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全国姚姓,哪儿分布最多? [打印本页]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6:20
标题: 全国姚姓,哪儿分布最多?
全国姚姓,哪儿分布最多?
; o" V$ k# E5 n4 P! X5 e( {最新出版的《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23813个姓氏。
* x% [# w' W; p3 A+ o2 Q$ M' R0 q9 W$ M( J" C
. z8 F7 w0 s4 v! ]* D: e
在当代中国100个常见大姓中,有19个大姓的分布重心在华东地区。华东南部含徐、朱、蒋、蔡、丁、戴、夏、汪、姚、陆、毛、江和钱13姓;华东北部含许、沈、方、金、顾和邵6姓。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6:21
目前在用姓氏超过七千种% \- U+ ?! s4 X3 a( H" w- o

; b8 p" a3 J, b8 x2 K3 V% U# B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收录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全部汉字姓氏的《中国姓氏大辞典》最近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正式编纂出版。& v0 _! x2 \( G/ p$ ?3 x% C" l& j
+ j+ R0 H) t) I2 g
  作者历时四十年,一共收录了23813个姓氏。其中,单字姓6931个,复姓和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十字姓1个。笔画最少的姓为1笔,笔画最多的姓为30笔。目前仍在使用的中国人姓氏超过7000种,汉族和少数民族姓氏大约各占一半。! {! a; r3 N, v

0 p0 a- D) X* r  《中国姓氏大辞典》的编纂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姓氏研究专家袁义达研究员认为,由于中国姓氏由父系世代传递,类似于人类Y染色体的遗传,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众多的小姓、奇姓、罕见姓不仅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传,有的还保存了一份独一无二的Y染色体遗产。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多一个姓,也是多了一部基因史。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6:26
100常见大姓中19个重点分布华东:) h8 V: o. k( Q" g. f# O" \$ T

  z2 m- i& c- H. b% d' A3 d3 w' K# E
华北东部含有张、孙、高、宋、于、吕、郝、孔、崔、史和孟11姓。
* K/ h8 [. s% I  f3 S9 j; ~华北北部含郭、马、韩、董、贾、阎、任、常、武和乔10姓。
. {) P* o! e. b' g; B5 j; {0 {5 X华北中西部含李、王、刘、赵、冯、程、袁、田、范、秦和贺11姓。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6:27
自秦汉以来,东北地区一直是我国北方民族的基地。在当代中国100个常见大姓中,有两个大姓的分布重心在东北地区,这两个大姓是杜和姜。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6:27
西北自古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当代中国100个最常见的大姓中,有6个大姓的分布重心在西北的东部。这6个大姓为曹、魏、薛、石、白、康,他们的起源与西北土著或外来的中亚地区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6:27
最早的姓:据古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姓是风姓,最早的氏是伏羲氏、神农氏、女娲氏等。在中国商周时期,姓与氏是有区别的。至秦汉时期,姓和氏合二为一,互为称呼,或称姓,或称氏,并以父传子的模式代代相传。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6:28
笔画最少的姓:笔画最少的姓为一,一是傈僳族姓,由乙姓衍化而来。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6:29
字数最多的姓:
6 X& z% _3 W$ P% I% ^) V7 _3 ~8 c, }. j/ s; V5 n7 ^  u& s
字数最多的姓是十字姓“伙尔川扎木苏他尔只多”,$ J1 e' Q) G6 U) [0 U

