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源于南阳的姓氏 [打印本页]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2-11-8 11:41
标题: 源于南阳的姓氏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2-11-8 17:17 编辑 - z8 K5 \/ z1 R; p' M  H5 S" X! q
# z" @; e; Z2 O8 e9 B# e# c

白姓望出南阳。来源有四:1、据《姓氏寻源》及《元命苞》所载,远古时期,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脉,为疏通水道作出了贡献。他的子孙便以“白”为姓,称白氏。2、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周太王五世孙虞仲的后人百里奚,出生于宛。后到秦国为左相。百里奚的儿子百里孟明视生二子,一曰西乞术,一曰白乙丙(名丙,字白乙)。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其后人以字为氏,这就是秦国的白氏。3、唐白居易自序家状,曰出于楚子建之子白公胜。4、他族改姓。据《台北县氏族略》:唐时,有白元光本为突厥人,后封为南阳郡王,其后裔为白氏。

出自姬姓。周文王异母弟姬耀之子渠,武王封于梁国北岑亭,子孙因以为氏,即岑氏。岑氏世居南阳棘阳(棘阳,汉县,在今新野县境),自东汉至隋唐,岑氏名人辈出,为南阳望族。特别是唐代,曾三世为相,声震朝野,显赫一时。岑氏望出南阳,南北朝时其族人因避乱寓居江陵(在今湖北省),故其后多有生于江陵者。

崔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崔姓的祖先可追至商末周初的南阳人姜尚,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姜子牙。周朝建立后,由于姜尚功勋卓著,被分封至齐国,成为齐国的开国君主。齐国是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都城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姜尚的儿子丁公亻及,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他却将王位让给了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后来就以邑为氏,崔姓于此诞生。因姜尚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市西),所以也叫吕尚。追根溯源可知,崔姓出自姜姓,得于今山东省章丘县,源于今河南省南阳市。

源于子姓,出自曼姓。商武丁封其季父于邓,为邓侯,赐姓曼,建立邓国(今河南南阳邓州市、新野县一带)。《元和姓纂》:“邓,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故邓姓尊曼季为鼻祖。由于楚、邓系甥舅之邦,楚灭邓后邓氏子孙依然安居故土,成为楚人,有的还在楚国做官,如被称为“楚之良”的邓廖即是。

相传颛顼的己姓后裔中有一个叫叔安的被封于,所以叫叔安,又叫蓼叔安,蓼位于今天河南省唐河县南部的湖阳镇一带(见廖姓)。叔安有个儿子叫董父,熟知龙的习性,被帝舜任命为豢龙氏,专司养龙,由于董父尽职尽责,帝舜将董父封于川,川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临颖县境内。《太平寰宇记·许州》中记载:“旧许州临颖县有豢龙城,相传即董父封邑。”董父的后裔以董为姓,这是董姓的主根,得于临颖,源于唐河。

杜姓源头主要有三支,其中两支出自河南。第一支出自酒神杜康,第二支出自祁姓,第三支出自少数民族。南阳是杜姓三大郡望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杜姓人在鲁、晋等国为官。秦代时,鲁国杜泄的曾孙杜赫为大将军,受采邑于南阳衍邑(今河南南阳西南),时人称为杜衍。其孙杜札曾任南阳太守。这支杜氏在南阳发展很快,使南阳成为杜姓的郡望之一。

