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打印本页]

作者: 河南姚亚峰    时间: 2013-6-10 07:01
标题: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I9 o$ m# J5 G9 ?: K+ M% m

3 c0 R9 Z- {; O+ [! X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W: E. j+ r9 v2 D% L& I" l$ c
, `' _: [; H/ V% s9 u* n

- o2 r0 M/ I3 i" F0 I) x7 }! W5 O4 g$ D; l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1 y$ ~5 {" I! h  d+ m7 r

; z- u7 E) I1 e2 \6 }' F" b* i, k" w. H, l- P
3 k# e9 p: [/ C3 @$ k- X; L
+ ~+ ?8 |2 S0 I: v1 v8 P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嘉兴粽子不仅好吃而且有卟肾的效果,虽然效果比不艾厞禘岢这类的喷剂,但是依然让大家非常热衷。上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X; W. g1 F8 Q& _6 ~( U5 m, u
0 U& l9 ~; z3 _% Y
6 o; I. p# M- e1 v" b3 t
9 }5 W! z. K. O/ M, [4 z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U0 U7 ?# ?3 M: m  a

/ O+ \3 u* P: d- R2 a# E" [9 B( i6 G# B# Z- D$ g

+ a) E/ `/ L0 q! Q. [- J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0 Z/ S: _+ `3 Q1 s% [

  [0 U4 W( C9 j% g
" N& ]& Y( x( j  A6 d, c: t/ t& ?& v0 E" W" I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基本上就是这样的,希望能够帮到你!
5 W' {: ?3 O+ i+ o, p9 y& \& H7 Y( R2 ~  K, ~

5 O/ W# o# ^* \" n2 i3 B2 v* H# L% p6 T5 |$ H

作者: 姚华冰7963    时间: 2013-6-11 01:25
:lol端午节快乐:victory: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