) \7 w& O$ [5 p% c西藏有“伙尔川扎木苏他尔只多”姓。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6:29
 “东西南北”姓:东西南北、上下左右不仅是方位词,也是中国人的姓氏。目前,我国汉族、台湾土著、满族、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中均有东姓。
, X4 D" x; \1 S& i; Q" |3 K& D5 W0 w
- a! o$ i0 n& j  东姓在全国分布较广,约占全国人口的0.0041%,福建、江苏、天津、河北四省市多东姓。, Z" |& ^3 W( B8 _! y! G% C
6 @, j0 @  S2 n& ^9 }$ h
  西姓约占全国人口的0.0015%,广东、辽宁多西姓。  r+ T# L% ~# [& Z1 ~5 ]$ h# ~
6 y5 B$ N+ f: c& n3 K
  南姓在河南、甘肃、山西、辽宁、陕西、河北、浙江较多。6 [( _. d0 b0 N& I& K2 Z5 A7 c
7 u( I* U  f/ |% g. f2 c1 m1 m; W
  北姓则较为罕见,根据人口普查资料,内蒙古包头、山西汾阳、河北承德、四川通江、海南琼海、广东茂名、北京等地有北姓。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6:29
 “上下左右”姓:上是土家族姓,目前约占全国人口的0.0001%,广东、河南、陕西三省多上姓。下姓则系夏姓之俗写。左姓较为常见,约占全国人口的0.078%;右是彝族姓,重庆、湖南两省较多。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6:30
“柴米油盐酱醋茶”姓:& d+ i6 K2 f* l) e& {- G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有趣的是,这七件事也是七个姓氏。0 I0 b: P' ^% K* q4 p2 g
柴姓、米姓分布较广,分别约占全国人口的0.058%和0.035%;
# O& M  D  ~. L9 x0 E- j4 W油是傈僳族姓,山东省多此姓;
0 S7 J9 D  K" g$ e8 x盐姓在江苏、四川等地有分布;( l/ R' c/ _. F' t
酱姓源出不详,台湾有此姓;1 |7 Q9 |2 g" ?4 {
山西扶风、四川成都、台湾、上海等地有醋姓;
) [2 ~4 q' @( k1 v2 U" i& s茶作为姓有槎(cha)、屠(tu)两音,云南省多茶姓,约占全国茶姓人口的95%。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6:32
据《史记》记载,人文初祖黄帝姓姬,复姓公孙,字轩辕。武王姬发开创的周王朝,将中国奴隶{词语被屏蔽}推上了发展的高峰。在历史长河中,黄帝嫡系子孙世世代代以姬为姓,并由姬姓衍生出众多姓氏,为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 }3 ~. ^; d- R7 x1 I* H
& ]+ f8 M; ~6 |
南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邓、谢、岑、廖、吴、姜、吕、丁等姓氏均发源或望出南阳,是姓氏文化繁荣之地。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6:35
“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青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见袁桷《张氏宗谱序》)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6:37
哪一位古帝王创造了中华姓氏?     据考古发掘与文字记载,中国人的老祖先是淮南八公山人,远古社会遥遥300多万年。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是三皇五帝。在六千多年前,太昊伏羲发明了网,“执伏牺牲”,豢养六畜,结束了千古狩猎社会,创造了中国远古畜牧社会,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女子逊位于男子,在父系社会产生了“氏”。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始“正姓氏”。     “正姓氏”语出宋代罗泌《路史后纪·太昊纪上》:太昊伏羲“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万民之俪,俪皮荐之,以严其礼,示何姓之难拼,人情之不渎。”     伏羲制嫁娶,结束了群婚、乱婚,开始了人类的对偶婚,结束了人类的野蛮与蒙昧,使人类走向了文明。制嫁娶是人类的一个重大文明,关系人类的生生不息,其中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别血缘”,近亲不得为婚。“制嫁娶”是“正姓氏”的基础,“正姓氏”又是“制嫁娶”的前提。“别血缘”是“制嫁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正姓氏”一个关健所在。“正姓氏”中体现了制嫁娶的“别血缘”,是人类文明“制嫁娶”的续篇。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6:38
中华姓氏是怎样流变的?     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太昊伏羲氏没有封姓,如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代皆袭伏羲之号,均为“氏”称。“伏羲”像“国王”一样,历十五代“伏羲”;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没有封姓;黄帝轩辕氏,姬姓,二十五子,封了十二姓:姬、酉、巳、祁、滕、妊、荀、僖、吉、儇、依等。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天子称“帝”不称“王”。夏商两朝政权“父亡子继”或“兄终弟及”,姓氏并没发展。     到了周代,周天子为了巩固自已的统治地位,实行“封建制”,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爵,国、邑、乡、关、亭五等之封,规定“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实行亲亲“同姓封国”,功臣“异姓封国”,“赐姓命氏”,“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周代同姓封国43个,异姓封国50多个。“姓”只有天子与国王才拥有,而“氏”成了有爵位的贵族统治阶级的称号,平民百姓既没有姓,也没有氏。