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巴蜀语言文化的大范畴中,南充人的说话发音和语意表达方式十分独特别致,既有别于重庆话的刚烈火暴,又与阴柔绵软的成都话迥然不同。似乎取之于成渝二者强大反差之间,南充话音显得响亮明快而又醇厚。4 E8 k6 L; V y7 K* }8 b Z1 a0 V* c 南充本土许多由历史沉淀形成的俗语方言,幽默、风趣、形象、生动,尤其耐人寻味。比如,老南充人说“扯”,这同一个字就有几种不同的含意。“扯常”指“经常”;“扯客”、“扯娃子”指“能说会道,口才好的人”;“扯横筋”指“拌嘴,打嘴仗”;“扯把子”指“撒谎”;“扯球蛋”指“话很无聊”;“扯扑鼾”指“打鼾”;“硬扯扯的”这是形容某个物件的硬度。又如老南充人口中的“棒”,内涵亦极为丰富。“天棒”指“流氓”;“啄棒”指“笨汉”;“棒老二”指“土匪”;“骚棒”指“好色鬼”;“水打棒”指“河中飘浮的死尸”;“乌棒”、“红眼棒”分别指嘉陵江中两类不同品种的鱼;“乌棒昂”却是形容噪音太大之意。另外一些本地特有的土话也很有趣,初来乍到的外地人绝对听不懂。如“眼睛不详堂”指“看不清楚”;“吃得做不得,哪个消蔫得”指“并非安心这样子”,带有自嘲和辩白的意思;“瘟丧土愚”是骂那些不开化的愚氓;“吠头子”专指调皮捣蛋、顽劣异常的小男孩;“弄不醒豁,整不伸展”指办事的人脑筋糊涂,把事情办砸了;“该你哥子酸摆”、“给老子欧起”,都指“恃强傲慢,装腔作态”;“冲壳子”指“吹牛聊天”;“冲天棒”指“不怕事的楞头青年或二流子”;“超哥,超妹,超洋盘”指“追求时髦的新潮人士”;“超社会”则指“混迹社会抓拿吃骗的二杆子”。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果有心,还可以搜集出许多类似的有趣而又独特的本地土话词汇。: H' B2 K: I2 S5 r' \: s+ [" r 南充从春秋战国动乱时期到清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南充吸纳了大量外来移民及其多元文化。这些因素影响并形成了南充人说话中所表现出来的浓郁的民俗地域色彩。近年来,经现代语言学家考证,汉代赋圣司马相如的文章中,居然也出现不少的南充土话方言,而这些土话方言至今仍然在川东北一带乡镇民众中频繁使用。 |
南充生活素描之——坐歌堂 文 / 邓四平 | |
|
媒灼之言,父母之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5 W& Q+ ^6 V& U; u( \8 J 川北农村,情投意合的少男少女在说媒、对面、看家、过礼、排好八字、选定黄道吉日之后,便要谈婚论嫁了。* [+ x9 r0 x( Y0 l- [( |" E {; V9 | 儿时的记忆中,男方迎娶的头一天下午,一大队人马便要敲锣打鼓,吹着唢呐,抬着抬盒,晃悠晃悠,朝着女方家走去了,那队伍浩浩荡荡,喜气洋洋地。- W. }; I7 S: i “呜哩哇啦,呜哩哇啦,生个胖娃娃……”那唢呐的曲调,无论吹奏什么曲子,无论怎么听,都仿佛在演唱着同一首词儿。% p: g8 ]& ?4 Q, T& H. s 迎亲的队伍里往往还有三两个年轻漂亮未婚的女子一同前往,那身份就似现在时髦的“伴娘”,那时侯叫“秧歌队”,是到女方家迎亲的,兼有坐歌堂唱歌助兴的功能。 _6 i# X! p* t; b0 N8 F6 I 那抬盒里往往盛放着鞋帽糖酒,悬挂着骠肥的猪肉,斜搁着米筛般大小贴着大“红双喜”的糍粑,压得抬抬盒的千担弯弯地打颤,抬盒里更有那送到女方家里当天晚上“坐歌堂”才散发的“唱歌钱”,厚厚的一匝,新崭崭的。! R2 h* k) Y" D6 O- E9 _% h8 } 女方在男方迎娶前一天办酒席,热闹非凡。