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茶余饭后>古时候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 [打印本页]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16 13:39
标题: <茶余饭后>古时候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
古装剧中大爷们手中的银子卖相几乎都光滑闪亮,古人真正流通使用的银子其实并不是这样。作为货币,白银其实很实在,都是只在乎重量,不注重外观的,也许只有官家的纹银才会比较注重“卖相”。


, v$ i5 F; \, `  老百姓也不都用得起一整锭银子,多是铜元、铜板交易,但银子仍是历朝历代流通量颇广的货币之一。比如《朱子语类》卷一三:“傅钦子闻其贫甚,怀银子见他,欲以周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这几行字值得甚么,我却受你银子?”吴晗的《朱元璋传》第六章二记录:“银子终于取代宝钞成为全国通用的通货。”
- f1 A1 Z( x0 o3 o5 G2 h0 a  只是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有人以大米为衡量单位,尝试推算过银子的价值,虽然换算数字不一定准确,换算方法却值得参考。比如: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如果当时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等于人民币660.8元;又如唐太宗贞观年间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可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等于2065元人民币;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1两银子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0 n0 X( x- ~; I9 V
  综上所述,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在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在北宋朝中期价值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在盛唐时期价值2000-4000元。
& I* I: |% w$ `% h! k7 e  作为货币,银子卖相并不“诱人”。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16 13:43
什么时候出现了最早的春节对联?. Q8 ]5 s) _, V1 A
对联是由五代时期后蜀国君孟昶开创的。在新春时,他将自创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贴在门口。于是,中国的第一副对联诞生了。
+ r, {. z" S( o$ r  在此之前,春节时,人们“总把新桃换旧符”,只是把表示吉庆的桃木挂在门侧。当然,也有在门板上贴门神的。/ c1 V0 L) c3 D5 u( R) C( O
  对联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居功至伟者当属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相传在他登基后的第一个春节,曾要求全国上下都贴对联以示喜庆。年前微服私访时,还在民间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锥锥锥锥出穷鬼去、拉拉拉拉进财神来”等佳联。2 k* q9 C6 I" T& f( P
  此后,对联便大面积地开花结果,成为中华的瑰宝了。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16 13:45
剪刀石头布是怎么来的?- X" ]4 v& Q6 d
: r8 u& r; p' A5 N) E
石头、剪子、布,是一种猜拳游戏,它在各地经常有其独特称呼,如香港亦叫作“猜呈寻”。这是一种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广泛流传的手技游戏,有时跟“掷硬币”、“掷骰子”有相同的功能,就是用来产生随机结果以作决策。但有时它并不随机,因为游戏者可以根据经验,判断对手的手法,所以说,玩这个游戏是有一定技巧的。
; n9 t- F7 F5 s$ `  
, e7 W5 _3 }+ }  很多情况下,如“飞盘争夺赛”运动中或“大学辩论赛”赛场上,规则规定用“石头、剪子、布”来决定那一队伍先发(多于用掷硬币的方法)。/ v. Z% I/ E( G- u# R, s/ ]/ [; v
  . ~2 A$ O" G* q4 f) J- S) Z
  历史:
0 m: X% n& y0 Q) g, x  2 l. e0 r6 d1 Q7 S$ _
  “石头、剪子、布”起源于中国,然后传到韩国、日本、欧洲等地。中国从汉代就有猜拳游戏,其他国家都没有产生这种游戏的土壤和相关历史。“石头、剪刀、布”作为猜拳的一种,根据明人谢肇浙所撰的《五杂组》一书,猜拳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手势令。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载云:“俗饮,以手指屈伸相搏,谓之豁拳,又名豁指头。”在明清小说中,记载更多。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云:“彼此有了三分酒,便猜拳赢唱小曲儿。”《水浒传》第一百零九回写云:“猜拳豁指头,大碗价吃酒。”清朝人赵翼有诗云“老拳轰拇阵,谜语斗阄戏”。
! [1 R& A, n6 m. q  
* y! n! B7 y8 @$ e4 R5 s- B  中国人和韩国人一般都叫“石头、剪刀、布”,而日本人则叫做“石头、剪子、纸”,与美洲、欧洲的叫法相近(Rock, Paper, Scissors)。台湾人的台语式玩法,也是以纸代替布。这可能是因为“石头、剪子、纸”是由19世纪的日本传入欧美的缘故。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16 13:52
一句话的历史:中国十八个朝代的来历
2 t3 V3 z( k0 ?* C
6 w0 J( J8 D( |, r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名不正言不顺,确立了国号就名正了,代表一个新的国朝从此诞生。同时这也是有说法的:《史记五帝本纪》曰:“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那么国号由什么决定呢?一般来说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国号及其由来:

  1、 夏:

  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4 R8 x! m( \( r6 {8 S+ [
  2、商:

  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3、周: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

  4、秦:

  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5、汉: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6、魏:

  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7、蜀:

  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8、吴:

  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9、晋:

  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10、隋:

  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11、唐: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12、辽:

  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13、宋:

  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14、西夏:

  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15、金:

  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16、元:

  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千龙网)[编辑: 张刚]

  17、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18、清:

  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16 13:54
古代的典妻是什么意思?  ]6 N& f" i4 ^9 G, f
把自己的妻子当作器物一般出租给别的男人的陋俗,早在宋、元时代就有了。(元史·刑法志》有如下规定:“诸以女子典雇于人及典雇人之子女者,并禁止之。若已典雇,愿以婚嫁之礼为妻妾者,听。请受钱典雇妻妾者,禁。其妇同雇而不相离者,听。”由此可见,元代时典妻之风已大盛,故统治者不得已而明文禁之。元世祖时,有大臣王朝专门为此典妻陋习上奏,请给予禁止。: \7 A- [  p: w! J3 g  a# `2 {8 s
  9 {! H% |% ^) d
  典妻之风虽经元统治者力禁,但并未真正革除,到了明代依然盛行。于是清代的法律也特别对此设条。(清律辑注》中载:“必立契受财,典雇与人为妻妾者,方坐此律。今之贫民将妻女典雇于人服役者甚多,不在此限。”可见典妻之风不但不减,而且人数甚多。为了区别对待,因而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 @2 Q0 n3 P: h$ j  
5 Y6 D% w7 C6 Y/ [6 p" p  我国的典妻风俗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特别是浙江各地,如宁波、金华、舟山、绍兴、湖州等地,从宋元以来一直盛行。典妻往往可分为二种,一种是典妻,另一种是租妻。按一般的分法以时间长短来分,时间长的为典妻,时间短的为租妻。这是一种临时性的婚媾形式,放长的也不过二、三年的时间。而时间的长短又往往同孩子生育的情况联系在一起,因为大多受典妻者的目的在于要生儿继嗣,所以在浙江开化一带有称典妻为“借肚皮”,或“租肚子”的。5 M6 i* ]) P* R+ r2 }- `8 Q
  $ K. Q5 I) Z1 }" m9 ~- z9 ~5 v
  典妻虽说是一种临时性的婚情方式,却也很是讲究仪式的,一般要经过媒证、订约、送聘、迎娶等环节。所谓“媒证”,乃是典委的中间介绍人,或受男方所托,或受女方所托,将受典双方接上关系,并充当证人的角色。媒证在订立典妻的契约上需出具,若有差误媒证是有责任的。. t, M0 U  S- v) ]: ]: N) r
  
: `1 a0 P( N  y% C. s" Z  Z3 ?' M  一般典妻均经过订立契约的过程。契约主要写明出典妻子的时间期限,典租妻子的租价及备往事宜。租典期一船租为1至2年,典为3至5年。典租价以妇女的年龄大小、典租时间的长短而定。, [7 G) e! Z6 S6 \/ {0 g+ C
  
# \! |- R' B4 ^  对承典的人说来,对所典的妇女也是要提出条件的,比如必须具备生育能力,出典期间不得与原来丈夫同居。苛刻者还要求其在出典期不得回家照看自己的孩子等,并将这些要求写到契约中去。而出典者在有的地方从新夫住,吃穿均由新夫负责,有的地方则住在自己家中接待新夫,而让原夫避开。
4 g7 C  @  e& `) b9 v6 ?) {  
$ f) U  p( H8 n9 \* g  契约对妇女来说无疑等于卖身契,契约一旦成立,被出典的妻子就得供人玩弄,为人生育,最后还得与自己所生之子女骨肉分离。
9 A5 E6 X! I( w6 [- y8 c" M% I  
- e6 `$ Q; M9 g, a5 Y  典妻中的送聘完全是象征性的。受典者往往在订立契约后象征性地送点东西给该妇女,如头巾、衣服等,也有送玉器戒指的。所送的聘礼又将由该女子戴上穿上,然后回到受典者家中。; e* o8 K2 `; e/ C1 Y5 X
  
& P9 K- r- @. V7 [4 C& K2 v  凡受典后住人受典者家中的,一般都行迎娶之礼,要择吉日迎娶。迎娶常在夜间,由受典者出花轿迎典妻回到家中。不少地方典妻人家后要举行一定的仪式,要宴请宾客族人。在浙江武义一带,受典家要在饲堂里摆上香火,设宴请族长、房长及长辈参加,取得他们的认可。有的还要治薄酒谢媒证。不过也有不少地方是不举行什么仪式的,抬进屋中后便就同居了。金华一带因典妻不赴受典者家中居住,故仪式概免。由典者到出典家姘居。典妻中的礼仪主要并不是为了尊重出典者,而只是为了未来的儿子博取正名,以取得社会的承认。8 f; w- ?. t* B# k& \2 V
  
