂建筑规划时对“礼”及“孝”的遵循与广泛运用,并贯穿于宗祠营建的全过程,使人们体验到宗祠空间循序渐进教化的空间叙事关系。图饰体现为木雕、砖雕、壁画彩绘,木雕的精工与精美彰显家族的繁荣兴盛。如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周河乡合龙村韩老屋村韩氏新祠,山门内砖雕影壁五福捧寿,五只形态不同的蝙蝠围绕着寿字构成,寓意多福多寿,五福为:一福、二寿、三康宁、四好德、五善终。好德才可以善终,教育后人以德行善,共同传递探本溯源、敬祖睦宗的家族情感。

. q1 J5 P" H' \4 ^6 f- e/ H# y
   宗祠保护:由乡愁符号看乡村振兴。黄河中游晋陕豫地区可谓“大河之上,中国之中”,是仰韶文化、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历史上名门望族数不胜数,辉煌的历史至今延续着强劲的脉动,也注定在这里留下鲜活的篇章。这里的民间宗祠经历了长期的时代变迁,许多宗祠建筑被破坏,文化受到冲击。通过对 7省3155 座民间宗祠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其整体保护情况并不乐观,近三分之一民间宗祠已经倒塌。目前,80多岁的乡贤老人对已毁宗祠仍保留着一些空间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记忆也将消失殆尽。从田园到都市,从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从乡村振兴到民族复兴,每一座宗祠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历经风雨至今尚存的每一处宗祠都弥足珍贵,需要我们重新认识这一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的重要场所。“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祠堂是存放我们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家族制度始终交织于具有田园风味的生活观念和理想中,这种具有田园之情的生活观念、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以及趋福避祸的生活方式,诠释了中国人的幸福。面对如今繁华忙碌的城市生活,对田园和家园的回望与回归,更是一种“中国乡愁”的无限憧憬和向往。乡愁何以最中国?不仅仅是绿水青山、自然风光的绿色生态的改善与复归,更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乡土、乡情、乡风,民意、民心、民俗的一种传承与构建。在宗祠里,我们能够找寻对“家”和“族”的情感依托,而正是这一心路历程的旅行,使得由“家”“族”到“国”的情怀得以升华与传承。可以说,民间宗祠里的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动之章、诗意之章。
9 ]: y4 h5 b1 n$ {; T/ L
1 k* F( A+ k0 U6 s  |% g+ q/ Q% Y

! S- T6 N! C  Y- X+ e& a+ R! A  T! L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3-7-28 10:15
/ H* K, T6 F  i, w  ^
; ^$ Q7 D$ n3 v2 P
        作者王葆华,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晋陕豫地区民间宗祠的空间记忆与文化传承研究” 负责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章《民间宗祠里的乡愁》可能发表于2022-07,晚于姚廷明两祠堂集。  Z2 w. }5 N& g4 x1 q4 Q" e. H" ?
   王葆华,
民间宗祠里的乡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第2441期,
2022年7月5日
2 V3 W* z, E$ Z& G( s

( D! K7 K/ J; o

& [) W& q! d* z5 z3 Y9 ]  p
( G2 x: l& p  I2 [

( c: {9 V' Y: t% b" B
民间宗祠里的乡愁

9 `# a, q7 j4 ~- b0 W6 Z9 a% K* T5 X/ q. l/ S" w2 h! L* z! b5 @. `0 d
2022年07月05日 09: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5日第2441期 作者:王葆华
! k. d6 l5 q; Z1 L$ A

6 z# \4 M8 I& O; F6 u) I* r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3-7-28 11:03
pszyyao 发表于 2023-7-28 10:15
4 {% @& E4 r9 E0 d$ x4 K* r作者王葆华,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晋陕豫地区民间宗祠的空间记忆与文化传承研究” 负责人、西 ...

4 T( E5 z6 @$ k% b王葆华:民间宗祠里的乡愁$ t/ j. {% ]4 u: d; ^
( i0 \; H! w8 n% [6 v% E

金台资讯

2022-07-05 14:29人民网精选资讯官方帐号
, f) O2 ?( X+ H; G5 t7 {
$ c" y0 x$ |  N
关注
9 ~3 q5 Z4 s9 G9 D% {

% B# U2 [3 m7 K- N3 T, T% }. F4 s8 j5 c+ k( h0 \* \

3 H* S; {+ w2 Y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晋陕豫地区民间宗祠的空间记忆与文化传承研究”负责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 F7 ?- i$ N& q4 o; z% a, O

宗族观念是在中华大地形成的一种社会性价值观念,在现实中,“帝王宗庙”和“民间宗祠”是“宗族”的两个重要载体。特别是“民间宗祠”,像一种乡愁记忆的烙印生成,更像加盖在中华大地乡土村落的“民间印章”,给了学术研究一个丰富而美好的探究向度。