据宋代历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统计,在周代封氏竟达1745个。周法延续800年,“氏以别贵贱”,庶不得姓,民不得氏,贵族永远是贵族,王孙永远是王孙,平民辈辈是平民。在周代,一听名字,无姓无氏,那一定是“平民百姓”了。     周代的“姓”与“氏”与中国古史传说时代“姓”与“氏”,发生了质的变化。     到了春秋战国,齐、秦、燕、楚、赵、魏、陈等七国争雄,得势的侯王国君哪会沿袭周代封制,他们连周天子都不放在眼里,“礼崩乐坏”,周代的“姓”“氏”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秦始皇“吞二周而剪灭六国”,一统中国的同时,废除了“封建制”与“赐姓命氏”,实行了“郡县制”,三公九卿组中央政府,他没有实行功臣封国,也没有实行亲亲封国,连他的儿子一寸土地也没有。像秦朝的丞相李斯、大将白起、王剪等人,原先都是“匹夫编户,知有氏不知有姓之人”,今一跃为新贵,哪里还会拥护周法!周代的“姓”“氏”只剩下一空泛的外壳,失去了其实际意义。     中华“姓”与“氏”,自秦始皇起,二者合一,“姓”即“姓氏”了。诸如秦始皇,赢姓,即其姓氏了。汉武帝,刘姓。直至今天亦然。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6:39
为什么说中华万姓同根?     《礼记·郊特牲》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谈中华姓氏,首先问题是中华民族始祖的定位。祖先是姓氏的本根。龙是中华民族的族徽。一条龙贯穿中华六千年,一条龙把中华姓氏联结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始祖就是三皇五帝。     伏羲是龙的图腾,各家史书与学界共识,这是没有疑义的。     《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记载:“炎帝,姜姓也。”其母“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而炎帝。”这说明炎帝是龙的图腾,是龙的传人。     太史公在《史记·天官书》记载:“轩辕,黄龙体。”这说明黄帝是也龙的传人。     三皇定位是龙的图腾,五帝的定位迎刃而解,司马迁写《史记·五帝本纪》从黄帝开始,把五帝的关系都说清了。少昊金天氏黄帝的儿子,颛顼高阳氏是黄帝的孙子,帝喾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直至夏禹,至商、周的祖先,他们全是黄帝的子孙,即全是龙的子孙,是伏羲子孙的延续。汉代至明清,各代帝王无不称是“真龙天子”,中华儿女自称“龙的子孙”。同为龙裔,万脉一宗,万姓同根。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6:39
中华民族始来不数典忘祖,通过“姓氏”以达敬天祭祖,敬祖重孝,报本返始,这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的大根大本。     饮水思源,不忘本根,不忘天道,不忘祖宗,讲孝思,讲爱心,讲善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孝自已的父母,推已及人,像爱自已的父母一样爱人人,讲孝思,讲师道,讲父义、子孝、兄友、弟恭,让世界充满爱,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终极价值,也是伏羲“正姓氏”的终极目的。这是天道《易经》“中”“和”“中和”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儒家学说的最高境界“中庸之道”。这是家庭、社会、天下安定与世界和平的基石;这是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穷宝藏!     一个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我们追朔中华万姓的源头,就是要寻觅和追朔中华文化,增加民族凝聚力,迎接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举办中国姓氏文化节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了!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6:41
内乡的郦姓后人究竟哪里去了?
, }# \* A" F* Z7 q. _, u+ R
# A  C( A9 `7 o3 g+ ]( Y在我国中原大地上,曾经有一个古老的贵族姓氏诞生地,这就是河南省南阳地区的内乡县,这个姓氏就是郦姓。郦姓在大陆和台湾被列入百家姓三百〇三位。
: z4 [: P; B& O/ y- j  A5 ]
5 O3 ]8 y: K! d9 [8 }3 U, f) z根据有关史籍记载以及族谱介绍,郦氏家族起源于新石器后期的黄帝时代。黄帝兴于轩辕谷(今甘肃省清水县山门乡白河村),向中原迁徙,定都熊山(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南),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打败蚩尤,建立华夏部落联盟。
$ S! [$ h3 Y1 R
$ J4 k" {2 [1 k* Z5 _6 S0 F黄帝三妃彤鱼氏,生夷彭于酉山(今湖南省沅陵县西北),居住于此,是为酉山始祖。其后裔以酉为姓。大禹建立夏朝时(前2069年),尊崇华夏始祖黄帝,封黄帝的八世孙酉涓于郦邑(今河南省内乡县赵店镇郦城村),建立郦国,改称郦涓,是为内乡始祖。自此世袭侯爵,因以国号为姓。
4 L1 ?: k+ Y9 K$ F6 \( Z" E0 S7 X& F( y7 \1 |! K/ V- S! e, u
商朝初期(前1598年之后),郦国逐步演变为骊戎部落,迁居骊邑(今河南省新蔡县);商朝中期(前1251年之后),迁居骊山(今陕西省临潼区骊山)。商纣王三十年(前1046年),骊戎部落首领郦山帮助周武王灭商兴周,成为西周十大功臣之一。西周后期,骊戎迁居于丽土翟(今山西省晋城市南部)。周惠王五年(前672年),骊戎被晋国攻灭。; |' ]. ^/ v$ r- m: F' s  m
. q# O6 K) L6 c1 a! t% I
周惠王十年(前667年),郦山十四世孙郦庞,被周朝封为陈留侯,定居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是为陈留始祖。周定王、周简王年间,郦庞三世孙郦嘉修政爱民,清正廉洁。周敬王年间,郦嘉三世孙郦蟠,为国殉难,满门忠烈。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6:47
搞笑的姓氏联婚!$ U3 t6 k) f0 N/ q' |/ o3 J/ ~
  H& h2 C9 Q" z! j+ ?