4 b/ A! C6 q& A7 F& [9 l  我国旧时典妻风的盛行多由经济原因所致,如丈夫有病无力维持家庭,或负债累累度日艰难。也有因赌博而穷困潦倒者,丈夫无奈而租典妻子。此类一般由丈夫作主,而妻子则被迫同意。也有丈夫长期外出不归,妻子生活无着而自典者。受典者则往往由于其妻子不育无出,征得妻子同意而去典妻借肚皮,这无非为子嗣着想。也有富家因妻子凶悍,不让丈夫纳妾而典妻的。也有娶不起妻子的单身汉典妻而贪图享乐者。+ q, b, Q2 l5 D! d" h( [* F
  # A% v( g% v1 }0 _: K
  在典妻期间所生育的孩子是归受典者所有的,姓受典者之姓,认原受典者妻子为母。这对出典者来说是最伤心的事。人之情莫过于骨肉之情,此血缘的割裂常有致出典者为疯的,惨不忍睹,这叫“留子不留妻。”, o; }, O/ s' w" s, o, W
  
$ b; {6 O1 U9 w' o# B' z  出典者中也有贪图受典者家中舒适而无意回到夫家的;也有因出典期满而孩子尚幼不忍骨肉分离的;也有出典后原夫病故或外出不归致使其无家可归的;常由受典人与前夫重新谈判,再出一笔钱,续典续租甚至将其买了下来,典妻也终于成了买妾。不过此类事并不太多。大多期满仍回到前夫之家,仍去过其贫寒的日子。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16 13:56
“万岁”一词是怎么成皇帝专利的?9 F+ s7 v/ x3 B
宋人高承曾谓:“万岁,考古逮周,未有此礼。”此说颇有见地。“万岁”与封建帝王划上等号,成了皇帝的代名词,是有个发展过程的。! |8 N1 P2 _  t' C& h, x6 B6 m
  . I/ S( [0 P( l; \/ Y! ]# e
  在甲骨文中,无“万岁”,亦无“万寿无疆”的记载。在西周中、晚期的金文中,每见“眉寿无疆”、“万年无疆”(与“万寿无疆”同义),并亦有“万寿”的记载。但是,它并不是专对天子的赞颂,而是一种行文款式,铸鼎者皆可用。诸如“眉寿周邦,是保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保永享”,“乙公作万寿尊鼎,子孙孙永宝永之,“唯黄孙子系君叔单自作鼎,其万年无疆,子孙永宝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n+ P, c- x) ^5 n( m
  
! P% k/ R& k1 H! [  显然,这里的“万年无疆”云云,不过是子孙常保,永远私有之意。这一信息,我们从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也不难窥知。固然《大雅·江汉》中有“天子万寿语,表示了人们对天子“万寿”的祝福。但是,更广泛的意义,则不是这样。. i' D8 H) X6 N: w2 Q
  