午饭几轮刚开完,接着又要吃夜饭,开完宴席,收拾好碗筷,相帮的兄弟便在堂屋的神龛下恭恭敬敬地一溜儿摆好几张八仙桌,负责主持的“知客师”便叫出艳若桃花的新娘在桌前羞答答地站立端正,便声如洪钟地叫道:“月亮出来亮汪汪,闺女今天喜洋洋,感谢父母养育恩,闺女现在拜爹娘!”闺女恭恭敬敬地拜完爹娘之后,“知客师”又手举一张巴掌大的红纸,一一唱到娘家亲友的名字,唱到名字的人,便嘻嘻哈哈地走到堂屋的神龛前接受新娘的拜礼,新娘行了鞠躬礼之后,受拜的人就要往新娘面前的桌上丢钱,一块两块十块不论,名曰:“添箱”。表示对出嫁的女儿的一种祝愿和纪念。所以农家女儿出嫁,往往又叫“打发女”。$ c5 `) g9 z8 | 仪式完毕之后,再在堂屋里随便搭上几根长条凳,女方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碎娃儿,小妹崽,往往小朋友居多,大家三三两两或坐或站,热热闹闹,打打嚷嚷,恭贺新娘出嫁。. Y8 e2 r+ o* K4 n' k 伴着闪烁的星星和一轮明月,大家先起哄叫新娘唱嫁歌,新娘在羞得无法推辞之时,就站起身来,清唱起来,其内容不外乎是告别父母亲友,或者歌颂父母的养育之恩,舍不得离开等等,唱到动情之处,新娘往往就哭得泪人一般,早已泣不成声了:“感谢父母多辛苦,起早摸黑盘大奴。如今要舍父母去,怎不叫奴落泪珠。二唱父母心地好,自己喝稀干留到。干的拿给奴家吃,肥足树苗长得高。三唱父母心地善,父母恩情高如山,如今难舍父母去,叫奴怎不泪涟涟?……”新娘边唱边哭,新娘的父母在女儿唱完之后,接着也哭着回唱:“女儿女儿你莫哭,嫁到婆家更幸福。爹娘盘儿不容易,孝敬公婆胜父母。芝麻开花节节高,勤俭节约是诀窍。女儿女儿你莫哭,嫁到婆家更幸福。”接着“秧歌队”又唱,大抵唱些亲情、友情、爱情等等方面的流行歌曲,坐在堂屋里的姑娘小伙也对着唱,此起彼伏,抑扬顿挫,悠扬婉转,兴趣盎然。 往往月过三更,坐歌堂兴趣盎然之时,女方家帮忙的妇女们就要代表主人登场答谢歌友,腰间搂一个大大的洗脸盆,里面满满盛装着糖果瓜子,更多之时,还有炒得喷香的豌豆胡豆爆米花等,跟在后面的妇女手中更是攥着一大叠新崭崭的钞票,一角的,两角的,更多的五角的一块的,前面的妇女笑嘻嘻地散发糖果,后面的妇女喜滋滋的分发“唱歌钱”,唱与不唱,人手一份。也有爱占便宜的人开玩笑似的撒谎说没得到,又讨要第二份,但发喜钱的眼尖,记性好,故意抽出喜钱递去,当那人兴高采烈以为要得逞之时,发喜钱的妇女又迅速缩回手来,笑嘻嘻地拿钱在脸上上下摩挲,做出羞脸的动作来,逗得哄堂大笑。儿时的我们便经常去“坐歌堂”,只要坚持到最后,除了可吃糖果瓜子外,更可白得“唱歌钱”啊!确实令人兴奋刺激不已!" F8 g7 ?" j4 ?: B 斗转星移,现在的婚礼已经很少再有“坐歌堂”的程序了,一切就好象电脑程序一般,虽是华丽时髦,但总觉得有些千篇一律,有些格式化。参加之后,心里怅然若失似的,总觉得比起过去的婚礼来,少了一分古朴,少了一分典雅,更少了一分生动和有趣啊!心里便无端地怀念起“坐歌堂”来,怀念那月亮出来亮汪汪的夜晚,怀念那羞答答的新娘喜气洋洋的泪水,怀念那飘渺而又远去的歌声:“感谢父母多辛苦,起早摸黑盘大奴。如今要舍父母去,怎不叫奴落泪珠……” |
撬麻芋 文 / 邓四平 | |
|
麻芋,学名半夏,野生草本植物,长于山乡僻野之间,撬出后去泥,除叶、褪皮、洗净、晒干之后,用生姜水煮沸焖熟,可入药,有止咳化痰之疗效,药铺常年均会收购,而且价格可观,所以弥足珍贵。; C) O% ~. T2 _/ [! ? 撬麻芋的工具十分简单,仅需一撬一篓而已。二十多年前,那时川北农家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这两样用具,那既是家中孩童其乐无穷的玩具,也是小孩们挣零用钱贴补家计最好的途径。; Q; `: F/ [! I( b! _5 @8 ]0 l 撬麻芋的铁撬呈菱形状,约四指宽三四寸长,极似电影里古代打仗用的铁矛,镇上的铁匠铺里随时可以打制,买来铆在二尺余长手腕粗细光滑结实的柏木棒上,倒置地上斗紧即可使用。