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卿芳忆当年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卿芳    时间: 2012-12-6 15:09
标题: 卿芳忆当年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2-12-6 16:00 编辑

卿芳忆当年


  民国二十八年我们南昌姚湾村逃难到吉安,我那时还是童年时代。绍清已是一位英俊的青年人。他的父亲是一位心灵手巧的银匠师.他家住在吉安市内.一晃就七十年过去了.

  我们村几乎全部逃到吉安.在南昌市内的先逃到吉安市内经营商业和办厂.农村的没有钱只有粮食(食无人买)所以无法逃难,就在为难之际.我华美(公礼)伯父由南昌包了一只大民船停靠在西河大堤姚湾村边.将我村宗亲全部接送到吉安.住在吉安杨家坊.这里有个感人肺腑,终身难忘的故事.以后再和宗亲交流.



回复 24# 姚卿芳
    值得回忆的旧事!感人。
    “民国二十八年我们南昌姚湾村逃难到吉安”是因日本鬼子侵略中国而逃难到吉安吗?
宗尧老:
    是啊!那是民族危亡的苦难岁月.


  为宗亲不做亡国奴,华美(公礼)也就是十四届出资主修族谱的公礼大伯,在南昌包了一艘民船到姚湾,并说我有吃大家就有吃、你们不要顾虑。将那些无钱逃难的宗亲接送到吉安杨家坊居住.(由于国内革命战争当地百姓伤亡很大及当红军去了,杨家坊房屋很空).   

  宗亲一到目的地:每户就开始分临时住房,领锅碗瓢勺、每人一套棉衣棉裤,二套单衣、和棉被等必需品.每户发一个折子.就是以前记帐用的打开拉得很长的小折子.折子开头登记着这户的人口数.并记有每人弍块现大洋及共计多少现大洋的生活费、并写着结余下月继续可用.为了方便.在杨家坊办了一个合作社,卖米油盐酱醋和日用百货及零食等.价格比市上便宜许多.宗亲要买物品只要带折子记帐即可.相当现在刷卡购物。当地村民也纷纷在合作社购买物品.   

  以上的事情都是公礼大伯出资及操办的。(大概有三百人左右)半年之后相继分流按排,公礼大伯在吉安古岗是租是买不楚要了二三百亩田安置了我族农民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村子。现在吉安市教育局长姚华玉和林业局的姚智勇的祖父就是在吉安古岗种田的。
    还有许多事迹待续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2-12-6 15:48
回复 1# 姚卿芳


    太感人了,虽然我父亲给我讲过一些,但是,听您讲依然新鲜。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2-12-6 15:55
回复 2# 姚绍弦


    我父亲读书的小学叫庐陵小学,年初我还专门去拜访过华玉局长,可惜小学已经改名不在了。否则,我想陪父亲去看看。
作者: 姚双全    时间: 2012-12-6 16:35
回复 1# 姚卿芳


    卿芳宗亲的“忆当年”题材太好了,回忆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幸福。
作者: 彩云之南(姚良文)    时间: 2012-12-6 20:15
经历就是一种磨练,想必卿芳老宗亲所经历的一切将是姚家后人感悟生活的一个典例。
作者: 姚孝中    时间: 2012-12-6 20:37
卿芳老宗亲的“逃难回忆”,记录了他在日军侵华时所经历的一切,可以作为民间抗战史料珍藏。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作者: 姚卿芳    时间: 2012-12-6 21:19
     一九四五年八月初日本鬼子路过了吉安,没有实际控制。我们逃到江西永丰。没几天八月十五日,鬼子无条件投降。我们又回到江西吉安。然后陆续回到南昌姚湾。
我可爱的故乡姚湾被鬼子烧光,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因此在吉安固岗种田的宗亲仍在原地。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2-12-7 19:10
回复 7# 姚卿芳


    南昌梗头有个宗亲叫姚吉安,与吉安有什么渊源吗?除了姚湾,别的村庄有逃到吉安去的吗?
作者: 枣庄姚绍峰    时间: 2012-12-7 21:38
回复 7# 姚卿芳 您讲的往昔旧事太感人了!当初留在吉安固岗种田的宗亲,他们的后代现在已经发展到多少人了?第十六届修谱他们参加了没有?
作者: 姚寒松    时间: 2012-12-8 09:58
关注中……
作者: 姚卿芳    时间: 2012-12-8 12:04
回复 9# 姚绍明

他们的后裔以原房世参加了续谱.
    .
作者: 姚孝中    时间: 2012-12-8 13:04
回复  姚绍明

他们的后裔以原房世参加了续谱.
    .
姚卿芳 发表于 2012-12-8 12:04

寻根情结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2-12-9 20:55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2-12-9 20:57 编辑

