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v. |) g. D& ~8 \ 1、正虚不能御邪且可生卸 0 @$ I* e4 G7 ?3 r7 U/ L 3 J0 I1 X- @0 N b! T/ I- m 正气是抗御病邪,免致疾病的主导因素,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便是常人免于致病的机理写照。正气虚损患者,正虚未复之前,常易感受外邪,并易因虚而内生邪。前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多因禀赋不足,肝肾亏虚为本,遂外感风、寒、温热之邪,内外相合,正邪交争而发病;后者如脏腑虚损,血气不足,阳失宣化,气化难行,渐经脉不畅,血脉瘀阻,津液运化转输失常,停而为气滞血瘀痰停湿阻等邪实之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后期,诸脏皆损,阳气不足,气化不行,脏腑失和,寒、湿、瘀、热内生,虚实夹杂,证情复杂。 * ~- \3 |% J2 @" Q
: K- @8 M" e8 U; T, r2 U2、邪实也能致虚复生邪 & B: j' ~6 I( s N* R. n) g$ a 0 \ F5 G- \: x/ w. F { 外邪侵犯人体,不论感邪之新旧,病位之深浅,邪实之轻重,必然导致正邪相争,耗伤正气,一时之虚损,且虚损不甚,常邪去则正复;若邪气留恋,病久不愈,必然导致正气久损而成虚损之疾。再而因虚致实,虚实相兼,因果往复,病程缠绵。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之初,外感邪气,从热而化,热毒炽盛,留恋难除,势必耗气伤阴;气虚日久湿浊生,阴虚而内热升,气虚、阴虚、湿热互结,病难向愈。 . X. C& D2 x( n/ I4 f
& S5 B7 I. [. G# ~; t% `( {4 K+ h
总之,“正虚”不管是因为“先天不足”或是“后天”疾病所伤,总为“本虚”。“邪实”不论“实”到何处程度,皆为“标实”。而由功能性“代谢障碍”所造成的“标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脏腑功能不足之“正虚”形成的,同样“标实”日久则导致“正虚”。通常的情况是“正愈虚”,所表现得时“表愈实”,显示了“标本虚实“的二重性。故对此复杂病例,则扶正即助祛邪之力,祛邪即给扶正之机。 F, C2 O" _; k( Z- Q" m1 ? ; ]% K& q$ s. u4 T, {4 e 以现代免疫学观点论“扶正固本” # h4 v6 c2 b9 H; J ) u& X. f- f: E% i: N 姚氏家学之所以能发扬光大,在于学无止境,善于融会贯通新知识,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姚氏以现代免疫学观点阐释“扶正固本”认为: $ j; A3 H5 V3 R0 w' _
, L g# H* ^5 G1 W/ T* y 1、正气具有现代医学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 M4 g9 X& H9 t# ]7 v! O
8 e' M& N! {* d 正气是机体抗御病邪,适应环境,调整和修复疾病伤损机体的能力。现代免疫学认为免疫系统有防御、自稳、监视三大功能。防御功能,就是抵抗各种微生物感染,即正气防御外邪的作用。自身稳定,就是清除自体抗原,排除外源性因素干扰,稳定内环境,维持免疫平衡,即正气调节阴阳,消除病邪,维持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免疫监视是机体细胞突变为“异己细胞”,一旦突变,就通过免疫排斥反应,排斥突变细胞,即正气协调脏腑经络气血,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功能,由此可见,正气具有现代医学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2-12-22 09:52 2、免疫反应就是正邪交争的反应 # ^9 S% ?5 V, u8 i5 I* U g; v4 P 中医正气学说认为,正邪之争贯穿在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决定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正气是正邪斗争的主导方面,正气盛衰是决定矛盾转化的关键,正气充实就能抵御邪气,免于发病,即使发病,正气也可祛除病邪,使机体康复。正气虚衰,或邪气太强,则正不胜邪,疾病就发生发展。从免疫学角度看,一切外来的病源微生物和因各种因素改变了性质的机体自身组织细胞,均是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排斥反应的“非己”物质,均为“邪气”。据此认为,免疫反应就是正邪交争的反应,正气战胜邪气,则疾病向愈,否则就会发病。 ( ?* X" i& Z2 X$ Y7 o ?
