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宗亲网
标题: 姚姓抗日老兵汇集 [打印本页]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20 07:20
标题: 姚姓抗日老兵汇集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3-6-20 18:44 编辑
姚网迄今报道了3位姚姓抗日老兵:
广州杨箕村姚??(待补),黄埔生。出于杨箕村姚氏凤仪堂族。
四川姚飞,黄埔生。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18209&page=2
湖南新晃姚伯英。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18210&highlight=
中国官方亏待抗日老兵!
好在有建川博物馆和志愿者之类,多少洗刷了中华民族的耻辱。
姚老(指抗日老兵姚飞)在留言薄上写下“历史总是清晰!”签下黄埔军校18期姚飞的名字,在这里姚老对历史不用“清楚”二字,而用了“清晰”,这个昔日旧中国四川大学化学系的高材生,自有他的道理。这句“历史总是清晰!”,打着惊叹号,真的耐人寻味。个中体味,自己去品。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6-20 07:40
抗日英雄里,更有姚姓将军。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20 09:10
抗日英雄里,更有姚姓将军。
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3-6-20 07:40 
抗日老兵的命运往往是悲惨的,甚至尚有悲惨的不为人知的抗日老兵,令人唏乎。将军嘛,……。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20 09:57
回复 1# pszyyao
刚刚发了此帖,蓬安姚波又报道了另一位抗日老兵姚念宪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18220&highlight=。我必须编辑和补充此帖。
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为中华民族而战的抗日老兵。抗日老兵说:不怕死亡,怕忘记。
姚念宪,字翰庭,山东巨野县八里河人。黄埔18期生,当年四川成都报名时23岁。〈据说老兵姚念宪报名材料已核实)。
巨野姚有念字辈。
姚念宪致黄埔同学的一封信:
山河破碎风飘雪,民族危亡使凛然。
爱国青年热血涌,施展身躯挽狂澜。
只为抗战考黄埔,不为升官不为钱。
习教场上歌声壮,龙泉山岗荡硝烟。
不怕风吹和雨打,强忍冰雪刺骨寒。
铁血男儿英雄汉,苦钻军事勇登攀。
血染战刀杀日寇,驰骋沙场捷报传。
多少同学壮烈去,多少同学身致残。
碧血浇开幸福花,侠骨换来艳阳天。
东方巨龙腾空起,太平洋上金光闪。
五洲正当风云变,同学离散于两岸。
两岸儿女同根生,炎黄子孙五千年。
相期繁荣与昌盛,携手共赴幸福天。
历史积怨终会消,深信今后定重圆。
待到山河重圆日,纵埋黄土笑九泉。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20 10:07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3-6-20 10:09 编辑
蓬安姚波转帖 抗战老兵姚顺观, “大箬帽军”重机枪手的抗日故事 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18221&highlight=
姚顺观是浙江仙居人,18岁到安吉去种田。日本人入侵了,国民党军队到处征兵。有一天,在田里干活的姚顺观被拉去当“壮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姚顺观成为一名重机枪手。
在温州的时候,姚顺观所在国民党暂编32师守过海滩,抵御日军的入侵。“日本鬼子从水路上进攻,我们不能让他们上岸,两门大炮与日本鬼子对打,炮弹的弹头有48斤重,我们一炮,他们一炮,对打,一共发了100多炮,炮弹掉落到海里,海面上水花四溅……”姚顺观回忆道。
姚顺观在温州呆了一年,差不多20岁的时候,随部队来到了嘉兴凤桥新篁、海盐沈荡镇一带,以游击战的形式抵抗日军的扫荡。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20 10:15
蓬安姚波转帖 抗战老兵姚光辉 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18222&highlight=
姚光辉 出生于1919年4月12 日(阴历),籍贯河南省方城县,现居湖北省荆门市漳河管理局 .
