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姚青天” [打印本页]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6-6 08:02
标题: “姚青天”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3-6-10 14:14 编辑
% Y; s2 t2 \. T" |, T( |( R6 M' t1 K1 V& F8 W6 t
          姚钿,字生金,号谷神,生于明朝隆庆五年(公元1573年),卒于明朝崇祯十六年(1643年),广东长宁人(现新丰县),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公元1619年),官至大理寺卿(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吏部天官(即吏部尚书,从一品)。姚钿一生著述甚丰,有《先月楼稿》20多卷、《嘉禾谳语》6卷。
4 C1 r0 w/ K6 o7 E$ s* R; O4 M4 r    持之以恒  必成大器, m0 l7 L, n  h# j7 [- r- S8 H* r
    姚钿从小就失去了父母,由伯父伯母抚养。伯父伯母十分疼爱小姚钿,无奈家贫,无力让他上学,只好找来一些旧书,叫他呆在家中自学。
0 H' ?+ V8 |, p; G2 U* s    一天,伯父叫伯母拎来一竹筒红豆、一竹筒绿豆,并将它们全部倒进笸箕里,晃了好一阵,然后对小姚钿说:“如今红豆、绿豆已经混在一起,你要把它们重新分开,红豆归红豆、绿豆归绿豆,仍旧放回竹筒去。你可愿意?”
# C0 x6 P. @0 I- _2 G$ d    小姚钿认真地说:“愿意。”
4 N$ b5 O0 E  U" }5 ~( U4 O4 ?$ W    小姚钿花了半天时间,才把红豆、绿豆重新分开拣回竹筒。 ; T  {; U' v% O2 c6 i* S/ o
    不料,第二天,伯父伯母又把红豆、绿豆混在一起,叫小姚钿重新分拣,小姚钿顺从地细心拣豆。小伙伴们喊他出门外玩耍,他连头也不抬一下。 / E" m" z: W' M8 f0 m
    这门分拣红豆、绿豆的“功课”,伯父伯母竟然让小姚钿做了5遍。小姚钿毫无怨言,每遍都用心分拣。伯父伯母见状,对视而笑,夸奖小姚钿:“只要你持之以恒,就必成大器。”0 ^) \% ]! c4 h. M
    步入仕途  政声大起6 U2 w) b) \# h
    姚钿的人生之路充满坎坷。他学有所成后,一直在乡下教书。教鞭所至,门生称颂。姚钿淡泊功名,不谙科举。他47岁那年,村中有个33岁的老蒙生考中举人返乡。他向老蒙生问明试题后,笑道:“这种试题,我也能考中。”
8 x3 X1 }! L: b! e7 R) K8 ~    翌年,姚钿赶考,果然高中成年科第66名。再过了一年,49岁的姚钿参加殿试,成为第三甲223名进士。
! X1 F" r; a8 f; {0 x1 N    从此,姚钿步入了仕途,被派到浙江嘉庆府,担任推官一职。 7 G  E8 a) \2 T
    多年以来,嘉庆府素以吏刁民悍、绅士为富不仁、难以治理著称。姚钿上任后,宽猛兼济,将积存数十年的狱案一一清理,蒙冤之人一一得以洗雪。人们莫不惊叹其神明,
人称“姚青天”。短短一年间,姚钿便政声大起。
2 z3 Q3 E4 G) n' D' j: L2 `    慧眼识人  心怀宝鉴
7 g' L* {& x0 T" C) {; x* X    姚钿注意为朝廷网罗人才。他打听到有位叫曹勋的名士很有才华,就向主考官推荐。主考官钱君却将曹勋放在第七榜。曹勋在姚钿的鼓励下,不屈不挠,经两科挫折后,终于名列榜首。 ; }( H4 w1 G2 H# J) h6 h5 q" m
    姚钿在浙江嘉庆府当了5年官之后,被调回北京,担任吏部文选清吏司主事。 & d4 d7 n+ m) c1 C
    1627年,时任稽勋司郎中的姚钿向明思宗告老还乡。1637年,姚钿又被召回北京,恢复了稽勋司郎中一职。 , q- ^4 F+ X+ M# s! o) v8 h# Q+ j
    第二年,崇祯皇帝又任命姚钿为吏部天官、光禄寺正卿。按照正规官职,吏部的最高长官为吏部尚书。