回复 11# 姚卿芳


          我又收集了一些关于吉安躲日本鬼子的家事,有的事情现在说起来真有点感天动地,过几天我再慢慢道来。。。

作者: 南昌姚卿堂    时间: 2012-12-10 19:44
我们斗门,斗山村也有很多逃难到吉安的,也有取名叫吉安的,听说吉安有南昌难民一条街,都是居住从南昌逃难的。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2-12-11 11:55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2-12-11 19:55 编辑

回复 14# 南昌姚卿堂


          星期天我从宜春赶到南昌,参加姑妈姚金香七十大寿,南昌人的习惯是做九不做十,姑妈是1943年生的,我家亲朋好友从各地来了六十几位,大家欢聚一堂,共度今天的好时光。父亲的兄弟姐妹都在吉安呆过,其中姚金香,姚银香就出生在吉安,席间我向她们询问了在吉安的一些家事。姚金香姑妈说,她是在船上出生的,日本鬼子的飞机一来,大家都以为要打过来了,赶紧上船逃命,谁知慌忙之中,她就早早的来到了人间,她早产了一个月,生在船上。姚银香姑妈说的更风趣了,她说她是1945年3月生的,家里躲在永丰,她母亲挺着个肚子还在放牛,生在荒山的草丛中了。家里人赶来的时候,只见母女俩睡在金银花藤边上,既然前面有个姐姐叫金香,这个妹妹就只好随之叫银香。金银花还有个别称叫二花,金香和银香的来历是与金银花有不解之缘的,也是与吉安有不解之缘的。


作者: 姚卿芳    时间: 2012-12-11 12:39
祝金香妹健康长寿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2-12-11 13:05
回复 15# 姚绍弦






祝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看她们吸得那么有味.我都来一根了.:lol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2-12-12 10:48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2-12-12 10:51 编辑

回复 17# 姚小平


      小平宗亲观察得很仔细,我家过去是大户人家,女的抽烟也算是一个传统,一个标志。没有人去制止,年轻人看着年老的抽,于是就接着也抽上了,再上两张我侄女抽烟的特写镜头。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2-12-12 10:57
回复 18# 姚绍弦


    我们这里姚家到现在为止基本上没人抽烟.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2-12-12 11:07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2-12-12 14:07 编辑

回复 18# 姚绍弦


         我曾经问过我奶奶,为什么家里的女人都会抽烟,她说那时候家里烟放的到处都是,小孩子先是好奇,然后就慢慢的学抽上了。我问我奶奶抽的是什么牌子,她说一般都为“老刀牌”还有“哈德门”,但是“哈德门”这种烟很冲,有点生烟的味道,刚抽烟的人是不大适应的。我家祖传的还有几根老烟枪,都是铜的,还有用竹根做的,古香古色的。现在想来十分有趣。
      在我姑妈七十寿辰的时候,我向她们问起吉安的故事,大家开心之中,无论过去是苦是乐,现在回忆起来也十分自然。我想起了《诗经--采薇》的几句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后人在评价整个诗经时,认为这几句情景交融到了极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宴席结束后,我到我父亲家,要他找了几件在吉安逃难时的念物,父亲打开一个小箱子,拿出了一个小包,又从小包里拿出一个夏布包,再从夏布包里拿出里一张难民证,这是我奶奶当初流落吉安时所发的,依稀看得到证件上的内容。
           姚殷氏,石阳镇,二十二保九甲,民国三十三年八月六日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2-12-12 12:05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2-12-12 13:14 编辑

回复 20# 姚绍弦


   

一个纽扣王国的坍塌


我家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扣子,它们是我家的传家之宝。现在的扣子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因为材料与工艺已经让扣子成了一种装饰品了。遥想我们汉人的服饰经过了唐朝的雨宋朝的风,汉人的服饰都是以布打结做成了纽扣,这是我们汉人服饰的传统。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的炮舰打开了我们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的大门。他们的工业产品向我们古老的中华大地倾销。我这个家族因为小小的纽扣而与现代的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段时间以来,纽扣是以蚌壳为原料的,鄱阳湖、洞庭湖是世界上盛产蚌壳的原产地,湖水退去的时候,人们随处可以在湖边捡到体大肉厚的蚌壳。欧洲人的服饰里面需要大量的纽扣,中国的蚌壳于是有了用武之地。我大伯生前的时候,曾跟我说过,我们家里是江西省第一个使用马达的人,马达就是电机,它的使用使得加工纽扣的产量与质量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电机是从上海引进的,当时绝对是高科技的东西,把它引进到家里的工厂来,于是洞庭湖、鄱阳湖几乎所有的蚌壳都由我们家加工,统一在上海、香港销售,并有了复兴号品牌。家族里是以我叔公做老板,他有三房妻子,一房在上海,一房在香港,他常驻这两个地方接单。家里则有大伯统管生产,那时候在材料原产地都昌和鄱阳,设有原材料的加工厂。我1993年的时候,还曾经到那里寻访过,只见废弃的蚌壳堆积如山,我是“自将磨洗认前朝”,想探寻我先人的足迹。当时陪同我去的县文化馆的朋友都莫名其妙,不知我为什么对风景名胜毫无兴趣,却要到码头边上寻找这种早已遗弃的蚌壳。我心里想,这哪里是蚌壳,这分明是我家的一部历史!

