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一代木商姚百万 [打印本页]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1-27 09:59
标题: 一代木商姚百万
一代木商姚百万
9 u& P: P8 n2 A8 C, k" Y9 K! g2 l( {. B" W0 y' u
2011/5/19 14:47:17544

月亮阶,青石台,姚家窨子成排排。

一渡两江三上岸,金银如浪滚滚来。

锦屏县乃至清水江流域至今还流传着这首关于姚百万的歌谣。由于经营木材而富甲一方的姚百万成为财富的象征,成为清水江流域木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姚百万,其实是一个大家族,而并非一人。这个家族兴盛于清嘉庆至道光中期,凡经两代四十多年。据《姚氏族谱》记载,家族的创业者为姚继周,生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卒于道光元年(1821)。姚继周前后娶杨、姜、陈三氏,共生九子一女。

长子姚玉魁,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嘉庆五年(1798)考中庚申恩科武举,卒于道光十年(1830)。娶熊、姜二氏,生五子二女。

次子姚玉泰,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卒于道光十五年(1835)。娶一妻,生五子四女。

三子姚玉坤,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嘉庆六年(1899)中辛酉科武举,先后娶黎平府城内李氏、丹江叶氏,贵阳的黄氏、卢氏、何氏、以及瑶光姜氏等六个妻子,生八子一女。

四子姚玉杰,生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卒于嘉庆十七年(1812)。娶南嘉外委杨朝廷之女,生二子一女。

五子姚玉佩,生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武庠生,卒于道光十四年(1834)。娶丹江的李氏、罗氏、贵阳的邵氏和王氏四个妻子,有五个儿子。

六子姚玉树,生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娶瑶光姜志远之女,生一子。

七子姚玉蟠,生于嘉庆五年(1798),武庠生,卒年不详。娶黎平府城名儒赵文琮之女,生四子一女,其长子廷祯生于道光二年(1822),武庠生,咸丰同治年间出任黎平府东北路下营总理。

八子姚玉铭,生于嘉庆八年(1803),廪膳生。娶洪州土司李之则之女和镇远府城人张氏为妻,生有一子一女。

九子姚玉堂,生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娶一妻,生一女。

姚百万那“金银如浪滚滚来”的来历在民间流传多种,一说是从江西一富绅家盗得一笔巨款潜逃至瑶光河口置办家产的,又一说是姚家捡得官兵从上游运银下来时偷藏于河边的几袋银子,还有传说是姚家得一地理先生指点在瑶光河口即后来有的姚家坪(现已永沉三板溪江底)扎棚居住,发现一天然石漕,无论放进一点什么东西第二天即满,因而家发。其实,姚家的发迹是积极投入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的结果。

锦屏等清水江中下游地区自古为林区,盛产杉等优质木材。明代中后期,在江淮高度发达的封建商品经济的刺激下,锦屏等清水江中下游地区木材贸易兴起。入清以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明时萌芽于江浙地区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到湖广地区。康熙以后,进入锦屏等地的木商人数大增。在锦屏等中下游地区,砍伐木材的“坎坎之声铿訇空谷,商贾络绎于道”(《黔南识略》),木材贸易空前繁荣。这时的锦屏等地不但成了商业资本逐利生息的理想地方,同时也成了湘赣等地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人复苏和壮大家业的难得之所。

祖籍江西的姚继周,其父姚克元于清雍正时至黎平谋生,乾隆前期又慕名举家从黎平迁到文斗河边,与文斗人摆渡并兼做小买卖。乾隆四十三年(1778)前后,继周与本地杨姓女子成家后迁往上游谋生,扎棚于瑶光河口东岸。此处乃黎平北来的乌下江与清水江的汇合处,一渡两江上三岸。当时,清水江中下游林区木材贸易繁荣,乌下江和河口瑶光以上清水江上游地区山大林密,木材资源丰富。清水江上游放下的木排至此均要停泊歇气,乌下江放下的小挂子排至此更要改扎成载量较的清江排。瑶光河口东岸一块小沙堆成为重要木材码头。

