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 J# M. s5 @# i) r$ V9 b2005年6月16日 + d ~0 ]' b5 ~4 r+ Q, t. b2 H/ D8 I2 c) g! Q% K
1.历史上中国多沙河流的泥沙问题与治沙措施。本篇系198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国际中国科学讨论会上发表的论文。至1990年3月始由科学出版社刊印(计8800字)。 8 b5 w# B( p- L! I# ~0 @, o. g& E7 Y% h$ K
2.从历史上看多沙河流的水利特征——放淤与排沙。 1980年成稿,发表于《中国水利》1981年第1期试刊(计8000字)。( T6 M5 z- W. p, c) U
% r* V" `* H c5 o; Q; h0 p5 o 3.中国古代的农田淤灌及放淤问题——中国古代泥沙利用之一。1964年夏成稿,发表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季刊)1964年第2期(计18760字)。0 r* o$ \7 F% y3 z& [( E) I1 @
% C1 m* t {, `) Y8 D0 Q
4.中国古代的河滩放淤及其他落淤措施——古代泥沙利用问题之二。初稿成于1970年以前,发表于1980年11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第1期(计25160字)。 ) U% O s* y- h- v3 u1 Z8 T " `" L, F" h3 H; W+ z5 `, ?( U6 Q 5.中国古代放淤和淤灌的技术问题——古代泥沙利用问题之三。1966年3月初稿,1981年定稿,发表于1981年6月《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第1期(总第2期,内部刊物)。1989年6月《山东水利史汇刊》第13辑转载(计16280字)。 i, E* N ^; x( O9 D
: I0 w* z6 N& S3 ^2 u* N 6.河工史上的固堤放淤。1984年4月初稿,1984年发表于《水利学报》第12期(计23900字)。3 [: `6 s: p$ f: t( j3 L( g( O! J
; f# z& @ g1 \7 y, ^' [4 X8 V
7.先秦时期有关山西水利的神话传说和记载。1989年春成稿,1990年12月发表于《山西水利史论集》(计12500字)。 7 Y7 [ L9 I# m( Z8 \2 A+ U7 p i! W7 t3 g" c9 \6 I7 [* f" y3 {+ s
8.西门豹引漳灌溉。 1976至1980年成稿,1982年10月发表于《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12集》(计12500字)。+ Q+ h; P9 a" n2 p3 Z# z, p
* j2 J0 s% I$ b 9.郑国修渠辨疑——中国水利人物之一。1983年初稿,1987年10月发表于《黄河水利史论丛》(计6760字)。 / M4 E- S2 k- X3 }' i3 D% ~ P( O# Q& e' P( v9 b+ R! k; b
10.北宋江南圩田及浙西围田。初稿为《宋代江南圩田、浙西围田史料浅析》,时在1984年10月。后屡修订至1986年压缩为本稿。发表于《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25集(计13700字)。6 m: U' m# g0 s5 K
( V0 O( D5 N; R) n7 r4 Y
11.泄水入芍陂试释。1986年5月初稿,1988年1月发表于《芍陂水利史论文集》(内部)(计6800字)。 * p' N( S9 K/ ?; M- j 1 B# K" r) D2 d3 y3 j5 h 12.《四明它山水利备览》集释。1997年1月初稿,11月发表于《它山堰暨浙东水利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计72200字)。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1-10 09:52
姚汉源著述目录--历史地理及古文字方面 ! {& C4 M. ^: i' o i& z* l; t9 U. g5 [% b- b" i
2005年6月16日 5 \- a' H2 V, N $ {- P/ Q0 [# \ S9 \! L% m! m: r) ?7 ~4 M 1.侯马载书试释。1982年元月初稿。1999年5月完稿,未发表。另释文四篇。(计12000字) 3 A+ g3 d& l+ R# X' k7 o6 i 2 w, V7 P7 Q' }$ H. Q4 C& G 2.金文fang(此字音fang,同“方”音,写法由上往下为艹人方廾组成)京试释。1983年2月初稿,1999年5月定稿,未发表(计8800字),内含图2幅。 . b$ q' w2 U2 f$ E; x3 I. |7 Q% T( H4 U7 K: A0 y6 R9 s5 M
3.《周礼·职方氏》地名释。1982年12月初稿。未发表(计11400字)。 / X$ I6 O. }9 [5 x 3 Q% ` L: i4 |8 |, \ 4.鄂君启节释文。原稿成于1978年12月,未发表,间有节录面世,全文有油印本(计31000字)。 7 Y" W& D$ w/ |% m% L. [/ x1 e" F i1 d* L$ X
5.说zan(同“赞”音,写法是赞字头,下部贝字改为日字)、ti(同“替”音,写法为簪字去掉竹字头)。1980年—1981年5月初稿,后曾于“古文字研究会”宣读。未发表。 - a6 \6 `1 T7 k8 V ( {9 n* P& e6 L" R 6.《左传》地名释。未出版(约70万字)。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1-10 09:53
姚汉源著述目录--城市水利类9 y- N* B6 M& u: b/ C" k; s: w
& C# O$ ?1 |: w& T
2005年6月16日 c2 i* _. x- Y. c3 z
( n. p8 u" K- @( h5 i, T
1.元代以前的高梁河水利。1982年10月《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12集发表。(计27300字) 3 I# N8 C% Y1 c& |* y6 l, ~/ @, L; a
2.北京旧皇城区最早出现的宫殿园林——城市与水利。1982年10月发表于《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12集》(计16500字)。. K- F" |9 \' i- w6 \