2 k. P" |5 @! C7 k    据说,姚钿曾当过崇祯皇帝的老师。崇祯皇帝大婚之日,请姚钿为自己铺床。姚钿一边替崇祯皇帝铺床,一边笑着说:“这事是尚书做的呀!可我并不是尚书。” ' Y: a5 n. U% n0 o2 o
    崇祯皇帝说:“我叫你做,你做就是了!”从此,朝廷上下便称呼姚钿为“姚尚书”。 0 x# K* A5 f9 d3 R! A$ v. v
    崇祯皇帝十分信任姚钿。1639年,他派姚钿主持考试。姚钿选拔的71人中,有8人连连告捷。1641年,姚钿任顺天府府丞、大理寺卿。当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自成的义军气势日盛,清军在关外更是虎视眈眈,大明江山日益衰微。姚钿自知难挽狂澜,便又告老还乡。还乡的第二年,姚钿逝世,终年73岁。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6-10 14:11
回复 1# 南阳姚文书 % s0 ^. N$ z9 K+ }

+ I5 r# y- E: d( F# ]          姚莹,自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首次履职平和知县起,命运就注定了他与漳州、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是漳州人,却胜似漳州人,比漳州人还了解漳州,对漳州贡献很大;他带着一身光环和希望,满载着嘱托和期盼,踌躇满志,风尘仆仆从漳州来到了台湾。……不经彻骨,哪得扑鼻香。他励精图治,百业皆举,台湾为此发生了大变样,“姚青天”美名由此不胫而走。他不仅博得台湾百姓的掌声,更是赢得了他们的心。从此,他走进了台湾百姓的生活,留在了台湾百姓的心里……。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6-10 14:17
回复 2# 南阳姚文书 . s. E  W. t$ W8 u( r% Y1 d
4 z* X3 V$ M1 ]! [) @6 C

& r( A* T& W, T  e% @        纵观姚莹一生,生平负气慷慨出天性,不为龌龊小谨。有操守,有能力,既有文名,又懂韬略,堪称“能吏”。无论是在闽台,或是在苏、皖、鄂、桂、湘等),处处可见其披肝沥胆,鞠躬尽瘁、恪尽职守的丰采。正如林则徐所赞道:姚莹“学问优长,所至于山川形势,民情利弊,无不悉心讲求,故能洞悉物情,遇事确有把握。”精练有为。其中,在漳台为官为幕长达20年之久,更是他大刀阔斧,雷厉风行,诛奸抑暴,兴利除弊,整风振俗,施展拳脚的风光无限时期。此外,他还留下了大量关于记载闽台地区制度建立、边地开发、治安防务及风俗教化等奏章、函稿、书信、诗文,所有这些对于当今研究台湾的历史和现状及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6-10 14:24
回复 3# 南阳姚文书 / B, s+ o2 g4 R$ t6 [% A; f
# \& _7 i9 ?5 \% K2 h3 V, M! u* Z
      姚学瑛,字光珍,号梅园,排行第五。祖籍山东省巨野县人,生于清代官宦世家,祖父姚迢远和父姚裕昆于顺治、雍正、乾隆年间都曾为一方封疆大臣。姚学瑛以贡生起身,一生做过直隶南宫顺义县知县,泽州、思州、遵义大定府知府,贵西兵备道,湖南垫法长宝道、陕西按察使司按察使署、布政使、陕西护理巡抚。 7 T/ @; b8 _/ A9 M: Y% |* S/ E
  他的一生光明磊落,刚正不阿。他有得宠之日,也有外放之时,青云之上与诬陷交替并行,碰硬之苦与受人爱戴之乐先后俱得,然而他总是把“除奸邪,护黎民”当成自己的天职去谋国家之利,荣达而不骄,贬谪而不自弃,始终执法如山,不徇私情。世传姚学瑛曾参加过西藏平叛和新疆平叛,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过大贡献。由于他为官清正,不畏权贵,受到后人敬仰,有“姚青天”之美称。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6-10 14:28
回复 1# 南阳姚文书
! _/ u7 m# @! F, }3 G6 t- z4 m/ O