在江西参战 保护庐山 在一个渡口把守半个月 没有打仗 有转到湖南衡阳 广东韶关 住半个月 有转到江西太湖 最后有转回湖南衡阳 由于长途跋涉 没有打仗 就逃跑了 跑到炮十团 在里面待了一年 经同学介绍 到了炮二团 团长贾长仁 营长陈子豪 随部队去贵阳领炮 结果贵阳也没有 有转到昆明 在路途中 不少士兵都逃跑了 于是领导分配汽车把我们运到昆明飞机场 把我们关押起来 1942年 进行检查身体 打了针 用飞机把我们运到印度的兰姆伽训练营 然后去缅甸的曼德勒支援英军 第38师(师长孙立人) 第22师(师长廖耀湘)出兵解救成功 胜利后不让回国 经原始森林又回到印度的兰姆伽训练营 3万多人 最后只剩下9000多人 大多数是被饿死 蚊子蚂蝗 咬死 。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6-20 11:23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3-6-20 11:24 编辑
姚家的抗日老兵好像还不少的,波波一口气连发5位了。加上之前的已有8位。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6-20 11:32
姚家的抗日老兵好像还不少的,波波一口气连发5位了。加上之前的已有8位。
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3-6-20 11:23 
我加入他们qq群<关爱抗战老兵六群 101275914>;内容还多,陆续上传;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6-20 11:41
回复 8# 蓬安姚波
好!:victory:
只是大热天辛苦您了,谢谢波波!:handshake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20 12:06
回复 9# 卧龙姚建中
存世抗战老兵不多了,日益凋谢。
我眼力所及,就将这样的帖“汇集”到这里来。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20 12:07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3-6-20 12:19 编辑
回复 6# pszyyao
蓬安姚波转帖抗战老兵姚志平,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18225&;highlight=
姚志平,1925年生,(陕西)高陵县通远镇李观苏村人。
1941年进入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预备第一师第一团二营五连,军长董钊,师长谢福山,团长吴怀庆,营长任凤岐,连长朱建东,驻军地点:黄河岸边陕西大庆关,曾带队过黄河到中条山打游击两周,全队12人,任中士班长。过河后曾抓获敌军3人,两名皇协军,一名日军,后将日军捆绑后推入黄河,两名皇协军收缴武器放还。
“我认为这些足以说明问题,希望政府大员们不要坐在办公室“等”着为人民服务,能不能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为本地区幸存下来的“民族英雄”办点实事!”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20 12:14
蓬安姚波转帖 抗日老兵姚书太,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18226&highlight=
姚书太 ,92岁,原杨家滩人老伴刘月英,80岁。
姚书太称:“1940年在湖北、湖南的张家界,以及1939年在湘乡,打日本鬼子,属于国军87军。在战场上被打断了3根肋骨。”
刘月英说:“没有生育,带一养子,养子但是从来没有来看望过我们。”
他们的晚景过得很凄凉。
2012年8月28日,潇湘晨报上《湖南抗战老兵肖像采集计划》中记载杨老的名字。
现在发的一枚抗战胜利章,是他一生的荣光。
82岁的老伴要用车推杨老走,但是他坚持自己走。从他的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几十年来的男人血性和坚强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20 12:32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3-6-20 12:40 编辑
蓬安姚波转帖 抗日老兵姚海泉,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18223&highlight=
姚海泉, 85岁,1926年2月5日出生,四川省兴文县人。小学文化。
现住四川省兴文县五星乡。无单位,农村户口,在民政每月有400元生活补助。在兴文县抗战老兵中属于最贫困的家庭。
健康状况:近期出现高血压,耳聋。
最大的心愿:得到一枚纪念章。
1942年冬参军,属中国远征军新一军30师88团2营6连(军长孙立人)。参加了攻克孟珙、新平洋、密支那、八莫、南坎、支崖、南都、腊戌战斗,收复缅甸;入贵州、广西追歼日寇,至广九铁路线受降。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20 12:40
蓬安姚波转帖 抗日老兵姚书倍,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18224&highlight=
姚书倍,民国十一年生人(1922年),17岁那年(1938年)在洛阳考取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十六期第四总队一大队一中队。
学习两年半,分配到国民革命军陆军106师317团一营二连任见习官,后担任排长,连长,参谋,区队长,防毒军官等职务。参与大小战役数次。1949年5月5日部队起义,改编后任原职(连长),老人要求退伍回乡,并无任何待遇,一直在家至今。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20 13:51
蓬安姚波转帖 抗日老兵姚福卿,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18229&highlight=
姚福卿 (浙江永康人。)1921年出生,今年90岁。1936年,当学生的姚福卿就会唱《我的家在松花江上》。1937年姚福卿参加国军第13军抗日,是在汤恩伯的部队。他由于不愿意参加内战;中国人打中国人,所以在1947年,他就离开国军了。1958年,在福建行医的姚福卿,被浙江永康去的警察戴上手铐。押回原籍,判刑。
他的人生基本上分成两个部分:抗日战争时期,他是挺着腰板走路的人;抗战八年当中,他始终是光彩的人物。解放以后,他基本上是“夹着徒刑“(尾巴处世。)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20 14:02
姚家的抗日老兵好像还不少的,波波一口气连发5位了。加上之前的已有8位。
7#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3-6-20 11:23 
我做这个帖,是基于:
不要忘记抗日老兵,不要忘记姚家的抗日老兵。——不要忘记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人。
不要忘记历史,要吸取历史教训。
由于自己眼力有限,欢迎其他宗亲将这样的帖“汇集”到这里来——一个特别的姚氏历史人物帖
作者: 卧龙姚建中 时间: 2013-6-20 14:39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3-6-20 20:19 编辑
我做这个帖,是基于:
不要忘记抗日老兵,不要忘记姚家的抗日老兵。——不要忘 ...