' f2 ~8 w# g& J6 l5 w! p无奈式 ~~~~~~ 何府联婚
* ^- H+ S# _' i' _; J2 F紧急式 ~~~~~~ 马尚(上)联婚
* S2 r3 _0 X9 |; R. W3 p# p  X糖粘豆式 ~~~~ 张胡联婚 5 Y2 D/ p$ D7 F, [
剧毒式 ~~~~~~ 刘黄(硫磺)联婚
9 a* p+ q7 a8 ?* G: ]2 q. k% r来宾式 ~~~~~~ 龚贺(恭贺)联婚 : l( q* c) R7 X
草根式 ~~~~~~ 农闵联婚(农民)
  ^6 I4 X6 ~( U! @6 |" d午餐式 ~~~~~~ 伍范(午饭)联婚 4 g: d! s8 R3 N0 N  b) p" `
鼓乐震天式 ~~ 罗古(锣鼓)联婚   P6 N7 V- E8 f2 W$ a0 b
奉旨式 ~~~~~~ 鲁冯联婚
% {" x- `6 m" L0 Z0 J- O# X9 {开胃式 ~~~~~~ 范(饭)庄联婚 4 `. H) d  l3 r6 E9 }6 c4 @! i
不负责任式 ~~ 吴李联婚 * J  M0 N- d! y0 P# G
高贵式 ~~~~~~ 黄金联婚
, }& I$ v* Q5 C# O4 x大开杀戒式 ~~ 汤朱联婚or汤杨联婚 1 A" Q0 A' N& }4 h2 B& \
动物园式 ~~~~ 洪朱联婚or杨马联婚
$ g. @8 A' ^3 N! r$ P身体式 ~~~~~~ 侯龙联婚 (喉咙) , u- P8 Q9 g0 p+ ~! k6 T* \
贱人式 ~~~~~~ 毛梁联婚 " H0 r: P3 a7 k8 w
偷懒式 ~~~~~~ 佘王联婚 1 R( r7 r4 a" q7 e( H
连续式 ~~~~~~ 毕段联婚
6 g, ?/ D; y, H, k5 m  z6 V( B: \恐怖式~~~~~~~~~姜施(僵尸)联婚 # f! y; l8 y8 K; g2 u
最不专业的~~~~~叶(业)余联婚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6:50
吴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六。据说是以宋朝皇帝的赵姓为首,吴越王的钱姓为次,第三至第八则为当时后妃与重臣之姓,可见吴姓为宋初之名门望族。近人李济在《中国民族的形成》一书中对明代姓氏的排序,吴姓排为第六。现代统计数据,吴姓为第十大姓,约占总人口的3.5%,绝对值约为4千万人。   - [5 _  {4 ~: C5 n1 }1 }$ ~$ }