. F- y, d5 q  y6 r4 I% P+ `  《幽风七月》:“跻彼公堂,万寿无疆。”《小雅·南有嘉鱼·崇丘》:“南山有台,北山有叶,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七月》中的“万寿无疆”,是描写年终时人们在村社的公堂中,举行欢庆的仪式后,举杯痛饮,发出兴高采烈的欢呼。至于后二首,无非是见兴比赋。所谓君子,朱熹谓:“指宾客也”若然,这里的“万寿无期”、“万寿无疆”都是诗人对宾客的祝福语,很可能是当时人们口头上的家常便饭。
" D* E' j6 x+ }# M  
* G1 }/ m6 h( L" `  从战国到汉武帝之前“万岁”的字口眼尽管也常常在帝王和臣民的中出现,但其用意,可分为两类,大体上仍与古法相同。其一,是说死期。如:楚上游云梦,仰天而笑曰:“寡人万岁千秋后。谁与乐此矣?”安陵君泣数行而进曰:“大土万岁千秋后,巨愿以身抵黄泉驱缕蚁。”刘邦定都关中后。曾说:“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戚姬子如意为赵王,高祖忧万岁之后不全也。又“万岁之期,近慎朝暮”颜师古注谓:“万岁之期,谓死也”这就清楚地表明,不管是楚王的仰天大笑说“万岁千秋”后也好,还是安陵君拍马有术所说的“大王万岁千秋后”也好.以及刘邦在深情和为小儿子赵王优心忡仲不同场合所说的“万岁后”,都是表明死后。
) W! ]9 R  t. k' j* Y2 P  
0 z/ g: G  o1 f* d+ i) H5 A  这跟普通人称死,只能说卒、逝、谢世、不讳、不禄、陨命、捐馆舍、弃堂帐、启千足之类比较起来.虽然显得有点特别,但与后来被神圣化了的“万岁”,毕竟还是大相径庭的。其二,是表示欢呼,与俄语中的“乌拉”颇相近,请看事实,蔺相如手捧稀世珍宝和氏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 e  g' w* M+ u5 G: p  
: u6 t( J% K- ?, F  至汉武帝时,随着儒家的被皇帝定于一尊,“万岁”也被儒家定于皇帝一人。从此,“万岁”成了最高封建统治者的代名词。稽诸史笈,这是汉武帝精心炮制的政治谎言的产物。史载:元封元年“春正月,行幸糇氏,诏曰:“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翌日亲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不答。”“呼万岁者三”,谁呼的,荀悦注曰:“万岁,山神称之也”原来,是神灵向汉武帝高呼“万岁”,以致敬礼;而且,汉武帝向神灵致意还礼,无不答应,真是活龙活现!汉武帝为了神化君权以强化封建专制而编造的“咸闻呼万岁者三的神话,成了后世臣民给皇帝拜恩庆贺时,呼万岁”——雅称“山呼”的不典之典。# g% u$ V8 T/ J( V. H3 g) H+ [
  0 Z- V9 k0 Q/ n" Z/ r& K
  十五年后,亦即太始三年二月,汉武帝又编造了一个更神乎其神的谎言。他声称“幸琅邪,礼日成山。山称万岁。”石头都喊他“万岁”,臣民焉得不呼,从此,封建帝王的宝座前,“万岁”之声不绝于耳。“万岁”既归于皇帝一人,如他人用之,就成了谋逆、大不敬。( ?$ v% _- `# Q% n- l! T/ Q; g2 E
  
# M8 Q- b0 Q5 w7 [9 c2 e2 l4 L1 w4 i; w  汉武帝后,封建统治者在“万岁”一词上,花样百出。武则大曾多次改元,以“天册万岁”自居。她在公元696年的年中,年号迭更,一曰“万岁通天”,一曰“万岁登封”.竟将“万岁”二字冠于年号之上。明朝臭名昭著的太监魏忠贤,大权独揽,虐焰熏天,在全国遍建生祠,以“九千岁”自居。寅缘攀附者在他的生祠塑像前,“五拜、‘稽首,一诣像前祝称:某事赖九千岁扶植。”“九千岁”比“万岁”,虽然还少一千岁,但也算得上准“万岁”。
  H! j3 }* U/ Q8 \. k9 k( A  
5 Z' M% _! T6 |( y. {  “万岁”既与最高划建统治者划上了等号,巨民百姓必须在向皇帝顶礼膜拜时呼喊.否则当然就是大不敬。但是。考唐律、明律、清律等封建法典中,并无此等条文。这就表明,皇帝“称万岁之制”,及相应的大不敬律,是用不成文法固定下来的;而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不成文法比成文法要厉害百倍。重压之下,百姓只好供一块“当今皇上万岁万万岁”的牌位,以明心迹。正如清人张符骥在诗中所说的那样,“未必愚民真供佛,官家面上费庄严。”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16 13:57
唐朝酒价知多少?, J, |, l1 k# p/ g% k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杜甫的这首描述李白的诗,一直是我们心目中为之动情、超乎完美的故事,不需要过多的想像,大家都会被大唐时代诗人们,那种白衣飘飘豪爽畅饮的氛围所倾倒,惊叹酒仙的超俗才气和过人的酒量,其实这里面有很多的误解和后人虚构的成分。通过之前的考证,证实了李白的酒量并不大,同时又思考了另一个问题,唐朝时的酒价是多少呢?

    6 W# y! W9 i* e$ L8 Z8 E
  据《玉壶清话》卷1记载,宋真宗宴请百官,问起唐朝酒价,大臣丁谓说:“唐朝一升酒卖三十钱。”真宗问有什么凭据。丁谓说:“我读过杜甫的诗,早来就饮一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一斗是10升,一斗卖300钱,一升自然卖30钱。”宋真宗听了很高兴,夸丁谓有学问,脑子好使。杜甫那首诗题目叫《逼仄行》,末尾两句写道: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早来就饮一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不过仅凭杜甫两句诗,就断言唐朝一升酒30钱,实在有些武断,李白跟杜甫是同时代的人,也有诗提到唐朝酒价:“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斗酒十千,跟杜甫喝的300钱一斗比起来,足足贵了30多倍,如果丁谓读的是李白的诗,他大概就会认为唐朝一升酒卖1000钱了。那么到底孰是孰非呢,唐朝的酒价到底是多少呢?