樊姓的起源主要有二:一是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王的后人仲山甫,也有书上称他为仲山父。仲山甫是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大臣,深受周王的器重。当时宣王的大臣尹吉甫曾作诗《民》来赞颂仲山甫的功绩,这首诗收录在《诗经》中。周宣王赐他封地于樊,所以他又被称为樊仲、樊穆仲。樊,也叫阳樊,在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南,是樊姓的祖根所在。仲山甫的后裔遂以封地作为自己姓氏。周朝后期由于樊国为晋所灭,仲山甫的后裔子孙流落各地。自战国至西汉,樊姓有一支迁居到南阳唐河县湖阳一带,迅速繁衍成为南阳地区大姓。西汉末年,湖阳樊姓到樊重这一代成为当地有名的豪族。樊重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外祖父。东汉建立后,刘秀先后封樊宏、樊丹、樊寻、樊忠、樊茂五人为侯,并追封樊重为寿张敬侯。樊宏的长子樊精通儒学,授徒三千,时人称为樊侯学。到汉明帝永平年间,湖阳樊姓与外戚郭、阴、马姓掌握了东汉朝政大权,并称为“四大姓”。西晋永嘉年间湖阳樊姓宗族为避战乱南迁于淮南一带。湖阳樊姓樊宏的后人樊僧远,则举家迁于今江西庐江定居,为庐江樊姓的始迁祖。到隋唐的时候,湖阳樊姓樊宏的后人樊咏迁居到河中府河东县(今山西永济)。另有湖阳樊姓后人樊思贤迁居于湖北江陵,为江陵樊姓始迁祖。宋元时期,樊姓子孙为避战乱,很多人由北方迁到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居住。到明清两代樊姓子孙或躲战乱,或旅居异乡,或做官外任而散播到南北各地,成为我国分布比较广泛的姓氏。

范姓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公元前593年帝尧裔孙刘累的后裔随会率晋军打败了经常骚扰晋国的赤狄,升任太傅,食邑移封于范(今河南范阳县境),又称范会。范会去世后谥号“武子”,史称范武子。他的子孙从此便在范地定居下来,以居邑为姓氏,形成范姓。范武子家族是晋国主要贵族之一,权势显赫。范武子的儿子范燮(史称范文子)、范文子之子范(史称范宣子),均在晋国执政。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后,范姓的一支南迁到南阳顺阳(今淅川县境),很快成为天下范姓最显赫的一支。顺阳范氏兴起于秦汉,显贵于魏晋南北朝,衰落于隋唐。期间簪缨不绝,累世相继,成为中原范氏的代表。春秋时的南阳人范蠡出仕越国,辅佐勾践励精图治,重振国家,攻灭吴国,率先闻名天下。

南阳为姜姓祖根地之一。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因炎帝生于姜水(即今陕西之歧水)故姓姜。其后炎帝子孙以各种原因多改为他姓,至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建立吕国,被赐以祖姓姜,接续炎帝香火。西周时的姜尚(姜子牙,今南阳人)因辅佐周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于齐,建立齐国,传二十九世至齐康公为田氏政权取代,姜尚后代散居各地或姓吕,或姓姜。

9 A5 s4 u( L$ c' c9 r: q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2-11-8 11:42

  Z1 [2 x1 M$ B; R& e# p郦姓出自夏朝,源头在内乡。黄帝后裔受封于郦,并立国为郦。其国故城在今内乡县赵店乡郦城村。《姓谱》:“夏禹封黄帝子孙于郦,后以为氏。”
1 Y8 O6 T2 h% h! w1 f( Q/ `  `2 [! g, {- t
廖姓的来源出自古国名。古蓼国有二,一在今河南固始县东,一在今河南唐河县南。史称之为东蓼、西蓼。古时廖、寥、蓼等字音同字通,因此蓼国即廖国。西蓼是古帝颛顼的后裔叔安所建,为己姓国。据文献记载,早在夏代,帝颛顼的裔孙叔安被封于(又作蓼、廖)在今河南唐河县南三十五公里的湖阳镇一带,地域包括唐河南部及湖北枣阳北部。至今湖阳镇尚有蓼山、蓼王庙等遗迹。镇北有一条小河仍名蓼阳河。这些地名都与古蓼国有关。蓼国被楚灭掉,遗族以国名为姓。三国蜀汉将领廖化即其后裔。* Z& d( |& G( x

