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是姚僧垣,还是姚僧坦? [打印本页]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0-8 06:29
标题: 是姚僧垣,还是姚僧坦?
2011年10月萍乡《姚姓历史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含有我的6篇论文,其中一篇《是姚僧垣,不是姚僧坦》等6篇论文。近日,湖北姚高才以姚高霖之名请姚道海发了《说说姚僧坦与姚僧垣》。我的第一反应是“好帖”,特转发于下,并欢迎讨论:是姚僧垣,还是姚僧坦?
5 x* f" M% d2 m- N0 y; W) @    本人现外出,也将参与讨论。
* r0 t( r6 I( ~0 k5 ~/ u( } 0 F$ W; m# H8 k! q" x2 X
 
6 B) O/ M, ~* D9 w2 H+ B9 y/ U5 t# x: A 说说姚僧坦与姚僧垣
姚僧坦,是南北朝时期著名人物,也是姚姓历史上代表人物,尤其在医学上作出的历史贡献,影响深远,对其名字因古本出现差异,历代相传,多是人云亦云。尤其是中华书局误校为“僧垣”之后,现在的出版物多称姚僧垣,其实本名应为姚僧坦,其由有三。
一、旧本史书多称“僧坦”
旧版《南史》《北史》《陈书》均称“僧坦”,仅令狐德棻撰《周书》称“僧垣”。由此中华书局在点校出版史书时,特别注明:“僧垣,各本作‘坦’,据《周书》本传改。”其实《陈书》与《周书》同时成书于唐贞观十年。《陈书》中虽无姚僧坦本传,但姚察传中提及其父“僧坦”。《陈书》是僧坦嫡孙姚思廉所撰,思廉公在《陈书》中称祖父为“僧坦”,当是准确无误。中华书局的编者也许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在点校《陈书》时,采用了两疑之法,凡见“僧坦”二字,都用括符标注(坦)与(垣),表示不作定可。特别要说明是其医学专著,旧本《集验方》署名为姚僧坦。
二、旧本族谱称“僧坦”者多
姚思廉不仅在《陈书》里称“僧坦”,他在“姚氏源流世系图说”中,也写作“僧坦”。因此,他们的后裔在族谱里多是写作“僧坦”。如浙江上虞等地“姚氏族谱”,广东三江地区的“姚氏族谱”,福建多个地区“姚氏族谱”还有安徽姚昶编撰《舜裔姚氏世系研究》书中也写作“僧坦”,这说明他们采用了传统的正确写法。
三、“僧坦”符合取名的本义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用“僧”取名者甚多,仅《梁书》中就有 5人,如王僧孺、胡僧佑等。用坦作名者,也不乏其人,如南朝刘坦,宋代姚坦。僧坦公一家三代,信仰佛教,史书可证,菩提公、姚察公信佛心诚。僧坦公,以医行世,良善为本,一颗佛心,胸怀坦荡,遇事坦然自若,这就是取名“僧坦”之本义。《高僧传》称姚僧坦为济世名医。
上叙之由,足以说明,“僧坦”是其本名,“僧垣”是因历史之故形成的代名。“僧坦”、“僧垣”为一人之名,我们要用客观的历史态度去看待,无论“僧坦”与“僧垣”,在我们心目中总是值得敬仰的那位历史人物。
(备注:笔者此前,从现代出版物上看到是“僧垣”,也以僧垣相称,兹考究实为“僧坦”,作为姚氏子孙,对于历史上的姚姓先祖误写其名,属于不孝,特表歉意,请有关人员也正确面对。)
湖北  姚高霖谨撰
壬辰初秋于东郊小筑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0-8 06:33
湖北姚高霖,说说姚僧坦与姚僧垣,壬辰初秋(2012-10)于东郊小筑,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14842&highlight=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0-8 11:41
国庆长假前,姚高才短信问我:为什么是姚僧垣,不是姚僧坦。1 g; h$ E: p. D8 c. z$ M3 [# \2 e
我答道:据正史和中华书局。
$ }, T" k0 l' w( B: f7 }( ~2 U% O2 T) c, H7 Q8 q- ^$ [6 L
3天前姚高霖(姚高才)撰的《说说姚僧坦与姚僧垣》上网。
8 ]% U, v4 {  t: h4 K" X3 E/ A' k  `$ N9 d( c8 A8 ^