  " X$ s0 o0 m( B
  笔者查阅史料发现,唐朝酒名甚多,荥阳有土窟春、富平有石冻春、剑南有烧春、郢州有富水酒、乌程有若下酒、岭南有灵溪酒、宜城有九酝酒、长安有西市腔酒,还有从波斯进口的三勒浆、从大食进口的马朗酒等等,(参见《唐国史补》卷中)。其中剑南烧春、富平石冻春在唐传奇中屡屡出现,当属国产名牌,近似今天畅销的名牌茅台和五粮液,李白说“斗酒十千”,或许就是指的这类酒,而杜甫说的“斗酒三百”,应该是比较普通的牌子。白居易《闲赋诗》云:“共把十千共一斗,相看七十见三年。”,李白《行路难》“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其《将进酒》亦云:“斗酒十千恣欢喜”,还有王维的“新丰美酒斗十千”,权德与的“十千斗酒不知贵”陆龟蒙的“若得奉君欢,十千沽一斗”,这么多的诗人笔径一至,当然不是无稽之谈了。由此可见,那些人一般都是达官贵人,享用的当然是上等好酒了。

  2 B: R5 T' F9 I, |" @
  李白诗曰:“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这首诗既说明了葡萄酒的诞生,也说明了葡萄酒的珍贵,它像金叵罗一样,可以作为少女出嫁的嫁妆。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杜甫的“早来就饮一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的含义了,也就能证明杜甫用三百铜钱买的,都是当时很普通的米酒之类的酒,可见杜甫诗中没有表露浪漫情怀,甚至还泄露出他当时囊中羞涩的窘境。

  
+ M8 @8 p9 O- B4 X  换个角度想,如今的现实生活中,物价都会不稳,那么唐朝历史悠久,就算是同一个牌子的酒,时代变了,酒价也会跟着变。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政府酿酒专卖,每斗米酒的批发价是300钱,到了贞元二年(786),还是政府酿酒专卖,还是同一种米酒,每斗已经降到了150钱。这才四、五年工夫,酒价就降了一倍。唐《食货志》记载:“德宗建中三年,酒价每斛三千钱,正元二年,酒价每斗一百五十钱。”每斛为十斗,前后价格相当,而与前朝相比,显然差距确实不小,从中可以看出,整个唐朝将近二百九十多年的历史,酒价的上下起伏可想而知。其实无论酒价多少,那些陶醉在酒中的高风亮节无价,我们欣赏的是诗人们忧国忧民的胸怀,是何等的悲壮!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16 13:59
“太监”“宦官”两码事8 j2 y  W, X- X8 p0 |
-( z3 m5 W; z$ L" \: [3 B6 ~5 q

. \; [$ `! x0 W+ r
5 ?$ n% Q0 x) [' E4 r" f6 ~8 M

- {2 ]2 D2 y) w( i- r; i
; m+ r5 C. J; V4 a; j0 I0 @; F  [

9 n; T( l' p. I8 T9 B  
7 n, d. W7 r/ b$ Z: H4 C/ X  很多人都把“太监”和“宦官”当成了一回事,其实在清朝之前,“宦官”和“太监”是两个概念。首先,“太监”和“宦官”出现的时间不同。“宦官”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太监”直到辽代才出现。
# J7 r# r5 O. s  G; s) P% y$ \6 `& d" z( B' i
  战国时期的“宦官”可以不是阉人,宦官“悉用阉人”是东汉以后的事情。太监本是古代官职的名称,晚至唐宋时期,朝廷中仍有太监官职的设置,所任者并非都是阉人。在明朝,太监是高级宦官,他们直接管理普通宦官。所以,太监和宦官的关系可以这样界定:太监必须是宦官,而宦官却不都是太监。
' \- X/ k+ E# c$ X6 z
7 [3 B, x( ?& U; z  何谓“太监”
5 U* R5 R1 q0 @6 H: s
4 R2 |) M# ~+ I. ^5 P6 @9 G# C  唐代设内侍省,其长官为监及少监。《辽史·百官志》载,辽代南面官诸“监”职名,有“太监”之称,但在具体称呼上,仅称监,如太府监。元代的太府和各监,多有“太监”一官(如仪文监、典牧监、典室监、太府监等均设太监)。
) w- H# x9 z6 E2 A1 [; Y6 j  Y& E, C
  何谓“宦官”+ B8 r$ R$ W5 w* Y: W  K1 D4 F) K7 k

