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没有“普通话”这个提法,但意思明确,指朝廷官员用的官话,国都设在哪里,哪里的方言便“捡了火巴和”,成了官话。西周、秦、汉、隋、唐的官话是陕西话;宋朝官话是河南话;明、清时,北京话始为官话。电影《抓壮丁》,卢队长“欧”起一副半生不熟的京腔,王保长不买账,说你龟儿子贵州骡子学马叫,叽咛杠浪的听球不懂;卢队长说这为叫官话,你王麻子当然听不懂……那么,将官话确定为普通话,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1906年,有个叫朱文熊的语言学家,最早提出普通话一词。他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并明确给普通话下了定义:普通话是各省通行之话。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作出定论:“汉民族的共同语是什么呢?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相对于标准的普通话,在全国普及普通话的过程中,各省衍生出以当地话为基础方言的地方普通话,香港普通话简称港普,以下类推有台普、闽普、湘普、鄂普、川普、粤普、渝普……虽同为南方省份,但学习普通话的难易程度不一样,广东人的广普“焦盐”味最重,“射射”、“勒火”(你好)风行全国,搞笑多多。
“焦盐普通话”一语,特指渝普和川普。某妇人河边洗衣,大哭,说孩子掉河里了。一勇敢小伙扎下河,没见孩子,倒是捞起一只鞋,妇人破啼为笑;原来掉下河的正是鞋子而非孩子,都怪“渝普”作祟。某女教师问男学生:“懂没懂?没懂就来问我!”众生低头哧哧笑,谁敢去呀?女教师操渝普,问字发吻字音,吻她?男学生们笑惨了,漂千块钱都不敢去“吻”。
川普、渝普诙谐,某男去北方当兵,满口巴蜀土话,这天喊口令,先是一声立正向右看齐,接着喊:“把手倒拐、肚囊皮收起,勾敦子夹紧,连二杆、客稀头打抻!”喊的啥呀?北方兵、广东兵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以为“手倒拐”指倒手拐卖走私货;“客稀头”指某位当头儿的稀客;“连二杆”指抽烟,抽了一杆连二杆。笑死万多个人了!诸位可晓得答案么?具体指什么,重庆土话重庆人当然明白。“渝普”滑稽,但比起纯粹的巴渝土话,那又好懂多了。试举一例。两个兄弟伙喝酒,互相指责对方耍赖,话是这样说的——甲:你哥子不落教哈,喊你把这低低儿整干,你娃悄悄咪咪贼眉豁眼泼到茅司凼凼头,喝老子不懂嗦,扯谎撩白的,不耿直噻!乙:爪子?B崽儿打横耙还好意思霉我?哪个儿不耿直,你看你娃“下巴儿”底下湿洼洼那一塘,漏汤滴水的是啥子?是流的梦口水啊?!喝我不懂,你喝进嘴豆吐了,还想朝我屁股上糊豆腐乳——倒巴我一坨!……
土,土得地道!土得掉渣!比“渝普”的焦盐味更重,更安逸!
(来源:重庆晚报 作者:张老侃)
打字打头的方言,最时尚的当数“打望”。如今南腔北调的人不仅多意会“打望”,而且乐意“亲自”实践“打望”。打望啥子?打望重庆美女。解放碑步行街是打望重庆美女的平台,多少外地男士在解放碑走了一遭之后就后悔了,后悔结婚太早。这虽是笑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方言“打望”和重庆美女一样,已经走出重庆。
打字打头的方言,多数还是很“土”的:
打平伙。打伙即合伙,外地人是懂得起的;打平伙,外地人就搞不懂了。其实,解释起来也不难。打伙即合伙,平即平均,打平伙即既合伙又平摊,指的是打伙吃饭,各付各的钱,即流行过一段时间的AA制,重庆话又叫“摸脑壳”。