昨天(2012-08-07)姚高才短信告知:在姚网发表了《说说姚僧坦与姚僧垣》,请指正。
% r: o4 _. X8 Z$ P3 s9 x     我回应:我读了,也做了简单回应,可惜你不上网,你应当将中华书局的注全文录出。问题与古版本有关,所以我说你未完全考证。我在外。+ ~, C7 k! z* ^8 w& _
     姚高才:我只是说,不可能大加考证,我只要说明白就行了。
0 l0 B7 Z% U; m  y& X     我说:你是说明白了你要表达的目的。若不赞同或不完全赞同你的观点,你参加讨论和考证吗?% T$ Z* l% G" J& V: W
     姚高才:可以各抒己见,我也可听不同意见。
/ R/ b( i0 W+ J3 P: B      我说:好!各抒己见,求同存异或求得一致。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0-8 11:45
《说说姚僧坦与姚僧垣》上网后,已有读者表态。
; J& X# R* s4 z* ]0 H
; ~9 z9 j8 J- c$ i5 j2 D     重庆姚闻闻:这个考证是可信的。
7 d1 U5 T) v! w     安徽姚维侃:虽然后来连百度百科都统一以“姚僧垣”相称,但看了道海宗亲的考证,还是觉得挺有说服力的。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0-8 16:56
先做一下讨论的资料准备。
$ Q' F; O- z4 D1 W' `     议《姚僧垣以下五代世系表》
" |3 N& J4 D- c       安徽贵池姚维侃转了《姚僧垣以下五代世系表》帖,对研究和更正和补充姚僧垣系的世系表很有好处,特再转于下.2 Y) N% _/ O2 \' h
       南京大学历史系张学锋在华夏考古2005年第2期上发表了研究唐代姚无陂墓志的文章,其文后附列了姚僧垣以下五代世系图,我曾抄来发在姚网上,现再一次跟帖在后,以为研究之线索,或可参考。  F2 r- Z; Z1 @2 L
姚氏姚僧垣以下五代世系表(这里略):
& h6 e9 D; o: B% M7 _( n0 g+ }    原文表下有注:世系表主要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制成,其中憺、无陂、无陂子据姚无陂墓志,敬节据《旧唐书·姚璹传》、《新唐书·姚思廉附孙璹传》,思明一系据《大唐故朝议大夫上柱国杭州长史姚璹府君墓志铭》(开元廿三年)补。
/ `0 H! ?, d0 f# }3 T. D# L2 Q* t9 N/ H2 d
0 j* A' x8 w5 i. f: F! D, k
评论:
4 e* l7 {5 g( S, _) E0 M    姚维侃所转《姚僧垣以下五代世系表》,全文称“姚僧垣”。3 Q$ Q! g9 u4 k& }0 A% j9 m
    表作者南京大学历史系张学锋,是不是称“姚僧垣”呢?应该是。
# D8 Z/ }  m4 @, t8 Q    “注:世系表主要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制成,其中憺、无陂、无陂子据姚无陂墓志,敬节据《旧唐书·姚璹传》、《新唐书·姚思廉附孙璹传》,思明一系据《大唐故朝议大夫上柱国杭州长史姚璹府君墓志铭》”这便产生了一个问题,《旧唐书》、《新唐书》有没有“姚僧垣”或“姚僧坦”的称呼?是什么时候的版本?是中华书局或哪个出版社出版?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0-8 17:02
姚维侃在本网发表了《北周书•姚僧垣(附姚最)列传》和《北周书•姚僧垣(附姚最)列传试译》。
: o* `4 N0 c2 D! P/ a) e       姚维侃在这两文中称“姚僧垣”。他所依据的《北周书》,是什么时候的版本?是中华书局或哪个出版社出版?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0-8 17:11
大医家姚僧垣(或姚僧坦)有《集验方》行世和存世,今天医学界还在用。
' h/ y; }5 s+ B4 G: _    姚网站长姚尚明发表“姚僧垣之《集验方》”并附《集验方》全书。
5 o/ w* G# I- x    姚僧垣之《集验方》,是什么时候的版本?是中华书局或哪个出版社出版?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0-8 17:19