" }3 _4 |  @9 E0 d  在中国,商朝时的甲骨文中曾出现“凸刀”字,其义与阉字相通,可见当时已有将人阉割;但未见有将他们作宫庭内侍的记述。西周时开始有使用阉人的记载,《周礼》内有“宫者使守内,以其人道绝也”。当时的阉人被用来作“寺人”、“内竖”、“阍人”等职,但是人数不多且地位低下,只是负责杂役、传令等工作,是家臣的一种。随着专政王权的发展,到了战国、秦朝时,受宫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阉人的机构亦增多,阉人当政亦开始出现。到了汉朝,侍候皇帝的人统一被叫作“宦者”或“宦官”。据说此名是出自拱卫在天帝星旁一个叫“宦者”的星座。至东汉时,规定宦官全部要用阉人。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16 14:00
皇上住的地儿为何叫养心殿?  i& v0 X# @; g2 u3 H( e
去过北京故宫的人都知道,皇上住的地方叫养心殿,为什么不叫养生殿、养身殿呢?原来,古人认为,养生最重要的是养心,要想身体健康,延年益寿,首先要养心。
! m" v, C, r0 J3 h) R  
" g& Z+ K0 G. j4 C. `( u  一个人只重养身而轻养心,养身必难如愿,这是因为人的生理与心理大有关联。心理即精神,无数实践证明,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健康和长寿;不良的情绪,则会招灾致病甚至酿出悲剧。身心健康才是真的健康,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标准定为“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4 N  ]! `3 D; R6 Z3 ]6 y3 A8 y9 f) L7 ^
  , g6 F+ w6 J& J$ }3 h
  不由想起唐代高僧慧宗一则小故事。某次法师外出云游,吩咐弟子看好他的几十盆兰花。弟子们不敢怠慢,每天将兰花精心伺候。某夜风雨大作,徒弟忘记关窗,翌日见兰花被风雨冲得一片狼藉,个个懊悔不迭,只等师父回来训斥。岂料法师返回后非但未责怪,反倒宽慰弟子道:“区区兰花,何足挂齿?我种兰花是为了快乐,并非为了生气呀!”慧宗法师之举令人敬佩。
/ E% |9 `  G$ f4 M- |  & m4 W$ k: ]; a' w" d2 Z8 a- ^
  生活中同样如此,我们每做一件事,都应该是为了快乐和健康,所谓“要活好,心别小;善制怒,寿无数”,对人对事过分患得患失,必然自寻烦恼。何苦来哉?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16 14:08
“鸳鸯”在古代有什么含义?
- G! V, ?6 @( K9 e  k 3 x* x7 ]7 m; }. B
  
5 _8 \/ i, [) n0 H7 X8 K$ U  在我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南朝《文选》中《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写道:“骨肉绿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
( \; u+ R+ r0 I1 u5 [) C8 C
9 B% B4 O9 j. C' e2 v8 q- i2 |, C3 w  意思是说:“兄弟的亲密关系就像树叶长在树枝上,朋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相亲。四海之内都是兄弟,谁也不是互不相干的陌路人。何况我们是枝干相连的骨肉兄弟,我和你同出于一个身体。从前亲近得如鸳鸯,现在像是居于西方的辰星与居于东方的商星彼此出没不相逢……”由此,这首诗写的是兄弟赠别,诗中的“鸳鸯”指兄弟。$ r! N. ^/ i7 U
# A3 T; r# n7 Y3 G$ m, \4 b# r6 U
  魏人嵇康在《赠兄秀才入军诗》之一中写道:“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邕邕和鸣,顾眄俦侣。俛仰慷慨,优游容与。”嵇康在诗中描述了自己与兄长陶醉于山水之间的自在与快乐,那长满兰草的小洲,一汪清澈的湖水,声声相和的水鸟……由此,这首诗也是用“鸳鸯”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的。
( d1 {; H" H- ]7 r3 a+ B$ y
9 O6 R6 M* `2 U" v6 f  晋人陆云,字士龙,年轻时与其兄陆机齐名,号曰“二陆”。晋人郑丰有《答陆士龙书》四首,第一首题名《鸳鸯》,序文曰:“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扬辉上京。”此处是以“鸳鸯”比喻陆机、陆云兄弟的。
. n, X# A# O" g$ n, V
1 k/ M/ h6 z) s! w: D( D# O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朝诗人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把一对情侣的情切切意绵绵刻画得淋漓尽致。据1980年版的《辞海》,以“鸳鸯”比夫妇,即始于卢照邻的诗。从此,“鸳鸯” 成为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表率,成了人们心目中永恒爱情的象征。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16 14:09
“太太”称呼是从何起源的?
; a2 J% P( ~; t1 \% v! p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女性,周朝“三母”:太姜、太妊、太姒合称“三太”,是周朝三位开国先君的夫人,母仪天下的典范,辅佐和教化了开万世太平的几位君王。成就了周公的圣德。周公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后世“太太”称谓由此而来。9 Z6 t- g1 l& D' u* V1 W# L0 y
  