pszyyao 发表于 2013-6-20 14:02 
钟尧老所言极是!
一帮志愿者做了我们想做却做不来的好事,让我们姚家人敬佩又感激!
请麻烦波波——通过qq群,代表姚网和广大姚氏宗亲,向这个志愿者团队表示咱姚家人的敬意!:handshake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20 15:26
回复 15# pszyyao
蓬安姚波转帖抗战老兵姚喜贵,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18230&highlight=
抗战老兵姚喜贵 生于1923年,是凤凰县廖家桥镇林寨村人,1939年入伍,参加过第三次长沙会战,去年11月逝世。
1939年参军入伍,编入第73军暂编第5师,师长戴季韬,担任重机枪手。到过湖北沙市、宜都,江西同古,湖南长沙、常德等地抗战。参加过三次长沙会战。抗战胜利前夕,部队被编散,年轻战士留下,在新晃经连长同意离开部队回家。
今年4月6日,6位关爱抗战老兵志湘西愿者从吉首赶往凤凰,为去年逝世的抗战老兵麻励和姚喜贵扫墓。
抗战老兵麻励生于1913年,是凤凰县麻冲乡老洞村人, 1937年入伍,曾被推选到黄埔军校学习,参加过三次长沙会战,去年10月逝世。抗战老兵姚喜贵生于1923年,是凤凰县廖家桥镇林寨村人,1939年入伍,参加过第三次长沙会战,去年11月逝世。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20 18:43
蓬安姚波转帖 抗战老兵 姚焕然,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18234&highlight=
姚焕然 1921年出生,江苏徐州人。现住桂林象山区同心路。
抗战经历:老人年少时跟熟人学习音乐,成了他终身爱好。全面抗战爆发后,16岁的他便报名参加第五战区宣传队(队长孟超),之后便离开家乡徐州,随桂系部队到各地宣传、演出、教部队官兵唱抗日歌曲。宣传队大约有二三十人,没有枪,不配发武器,就连队长也没有武器。
解放后在广西日报社印刷厂当校对员,1956年曾是广西省先进工作者,1957年被打为右派,失去工作单位后,到桂林砖厂做了一名烧窑工。文革时期在砖厂劳动改造。
生活现状:与儿子一起生活,有退休工资,但记忆力不是很好了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20 18:51
蓬安姚波又报道了抗战老兵姚为初,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18235&highlight=
姚为初 86岁,广东高州人。
16岁时,乡里把老父抓去,逼迫他们全家4兄弟其中3个去当兵。自己就去当兵赎回了父亲。参加了62军157师470团,轻机枪手,去过衡阳、广西...去过台湾胜利接收。记得师长有黄涛,林伟俦。
问老人“和日本仔最近的时候有多远?" "就像和你现在一样” “那不是要拼刺刀?" "是,刺刀,肉搏” “打死过鬼子吗?”“很多” “你受过伤没有?” “没有”。
步兵是用79枪,一人配2个手榴弹,200发子弹。 后来在北京随傅作义起义了,更多的经历不想老人太辛苦,就没有再问了。
健康状况:肺气肿,脚部水肿无法行走,屋内屎尿味刺鼻。家人无钱医治,无奈等死。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20 19:00
蓬安姚波转帖 抗战老兵姚仁言,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18237&highlight=
姚仁言 1920年出生,今年91岁。天台县街头镇溪湖村(猫认湖自然村)人
于1939年农历正月初八被抓壮丁,参加天台抗战志愿兵团,经江山,入部队参军。我所在部队番号是:第九战区九十九军,九十二师二七六团第二营。在部队我从通信兵干起,后来是上尉服务员,上尉看护员。参加三次长沙会战。直到1946年退伍回家,我在战场上渡过了将近8年。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20 19:09
蓬安姚波转帖抗战老兵姚承宗,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18233&highlight=