竹篾编的笆篓系上一根小指粗细的麻绳,斜挎腰间,便可晃晃悠悠上山撬麻芋了。 麦熟时节,布谷阵阵。山野之中,空气清新,美景宜人,翻山越岭,快乐地穿行于青翠碧绿的玉米行间,一株株新鲜鲜水灵灵的麻芋便藏身其中,撬麻芋就象电影里东北人上大兴安岭采野人参一般,须胆大心细,更需仔细搜寻探索,持之以恒才会有所发现。 野生的麻芋一般长于麦垄地里、玉米行间,有着雪白而柔嫩的茎干,茎干腰间长有一个碗豆般大小细细的节瘤,两片花生叶般碧绿的叶片,随风摇曳,仅露出地面一两寸而已,所以稍不仔细便极难发现。即使偶而发现,也千万不可得意忘形,倘狂喜过分弄断了茎叶,便失去了麻芋的方位和标志,很难再能得以撬出。撬麻芋须小心翼翼用双手紧握铁撬撬柄,用肚皮紧抵撬把,使尽吃奶的力气用力弯腰下压,象用汽枪给自行车加气一般,铁撬深入土中,撬出碗般大小新鲜的泥土来,有时还可看见鲜红的蚯蚓蠕动,然后弯腰蹲身,揉碎泥土,一颗雀蛋般大小的麻芋便显露无遗了。去泥,除叶,丢进腰间笆篓,如此反复,一天下来,少则收获半斤八两,多则收获三斤四斤不等。% [/ M& r7 l* ^" t. N1 T4 X% [ 撬出的新鲜麻芋拿回家中,先得舀出一盆清水反复洗净,掐去茎须,然后用木棒反复舂捣,去掉外层的粗皮,再均匀地铺进家中的篮盘,置于向阳的地上,晒上几个红花大太阳之后,便可拿到镇上的中药铺里卖了,卖掉麻芋的钱,少则可以换回儿时我们喜爱不已的铅笔、铅笔刀、蜡笔、小人书、糖果等物,多则可以交给大人积攒下来贴补家用或者留作下学期读书用的学杂费。儿时的我们,每一样心中想要获得的东西或者要想要实现的梦想,无一不是通过撬麻芋、拾麦穗、捡野菌、采过路黄、挑折耳根卖等等诚实劳动艰辛所得啊!- m; V1 X* R3 Y0 Q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 [3 A6 E8 T3 t 时光一晃,很多年过去了。后来我做了一名教师,分配在家乡一所偏僻的中学教书,那时候,每一学期学校里都会给每一个班级布置勤工俭学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捡拾废旧或者捡拾干牛粪、蚕沙等等,卖给乡上的生姜种植场抵勤工俭学任务。每每缴纳之时,除了极个别学生领着家长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地挑来一担干牛粪或者蚕沙到乡上,其余大部分学生均是或哭或闹地直接向家长伸手要钱缴纳给学校以抵勤工俭学任务,那时那刻,每每我清点着那一张张农村学生家长缴来的甚至还沾满汗渍的角票、分票时,我的眼眶便湿润了,不知怎的,心中的感觉竟比尝了儿时的我们撬的麻芋还酸涩,难过至极。% F8 r/ I6 I* h! m 如今,我早已身为人父,儿子骁骁已快五岁了,推土车、电动车、天线宝宝、游戏机……属于儿子的玩具几乎是应有尽有,儿子上街一嚷着要吃什么喝什么,妻便赶紧为其买来,生怕儿子饿着累着,缺了营养发育不良。当然我也深知现在时代不同了,不可能再要求孩子们象过去的我们那样去撬麻芋卖了再换糖果了。看见顽皮的儿子成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小皇帝”式有人侍候着的生活,成天泡在蜜糖罐罐之中,很多时候,我都有些担心,担心这些生活在花房中娇贵的花朵们,在今后的岁月中,也不知是否能够经得住风吹,受得住雨打呢?0 {# K& _0 O/ z/ T* e/ T 但愿我的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吧! |
潜 庐 传 奇 . t4 [; Z8 b8 L% g + @: i; O- Q: ?, x- M" L 文图 / 邓四平 |