         姚启圣,也许不少人是通过看连续剧《康熙大帝》才熟悉他的吧,但是我挺讨厌剧中把他写成一个整天疯疯颠颠,胡言乱语的疯老头,这样的描写和历史相去甚远啊!这位颇具豪侠之气的浙江士子一生都是传奇,连他的夫人,他的公子都异于常人,夫人举石臼如无物,公子“挽强弓百步外可洞四札”真可谓 “天生奇人,萃于一家”,大凡当个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不过是赚多赚少,可是这位姚大人可是倒贴钱当官。在平定“三藩之乱”时,曾经变卖家产募兵,就这样了,还有人参他“侵占民利,扣克军饷”,幸好他是在明君康熙帝下做官,没有被诬陷所害,一路坐到福建总督(康熙二十六年福建总督改为闽浙总督),完成了他这一生中最伟大的事业—与施琅配合,收复台湾。然而在台湾回归的那一年八月,他却在福州发病去世,灵柩从福建运回浙江葬,福州百姓跪哭路旁,恳求的他家人将的灵柩安葬于福州,在他家人的一再坚持下,福州百姓才洒泪送走“姚青天”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6-10 15:26
回复 1# 南阳姚文书
! U+ Z% G  f5 @+ q
+ @( o% E$ o5 [, R2 C8 t
/ y0 T$ H  O# {2 f  e: m3 |% e        姚光普,1932年3月2日生于河南省濮阳县两门镇姚家村。30年代中叶,父亲参与农民暴动被害。1945年,13岁的姚光普参加解放军,历任司号员、卫生员、通信兵,曾参加过陇海战、睢杞战、淮海战、渡江战、黔东北剿匪等战役。194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12月入朝作战,屡立战功,1958年4月回国。1979年转业来县工作。1981年7月任县委纪委书记。
5 i5 R6 ?$ V8 p% t姚光普 工作中克勤克俭,刚正不阿,秉公办案,廉洁奉公,被誉为“姚青天”。其事迹以《补天的彩云》为题载人报告文学集《黄河水从这里流过》一书。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10 15:31
回复 1# 南阳姚文书
+ [+ }) u8 v8 p# \9 L
! p% F; Z) A' @1 _: e       是原创还是录转?来源或出处?
) h6 ?5 p! x) Z9 G3 n& m5 m, k+ |5 U/ J; B! d
       我知道的姚钿:
7 F2 i9 k* x) y3 J7 h       姚钿,字生金,号谷神,明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进士。任浙江嘉兴府推官,精心调查审理案件,有“姚青天”之称。以顺天府府丞致仕。! o6 l  h7 _6 J* d' c3 P

0 i  L  N2 X% x, v) J9 @1 t5 k% y! s. @) `, V; F
    姚钿,广东长宁人(现新丰县)——明东莞人,宗辅公后、(东莞)上洞房。     & R; X7 l$ m8 V" k8 ~4 q+ C
   浙江嘉庆府——浙江嘉兴府% {! m, f* u( Z( E, D6 _6 u+ ?
    ……; [0 V& p/ i# H4 Y1 H& }9 |. @. W' T
( E6 j/ y2 V/ `3 a

8 `* K& v  N3 k& c+ _  y) i* f% `8 v$ t: E* h3 H9 l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6-10 15:41
回复 7# pszyyao ! `) K5 M3 w' z7 s1 z9 a0 {7 ^6 b; ^
1 \1 T5 I- i7 L8 v( Q$ u3 A
) K( o5 r* [) K- ~5 z4 E
   转录而已,详见《韶关日报》2011年1月8日B2版。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6-10 15:48
回复 8# 南阳姚文书 4 x; R& o! w' B. O) D

5 @! R+ n, ^( H9 M5 ?
