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志愿军烈士之子苦寻父亲照片 坚持六年不放弃(图) [打印本页]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1-27 10:08
标题: 志愿军烈士之子苦寻父亲照片 坚持六年不放弃(图)
姚钧鉴画像

& @  X1 i. M# u
志愿军烈士之子寻找父亲照片$ v$ N, d. j5 ?$ t8 h' S
  虽然已有画像,但南京志愿者还是希望志愿军老兵帮着找找看0 T' O; U: B" }4 ?0 e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一场艰苦的战斗中,一个名叫姚钧鉴的安徽黄山籍战士永远长眠在了朝鲜。$ a) Z/ {9 y) d: f6 H
  姚家没有一张姚钧鉴的照片,父亲的容颜在孩子的心中也几乎没有痕迹,姚钧鉴的长子姚存林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寻找,和他一起寻找的,还有原南京军区的军官、南京人欧阳兆堂。- C3 A+ y" L1 Z1 b8 q, E
  60年的时间太长了,姚存林到目前还是没有找到父亲的照片,但在热心画家的帮助下,他得到了父亲的画像,以告慰带着遗憾离世的母亲。“我还想通过《金陵晚报》继续寻找父亲的照片,因为我知道父亲所在部队的很多老兵就生活在南京!”姚存林说。: W% _1 x7 V2 R, y
  父亲长啥样都记不得了" r" w0 [$ L* E( E9 I1 q+ U, |
  姚钧鉴离开家乡安徽歙县的时候,正值盛年,28岁,那是1949年的春天。这一段记忆在姚存林的脑海中,反而随着时间变得愈加清晰,“那是一个清晨,1949年4月27号,农历三月三十,父亲背起行囊,从老宅侧门走出去……我母亲站在后门,他回头看看我妈妈,我妈妈说你去了可能就再也看不到我了……”; [0 V. I+ \! c; @) ]
  没想到,母亲一语成谶。姚钧鉴参军后随着部队跨越鸭绿江,来到朝鲜战场,最终牺牲在那里。而母亲王季香在姚钧鉴参军入伍时才26岁,有了两个孩子,8岁的姚存林和4岁的姚茂仙,肚子里还怀着三个月的身孕。4 G+ w6 J* m  l9 K
  日子的艰难自然不用再提,姚钧鉴从朝鲜寄来的家书成为他们一家生活的最重要动力。两年时间里,姚钧鉴向家里寄过近二十份家书和两张照片。拿到照片后,最小的儿子姚根林才第一次知道父亲的模样。而在收到姚钧鉴最后一封标有“1952年2月23日”的信后,家里彻底跟他失了联系。不久,部队寄来了姚钧鉴的烈士证书。1 V' H# O" L4 U  w+ `1 F. [6 l
  时光流逝,一个灾难般的事故,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平静。在亲朋好友的传看中,姚钧鉴寄回来的两张照片竟阴差阳错地丢失了,而这两张照片,是姚钧鉴这个普通的皖南农村汉子留给家中仅有的两张照片。
( u' f& Q3 y' i& H, c: Y* Y+ x  “想起这个事情,我们就很愧疚,无法原谅自己。”姚存林说,几十年过去了,由于没有父亲的照片,一家人每年清明只能对着木牌上的名字拜祭,而随着时间的逝去,父亲长什么样,兄妹三人都已经记不得了。在母亲王季香1998年去世后,想看到父亲的模样,成了渐渐老去的兄妹三人最大的心结。
+ M5 D; N% n5 f- P" X, T* l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姚存林退休,他把所有的事情抛开,踏上了漫漫的“寻父”之路,前后已接近20年。
- ^! \- n( @6 f$ C  南京军官帮助寻找4 q: h% p5 c1 [2 q3 @
  欧阳兆堂,是姚存林在寻找父亲照片的道路上一定要感谢的人。2006年,欧阳兆堂正在参与南京军区军史馆的筹备工作,向社会广泛征集史料实物。
3 l: S+ X) T( f- O: n  “我当时接到姚存林的来信后,心里五味杂陈。姚钧鉴入朝参战牺牲了自己,结果,他的儿子、女儿连父亲的容颜都不知道,你说,做子女的心里该是怎样的想法?”于是,欧阳兆堂怀着一颗敬佩英雄,热爱老兵的心,开始了帮助姚存林的长达六年的寻找。
* e7 C6 @$ v9 z$ C3 `5 \+ X0 r, w) C  查找各种军史资料档案,寻访抗美援朝老兵,上网络上发帖子,发微博救助,欧阳兆堂尝试了多种不同的方法。遗憾的是,他没有得到任何有用的线索。“在网上的各种论坛,我也给他发了帖子。微博火起来以后,我连忙注册,发微博征集抗美援朝时牺牲烈士的照片,但是,真的很难找。偶尔有人回信,也是老同志表达关注的心情,并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