青黑的墙砖,白灰勾勒的砖缝,风雨沧桑的青石板台阶,厚实的木门,雕花的窗棂,朱红班驳浑圆的墙柱,清幽宁静的院落,门前清丽的江流宛如玉带迤俪而去……9 t) q; b% H5 i% f% [# t# M 清幽宁静中不失几多睿智,诗情画意中更多些许禅意。 她虽然只是嘉陵江畔一座楼阁式的民居,不过两楼一底而已,但它却见证了一段风云变幻风雨沧桑的历史;她虽然只是一处熙熙攘攘闹市中的庭院,仅仅数进庭院罢了,但它却充满了无限的神秘与传奇;她普通而又特殊,素雅而又宁静,古朴中不失秀美,精致中不失大气,她的名字叫潜庐。文如其人,屋显其志。取名潜庐,实乃寓意主人效仿古人陶潜渊明先生归隐田园,不为五斗米折腰之意。 大隐隐于市。其实,潜庐的传奇并非在于楼阁本身,潜庐真正的魅力而在于其主人陈抱一。据《蓬安县志》记载:陈抱一(1887年—1950年),今蓬安县锦屏镇人。与朱德、杨森等为张澜执教的顺庆联合中学同学。1902年,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旋即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受孙中山委派为军事特派员,任四川省第二届省议会议员。1924年,任省政府民政厅长,后改任团练总局局长。后先后任万县商埠局坐办、宜昌禁烟稽查处处长。据说,朱德前往德国勤工俭学之时,陈抱一曾为朱德置办行装并赠予300块银圆的路费。1928年,陈脱离政界,回归故里建此两楼一底的日式砖混楼房,过起了隐居生活。据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回忆,其时,潜庐只在厅中悬挂孙中山为其父祝寿时写的一个大“寿”字,左右两边悬挂着章太炎、黄克强书赠的条幅。书房墙上悬挂着一个大镜框,镜框里则是一个在孙中山身边、后来牺牲了的青年。陈抱一闲居后,对国民党的行径时有不满,酒醉之后常常骂人。1950年,他给其中学同学朱德总司令写信,愿将土地和全部书籍交给国家,朱总司令曾亲笔回信,指示川北区党委予以处理。陈抱一由于不理解政策,未接到信前即自杀,陈死后,蓬安县委按照川北区党委指示对其家人予以了照顾。$ K$ Z. w. k( ~4 _) ^/ t 岁月如烟。往事如歌。拂去岁月的尘埃,拨开历史的云雾。走进如今的潜庐,先前的楼阁如今早已易主,如今的潜庐早已成为了锦屏镇政府办公所在地。历尽近百年岁月风雨沧桑的洗礼,尽管物是人非,但如今的潜庐楼阁建筑保存依旧完好,先前古朴的风貌依旧,走近如今潜庐的处所,你不得不由衷地钦佩前人的智慧,放眼望去,潜庐门前地势开阔,一马平川的是一望无垠的嘉陵江漫滩湿地,玉带似的嘉陵江流水潺潺迤俪远去,而潜庐的屋后则又竹树环抱宛如画屏,后山苍翠如黛,整个地势层层上升,潜庐的所在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委实就是一块适宜人居的风水宝地。但风云变幻之时,往往风水宝地也难以抵挡历史洪流的巨大冲击。 无可奈何花去也,似曾相识燕归来。 如今的潜庐门前先前铺就的青石板台阶依旧完好,走上三四级长条形青石台阶,厚实的木门门楣上方有一方四四方方雪白的墙壁,墙上书写着“为人民服务”五个鲜红的大字。据当地老人介绍,此乃正门,据说正门平时并不常开,惟有接见尊贵客人之时方才打开,原先的正门两侧各开有一扇小门,平时家人或者仆人均从两道小门之中进出,两道小门现已用青黑墙砖封堵,呈八字形状向外突出,俨然传说中的八字衙门一般。 跨进正门,眼前顿时豁然开朗,门内别有一番洞天,中厅院坝内侧各自屹立着一株高大挺拔的黄角树,翠色欲流的黄角树冠亭亭如车盖遮荫蔽日,清澈如水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树阴稀疏地洒落地面,仿佛游鱼在地面自在游弋,时而倏来往忽,时而飘渺游离,令人仿佛踏入神奇的龙宫宫殿一般。0 ]5 Y$ e: A; h L* I/ S6 e5 m 院坝的左后侧竖立有一方一米见方的青石,石上书有“潜庐”以及“蓬安县文物保护单位”等字样。