家里的生意红火了几十年,抗战前夕,流行新生活运动,彩仙太公、公礼公和叔公当时是姚湾最有影响力的三家人。他们出资购来巨量木材,准备把姚湾村统一规划,打造成南昌一流的统一建筑的新农村,不想日本鬼子打进来了,击破了他们的美好愿望。

我家族中有几十号人在厂里做事,姚湾的许多年轻人也都在我家的工厂里做过事。为了保证工人们的生计,抗战一爆发,叔公就把工厂安置在了吉安、衡阳和赣州。解放以后,陆陆续续搬回了南昌,但已经大伤了元气。公私合营后,复兴纽扣厂的招牌不复存在,变成了洪都无线电厂,整体交给了国家。叔公因此成了红色资本家,当上了南昌第一任工商联的主任委员。

后面两张就是用蚌壳做的扣子,是我们家的传家之宝。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2-12-12 13:07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2-12-12 19:57 编辑

回复 21# 姚绍弦


   



真有割股疗法?!

    每到清明,我们在三奶奶墓前都会谈起这件事,往往痛哭流涕。。。

    也是在吉安的时候,大约是1944年,家里的工厂已经每况愈下,香港和上海的大奶奶和二奶奶也都辗转回到吉安,家族里上百号人嗷嗷待哺,偏偏在这个时候,叔公病倒了,先是肚子胀气,滴水不进,十几天后肚子肿胀的像牛肚一样。与我们家交道深谊的名医姚国美在庐山,无法联络。他的侄子姚荷生在永丰创办了吉安中医学校,慌忙之中只好把他请来了,叔公是相信中医的,无论什么病,都喜欢找到公礼家的人来看,从不相信别人。荷生当年刚刚出道,只见叔公气息奄奄,神智已经不清了,当即召集姚家长辈,祭出了姚家的传统秘方,但是这副药需要有亲人的肉作为药引子,现在听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毛骨悚然。我三奶奶二话没说,硬是从自己大腿上割了一块肉。这副药下去以后,叔公就开始排小便了,肿胀的肚子也开始消退了,几天后竟然痊愈了,这真是一个奇迹。吉安医疗界一面赞美我姚家的神奇药方,一面赞美三奶奶的感天动地之举。

    叔公的意志是非常坚强的,迈过了这个坎以后,他又撑起了这个大家族。在90岁的时候,他还得过肝炎,没有想到他活到了95岁了。追悼会上省政协的副主席沈汉卿、李善元亲自手写了挽联,他们都是生意上几十年情深意重的老朋友。虽然解放以后,都把家业献给了国家,但叔公是开了先河的人。

    我一直对姚家的医术有过探索的,当年叔公吃的药方已经无从知晓了。神秘的是,为什么要用人肉做药引子,荷生也已经千古了,查无对证。去年有一天,我请荷生的大儿子姚春林吃饭,几杯酒一灌,在他迷迷糊糊的时候,我向他说起了荷生为叔公开的药方,他仅仅说了一句话,割股疗法。我翻阅了姚氏家谱,在1745年,梗头村有个姚唐氏,她是懂医的,为了老公,割股亲灸。老公故去以后,又伺候家婆,抚养遗腹子,冰清玉洁,成为南昌姚氏之楷模。我三奶奶也是这样的人啊!