姚继周夫妇开始是在这块沙砾上经营甜酒、粑粑、豆腐之类小食,供应在此停脚的上下木商和工人。夫妇好客诚信,凡在此歇脚者,无论商贾还是贫苦山民,无例外地热情接待和帮助。

正值当时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缺乏信任,互相歧视,加上语言不通,难以直接贸易,山客与水客之间必须有中介。继周身为汉人,又因久居苗地、且与苗族妇女结婚成家,熟悉苗族语言和风俗习惯,遂成当地贸易中介。姚继周遂利用接触人多、信息灵通的条件无偿向下游木商和本地“山客”提供方便,或向木商提供木材信息,或向“山客”指点木材销路。

不久,此处遂成买卖木商汇聚之所,姚继周则成买卖双方不可或缺的中人。有下游木商远道至此,一时寻不到材而又不习惯山里艰苦生活,往往将银资交给姚继周代寻购木材。而一些办有“平水木”(砍伐并搬运到河边的木材)的“山客”因短期内找不到木商收购、又不愿费时看守,亦常把木材交给姚继周代找木商销售。凭借买卖木商信任,姚继周遂利用他人资本亦从事木材贸意。继周贸易多在乌下江流域活动,下起瑶光河口,上至黎平县境。由于深得“山客”和木商的信任,加上他沉着谨慎,贸易每每有成,家业由是日渐壮大。木材贸易发展,山林价值骤增,继周遂大量购置山林。一但生意有赚,即将所赚资本投入山中,收取山木两利。至嘉庆中期,继周家业已是如日中天,拥资百万,被称“姚百万”。其所购置的山林田土遍及今锦屏、黎平、剑河三县,自瑶光河口溯乌下江至黎平孟彦五十多里,沿江两岸山林大多为之所买,持有山林田土契约数十箱,原来的山主大多成为他家的佃户。此时,姚继周的哥哥继舜、两个弟弟继禹、继汤也相继搬来河口聚居,姚百万家族人口将近百人。

为显示富有,嘉庆中期,姚继周从湖南宝靖(今邵阳)请来木石工匠近300人用10年左右时间在瑶光河口原住处建造堪称清水江流域古代最大规模私人建筑的豪宅:用从乌下江上游五里长滩运来的长方形青石条自河滩上依山形修建弯月形地基,三千余平方米,后称姚家坪。姚家坪外坎长270米,坎高12米,最宽处直深20米,坎前修有两条成“V”形的阶梯,从河边直伸坎头,阶长26米,宽3.2米,右边有57级,左边有50级。两条阶梯在河滩的交汇处修有12级环形阶梯,称月亮阶。整个地基均用凿有防滑纹路的青石板镶铺,两条阶梯和整个地基外侧均修有石扶栏。因姚继周有九个儿子,所以在姚家坪上布落有致的修建九幢木质豪宅。九幢豪宅中有八幢早已毁于水火灾害或因朽烂拆除,现尚剩一幢保存完好,仍为姚家后裔居住。1987年姚家坪及仅剩的旧宅被锦屏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三板溪电站水库蓄水,姚家坪被淹没。

继周深知创业不易,为使家道长盛不衰,遂极力支持子孙搏取功名,先后有长子玉魁和季子玉坤及两个孙子钟瑛、钟麟考中武举,另有一个儿子和三个孙子考取武生,继周及四个儿子取得国学生资格,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得廪膳生资格;同时,姚继周凭借其雄厚财力和众多子女广泛与周边及省内外名流开展门当户对的联姻。瑶光寨姜志远亦瑶光一带的巨富,两个儿子姜吉兆、姜吉瑞先后考中文举,姜吉兆官任四川马边厅同知,姜吉瑞官任四川荣县知县,势在姚家之上。姚家遂主动与姜家攀亲,姚家人的妻妾大多是贵州省城、黎平府、镇远府、柳霁县等文武官员和富绅之女,而姚家的女子也多嫁给官员或富绅子弟。

