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历史纵贯线』[图文]罗瑞卿与傅作义如何“相逢一笑泯恩仇”? [打印本页]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3-1-20 18:22 标题: 『历史纵贯线』[图文]罗瑞卿与傅作义如何“相逢一笑泯恩仇”? 3 j3 I; V$ @! C' D: z. H
1949年10月20日,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图为毛泽东与部分委员合影。后排左一为罗瑞卿,左四为傅作义(资料图)2 [) @! h6 @0 k$ c% \7 k9 |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罗瑞卿严肃批评回忆录中不尊重傅作义的提法。傅作义在华北战场上是如何成为罗瑞卿的劲敌的?罗瑞卿与傅作义又是怎样“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呢?5 {/ u: a# r# r4 a% C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罗瑞卿严肃批评了回忆录中不尊重傅作义的提法8 w. f0 T$ K3 D" j2 S |+ Z
1964年1月11日,《解放军报》发表一篇回忆平津战役的文章,题为《围而不攻》。文中涉及傅作义,用语有些尖刻,显得对傅不够尊重。罗瑞卿读后,认为这不利于统一战线。他把秘书叫来说:“这篇文章很不策略。傅作义现在是我们政府的部长、国防委员会的副主席,这样去挖他的老底,他会认为团结他不是真诚的。事情已经过去15年了,有什么必要去触他的痛处呢?当然,这是历史事实,讲到这段历史时会提到他。《毛选》第四卷的注释是全面叙述了他的起义过程的,这篇只写了一面,什么‘赖以起家的心腹’‘王牌中的王牌’‘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等等。这样只会使他受刺激。这不仅是傅的问题,要与祖国和平统一联系起来看。对其他起义将领如程潜、董其武、陈明仁、陶峙岳,也要注意这个问题。”罗瑞卿让秘书把他的意见转告《解放军报》。13日,秘书邓汀向总政转达了罗瑞卿的意见。 1 Y! o- O% O; ~9 I1 t# s+ [2 i 1981年,解放军出版社编辑朱冬生在档案袋中看到了罗瑞卿1964年电话指示的记录稿,随后于3月间去请教时任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的姜思毅。姜1964年时是总政宣传部副部长,曾经看过罗瑞卿的电话指示稿。事情虽然过去17年,但姜思毅对此仍然记忆犹新。他对朱冬生说:“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罗瑞卿同志能站在党的统一战线的高度,客观地看待历史,对傅作义、陶峙岳、刘文辉等起义将领予以公正的评价和政治上刻意的保护,是不容易的。”9 Q `7 r( k# {, T$ p
■晋察冀解放军初战告负,傅作义部成为劲敌 * i+ ], Z8 H1 ] 罗瑞卿说这番话之所以不容易,不仅因为傅作义是中共重要的团结对象,还因为傅是他在战场上的老对手。, ^/ z/ Z1 ~$ G- C6 h& v4 ]
事情要从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说起。4 k. P2 q, J( c/ c/ ~/ J