7 t( X; Y- k2 ~4 V9 ^

宗祠流变:由家国同构看社会功能。追溯宗庙与宗祠,可至原始社会晚期。《古今图书集成·宗庙祭奠》中记载:“帝喾高辛氏始立宗庙”“帝尧作七庙以享先祖”“帝舜立七庙”“夏制因唐虞立五庙”“殷制七庙”等。


' ^8 @) q+ d3 A

周代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政治基础上,建立了以宗庙为核心的礼制制度,周礼礼制规定:天子立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士以上也可以设家庙,后代的品官亦大多建有家庙,这也是中国祠堂诞生的标志。汉代祠堂通常建在坟墓旁,于是有了墓祠。经历唐代家庙礼制的形成,宋代祭祀祖先的场所称为“家祠”,“国有宗庙,家有宗祠,所以崇报享,而齐众志也”。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和发展,祠堂作为尊祖、敬宗、收族的场所,承担了社会教化的功能。朱熹撰写的《家礼》论述了祠堂的建制和祭祀的礼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家庙制度。


; z( N9 d5 U# f4 Z

帝王宗庙因备受瞩目而传承有序,民间宗祠虽然没有卷帙浩繁的典籍援引为证,但同样有着丰富而广博的民间基础和情感纽带。这种“处江湖之远”又无处不在的民间宗祠,见证、维系着以家族为主要社会构成的传统文化和乡村文明。

; p% b+ ?; G6 M6 X% p

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漫长的中国社会,在家国同构的前提下探究宗祠文化,首先要了解中国社会的特殊宗族文化。宗族是地缘和血缘关系及同宗同族的社会单位,宗祠是血缘崇拜、宗族凝聚、宗族文化的中心,也是构成乡愁的重要符号。宗祠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承担着昭祖念先、启蒙告诫、道德教化以及宗族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体现了宗祠营建者及使用者对道德观的自觉追求。


! X4 F( v* b5 R- J4 L+ U$ R) a6 F5 l

在历史潮流和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在乡土中国与城市中国的行进过程中,民间宗祠以乡土和乡村作为灵魂栖息地。而对崇尚“落叶归根”的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来说,民间宗祠在故乡与异乡、乡土与城市、海内与海外之间同样构成了强大的心灵共鸣场。


" }9 g) f, v% k, W6 o. `

宗祠考察:由建筑空间看文化叙事。相对于帝王宗庙和富庶乡绅,晋陕豫地区的民间宗祠同样既有对庙堂的效仿,也有对江湖的兼容,同时也生发了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多样性解读。

8 Q# e) z2 X' Y) S& O. @

这一地区民间宗祠大多为三进两院式祠堂。空间布局以围合院落为主,形成了内部开放、外部隔绝的典型空间模式。建筑中轴线清晰,轴线上的布局依次为大门、享堂、正殿,大门到享堂、享堂到正殿都属于过渡空间。建造宗祠时必须遵守中轴对称的布局和结构,主楼建筑布置在中轴线上,厢房、廊等布列两侧,左右对称。从建筑的第一道大门到祭拜祖先的中堂,再到放置祖先灵位的寝堂,由低到高建造,营造出循序渐进的空间变化节奏。

/ [' C- J7 q9 ^- R- P6 q+ N

建筑布局风追宏阔,建筑装饰更著繁茂。装饰可分为文饰与图饰,文饰部分体现为匾额、楹联书法所体现的教化功能。匾额在宗祠建筑所有的表达语言中最为直接,也是点睛之处。例如,山西运城万荣县闫景村李家宗祠拜殿及寝殿的匾额叙事,从进山门看到献殿的“昭祖念先”“万善同归”再到寝殿“螽斯衍庆”,从继承先祖功绩到万善归德再到子孙后代繁衍生息,显示了一个宗祠文化的叙事逻辑。楹联看似简单,实则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现实陈述。山西晋中常家北祠堂寝殿山墙砖雕篆书对联“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钟福裕后,天不言而应自爽,恭谦克俭敏于行,人世间第一品格,还是尽孝”“春祀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偷色婉容,孝无形而顺有迹,仁爱忠恕抒于心,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正是“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的体现。可见祠堂建筑规划时对“礼”及“孝”的遵循与广泛运用,并贯穿于宗祠营建的全过程,使人们体验到宗祠空间循序渐进教化的空间叙事关系。

7 \# g! W: ?3 i: s. h

图饰体现为木雕、砖雕、壁画彩绘,木雕的精工与精美彰显家族的繁荣兴盛。如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周河乡合龙村韩老屋村韩氏新祠,山门内砖雕影壁五福捧寿,五只形态不同的蝙蝠围绕着寿字构成,寓意多福多寿,五福为:一福、二寿、三康宁、四好德、五善终。好德才可以善终,教育后人以德行善,共同传递探本溯源、敬祖睦宗的家族情感。