姚网站长姚尚明发表“姚僧垣——姚思廉的祖父》”,全文如下:
* H* a0 {3 u3 H; C+ n7 o    姚僧垣,南北朝时北周医家(499-583年)。字法卫。吴兴武康(今浙江杭州)人。父菩提,为梁高平令,通医理,受梁武帝所重用。僧垣自幼好学,博览文史。年二十四即传家业。梁武帝召其入禁中,讨论医学,酬对无滞。时武陵王所生葛修华,宿患积时,方术莫效,梁武帝乃令其视之,获愈。武帝誉曰:“用意绵密,乃至于此,以此候疾,何疾可逃?”大通六年(公元534年)解褐临川嗣王国左常侍。大同五年(公元539年)任骠骑庐陵王府田曹参军。九年(公元543年)还领殿中医师。十一年(公元545年)转领大医正,加文德主帅,直阁将军。梁亡入北周,武成元年(559年)授小畿伯下大夫。大象二年(580年)任太医下大夫。医术高妙,用药审慎精当,治武帝发热病,谓大黄乃是快药,不宜轻用,武帝不听,以致危笃。建德四年(公元575年),高祖亲戎东讨,至河阴遇疾,口不能言,脸垂覆目,不复瞻视,一足短缩,又不得行。僧垣以为诸藏俱病,不可并治,军中之要,莫先于语,乃处方进药,帝遂能言,次之又治目,目疾愈,末乃治足,足疾亦廖。一生治验不可胜记,声誉远闻,达诸蕃外域。著《集验方》十二卷,今佚,部分佚文尚存《外台秘要》、《医心方》等书。 5 R; x# g3 A) R' S) h- \+ X
4 v  }) S3 q  @$ ?  H    这人物词条来源?尚存《外台秘要》、《医心方》等书,是称“姚僧垣”还是“姚僧坦”?是什么时候的版本?是中华书局或哪个出版社出版?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0-8 17:54
[清]姚振宗编纂,《姚氏百氏源流考》.此书是光绪年间的刻板(当然不是中华书局误校对)。姚振宗称“姚僧坦”。
8 A5 ?: d! A. }1 ^   姚振宗纠错:“湖(州)志陵墓志,周开府仪同三司姚僧坦墓在武康县南三里。按:周当为隋,僧坦当为僧垣,县南三里盖亦在石城山也。……”(见《姚氏百氏源流考P102). e* M! K5 Z; G
' G+ V3 }# l4 a! W+ s# f+ M    我并不一定要承认姚振宗是正确的。“是姚僧垣坦,还是姚僧坦?”是个古老的问题,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不是去年我撰此文时想象那么简单。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2-10-8 22:20
上述教授所贴留言为读《说》文后,为直觉所考可信,未认真按文祥证,对我之妄评,实为轻佻之举,确不容我故在,致欠教授、高霖二宗亲及姚姓众宗亲,以谅此之轻浮,望不学我。姚闻闻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2-10-8 22:40
为罚我之妄评,乃亡羊补牢,用我之《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影印本,一一对证高霖《说》文所列《文献》,查姚僧坦与姚僧垣,终给二宗亲交待,以赔不是。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2-10-9 01:00
用了近两个小时,按高霖所著《说》文,查影印本《四库荟要》(为什么用此本,因此本为乾隆御用无避讳删节,为乾隆当时学者手抄)《南史》卷六十九《姚察》“父僧坦,梁太医”“僧坦精医术,知名梁代”。《北史》未查到。《陈书》称“僧坦”。令狐德棻撰《周书》卷四十七“姚僧垣字法卫”。欧阳修《唐书》《宰相世系表》为“僧垣”,所查《说》中与《荟要》一致,《说》文:旧本史书多称“僧坦”成立,旧版《南史》《陈书》均称“僧坦”如实,仅令狐德棻撰《周书》称“僧垣”不确切,欧著《唐书》也为“僧垣”。特此告知!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0-9 05:46
回复 10# 姚闻闻 
$ p# _  o& s/ i9 n; d- F0 z# G. d
6 o9 Y" e4 {7 V* n/ Q% L+ U+ E1 e  K8 [- i7 T
    思廉公之祖父,是位大医家,是吴兴姚中兴之祖,也是伟大的姚氏先贤。他的名字,是僧垣、还是僧坦呢?