当时,罗瑞卿奉命撤出北平军调部返回晋察冀解放区。随后,毛泽东让他搭乘美军飞机到延安,并向他提出:晋察冀军区应首先出击平汉路,消灭一些弱敌,扫除敌一些据点,以和冀中解放区连成一片。 ) i& F4 X5 ]/ {8 ^7 V 当罗瑞卿还在返回途中时,7月24日,聂荣臻致电中央军委:“如对大同城、平汉路、正太路同时动作,则不可能集中兵力,故建议:第一步先攻取大同……首先消灭应县、怀仁两点之敌……第二步待大同攻下后,杨得志、苏振华纵队……与杨成武纵队及陈正湘纵队同时挺进平汉路。第三步再向正太路进攻。”25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先取大同,再取平汉,再取正太,望即部署兵力,夺取应县、怀仁及大同。”罗瑞卿路过晋绥军区时从贺龙处得悉这一情况。8月1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聂荣臻等的电报,询问:“应县久攻不下,你们对攻大同把握如何?”“如大同久攻不下,其结果将如何,此种可能性应当估计到。” 9 a- u/ {/ R# Q6 q 8月2日,罗瑞卿参加了在阳高举行的由聂荣臻主持的晋察冀和晋绥军区联席会议,研究攻打大同问题。会议确定成立由双方负责人共同组成的前线指挥部,晋绥军区副司令员张宗逊任总指挥。罗瑞卿虽然没有参加这一战役的策划,但考虑到这是两军区的联合行动,便同意担任政治委员。在会上,有人提出,攻大同时,在绥远的傅作义可能增援。但大家分析,大同是阎锡山的地盘,不属于傅作义管辖,傅不会全力来救。只要攻下大同,傅就不敢东进。6 D; Y/ y+ k! f0 s) i4 V9 t
大同国民党守军楚溪春部虽仅1.9万人,但经长期经营,有坚固工事;大同南面是开阔平原,西、北两面皆是山,山上山下都有明碉暗堡,东面是御河。城墙虽为黄土夯筑,但有七八米厚,易于防守。守军中还有阎锡山收编的数百名日军炮兵,城中粮食、弹药均很充足。攻下大同,并非易事。 # [, @. R4 H2 I/ b) t2 y 8月14日,晋察冀解放军开始总攻大同近郊和4个城关据点。由于兵力不集中,对国民党守军坚固设防的力量估计不足,部队尚无用炸药包进攻敌人工事的经验,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伤亡代价。罗瑞卿发报给晋察冀军区并报军委,认为屯兵于坚城之下,久攻不克,兵力分散(同时围攻大同、应县、定襄诸点),若傅作义增援,不好对付。随后调来晋绥军区三五八旅主力,晋察冀第四纵队十旅撤围应县后亦调至大同前线,以加强攻城兵力。至9月4日,解放军肃清了郊区各据点及北关、西关之敌。蒋介石看到大同即将不保,以将大同划归傅作义管辖的第十二战区为条件,要求傅去解大同之围。傅即派了3万人马兵分三路,从归绥东进,进犯集宁,企图经过集宁增援大同。前指匆忙决定从大同前线抽调三五八旅由张宗逊、罗瑞卿率领北上到集宁打援。, {" z+ b: O9 \4 A. z
9月5日,傅作义部攻占卓资山后继续东进,10日猛攻集宁;同日晚,张宗逊、罗瑞卿指挥在进攻大同中遭到伤亡而又来不及整补的打援部队将傅作义主力3个师包围于集宁城下,随即向被围之敌展开猛攻。傅部电台被毁,阵势已乱。这时傅作义又派第一○一师增援,于9月12日进至集宁西部的脑包山。前指没有继续围歼集宁城下之敌,而是错误地决定调主力至脑包山求歼傅部一○一师。被围之傅部乘机恢复已失阵地,并由东向西攻击。13日,傅部主力全部集中到集宁城郊。此时,在集宁歼敌已不可能。13日晚,张、罗率领部队放弃集宁。集宁失利,大同不宜再攻;16日,从大同撤围。10月11日,解放军撤出张家口。$ Q: d: Q- x' W7 Z y6 F
傅作义占领了大同后,授意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部新闻处副处长、奋斗日报社社长阎又文起草《致毛泽东的公开电》。阎是中共地下党员,对傅交办的这桩差事感到非常为难,于是将此事向中共组织报告。中共中央指示:替他写,骂得越凶越好。我们可以用作反面教材,激励指战员的斗志。于是,这一篇由阎又文起草、傅作义署名的通电便出炉了,内称:“被包围、被击溃、被消灭的不是国军,而是你们自夸的所谓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贺龙所部、聂荣臻所部……”后来,延安《解放日报》将此通电发表,用以从反面激励解放军指战员的士气。: T5 _! F0 H) a; U2 t4 A6 u' U
由于大同、集宁战役失利,华北局面陷入被动达半年之久。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3-1-20 18:23
