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三皇五帝之舜帝故里在余姚”的史实和传说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军    时间: 2012-12-30 19:39
标题: “三皇五帝之舜帝故里在余姚”的史实和传说
关于“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其出生地现在有三种说法:一为山西,二为山东,三为浙江(余姚或上虞)。但到底出生地在哪里?千余年来,没有一个定论。最近笔者经过实地采访和考据,提出了“舜生姚说”,试图引起文化学术界的关注,并为“申遗”创造条件。* `: k# ]$ n. {! V' M
  一、余姚流传着许多舜出生的传说3 u3 `! u3 x+ Y) ^5 e5 ]
  据史料记载,自皇帝至尧,是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发展史上属渔猎时代;自虞舜开始,父权制逐渐形成,并开始进入农耕社会,舜即是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舜的父亲姓妫,曰瞽叟,母曰握登,因为舜后来做了尧的女婿,按母系氏族社会的规矩,舜是入赘于尧,不能再姓妫,即以出生地姚为姓氏,名重华,字都君。这也就是“余姚”县名之来由。
, P; U; e7 N! c  据《史记正义》、《括地志》、《孝经援人契》、《风土记》等多种文献载:舜母握豋,见大虹后意念中有所感觉而生舜于姚墟,因目有双瞳子,故取名“重华”。《孟子》亦说:“舜生于诸冯,东夷之人也”。5 T& v. _/ O7 ^( \
  舜的父亲有眼而不能分辨好恶,故时人谓之瞽,称之为瞽叟。母亲早逝,瞽叟便娶继室,生下弟弟象。象自小顽傲无理,而继母却处处偏袒象。瞽叟亦爱惜继室的儿子,而对舜苛刻,舜一有小的过错,则受重罚,舜只好设法逃避。舜为人孝道,对父亲、继母及弟弟象,日以笃谨,小心勤事,但终不能得到父亲的谅解。
# x2 w- {( F8 }  舜居住在深山之中,与木石同处,与鹿豕同游。他的处境几乎接近野人。但他每听到一句善言,看到一桩善事,便决然推行。即使父顽、母诈、弟傲,舜却处处不失为人子之道,尽力孝顺父母,慈爱兄弟。到二十岁时,舜的孝顺之事已远近闻名,到三十岁时,正好帝尧想找一位能继承帝位的人选,就召集部落联盟酋长会议,大家都推荐了舜,认为舜孝悌可用,帝尧说:“我其试者”,于是,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从内部对他进行考察,又派自己的九个儿子与舜共处办事,从外部进行考察。结果,舜教导两女谨守妇道,不可以贵骄事人;尧的九个儿子亦皆从舜处学到许多有益的品行。凡舜居住之地,即有众多百姓追随,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6 s4 N' i6 x5 w4 Q
  尧经过了长时间的考察之后,让位于舜。虞舜在帝位39年,一次到南方巡狩,崩于苍梧之野,遂埋葬于九嶷山,即称之为零陵。舜死,禹即位,是为夏禹。* L1 o5 {  ~% B, Q, W5 m
  二、余姚的舜迹与有关传说
+ u4 f, \, {$ W8 D  余姚置县于秦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其县名因舜姓姚,生姚墟、诸冯(即现今的兰江街道冯村)而得。
# w6 M3 g# ~) c8 ~, O  一、冯村,地处四明山北麓,姚江之南侧,四面被金沙岭、赵宦岭、清贤岭、灵源山、乌丹山等山、岭包围,中间是由溪流冲击而成的谷地,古树森森,风景秀丽。冯村本名诸冯,相传是“五帝”之一的虞舜故里。后来出现了诸如许询、赵谦等贤人名哲,清黄熙临赞誉道:“余寄迹江湖,观风民族,莫如诸冯,循循舜里,绍存南渡,居民奕奕,名贤传世”。(《姚江赵氏宗谱序》)1 J! r  E4 y% Z' x0 g( R
  在四千多年前的虞舜时代,“大古塘海侵已经退去,冯村谷地已经形成,村北金沙岭外是湖沼江海,村南乌丹山山峰特秀,望之如笔,航海视为指南《光绪余姚县志》。金沙岭又名破岭,海拔不足百米,且沟谷众多,进出相当方便。这里属‘东夷’之地,且‘负海’,土地可耜耕,山海可渔猎,完全具备《吕氏春秋》所说的‘舜之耕渔’”条件;“以其徒属掘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据现存最早记录舜出生地的典籍《孟子》,其中《离娄章句》上说的“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完全吻合。
/ s" Q( z0 N" K7 u3 B  二、历山(又名沥网山)。在余姚城东北四十里处,有一山,高约50米,北临大海,磊磊皆石,南面平川。是一可渔、可耕之地。那里有象田、石床、石椅、可坐、可躺,循东麓而上,有圆石出土,叩之有声,山阳石壁镌“耕隐”二字,有石嵌空,相传为帝舜耕时避雨处,双蹠隐然。折而西有石圆如盆盎,盛水一泓,亢旱不竭,即舜井也。  Q) R4 D1 u: U* H
  历山西南侧有一座“舜帝庙”,规模宏大,正殿重檐周廊,中祀舜帝塑像,有寝有庑,中门外门,缭以周垣。“文革”时遭破坏,仅剩偏屋三间。宋林景熙有“舜帝庙”诗:“老断熏弦万壑幽,三千年事水空流。衮衣剥落星辰古,野庙凄凉鹿豕秋。孝友风微惟古井,神明胄冷尚荒邱。九嶷回首孤云远,老眼斑斑楚竹愁”。东南侧有一所小学,建于民国26年,以舜迹历山之地,遂冠名为“舜耕小学”,历来是全县有影响的学校之一。
) ^( N# j& U9 J( S1 G+ O. X  三、“姚墟”(或姚邱山),当我们走进龙泉山公园东大门,一抬眼便能见到山岩壁上携刻着“姚墟古迹”四个大字。那是著名历史学家史树青先生所书。