* [ G7 S. d. i0 x8 k* e3 c: R4 i
3.元大都的金水河。1984年12月初稿,发表于《北京水利志通讯》1985年第1期(计7100字)。 6 _+ N1 J" ~7 M2 m: Z5 s4 Q% I4 M! j" F9 A# u; N
4.古代凉水河。1992年与陈茂山合写,发表于《北京水利史志通讯》1992年第1期(计8400字)。6 G, n' b- Z* v( b7 o. i: u3 E& Q
# }4 K2 R G3 T( m6 h
5.祝贺北京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成立——在北京水利史研究会成立会上的发言。登载于《北京水利志通讯》1984年第2期(计1470字)。) \$ X. K2 u! Z7 ~; h' \9 C( I
! A# `' P' _# ~: k Y. ^
6.北京古城垣周长及其所用尺度(附考补)。1982年1月初稿。发表于《首都博物馆丛刊》1995年第10期(计21100字)。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1-10 09:54
姚汉源著述目录--水利史志序跋类(共20776字)4 r+ D' ~1 I/ ~
( g3 j0 W% J5 `
2005年6月16日 * v5 L* N2 Y& v9 e0 A2 D. \" ^8 m+ E4 b+ i
1.治水筌蹄整编序。1983年月12月得读朱更翎同志整编明万恭《治水筌蹄》。又同访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明版原书,请二本合印。于1985年5月刊印。前附序(计1200字),后附朱同志所辑万氏治水文辑。以明本冠其首,并附清华大学图书馆影印说明及所搜求之万氏自序。是书朱同志用功既久,堪称完备,特刊为《中国水利古籍丛刊》第一种。以王琼《漕河图志(检点本)》次之。 * H! U; e4 C2 y9 k* L9 M1 h! Q4 i% e" r( R0 w" e- g- f2 u
2.漕河图志序。1988年谋编《中国水利古籍丛刊》第二种以待再续,得明代王琼《漕河图志》残卷,遂东求日本前田氏尊经阁所藏我国**中蒋氏三迳藏书复印本,文以北京图书馆善本部所藏翻拍胶卷本参校,由谭徐明同志点校完书。于1990年2月刊印。姚汉源附以前言(计1368字)及附录评介(计2356字)。 6 j9 n$ R3 K/ ^- W. I4 Y3 S9 r- `) n) I5 R
3.安丰塘志序。初稿成于1989年11月,于1990年1月在《水利史志专刊》发表(专刊称中国水利附刊)(计2600字)。 + n7 O. Q/ B+ f e. d% n/ s- I' e7 [$ D" K' W/ z& y6 R
4.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评介。于1987年9月《水利史志专刊》第5期发表(计5760字)。9 J; o0 m9 d5 }, J, H
h- h% [; }7 e: }' r 5.鄞县水利志序。1989成编,1990年2月于《鄞县史志》发表。1992年6月又转载于《水利史志专刊》1992年第3期,但文有缺略(计1362字)。+ K, K$ ]6 F5 [# }4 ]4 t+ t3 n
- G; c. Y5 I/ n# @3 h$ Y! U3 @' {: G 6.东平湖志序。1991年6月稿(计2500字)。 : v4 b3 y- \+ P2 [. m# u2 x - B' r5 z. z) A1 S) S 7.巨野县水利志序。1993年稿(计3630字)。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1-10 09:55
姚汉源著述目录--其他(共61000字) & l: j7 u$ C: l; h% d7 b7 w& q7 g- B' B8 A4 {, g- W1 P1 ?6 n
2005年6月16日 " @ [; J; g" p+ [+ b
, M1 A1 a# u) l/ j) Z 1.四明它山水利备览集释补注(计30600字)。 9 q2 {1 C+ ~0 o% m , M9 G* P& ^) Q- r 2.墨学泛沦。1991年7月初稿。1999年再校,未发表(计26400字)。 , k0 B, a5 I2 Y# q1 Y0 d; K8 T* y, l) N1 x
3.元初邢台学派时代背景小议——元初金末的儒士学风(计13120字)。. s2 d& V1 I1 `# f; ~+ {5 {& ^3 W
# ~, S% C& n6 [- w0 T1 |; b 4.元代邢州学派的时代背景及有关人物——金末元初的儒士学风及邢州学者的师友后学。发表于1993年《郭守敬研究》总6期(计27000字)。 3 P: ~ G1 e% i& G- x% i" }4 i, T. j% |3 b' M) [8 a" w
5.一九三八年贵州桐梓县蟠龙洞工程纪略。原文草就,即于1987年发表在《贵州水利志通讯》第四期(计27436字)。 : ]7 i, ]8 {( \, w; |, Z1 G0 f0 V4 n) r7 Z9 Q
6.译著《喷灌》(美国C.H.佩尔主编)。1975年水利电力出版社,和其他同志合作翻译,为主要成员(约50多万字)。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1-10 09:56
对于它山堰的研究6 c `4 G5 ]) V' _
! V7 f9 s F/ R
2005年6月16日 / H* H7 Z/ `" L" A
6 p$ x# u7 i2 N I4 Z+ c% B 《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著于宋代,内容主要是对浙东水利史情况的介绍,由于该书的介绍,浙东水利历史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同时,该书是中国最早详细介绍一方水利情况的书籍,所以,水利史界同仁非常重视该书,许多人对其进行了研究。80~90年代姚汉源也对《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进行了详细研究和注释,并更正了其中许多错误。共撰写了对该书的评介和注释约7万字的内容。其中,评介于1987年发表于《水利史志专刊》第5期,注释部分在1997年绍兴召开的水利史研究会年会上发表。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1-10 09:58
水利史研究的开拓者--访姚汉源教授 2 E6 y8 W/ ]8 W) A+ r0 B% I . k! k& f5 ]! m1 Y2005年6月16日 / N+ {4 [2 L4 a# E T1 N& C
: I- D, X5 j) S5 ?