■解放石家庄,打了翻身仗,但还没有同傅作义部队交手 : H9 y+ G+ T0 g8 Q 8 @8 z7 \) P8 ~3 r/ U6 q: X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华北战局,摆脱被动局面,1947年3月,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和晋察冀军区在安国分别召开重要会议,明确了今后的作战方针:要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大踏步进退,先打弱敌,调动敌人,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 / U% e- X3 P B M c6 q7 I1 U# c0 Q4 ? 1947年4月15日,罗瑞卿在晋察冀中央局直属干部党员大会的讲话中,总结了晋察冀胜利不足的原因:一、初战未打好。二、未掌握主动权。三、战略上缺乏通盘考虑。四、战役组织工作差。五、政治工作薄弱。 / v$ A( o' j% m) L * Y5 a; Q' |7 J! P6 O( E/ v2 I# e 1947年4月9日至5月4日,晋察冀部队发动了正太战役,歼国民党军3.5万人,俘虏第三军第七师少将副师长刘海东和少将师政治部主任袁仲庸,解放县城7座和井陉、阳泉等矿区,孤立了张家口,这对扭转华北战局起了重要作用。% ~% t6 F# x! q% D
, p/ U$ U8 P% y1 x9 J s V 6月,为了便于机动作战,经中央军委批准,在晋察冀军区领导之下,组成晋察冀野战军,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任第一政委,杨成武任第二政委,耿飚任参谋长,潘自力任政治部主任。7 L9 R D3 Z/ {0 i
1 p$ w# B. R4 t* }( K
6月中旬至7月中旬,罗瑞卿和杨得志、杨成武先后指挥了青(县)沧(县)战役和保(定)北战役。* P) B4 a6 Y c; h% m9 _& a
7 D. C) L+ v, P/ S8 j1 Z: | 9月,蒋介石从华北抽调3个师出关增援在东北的国民党军。晋察冀野战军乘机于10月11日派第二纵队围攻徐水,以相机打援。国民党军从涿县、霸县方向来援。晋察冀野战军以第三、四纵队北上阻击,双方胶着于徐水、固城、容城之间。15日,在保定绥署主任孙连仲的督促下,驻石家庄的第三军军长罗历戎率1个师1个团北上,企图南北夹击晋察冀野战军。晋察冀野战军一面以一部伪装主力继续围攻徐水,抗击援军;一面调集主力6个旅秘密兼程南下,将罗历戎部1万余人包围于清风店地区,于22日将其全歼,罗历戎被俘,扭转了晋察冀战局。# d7 D9 L6 ^" U
# |7 b% B1 Z8 Z# h/ N* ^3 |
清风店一战,国民党第三军半数被歼,石家庄守敌只剩下三十二师1个师。守军因主将罗历戎被俘,人心浮动。10月22日,聂荣臻向中共中央工委提出了“乘胜夺取石家庄”的建议。 1 A$ p3 k7 T a2 N9 ]$ y% ? 0 {) i% w7 I* g5 @! t$ k 10月23日,毛泽东复电聂荣臻等,批准了乘胜夺取石家庄的计划。/ i( T1 E( s+ z8 p& \8 B! @3 r
2 ~6 _! r4 s, f( K 11月5日晚,各攻城部队在夜幕下渡过滹沱河,向预定进攻阵地开进。罗瑞卿和杨得志、耿飚乘坐一辆吉普车来到石家庄东南约20公里处的南高营,设立了野战军前线指挥所,并同各攻城部队取得了联系。9 f( H5 S& h, p. O) ~( a2 k
5 I" d. I* ]9 c0 W$ K. y6 `; k, ] 11月6日拂晓,各部队在炮火掩护下扫清石家庄外围。7日,急袭发电厂,使敌内外壕沟的电网全部失效;随后立即占领机场,断敌空中通道。8日凌晨,四纵队在城东北主攻方向攻克云盘山制高点。下午,第三、四纵队分别从西南和东北方向突破外市沟。10日,又突破内市沟。到11日晚,野战军已占领大部分街道,12日凌晨,向国民党守军核心工事发起总攻;中午,敌师长刘英被俘,石家庄全部解放,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 ~6 i* q5 G7 M, C9 e9 E
5 c! f: b" V. m3 C) |2 U) u" q* m
