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灵川姚家村缘何无人姓姚? [打印本页]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1-10 16:58
标题: 灵川姚家村缘何无人姓姚?

0 v" a+ r; J1 ]村民从村边山野上挖出的陶瓷坛子
. u& J2 I- M0 V+ d4 A! M6 \
& S* ~  S3 n* A; R7 d& u村民用了数百年的古四方水井4 C0 y, d2 S  W0 t( L% y8 Z
  C1 L  m" D8 \* B* x
村中残存的老屋
  p- q$ F+ M: `9 @3 ^2 T/ l " |' ?4 e6 R5 _4 l( X$ J4 Q8 M

4 h; h7 e# i* p3 G$ b桂林市区以北约5公里的灵川镇大面村委姚家村,有39户人家165人,其中莫姓28户,秦姓8户,苏姓3户,但却无一家姓姚的。一个姚家村却没有姓姚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2 K. m" E' }" A+ N4 A# l  《马岭村志》碑中的历史故事
1 d! |3 M& A! b+ R% i  来到该村,村民指点着村中低洼的田地、起伏的丘岭和弯曲的野径说,它们分别叫“街头”、“姚家巷口”、“台子地”、“铁巷里”、“南边巷里”、“老埠头和鬼巷里”。据老一辈人说,从前姚家村是个有一两千户人家的大村庄,后来出现了变故,才变成了一片萧瑟的荒野。0 ~. `* O# `! T; [9 j6 o; Y
  村里姓姚的人都跑到哪儿去了呢?50多岁的村民莫友喜告诉我们,姚家村姓莫的人家是在村庄被焚毁若干年后搬迁来的,大家在古姚家村外原来的残垣破壁上重建家园,并一直沿用着“姚家村”的村名。姚家村原有的一些村民逃难到了邻近的马岭村和下秦村去了,且都改姓了秦。马岭村中有一块碑,记录了此事。
8 q. B2 h+ }7 p3 k+ j  v9 X  马岭村在姚家村西面约1公里远,是一个有80余户360余口的自然村,村里人全都姓秦。为纪念先辈创业并弘扬改革开放后取得的业绩,2003年8月6日,全村人在村中立了一块题为《马岭村志》的石碑。碑上刻着:“我村祖先原住在姚家村,据传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至1620年),当时地方上连年受灾,粮食歉收,民不聊生。皇上派差来催粮,农民交不起,差役就抓人。当时的姚家村有一千多户,人口众多。民众不堪疾苦,与差役发生争执,进而发生械斗,两个差役被打死,闯出大祸。皇上派兵来把姚家村团团围住,将姚家村人男女老少满门抄斩,一个不留,只有在外谋生的三人幸免于难。一人在新老村做木工,没有后代;一人叫谷雁在河边捕鱼,后定居在现今的下秦家村;还有一人叫谷罗在马鞍岭上搭厂子养鸭,后定居即现今的马岭村。当时凡姓姚的都要杀,所以三人都随母亲改姓秦。
2 }/ c6 V+ O4 Q% v7 h  马岭村由谷罗公一脉发展至今已有18代人……为纪念本村近400年的历史,特立此碑记载,以便后代万古相传,永远怀念。”: ]! o6 A5 a3 P. a' Q% q1 F
  碑文上还详细地列出了18代人的辈分表,若以20年为一代,那么该村也有360年的历史了。! b& K( ], U6 X9 g3 m
  仅存的一家“土著”也改了姓
0 [5 H: U0 z8 d1 n- X  莫友喜和村人说,近几十年来,他们在耕作时经常挖出瓦砾、古砖、瓷碗、古钱币、有龙凤图形的陶瓷罐等。上世纪七十年代,村民挖甘蔗地窖时,在一米多深的地下曾挖掘出古老的墙基。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分田到户,一村民挖树坑,竟挖出了一坛子古钱币,其中大多是明朝“洪武”和“永乐”铜币,也有少量南宋钱币。大约20年前,在村中土岭上的柿子园里,莫友喜本人也曾挖出一个直径25厘米的石礅子,四周刻有莲花瓣的。姚家村的几户秦姓人家,是从附近半里外的下秦家村搬迁来的,原来也都姓姚。村头土岭上还保留有其祖先谷雁公的墓。
  A) s" @8 t; O9 g4 x; R  我们来到谷雁公的墓前,墓碑上刻着:“明故始祖显考秦公谷雁府君之墓。吾族自谷罗公、谷雁公祖传以来,派分三支:一支在姚家,一支在下秦家村,一支在马岭村。自明朝至今,子孙瓜瓞绵长……”碑文印证了《马岭村志》的说法。
& z* m0 Q8 z: w, Z  “过去村边有进城的老官道,都是青石板路,路边还有凉亭呢!”村民说。确实,从地理位置来看,姚家村北面通甘棠渡(灵川县城),南面过大面圩直达桂林城,处于南北交通的要道上。这儿如果出了“乱子”,会马上影响到靖江王府的安危,官府必会派兵来“清剿”的。
2 l$ l: T' K+ f7 A( W  难道当年发生天灾人祸时,这村里除了《马岭村志》上提到的那三人,其余的都罹难了?正当我们在踌躇时,一位须眉发白的老汉走了过来,很肯定地说:他这一家不是从下秦村过来的,而是一直住在姚家村的。“我们这儿的辈分排列与马岭村相同———‘钦君必能时,有日映光天。大德承家发,克昌万代兴。’我今年80岁了,叫秦天赐,是‘天’字辈的,父亲秦映方,爷爷秦日祥,太公秦有梅。祖上在明朝从江西过来的,到了晚明,姚家人聚众起事,得罪了官府,围了村子,逢姓姚的就杀。从谷雁公那一代,就改姓秦了。本村没有外逃出去的,正宗的由姓姚改姓秦的,就只有我一家。另外几家姓秦的,均由下秦村迁来。”
! b7 o7 M5 b  v! k7 \  秦天赐有3子1女,连儿子、媳妇、孙子孙女和重孙加在一起,全家共17口。原来村里还有一家,是他的堂兄,伯爷的儿子,因无后,断了香火。他说,灵川九屋水埠头村姓姚的有10余家,也是从姚家村出去的,早在民国时,他们就拿着‘先祖簿’来这儿认祖归宗。如今每年清明,都要回来扫墓的。附近的大面圩、双塘村和临桂两江姓姚的人家,也都是从这里出去的。! `5 `8 @3 w0 i. A7 L8 ]
  天赐老人带我们来到村外一座土丘下,说这儿叫“高岭脚”。村里世代相传,把岭脚下的坡地叫“红岩脚”,高岭上边叫“上红岩”,下边叫“下红岩”,是当年姚家村人与前来“围剿”的官兵殊死决斗的地方,因鲜血染红了山岭岩石而得名。最后,寡不敌众的全村男女老少被抓到村边的“鬼巷里”斩首,“鬼巷里”旁边的一个“四方塘”顿时成了“血塘”。
: J% d, ?; X  U6 E8 B* \  如今的“鬼巷里”,是村外山岭边一条杂草竹树遮掩的小路。几百年来,村民走过这儿,都会有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7 i6 d3 o) ^& L" m4 |, [, M& M: n
  草木葳蕤,山风瑟瑟,似在默默叙述着姚家村的兴亡。我遍查了《灵川县志》,也找不着古姚家村消失的踪影。因为于官方的正史而言,它只是“野史”,是老百姓世代口耳相传的。
作者: 姚华冰7963    时间: 2013-1-10 22:28
怪一支一千多的姚家人就没有了可悲
作者: 姚中友    时间: 2013-1-11 09:05
是怪哈!* ]# Y% r+ m! c+ _