院坝正中赫然耸立有一座小洋楼,小洋楼看上去非常气派,原为两楼一底的日式建筑,现仅存一楼一底,不知何因被毁,保存至今的小洋楼均为青砖木混结构,墙体高大厚实,白灰勾勒的墙缝整齐划一。洋楼正中是大门门厅,各有一根朱红浑圆的砖柱牢固支撑墙体,柱头上支撑有阳台,美人靠式的木制走廊别具风韵,门厅两侧各有数扇矩形小门,门上筑有供屋内采光通风之用的拱券形窗户,甚是别致。小洋楼左右两旁均为厢房,厢房屋顶安置有亮瓦,屋内宽敞明亮,左边厢房现已辟为镇政府会议室,右边厢房现也已因地制宜辟为镇政府的相关部门办公室了。) f; A4 s I T 穿过院坝,踏上数级青石台阶,走进高大气派的小洋楼正门,小洋楼地面铺有长长的厚实的木头地板,人走在地板上面,竟会发出咯吱咯吱地响声,俨然走进了历史的时光隧道一般。小洋楼中间有神龛式的照壁将小洋楼天然地隔离成为前后两厅。穿过正厅中间的小门,便进入后厅,后厅沿墙建有木制的楼梯,把着楼梯光滑的扶手,沿着楼梯拾级而上,便到了小洋楼的二楼,如今的二楼已辟为镇政府的小会议室,雪白的墙壁,雕花的窗户,干净整洁的茶几,宽大休闲的沙发,古朴中透露出时尚的风情,古典中又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而楼外圆形的小阳台更具风情万千,婆娑的黄角树叶直接探头探脑地伸进楼来,美人靠式木制阳台走廊上仿佛依稀可以遥见当年佳人倚栏远眺屋外江水滔滔,梨花带雨,雨打芭蕉,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笑谈人生功过得失,是非成败。静静地伫立潜庐之中,除了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清幽宁静舒适的感觉外,更感觉到一种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至,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和人世纷争,竟仿佛觉得潜庐的主人犹在,其不死的灵魂仿佛依旧坚强地充溢在屋内的每一个角落,飘荡在楼内的每一缕阳光之中,游移于楼阁中的每一丝空气之中,甚至仿佛依稀可见其目光如炬,倔强地守护着这一方神奇的家园。唏嘘一声,而先前曾经显赫一时的屋主人却已实实在在地早已驾鹤西去,人生之成败得失竟在须臾之间,长叹一声:其实一切仿佛又均是冥冥之中的所谓天意。 下得楼来,再往后走,便是后厅,后厅是一排长长的平房,建筑在高高的土坡之上,青瓦屋面,砖混结构,平房有屋数间,房前绿树环绕,也显得十分的清幽宁静,平房先前估计为陈家仆人住所,现也已辟为镇政府各个部门办公场所之用了。3 f! G. D" ~+ @- Q9 X7 B! M 沿原路而返,不知不觉中不知何时竟已走出潜庐,蓦然回首,竟只见淡淡的青砖,厚实的木门,雕花的窗棂,朱红的墙柱,一切的一切竟都俨然一幅无限伤感的水墨画卷一般,从岁月的深处徐徐地舒展而来,那清幽宁静的院落竟仿佛一位枯瘦的老人,眼眶里蓄满浑浊的泪水,仿佛要想絮絮叨叨地诉说着什么。熙熙攘攘的闹市之中为了生活奔忙的人们依旧人来人往。寒来暑往,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脚步渐行渐远,惟有房前屋后的清风明月依旧…… ]) {4 t1 J0 q$ q9 Z. s 唏嘘一声,长叹一声: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江水滚滚流。 ![]() ![]() ![]() |
