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J( m9 L) L6 [5 T; Q" i4 Q7 s# X9 ^1 J4 _6 Z% f
姚冶诚是蒋介石取的名字。“冶”取自姚氏出生地吴县冶长泾河;“诚”则是诚实恳切之意。在结识了蒋介石之后,姚氏开始断绝过往,当时蒋介石积极参加反袁护法斗争,往返日本、沪、杭、山东等地,踪迹不定。姚氏不仅安心随蒋,而且把平时省下的积蓄拿来资助他,因此,姚氏虽出身低微,又没文化,但蒋对她颇怀有感激之情。 " O! p# C. x8 |: v
! E h5 O1 Y, X* V0 ^
Y: d. d8 G2 ~* s7 p9 m- ?6 [
% y s- ~0 P% o1 w! T% X/ p
7 R/ f9 n8 w% {& p+ u+ g, x 1912年,蒋介石因为刺杀陶成章而避祸逃往日本,躲过风头之后,他又悄悄潜回了上海 7 l5 l5 t0 l9 a9 W, \5 `+ L# K" \1 Q6 B7 m; w1 }- v- k
$ A+ ]4 b& k; J/ C ~* G$ I" Y$ N! E! m3 x
/ a. `3 J4 j1 O0 b a
,并准备回溪口去看望自己的母亲。行前,蒋介石给母亲写了一封信,把自己即将回家省亲的事告诉给母亲及毛福梅。信末他轻描淡写地附了一笔:“不孝儿要携一新妇侍奉母亲大人。” . ]3 j5 L" }1 C' P
* Z2 P6 }& y: L l8 \ i! ^+ L 9 W, Y* u# |8 @ 3 ?- t" o7 x) s& v. l9 G& U& a0 J: n0 R' U
这一笔附言,对于在家守望多时的婆媳二人不亚于一声惊雷。尽管毛福梅知道,男子三妻四妾本是常事,再加上现在的蒋介石已非吴下阿蒙,所以娶外室是迟早的事情。可是事情这么突然,还是让她大吃一惊。但自幼接受的传统教育又让毛福梅无可奈何。所谓“丈夫是天”,对于丈夫带来的小妾除了忍受,还能怎样?所幸的是,当蒋介石带着姚氏出现在奉化溪口时,姚氏并不是王采玉和毛福梅所想象的那种风骚女子,没什么“奶奶”架子,“礼节有加”,并不逾越本分。于是,本性善良的毛福梅对姚氏善意以待,一妻一妾竟也其乐融融。 0 L5 B; |. i p5 Z9 Z
6 X) E7 q6 O& F( h) ^ U- g+ c2 p
5 F4 w( b2 G% @. R8 I: @6 b2 m2 x; P" D: {8 g3 \" E! f
- Q! i: Z$ \" ^, m4 N$ p+ V
将新娶的姚夫人放在老家,蒋介石自是安心了很多。但他并没有在老家过多停留,很快孤身一人,又继续开创他的“革命”天地去了。 & }& o3 M+ O; Q. @ ]/ A , h, y! x7 ~ L. b2 ~- ~( D9 h 2 U; R$ f. w6 c" Y; a& M2 |9 Z! @8 n& A/ _% |! b
3 W. Q$ S9 t# ^! F 1913年,历时一个多月的“二次革命”失败了,蒋介石从上海举事开始到讨袁失败,一直跟随陈其美“躬赴火线,往来指挥”。尽管此时革命陷入了低潮,但是,讨伐袁世凯的迅速失败,反而成为他接近革命领袖孙中山的契机。 ; r* `" ?4 v7 c2 O) a3 `$ |, P- s' s. ]; n9 D2 E% k0 G/ v, {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 V, V3 K' l$ l0 S5 O 4 n5 I3 n3 T6 y' M4 l2 P ! P8 Y1 I6 Q7 i |2 {% J, a1 {% p. U2 f: D. B* n1 M! K4 s
讨袁失败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国内无处安身,只得再度流亡日本。蒋介石和陈其美在上海东躲西藏了一阵子,因为袁世凯悬赏5万元缉拿陈其美,上海已难以容身,二人只好也去了日本。这次留日经历不同第一次,蒋介石开始真正认识、了解孙中山,并取得了他的信任。而他的军事才能也让孙中山刮目相看,为以后的发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D4 t4 h! R! d! K; E
; l Y- _ x+ u+ K
+ M7 N. X( @5 h* Y ~# L
$ G! D! {0 o9 R+ M6 Q c e* _0 E) m9 n6 U& P
1916年10月6日,蒋介石的第二个儿子蒋纬国出生了。当然,关于他的身世之谜更是众说纷纭,有说他是戴季陶之子,有说他生父不明,但无论如何,蒋介石对其钟爱之情却是溢于言表的。蒋把次子取名为纬镐。“丰”、“镐”两字分别取在两个儿子的小名里,不消分说,其意自明。按族谱排行,他们这一辈是“国”字辈,故又分别取名为经国、纬国。 2 b5 D5 I2 v6 [-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