" b& Y+ z! P& ]
访问学者,我总不免有几分拘谨,担心提问幼稚,会被对方视为无知而不屑深谈;若自己偶有一管之见,则又易被认为狂妄而惹人生厌。怀着这种复杂的心情,在今年(1986年)春雪消融的一个晴朗日子里,我鼓足勇气敲开了姚汉源教授家的门。7 M9 f# T/ e+ H) U3 Y+ x0 V: F
走进客厅,我仿佛置身于一间旧书店。四周的书橱上各类图书杂陈,既有古版的线装书,也有精装的外文书,墙角里堆放着厚厚的一摞报纸杂志,窗前书桌上是一摊凌乱的文稿。斗室中除书报外别无壁饰,足见主人是一位书癖。当时姚老正伏案奋笔疾书,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审订有关水利史条目。先生今年(1986年)已74岁,鹤发童颜,身板硬朗,笑容可掬,平易近人。一种安适之感驱走了我多余的顾虑,紧张心情也逐渐消失了。3 J; [4 @& P+ t( Z) C! s. V- H
我想了解的是,研究历史与现代水利科学技术有什么联系?为什么姚先生选择了这条冷僻而艰巨的道路?. J& a! a2 x7 m: W! l% t3 ^. Q, B
姚老笑了。他说:“学点历史,可以温故知新,开阔眼界,使人明智”先生从小就酷爱历史,对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由于环境的熏陶,早在中学时代,就已通读了《资治通鉴》《九朝纪事本末》等大量史籍,为史学研究打下了基础。姚老是山东巨野人,家乡距黄河不远,黄河的水既哺育他成长,也使他遭受到洪水横溢之苦,因而对黄河的历史与现状极其关注。1933年他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的虽是土木系,但却志在水利。毕业的前一年,清华校刊上发表了他一篇水利史研究论文:《黄河旧账翻检》。他认为,只有深入研究黄河的变迁与治理,才能办好黄河的事情。应该从几千年水利兴衰中,总结出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中取得启示,使今后少走弯路。' O! B! |( l4 Q4 |! U: x, V) v
先生大学毕业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不少知识分子心情苦闷,向往西方科学技术。当时,有一位亲戚愿意资助先生出国深造,他婉言拒绝了。他是这样想的:“既然自己的理想与志向是研究中国水利史,相对来说,西方各国,或历史较短,或水利问题简单,或历史资料积累较少,只算是小国寡民。反之,我国疆域广阔,自然条件复杂,河流湖泊众多,历史悠久,且有丰富的水利史料。应该进行必要的水利史研究,从中寻求发展的规律性,以解决我国特有的水利问题”。抱定这样的决心,先生辗转于贵阳、昆明、重庆、成都等地任教,纵然生活飘泊无定,但他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一直从事于系统地搜集整理有关水利史料,并从这些历史信息中探索其内在联系。八年抗战结束,一些远渡重洋的学子纷纷归来,有的人竟在镀金招牌下声价十倍,得到了高官厚禄,而姚先生则依然是百衲青衫,艰难地走着自己选定的坎坷道路。不过就学识而言,这时他已成为真正的富有者了。" v1 ~3 [' u8 Y
新中国成立后,姚汉源教授于1953年担任了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副教务长。在繁重的教务工作中,他仍然不改初衷,每当夜深人静时,仍习惯地埋头伏案,精心选择水利史料,进行分析评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既定的目标迈进。他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整理出了一部约60万字的《中国水利技术史讲义》纲要。直到1962年,他才正式招收研究生,开始讲授中国水利史。) A: s J! a w; z
1963年,中国水利学会在北京召开学术讨论会。当时由苏联专家设计的三门峡水库,由于生搬硬套苏联河流的规划方案,忽视黄河含沙量大的特点,以致水库建成后,泥沙淤积成了致命问题。一时间,人们把黄河泥沙当作罪魁祸首。姚汉源教授在这次讨论会上,提交了一篇《中国古代农田的淤灌及放淤问题--古代泥沙利用问题之一》的论文。他运用丰富而翔实的史料,指出三门峡水库的根本失误,在于没有重视黄河史的研究,没有把泥沙问题置于首要地位。他还进一步从历史角度,提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见解,治水不能单从水着眼,有时应从泥沙着眼,甚至应以治沙为主,变沙害为沙利。+ J+ P( z" Y; _& B) a
姚老认为,埃及的尼罗河,下游淤灌形成大片肥沃土地,成为埃及发达最早的农业基地。黄河从遥远的年代开始,就挟带大量泥沙,使下游淤积成广大平原,成为我国古代农业主要的发展地区。这说明中下游成为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是与泥沙有直接关系的。淤灌起源于古代。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修建的郑国渠,“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就是引含沙量大的泾河水淤灌。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修的白渠,也是用浊水淤灌,当时民歌云:“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说明不但引浊水灌溉,也利用泥沙肥田。北宋熙宁年间,搞过空前的小放淤,短短几年内,淤地5万顷以上。明清时期,采用放淤固堤、束水攻沙、散水匀沙等措施治河,都是值得借鉴的经验。一般人习惯于把泥沙看成是害,千方百计地排沙、除沙,这是个对泥沙利弊的认识问题。其实,北宋的王沿早已说过:“夫漳水一石,其泥数斗,古人以为利,今人以为害,系乎用与不用者尔”!9 A8 P; J5 Q0 V1 z
姚老论证,给人以新的启迪,引起了水利界人士的极大兴趣,并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当时长办主任林一山同志,曾特意向周恩来总理推荐过这篇论文。姚老始终认为,泥沙是治黄的症结,前人已有治沙的丰富实践,我们应该总结其经验教训。在科学技术发达的现代,如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泥沙问题是有可能解决的。 2 W" l J4 e' K' j- |' Q- U 姚先生告诉我,早在1965年,日本大阪市立大学教授佐藤武敏等人,就组成了“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二十年来,他们出版了《宋代黄河史研究》《清代水利史研究》等十几种专著,深受学术界重视。先生不胜感慨地说:“发掘祖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我们应该是责无旁贷的。如果我们对中国水利史的研究还不如外国人,则上何以对祖宗,下何以对子孙”!正是在这种责任感的驱策下,姚老积极倡议,并经有关部门许多同志的共同努力,1982年4月,"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终于在著名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诞生了。姚汉源教授在这次成立大会上,被代表们一致推选为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会长。从此,水利史研究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 B3 b- B+ O; W: J. @- [7 V 谈到都江堰,姚老顺便借此举例说:“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我们现在兴建的水工建筑物多为闸坝,都江堰并非闸坝,可它却能历时两千多年而不衰,这必然有其内在的规律性,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吗”?是的,任何一门科学技术,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如果认识到了其中的规律性,就可以用来指导实践,水利史研究也不例外。不过,研究水利史并非易事,没有"面壁十年"的苦功夫,是难得有什么成就的。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学生:“水利史研究尚在探索之中。选学这门专业,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能不能甘愿做一个牺牲者?应该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和决心”。+ B6 l7 `( e5 j) Z+ b5 O- Y