  太姜是周太王的后妃,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人,她的儿媳是太妊,孙媳是太姒。历史上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周武王和周公都是太姒所生。这三位母后懂得把女性最好、最高、最伟大的德行发挥得淋漓尽致,是奠定周朝伟大基业、实施幕后工程的关键人物。
" f3 |1 w" t, Z' S2 B( ?8 m' k0 }* {  

  太姜以身作则教导儿子,使他们从小到大,在品德行为上都没有过失。两个儿子为了让位给弟弟王季,以便传位于姬昌,兄弟俩一起逃到荆蛮之地,这成为了历史上兄弟礼让友爱的千秋佳话。这一切与母亲太姜对儿子的良好教育分不开。
! p  f+ J% j( R- T% [7 Y$ R: |+ n  

  太姜儿媳太任,生性端正严谨、庄重诚敬,凡事合乎仁义道德才会去做。太任怀孕的时候,注重胎教,所以文王生下来就非常聪明,教一知十。0 f- D8 B; [1 E/ J
     

  太任是历史上有记载的胎教先驱。9 i( r' V+ H! i( `
  

  文王在母亲教育下,奠定了周朝八百年基业。
+ l4 S2 V7 I( ~; H! s3 W/ P  

  周文王夫人太姒(si),仁爱和顺,贤德而深明大义。在娘家时生活俭朴,对老师恭恭敬敬,从侧面说明那个时期的女人也受教育。
8 {  D! m! w# m+ q0 z- |  

  文王十分仰慕太姒美德,亲自到渭水迎娶。渭水没有桥,文王把舟连结起来,造了一座浮桥,把太姒接到了彼岸,体现了他真挚的爱情。
' a& F: t$ C/ j- n8 B  
' o8 w5 `0 c" @  太姒成为文王夫人之后,性情仍然没有改变。她非常仰慕祖母太姜和婆婆太任的贤德,继承了婆婆完美的德行。她早晚勤勤勉勉,极尽妇道。从未有过失礼和过失,8 y& G4 F  [8 E: ~5 R
还极尽子女之孝道,经常回家探望和安慰父母。太姒能够以妇礼妇道教化天下,被人们尊称为"文母",文王治外,文母治内。# ~- n7 x2 l0 s$ E7 Q3 k) f0 a
  

  太姒共生了十个儿子,包括讨伐商纣的周武王,以及巩固了周朝基业的周公旦。太姒教育孩子十分成功,她的孩子从小到大,没有做过邪僻不正的事情。儿子长大之后,文王继续教 导他们,从而成就了周公的圣德。
% N2 P: o+ q+ e# l  

  今天,妻子也叫“太太”,就是为了纪念这三位伟大的女性以身作则,力行八德。成就了周公的圣德。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无论男女,都希望女人贤德如三太。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16 14:10
为何选择绣龙作为皇帝衣衫图案?: P6 H2 U- s1 Y& G" h

3 b0 C/ c: q/ K2 E3 f% Q从古至今,龙袍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都是特别神秘的。其实古代中国人缔造出了很多瑞兽,比如龙、麒麟、凤凰等,尤其是麒麟,有太平、安康、祥瑞的意思。可为什么偏偏选择龙作为皇帝衣衫上的图案呢?简单地说,因为龙的寓意要比麒麟更深刻一些。

  

  麒麟说起来很有意思,有学者认为,我们创造麒麟这个瑞兽早期是受长颈鹿的启发。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创造这样一个形象,一定是基于某一种形象。而在亚洲这片土地上,人们从来没见过动物能长那么长的脖子,有好几米长,确实不能想象。在远古时代,有人把这个形象带过来的时候,中国人就不能接受,所以就对麒麟的形象加以改变,把它的脖子缩短了,纹饰也变得更花一些。

  

  我们认为麒麟只是一个祥瑞之兽,而龙作为神兽,能够上天入地,包括入海、入水,无所不能。这是龙作为皇帝象征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我们说皇帝是“真龙天子”;皇帝开心叫“龙颜大悦”,不开心了就是“龙颜不悦”;皇帝的床叫“龙床”,坐的椅子是“龙椅”——什么都跟龙有关。以前还有一出京剧叫《打龙袍》,主要是说皇帝犯了错误,犯错误依然会受到惩罚,但是不能直接体罚皇帝,所以就打龙袍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惩罚。但愿打在龙袍上,能够疼在皇帝的心里,起到警示作用。

  

  这是一件清中期皇帝的夏季吉服龙袍。在我们的印象中,明黄色才是皇帝使用的颜色,才是龙袍的颜色,而这件龙袍却是蓝色的。可能有人会觉得是不是搞错了,其实没有错。实际上,龙袍的颜色有四种——黄、白、红、蓝,即明黄(这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月白色、大红和石青色。过去说的“八旗”也是这四个颜色——正黄、正白、正红、正蓝以及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到了雍正时期,龙袍就定为这四种颜色:石青、明黄、大红、月白,而且石青色是打头的。到了乾隆时期,把颜色比较重的石青色改成了蓝色,所以蓝色的龙袍越往后颜色就变得越淡。

