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木偶昆曲艺人姚五宝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尚明
时间:
2007-6-30 20:09
标题:
木偶昆曲艺人姚五宝
位于江浙边境的吴越村虽大,却仍保持着淳朴民风,这位硕果仅存的木偶昆曲老艺人,也算是村里的明星了。
. J5 u& m: P3 O8 o
9 g' g" {: w% q. ~) b! W1 [& ?
演木偶昆曲是吴越村的传统,世世代代的村民们除了种田,就以此为最大的副业和娱乐。吴越村是姚姓聚居地,老辈留下的规矩--演木偶昆曲的本领,只能传给姚氏家族的男丁。每个姓姚的男孩子长到三四岁,父亲便开始教些简单的唱段和操作木偶的方法。昆曲木偶的身体是用竹子编的,臂膀和腿则由布头连接——别看它貌不惊人,牵引线多达十几根、长达3尺的昆曲木偶,灵巧程度超乎想象。受两根线控制的手指能很自如地做泡茶、射箭、喝酒、点火等高难度动作。更绝的是,木偶还能抽香烟(吐的烟是粉笔灰)。另外,艺人唱戏的嘴型必须和牵引木偶的动作完全一致,要不就“穿帮”(露馅)了。到了十几岁,父亲会从苏州请来老师给男孩子拍曲,然后,就加入戏班,正式吃“开口饭”了。
8 _0 B% `0 c5 x- i+ v1 {6 J2 g( \9 u. c8 C
+ Y; N' @, V) ^. P* @+ g" c S
姚五宝进洪福班时,戏班还颇为兴旺,姚姓许多户都在其中担任不同角色。但很快日本人来了,村里也不太平,土匪流寇横行,洪福班东躲西藏,惨淡经营。解放后,《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一个曲种”,昆曲受到了国家的保护和关注,洪福班虽已流散了不少演员,却也重起炉灶,重又红火了。据姚五宝回忆,上世纪50年代,尚余9个人的洪福班到上海跑码头,演出多得无法休息。在“湖北戏院”,日场刚刚唱完,夜场又客满了,戏院位子不够,观众就自 备小板凳。在华山路的戏院,俞振飞等昆坛宿儒常过访,上海戏曲学校也三下请柬邀他们去座谈。还有到苏州为中央首长演出,到南京的省戏校教学,是姚五宝最津津乐道的两大“光荣事迹”。可是,当一些艺人过世后,姚五宝等限于见识,死守“只传男丁,不传外姓”的规矩,就是不添人。加之唱新戏的风潮开始盛行,被认作是老戏的木偶昆曲渐渐没落了。“文革”中,寄放在苏州的一箱昆曲木偶也遗失了,而那时,洪福班早就解散,姚五宝也回村里做了建筑公司的守门人,见证他昆曲生涯的,就只剩下随身携带的一个小花脸木偶头,可以扮演《长生殿》里的高力士、《西厢记》里的法聪、和《白蛇传》里的小和尚。
4 J" W, G/ A3 h8 t Z1 G f
' Y; J' W @# T
自从昆曲被评为世界遗产,湮没多年的木偶昆曲和姚五宝老人也重受瞩目。老人凭记忆和想象画了昆曲木偶的结构图,拿到工厂给人看,却说车不出来。“怎么会车不出来呢?”老人很伤心地絮叨着,珍爱地抚摸着画在硬纸板上的粗糙图样。一边又追忆起那箱遗失的木偶……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1-3-31 15:45
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
姚家谊
时间:
2011-4-2 14:14
楼主如果能配上插图就更形象生动了。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