窥探历史的奥秘,是一条漫长而艰苦的道路,必须有渊博的学识、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细的思维作基础,还得有坚强的毅力。近年来,姚老的书橱上增添了几部中国水利发展史的著作:《中国水利史稿》(分上中下三册)、《长江水利史略》、《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水利史专集》、《中国水利史研究会成立大会论文集》等。这几部陆续出版的新书,主要审稿人就是姚汉源教授。他还与其他同志合作,翻译出版约50万多万字的美国C·H·佩尔主编的《喷灌》一书。此外,他还曾撰写了《鄂君启节考释》《左传地名考释》《二千七百年来黄河下游历史真相的概述》等重要论文,提出了发人深思的一些见解。目前,他又选择了一个与现代水利建设和研究关系密切的课题,正在撰写《京杭运河工程技术史》。这对“南水北调”的东线方案工程,无疑会提供重要的借鉴。去年(1985年)《红旗》杂志第11期的《历史与认识》一文中提到:“研究现代水利工程的姚汉源教授,以大半生的精力在中国水利史这个领域里探索,从而对现代水利建设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有科学价值的创造性的见解。”我以为这个评价对姚老来说是恰当的。- H4 _: @/ ]) l& { j
先生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倾注心血钻研中国水利史,终于获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垂暮之年,他更感到时间的紧迫与可贵。当我问到他怎样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时,他毫不踌躇地说:“前面的路还长得很哩!年纪老了,身体差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余热也应发光,给四化建设添上一砖一瓦。我的打算,一是写点书,以历史上水利工程技术作为研究的重点;二是培养人,打算申请带几名博士研究生,我最大的期望,是接班的年轻人能取得更多的成就!” # |( {3 x4 o+ F r姚老的一席话,引起了我的沉思。执著地追求目标,年老而不失朝气,这不正是先生的主要特点吗?我对水利史研究知之甚少,但我已经理解,这是一条很难开拓的道路,同时获悉,走向这条道路的队伍正日益壮大起来。鲁迅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可以认为,姚先生就是这样的开拓者。 : ~( H1 B$ P0 Q N& L7 U7 P( V; q/ c9 A
刘浪 ' ?+ D6 E3 x% r% ~ o( K5 X 9 S" d1 y5 T5 c# w ' K8 \% J) u8 D' k0 M(原载《中国水利》1986年第2期)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1-10 09:59
在水利史领域奋斗不已的姚汉源4 p; I' P# C1 r8 {6 N
6 }3 W; D h. O! I( H1 q+ m& `. x
2005年6月16日 & E2 L& t2 s: f ( P2 W* n! Q3 [$ m- g2 J) J; b$ O 7 F( P2 ~6 T% q) [9 p+ N, [3 c
# j6 C+ O5 S1 k: L$ ^
姚汉源1913年生于山东省巨野县一个农民家庭,八岁时就读私塾,十一岁至滕县由其二伯母家(姓孔)抚养,并上小学。十五岁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在校时喜读古书,当时就曾读过资治通鉴、先秦诸子等书。家乡黄河、洙水连年水灾,在他脑海里有深刻印象,所以少时就有志于治水。当时大学没有单独设置的水利专业,多列入土木工程系科之中。在二十一岁时,即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 e1 G' {! f; p( L- s/ e4 H3 O$ |7 F1 L+ j) y$ [
在四年大学生活里,除工程功课外,他继续读了许多历史方面的书,并已开始研究中国水利史,还写过一些文章。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37年从清华土木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派往当时山东济宁工作。次年一月辞职到重庆大学土木工程系任助教。1943年因患疟疾久治不愈,医生劝他易地调养。他又到了成都,在当时“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找了一个工作,研究所主任为钱穆教授。这段时间里他得以继续水利史的研究,并撰写了一些研究先秦诸子的文章。1944年又转入四川大学土木工程系任讲师。十一月又患了肺病,休息了3 个多月转入当时中央水利实验处成都水工实验室工作。 ( V7 w. {) q( \0 G( A z' e9 Z0 W4 v; h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他想返回内地探家,但出川交通十分拥挤。1946年1 月为出川方便,经同学介绍至重庆进公路总局设计科任技士。1月底随局迁到南京,遂在南京居住。后曾在金陵大学兼代中国思想史课程半年并写出部分历史哲学性文章。一直到1949年解放前夕,公路总局搬杭州,反动政府大小官吏纷纷逃跑,总局也只有科长数人负责,在杭州他们决定遣散部分人员,他遂被遣散,生活无着。后经人介绍赴江西信江农业专科学校任副教授,主要教农田水利。在江西迎接了解放。) H6 i% f/ H) ~ L' a; p
2 W' t* f3 V: h
目睹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腐败,他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有机会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人民。解放后担任了农专教授兼农田水利科主任。后学校迁南昌改为南昌农业专科学校,他任教授兼校委会主任,负责校政并主持了校内“三反”运动。1953年全国进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他随水利科师生调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后任教授兼副教务长,主要讲授“水力学”“农田水利系统管理”“水能利用”等课程。在按当时高教部指示制订个人教学、科研十二年规划时,他制订个人研究发展方向为水利史专业,用近十年时间整理出了一部约60万字的《中国水利技术史讲义》。在这期间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于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工作更加努力。1963年中国水利学会在北京召开学术讨论会。当时由苏联专家设计的三门峡水库,由于生搬硬套苏联河流的规划方案,忽视黄河含沙量大的特点,以致水库建成后,泥沙淤积形成致命问题。在这次会议上他提出了《中国古代农田的淤灌及放淤问题——古代泥沙利用之一》的论文,引起水利界人士的极大兴趣,并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当时长江水利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同志,曾特意向周恩来总理推荐了这篇文章。 , q( m+ [1 _& c" n: H5 U0 F/ J7 M; J+ \/ ]