姚承宗,又名姚春祥[强],学名姚承宗。1920年12月生,浙江海宁人。
我当时23岁,与祝秉诚、韩秀珠、曹烈、蒋琦之子蒋为民等十几位同学也报名入伍,编入青年远征军教导五团,在江西横峰莲荷参加新兵集训,后转入31军209师627团通讯排通讯兵。后部队经弋阳转上饶到达瑞金,有辗转福建马尾、长汀、上杭、广东汕头等地,途中历经甘苦,,傲雪凌霜,脚上血泡累累。我保障前线部队通讯有功,到达嘉奖和提拔,派送到中央军校第三分校,参加军事培训,后抗战胜利,我们这一批只接受了六个月训练,便提前毕业,我们这一届编为黄埔19期。结业证上有黄埔军校校长蒋中正及教育长柏天民的签名章,我的军衔为上尉(所有证件、照片及资料在文革中全部销毁),后来我转入209师627团师部直属通讯营,任连长,军衔为少校,驻守武平十方。
抗战胜利后,我部从福建马尾坐舟山舰到上海,46年5月份和富阳一同事一起从部队回家,47年再到硖石镇公所上班,任镇团附,主要负责征兵工作,文革中被评为伪职人员,戴帽游行并批斗,幸好未受什么大的冲击。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6-21 09:27
http://player.ku6.com/refer/5D1CmQLTmWRu_oS-EwzqCQ../v.swf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21 10:13
回复 23# 蓬安姚波
谢谢。看了。
作者: 姚德泉广西 时间: 2013-6-21 11:33
我从头仔细读了一遍,在为抗日时期的付出者我深感敬佩,我却为目前他们所面对的处境是感到难过,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6-21 12:46
最后的2.6万个抗战老兵
欢迎发表评论 2013年06月17日16:39 来源:新周刊 作者:何雄飞
纠错|收藏我要推荐将本文转发至:转发到和讯微博转发到新浪微博转发到搜狐微博转发到腾讯微博转发到QQ空间转发到人人网转发到豆瓣网
转发到手机网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今天,近2.6万名几乎被遗忘的抗战老兵正慢慢凋零,为了让他们不抱憾离世,一群志愿者、文化人、媒体人、慈善界人士为老兵养老送终,替国家还债。
兔年寒冬,95岁的卿上先窝在湖南衡阳的一座道观里,两眼通红。
他曾是一名“国军”重机枪手,1937年入伍,辗转河南、山西、广西对日作战,在开封用战友的尸体垒起掩体与日军血战,三次受伤,1949年返乡,无妻无子,鳏寡孤独,每月领10斤大米,看守道观20余年。
有一天,卿上先摔倒在地昏厥过去,旁人为他穿上寿衣准备入殓,一群关爱老兵的志愿者闻讯赶来,发现他还有一口气,抬到医院,医院说没救了,志愿者们不信,找了名赤脚医生打了二十多天点滴,卿上先活了过来,每天靠喝一瓶志愿者送的“营养快线”维生。
卿上先住道观的偏房,五米长,两米五宽,他用石头垒了个灶,生火做饭烤火取暖,烟苗熏黑了屋里的一切,也熏坏了他的眼睛。
前来探望的《新周刊》杂志社社长孙冕,伫立在这间仅有几处瓦片裂缝漏下光线的黑房子里,心如刀绞,泪流满面。
如果说章东磐、邓康延、崔永元是成功的记录者,孙春龙则是一名高调的行动者。
正是一群文化媒体人点燃了公众对抗战老兵的关注。
2003年,追慕远征军的民间学者章东磐、孙敏、牛子、江汶、邓康延等人,从一幅意外发现的1944年滇西反攻时美军葬礼老照片开始,耗时3年,沿着当年远征军的反攻路线穿过怒江和高黎贡山,还远赴美国国家档案馆,拜访老兵家庭,终于找到美军少校梅姆瑞在中国的埋骨之处,也考证出远征军中一支代号“Y部队”的美军顾问团的前世今生。这就是2008—2009年度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十佳作品”《寻找少校》的诞生记。
又三年,又一部纪录片《发现少校》诞生,深圳越众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康延带领团队以一本晾晒于网络的美国军官保存的军官照和中国军官签名联络簿为线索,讲述了一位历经大荣大辱依然健在的中国少校赵振英的故事。邓康延即将推出的下一部新作,是记录中国远征军的《重返野人山》,野人山号称死亡战地,“十万中国远征军,五万魂归野人山”。