5 _6 g1 |' v) J7 g* o

宗祠保护:由乡愁符号看乡村振兴。黄河中游晋陕豫地区可谓“大河之上,中国之中”,是仰韶文化、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历史上名门望族数不胜数,辉煌的历史至今延续着强劲的脉动,也注定在这里留下鲜活的篇章。

& w* Q# X/ [- h# h

这里的民间宗祠经历了长期的时代变迁,许多宗祠建筑被破坏,文化受到冲击。通过对7省3155座民间宗祠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其整体保护情况并不乐观,近三分之一民间宗祠已经倒塌。目前,80多岁的乡贤老人对已毁宗祠仍保留着一些空间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记忆也将消失殆尽。


+ p- x8 V, D% f$ J: h! ?+ I6 Q

从田园到都市,从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从乡村振兴到民族复兴,每一座宗祠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历经风雨至今尚存的每一处宗祠都弥足珍贵,需要我们重新认识这一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的重要场所。

1 s1 y$ R  _, Y1 k$ O2 a+ r3 ^

“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祠堂是存放我们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千百年来,中国传统家族制度始终交织于具有田园风味的生活观念和理想中,这种具有田园之情的生活观念、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以及趋福避祸的生活方式,诠释了中国人的幸福。面对如今繁华忙碌的城市生活,对田园和家园的回望与回归,更是一种“中国乡愁”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 ?4 {  c& G8 i% M9 _% s0 D

乡愁何以最中国?不仅仅是绿水青山、自然风光的绿色生态的改善与复归,更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乡土、乡情、乡风,民意、民心、民俗的一种传承与构建。在宗祠里,我们能够找寻对“家”和“族”的情感依托,而正是这一心路历程的旅行,使得由“家”“族”到“国”的情怀得以升华与传承。可以说,民间宗祠里的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动之章、诗意之章。


+ F5 H" h0 _9 n4 s7 l, Q" K+ a# b# u. ]# S# t8 r- h1 K

: l! Z3 N! k9 W: g
2 [. X6 h- p' _; I" _# W
; k0 P' N" c; |6 f: F
! M4 l7 ?/ B+ Z1 t& F
* H6 t' w( |; Z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3-7-30 09:51
pszyyao 发表于 2023-7-28 11:03& A, e4 d) }7 ]% Z
王葆华:民间宗祠里的乡愁
. I! v2 r0 y! M8 B% ?# u  R
! C0 R9 ]4 ~* L% x8 S6 a: }2 [金台资讯2022-07-05 14:29人民网精选资讯官方帐号

8 a- i5 h  f, D0 Z1 n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的文章《民间宗祠里的乡愁》是篇好文章,发表于2022-07,晚于姚廷明于2017-04出版的《中国姚氏祠堂》,我转发于姚网了。作者王葆华对 晋陕豫等 7 省3155 座民间宗祠进行了田野调查,呼吁保护民间祠堂以记住乡愁和保护传统文化。, ^6 `+ R' |6 H. u6 r2 d' O
$ n# m$ m! s' o- _& n3 P
* t, _5 Q8 z6 V& r5 ^
     感谢姚廷明的两祠堂集的书名采用了我的建议:《中国姚氏祠堂》和《中国姚氏祠堂续集》;用“祠堂”而不用“宗祠”。* q& R) E  b( [6 ^) o1 f1 t7 {
     在广东乃至全国,祠堂有“宗祠”、“公祠”(或“祖祠”)和“公厅”(或“祖厝”)之分。而王教授调查的3155 座都是“宗祠”?1 |( m9 g) U* J
+ f' a0 J' |( i/ T7 d5 x/ E2 `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3-8-1 07:43
pszyyao 发表于 2023-7-28 11:03# {1 {- |) P3 w! I8 J- R
王葆华:民间宗祠里的乡愁
, u. u3 ?% m& {5 i1 F
# a5 j6 i! C4 w金台资讯2022-07-05 14:29人民网精选资讯官方帐号
$ J6 }0 R9 K+ _

4 o% m7 z+ X. ^" T, i% O

9 W& f$ @3 o; A$ b2 q- W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葆华,对晋陕豫等 7 省 3155 座 民间宗祠进行了田野调查,发表了《民间宗祠里的乡愁》,呼吁保护民间祠堂以记住乡愁和保护传统文化。
% }9 V; U% B  j% O
3 B( B3 E5 P7 A3 R# T; n   姚廷明的两祠堂集:《中国姚氏祠堂》和《中国姚氏祠堂续集》;拍了中国 20 省市自治区姚氏祠堂 400座,开了拍摄中国姓氏祠堂善举的先河。

) F( e( {& P8 ~! D. w. q
. k: H1 G- I# V  _; S5 E) l
; Y' i/ C- K' \- M
   广东潮汕地区今存有民间祠堂上万座,包括潮阳姚氏祠堂20多座。
& E: T6 S0 E  |7 g2 [$ P; I4 A/ z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