" a9 Q. M) ]. S6 t- y    我和姚高才的正名以及讨论,目的完全相同——敬重我们的先祖,弘扬我们先祖的美德。
  ^: ]- @5 c. x+ O6 h    谢谢你的支持和参与。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0-9 09:12
用了近两个小时,按高霖所著《说》文,查影印本《四库荟要》(为什么用此本,因此本为乾隆御用无避讳删节, ...- k1 F* ^/ I; [, c/ W
姚闻闻 发表于 2012-10-9 01:00 
 * K! Z) x/ K9 \! ]! J
# W2 A, e$ R( e( ^0 F! x1 i/ B6 d; J5 R* g6 m. G
    谢谢闻闻兄!
. q" G8 d8 e/ i$ S6 r' }/ l7 I
( F- \, W1 V& t. ]: w0 b    引用:" [( U( p0 E$ j! i$ L+ v
    | 用了近两个小时,按高霖所著《说》文,查影印本《四库荟要》(为什么用此本,因此本为乾隆御用无避讳删节,为乾隆当时学者手抄)《南史》卷六十九《姚察》“父僧坦,梁太医”“僧坦精医术,知名梁代”。《北史》未查到。《陈书》称“僧坦”。令狐德棻撰《周书》卷四十七“姚僧垣字法卫”。欧阳修《唐书》《宰相世系表》为“僧垣”,所查《说》中与《荟要》一致,《说》文:旧本史书多称“僧坦”成立,旧版《南史》《陈书》均称“僧坦”如实,仅令狐德棻撰《周书》称“僧垣”不确切,欧著《唐书》也为“僧垣”。特此告知! | 
4 W% m2 |0 W; G; Z
, M9 ?+ A6 W5 n$ g  H% U$ e      按高霖所著《说》文,查影印本《四库荟要》。
6 P0 X! X" c2 V8 J+ q1 o- K' v5 k      为什么用此本,因此本为乾隆御用无避讳删节,为乾隆当时学者手抄。0 `  d" w2 Z+ j
     《南史》卷六十九《姚察》“父僧坦,梁太医”“僧坦精医术,知名梁代”。
7 v# k7 n/ ^3 ~" c4 x7 h     《北史》未查到。* }! W* q2 G3 n5 [5 I  w5 }
     《陈书》称“僧坦”。9 D) u7 i: s3 [! w
     令狐德棻撰《周书》卷四十七“姚僧垣字法卫”。8 ?4 C4 L' w% E3 ^' a+ ^
     欧阳修《唐书》《宰相世系表》为“僧垣”。
3 E2 p) n& H' N' J     所查《说》中与《荟要》一致,《说》文:旧本史书多称“僧坦”成立,旧版《南史》《陈书》均称“僧坦”如实,仅令狐德棻撰《周书》称“僧垣”不确切,欧著《唐书》也为“僧垣”。3 |4 m  H6 O) c: y) A
6 K/ X# E1 B* S& H
     我的文章《是姚僧垣,不是姚僧坦》,在2011-10-03萍乡姚氏会发表以后,我已意识到:思廉公之祖父的名字,是僧垣、还是僧坦呢?这是一个古老的复杂问题。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2-10-10 23:39
回复 3# pszyyao 
1 m* r+ O+ J# [! \8 `) ]% H7 x4 g% j7 I* E2 b; ?( ^% Q4 B
教授高霖这种探讨问题的态度真的应该5 L# j% l! @/ [! k* g& v) W; @
好好学学。这才是学者。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0-13 22:49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2-10-13 22:52 编辑 $ e4 v4 G' P, y3 j; a$ Z5 D6 `