与此同时,持续进行十年滇西调查的民间学者章东磐在2009年出版了一本《父亲的战场: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田野调查笔记》,追溯国人长时间集体失忆的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历史。2010年,以章东磐为主的“国家记忆”出版团队,历时两个月,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扫描了23000多张美国照相部队所拍摄的中缅印战场照片,这些鲜为人知的照片经过精心编排后,有500多张在《国家记忆1》面世,有364张在《国家记忆2: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中面世,震撼人心。
2002年那会儿,正在做《电影传奇》的崔永元迷上了口述历史,他让团队抢救式地采访了4000多位抗战亲历者,收集的影音资料超过10万小时,这些口述历史的人包括经历过国民党正面战场22次重大战役、参加过八路军和新四军重大战役的人。2010年,32集反映抗战背后个体感受和故事的纪录片《我的抗战》出炉。2012年,《我的抗战》推出,崔永元说:“我们不是煽动仇恨,也绝不希望简单地激起民族仇视和对立。我们想让大家知道,战争对人的残害到底有多严重,影响有多久。”
如果说章东磐、邓康延、崔永元是成功的记录者,孙春龙则是一名高调的行动者。
孙春龙曾是《瞭望东方周刊》总编辑助理,2008年因持续关注、报道中国远征军老兵,并帮助30多名“老兵回家”,最终选择辞职投身于公益事业,2011年,他成为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发起“关怀老兵计划”、“老兵回家”、“献支菊花给英雄”、“两岸寻亲”等众多公益活动。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称自己是国内唯一一家关注抗战老兵的慈善基金会,并喊出“打造全球首个捐助人自治平台”的口号,还在淘宝上开设公益店,网民为老兵支付生活费、替“老兵回家”买爱心机票、送老兵关怀勋章,还可购买爱心小蜡烛、小兵雕塑、普洱茶和替老兵丧葬建碑,目前通过淘宝店募集的善款已超10万元。
“有个义乌老兵曾在文革时被吊起来打,他拿到纪念章就说:感谢毛主席,感谢国家,感谢政府。有个广西老兵临死前死死咬住纪念章不放
。”
在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之前,深圳、湖南、广西、云南、四川、南京、浙江、广东等地的关爱老兵志愿者早已通过论坛和QQ群开始寻找抗战老兵,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他们是“关爱抗战老兵网”、“湖南老兵之家”、“湖南黄埔后裔联谊会”、“互助抗日老兵论坛”、918爱国网、腾越论坛、南京1213志愿者同盟、广西援助抗战老兵联盟……
“关爱抗战老兵网”称自己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援助抗战老兵群落,其公开资料称,他们至今发现了1300多名抗战老兵,为生活艰难的老兵筹款近800万元,“我们是2009年发起的,全国注册志愿者有4万多人,活跃的志愿者近1000人”,“关爱抗战老兵网”发起人之一、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公益项目负责人周坚说。
在志愿者的定义里,受援的“抗战老兵”指的是1931年至1945年在抗日战争中,被编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或其他军事单位担任战斗人员或从事文职、后勤、医疗工作,并实际参与了包括前线、后方及沦陷区对日伪直接或间接军事行动的中国军人。“他们不一定要拿过枪上战场,因为有人是在后方从事翻译、谍报、医疗工作。”周坚说,“有一个争议是,共产党的老兵算不算?最后折衷意见是,"非民政福利覆盖的"老兵就是援助对象。”
没有人说得清抗战老兵到底还剩多少人?“可能有2.6万人,”周坚根据某省1990—2010年黄埔同学会的死亡数字变化推测,“每一天,都有老兵被发现,他们年龄在85岁以上,多数生活在农村,生活凄惨,在我们说话中,或许就有一个老兵在某个角落带着委屈死去。”