: i+ P1 t! n+ N* j* s; d2 B1 Y" q 6 |& J4 l+ I3 b
我们这里也有类似:谱记我支一世祖落业于“长江北岸包家坝”。传说当时的“包家坝”占有面积相当于现在的3-4个乡的面积,可就是没有一个姓包的。那些年龄大的也从没听说过有姓包的。县志中也不见其地名的踪影。管3-4个乡的面积叫“包家坝”可又想是住了好多人家,不是人间蒸发了吧?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1-11 09:44
怪一支一千多的姚家人就没有了可悲! a( Y# v' ~9 ?* [
姚冰7963 发表于 2013-1-10 22:28

, q1 W) H' r( u) K1 @5 B
* E/ e9 L+ Y7 v. {/ P9 L; d# Y2 L5 T. A1 f8 S7 S
    当时的姚家村有一千多户,人口众多。民众不堪疾苦,与差役发生争执,进而发生械斗,两个差役被打死,闯出大祸。皇上派兵来把姚家村团团围住,将姚家村人男女老少满门抄斩,一个不留,只有在外谋生的三人幸免于难。一人在新老村做木工,没有后代;一人叫谷雁在河边捕鱼,后定居在现今的下秦家村;还有一人叫谷罗在马鞍岭上搭厂子养鸭,后定居即现今的马岭村。当时凡姓姚的都要杀,所以三人都随母亲改姓秦。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