9 p* |& `3 b5 l0 u  V+ c
按:公布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潮阳名人陈季芳为古埕姚氏(潮阳姚氏)创修谱所撰谱序。另一目的是说明在500多年前,就有人称思廉公的祖父为“僧垣”。9 k3 l' l/ o5 q' k; y
2 u' c2 V) p# o" ^
( o# x$ M$ z) Y/ p, n6 P                                         古埕姚氏宗谱序
' }  S6 P7 M/ i3 d3 P6 }1 ^                                          [明]陈季芳
# N! |- e; t3 i4 `3 @; o
0 M' u  A3 i+ L# t6 O5 j/ X* t. g/ G9 W# ]2 x  b/ j
    自古有国有家者,传世久远而子孙蕃盛,则必立宗法以统之:大宗一,小宗四;嫡庶之分明,尊卑之位定,由是伦礼正,恩义笃。维持辑睦,愈久而愈不替者,有繇(由)也。厥后宗法废,族无所统;子孙虽众,源远而末益分;历世浸久,至不复相往来而相见如途人,亦其势之必然也。是以君子病之。隋唐之间,最重世族,族必有谱,所以著其本而连其枝。自祖宗以来,至于子孙,近传之,远得之,以考其源流而不至迷谬者,恃有此道也。% v8 N1 A; f, o$ m  B# s' e0 p
; v8 Y# t+ M1 G( C! `$ _    予于古埕姚氏谱,有感云:姚氏宋南渡时有讳琳者,与其子孚自闽徙粤,游我潮阳,乐江南古埕山水佳胜、风俗淳美,因而家焉。孚生建中。建中生鼎,宋景炎间以文丞相辟摄县篆,世称知县公。其季弟讳洪道者,官都仓使,有异政,貤封父母如其官。洪道生应蓝、应连昆仲,值胡元隐德不仕。津生四子:长祥,次祐,三祚,四礽。礽生所恭,祖孙相继为族长。自孚至所恭七世矣,历岁三百,族众人繁雍雍睦睦,富而好礼。其子孙文雅,游庠序者彬彬济济,何世之多贤也。所恭命其子从保,由选贡卒业南雍修族谱以睦族人。请序于予,予深嘉之。2 h0 m0 T6 t4 P6 S0 t+ L+ R
+ E: Q& l* T) A8 \- P0 u0 ~    窃惟上古锡姓受氏,皆有爵者之子孙。然所以亢厥宗者,德之为本也。姚之受姓自虞舜始,三代以前远矣,勿论隋唐六朝以后。江南有姚,谱其世系,皆自吴兴始也。姚氏旧谱称其有讳僧垣者,仕隋,官开府仪同三司,封北隆公。僧垣生察,官散骑常侍。察生思廉,仕唐,官弘文馆学士,封丰城公。唐贞观六年,敕天下大修宗谱,思廉与焉。廉二子:长憕,次恽。恽八世为天明,唐僖宗时,官奉礼郎,出为闽侯县令,其卜居韶溪,数传徙莆阳,分二派,有裔孙徙漳州龙溪白礁里。讳琳徙潮阳、家古埕。潮阳有姚自琳兴孚始也。/ M2 A$ y- z  a9 C
1 l, ]4 Y' w+ k5 R" N; r# R4 v, |    所恭先生修谱时,琳以上概以远祖,阙疑不录,盖慎之也。姚氏自丰城公以下,著闻闽浙间,阙盛极矣。我潮古埕之姚,亦一盛也。昔周人之美君子也,言其保艾尔后,必本于德音不已。德音是茂,则姚氏之所以久且盛者,其先德可知矣。后之子孙,克绍丕基于无穷者,盖亦勉其德哉。
, W' C- ~: T" {' U9 K  i; r8 f: g1 y9 R+ m) Q. o& H4 X
    夫德莫大于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修谱。自宗法废而族散。故家世族所恃以培其本而联其枝,亲亲之道行者,谱牒存焉耳。是故伦礼正,恩义笃。充之以德,允之以民,抱物与者,皆吾亲亲之余也,谱可以不修乎?