“关爱抗战老兵网”关爱老兵的方式,物质上通常是送油、米、大衣、棉被、药品,并依据贫困等级提供一年2400元到5000元的生活资助;精神上通常是送挂历、记录老兵的抗战口述史,为老兵送自制的纪念章、勋章。“老兵更看重勋章,有一个老兵跟我说,你们送了这么多东西给我,都不如这个纪念章。”周坚说,“有个义乌老兵曾在文革时被吊起来打,他拿到纪念章就说:感谢毛主席,感谢国家,感谢政府。有个广西老兵临死前死死咬住纪念章不放。有个江苏常州老兵收到纪念章嚎淘大哭。”
“老兵并不需要怜悯”,持续3年拍摄了162位抗战老兵肖像的《潇湘晨报》摄影记者马金辉说,因为种种原因,很多老兵的抗战经历和英雄事迹未被承认,未被知晓,他们在走到人生最后一站时,最渴望的是获得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2010年年底,孙冕因为邓康延注意到了抗战老兵,他以个人微博、“关爱抗战老兵网”为平台,加入关爱老兵行列,发出“假如我不能让老兵安渡晚年,断我中指”的毒誓,跟着志愿者走访湖南、四川、广东、河南等地,实施“抗战老兵养老送终计划”、“送大衣暖冬过年”,带动韩红、陈坤、姚晨、何炅、谢娜、柯蓝、李健、吴京、朱哲琴、高圆圆等演艺明星,以及何勇、谭维维等八组摇滚乐队为抗战老兵捐款。“今年年底,大概可以募集到500万—1000万元。”
在孙冕以及捐助者、志愿者的帮助下,卿上先的房子刷白了墙壁,修起了烟囱,凿了两扇窗户,卿上先洗干净了脸,显得容光焕发。
“老兵走得越来越快,2008年走了一个,2009年走了9个,2010年走了44个,2011年走了50多个,2012年至今走了70多个。成都的志愿者马大姐跟我说:她是老兵最后的抔土人”。孙冕说,“我们都是老人最后的陪途人、送终人。”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6-21 13:08
在志愿者的定义里,受援的“抗战老兵”指的是1931年至1945年在抗日战争中,被编入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或其他军事单位担任战斗人员或从事文职、后勤、医疗工作,并实际参与了包括前线、后方及沦陷区对日伪直接或间接军事行动的中国军人。
“他们不一定要拿过枪上战场,因为有人是在后方从事翻译、谍报、医疗工作。”周坚说,“有一个争议是,共产党的老兵算不算?最后折衷意见是,"非民政福利覆盖的"老兵就是援助对象。”
周坚,“关爱抗战老兵网”发起人之一、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公益项目负责人.
作者: 姚德泉广西 时间: 2013-6-21 17:17

作者: 南汇姚良官 时间: 2013-6-21 17:18
姚子青(1909-1937),字若振,号中琪,广东平远县人,抗日忠烈。追赠陆军少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鲸涛鳄浪撼危城,全仗吾曹抵死争。五百健儿齐殉国,中华何止一田横。”1937年9月5日,日本侵略军集中30余艘军舰,掩护陆军向上海宝山发起猛攻,守卫宝山的姚子青营500余名官兵浴血奋战,击退日军数次冲击,奋战2昼夜,大部分壮烈牺牲。9月7日,孤立无援的姚营官兵只余20多人,在东门与敌短兵相接,展开白刃巷战,姚子青身上多处受伤,最后腹部中弹,壮烈殉国。上面这首诗,就是后人为悼念姚子青营壮烈牺牲的官兵所写。
作者: 南汇姚良官 时间: 2013-6-21 17:21
本帖最后由 南汇姚良官 于 2013-6-21 17:32 编辑
姚子青(1909-1937)广东平远县人。父亲名苍士,母亲黄氏早逝。有兄弟姊妹六人,大哥若海,弟弟若亮。子青排行第五,生得魁梧英俊。深得其父的宠爱。虽然家境清贫,仍想尽办法供其上学读书,望他长进成材。子青始读于本乡景清小学,毕业后考进平远中学,在平远中学读书期间,成绩突出,操行优良。[1]
1926年,16岁的姚子青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北伐战争爆发后,参加北伐任排长,英勇善战,屡建战功。
民国19年11月后,在国民革命军十八军十一师步兵三三旅暂编第一团第一营,先后任连长、副营长。
委任状