$ c0 y% m4 ]* Y5 Z1 W7 F      说法一:在先秦时期,“吴”与“虞”不分,两个字可以通用。所谓“虞人”也就是“吴人”,“吴人”也就是“虞人”。以虞为国名的有两个,其中之一就是吴周章的弟弟仲武被周武王册封的虞国。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借道伐魏,回军途中灭虞,虞国大部分百姓以吴为姓,繁衍生息成吴氏家族。  " I7 g+ r; @. D
, D) M/ ^. D# x2 p! J: |8 R. u  Q# P
      说法二:吴氏起源据《史记》记载自伏羲氏之后裔古公亶父开始。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生于商王朝末期,受封为西路王(诸候)。膝下三子:秦伯、仲雍和季历。各个和善仁慈,宽厚正直。为让王位,泰伯,仲雍离开皇室,带着部分自愿追随他们的人,从陕西的岐山迁移到东南沿海的长江三角州(今江苏)落户。泰伯仲雍入乡随俗断发纹身,与当地民众深结谊缘。当地望族豪绅知此二人是周太王后裔,便拥泰伯为王,建立国家--勾吴。泰伯无子,崩后仲雍为王。相继七百余年二十五代,后被越国所灭。泰伯建吴国,开创吴姓,故奉为开姓始祖,仲雍为传姓始祖。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6:51
别(Bié)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 9 A. l. O( D# l" S4 o* H3 u
按《辞海》解释:别子,古代指天子诸侯的嫡长子以外的儿子。曾巩《公侯议》:“天子之嫡子继世 以为天子,其别子皆为诸侯,诸侯之嫡子继世以为诸侯,其别子各为其国卿大夫。”据《姓氏寻源》上指出,别姓是别成子之后。古代封建宗法制度中,次子以下为 小宗,小宗的又次子称之为别子,与嫡长子一系的宗子相区别。古时别子不得以祖上姓氏为姓,而另为一族,故称“别子为祖”,以祖父字、官、封邑、爵、谥号为 姓,其中有的以自己在宗法制度中嫡庶方面的地位为姓,遂有别姓。
* _$ u, M0 d# f8 @; E9 d/ `4 L6 V+ W$ {) J% L: y
  得姓始祖 别成子。据《姓氏寻源》上指出,别姓是别成子之后。按照别义,古诸侯卿大夫长子世为宗子,宗子之次子世为小宗,小宗之次子为别子,不敢姓祖父之姓,而别 为一族之宜,以祖父之官爵字谥别为姓氏。《姓氏寻源》所说别成子之后,或即别子之误。由此可见,这个家族当初也是发源于我国西北地区。望族居京兆郡(今陕 西省长安东)。故别成子就是别姓的始祖。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6:57
我国现行的姓氏,是在远古姓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随着母系社会的分化和瓦解,随着氏族社会的巩固和发展,远古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被淡化,被遗忘。从黄帝以后到西周初始近一千多年的时期内,姓已逐步变得可有可无,氏乃是一个人的主要称谓符号。现今的姓氏,多数确立于春秋至秦汉时期,有的则更晚一些。在这一时期,姓和氏之间的远古概念和差别已经逐步消失,人们干脆把姓氏合一,“姓”开始成为姓氏的总称,亦即现代姓的真正含义。目前世界华人使用的姓氏有3500多个,其中大部分可查出起源。这些姓氏确立的途径大体有以下几种。  
! X, t2 q1 ^. F2 O: U1 q" v
5 ^# k2 e7 Z# T. w/ _; W/ _0 l  一是由远古传承而来。如“龙”姓,乃太昊伏羲氏所命青龙氏、黄龙氏、赤龙氏的后裔。而大量的姓氏则是太昊伏羲氏时期以居住地的景物,以驯养的动物,以周围的植物等所确定的氏。到了春秋或秦汉时,还有的氏族后裔为尊其族中声名显赫的先贤,往往以之为始祖,并取其姓氏为姓。如李姓,共尊老子李耳为始祖,认定起源于河南鹿邑。事实上,老子的父亲也是周王室的官吏,在老子之前,李姓也传承了千年之久。  
7 L0 g% C% D0 s8 _
, u: b3 }2 q4 I5 \8 E  二是自周王朝起实行分封制,出现了大量的诸侯国和封邑之地,于是很多人就以国为姓,以封邑为姓,以官职为姓,而丢舍了原来的姓氏。如陈姓,共尊陈胡公为始祖,源于河南省淮阳县。史载西周时,周武王之婿妫满官拜胡公,受封于宛丘,继而建立陈国,世称陈胡公,后裔以国为姓。现今全世界的陈姓华人,均到淮阳县寻根祭祖。  4 z; @/ m  V0 e) j7 Q' u( k+ @- U1 i