1963年冬他奉调到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任教务长,1965年任副院长,校党委委员,主管教学。从1962年在武汉时开始到1966年期间共培养了3名水利史专业的研究生,又写成了约五六万字的数篇泥沙利用论文。) h* ] S5 e! F, l6 w+ }! n5 F& {
. N+ q; L) \( e+ l
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他受到了冲击,工作上“靠边站”。1969年底学院搬迁到河北省邯郸磁县岳城镇,1970年由于对“文化革命”不满,他被打成了“反革命”,并被“开除党籍”,下放劳动三年左右,1973年解除劳动在家。这期间他并没有停止学术研究,并因研究水利史的需要,进一步钻研历史、地理及文字学,写成了约70万字的《左传·地名释》一书(书稿待加工整理)及有关论文5万~6万字。1973~1975年和其他同志合作,翻译出版了约50多万字的美国C.H.佩尔主编的《喷灌》一书。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但由于当时“左”的思想干扰,问题一直得不到纠正,1978年被迫“退休”。4 ~- \; \. U& @' s _
: q8 C3 h7 f, c" M' m. q
1978年上半年他回到了阔别十年之久的北京,辗转搬家三次,后赁居西山八大处下的两间农民房屋,这时他一直未中断学术研究。1979年在多方努力下及胡耀邦同志主持工作的中组部直接干预下,他得以平反恢复党籍及工作。由于年事渐高,不愿再担任学校行政领导工作,遂调往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院水利史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至1987年74岁时退休。退休后,仍返聘继续搞水利史研究,并被聘为院咨询委员。这期间他培养了研究生十多人,研究范围涉及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等各大流域及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古代水利事业。著作主要有:曾获首届全国科技史优秀图书一等奖的《中国水利史纲要》(50余万字);1999年出版的《京杭运河史》(120余万字)。水利史方面的论文数十篇约60万~70万字,均已发表,其中重要的有:关于泥沙问题研究的5万~6万字;黄河问题研究的近10万字;京杭运河问题研究的8万~9万字;农田水利方面研究的5万~6万字;北京水利史研究的3万~4万字。其他文史方面的论文10余万字也发表了一部分。2002年以来经黄河水利委员会资助,拟将有关著述整理出版为《黄河水利史研究》(约80万字)。 ) T) m |: ~$ d l3 P$ E: `/ D$ X# \0 u( g9 S3 S
80年代以来,他曾先后担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利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编委及水利史部分的编审(共计30余万字),并为《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撰写了共6万余字的条目。同时曾作为主审人较详细地校核了《中国水利史稿》(上、下册)、《黄河水利史述要》、《长江水利史略》、《太湖水利史》、《珠江水利简史》等著作。 2 k( S' G- h! z, X" Q6 {! ~; \, A+ m4 T* I
在1982年,联合水利、农业、交通、历史、地理、考古等有关方面学者,在中国水利学会下创立了“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他担任了第一、二任会长,1989年后改任名誉会长。目前他虽年已九十,还在中国水利史的领域中开拓、耕耘。学术界的同志称他为当今中国水利史研究的“带头人”。 : n% \% R# B4 F3 P2 Z2 n, z ) ~, G/ N& F' F# a / r' a2 C/ [+ R; k% ~ ! e1 S3 [2 t" T$ z(树樘)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1-10 10:00
中国水利史研究带头人姚汉源先生喜庆90寿辰 8 e+ n# v3 v5 v8 J3 G8 O1 o
) Z; y+ _! C3 T {3 H" o7 g. c) `2005年6月16日 6 B; S' t# L1 C* v; ^* D' n5 [0 M
! ?! X& R; H3 i4 N
: U/ M( z% e7 H1 M. r 2 k: k7 D4 ]% U* N2 }& {7 i7 K. e7 c
" u/ `, i; m9 L- G2 R ; X; F+ e4 I& D1 X$ x
+ \% H0 @4 n3 ~. e5 D7 [/ V5 [- i
" c; p+ G; k' w9 v3 s1 ~
: L. D: ~/ G; C8 I 北京市水利史研究会送来贺联:“德满学林恭贺苍松歌大寿 名成禹业还随玄鹤享期颐”。 3 c$ L# v+ `- Y l" O) R' r8 {7 @5 F. q$ e& n4 c
本站2月12日北京讯 中国水利史研究专家姚汉源先生90寿辰庆祝会2月11日在京举行,姚先生的挚友和学生代表参加了庆祝会。) p8 l8 |/ p6 L O; g. j7 D
% Z; a1 T7 c3 g! N' c 姚汉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国水利史研究专家,终生致力于中国水利史研究,创立了中国水利史研究学科。1982年,他联合水利、农业、交通、历史、地理、考古等有关方面学者,在中国水利学会下创立了“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并担任了第一、二任会长,被誉为当今中国水利史研究带头人。 姚老先生长期孜孜不倦地在中国水利史研究的领域中开拓、耕耘,为我国水利史研究事业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著有《中国水利史纲要》《京杭运河史》等多部专著计数百万字。姚汉源先生还培养了周魁一、郑连第、郭涛等研究生十多人,研究范围涉及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等各大流域及北京、天津等大都市的古代水利事业。 . |/ {* u) l2 [6 V ( W k8 S; y% H' @; H- \ 水利史学者姚汉源著述目录 8 P( L5 k! s5 v 3 Y- A$ D* r6 w, b0 p- ` 水利史研究的开拓者--访姚汉源教授0 W$ j/ d: t; _9 x! p! S
# S4 _1 w/ j+ e8 O% a
在水利史领域奋斗不息的九旬学者姚汉源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1-10 10:01
解读《黄河水利史研究》5 b8 L& n4 \) |: [$ ~3 d
6 J) T. l" @ h9 I9 _
2005年6月16日 . J5 A$ s- H5 E' B
; F1 \* R% N; W& A8 {5 Y9 T5 y; _, ?5 g7 z 姚汉源教授的《黄河水利史研究》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水利史研究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姚老是水利史研究领域公认的领军人物,研究成果十分丰厚,但发表和出版却异常谨慎,因此,他的出版物受到格外重视。黄河水利史是先生几十年倾力最多的部分,也是中国水利史最重要的部分。 & x6 f% `$ i* Z7 z8 U6 V2 t6 q; D. ~% s
《黄河水利史研究》选择了姚老各时期的论文共24篇,分为四个部分:黄河下游的变迁与治理、黄河与水运史、黄河农田水利及泥沙利用和附录。这些,都是中国水利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也是历史上人们关注最多的问题,姚老对此用功最多,成果也最有价值。( H( ^* T# I8 g1 a
8 S) l! d0 L" m, i a, K
研究黄河的历史首先应当弄清历史上的黄河状况。2000多年来,人们根据各种不同价值的记载,力图弄清其状况和变化,其结果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书中《二千七百年来黄河下游真相的概略分析》及与之相印证的《金代的黄河下游》《金末元初的黄河下游》和《14世纪的黄河入淮》是多年来姚老研究这一问题的成果结晶,十分珍贵。 ) t8 H4 ~/ E% f% _# ?! Q* V4 N/ P7 @+ j5 R, b. ~ n6 X