, T5 l% f& U+ U4 l8 o0 [0 J吕姓是以古吕国的国名为姓的姓氏。古吕国为炎帝后裔所建。炎帝的后裔伯夷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吕,建吕国。夏、商时期,这支吕人一直在今山西的吕梁山一带活动。商朝末年,吕侯加入了西周反商联盟,因而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宣王时,为安定“南土”,将吕国迁封到今河南南阳市境(今南阳市西15公里董吕村)。公元前688年,吕国之地被楚国侵占,楚文王将吕国遗族东迁到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复建一小国,作为楚国的附庸,这个吕国被称作“东吕”,以区别于南阳之吕国。东吕后来被宋国灭掉,族人移居到江苏铜山东北,该地汉代名吕县。蔡平侯复建蔡国时,把蔡国从上蔡迁到东吕故地,其地遂名新蔡。西、东二吕相继灭亡之后,遗族均以原国名为氏,形成吕姓,这就是后世吕姓的主要来源。% K9 }- b& h6 Q, |' f

. G1 h, S' U9 S* {( a5 m, a+ N彭姓为当今中国大姓,其源头主要有两支。第一支出自大彭氏国。颛顼的后裔彭铿在尧帝地得到任用,到商代时被封于大彭(今江苏徐州),后世称其为彭祖或老彭。大彭氏国在商朝武丁时期被灭,子民以国为氏,迁至申(今河南南阳),后代散居各地。
- m% Q3 {7 R- ^  [8 c1 @7 A" R& d# b7 @+ K' d& {
申姓主要来源于古申国,出自姜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申人于西周初年受封为诸侯,早期的居地在今宁夏中卫县至陕西米脂县一带,史称西申。周宣王时,申伯为王舅父,入朝为相,权势显赫。当时,宣王为加强对南土的控制,改封申伯于南阳盆地(今河南南阳),命他统理南方,史称南申。春秋时,楚灭申。申国灭亡后,族人以国名为氏,就是申姓。" r8 A* [; Q4 g7 B8 b' _

! ^1 X  b: ^) W1 `5 }唐姓的主要源头有二,分别出自祁姓和姬姓。姬姓唐氏有两支。一支为唐叔虞的后裔。周成王灭祁姓唐国后,将唐国故地分封给自己的弟弟叔虞,称唐叔虞,其后有唐氏。另外,春秋时期,在今河南唐河县东北部一带有一个唐国,为周代“汉阳姬”(即在江汉流域的周同姓小国)之一,周朝初年即已立国,但该国初封者失载。公元前505年,唐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姓,形成姬姓唐氏的一大支脉。祁姓唐氏为帝尧的后裔,也分为两支。分别得姓于河北唐县和山西翼城。, s9 k$ m6 |. q( e' i