  

  皇帝一年四季的衣服是在变化当中的。皇帝因为有礼制管束着,所以龙袍的形制都是一样的,但使用的材料不同。这是一件夏服,是透光的,把手搁进去,隔着衣服能隐隐约约看见。这是一种很薄的纱,上面绣着龙。

  

  皇帝的龙袍有很多种。首先是礼服,也叫“衮服”,是在诸如登基、大寿、冬至等这些最重大的场合穿的;次一等就是“吉服”,是在吉庆的日子穿的;再有就是“行服”,最后就是“燕服”。所谓燕服,就是平时不见人的时候穿的,这种便服跟我们百姓穿的衣服就比较接近了。其实龙袍就等于皇帝的工作服,它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更重要的是对皇帝行为的一种约束,在什么样的场合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2-16 14:12
为什么是上厕所、下厨房?
3 X, S. C5 _$ x8 r+ m& P* |  p汉字词义的演变同人们的认知实践、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特征都有密切的联系。例如“上”本义是“位置在高处”,通过隐喻可以表抽象观念的“高”,进而又可以表示处于最高领导地位的国君等,于是人们对“上”产生了“主观移情”现象。人们对“上”怀有“敬畏”之“情”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上”作为动词时的各种引申用法随之受到了影响,后来,人们就常常在主观上认为重要的地点前用“上”。但是仍有一些反例的存在,这也正反映了语言规律的复杂性。为什么我们常说“上北京、下乡、上厕所、下厨房”等,而不是相反?下面我们立足于认知语言学角度,将几个典型的反例解释如下:( \: G  j; C# }! g1 W) b
  
; {$ r% N0 J) \; @  v- s: b  1.下江南。最充分的理由应该是,古人对地理方位的精确了解“上北下南”,所以往长江以南,就很自然的说成下江南了,同理还有下西洋。另外,笔者臆断:中国古代四大古都,最南的是南京,也没过长江,大部分在北方。所以在人们心理主观上认为南方应该称臣于北方,从“南蛮”一词和中国古代天子为大,异邦也需下跪称臣的历史事实也能看出人们的主观“移情”的感情色彩,从而影响和制约了人们对其用法的使用。$ L# C: u: h+ a  s* y
  
) m# j/ C( |# z  2.下厨房。笔者认为,过去乃至在现在人的眼中,厨房一直是妇女的一技之长,全世界都存在着对女性及其从事的和熟悉的事情“另眼相看”的普遍现象,认为是又脏又累的,侍者应该做的事情。另外,看农村的房屋,一般正房比较高大,厨房比较矮小,位于正房的后面或院中的某个角落。相对于正房来说,也许由正房去厨房是由上而下吧(后个观点笔者不肯定,从网上找到的,希望读者多了解不同的观点,方便学习和取舍之用)。
( b- H8 O* h2 c+ ?! e  / \0 I. c; t3 J1 n
  3.最难解释的就是“上厕所”这个例子了。有关古代的厕所,《释名·释宫室》:“厕或曰溷,言溷浊也。”《说文》:“圂,厕也,从□,象豕在□中会意。”“圂”“厕”互训说明当时的厕所和猪圈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在考古文物中获得充分的证明。各地汉代遗址出土的猪圈模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往往与厕所连在一起,与解放前农村中的连厕圈相仿。圈厕结合为积肥提供了方便。在农村,茅厕一般都在距住宅20到100米远的猪圈里,有的还分上下两层,上层是猪圈和人方便的入口,下层是个大粪池。不晚于汉代,人们确实已经利用圈厕中的粪便了。故,因厕在上层,所以成为上厕所。可见,这一使用的由来和历史事实有关系的特例了。, l1 g/ P! E4 u+ C# }5 e$ A
  : s4 ~0 s2 \, ^4 z5 R2 J( B
  4.关于“下(上)饭馆、上饭店”等。笔者认为这同样和人们对“饭店”一词的主观感受的迁移有关系。通常情况下人们对“饭馆”在的印象是“小、简陋”;对“饭店”的印象是“大、豪华”,所以没有“下饭店”的说法。但为什么有“上饭馆”的说法呢?这个就和我们上文谈到的社会文化方面的隐喻原因有关了。因为人们在日常交际时总要避免一些令人不快的说法,以达到礼貌、含蓄的目的。因此,我们说褒义词相对于贬义词来说,在人们的语言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频率更高。根据这一认知原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上”比“下”有更多的语言出现的环境了。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