川北农村,婚丧嫁娶,敲锣打鼓,唢呐喧天。主人家大办宴席,热闹异常,犹如过年。' b- N( @: S `: Y0 s6 W 宴席俗称“八大碗”,“粉蒸肉”、“酥肉”、“盐菜肉”、“滑肉”、“炸肉”、“坨坨肉”,都是大碗装肉,大碗盛酒,大碗里的红苕酒或者高粱烤出的粮食酒幽幽地散发着醉人的香,在桌子上席放了,满满一碗。一桌八人,先从上席最左那人开始喝起,能坐上席之人,往往均是村里班辈最高或者德高望重之长者,上首之左为大,右次之,上席最左那人先饮一小口,然后传递给第二人接着喝,大家才依次端碗反时针轮流转着喝,喝完一圈,那酒碗便又重回上席席首位置,坐上席者就会举起筷子指向桌子中央的菜说道:“开船”。于是,全桌客人的筷子才会七前八后伸向桌子最中间的菜碗夹菜吃,就像昆虫的触须,在分解着同一个猎物,但绝没有抢夺和选择的迹象,挑到哪个就是哪个。吃完一筷,大家就会自动地放下筷子接着又继续转着圈子喝酒。 上个世纪90年代之时曾读过南充著名文人马赵碚先生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获奖散文《跟斗儿酒》,至今记忆犹新。马先生文章中描绘的那种喝酒的豪爽和慷慨,那跟斗儿酒的芬芳馥郁之中透出来的酒劲和豪情至今依然令我折服。文中描述的那些喝酒之人仿佛均是梁山好汉转世一般。那酒,那豪迈,那气概,惟有东坡的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势堪与可比。壶里日月长,酒里乾坤大!酒品如人品,马赵碚先生也一直均是巴蜀文坛之中我最为敬重的文人、师长和多才多艺的名士、长者。虽相见甚少,但是常常想念起马老和马老的文章,但是在喝酒的气势之中,我一直佩服淋漓尽致的《跟斗儿酒》。而我见过的乡村“八大碗”宴席上的喝酒方法,那只能譬喻为李清照女士的婉约词一般:浅浅地酌,慢慢地饮,细细地品,轻轻地酩,久久地晕,常常地忆!而两种喝酒方法我都喜欢!就如我欣赏李白的豪迈疏狂,也崇拜杜甫的沉郁顿挫一般!文人骚客谁不嗜酒?!! ]/ N; d! H' X6 G! P 川北农村,山里人家,热情好客,憨厚淳朴。家里即使平时来了客人,也总会尽心尽力地热情招待。不像现在的城里商贩,即使去坐坐他家的凳子,也会要钱,否则请你离开,千里之外。而山里人家,学不会这些,即使学个皮毛,也是教起的和尚念不得经的。而更何况是村子里遇上红白喜事办宴席这么大的场面,主人更会使出倾家荡产的下定决心,千方百计喂上一两个大肥猪,到时从圈里七手八脚地拖出来按到在板凳上宰了,大块炖肉,大碗装酒,把席办得热热闹闹、体体面面。大家说声席面好,主人就会高兴得脸上开花。人们形容宴席上的肉膘肥得像楼板,砣砣肉肥得像芋头,把筷子都压得打闪闪,这绝不是贬意,是称赞主人的大方和能干。这些肉不管怎样的蛮,一旦加了上等的绿色菜蔬,慢火蒸,微火炖,溜溜熟,就像苏东坡研制的肘子一样肥而不腻。+ P: S* n" r! _ “八大碗”宴席中,尤其是那酥肉最具特色,在蒸笼里蒸得又火耙又软,香气缭绕,芳香扑鼻,看上去就像一个圆圆的蒙古包一般。技艺高超、别出心裁的厨师还会在酥肉的“蒙古包”顶上覆盖上一层薄薄的糯米粥,浇上料酒,撒上几粒葱花,端上桌来,先要用打火机点燃,等那绿莹莹的火焰燃过之后,才能举箸食用。那薄薄的糯米粥吃起来热气腾腾,芳香糯软,还有淡淡的酒香,沁人心脾,味道鲜美,余味无穷。 在那饥饿而贫穷的岁月里,吃肉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不管那肉怎样叫人馋涎欲滴,坐席的人总是忘不了出门时家人那句话:“莫忘了包点肉回来哟。”于是大家就都忍嘴了。“开席了!”“知客师”一发话,帮忙的村姑们少妇们,就给每位客人发来一张鲜桐树叶或者莲藕荷叶,冬天送来的是“蛮壳叶”(一种竹叶),开水泡过,舒舒展展,鲜活得很。经这一包,那肉似乎有了隐隐的绿意,幽幽的清香。 包回的肉再蒸在杂粮饭上,锅盖一揭,饭是油渍渍的了,满屋是香喷喷的了。包回的肉也就两三片,不够全家吃。如果几代同堂,孩子的父母就会说:“细娃儿忍嘴,给公公婆婆吃。”孩子就规规矩矩,老年人则说:“我几十岁了,没吃过?孙头儿孙女吃,吃了长快点!”父母就会埋怨他们的父母:“细娃儿今后要吃多少,你们莫宠他们。”最终,老人还是把肉夹到细娃儿的碗里。