然而,到此时为止,罗瑞卿等歼灭的国民党军都不是傅作义的部队。严格地说,他们同傅作义还没有交手。9 ]5 f' {0 h& Y
1 V0 s# Q+ e! c4 E7 [- R- y' K1 `4 f y ■保北战役,取得对傅作义部队的首次胜利1 ~! }2 c* |2 f) H: C( h& ]) E J
$ o6 T# z7 V1 |7 o. ^% q4 @; ~ 1947年11月28日,蒋介石在北平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傅作义成为国民党军华北的总司令,统一对华北国民党军队的指挥。傅上任以后,一面大量扩编保安部队以代替正规部队守备点线,一面将其嫡系主力第三十五军等部7个师由张家口调至平津之间,连同原驻平津之间的部队,编成3个兵团,采用以主力对主力的战法,以加强对这个地区的控制。( |' y3 T( @ M" H
; L; [5 q. ?5 y) r6 }+ D0 m 12月2日,晋察冀野战军前委在晋县周家庄召开团以上干部扩大会议,讨论了蒋介石对华北的新部署。傅作义成了晋察冀野战军的大对头。) J* C! n3 X* \7 f, d5 Y; n
, Y7 n) N2 u/ G1 f7 F) {
12月下旬,为配合东北野战军的冬季攻势,晋察冀野战军发动了平汉路破击战,对平汉路各段进行破坏,随后佯攻保定。傅作义急调第三十五军和暂编第三军、新编骑兵第四师、第十六军等部向平汉路北段增援。 8 j0 S0 q) w# I$ ^! T$ z @& l" v% P1 \0 P6 o( f0 ?7 {
傅部进入保定后,晋察冀野战军为使其进一步分散,即以第三纵队进攻涞水,诱其北援。1948年1月11日,第三十五军军长鲁英麟率新编第三十二师和第一○一师两个团由保定乘汽车北援涞水,同时命令在定兴的第一○一师会同新三十二师增援涞水。鲁率部当晚驻扎在高碑店,第二天一早奔向涞水。这一天大雾,鲁的车队开得很慢,沿途不断受到解放军和民兵的袭击。进至拒马河边,鲁命令军部停止前进,又命令新三十二师师长李铭鼎留一个营保卫军部,其余部队过河搜索。三纵队且战且退,将其引诱至庄町。当晚,鲁命令李撤回拒马河东。李不同意撤。很快,三纵队将其合围,并于12日夜发起攻击,到13日中午,将新编第三十二师大部歼灭,师长李铭鼎被击毙。第一○一师被歼600余人,余部逃回定兴。 + h+ ~0 g7 V B+ C% O i$ E8 I7 k; c2 S
在拒马河东的第三十五军军部至此陷入混乱,纷纷上车准备南撤。第一纵队向车队猛攻,击毙第三十五军参谋长田世举,歼敌1.4万余人,鲁率少数骑兵逃向高碑店。鲁青年时代和傅作义是保定军校第五期同学。到高碑店后,鲁给傅作义打电话,傅始终不接。鲁感到无地自容,举枪自杀。' K) U. |9 y2 ~$ H4 S) }( R. d5 a
9 @* _! ]9 H" F9 N8 V 保北战役是晋察冀解放军对傅作义部队的首次胜利。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3-1-20 18:24
■认真研究傅作义部队的特点,以宽大机动,迫其分散、疲惫. Z8 K. m( R! E% g7 U
$ L2 s* r6 _+ M" J: w 保北战役后,罗瑞卿和杨得志总结了傅作义部作战的特点。: L3 Y0 k8 P D8 s
' K+ v7 J2 D) j$ R& q
1948年2月17日,罗瑞卿在晋察冀野战军前委扩大会上说:要“正确认识傅作义,不要轻傅,也不要恐傅。傅比其他敌人有若干不同的特点,也有很多致命的弱点。同其他敌人一样,傅到底是会被我们歼灭的。当然,我们要好好研究傅作义,在对他作每一个具体斗争时,要十分谨慎和重视他。所以说,轻傅是错误的,恐傅也是错误的”。 7 P3 ^/ a' s8 w/ w% y: e, l9 l3 V3 S0 I