9 C/ o7 f. @* s% u* n: ~2 R, Q宛姓出自南阳。商朝武丁子文封侯于苑地(宛、苑、菀,音同义近,作宛地名通用),其后裔以宛(苑)为氏。4 c: P  |* L/ Z. u
南阳王姓蒙古族" K6 _4 ^2 N+ X6 p0 x
明朝开国初年,徐达、常遇春的部队逼近元大都,元顺帝仓惶逃向大漠,留下其弟准王监国。准王看到大势已去,唤来王子佛家奴、报恩奴、接待奴及侄子和尚王成,命他们逃经甘州去找司驼王。一行人曲折流浪,至潼关因守兵把守严密不能西行,于是逃经南阳。老大落户唐河大河屯,老二落户新野王集,老三落户镇平晁陂,和尚王成的后裔落户淅川九重。现王姓蒙古族的后裔在南阳近六万人。% c; B; r/ i+ `5 W9 S" V2 C
, S% S  S" P4 N
吴姓是黄帝的后裔。黄帝的二十五世孙古公父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泰伯、仲雍为了能让其父古公父将王位传给季历,然后再传给姬昌,“三让王位”,最后远迁至无锡梅里,建立一个新的国家,自号“勾吴”,创始了吴姓,吴太伯被奉为吴姓开姓始祖,也称得姓始祖,其弟弟仲雍为传姓始祖。吴国传位25位君王,历时七百多年后,在吴王夫差的手里灭亡了。吴国灭亡以后,宗室四散逃亡,以吴为氏。后历经战国数百年动荡,吴氏在秦汉时期随着吴芮、吴汉等家族的称王封侯,开始走上复兴之路。吴芮在西汉王朝建立过程中,灭秦有功,被刘邦封为长沙王。东汉时期南阳吴氏,名震天下,大司马大将军吴汉是东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功封广平侯。吴汉家室十余人封侯,荣尊东汉。东汉后期,吴汉长子吴成后裔在豫南、鄂北等地形成了吴氏望族,史称“南阳吴氏”。次子吴国后裔在鲁南、豫北等地形成吴氏望族,史称“濮阳吴氏”。自吴汉至今近二千年,吴汉后裔已遍居大江南北,国内海外,其总人口近三千万。近年海内外吴汉后裔纷纷探根朔源,回归吴汉祖地,寻根问祖。# s% S& S) s3 f1 q7 \, |) E9 m) P
8 k, l* W/ Y# x+ z" q- i  i6 H
出自炎、黄二帝之后。《世本·姓氏篇》:“谢,任姓,黄帝之后”。黄帝之子有14人得姓,其中任姓建有10个国家,谢为其一。谢在夏商周皆为诸侯国,后为周宣王所灭,在谢旧土营建谢邑,以封申伯。任姓谢国灭亡后,国人以国为氏,即谢氏。申为炎帝之后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2-11-8 12:37
回复 1# 南阳姚文书 * e  T& N6 y- t8 d( b
3 m7 c  D( G1 m% D: q: ^) _) `
文书宗亲,你这个主题帖应放在“姚姓文化”栏目里比较合适!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2-11-8 17:15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2-11-8 17:18 编辑
5 V' S2 j' K; B  k( P$ N4 F2 o8 a; i: I$ x
回复 3# 卧龙姚建中
% w) x: K5 ?, y  k5 d0 Z
5 P6 l4 f. S. S% T3 M9 n, h, n+ y/ [* v% o) O5 {4 ^* l! f! a( D" Z
    呵呵,好的。发帖不熟悉,找不到地方。只好请宗亲帮忙了哦!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2-11-8 17:36
姚氏宗亲网,我的心灵家园。每天上网第一件事,就是先到我们自己的网站看看,自己发的帖子有没有宗亲关注,自己的积分、经验不没有进步,宗亲们是否上传了有益的家谱信息。上瘾了,没有办法,呵呵!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2-11-8 22:32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发展,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六点: 8 v* A5 W( T9 k

( s! Q# ]! z$ u) n' U8 M! Z+ Y  河南是姓氏肇始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在姓起源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时期,河南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在氏起源的父系氏族社会,中原地区(主要是今河南)氏族林立,这成千上万的氏族、部落便是“氏”的渊薮。 5 c0 s: p- a5 q2 l! x, I
& G4 [# A' \% ~
  河南是华人祖先炎黄二帝和太昊的活动中心。从血缘关系上说,当今120大姓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与少昊。其中,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属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5%;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占7%;兼属黄帝族与炎帝族的有11姓,占9%;兼属黄帝族与东夷族的有9姓,占7%。河南长期是这三族活动的中心,因此,其姓氏也多数是在河南境内形成的。
3 }. b( S. G2 W2 Z* z6 y- h3 G" d, T9 f. J
  河南是姓氏发展时期夏、商两代的国都所在地。夏、商时期,从奴隶制兴起到全盛,也是中华姓氏得以发展的时期,而这两个朝代活动的中心地带均在今河南境内。
; K0 r& p2 R! U0 U' j) V3 I) o6 R
2 O0 n2 w' G" c4 a1 ^- Y  河南在姓氏普及时期的周朝占有重要位置。周朝是我国产生姓氏最多的朝代,姓氏基本上普及,并相对定型,此后没有更大的发展。而河南是在这一时期起到关键作用的地区。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2-11-8 22:34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3-3-20 17:13 编辑 ! _( b, k, K1 F! {