% C( H+ l3 p/ i; G   《乾隆下江南》作品中描写的“姚青天”有关内容:6 t4 q/ G. R1 E
    “再说天子与周日清防人追赶,不行大路,向小路而去,连行三十里,天色已夜,只得就近村庄借宿,适遇庄主姚磷,乃是山西巡抚姚国清之子,乃父为官清廉,百姓叫他姚青天,天子也素知道。今这公子,也极肯输财仗义,交结四方英雄,所以一见,情投意合,与日清结拜为兄弟,认天子为义叔,盛情款留,在庄耽搁数日即行。姚公子说道:“本处中元七月十五日,有水陆盂兰胜会,大放花灯,以度无主孤魂,热闹非常。”力挽二人在此玩赏,仍旧在书房安歇。天子见他实心相待,也就安心住下。到了那日,城厢内外均建酸,兼放烟火,沿海岸边,各设醮坛,僧道两教,各修人事,各行店铺,此三日内连宵斗胜,陈设百戏及古玩人物景致,以夸富丽而祝升平。四方之人,扶老携幼都来看热闹,兼到寺院庵堂,报施金钱,以结万人胜会。有诗为证;/ X& s+ y/ {+ N8 o
  长江灯市闹喧天,月朗中秋赛上元,; B* j0 ]% m  i" h1 a- D9 d6 D
  千朵莲花飞水面,九层珠塔插云端。
* n  Z" Z9 B* F' o  金签玉象来三宝,琼阁瑶台列八仙,
  d, c) `9 K: r  普渡慈航逢此节,官民同乐万人欢。”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10 15:54
回复  pszyyao
% K4 b" j! a, g& L$ p
* }3 B; e* g! p; z, `3 T* H- b" n
   转录而已,详见《韶关日报》2011年1月8日B2版。
5 h& }& a/ o1 T3 x# d9 r南阳姚文书 发表于 2013-6-10 15:41
' X7 k( ]1 h" Y" h, N/ J
' `+ Z5 T! k2 z( v  e
& A4 E; x, D' R* _5 M) I. e6 h
    广西姚耀宁姚氏人物书,有类似《韶关日报》2011年1月8日B2版的介绍;不过,还是说“姚钿,东莞人,明官员”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6-10 16:01
回复 9# 南阳姚文书
/ p% I7 ]7 `3 d& o. k
, `& W  P4 w: C) U( K4 I! ~
4 N4 Q* p: l( }7 |8 A     《丢官》作品中的姚青天描述:4 p! j$ _0 q3 a. ^! O1 N9 ]& O
   《丢官》的主角是一位县委书记,他是个性格豪爽办事果断的人,外号“姚青天”,走马上任后,很快为当地干部群众办了几件实事,他管辖的一个乡,由于乡政府肆意增加提留款,在催逼群众上交费款时出现村民伤害乡干部事件。“姚青天”为了全县尽早完成费收任务,指令公检法严惩凶手,以故意杀人罪判决。后来这位书记因在官场不测风云倒台。在他革职之后回乡闲居的日子,那个凶手的村子全体村民出动,敲锣打鼓来到他的村子,有意对他羞辱。他这时才明白内情,下定决心要为受害者平反昭雪。小说主要描写这个丢了官的干部,如何乞求昔日的下级,一面自己深刻反省,一面体会人情冷暖,为下层老百姓讨还公道。
# t0 J! M% }( K% \& \% ~% T3 A- I. J      著名作家周明评论说:“这位丢了官却没有丢掉良心的干部,决心还老百姓头上一片晴天。这不仅是书中人物的心声,也是作者有力的呐喊。这种强烈的民本意识,恰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6-10 16:06
回复 10# pszyyao 4 ?. I& u) h9 U1 r. o4 E
  E  j& G" C0 ^3 f# @

1 ]( R+ J- R0 v: s    这个应该不错。据《惠州府志》和《长宁县志》记载,姚钿(1570-1643),字生金,号谷神,长宁小溪(今新丰县回龙镇)人(后迁到东莞企石)。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