打巴壁。单从字面上看,外地人肯定是不知所云。打巴壁的原意是:靠墙作倒立状。意指靠着他人白吃一顿,也就是蹭饭。打巴壁说起来味道还有点长。蹭饭得找个“靠山”,打巴壁靠的是墙。作倒立状,这是警示蹭饭者:白吃可是要“倒”出来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打脱离。重庆人说结婚是扯营业执照,扯结婚证;说离婚就是打脱离。脱离啥子?脱离夫妻关系。脱离夫妻关系了,当然就是离婚了。打脱离这个“打”字,也有点意思。先打口水仗,然后就“真刀真枪”地打架,总之是先打后离,这是常情,也是规律。说离婚,太严肃,太正规,累。说打脱离就轻松多了。脱离者,解脱也。所以打脱离的人越来越多,就像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样,想挡也挡不住。
还有“打白”(赌气)、打拥堂(拥挤)、打标枪(拉肚子)、打饶命拳(下短桩)等等,也是本地人专用的方言,就不一一嗦了。
打字打头的方言中,另有一些是“借来词”,将其原意避去,而赋予新意成为方言。例如:
打整。其意为收拾、整理,多指物。方言打整,则指人。打整某人即收拾某人。打整人,流行的是软打整,或穿小鞋,或夹毛驹,或坐冷板凳,或下烂药,或出言语……总之全来“阴”的,整得你狂眉狂眼,还打不出喷嚏。
打滚。本意是在地上滚来滚去。方言打滚则指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打滚的人就叫打滚匠,也叫滚龙,还有混混、杂皮、游神、妥神等等,都是一路货色。
打太极。就是打太极拳嘛。方言打太极则意同踢皮球。踢皮球是你踢给我,我踢给你。打太极是双手推过来推过去,推啥子?推诿责任。
打头。原意是排头、领头,如本文的“打字打头的方言”这“打头”。方言打头,则是“打扮,行头”的缩写。“看你今天这身打头,是去相亲,还是求婚?”“回去换身打头,今天要见一位重要的客户。”
……打住,就此打住吧。
解放前,重庆的老码头们划拳底蕴颇深,一出口便是一个故事,一则典故。就拿比较出名的“三国拳”为例:空城计、单刀赴会、二士争功、三桃园、四发江东、五丈原、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九进九出、全归司马懿。一通拳划下来不仅气势磅礴,而且又长知识……
重庆拳,是重庆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叫人深感意犹未尽。都说重庆人酒桌上划拳行酒令板眼多,单从一个耳熟能详的段子便可见一斑。说是有一对重庆父子在一起喝酒划拳,儿子一出拳便是“两兄弟好呀!”老子一听,一百个不高兴,立马应道:“亏呀亏!”
外地人听来只是感到好笑,却无法弄清这个“亏”字的真正意思。这“亏”同“魁”谐音,而“魁”则是“五魁首”的简称。在古时候,读书人都会苦读《诗》、《书》、《易》、《礼》、《春秋》五种经籍,以求功名,夺得魁首。聪明的重庆人便以一个“亏”字代表了“五魁首”,实在是有趣又巧妙。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重庆人划拳便开始逐渐呈现出五花八们的势态了。起初,街边的小酒馆里传出的是清一色的“一根电线杆、两边挂灯泡、三中全会好、四人帮打倒……”无处不洋溢着人们对改革开放美好未来的期望与憧憬。到了后来,“重庆拳”的无厘头式的娱乐味便越来越浓厚了。比如:六月天气热、五(武)汉在湖北、九九(揪揪)马自达,双碑不打滑、全国人民说,四川在中国;七(骑)个烂摩托、八方找老婆、九(酒)比粮食贵、一定要喝醉……不仅朗朗上口,而且还让人觉得嘿好耍。
不晓得是哪一天,是哪一个重庆人把重庆的地名也搬上了酒桌,拿起身边再熟悉不过的地名来划拳了:零公里、一号桥、两路口、三道拐、四公里、五里店、牛(六)角沱、七星岗、八一路、九龙坡、石(十)桥埔……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重庆地图册,不得不让人拍手叫好。
虽然现在在酒桌上划拳的重庆人越来越少了,但不可否认的是,“重庆拳”是重庆人智慧的结晶,是一部悠远的历史典籍、是重庆人生活的一个精致缩影,更是重庆人值得永远珍藏的本土文化财富。
轿工的“报路号子”,又叫“报路对话”、“顺口溜”、“报点子”,是轿夫在长期实际劳动中积累起来的一种经验,对于保证乘客安全有好的作用。在这些“号子”内容中意义甚广,有的是鼓舞情绪,有的属幽默讽刺,对话音调押韵,富有诗意……