    我问过许多学中医的医生,他们都说没有听过割股疗法。我无从在理论上解释清楚它的疗法。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药,也有人用人事关系真假的各种有趣的事情旁敲侧击,使病人心情放松,从而达到转移病人心志的目的,这才是高手啊!气郁则散,气散则聚,过劳则安逸之,安逸则活动之,都可以说是治疗七情六病的良药。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不是某件事就能说得清道得明,南昌姚氏的医术也是源远流长的。


作者: 姚卿芳    时间: 2012-12-14 13:23
本帖最后由 姚卿芳 于 2012-12-14 14:37 编辑

回复 20# 姚绍弦




    看到这张难民身份证我感到十分亲切、他记录了中华民族的苦难,记录了日寇的滔天罪行、我的老家南昌姚湾村,已被鬼子强光,烧光,好在公礼(华美)大伯将我全村人,送到吉安才免被杀.

    吉安的父老乡亲给了难民莫大的关怀、打开积谷倉分粮食救济难民,免费给土地让难民搭棚居住,在吉安河东还形成了一条难民街.有识之士还办起小学给小难民念书,我就是在河东招迪小学启蒙的.

    虽然难民涌入吉安,不仅有九江,南昌,还有江苏,浙江的难民.但人心善良,从没听说过有恶性社会治安事故.吉安是我亲爱的第二故乡.吉安人民救济了我们一代难民.

注:

  公礼(华美)大伯于民国十六年用了伍仟银元和三年时间重修南昌姚氏十四届族谱,

  他的三弟国美是名医,捐了三年的诊费修重南昌佑民寺,现在佑民寺的碑文还有记载,以后为弘扬中医,又兴办中医学校.

  他的儿子荷生大哥是南昌名医.


作者: 姚孝中    时间: 2012-12-14 16:39
故事非常感人!这些故事,让人感受更多的是它们己经不仅仅是文化,而是心灵的洁净、精神的追求。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2-12-14 18:43
回复 24# 姚孝中


    从吉安返回姚湾后,姚湾村的宗亲为了感恩,表示要送100亩地给叔公。叔公谢绝了。叔公后来风趣地说,好得当初没有要姚湾的地,否则后来的成分便是工商业兼地主了。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2-12-14 18:55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2-12-14 18:57 编辑

回复 17# 姚小平


    吸烟确实没有好处,有一百个坏处,我们家的老人口里也是唠叨不要吸烟啊!不要吸烟啊!一旦看到小孩也跟着大人吸,烟雾燎绕,香火不断,老人又开心起来。当年,她们也是这样学会吸烟的。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2-12-15 11:43
本帖最后由 姚小平 于 2012-12-15 11:44 编辑

回复 26# 姚绍弦

吸烟的十种好处.:lol
    http://bbs.yanyue.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4529&reltid=47115&pre_thread_id=0&pre_pos=6&ext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2-12-15 16:55
回复 27# 姚小平


    我戒烟的决心很大,但效果不大。。。
作者: 姚紫洪    时间: 2012-12-15 21:22
回复 7# 姚卿芳

您老的这些经历,也是您的财富哦!分享了。
作者: 姚孝中    时间: 2012-12-15 22:09
爱听爱看南昌姚氏经典老故事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2-12-16 11:37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2-12-16 15:42 编辑

回复 30# 姚孝中


    南昌姚氏历朝历代都有为家族不惜倾家荡产之士,这是南昌姚氏的脊梁。抗战时,上屋族也是断垣残壁,整个村庄人都已经逃走了。姚定江曾经在斗门旁边买地准备重新建立村庄,以让宗亲重新回到故乡定居。后来土改没有实现。这一支现在没有了祖居地。因为有文化有底蕴,这一支全部洗脚上岸在各行各业均有建树。江西名医姚陆远就是上屋族,他是西医名家。
作者: 姚孝中    时间: 2012-12-16 11:50

姚陆远 男,1930年11月生,江西省南昌人。1955年江西医学院毕业。现任医学互联网络江西专家会诊组组长。原任江西医学院心研所所长,江西医学院二附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委员,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省心血管病学会副主委,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会评委。


专业特长:高血压、冠心及心律失常。1973年先后主编出版《实用心电图手册》及《新编实用心电图手册》,1989年合编出版《病态窦房结合综合征》。1979年获省首届科学大会奖状,1990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共发表论文35篇,1993年参加香港“亚太地区ACEI研讨会”论文已刊入大会汇编,1995年应香港心脏学院邀请参加其第三届学术年会。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2-12-16 16:52
回复 32# 姚孝中


    为什么南昌斗门会如此有名呢?斗门姚氏的胸怀特别博大,长期以来,任何一个姚家后裔,无论哪个村庄的人,在外面谋生失利,只要他回到斗门,斗门都会给一块地,让宗亲生存下去。这就是宗族的力量!所以开除族谱是最大的惩罚。
作者: 姚寒松    时间: 2012-12-16 18:59
继续关注,,,,,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2-12-16 21:54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2-12-16 21:55 编辑