中国历史上开凿运河是一件大事。黄河本身和黄河与运河的联系仍是大宗运输的必经之途,为此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为保证运输动脉的通畅,建水利工程乃是关键的手段,社会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水利工程技术在此经受了严重的考验,达到了当时世界上领先的水平。《黄河与水运史》部分所选前五篇是这一问题的全面写照,后三篇集中介绍了工程上的突出问题和成就。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前人很少涉及的,其中不乏今日仍可作为借鉴的历史借鉴。* J# [- J% X/ r" Y5 c
( y' l! }2 U* B7 u" h1 g
第三部分是河流泥沙及其利用。这一部分所提供的四篇论文是把河流泥沙作为资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利用来分析和叙述的,引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从农田淤灌、河滩淤灌和固堤放淤等几个方面有理有据地讲清了道理,引人深省。有人评述,这几篇文章是“河流泥沙的辩证法”。 9 a4 u2 e5 A$ Z! e" ? G) c$ V) m v$ x1 ]( y' H
第四部分是附录,共有四篇文章。是姚老对几个人们熟知并关心的问题的分析、考证、研究和见闻,会给读者以新的收获和感受,也体现了他丰富的知识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9 o8 H2 J" e# U7 t* ]; V1 y, B l; f& L6 L' E1 ?9 m* ~; a
姚老的研究成果之所以特别受到关注,是因为他的研究取向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姚老几十年从事高等教育工作,教授多个水利基础及专业学科,以此为基础去研究历史上的水利问题,自然有不可取代的优势,特别是他的研究工作一直立足于中国水利的重大问题。1 C( U! V2 v1 u8 L% F
0 b1 X, T, [' N1 P$ n; s2 C s: j 姚老著作和论文中所提供的每一事实和论点都经过缜密的考证,从不人云亦云,也不轻信传统和权威,而是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姚老文字简练,从不特意渲染和故弄玄虚,初读似觉平淡,但细读起来寓意愈深,准确而科学。# O5 Q( m$ f8 S' B6 I
9 {7 `1 R2 @( Z" o7 Z, i
来源:中国水利国际合作与科技网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1-10 10:02
一部别开生面的巨著——《黄河水利史研究》 ) j; }2 v$ i- _8 B( Q) }6 q+ g $ D) v3 e$ k% l4 y: ?2005年6月16日 ' Q i" c' Y# h; g) j" V2 K! {/ n& D7 N* z6 s' d
由姚汉源先生潜心研究并费尽几十年心血的《黄河水利史研究》一书于去年在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发行。 7 U$ l$ L3 W) a ' q J. f& W5 T8 W. h! S# S- j( U 姚先生从事水利科学技术教学与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迄今已有70多年,出版了多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如《中国水利史纲要》(50余万字)1987年版,《京杭运河史》(120万字)1997年版,《漕河图志》(合作点校)1990年版,《喷灌》(合作翻译、50余万字)1990年版。) I6 Q% s+ M2 ? S% S+ D
; A& c" f: S* a; n' I
《黄河水利史研究》一书的出版,堪称是水利史研究划时代的新作。此著作结构新颖。以往的水利史书多采用断代分章,按水利门类设节,节以下设目。而此著作却有创新:在总体上以时代或地区分论,既有面也有点,面广而点深。使人读起来既能了解系统、清晰的总体概论,更能了解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事件。 ) W3 c7 n9 b0 l4 ]. D. [. s, J) [5 f5 D/ V3 l$ R
此著作结构的又一特色表现在《附录》上。所谓附录即是在图书正文之后放入有关文章、文件等,便于读者查考,有助于读者理解正文,亦有“资于旁证”之利。以往所见的附录仅把全文或摘录放入,而此著作却别出心裁地采用既有原文或摘录,又有点题解释,易于阅读。- V! E8 n! B" M/ d
& e E d* v) l S9 U 此著作是作者在几十年长期搜集、整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筛选,由表及里,由粗到精,去伪存真,精心锤炼的结果。 3 r) R+ W6 {3 T) G) b # {3 D0 F. E/ U3 j 在此著作中,作者总揽全局,引证分析论述了水利史领域中诸多问题的全过程,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使读者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即是古为今用之借鉴。 ' e) T* M; j3 v% W6 G- L& _2 E% |& N( q 5 E2 [0 W5 `4 S b- v0 w 此著作中对于历史上的水利问题,均能置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考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既恰当地论述其功,也恰当地分析不足,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价)和阐述,使人读起来顺理成章,合乎情理。 * e5 `, e1 @( @2 K3 `1 O& M" ~- |2 D w$ }1 Q
必须附带说明的是,如果把姚先生的《黄河水利史研究》一书与他的《中国水利史纲要》一书中大量有关黄河的论述参照阅读,更有相得益彰之妙。后者偏重于河史,是个概论,而前者是在这个基础上增添了专论,更有深度。 ! y' |. l7 \1 x' N1 ^/ q$ o
+ K, ^% X, [' W9 A, Y
来源:中国水利国际合作与科技网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1-10 10:03
水利史研究的力作——读姚汉源《黄河水利史研究》 ( T% v9 p8 p9 T5 ` * o2 V6 J" A/ w2005年6月16日 0 E: |5 M- _, V3 T' z- ^. m" [5 }* q$ t& `/ B
姚汉源先生现年92岁,是当代水利史研究学科开创者之一,在水利史研究方面有深厚的造诣并取得了重大成就。其治学成绩着重表现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成果累累。 / U/ ? ?/ ?) q. j6 K8 E* M4 k y( n4 c" l7 @, A7 c! e
在基础研究方面,姚先生素有历史家学,谙熟历史学的文献和考据,学风严谨,考证深入,其基础研究代表作至今仍为水利史学界的榜样,在《黄河水利史研究》中,它的历史基础学功力有充分的展现。他认为,水利史研究要逐步深入,应当有四个阶段:一是基本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基本方法的探讨;二是弄清历史事实,即所谓历史上的水利工程的真相,也就是对某些重要水利措施或工程经验教训能阐发解释,使旧有知识科学化、现代化,可供现实参考;三是在上述基础上探求历代重要水利事业的历史演变以及它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总结经验教训,对现代发展、未来前景可以提供参考性的意见和具体资料;四是探求水利发展规律以及它和科技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确定它在中国社会各方面发展中的地位。- r7 ?0 c1 X1 z+ _7 g4 w8 B. N