+ i; o8 K& h* O/ G" ?1 Y; T+ ~
% q% Z/ l, y) N& O; `. x     所恭先生与予有连⑴,其子太学君为世讲,予重其有志于修谱也,故为之序首简。1 y% H. @  a2 V: R3 N6 Q7 w1 m
+ [$ N3 ^6 I7 c7 q% S* j$ N                       时  宣德二年春在正月之吉
$ [! E3 v$ h& }0 B6 b
( |2 i# ]4 |7 q- ]! z/ p- m, P                       赐进士第、中宪大夫、福建建宁府知府、致仕前户部郎中、邑人  陈季芳顿首拜撰9 s' ~6 b* J+ O. A
% k0 u7 z& ^% t( G
) |; B  y% t4 f1 s
* `7 s8 Y% H$ a# ^' m2 y) @  g$ T7 l* }" i, u2 ~9 y- A
8 R( Q: Q0 a! U5 {, }2 D& {' p姚钟尧曰:2 n& \5 {: [# o' I# W
    陈季芳,字以华,举练都人。永乐二年(公元1404)进士,授户部主事。永乐六年平交趾有功,升常州知府。服母丧后补建宁府知府。任职期间政绩著,官声好。逝后入祀邑忠义孝悌祠,新旧县志有传。
, B- p& v# _# k8 h3 l4 \: S4 k+ C+ ]6 g
     陈季芳提到:我姚氏受姓始祖是远古五帝之一的虞舜(舜帝);吴兴姚、潮阳姚氏几位直系先祖——南北朝梁、周国太医、吴兴武康人姚僧垣,“书撰陈梁”的史学大家、唐太宗朝姚思廉,侍宝郎、袭丰城郡姚恽,唐福建姚氏韶溪派始祖姚天明,潮阳姚氏始祖姚孚之父姚琳。
- s. }7 E/ h( a. y& B# {2 b! W/ d# s1 v% }* o
转发到微博  收藏 分享 00 0 宗亲支持 宗亲已阅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0-17 17:47
昨天到中大,泡了一天图书馆,收获颇丰。一个意外收获是,忙中顺手牵羊看了《二十五史》周书中的姚僧垣传和新唐书中的宰相世系表和姚思廉、姚崇传。这些传和表都是:写着“姚僧垣”,不是“姚僧坦”;《二十五史》不是中华书局出版的,而是上海书店出版的,是用某版本印的。记录如下:; P5 k; O$ v# P1 s6 M# G8 S
     二十五史,上海书店出版( V' E2 M* w  E8 V' A3 j
     姚僧垣  附子最(传)   周书  卷四七  列传第三十九  艺术传  七九~八十(P2659~2660)
# v" X* X7 {; ?4 x. b* [. n5 i0 x8 O     姚氏宰相二人(璹  元之)世系表   新唐书  卷七四下  三一七~三一八(P4443~4444)1 K0 V7 J9 {7 e; J4 l
     姚思廉 附璹 班(传)  新唐书  卷一0二  四0五~四0六(P4531~4532)) u' G" E/ ]/ p
; z, B5 u) ?  ]& E: @
说明:上列两种页码,“ 四0五~四0六”是某版本原页码,“P4531~4532”是上海书店编辑出版的《二十五史》的页码。
作者: 姚闻闻    时间: 2012-10-19 04:59
教授,我提一问。为什么姚思廉自著的《陈书》为“僧坦”呢?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0-21 18:44
教授,我提一问。为什么姚思廉自著的《陈书》为“僧坦”呢?. H5 Q; k$ E, ?9 E
姚闻闻 发表于 2012-10-19 04:59 
7 Q+ J3 N1 C. c) J9 S  }$ i3 k  c: M% T& _+ g7 P1 i* g
         “为什么姚思廉自著的《陈书》为“僧坦”呢?”
, M( w: J7 ?4 t. j& _         这个提法应换一种说法:为什么《百衲本二十四史- [- B) w- L. ?6 [& p9 p
陈书》姚察传中是“僧坦”呢?4 K7 ~4 b: n* t. \- b' W
      因为我们今天已不可能读到姚思廉真迹的《陈书》,只能读到古代遗留下来的各种版本的《
, p, Q4 x! G. [% e# W陈书》,《百衲本二十四史
& Y+ {+ _! |. T' @陈书》只是其中之一。据中华书局《周书》编辑部出版说明,二十四史周书陈书有七种版本,他们根据这些版本,将百衲本的“僧坦”校正为“僧垣”。
  O( w, N7 L" V5 f/ o      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讲得清,详见(参见):' }& V& g; s' l
      1、  姚僧垣子最  中华书局  周书& D6 h: K7 K7 e# b- O