% b1 P) r4 v7 Q" [  三是赐姓。如张姓共尊黄帝之孙张挥为始祖。远古时,张挥发明了弓箭,授官为弓正,被赐为张姓。其后裔多活动于河南省鹿邑县、濮阳县一带,故鹿邑、濮阳就是张姓的起源地。  9 y5 l3 p7 E7 y3 L
. Q3 H2 L6 `. X9 a/ F; C! Z+ ^& P, e
  四是或源于某种职业、技艺,或源于某一事件,或源于先人的爵位、谥号、排行次第等,也有的是由于某种原因改姓、变姓的。  4 K5 x: I. L, \

% Q' L, o! L% x5 E/ h, e" m* G5 q6 P8 }  总之,中华姓氏的形成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非常复杂。有的一姓多源,有的多姓同源。现代华人的姓氏有数千个,姓氏起源地达千处之多。但追根求源,万姓皆起源于太昊伏羲氏“制嫁娶,正姓氏”的伟大创举。在太昊伏羲氏之前,世间没有姓,也没有氏,正是太昊伏羲氏“正姓氏”之后,世间才有了姓和氏的概念。尔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才逐步演化为现代的姓氏。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7:00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3-4-1 17:04 编辑 . g! \5 p! J- q
3 X2 J  k1 y# b' [+ E
"封"姓氏由来
) b3 _, R: s2 p9 c6 o' m! B1 }2 W* r  t( W3 |6 j6 W1 g
一、寻根溯祖: b8 G+ x( N. U- r; e  }/ ^* W, J
  1、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裔。炎帝裔孙名钜,曾为黄帝之师。夏朝时,封钜的后代于封父(今河南封丘封父亭),为诸侯国,后人曾经称他为封父,实际上是以地名为人名。周代,封父之国灭亡,其国人分两姓,一为封姓,一为封父姓。% i5 W" B2 [* |* a
  2、北魏时,有复姓是贲氏改姓封,其后世子孙亦称封氏。
+ i! M% T! A3 Q: }  P# {* ` 封姓的起源非常的悠久,它主要是以丰沮玉门这个地名有关系,我们把丰都叫做鬼城,来源就取自于丰沮玉门,黄帝的时候,黄帝把一个臣子,也就是炎帝的后代,封在丰沮玉门,因为封巨和沮居在古时候是通用的,也同音,因此他就以封巨为名,所以历史上《世本》有记载,封姓是炎帝之子,黄帝之师,是胙土为姓,胙土为姓也就是说,他当时封在丰沮,所以他起名叫封钜。
3 f1 t3 C7 p. i$ Q) l& R
& E) D' f6 c1 U( J5 r3 K  从黄帝时期开始,封氏就以农耕为主,封氏创造了许多先进的耕作方法,同时封氏在生活中掌握了野猪的驯化方法,为后人走向农业文明创造了条件,封氏在黄帝时期协助黄帝主理朝政,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后人把封氏称为炎帝之子,黄帝之师。
  e1 V7 ~& u, \' o3 ~
: v2 @9 k5 D9 y4 L  自黄帝时期,封姓执掌乐正以后,一直传到尧舜时期,因为封姓参与反对十日帝尧称帝,因此被帝尧派摄政羿把他们射杀了。摄政舜,我们称他为禹舜,禹舜当时是帝舜的摄政,他为了想执掌朝政得到,夔龙氏的支持,于是他做主把乐正还封给夔龙氏,夔龙氏当了乐正以后,主管桑林祭祀,因为他是八伯之一,所以我们又称他为封伯,他的封土就是现在的河南封丘。
; x- E. i, n+ |6 H( @
% J" Y, I0 @3 \* G  从夏朝开始,封钜的后代定居在封父,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封丘,当时封氏是夏朝的诸侯国,封父是地名,所以当时封氏是以地名作为人名的,封父国历经了夏商两个朝代,由于当时朝政的更迭,封氏从商朝以后,开始由盛转衰。
# Y+ |& w' s9 U" N8 }2 b
! D# ?( k/ I5 c9 T  中康继位以后,后羿想给夏朝支持者一点颜色看,因此羿把封伯给杀了,杀了他还把封伯的母亲,玄妻抢走了,强迫她为妻。后羿的夫人嫦娥就不干了,就吞了仙药飞到月亮上去了。但是玄妻要为自己的儿子封伯报仇,于是联合了她的宗亲叫逢蒙,又联合了宰相叫寒浞,趁后羿不备,将他杀了。
+ a; S# T! u1 I4 P! A, Q
) G: |; P+ _5 E( ]6 Q& V' X/ d  v+ w  千百年来,封姓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尽管封姓在百家姓中不是一个大姓,但仍然是名人辈出,汉代有侍中封岌,北宋有宰相封予会,唐朝有宰相封德彝,封敖在《题西隐寺》中写道,“胜事俏能销岁月,已拼名利不相关,”就是对封氏人家的真实写照。
' q1 p, J' \7 Z* ]
0 s! a' b- @/ s' e4 e  封后国在周初灭亡之后,封姓四散迁徙,有一部分迁到齐国,后来被称为渤海封,渤海郡望,就是封姓,还一部分封姓南迁,主要在安徽、海南一带,这是在两晋时期迁过去的,还有一部分迁到浙江,最多的地区大概是广东,所以这些地方出现了很多以封为名的地名,像封林、封渊、封宇、封丘、封川,都是因为封姓聚居,后代搞郡县制的时候,就以封人聚居的地方,封姓作为县的命名。
2 q' g' g+ }. E" C, B9 {1 k
+ \( V# T' j: g4 U. V  历经春秋变迁,封氏人家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起到过重要作用,从唐朝开始,封姓在长江两岸的广大地区勤于耕作,为促进当时社会的农业文明起到了积极作用。
* {; W+ Q3 B- {1 C7 M
  e( P5 ?0 ?& S  古老的封姓,神奇的故事,告诉今天的人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 K; x: V! K9 K, N# D
9 o5 `% x$ J3 n! f7 J2 v% D/ s/ \! `/ h/ i- R