- _" C7 x! J/ ~
1933年他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的虽是土木系,但却志在水利。毕业的前一年,清华校刊上发表了他第一篇水利史研究论文,就是关于黄河史的研究——《黄河旧账翻检》。他认为,只有深入研究黄河的变迁与治理,才能办好黄河的事情。应该从几千年水利兴衰中,总结出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中取得启示,使今后少走弯路。/ L) E) a& ?1 F9 f+ f/ M" M, J0 U
6 d! P3 N; Y+ M; D1 [! _# }" i! u 在水利史研究古为今用方面,姚先生也有开创性的力作,集中表现在关于泥沙的认识和利用方面,这在《黄河水利史研究》中也有充分展现。 ; B k5 ?0 t5 q! S( q) I# u 9 X) ^% u! k4 {- y4 r 1963年,中国水利学会在北京召开学术讨论会。姚汉源教授在这次讨论会上,提交了一篇题为“中国古代农田的淤灌及放淤问题——古代泥沙利用问题之一”的论文。他运用丰富而翔实的史料,指出三门峡水库工程的根本失误,在于没有重视黄河史的研究,没有把泥沙问题置于首要地位。他还进一步从历史角度,指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见解:治水不能单从水着眼,有时应从泥沙着眼,甚至应以治沙为主,变沙害为沙利。一般人习惯于把泥沙看成是害,千方百计地排沙、除沙,这是个对泥沙利弊的认识问题。其实,北宋的王沿早已说过:“夫漳水一石,其泥数斗,古人以为利,今人以为害,系乎用与不用者尔!” $ S! q/ \4 P6 e+ y Z - ^5 k y! n( h w* } 姚老的论证,给人以新的启迪,引起了水利界人士的极大兴趣,并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当时长办主任林一山同志,曾特意向周恩来总理推荐过这篇论文。 % l) r) L4 Q# e( i+ X 4 j# H4 B1 Y0 N: ?. d- o3 i. e! [ 姚先生退休之后,仍笔耕不辍,九十高龄之时又将以往有关黄河的研究成果系统整理,由黄河水利科学基金资助出版。相信这一科学专著对于推动黄河水利史研究,丰富对黄河的认识和探讨黄河治理的思路有所助益。: s- `5 ^8 N5 U" A8 R
' B6 s8 {( Q; |, K0 b3 w
来源:中国水利国际合作与科技网: I5 k# K2 k' o4 Q; k+ t2 E6 ]
" m" G0 B. L6 N4 t' U7 b8 x
8 {. C1 h% |& F& \8 r4 d 作者:周魁一 谭徐明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1-10 10:07
姚汉源教授简介 " n8 Q% @5 `, u* n0 Y4 ~" m 6 C0 b4 A; v* H2005年6月16日 # }& m. t) u9 F* N( K % p4 y% w/ T w% d* O+ o2 |/ h 2 u9 a$ a% c" ~1 X' ?! O) ^% w 姚汉源祖籍山东省巨野县,生于1913年。 1937年毕业于清华土木工程系,留校任助教,1944年转入四川大学土木工程系任讲师。1945年8 月抗日战争胜利,任公路总局设计科技士。曾在金陵大学兼课。1949年赴江西信江农业专科学校任副教授,解放后担任了农专教授兼农田水利科主任。后学校改为南昌农业专科学校,任教授兼校委会主任,1953年全国进行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调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任教授兼副教务长。此期间用近十年时间整理出了约60万字的《中国水利技术史讲义》。 1963年中国水利学会在北京召开学术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他提出了《中国古代农田的淤灌及放淤问题——古代泥沙利用之一》的论文,引起水利界人士的极大兴趣,并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当时长江水利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同志,曾特意向周恩来总理推荐了这篇文章。- n% F) w' ?3 J- V2 N
6 u# T3 Q. t5 Z5 W [2 O
1963年冬他奉调到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任教务长,1965年任副院长、校党委委员,主管教学。从1962年到1966年期间共培养了3 名水利史专业的研究生,又写成了五六万字的数篇泥沙利用论文。; O$ W: L& S% Q7 I, [/ ]
* E: s' z7 z* w* }# N 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 1969年底学院搬迁到河北省邯郸磁县岳城镇,下放劳动三年左右,1973年解除劳动在家。1973-1975年和其他同志合作,翻译出版了约50多万字的美国C.H.佩尔主编的《喷灌》一书。4 I% ?8 P/ } W% T
, h- y/ u! l1 U8 a# E3 E 1979年调中国科学院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至1987年74岁时退休。退休后,被聘为院咨询委员。这期间他培养了研究生十多人,研究范围涉及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等各大流域及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古代水利事业。著作主要有:曾获首届全国科技史优秀图书一等奖的《中国水利史纲要》(50余万字),1999年出版的《京杭运河史》(120余万字)。2004年经黄河水利委员会资助,有关著述整理出版为《黄河水利史研究》(约50万字)。水利史方面的论文数十篇约60万-70万字,均已发表,其中重要的有:关于泥沙问题研究的5万-6万字,黄河问题研究的近10万字,京杭运河问题研究的8万-9万字,农田水利方面研究的5万-6万字,北京水利史研究的3万-4万字。其他文史方面的论文10余万字也发表了一部分。" V' u1 p6 h3 u. W
. Z& s9 X) h. p6 o$ E
20世纪80年代以来,曾先后担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利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编委及水利史部分的编审(共计30余万字)。为《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撰写了共6 万余字的条目。同时曾作为主审人审核了《中国水利史稿》上、下册,《黄河水利史述要》、《长江水利史略》、《太湖水利史》、《珠江水利简史》等著作。 $ s8 [7 F( |3 `8 E1 ?6 s0 S' |+ X
在1982年,他和有关同志联合水利、农业、交通、历史、地理、考古等有关方面学者,在中国水利学会之下创立了“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他担任了第一、二任会长,1989年后改任名誉会长。作者: 姚旭元 时间: 2009-1-10 10:09
隋唐宋时期 & Y+ h8 }" j& q
3 Z* X. D7 m2 N2 q3 H, |9 @; A8 h4 ]: E 隋唐,中国重新走向统一。中国的经济、文化进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期。特别是“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南移,长江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 4 q7 Z. ~% ^ S
: V' e% E" ]0 M0 x( R5 }一、隋 唐 * C8 X& v) ^& Q" ?