清乾隆至道光年间,锦屏等清水江中下游地区处于民族大融合时期,由于木材贸易的发展和繁荣,锦屏等地成了湘赣等汉族地区破产人民的向往之所,大量移民进入。就在移民进入之时,部分流氓无产者也混迹其中,依仗文武本事专事骗抢等不法行径,特别是道光前期,“有湖广恶匪号称‘草上飞’、‘落地飞’、‘独眼龙’、‘搜山豹’、‘红石岩’……等数十人,占据平略、张化、南包地方,串穿沿河一带地棍,掳掠妇女,霸斫杉木,强放木排,劫寨拱屋,捆人索价,偷牛盗马。沿河一带受害者数百家,记赃数十万”(《三营记》)。

经过二十余年艰苦奋斗而使得家业雄厚的姚家,树大招风,因大量买占周围各村山林田地,人们对其心存嫉妒,同时也自然成下游流氓无产者的重要目标。于是,姚家在追求功名和与周围及各级官绅搞好关系同时,也努力学习武力以保全家业。继周曾从湖南请来武师数人教授其子弟武艺,玉魁、玉坤等兄弟子侄考中武举后,均不出去报国而回来保家。

随着家业的兴旺,家中文才武略均俱,年轻气盛的儿子们渐渐的滋生骄气、背弃前道,对周边村寨民众常是气指颐使,年事已高的姚继周也对子女们的行为也不那么严格约束了。

道光元年(1821)姚继周去世,武举出身的长子姚玉魁接掌家政。仗着财力和武力,姚家子弟霸气毕露,对周边村寨民众动辄武力相向。诸姚用强制手段把韶霭、塘东两村包括水井在内的所有山林田土悉数买光,两村民众全沦为其佃民,村民饮水和上山砍柴都被其限制,因而招致两村民众的怨恨。更严重者,姚家还暗中与被官府通缉的“草上飞”杨定龙、“落地飞”郭老晚等势力勾结,常霸人山林,夺人木材。

道光九年(1829)夏,姚家暗中指使“草上飞”、郭老晚等人组织人力将邻村格翁范文通家数万木材强砍,砍不到处则纵火焚烧,这样便导致了范正魁、范金兄弟(均范文通子)率先起来同姚家势力进行抗争——诉讼。有了范家的出头,忍气吞声日久的韶霭、塘东两村便立即响应。韶霭推出能言善辨的李荣魁、塘东推出勇武的姜朝魁,三人各自寻找姚家的弱点进攻。对“三魁”的争讼,姚家则以银为盾进行抵挡,凡“三魁”有可能投递诉状的地方,都事先给有关人员行贿,以致“三魁”诉状屡投无效。

道光十年(1830),姚玉魁病故,姚家家政遂由性格暴烈的姚玉坤接掌。为挫败“三魁”的诉讼,姚家选择“三魁”中力量最大的范家进行重点攻击。道光十二年(1832)湖南赵金龙兄弟率一小支造反队伍活动到瑶光一带,姚家遂指使人以赵金龙名义向范文通写信,要求借粮饷,然后通知镇远府柳霁县和瑶光塘兵到范家抄寻“反书”。“三魁”则用计策反知晓“反书”内幕的瑶光塘兵张灿模,不久张灿模瘁死于贵筑县狱中,于是张灿模的儿子张开元也加入了告姚家的行列。“三魁”为斗姚家可谓费尽心机,传说李荣魁为从内部打击姚家,将该村一姓龙名金贵的女子送给姚家作侍女。取得姚家信任后,金贵在六月六晒契约时用计将姚家的山林契约大多烧毁,然后投乌下江自尽(其自尽处至今仍称金贵塘),李荣魁则以奸杀妇女罪名状告姚家。通过正规渠道投递诉状无效,“三魁”于是采取长驻省城贵阳向制台、臬台主要官员拦轿递状的办法(传说李荣魁还以一只白画眉鸟去贿送制台),此法果然凑效,制、臬两台遂责成黎平府查办此案。