1948年2月,根据傅作义将其主力集中于平、津、保三角地区,而用保安团队代替主力守备其他地区的情况,晋察冀野战军准备发起察(哈尔)南绥(远)东战役,避实击虚,出击平绥路。23日,毛泽东为军委起草复电表示同意。 7 m2 y9 L% t2 k( i* z+ e4 L' \ 6 I9 m2 y. E5 e& o6 x 出发之前,罗瑞卿、杨得志又研究了傅作义部队的作战特点,并提出应对预案。3月10日,他们致电军委:“在作战中,我尚未解决的一个问题,即我集中,敌亦集中。它以三十个团左右的兵力堆在一起,我割它不开,咬它不烂,总是不好下手。在此种情况下,往往不是打不成,就是打不好。”“此次野战军出平绥线,傅部可能集中三至四个军对付野战军。因此,在战役指导上,我们有意地将五个纵队组成两个拳头,并拟定敌以主力对我一、六纵队时,好打则集中全力打仗,否则该两纵继续引敌向西,主力则乘虚出平张段。敌如以主力出察南,不好打时,我一、六纵队(必要时再加上一个纵队)则一直向绥远挺进,歼灭分散孤立之敌……如此作法目的在于迫敌分散,便我各个击破,力争平绥战役要求。” ! n: f, V; u$ A2 f6 t ; W* J! H1 e, o4 e1 i6 L7 f 3月14日,毛泽东为军委起草复电,指出:“你们只有在宽大机动中大量歼灭敌人,迫使敌人分散配备,才能克服你们遇到的敌人大量集中不利我军歼灭的困难问题。你们机动的范围,第一是整个平绥线包括绥远全省在内,第二是北宁线,第三是平承线,第四是平保线。目前所采出平绥线的方针,应当执行到敌人已经大量集中该线,我军已无好仗可打之时为止。下一步主力的行动,可以出平保线打一二仗,调回敌人主力,然后再出平绥线。你们拟派两个纵队出绥远的计划是很好的,可令该两纵于攻克柴沟堡一线之后,不要停留太久,迅速出绥远,以绥远全境为活动范围。” 8 j4 M: `& K' ^% Z* j5 u& T1 i5 O% n) k
3月20日,战役开始。至25日,左翼兵团在平绥线大同至天镇段攻克阳高、天镇、聚乐堡;右翼兵团攻克广灵、蔚县、阳原。傅作义速调第三十五军和暂编第三、四军等部进至张家口地区。左翼兵团继续西进,至4月6日,先后攻克丰镇、凉城、和林格尔等地。傅作义忙调三十五军等部继续西援。野战军前委见傅作义的主力已经西调,东面空虚,决定右翼兵团北上求歼驻天镇、怀安的暂四军主力,因途中遇暴风雨,耽误5小时,暂四军已北撤。右翼兵团共歼灭天镇、怀安的护路部队1000余人。此时,三十五军东返,野战军粮食补给困难,于是结束此役。 3 L# J; X" v( g( W+ t2 z' t, m& @2 ^) K/ C2 l3 Y
这一期间,杨得志、罗瑞卿等继续研究傅作义部队的作战特点。4月4日,他们致电毛泽东,报告他们发现的傅作义部队的作战特点有:一、“在战略战役指导上,他也提倡进攻,提倡运动战(所谓以运动对运动,快速痛打),惯会以大批汽车运兵(打)歼灭战(以大吃小),提倡战术包围,反对战略包围(蒋介石主要错误在此)。提倡集中兵力,所谓运动远出不留营底……不浪费兵力去维持漫长的交通线……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等……”二、“在战术上,进攻时,有所谓一点歼敌(集中火力兵力打一点,集团冲锋等)”。三、“在各兵种协同上,如步骑、步炮、陆空等比较熟练”。四、“在军队组织上,他也有三人战斗小组,有连队政工组,有军人小组会,有立功运动,并鼓励士兵为战友等。这个敌人一年多战争以来损失较小,并在战争初期他还占了若干便宜,因而部队的骄气很盛,瞧不起我们,也瞧不起其他部队”。9 r2 J$ S" d1 b g/ Q$ l9 u# Q0 c
5 q9 N- Z' |3 L" j" N: ]5 M$ c
4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从陕北转移至河北阜平城南庄。四五月间,毛泽东电召罗瑞卿到城南庄,要求野战军去冀东寻找战机,准备配合东北野战军作战。6 i& h: i1 Y1 j( L1 W
+ O9 E) n8 J9 E3 g1 Z9 l- z( N
5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及其党政军机关合并,组成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解放区和华北军区。聂荣臻为华北军区司令员,徐向前为第一副司令员,薄一波为政治委员,罗瑞卿为政治部主任。野战军分为两个兵团,徐向前率领由晋冀鲁豫一些部队组成的第一兵团在山西转战;杨得志、罗瑞卿、耿飚率领的部队编为第二兵团。9 c: E. K* y6 d+ ?' v&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