: s% T1 y& K- W2 m( z- l5 y 3、扶正祛邪复方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 + u) i3 Z+ Y4 R, `# A7 Y" `
9 g9 ~/ [ s. @5 b) x" ~1 Y 扶正与驱邪是中医治病的二Xxx则。姚氏认为,扶正就是调动机体的抗病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其稳定性。祛邪就是排除破坏免疫平衡的一切因素。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扶助正气药物及方剂均能提高免疫功能,不论对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不论特异性免疫还是非特异性免疫均有一定作用,尤其对细胞免疫功能促进更为明显。祛风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攻坚破积药物均有免疫抑制作用。更重要的是黄芪、党参、甘草、刺五加、玉屏风散及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谓双向作用,是同一药物(方剂)具有促进细胞免疫,抑制体液免疫的作用。而临床不少免疫性疾病(包括SLS),就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体液免疫亢进得错综复杂现象。扶正祛邪并用的复方,前者可以激发偏低的细胞免疫,后者抑制过高的体液免疫,使调节免疫反应的作用更强,是笔者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效验的现代理论依据及基础。 ' N: V. b* {5 {% s }6 E4 ], d# z& Z 由此可见,以现代免疫学观点看待中医理论,正气的作用具有免疫系统防御、自稳、监视三大功能,正邪相争类似免疫反应,正胜于邪则不发病,正不胜邪和正邪剧争均可发生过高或过低的免疫反应而发病。免疫药物研究表明:扶正药物具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祛邪药物抑制体液免疫,扶正药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扶正祛邪并用,则能更好的发挥双向调节作用。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其免疫调节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完成,具有整体调节作用,并通过整体而作用于局部,不导致整体的机能紊乱,避免了现代医学药物治疗的弊端,或许这正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支持论点之一。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2-12-22 09:54 善用“扶正固本“ ' ?- |/ h2 T# k m
% t8 p% ]/ H+ d$ e; V! D( ^9 Y( }2 p 姚氏认为,中医药的免疫调节作用是长于整体,短于局部;强于扶正,短于祛邪。对于正气虚而邪气不盛者,起效快、症状体征改善明显,检验指标改善也快,疗效显著;对正虚不显,邪气亢盛者,则起效慢,难以缓解,常需加用西药强的松、环磷酰胺(CTX)等抑制体液免疫而加强“祛邪”方能取效。化疗极易伤阳,由此推论,将CTX看做“苦寒解毒”药,强的松为“辛热解毒”药,纳入中医体系而行辨证论治之用,这样则克服了中药“短于局部,疏于祛邪”的缺点,更好的发挥“长于整体、强于扶正”的优势。临床观察发现联合用药后起效更快,病程更短,激素、CTX的用量减少,感染次数降低,病情易于稳定,生存质量更高,比单用中、西治疗效果更好,太和医室经百余年理论与临床实践,系统总结出一套“扶正固本”的治法及方剂,不脱于“辨证论治”范畴,但颇有自己的特色及显著疗效。 . d0 l5 D+ L1 L( N, X: O* P& A