( }: h4 `( _( p% g) b3 K ?; |7 H(一)隋代 5 Z' O3 D# U; l( M4 w3 i0 k1 s2 s+ {) o. j* R7 w
隋朝建立后,中国数百年分裂割据局面宣告结束,这是继秦、汉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发展时期。水利史上有一件大事,就是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运河的开凿,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同时,江浙一带很快成为全国财赋的集中地,杭州、镇江、扬州等运河沿岸商业城市明显繁荣起来。 4 A$ k/ o8 U2 O: W6 s, `4 j; P. F7 c9 o& i# Q
隋朝末年,由于战争频繁,黄河流域的经济遭到重创,长江流域虽也受到不同程度地破坏,但人口南移的趋势有增无减,尤其是长江上游的剑南道(今四川和云南南部),因未受战争的影响,人口逐渐上升。 6 M, v0 C H' M% F
* u+ F! w8 j6 W& X1 {(二)唐代 & l; T& r3 R8 f/ H! }3 a3 b
& P- g0 C- R: T3 r
唐代,中国经济、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创造了封建社会的辉煌,长江流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7 m. N2 W6 d' k7 S; z # a1 a$ c% C C1 r+ ^1.水利与经济 - u3 t' z) o; [3 X% a p
# q6 V* W9 l; ^1 w& q# V6 v手工业主要表现为各个行业规模扩大,分工更加细密,生产技术有明显进步,大部分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也都有所提高。首先是矿冶业的发达与金属制造业的兴盛。两宋时期,长江流域的铜矿开采和冶炼技术有较大的发展。湖南潭州永兴铜场、江西信州铅山铜场和饶州德兴铜场,是当时全国著名的三大铜矿生产基地。黄金的产地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北、四川等省,其中以江西最多。宋代已能铸造大型铁器。现存湖北当阳玉泉寺的铁塔等,都代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铸造水平。 5 X! [# a' }$ m. V ! U* D! P7 r2 n! p2 L这个时期的丝织业不仅产区多、规模大,其最大特点是花色品种繁多,从普通的绸、缎、绢、锦到绮、绫、纱、罗、绉以至绣绵等。棉织业开始兴起,已成为农村重要的副业生产。食品生产主要在制糖、制盐和酿酒上。其中蔗糖生产的一个重大发明是糖霜,当时四川遂宁糖霜为全国之最。长江流域以井盐为主,以四川井盐最为著称。宋时制瓷业得到了重大发展,可称为长江流域制瓷业的发展时期。 9 e3 ^. R$ J% S, {1 Y* o; W! d; o0 u- Q# \# c) R. _. F6 W
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造船业十分发达,造船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造船数量大,船舶体积和载量大,品种繁多。南宋时池州造船厂造成车、桨结合的铁壁铧咀平面海鹘船,为造船史上的一大创举。沈括说,宋代造船业的发展与运河的漕运有关。南宋偏安杭州后,南运河更显重要。陆游说宋高宗之“所以能驻跸临安,以有此渠耳。”(《渭南文集·入蜀记》)。江南运河上的船闸也是当时航运的一大发展。 9 m% W, S* m f* L8 E: a
& r0 M* ^. k8 o- a& O9 H z$ `! M
宋代商业发生了一次大变革。随着城坊制度的取消,政府不再干预和管制商人的正当营业活动。由于长江流域的商业十分发达,货币因流通需要而有所改革。当时除了铜钱和白银两种货币少量使用外,纸币已成为长江流域的主要交换手段,这是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进步。两宋时期,朝廷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对海外贸易极其重视。长江下游拥有众多的贸易港口,如杭州、镇江、江阴、华亭等。 7 @/ W5 ?( O1 _
/ O+ G K: r0 f4 v/ n) p2.科学技术 3 g% \1 Q3 _, J' H0 B
3 p& \. N, C0 N" e- a9 C中国的四大发明是宋代在长江流域完成的。造纸业在宋代得到空前发展,纸的质量、产量都超过历代。雕版印刷始于唐五代时期的杭州与成都地区,在印刷术上具有革命性的活字印刷,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由杭州人毕日升发明。火药的发明也在长江流域。宋理宗时,荆、淮的铁火炮有十数万尊,荆州(江陵)一个月就制造火炮一二千尊(见《宋史·李曾伯传》)。荆州在当时已俨然成为一个制造火器的中心。宋高宗绍兴二年,陈规守德安时(今湖北省安陆),发明一种管形火器,叫“火枪”。宋理宗时,寿春府(安徽寿县)又创制了一种火器,叫“突火枪”。指南针出现应当是在公元10世纪。据《梦溪笔谈》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南宋时,航海“全凭南针”(吴自牧《梦粱录》),指南针已普遍运用于航海。 6 @+ O* L' `) w H6 a4 p9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