后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高等教育班第一期步兵炮队学习。
黄埔军校
1934年7月,在陆军军官训练团第一期毕业。
1935年6月,任陆军步兵少校。
1937年,任国民革命军九十八师二九三旅五八三团第三营中校营长,驻防汉口。
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奉命开赴宝山,守卫吴淞口炮台湾。
8月31日,抵达宝山后,目睹同胞受苦受难的凄惨景象,他号召全营官兵要与敌血战到底,誓死守住宝山。他亲临前沿阵地指挥作战,还深入各战壕勉励全营官兵“团结战斗,坚守阵地,爱我中华,杀敌立功”。全营士气大振,9月3日血战一昼夜,击毙日军200余人,伤者不计其数。
铜像
9月5日,敌在宝山城东、南、北强行登陆,他与全营誓死坚守,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日军源源不断增兵,他在既无退路又无援军,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仍沉着指挥部队反击,又毙敌数百名。
至7日晨,宝山县城东南一角被日军轰毁,日军蜂拥而入,他率本营所剩二十余名官兵与敌鏖战,子弹打完了就与敌肉搏,终因寡不敌众,宝山县城陷落,他和全营官兵血战疆场,宝山战役中,第三营除副营长陈贻谟和二三名士兵因伤重送后方医院治疗外,营长姚子青和全营六百官兵全部阵亡,为国捐躯。
姚子青和全营官兵壮烈殉国后,国民党中央监委员会于9月10日通电全国:“宝山之战, 姚子青全营与孤城并命,志气之壮,死事之烈,尤足以动天地而泣鬼神……”。
南京《中央日报》发表了《吊宝山城中六百义士》一文。
为纪念姚子青,宝山县曾一度改名为“子青县”。
他生前居住过的汉口市生成里七号那条街道,改名为“姚子青路”。南京市铸了姚子青的铜像。
国民政府追授他为陆军少将。
民间流传《姚子青大鼓词》、《姚将军歌》等说唱。
著名电影导演徐苏灵、蔡楚生根据姚营事迹,拍摄了《孤军喋血》、《血战宝山城》两部电影,在国内及港澳南洋等地放映。
姚子青家乡枣广东省平远兴办了“子青职业学校”和“子青女子小学”。
1985年5月,中共平远县委、平远县人民政府为纪念抗日将领黄梅兴、 姚子青烈士,将原城镇中学更名为“梅青中学”。
姚子青殉国处
1995年8月13日,上海宝山人民在临江公园为姚子青营立纪念碑。碑是一块重达20吨的天然巨岩,正面镌刻着“姚子青营牺牲处”,紧依在旁的另一块大石上,刻着姚子青营六百壮士喋血宝山的壮烈事迹。[2]
姚子青殉国处碑文
作者: 南汇姚良官 时间: 2013-6-21 17:23
喋血宝山城
碑文
1937年8月31日至9月7日,宝山城记录下500余壮士的慷慨悲歌。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8月13日,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恃其陆、海、空立体战优势,企图沿长江口沿岸强行登陆,突破我军防线,从侧背包抄中国军队后路,一举侵占上海。史称“八一三事变”。为抗击日军,第十八军罗卓英部三个师奉命赴沪布防。刚由武汉奉调卫戍南京的陆军第九十八师也奉命驰赴上海,驻防宝山、吴淞一线。8月23日后,罗泾、小川沙、月浦、狮子林等地先后失守,登陆日军向宝山、浏河、罗店方向分进合击,情势危急。
鲸涛鳄浪撼危城,全仗吾曹抵死争。五百健儿齐殉国,中华何止一田横。1937年9月5日,日本侵略军集中30余艘军舰,掩护陆军向上海宝山发起猛攻,守卫宝山的姚子青营500余名官兵浴血奋战,击退日军数次冲击,奋战2昼夜,大部分壮烈牺牲。9月7日,孤立无援的姚营官兵只余20多人,在东门与敌短兵相接,展开白刃巷战,姚子青身上多处受伤,最后腹部中弹,壮烈殉国。上面这首诗,就是后人为悼念姚子青营壮烈牺牲的官兵所写。
宝山是上海长江边的门户,虽方圆不足10里,但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向南10里为吴淞炮台,向西10里为狮子林要塞,东北两面紧靠长江,地形呈突出状,是兵家必争之地。8月31日,当南北两处均已失守,宝山城三面受敌,已成孤悬之势时,奉命防守长江口的第九十八师第二九二旅旅长吕国铨,决定派遣第五八三团第一营中校营长姚子青率营前往接防。姚子青是血气方刚、英勇有为的青年军官,尽忠职守,有独当一面的指挥能力,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入侵、残杀我同胞的罪恶行径早已切齿痛恨,愤慨不已。接受命令时姚回答说:“子青守土有责,誓与宝山共存亡,请旅长放心。”[3]