7 U0 ^% j: v+ Q; g 1、调补法 即调理补虚法,以脾胃为重点,实用于以下情况:虚损早期,正虚不显著,可以香砂六君子、四君子汤、益胃汤等扶脾养胃,使化源充足则其虚自复。脾胃久虚或脾阳不足者,多水湿偏盛,补中则易气壅湿重,扶阳则助湿化热,故可先以芪苡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化浊利湿,而后再培补其虚损。虚损晚期,气血阴阳俱虚,脾胃衰败,应先给予甘淡平和之品,如香砂养胃汤、八宝粥等调补脾胃,脾胃气复,饮食渐增,则药力方能发挥,以利后续辩证施治。正气虚损,各脏腑气机不和,如肝胃不和、肝郁脾滞、心脾不调等,可以四逆散,逍遥辈行梳理气机、调和肝脾。 & W) y5 `& e G& O' M: Y
0 R4 F; Z R) G5 }: B% S8 F: D 2、平补法 平和补虚法,以药性平和之品,组成刚柔相济之方,治疗缓慢进展的虚损病症。禀赋不足,老年生理虚损者,如六味地黄丸、龟鹿二仙膏等平补肝肾;归脾丸调补心脾虚损;玉屏风治卫表不固;杞菊地黄丸疗肝肾阴虚均属此类。 % l! {% f) J$ m" W3 ?* D( l $ D( v( V+ O) N: J6 S3、清补法 寓清于补,正气已虚,余热未尽,或因虚生热之证。温热病后,阴津已虚,余热未尽者,竹叶石膏汤、青蒿鳌甲汤、清燥救肺汤等可用;阴虚发热者,阴精不足于内,阳热亢盛于外,热复伤阴,因果往复,可予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滋肾阴清虚火;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养心肾阴血,泻心火宁心神。气虚发热者,扶中气,生清阳,甘温除大热,补中益气汤主治(此方之中,参芪升柴不宜增大)。血虚发热,营血不足,气失卫护,虚阳外浮,当归六黄汤养血固表,补而兼清。阳虚发热系阳气不足,水温留滞,湿、食积而化热,应予扶阳散寒消积除湿为法,如黄连理中汤。 , m4 F* s8 N* Z
! v* q( V5 [: ?' ^3 ?' O# _4、温补法 即温热补益法,用温热性的补益药,或补益药配合辛温散寒药物,以达到回阳救逆、扶阳散寒的目的。卫阳不足者,玉屏风酌加温阳之品。阳虚兼寒者,附子理中汤、真武汤。阳虚兼表寒者,麻黄附子细辛汤。阳虚阴盛至极者,参附汤、四逆汤等。 * T q7 h9 n2 k; f, p o ^1 y, [4 y 7 ]! h; L( i) G6 g, V$ X0 N, q5、峻补法 用大剂疗效可靠、效专力宏的补益药治疗虚损重症危证,以求速效。如阳气厥脱,独参汤、参附汤、四逆汤、参附注射液、参芪注射液等,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气阴双虚重证,生脉散、复脉汤、生脉注射液,急固气阴,挽救危亡。营血亏损重证,未兼邪实,脾胃尚健者,人参养荣汤加龟胶、鹿胶、阿胶、鱼鳔胶,直补营血。 1 d; V* u: i' i+ ~3 c' b* D+ r8 X8 S% l" Q6 e: ~ 6、食补法 适用于多种慢性虚损,选择相宜食物且易于受纳运化者食养 & {, H1 _: z1 i
% U+ Z' x, ?% I4 @; e- U3、扶正勿忘祛邪 久病虚损病例,正虚为主,表现为物质基础的不足和功能活动的低下而代谢障碍,病理产物积聚。祛邪与扶正并举,方能阻断病情进展。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程中,气虚多并见气滞、湿停、成瘀,故行气、化湿、活血多需并行;阴虚则生内热而津伤枯络阻,故养阴生津、清热、化瘀常兼用。 / e* v; }0 J* @% K3 Q% g- V; W& e9 `$ J" S$ R 4、顺应脏腑气机升降之性气机的升降出入是机体生存的根本,百病必致气机失常而发病。故临证时,必察气机失常所在,顺应脏腑气机之性而条达之。据“六腑以通为顺”之理,创“胆胃通降片”及“消胀理气汤”诸方。 3 v! Z2 d$ ?3 r, S3 ` ; [% T" q* m% i: l( D" I 姚氏太和医室扶正特色方药举隅 % J% a" {+ B: F x