% g8 M4 W4 M1 F/ |7 a/ i6 ~3 ]* W0 ?& V0 N% z2 Y
南阳封姓简介5 i" V) ?% K4 I% R9 p5 h1 b! s
河南省南阳地区的封姓主要分布在内乡、西峡两县,六百多年来因战乱、灾荒、生计迁徙于外地者甚多,因无详尽资料,无法准确统计。在上个世界九十年代重修族谱时了解到,南阳市、南召县都有从内乡迁去的本家,湖北、河北、陕西、台湾等地亦有从内乡迁出者。; }1 D) c* ?# y  ]' y1 f5 e
始祖封肇,原籍山东曲阜,明洪武初年到内乡县任教谕之职,卸任后定居于内乡,传世八代,繁衍三百余户。明末匪猖。张献忠、李自成等流寇从陕西经商洛由武关入豫,烧杀抢劫,内乡首当其冲,受害惨重,不少姓氏,无一幸存。封氏族众,百不留一。直到康熙年间,十世祖封遇昌统计,仅有一十三户。宗祠被毁,祖产被侵,从始祖到明末的八代世系失传,无据可考,痛哉!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7:12
中华姓氏之根 九大始祖及其子孙或生于或活动于中原,因此可以说中原是中 华民族的发源地,也因此中原又是中华姓氏(主要指汉民族的姓氏) 的根源所在。 要确切的统计出中国姓氏到底有多少不是容易做到的,并查明 其中究竟有多少姓氏源于河南也同样非常困难,因此笔者只能以常 见的、涵盖人口较多的姓氏为基础来讨论姓氏寻根问题。谢均祥在 他最新发表的《河洛文化与中华姓氏起源》一文中指i_f{:起源于河 南的古今姓氏达1834个,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列的120个大姓中, 全部起源于河南的姓氏52个,部分源头在河南者45个,两项合计 共97个。脚张新斌在‘寻根文化与寻根战略》文章中,涉及姓氏341 个,其中i00个大姓中起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者77个(最新 的百家姓排名为78个)、与河南有密切关系的姓氏20个。换句话说, 100个大姓中有97个与河南有较多的联系。总的来讲,起源于河南 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率在80%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 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
8 i1 d8 R) A& {
# v) v( u7 H$ X$ H# L  h$ e史籍中尧和舜的事迹多在山西、山东、河北一带,但他们也都 是黄帝的后裔,在河南境内也有活动,尧的儿子丹朱被封于丹水, 即今河南内乡、渐川境内的丹江。 禹是最早建立国家的人,旧址即今河南的禹州。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7:45
冯姓来源有三---供参考
/ G8 n0 U, K, u9 d7 h
7 T0 J8 m- _4 b一、来源有三4 f7 n) _, r7 @& }+ M

4 J; p( Q, s& M6 w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3 j2 q8 w$ [& k4 M# g6 Y" K: {, |; R1 D* k, R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J! z6 W) l2 X! y9 v& R9 z4 c2 z0 Y, W. o' I5 L5 T/ f9 |
    3、还有出自其他方面的冯姓,如:出颖川者,为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为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为燕王冯宏之后;出宏农者,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为唐监察御史冯师之后。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7:51
堂號:弘農: w2 _0 q' k: E- `, c
  源流:漢弘農郡(河南洛陽,嵩縣,內鄉等縣以西到陜西商縣以東)
* U; {! ], F- S  P9 I, E; ?1 S- o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7:57
::靳姓::
7 u" b) n% C* {8 E# p! p& c% L9 J5 k' g4 Y9 _
靳姓姓氏渊源靳[靳,读音作jìn(ㄐㄧㄣˋ)]4 ~# I- l- l, n6 j3 z  _

0 [- S' u: X/ k, j8 y$ C姓氏渊源:
  U8 f+ V* k6 j0 M
5 @/ X8 U2 C0 t& m# K9 X第一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尚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 n  {0 E& }# H- x) ^9 e  d6 u% l9 s* h- i3 r' |" H
战国时候,楚国有个大夫名叫尚,为人很随和,他曾经几次救楚怀王熊槐于生死之间,立下过汗马功劳,因此很得楚怀王和王后郑袖的宠爱,并将尚分封到靳邑(今湖南宋乡),采食于靳水(今靳江),世人称其为靳尚。
+ a. s; \, ]- F* y# C" j& d- R' y8 i/ }4 E0 Q+ u4 @4 Y
当时,屈原是楚国大夫,又是楚怀王的亲戚,很有贤能,但与靳尚在政见上不合,尤其表现为对楚国的外交策略见解上,二人往往相左。! t, f$ O: x# o0 a& }