此时 ,由于“草上飞”等“恶匪”的“无法无天”(《三营记》),引起沿河各村寨民众的极大愤恨,道光十三年(1833),瑶光下边的文斗、加池、平鳌、岩弯四寨集资组织民团自卫,同时也不断的向黎平府和贵州省请求派兵缉拿“恶匪”。道光十六年(1836)贵东道和黎平府派兵“协同四寨团丁出至平略严拿,杀死三人,生拴十余人,得歃血名簿一本、色线号钱数千,捆至城枭首,余党远窜,始得安然”(《三营记》)。因与“草上飞”等有牵连,加上确积民愤,告之者众,姚家顶梁柱姚玉坤于同年被革去举人名号,发配广东充军。顶梁柱既倒,姚家势力顿衰,无力也无心再和三魁争斗。连续近十年的争讼,三魁经济基本告尽的同时,姚家实力也极大消耗。

瘦死骆驼比马大,姚家虽然被民众和官府联合打垮,但在当时当地一般民众眼里依仍是望之莫及的大户。咸丰年间张秀眉、姜映芳等苗侗族农民起义军,下起平略,上至瑶光一带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组建三营抵抗四处杀人放火的张秀眉、姜映芳等起义军,姚家又成捐派粮款这重户。至同治后期战事平息,姚家仅剩空名而已,姚家产业败落、家业势衰。

至咸丰六年,姚家子孙姚廷祯被黎平府委任为东北路三营中的下营总理,率平略等下营团丁与上中两营一道数解黎平府之围,为黎平府依重,姚家社会地位有所复苏。

道光十七年(1837)家道衰弱以后,姚家子弟便开始外迁,即使是算已光宗耀祖的姚廷祯卸甲后也未回瑶光河口,而客居平略。

2006年,三板溪电站水库蓄水,仅剩两户后裔亦最后迁出姚家坪。“月亮阶,青石台,姚家窨子成排排”也永沉三板溪电站水库之底,成为荡漾在生活于清水江流域的人们不可磨灭的一段历史。


/ g9 s6 }3 ?4 F/ B                               (王宗勋 吴育瑞)

http://www.qdnds.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57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3-1-27 18:50
历史沧桑,人心难测。但有一条是不变的,就是姚家人是能人。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1-27 20:42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3-1-27 21:34 编辑
9 D" B2 P+ ~$ Y5 l( d1 k3 o9 d
% G- b0 z" y. x. K/ m% N6 A, H" M+ }. k回复 1# 蓬安姚波
8 P9 D. u8 X1 I0 H& ?4 J+ ~  R* x8 O* `
贵州锦屏县瑶光河口姚家坪姚百万——姚继周(姚百万)家族, [* Z3 l6 ]5 T+ ?- X7 |2 U! d" y
有《姚氏族谱》,在哪里?3 X% t. v& }! k( S( T; t

7 }/ b3 f( r7 {, r - V  p9 b/ r' w3 ?' ?

月亮阶,青石台,姚家窨子成排排。

一渡两江三上岸,金银如浪滚滚来。

锦屏县乃至清水江流域至今还流传着这首关于姚百万的歌谣。由于经营木材而富甲一方的姚百万成为财富的象征,成为清水江流域木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姚百万,其实是一个大家族,而并非一人。这个家族兴盛于清嘉庆至道光中期,凡经两代四十多年。据《姚氏族谱》记载,家族的创业者为姚继周,生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卒于道光元年(1821)。姚继周前后娶杨、姜、陈三氏,共生九子一女。

嘉庆中期,姚继周从湖南宝靖(今邵阳)请来木石工匠近300人用10年左右时间在瑶光河口原住处建造堪称清水江流域古代最大规模私人建筑的豪宅,后称姚家坪。1987年姚家坪及仅剩的旧宅被锦屏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三板溪电站水库蓄水,姚家坪被淹没。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