9 I1 g8 d V9 g: U' g 姚氏治疗虚损病症,扶正之中侧重脾肾,师古而不泥古,方药运用灵活多变,能与病机丝丝入扣,常以经方、时方、验方合而施之,篇幅所限,仅举最常用之益气、健脾、益肾组方略示微妙: 0 @, q' b" A( u) V; d
- I$ [7 O' g" f5 z% U. w" m" w 1、健脾方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位居中州,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调补脾胃为调补之重要之法。姚氏健脾常用古方加减而成之芪薏四君子汤和消胀理气汤。 0 ^7 R( L' b0 ~4 h( l+ n% m ( t' U! z/ O0 A, K9 h8 ^' p 芪薏四君子汤,即四君子汤加黄芪、生薏仁组成。临床所见,脾虚则湿停者居多,脾喜燥恶湿,湿滞气更虚,脾虚湿更盛。四君子汤补气略嫌不足,加补气且有利水之效的生黄芪、渗湿利水的生薏仁,则益气利湿兼备,全方益气健脾,补而不滞,虚实兼顾,且防因虚致实,效力更宏。 % D# Z0 M' {0 P9 R2 A 1 t" V- a: E0 ]1 S3 L" C" c 消胀理气汤,由仲景名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沉香、大腹皮、菜菔子构成。此方适于脾气虚弱所致虚滞之证。脾胃气机为全身升降枢纽,脾升胃降则全身气机通利,升降和调;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不降则百病丛生。本方以通降胃气为主,然通降之中则兼寓补脾升清之意,姚师称其为通补之法。此方以降促升,与补中益气汤之甘温补中升清降火,以升促降法遥相呼应,二者立法虽升降迥异,然构思成方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 P' [+ A8 G( } C
Q5 k. j- p4 E- Z 2、补肾祖方 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所系,补肾法是扶正固本治疗中最具特点的治法。姚氏临证,多有家学,特立组方,相互协同,补偏救弊,突出重点,增强疗效。如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肾助阳以疗精冷;红参、肉桂、鹿茸,温贤壮阳助命火;杜仲、川断、骨碎补,益肾强腰膝;益智仁、山萸肉、五味子、桑螵蛸,益肾缩尿涩精;莲须、芡实、金樱子、锁阳,益肾收敛固精;龟板胶、鹿角胶、阿胶、鱼鳔胶一组,则填精养血,阴阳双补,尚能止血摄精;结合现代药理,选杜仲、白芍、寄生、川牛膝养肝肾,抑肝阳,重在降压;首乌、草决明、黄精、生山楂补脾肾,清肝热,化瘀浊,重在降脂。 6 p3 m$ p8 g( z6 E" d! W7 s 9 ~. |. A9 C# |3、补气药物 虚损之证,气虚为先,故益气药最为常用,以人参类最具代表。 - S$ ]) @3 V9 e$ x4 I. `
! z% q b i0 Q# \! Y D
人参类常用者包括人参(东北参)、Xxx参、党参、太子参。东北参根据炮制不同分为野山参、生晒参、红参、糖人参、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肺强心,健脾益胃,固表敛汗,养阴生津的作用,善于补一切气虚,偏于上、中二焦。红参性偏温,能大补元气,补气之力最强,效力精专,适于气虚重证,气脱危证,姚氏临证多在阳虚中施以本品以益气助阳,增强脏腑机能;如在癌症患者手术化疗之后,元气大伤,阳气不足之时最为适宜;SLE患者CTX冲击治疗后,元阳受损,多易感风寒,检测多白细胞计数降低,也有显效。Xxx参补气类东北参,但药性偏凉,生津效佳,多用于气阴双虚之危重证最宜。党参普遍用于各种气虚,以防其滞邪气壅之弊。太子参性平而微苦,补气之力最弱,兼能清热生津,无滞邪之弊,对气津两伤、虚证不甚者最为适合。 6 Q! @7 _1 K ]) n' G6 v6 \