包肉的岁月,缺的是物资,不缺的是敬老之风,舐犊之情。8 _, o( f, L. `( T) } 往事如烟,逝者如斯。如今我已离开老家在异地谋食多年,十磨九难,一路坎坷。俗话说“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我常常觉得:宴席还是故乡的“八大碗”亲热,那酒也还是故乡的“转转酒”最好喝!家乡那民风淳朴的“八大碗”以及那恬静而和谐、生动而有趣的喝转转酒的绝妙方式,那种悠闲,那种自在,那种犹存的古风,那种盎然的古韵,让人宛如桃花源中人。浅饮慢酌,时光如梭。细品轻酩,岁月如歌。尽管人生如梦,尽管人生路坎坷,喝酒之时候,也常常禁不住怅然而涕下,感叹人生或者命运之不济,可又谁尽如人意呢?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呵!每每一想到浩淼的宇宙之间,每一个人都仅仅只是人来人往之名利场上的一个匆匆过客,匆匆地来,也必将匆匆地去,豁然开朗之中,把酒临风哭一回,登高披云笑一声,我又何必计较人生之得失太多和太多……/ P. |4 N' B+ T 人生如梦呵。如今老家的父母早已不在人世,每每想及此时,眼泪早已潸然而落。无依无靠的我漂泊在这陌生而冷酷的城市,我也不知何时才能重新回到梦里的老家,去再品一回那亲切的“八大碗”,再去醉一回那感叹人生的“醉酒当歌”!2 p R1 A! q2 l* m$ F 罢了,罢了。纵使今生不得意,唯愿家乡酒好喝!…… |
农历蛇年是聋子年,这几天结婚办喜事的特别多。2 l& W9 x$ ?1 T( J
有幸参加一次乡村婚礼,迎亲的是一色的小轿车。
| |||
邓四平/文 川北农村,勤劳善良,憨厚淳朴的父老乡亲们在插秧后不久便要为秧苗进行一次疏松泥土除去杂草称为“薅秧”的田间劳作。在薅秧劳作过程中,人们一边薅秧,一边拉家常、摆龙门阵,或者谈天说地、打情骂俏等等,渐渐地,这些相互的交流也就慢慢演变成了家乡川北农村那原汁原味生动有趣的“薅秧歌”了。 儿时的记忆中,古色古香的老家农村“海田坝”那古风古韵的地名就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有着海洋一般辽阔的大田,这里就是五谷丰登盛产民歌民谣和民俗文化的好地方。尤其是流传于家乡海田的“薅秧歌”,那歌、那词、那腔、那调、那韵、那味,更是别有情趣,千般滋味,万种风情,让人久久难以忘却。 每年农历四五月份到来之时,那是农村最具生机与活力的季节了。桃红李熟果实累累压弯了枝丫,绿油油的秧苗,明晃晃的水田,土地平旷,农舍俨然,宛如世外桃花源。“天气下雨好栽苕哦————天气晴朗好薅秧哦————”天气晴好阳光明媚的日子,在一尺来深的嫩绿秧田里,十来个衣着以青蓝二色为主的生产队男女社员一字形排开,每人手拿一根酒杯粗细的木棍或竹棒,薅秧人一只脚稳稳站住,用另一个脚的脚掌在秧苗周围抹来抹去,为秧苗疏松泥土或者时而弯腰用手拔出隐藏秧苗之间的稗子草,这就是薅秧了。 平常食不果腹的社员们,在将近中午的对火大太阳的炙烤下,黝黑的皮肤大汗淋漓,无精打采地重复着简单的薅秧动作,“唱个歌来提提神罗!”有人的提议立即得到大家一致地附和。! v& _- K* }& V `& p 于是其中一人迅速高声领唱道:“下田薅秧薅四方哦,一盘萝卜一盘姜。萝卜没有姜好吃呀,家花莫得野花香!”其余之人便紧跟而至合唱,合唱独具特色,有拖腔和衬词,唱起来宛如小河流水,舒缓明朗,婉转流畅;听起来,圆润雄浑,清脆悦耳,悠悠扬扬。合唱的一、三句重复后三个字。如领唱:“下田薅秧哎薅四方哟喂,”众齐:“薅四哎方哟喂。”二、四句众人接着最后一个字唱,有味道的是用鼻音长长的哼唱。如领唱:“家花没有野花哟。”众齐:“香呀哈吆儿吆儿吆呵呵,野花哟香啊。”领唱的唱得很优雅,应和的唱得很有气势,听起来真是别有风情。3 a5 r6 \; t2 V/ ]+ Y “薅秧歌”歌词多为七言,曲调由四个乐句构成一个完整的调门。