回复 34# 姚寒松


    姚定江是姚陆远的爷爷。姚定江是南昌近代可以大书特书的人物。北伐前夕参加过江西都督李烈钧的护国运动,后来参加了滇军的北伐,官至国民党江西省监察常委。定江既懂经济,也通税收,财务,还是大律师。关键他热衷家族公益事业,留下美好的名声。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2-12-17 11:15
回复 35# 姚绍弦


    据了解,南昌上屋族解放以前就有好几百人,抗战时逃到石城,宁都的不少,因为没有祖籍地,修谱时散落的宗亲们各种原因没有联系上,南昌姚氏寻亲任重而道远。。。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2-12-19 11:59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2-12-19 19:17 编辑

回复 36# 姚绍弦

永远的杨家坊     

    卿芳大伯深情的回忆了当年在吉安的峥嵘往事,善良的吉安人民给了南昌姚氏及许多难民无私的帮助,这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国难当头的时刻,更加彰显了中华儿女团结互助的美德,这样的民族是有顽强的生命力,这样的民族是任何艰难困苦也不能战胜的,这样的民族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

  杨家坊,位于吉安青原区的东固山下,这里的人民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它的一切,当时这里号称“东井冈”,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井冈山时期,杨家坊的青壮年几乎全部参加了红军,留下的这片红色土地又哺育了抗战时期逃难中的南昌姚氏,使我们今天每一个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对杨家坊心生感动。江西电视台六套总监李熙坤是我的好朋友,他就是杨家坊附近的人,他的父亲李明真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说起来应该是江南宗亲父亲的战友。李熙坤说,他父亲曾经是少共国际师师长,肖华将军的警卫员。杨家坊出去参加红军的都被编入黄公略的部队,整个杨家坊及吉安藉的红军大部分都牺牲在贵州遵义六盘水及娄山关的战役中。今天在遵义建有烈士陵园,吉安藉的烈士都有名有姓。‘烈士陵园’几个字是由张爱平将军题写的。李熙坤曾经代表他父亲专门去遵义扫过烈士的墓。毛主席曾在1935年2月写下了《忆秦娥 娄山关》的诗,“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生动的叙述了娄山关战役的惨烈。新上任的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就出自这里。

  杨家坊,一个平凡的名字,一个平凡的地方 ,给我们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们永远牢记她,缅怀她,是因为她的儿女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丰功伟绩,我们永远不能忘怀她,因为她的土地哺育了逃难中的南昌姚氏,她是南昌姚氏的再生父母。

   修水籍的宗亲姚新生祖籍是南昌的,听说他在遵义医院工作,现在很长时间没有在姚网露脸了。如果他能看到此贴,请他代表我们南昌姚氏向遵义的烈士陵园,向杨家坊和吉安藉的烈士献上一束花,以表达我们南昌姚氏对先烈们的感恩之情,缅怀之意。


作者: 姚孝中    时间: 2012-12-19 22:11
继续关注,,,,,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2-12-20 16:27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2-12-20 16:39 编辑

回复 38# 姚孝中


      吉安真是福如其名。

      历史上的事情我就不说了,单说抗战时吧。1945年8月初,日本鬼子就已经三次进攻了吉安,兵临城下。吉安这个地方地理特殊,一条赣江将吉安分为东西两面,赣江的故道又绕城而过,使得吉安三面环水,城墙依水而建,剩下的东固山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天然之屏障。所以抗战时,省城的军民躲在吉安是有道理的。当日本鬼子正准备大举进攻吉安的时候,其实那几天吉安城里也是乱作一团的,人心惶惶,没想到在这个节骨眼上,日本鬼子突然宣布投降了,喜从天降,我父亲说,这一辈子才理解到什么叫松了一口气,什么叫如释重负。
       我的朋友李熙坤对党史也非常熟悉,我们在一起经常会探讨一些地方党史中的一些有趣的问题。李熙坤说,吉安位于江西心脏的部位,东西南北都有高山环绕,吉泰平原物产丰富。井冈山时期红军很容易下山来打土豪,斩获颇丰。但是也没有攻进吉安城。我问熙坤,当年毛主席在广昌路上说的“十万工农下吉安”,这场战斗拿下了吉安吗?熙坤回答说没有,吉安的城墙太坚固了。
       吉安曾经是南昌姚氏的福地,我们怀念吉安!
作者: 固始姚炳建    时间: 2012-12-25 18:13
分享着.......期待着.......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3-1-7 18:33
回复 40# 固始姚氏后人


   谢谢你!我们老家的宗亲,欢迎你来江西做客!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