* T' O* C0 M: ?3 e6 z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来源可考的4820个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38%。在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占汉族人口90.14%的前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即李(鹿邑)、张(濮阳)、陈(淮阳)、黄(潢川)、周(汝南、汝州、洛阳)、林(淇县、洛阳)、何(信阳、洛阳)、宋(商丘)、郑(新郑、开封)、谢(唐河、南阳)、冯(新郑、荥阳)、于(沁阳)、袁(洛阳、巩义)、邓(邓州)、许(登封、许昌、鲁山)、傅(安阳)、苏(温县)、蒋(淮滨)、叶(叶县)、阎(洛阳、荥阳)、潘(固始、洛阳)、戴(商丘、民权)、夏(巩义、淮阳)、范(范县)、方(禹州、洛阳)、石(淇县、洛阳)、姚(范县)、廖(唐河、固始)、孔(新郑、商丘)、康(禹州)、江(正阳)、史(新郑)、邵(汝南、安阳)、段(辉县)、雷(禹州)、汤(商丘)、尹(宜阳、安阳)、武(巩义、安阳、商丘)、赖(息县)、樊(安阳、淇县、济源)、兰(新郑、洛阳)、殷(安阳、许昌)、陶(安阳、淇县)、翟(鲁山、宝丰、叶县)、安(洛阳)、倪(新郑)、严(洛阳)、牛(商丘)、温(温县、洛阳)、芦(洛阳)、俞(新郑)、葛(长葛、宁陵、洛阳);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即王(卫辉、洛阳)、刘(鲁山、偃师、洛阳)、赵(巩义)、吴(濮阳)、徐(安阳、淇县)、孙(濮阳、淮阳)、胡(淮阳、郾城、洛阳)、朱(洛阳)、高(新郑、洛阳)、郭(登封、陕县)、罗(洛阳)、梁(洛阳)、韩(新郑、洛阳)、唐(方城)、董(临颍)、萧(安阳、淇县)、程(洛阳)、沈(平舆、沈丘)、吕(南阳、新蔡、洛阳)、卢(洛阳)、蔡(上蔡、新蔡)、魏(开封、邓州)、丁(开封)、薛(洛阳)、杜(新郑、洛阳)、钟(洛阳、长葛)、姜(南阳)、熊(新郑)、陆(嵩县、洛阳)、白(息县)、毛(宜阳)、邱(淮阳、洛阳)、秦(范县)、顾(范县)、侯(辉县、洛阳)、孟(濮阳)、龙(新郑、临颍、鲁山)、黎(洛阳)、常(新郑)、贺(洛阳)、龚(新郑、辉县)、文(鲁山、濮阳)、施(安阳、淇县)、洪(辉县)、季(开封);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1%,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52%。在占汉族人口98.24%的30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97个,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115个,二者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212个,占300大姓的71%,占全国汉族人口的84.9%。概言之,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85%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 4 e& S  `% W$ j, n" v+ b1 V% p. M
3 [6 g  u) @# ^& _0 K8 A* _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发展,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六点: 1 M+ @: t! N$ p0 S7 e! u+ W

