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舜为民族融合作出了哪些贡献?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2-9-12 17:16
标题: 舜为民族融合作出了哪些贡献?
   炎帝至五帝时期,我国曾经存在着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民族集团。其中的华夏集团又分为两个大亚族,一个是黄帝,一个是炎帝。《国语》说:“昔少曲氏娶于有峤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司马贞说:“少曲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所谓少曲生黄帝、炎帝,是说黄帝、炎帝由少典氏族分出,而当时的有峤是与少典氏族互通婚姻的氏族。( t/ h$ n8 j" h2 ]( F! F4 G% Y1 u. u
    那么,少典、有峤、炎帝、黄帝四个氏族的发祥地在哪里呢?
, P- G4 j( M; E, @+ l: d* W# ?/ Q    据研究,华夏集团最早时住在昆仑丘(现青海高原)。以后逐渐东迁,而少典氏跟有峤氏就是达到甘肃和陕西交界地区时的两个氏族。后来,炎帝族和黄帝族从少典、有峤两个氏族中分化出来。
2 W( [1 l# h; J) l! q《帝王世纪》说:“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于姜水,是其地也。”《水经注·渭水》说:“歧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秦岭古代通称华山,秦岭的南面就称华阳。可知姜水与华山很近。
0 n2 V7 _2 I/ W1 s/ ~2 K    黄帝族继炎帝之后东迁至陕西、山西、河南交界区域。《帝王世纪》载:“黄帝,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黄帝轩辕氏居地为姬水,以姬为姓。姬水、姜水相隔不远。
  h2 [9 m! @, U7 \* Y( a    概括起来,华夏集团发祥于陕西省的黄土高原上。作为华夏集团的两个大亚族炎帝和黄帝,先后东迁。炎帝氏族顺渭水东下,再顺黄河南岸向东,东迁路线偏南;而黄帝东迁路线偏北,顺北洛水南下,东渡黄河,跟着中条山及太行山向东北走。
" Y* s6 i$ Z1 T  l7 m7 k, C6 _    东夷集团较早的氏族有太昊(或太皞、太皞),少昊(或少皞、小皞),蚩尤。
6 T8 F3 q( H% G; T0 s    太昊氏族在东方,属于东夷集团。《左传·昭公十七年》指出:太昊的遗墟在陈,即在今河南淮阳县境内。太昊后人的封地为“任、宿、须句、颛臾。”据《左传》杜注:“任,今任城县”,在今山东济宁;“宿,东平无盐县”,今山东东平县境内;“颛臾,在泰山南武阳县东北”,今山东费县境内;“须句,在东平须昌县西北”,今山东东平县境内;少昊的遗墟在鲁,在今山东曲阜。蚩尤与皋陶亦属东夷族。" r; {1 x3 [+ l! M0 Y% I
    东夷集团所居的区域,北至山东北部全境,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的极南部,南至安徽中部,东至海。
; t. ]; J# @. \6 `7 a    苗蛮集团以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为中心。孟子说:舜东夷之人也。罗泌在《路史·后纪十一》中说舜“五帝之中,独不出于黄帝,自敬康而下,其祖也。”汉代经学家郑廉成亦认为,舜不是高阳氏颛顼之后裔。崔述《唐虞考信录》也认为说舜出于黄帝是错误的。《吕梁碑》载:舜祖幕,幕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舜。按《吕梁碑》所说,穷蝉是少昊氏之后,其父是幕,不是颛顼。幕即是虞幕,为有虞氏之始祖。《国语·鲁语上》说:“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说幕与颛顼同时,因为虞幕受到颛顼重用,有虞氏为报恩,将颛顼亦视其祖。有虞氏起源于燕山一带,逐渐南迁山东等地。8 v& N+ h* i; g8 k
    至此可知,黄帝属华夏集团,起源于昆仑丘;舜帝属东夷集团,起源于燕山。颛顼、帝喾、帝尧以至于禹,都是黄帝后裔;而虞舜不是颛顼后裔,而是与颛顼同时代的虞幕的后裔,因而不是黄帝后裔。
" B! ^+ H# A5 w, ~( C, @+ F5 t5 A+ l    由于黄帝族的帝尧把两个女儿许给虞舜,所以舜视尧的祖宗为祖宗。舜及其子孙便把尧、颛顼、黄帝也当作祖宗来祭祀。舜帝实现了东夷族与华夏族的大融合。后又通过感化而收服三苗,进一步实现了南、北民族的大融合,“华夏”也就成了中国全民族的代名词。4 T5 d+ z$ W6 |
    到了司马迁时代,华夏、东夷、南蛮三个民族集团的同化和融合早已完成。尧与舜最值得称道之处,是将帝位禅让给了没有血缘关系的贤人。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