1 E& B# ?3 ]% y1 y* S7 M: g, l  “姚墟”(或姚邱山),宋以后的省、郡、县志大多记有姚邱山,位置在(余姚)“县西北六十里”。史树青先生说:“河姆渡遗址为古代所传之姚墟”。他认为:“从河姆渡遗址的年代及文物的厚重黑陶、生产工具中大量的骨镞和骨耜以及稻谷和稻秸的遗迹等,可以看出当时私有制已经萌芽,与姚墟地望及历史变化,有许多相近之点。”确实,河姆渡文化与传说中的“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相当一致,其中干栏式房子和木构水井,分别为《竹书纪年》所说的“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全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吕氏春秋》所说的虞舜之臣“伯益作井”提供了实例。4 \7 m! Q" {- Z/ \7 X/ B
  四、虞山和石屋山,据光绪《余姚县志·山川》载:“虞山在县东北二十三里”。《寰宇记》又引《太康志》载:“舜避丹朱于此”。虞山西侧有一座古庙,上悬一匾,书“虞山庙”三大字,内祀“虞舜”塑像,右经堂、左斋堂。东北侧有一座石屋山,山上有一座石屋,至今还完好,只不过进屋的坑道已有塌陷,屋内约占100平方米,有石床、石椅、石碗、石锅等,传说为舜用过的遗物。3 i9 h0 b, `0 U8 R+ o$ n# I
  五、舜江和舜江楼,在城区穿南北两城而过的滔滔百米舜江,江北侧建在古北城城墙上的高大雄伟的舜江楼面江而立,两层飞檐凌空翘角,似乎在传颂着舜的功绩。& j7 d  j1 {4 `. w1 L# ^4 p. A9 ^
  六、在距姚城东北三十三里的彩屏山西北麓的杨梅密林中,还深藏着一泓“舜井潭”,约四平方米见方,水清澈见底,还能听得潺潺流水声,潭水常年不涸,是为舜迹。1 v( J( u6 G* g; q, T
  三、“舜生姚说”的有关文献
0 I8 R+ v$ s' G- k7 K& M. Y  t3 t5 Z  多年前,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史树青教授,曾专门撰写《河姆渡遗址为姚墟说》一文,发表于《寻根》杂志。同时还刊登了张放鸣的《虞舜故里考》、邵九华的《舜、舜迹·文化交流》。当年曾引起学术界的震动。但多年过去了,对舜到底出生何处,仍未有一个权威性的定论。
8 K9 m, u* j. m) ]- C( S  最早涉及舜之出生地的,是先秦典籍《孟子》与《竹书纪年》。《孟子·离娄章句》有云:“舜出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汉代赵歧对此句作注说:诸冯,地名也,负海也。故曰东夷之人也。赵歧的注说明:诸冯在东方夷服之地、靠近海边。汉代《史记正义》和《二十二子》、《竹书纪年》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帝舜有虞氏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于姚墟”。冯村原名诸冯,昔诸冯与今冯村应是同一地方。这里只透露出两个信息:其一,舜的出生地在“东夷”,即与“南蛮”、“西恙”、“北狄”相对应的浙江一带;其二,舜的母亲名“握登”,并生舜于“姚墟”,也就是说“东夷”之“诸冯”,就是“握登”生舜之地的“冯村”(即今兰江街道冯村)。
6 @# m  o9 E$ s1 g* w& N, E  晋代文人周处有《风土记》,内亦云:“舜东夷之人,生姚邱”。其时有《会稽旧记》云:“去虞(指上虞古县治丰惠镇)三十里有姚邱,即舜所生也”。显然所指的是现境余姚冯村,正距丰惠镇三十里。唐贞观年间有《括地志》也说:“越州余姚县,舜姓姚,故云余姚”。之后,此类记载屡有出现。
+ W5 H2 A4 J# Y# c- Z  对舜出生地的分歧,主要源于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其云:“舜,冀州人也,舜耕历山”。按《史记正义》解释:此“冀州”所指为山西境内最西南的“蒲板”,当时该地处中原的政治中心。《水经注》对此有明确的注解,说:“蒲板”地处“陶城”区域,即“舜所都也”。这就清楚地告诉人们,司马迁所说的“冀州”并非“负海”(靠海)区域,指的是舜建都为帝之地。因此,说舜“冀州之人”并未有错,然理解为舜之出生地就有误了。司马迁的“舜耕历山”,于《史记正义》中有云:“越州余姚县有历山舜井”,《风土记》也明证,说:“舜耕历山而始宁剡二县界上,舜所耕田在山下,多榨树,吴越之间,名榨为枥,故为历山”。不仅指明“历山”在吴越之间,而且是“宁剡两县界上”,还解释了取名“历山”,是因浙江一带常把“榨树”称为“枥树”的缘故。这样,本似有歧义的《史记·五帝本纪》关于舜的记述,倒又成了舜出生余姚、建都冀州、后又隐居余姚历山等生活实景的佐证。
2 ?5 j* u! ?) \+ e6 E  至于唐代典籍《括地志》有“姚墟在濮阳州泽县东三十里”与“越州余姚县”同列“生舜”之地的记载,很难成立。因为据古代地理资料,濮阳之雷州泽县,位于山东最西端,与河南的濮阳县隔黄河而望,离海尚有千里之遥,故不属海滨区域,也称不上“东夷”之地。而“越州余姚县”一带至今仍然流传着很多关于舜的传说及不少与舜相关的江、河、山、村等古迹、文物、历史遗存,也不失为舜生于斯、隐于斯、耜耕、渔猎于斯的有力证据。史树青教授据文献记载“舜生姚邱”、“舜绳姚墟”之说的考证,认为从“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黑陶、骨镞以及稻谷、稻秸等遗物,可以看出与姚墟的地望和历史变化有许多相似之处”。而“河姆渡的远古文化距今5000年到7000年,而尧舜距今约4000年,在时间上传承与衔接也较为紧密”。由此可见,虞舜的出生地应该是余姚。