(一)关于道路情况的报路对话:
前(抬前面的):高矮(道路高低不平),
后(抬后面的):挑踩(挑好地方走)。
前:活摇活(踩的石板路是活动的),
后:踩板莫踩角。
前:两块合一缝,
后:踩石不踩缝。
前:一踩一滚(乱石头),
后:十拿九稳(大家都踩稳)。
前:大路一条线(路直),
后:跑得马,射得箭。
前:横龙(有水沟)。
后:顺踩( 顺沟踏过去)。
前:青石放光(光滑)。
后:各踩稳当。
前:斜石带溜,
后:稳踩莫丢。
前:这个才叫滑。
后:天九打地八(牌九赌具术语)。
前:稀泥滥窖,
后:各踩各照。
前:抬头望,
后:把坎上。
前:两边空,
后:走当中。
前:拐拐上,
后:站宽当。
前:幺二拐(道路曲折),
后:两边踩。
前:之字拐,
后:两边甩。
前:懒洋坡,
后:慢慢梭。
(二)关于遇见各种事物的报路对话:
前:天上一朵云(路旁有小孩),
后:地下一个人。
前:天上乌云跑,
后:地下乱草草。
前;天上明亮亮,
后:地下水凼凼。
前:天上鹞子飞,
后:地下一大堆(指粪便)。
前:天上一枝花,
后:地下牛屎巴。
前:点子花(遇有羊粪),
后:莫踩它。
前:黄丝缠脚(有绊脚物),
后:金蝉退壳(蹬脱了事)。
前:左(右)手一座城(对面来了一乘轿),
后:城内抬的一个人。
前:地下娃娃叫,
后:喊他妈来抱。
前:横蹦带咬(指狗),
后:踢它飞跑。
(三)关于操作技术和鼓舞情绪对话:
前:横的一丈八(要横走几步),
后:两步当着一步恰(重庆土语意 跨)。
前:踩左
后:在我(知道了)。
前:踩右,
后:将就(听随你)。
前:前档(有物挡路),
后:后让。
前:快的不要(不要走快了),
后:慢的一套。
前:门坎,
后:脚杆。
前:两靠(把轿子放下),
后:两照。
前:烂草鞋(草鞋烂了),
后:抬起来。
前:越走越陡,
后:越走越好走。
前:抬上去,
后:好歇气。
前:越下越深,
后:越抬越轻。
前:越下越陡,
后:下去好走。
前:招呼左手边,
后:歇气好吃烟。
搞毫,就是“搞起耍”闹着玩的意思,说的是那些这也新鲜、那也好奇的,脚不停手不住,东一下西一下,逗猫惹狗,尽帮倒忙,添乱的娃儿家。
过年了,一家人都回来了。大家在客厅里摆开“战场”,一家人热热闹闹、嘻嘻哈哈地包汤圆。小孙子也来凑热闹,一阵猴抓武抓,不仅一个汤圆没搓圆,倒弄 得身边的大人一脸一身尽是汤圆面,他自己更不消说了——差点成了“雪人”一个。小姨发话了:“娃儿家不要在这里搞毫了。不听话?信不信我今天把你包成个大 汤圆,去喂熊家婆!”
搞毫,“搞起耍”而已,这是孩子的一种天性,虽然尽帮倒忙,倒也可乐可爱。
搞灯,也是“搞起耍”的意思。搞了半天,一事无成,无功而返,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就是搞灯。如今有的年轻人,把婚姻大事视同儿戏,一月份网上认识,二月份谈婚论嫁,三月份结婚办席,四月份“拉爆”离婚——闪婚、闪离,这也是搞灯。
春节到了,有人打出广告:招聘女朋友回家过年,酬金1千元/天。目的很简单,回家哄老爹老娘开心一把——这好像有点搞灯之嫌。没想到应聘者众多,直奔那“1千元/天”者有之,只当“带薪休假”者有之,梦想一段奇缘者有之,闲得无聊者有之……喜欢搞灯的人还真不少。
搞毫和搞灯都是“搞起耍”的意思,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
搞毫这“毫”是毫毛的毫,喻在一个小字,意思是说,搞毫搞的都是像毫毛一样的小事,虽然是帮倒忙,也不碍大事,“搞起耍”而已;同时也指搞毫者多是小 娃儿家,如果是大人“搞毫”,那不是“搅屎棒”,就是“戳锅漏”了。总之,一般而言搞毫应属小孩子的专利。搞灯则不同。搞灯是不把事当成一回事,把正事办 成了儿戏,这就是大事了。而搞灯者,一般指大人家。
搞毫说的是“帮倒忙”,一般是好心帮倒忙。搞灯说的是“空搞灯”,折腾来折腾去,结果一场空。这呀,一般无好心可言,要么出于私心,要么出于贪心,那些“豆腐渣工程”就是“空搞灯”的杰作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