: |% w* _& l) W/ e: I/ \- S$ I4 }  欧阳兆堂相信,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我到山东烟台去征集史料的时候,遇到一个老太太。她也是志愿军战士,很想念抗美援朝中的女战友,可惜找不到了。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名叫王玉英,我协助她写了文章,发表在江苏、山东等地的媒体上,没想到,见报后第二天就有了结果,她顺利找到了战友。”7 @/ Z( v3 A0 S
  这件事也给了欧阳兆堂极大的激励,“我也会和姚存林一起努力下去,有努力总会有希望的。”: t# D2 V# l! @  d+ r& i0 P6 y3 [
  热心画家绘制画像9 ?: M+ b2 P1 K6 y: P
  从2006年到现在,欧阳兆堂帮姚存林找了六年,这期间,他也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我之前也想过,能不能向一些搜集老照片的收藏家求助,弄一幅那个年代志愿军战士的照片,冒充姚钧鉴,给姚存林送去一个善意的欺骗,但如果那样,我心里可能会更难过。  z0 a/ O! n; z- A1 _: t
  欧阳兆堂又想到:能不能通过画家画像的方式来宽慰姚存林。民间向来有长子最像父亲的说法,通过姚存林年轻时的照片,应该可以画出姚钧鉴的面容轮廓;而且,姚钧鉴小时候的伙伴不少还健在,也依稀记得他的样子,通过他们,可以对画出的照片进行修正。8 X0 X' @) W" N5 T. `" E' L) x
  在得到姚存林老人的同意后,欧阳兆堂张罗开来。今年三月底,安徽省歙县当地的著名书法家吴寒西对照着姚存林年轻时候的照片,绘制了姚钧鉴画像。经过一周时间的赶制,画像在清明节前夕送到了姚存林的家里。虽然只是画像,但是在姚家人的心里,那也等于时隔了六十余年,再次见到了亲人姚钧鉴。
: x5 k7 E5 n1 E" L  欧阳兆堂还记得那天的情景,姚存林捧着父亲的画像,带着姚家的子孙,走出家门,前往母亲的墓地祭拜。田埂左边,河水潺潺,右边油菜花漫山遍野地开放。1949年的春天,姚钧鉴也许正是伴着这样的河水,这样的油菜花,离开了家乡。3 ]$ G! z" u4 v) J0 k& n0 Z
  希望读者帮着找找看
" u# q8 Z4 f/ U( C- q$ {2 T  虽然画像有了,但姚存林依然没有放弃对父亲照片的寻找。欧阳兆堂告诉他,姚钧鉴所在的部队,有不少老兵还生活在南京。姚存林认为:“很可能哪位老战友手中还保留着父亲的照片或者和父亲的合影。”这是他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希望。, M4 u1 k* X! q  A9 A1 e& b
  欧阳兆堂希望通过《金陵晚报》,“如果您是姚钧鉴同志的战友或领导,请翻找手中的照相簿,看看有没有哪张照片将这个名叫姚钧鉴的普通战士拍摄进去。哪怕一个模糊的身影或者小小的照片,也能满足姚存林等烈士子女几十年来无法了却的心愿!”(南京大学实习生 孙伟 记者 于峰)http://www.chinanews.com/sh/2012/04-28/3855006.shtml

作者: 姚孝中    时间: 2013-1-27 11:13
原籍安徽歙县抗日烈士姚钧鉴埋骨他乡,其子历时60多年寻找父亲遗照的故事,让人对抗日先烈充满无比敬仰。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3-1-27 18:40
感动人心的故事。好帖子。
作者: 姚绍弦    时间: 2013-1-27 19:16
回复 3# 姚元周
, @2 D* D3 H5 d+ A4 [6 ?$ V- j8 K" M  ?

2 A  f3 f4 L: R  t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话虽然是这么说,但具体到每件事,每个人,还是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毛主席的儿子也长眠在异国他乡,‘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我们要记取英烈的丰功伟绩,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