7 L* u7 j& E8 f+ D0 {+ M4 Z8 V: t0 o  河南是姓氏肇始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在姓起源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时期,河南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在氏起源的父系氏族社会,中原地区(主要是今河南)氏族林立,这成千上万的氏族、部落便是“氏”的渊薮。
* O$ [9 l! R, U0 a4 F
- Q0 k! O6 o" Z: q7 [  河南是华人祖先炎黄二帝和太昊的活动中心。从血缘关系上说,当今120大姓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与少昊。其中,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属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5%;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占7%;兼属黄帝族与炎帝族的有11姓,占9%;兼属黄帝族与东夷族的有9姓,占7%。河南长期是这三族活动的中心,因此,其姓氏也多数是在河南境内形成的。 ! t9 C- o' g& z3 Q3 s: r
/ M$ S$ `4 P/ K1 e
  河南是姓氏发展时期夏、商两代的国都所在地。夏、商时期,从奴隶制兴起到全盛,也是中华姓氏得以发展的时期,而这两个朝代活动的中心地带均在今河南境内。
2 H* J8 e- J8 P1 a2 Q1 P0 T, x8 K6 ~! l
  河南在姓氏普及时期的周朝占有重要位置。周朝是我国产生姓氏最多的朝代,姓氏基本上普及,并相对定型,此后没有更大的发展。而河南是在这一时期起到关键作用的地区。 # E2 {: G$ C6 U) C4 r! o
: g* g2 V1 i% n
  河南有得天独厚的产生姓氏的优越条件。河南历史悠久,产生的姓氏必多,人口密集,得姓受氏者必众;建都频繁,得姓的机会必广。
* G; o! \: ]2 R, Y$ X) ^; A6 c" ~
  河南是北魏鲜卑族政权入主中原改姓的基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于493年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令鲜卑人改姓,仅见于《魏书·官氏志》单独列出的,即有114个。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2-11-8 22:35
形形色色的姓氏寻根追宗,全不能避开河南。因为《新百家姓》中,有73个姓氏能在河南找到发源地,而且有48个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就在河南。河南处于河洛一带,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是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这片土地孕育了母系氏族社会最繁荣的代表——仰韶文化,曾经是“人祖”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和帝喾的活动区域,还是夏和商的国都所在地、政治与文化中心,“八大古都河南居半”,无论如何,炎黄子孙的祖先曾经深情地眷念这片土地是毋庸置疑的,河南历史上最辉煌的年代都与姓氏的开端、发展息息相关。正是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催生了这个“大姓的故乡“。
, H' g/ W. A( T% x5 q! S" i* X  c3 f: G- u

# O0 T4 x. @4 A) X! L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2-11-8 22:36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姓氏是区分人类血缘与族群关系的文化符号,一个个的姓氏把一个个不同的家族群体区分开来。对于任何人类个体,姓氏都与生俱来,并将终生相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见到同姓之人,即刻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姓氏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系着同一姓氏的人们。在中国人看来,姓氏是祖宗所赐,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尊重姓氏便是尊重祖宗和自己。因此,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就是凝聚一个族人的最重要力量。寻根溯源,很多姓氏的根都可以上溯到人文始祖黄帝与炎帝,因此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讲,姓氏也是联系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
" R3 B' K0 {# {) k5 c( p
8 j8 z- _0 W1 ^& Q  |6 G: @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母体,中原地区又是海内外华人的主要祖根地,这些赋予了河南丰富的根文化资源,成为海内外华夏儿女魂牵梦绕的寻根谒祖圣地,海外华人来河南寻根祭祖的热潮,也促进了河南的经济社会发展。
. x" E8 v5 t$ |/ z$ {7 G& k/ i; S; l) W: e
  华人祖根大半在河南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2-11-8 22:37
国史、方志、宗谱是中国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宗族文化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宗族文化一般以宗谱为载体,沿传谱牒,图承世系,传著行列,记载忠孝,备详贞节,木本水源,绵延瓜瓞。如果将优秀的宗族文化写在宗谱,藏于宗祠,那无异于金壶丹书,以贻后世。所以,我们要打开“金壶”取出“丹书”,将优秀的宗族文化广宣流布,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常切水木本源之念,时存敦雍睦族之思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