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国、西晋时的羌人 魏晋时羌族主要分布在秦州陇西、南安、天水、略阳、武都、阴平郡,雍州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等郡,凉州金城、西平等郡,益州汶山郡,此外,今黄河以南的黄南藏族自治州,今甘肃省洮河流域和白龙江上游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等,亦都是羌族分布较集中的地区。 三国时魏、蜀、吴为各自扩充地盘和势力,加强对西北诸族的控制,处于三国交界勇悍善战的羌人往往成为三国统治者争夺和利用的对象。早在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曹操于灭“平汉王”宋建,诸羌归附后,即置四平郡,以加强对甘青羌人的控制。蜀汉时于羌人聚居的坟山郡亦增设平康县、白马县、都安县、升迁县,并改置广汉属国为阴平郡。还在汶山郡沿边建汶山、龙鹤、冉駹、白马、匡用五国,修屯牙门,增强对羌人地区的防守。同时,曹魏及蜀汉纷纷强制将羌人内迁,并大量征调为兵和服各种徭役。曹操军队中就有不少羌人,诸葛亮指挥的精锐部队则包括“賨叟、青羌”。羌人不堪曹魏统治者的压迫剥削,奋起反抗。如公元247年(魏正始八年),陇西、金城、南安、西平诸羌酋饿河、烧戈、伐同、蛾遮塞等率众反魏,与蜀将姜维联合攻魏城邑,凉州名胡治无戴亦起兵响应,围武都郡城。魏发兵大肆屠杀饿河、烧戈等,降服万余落。次年,蛾遮塞等于白土城为魏将郭淮击破。蜀汉地区羌人亦曾进行过各种反抗。如公元231年(建兴九年),汶山羌暴动,蜀汉遣安南将军马忠、将军张嶷讨伐之,遭到他里羌人等扼险抵抗,后改用招降而破他里,使其余各部羌人出降或奔窜山谷。 247年(延熙十年),汶山羌人又起兵,被姜维平定。 西晋时,羌人几乎遍布关中,据江统《徙戎论》的估计“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此数十百万戎狄包括匈奴、卢水胡、氐、羌等,主要分布于冯翊、北地、新平、安定诸郡。当时内迁的羌人,逐渐转向农耕定居。有的尚保留着部落组织,其酋豪受魏晋封号。有的羌人则与汉人同为郡县统辖的编户齐民,按口纳钱粮。西晋统治者往往将羌人沦为奴隶,任意转贩、凌辱及打杀。并置西戎校尉,管理氐、羌、杂胡事务;护羌校尉,驻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管理陇西、河西地区羌、杂胡、鲜卑等事务;西夷校尉、管理四川羌、氐等族。西晋统治者对内迁诸族的残暴统治,引起了羌人等的激烈反抗。269年(晋泰始五年),安定、北地的羌族就参与鲜卑秃发树机能的起事。294年(晋元康四年),匈奴郝散在上党起事。两年后,其弟郝度元与冯翊、北地马兰羌、卢水胡联合起兵,杀北地太守张损,败冯翊太守欧阳建,引发了秦、雍氐、羌的联合起义,共推氐人齐万年为帅,挫败晋兵。 2 v2 }% o$ }9 e+ F5 L2 z* D9 |- D
晋室南迁后,北方形成了各族豪帅拥众割据的局面,羌人成为各军事集团争相夺取的武装力量,羌族豪帅亦企图聚众参加混战。无论是公元4世纪初,在汉、賨、氐、羌等族流民起义的基础上建立的成汉政权,还是以匈奴刘氏为首建立的汉国、前赵政权,羌人均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羯人石氏所建立的后赵政权,为了补充中原地区的兵源,则采取大量迁徙氐、羌人政策。石勒攻占平阴后,“巴帅及诸羌羯降者十余万落,徒之司州诸县”,石季龙进攻河西,徙关陇氐、羌15万落于司、冀州。汉人建立的前凉亦“借氐、羌之锐”来对付东面的石勒等。但当时羌人并没有形成统一的集团势力,只是分别依附于其它势力集团,直至后秦的建立才改变了这种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