卷四七
# h+ i: \1 U; U8 K9 [. f2 V列传第三十九( i, u% t5 b3 g* u
艺术6 b3 k7 [2 i% \3 w. Q
八三七~八五二,特别是八五二的注[三]。( @. a5 P  E4 S& n  h: [
      2、  中华书局《周书》编辑部《出版说明》。
  K1 A+ A( B# N/ }正因此,我说姚高琳先生应考证。
0 D% o+ @0 q2 x. K* H 
( t" x  J0 p8 K6 m8 I2 L
 
2 Q2 M! B* A- B+ e+ O9 J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2-10-23 10:29
现将中华书局编辑出版发行的《周书》的相关情况公布于下,供姚高霖先生和读者参考:
2 K( f% ~; q( |' D) p. B, ]           周书,全书上中下3册,唐 令狐德棻等撰,中华书局,1971年11月
* x2 y: h$ P2 I+ R    中华书局编辑出版发行的《周书》或《二十五史  周书》,主要采用了清代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版(底本)。中华书局认为:
) n4 b% ^( ~1 U# W& {9 p) G, p% e    “过去闻名于世的百衲本《二十四史》,虽然多数依据宋元善本影印,但也有讹、舛、衍、脱,或残破模糊,往往参校殿本描改,在校勘过程中,基本上都用殿本进行互校,而且殿本《周书》,因为错字比较少,还被选作底本。所以学术界一些人认为重印殿本还是有意义的。”
, ]! F( f  y! a* [7 y
$ p; D" \5 d) T: n% t! Z校勘记0 A/ ^& t! u, ]. C% b7 p( D( _
[三]僧垣  张森楷云:“陈书姚察传  卷二十七,‘垣’作‘坦’。”按南史卷五九姚察传及册府宋本卷八五九都作‘坦’,明本册府作‘垣’。但册府宋本卷七九六也作‘垣’。, y8 \) a# R- Y* [/ o( l  @- H
) S' L+ \2 E+ [) E+ Z$ h( a
     以上中华书局《周书》姚僧垣子最传校勘记注[三],透露了许多信息,例如:宋明的版本就已有‘垣’与‘坦’了;同一册府宋本,同时有‘垣’与‘坦’了;中华书局不是随意将‘坦’校为‘垣’的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2-9 18:49
回复 1# pszyyao 
5 W* |! l' y( B) x  r+ k
: X. c( P) ?/ d, Y5 B9 h2 l! y
* w! M! L/ ~' E1 G& |     再提“姚僧垣还是姚僧坦?”
2011年10月我发表了《是姚僧垣,不是姚僧坦》等6篇论文。
2012年10月初湖北姚高才以姚高霖之名请姚道海发了《说说姚僧坦与姚僧垣》。
《说说姚僧坦与姚僧垣》的大意是:姚僧坦是南北朝时期著名人物,也是姚姓历史上代表人物,尤其在医学上作出的历史贡献,影响深远,对其名字因古本出现差异,历代相传,多是人云亦云。尤其是中华书局误校为“僧垣”之后,现在的出版物多称姚僧垣,其实本名应为姚僧坦,其由有三。
一、旧本史书多称“僧坦”
二、旧本族谱称“僧坦”者多
三、“僧坦”符合取名的本义
见姚高才的《说说姚僧坦与姚僧垣》后,我即(2012年10月初)以《是姚僧垣还是姚僧坦》响应。4个多月过去了,未见姚高才先生反应。
今日读枣庄姚绍明上传的《大唐故斛斯君墓志铭》》(西安昭陵博物馆藏石  №咸亨006)(百度《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后下载即可),特转录其中夫人姚氏这一段于下:! O3 g( m$ s5 U, |4 ?
      夫人吴兴郡君吴兴姚氏,即周上开府仪同三司、长寿公僧垣之曾孙,隋蜀王司马最之系,秘书学土 俭之女也。传芳八桂,发秀三枝。袭龟组以连华,润虹而成性。披图镜史,自 禀训於班庭;懿范贞规,且作楷於梁室。遭家不造,夙罹闵凶,飘沦七尺之躯,固守三从之节。逮鸡鸣恩德,凤兆宜家。作俪金夫,是彰玉质。钟有隋之版荡,处伪郑之危亡。叶赞将军,攀奉霸府。克宣内助,永建高名。僖负羁之妻,未足侔其智识;柏谷长之妇,讵可埒其贤明。太宗俯降殊恩,尝经召问。奉酬天旨,深有嘉焉。因锡赐珍苹,荣生里,庶谓和琴和瑟,共齐偕老之期;而将乐将安,翻轸窠予之叹。以贞观廿二年七月廿七日终于玉华宫之馆舍,时年五十有五。蒙赙物优,仍降使吊问。
供姚高才先生和宗亲们参考。
请注意:“夫人吴兴郡君吴兴姚氏,即周上开府仪同三司、长寿公僧垣之曾孙,隋蜀王司马最之系,秘书学土 俭之女也”——在大唐是“僧垣”而不是“僧坦”。
|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