都是一人领唱,众人帮合,内容一般很少反映薅草的质量,大部分反映的却是男女之间的真诚爱情。如:“光棍草,稗子草,又要扯来又要薅,又要勾腰扯稗子,又想抬头看阿娇。”7 p5 e! O, t& O' F: c2 [ 歌词有传统的也有即兴的。说是歌词,其实也就是一些顺口溜而已,纯乡土文学,典型的原汁原味原生态。传统的歌词是一代一代传唱下来的,内容较固定,如:“大田薅秧行对行,薅秧就把秧歌唱,唱个张飞杀岳飞,唱个太阳嫁月亮。”有些“薅秧歌”有很浓的政治内容,带有时代烙印。如旧社会人们唱的是“大田薅秧行对行,年年薅秧年年唱,我薅秧子脚杆软,东家养得白胖胖。”解放后人们唱的是“大田薅秧行对行,现在薅秧不一样,薅秧唱支幸福歌,翻身不忘共产党。”“大跃进”年代人们唱的是“披着月亮去薅秧,羞得雄鸡急忙唱,一天薅个三十亩,薅个卫星追太阳。”传统歌词数量最多的是表现爱情的,如:“太阳出来一把火,扯开嗓子唱秧歌,唱支秧歌情妹听,情妹听了睡不着。” 即兴的“薅秧歌”是随口乱编的,见什么唱什么,只要押韵上口就行。因此我常常十分佩服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一直以来,我都以为真正的智慧其实是蕴藏于民间的,真正的文学其实也是植根于民间的,民间的土壤才是文学最好的温床。即兴的“薅秧歌”便是最好的证明。如领唱的看见远处有位走路的妇女,他便随口唱道:“对面有位胖大嫂,为啥穿得那样好,一人走路好没劲,我来陪你要不要。”就是看见山坡上有条牛,领唱者也会胡诌一通:“对面坡上有条牛,鼓起眼睛四处瞅,东瞅西瞅忘吃草,嘴里啃块大石头。”时间长了,没有什么可见可唱,领唱者便会即兴编一些“子字歌”之类的,如“我在田里薅秧子,妹在地里割麦子,地里飞出个阳雀子,田里飞出个秧鸡子。” 说来也神奇,一唱起“薅秧歌”,男女社员们就来了精神,大家唱得很卖劲,唱到高音时,脖子上都是青筋直冒。人们仿佛一下子就忘记了疲劳、饥饿和烦恼似的,那薅秧的动作和唱歌的节奏也十分协调,进退有序,整齐划一,仿佛表演经过长久排练过的舞蹈,劳动效率也大大提高。至今多年过去,回过头去看那时候唱“薅秧歌”,我才蓦然发觉:那哪儿仅仅只是一首首即兴而唱的“薅秧歌”哦,那简直就是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中一株株神奇而美丽的忘忧草啊!她给人以慰藉,给人以遐想,给人以曙光,她更给人以希望!……; j' M" r. c( Y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 在那饥饿而贫穷的年代,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极度贫乏,唱的只有《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等8个样板戏和一些调子高的惊人的革命歌曲,至今多年过去,还是觉得那时侯听田野里父老乡亲们唱的“薅秧歌”更加生动而有趣。那“薅秧歌”居然可以使人们仿佛一下子忘记了疲劳、烦恼甚至饥饿,很多时候,我常常思索;也许精神的富足比物质的享受更为重要些吧。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田地包产到户,单个的家庭劳动代替了原来的生产队的集体劳动,“薅秧歌”也就缺乏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了,如今的农村已经很少很少再听见有人传唱那仿佛人间天籁的“薅秧歌”了。 记忆里,睡梦中,家乡的“薅秧歌”呵,她就像家乡川北的青山绿水那样朴实而自然,她也像家乡川北农村的父老乡亲那样淳朴、憨厚和善良。她滋养着故乡的人民一代又一代地在这一片广袤而肥沃的希望田野上繁衍生息并茁壮成长…… |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