* y7 @* K9 t5 j2 H p7 E; R 扶正固本,绝不是单一的应用补益方药,而应根据正邪消长(斗争)情况,辨别标本缓解,或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功中寓补,或先补后攻,补中寓攻,遵“祛邪无伤正气,治病勿犯胃气,扶正不忘祛邪,顺应脏腑升降之性”的原则,同时“补气须行气,补血要疏络,补阴应助阳,勿忘清热,补阳要和阴,不忘利湿“,不要偏执于补益一途,圆机活法,知常达变,方能“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2-12-22 09:54 “西安树锦国医馆”与百年传承的“太和医室” % p! \% i. J) H& D1 e0 ~ 8 J% F" O$ d5 S太和医室以四代传人中最负盛名的姚树锦为代表,为了让具有150年历史的姚氏太和中医老号,继续传承、发扬、服务于社会,率四代同门弟子王凤楼、四代传人姚树铮(其六弟)等志同道合的中医同仁们,牵头成立独树一帜的“树锦国医馆”,以医(疑难大病病诊治)、教(国家名老中医继承人陪养)、研(已有六项科研成果问世)为主旨与己任,服务于三秦大地。“树锦国医馆”,位于西安市尚爱路55号,与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太和医室”一脉相承。是西安乃至西北地区独具特色的的中医医疗机构。 / |( u, G! _9 ?/ v$ o, K4 Z- f4 x. T$ t
姚氏太和一门,历来重于临床济世,但各代均有著述,惜于国难离乱,仅存数部传世。宗师福年《太和医室秘录》为门内经典;二代占铭以《针灸医案》留名;三代兴华《姚兴华医案》本已成书成版,后因十年风波,书稿散佚,终未刊行,后其经验多刊于《陕西省名老中医经验荟萃》首集;四代树锦,发扬家学,德高望重,勤于临床及教学,论文、讲稿难以计数。著述以《太和医室内妇儿科秘录》闻名;五代弟子以王维英为首,颇领姚氏太和医室医理之精要,总结整理《姚树锦中医世家经验辑要》出版于2002年。 4 D/ r, E* ^* ~* ^5 J$ C
7 S, o: i( k( W7 ]" v5 J
以姚树锦为代表的太和四代传人,在中医学术传承领域影响深远,拜师的五代弟子数量众多,遍及全国17省市,尤以姚氏后裔及“全国名老中医继承人”项目所培养弟子5人最为出色。 % g6 I8 g! D' }$ i/ u % J: Z; E" H) ]8 x" u' E, L" P 大弟子王维英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继承人,现任西安市中医医院肾病科主任,陕西中医学院临床研究生导师,陕西省中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原发性肾病,继发性肾病(狼疮肾、糖尿病肾病、紫癜性肾病等)及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医教研工作,发表论文数十遍,主持《血尿宁胶囊治疗紫癜性肾炎血尿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姚树锦辩治免疫性病学术思想研究》等省市课题四项。 - P+ o6 Z7 ^' d1 G7 \+ u+ n 1 y3 v2 W o% A# r, a# C 国家名老中医继承人第二批弟子黄伟、邵艳,均为西安市中医医院肾病科副主任医师,主持肾病科日常工作,都有十余篇论文发表。 & D% j7 R6 F# N! q7 P2 A7 g: J
) k N/ F9 r: X$ l/ S 现在读第三批继承人弟子杨晓媛、李晓阳,分别为肾病科主治及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均为中医临床工作骨干力量。 / ^/ D0 P8 Y6 Y5 s8 U4 x - l" B. m5 B7 \ M, R 五代弟子尚有封树志、王崇和、李亚莉,及姚氏太和五代传人姚永平、姚安萍、姚露萍、姚丽萍、姚艳萍,六代弟子姚蕤,现均师 从姚树锦教授学习、传承姚氏太和医理。 + K! w# X- h$ l, ?4 L S* ]#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