舜帝出生地诸冯.jpg (93.42 KB, 下载次数: 91)

舜帝出生地诸冯.jpg

舜帝出生地诸冯.jpg

舜江楼.jpg (69.57 KB, 下载次数: 97)

舜江楼

舜江楼

作者: 洛阳姚孝民    时间: 2013-1-22 12:21
去年去浙江旅游路过余姚倍感亲切。
作者: 小姚杰    时间: 2013-12-25 15:36
难得的学习资料!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21-9-20 11:15
“三皇五帝之舜帝故里在余姚”
) C$ \1 M7 M2 p9 g% C: `  V5 X4 H* [/ x  Z4 F
余姚置县于秦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其县名因舜姓姚,生姚墟、诸冯(即现今的兰江街道冯村)而得。  ]/ y! B2 d5 K3 M
- b1 B6 q1 v* z  一、冯村,地处四明山北麓,姚江之南侧,四面被金沙岭、赵宦岭、清贤岭、灵源山、乌丹山等山、岭包围,中间是由溪流冲击而成的谷地,古树森森,风景秀丽。冯村本名诸冯,相传是“五帝”之一的虞舜故里。后来出现了诸如许询、赵谦等贤人名哲,清黄熙临赞誉道:“余寄迹江湖,观风民族,莫如诸冯,循循舜里,绍存南渡,居民奕奕,名贤传世”。(《姚江赵氏宗谱序》)*
) G$ U; j+ q* t# I! _* A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