& m4 t' C: I0 x; N" c在靳尚逝世后,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作为姓氏,称靳氏,世代相传至今。
3 W1 ?! X, ^, I8 g' ?$ B* p: V8 {8 t& l8 a  Q# U8 h# W/ R  e( z  d
第二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 U+ B2 z( w6 z- e$ }0 x1 H0 u& w# z6 ^
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匈奴民族中有改汉字单姓靳氏者。* f7 u5 \" m. z; k
( F4 w: w2 H, _, M4 _
匈奴民族的靳氏代表人物靳淮,原为前赵国汉隐帝刘粲的部将,为其太子刘元公的后裔,取汉姓为靳氏,后曾自立为王,并称匈奴后汉光文皇帝刘渊(刘元海)为"屠各小丑"。
5 Q5 c; f) k1 q7 X* b. t3 |# g! q8 c: R4 v
靳淮的后裔子孙中,后融入汉族,世代称靳氏至今。% |& W7 _. B% F! Q! y- Y4 n, V6 h
: s  {2 \% b1 r( L2 V
第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F; ^8 Y$ A/ h/ I; C3 o

; |; \5 n5 @4 l4 q, p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的社会组织》记载,
* J  Y/ ]/ B' C0 K1 V3 ~/ o5 e3 S( B& r" Y2 c
⑴.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流域。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靳氏、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李氏等。1 @2 z' ^% s1 `$ T

' q9 P" z8 J4 g( [⑵.满族尼满氏,出自老满洲部族,满语为Nimangi Hala,汉义"山羊",世居黑龙江北岸沿岸地区。尼满氏部族人数非常少,且无分支,在清朝末期以后多冠汉姓为靳氏。
8 Z9 [* g  g. b1 F9 v/ X4 z0 C  j( J* R" d. J8 ~( y
得姓始祖:靳尚、靳淮。( V8 @$ o: n0 l! E) g- ~

7 j5 Y  y) u' F# e7 H- f" W迁徙分布:靳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五十位,人口约一百零八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8%左右。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1 18:01
邓姓源出邓国,那么,邓国的故地何在?南宋罗泌的《路史》记载了两个邓国,一为夏人所建,一为商人所建。夏之邓国,《路史》云:“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商灭夏后,夏人所建之邓国不知所终,至武丁时,又将其叔父曼封于此重建邓国,此邓国直至周僖王四年为楚所灭。因此,商周之邓国是在夏之邓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其中心区域在今河南省邓州市一带。对此,古今文献多有记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邓,曼姓之国,今属南阳。”段玉裁注曰:“今河南南阳府邓州是其地”,清代江永《春秋地理考实》亦有类似记载:“邓国,今河南南阳府西南百二十里邓州是也。”郭沫若《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邓公墓”条亦云:“邓国故地在河南邓县”(邓州在1913年至1988年为邓县)。此外,陈明远、汪宗虎《中国姓氏辞典》,张海彤、金连昌《百家姓探源》,吴兴、郭长庚《邓姓史话》,黄节厚《百家姓探秘》,李乔《百家姓书库•邓》等书均明确指出,古邓国的故地在今河南省邓州市。
作者: yaodaming    时间: 2013-4-1 20:22
学习了~~~~~~~~~~~~~~~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4 08:49
回复 29# yaodaming : Z! e: z; S8 M6 I7 ^1 d

  S7 O5 r8 {1 O$ O/ |, C
* m+ j4 r' o+ M# i# ?8 J- ?" K   谢谢关注!
作者: 姚小平    时间: 2013-4-5 12:49
回复 30# 南阳姚文书 / c3 Q( g$ `0 B: O% H
, h4 l& U. X* E$ I( F' H/ P
$ q6 t3 d( t+ J2 o  g
    好象还没有点到那个地方姚姓最多呢.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6 09:08
回复 31# 姚小平
: M. @# _- Z* r( h
" ]+ \& V7 E2 u2 u( I% o# i$ I/ ^# A; N3 k2 ^* Y
   当代中国100个常见大姓中,有19个大姓的分布重心在华东地区。华东南部含徐、朱、蒋、蔡、丁、戴、夏、汪、姚、陆、毛、江和钱13姓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6 09:11
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安徽。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4-6 09:15
华东南部应该是浙江、安徽、上海。
作者: 姚元周    时间: 2013-4-25 17:10
今天下午细细拜读了文书宗亲关于姓氏来源的文章,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知识课,受益非浅。谢谢了!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