负责防守宝山附近的是中国军队第98师。师长夏楚中命令583团3营姚子青守卫宝山县城,主力沿月浦镇展开构筑工事,588团守备狮子林-月浦-宝山一线,6连固守狮子林炮台。587团在朱宅、孙家楼、顾家油车一线构筑工事。584团在罗店以东韩宅、五斗泾、界牌桥、土竹园阵地钳制罗店方向日军。这个师自日军登陆的第一天开始即与敌奋勇拼杀,屡屡重创敌寇,毙敌第3师团第6联队联队长仓永辰治大佐,这是日军在淞沪会战中阵亡的最高陆军指挥官。
奉命坚守宝山县城的第98师583团3营,于8月31日从第6师手中接过防务。该营营长就是姚子青,姚子青号中琪,当年28岁,广东省平远县墩背乡人,16岁考入黄埔六期。姚平时戴一副近视眼镜,显得文弱儒雅,颇有一点书生的味道,但打起仗来却是异常勇猛。曾任北伐军排长,此后屡立战功,一路升迁。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姚子青在武汉告别了年轻的妻子和三个子女,率部开赴淞沪战场。临行前,姚子青嘱别夫人“此去倘能生还,固属万幸,如有不测,亦勿悲戚,但好好抚养儿女,孝奉翁姑”。临阵前,他率全营500余将士庄严宣誓:“剪灭倭奴凶焰,洗雪国耻,爱我河山,誓与敌不共戴天,誓与阵地共存亡!”随即开赴宝山县城,连夜抢修工事,严阵以待。
淞沪抗战
9月1日,姚子青率部六百壮士,坚守宝山城。在罗店、宝山、狮子林等处,中日军队均反复争夺。姚率连排长侦察地形,布置阵地与火力网。在江堤瞭望:敌舰远程炮,炮口对准宝山;望远镜向南观察,日军坦克开来开去,大炮对准宝山城,日机在上空轰炸扫射。姚营以弱军抗强敌,一场恶战已降临。姚子青意识到守住宝山,可争取主动,使该师部调兵遣将从容布防和增援。这是第一营生死存亡,为国争光的最后关头。姚集中全营讲话:“弟兄们,还记得来上海之前我讲的话吗?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眼下日本鬼子打到了我们家门口,杀我同胞,奸我姐妹,侵我国土,欺人太甚!不把鬼子驱逐出去,是我们每一个军人的奇耻大辱!如今我们报仇雪恨的时机到了,弟兄们,豁出去吧!和鬼子们拼到底!”姚子青慷慨激昂的话,激发起了全营官兵的抗日豪情,有人带头喊出“和宝山城共存亡!”“人在阵地在!”的口号。
当日,日军第3师团第68联队约2500人,在战车掩护下直逼宝山城;吴淞口外日舰炮以宝山为目标不断轰击,日机亦连续轰炸,城垣屡坍屡修。激战中,姚子青率部采取灵活战术出击、奇袭,动静结合,一次又一次打退日寇的进犯。
9月2日,日寇的飞机、舰炮连续向宝山猛烈轰击,在坦克掩护下多次发动冲锋,向西门外大街及西南城垣进犯,企图截断姚子青营与后方的联系。姚子青识破敌军阴谋,趁敌人立足未稳组织力量予敌痛击;敌军因屡攻不下,更加疯狂地调集刚登陆到达狮子林方面部队和增援炮台的部队向宝山夹击。姚全营官兵,顽强抗击日军进犯。
9月3日,敌军以飞机、战车、大炮掩护2000步兵进攻,企图在城东、南、北三面强行突破。姚子青派出一支突击队先发制人,勇猛出袭将这一路敌人拦截于金家宅和宝山外围之间,从侧翼包抄与日军展开肉搏战,毙伤日军200多人。
淞沪抗战
9月4日,敌人对宝山志在必夺,集中军舰30艘,分列吴淞口,以排炮猛烈轰击宝山城,并以飞机及战车掩护步兵向守军阵地冲锋。炮弹呼啸着飞向宝山城,成片的建筑物在隆隆的爆炸声中轰然倒地,并燃起大火。飞机大炮狂轰滥炸持续了一整天,直炸得天昏地暗,第一营的大部分工事被摧毁,官兵牺牲100多人。入夜,姚子青指挥大伙埋葬了死难官兵的遗体,他脱下军帽,含着热泪同昔日朝夕相处的战友们作最后的告别。当时宝山已陷入重围,守城军民在姚子青指挥下顽强抵抗。4日晚,姚子青致电旅部:“抱誓与敌皆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
作者: 南汇姚良官 时间: 2013-6-21 17:24
9月5日拂晓,一阵炮击过后,日军步兵再次发起潮水般的冲锋。当天,敌人一连冲击了4波次,姚营官兵,均以身许国,虽在危城之中,仍沉着应战,宝山城巍然屹立。经过数日的激战,姚营毙伤敌军600余人。阵地前沿,日军遗尸累累;战壕内,姚营已伤亡过半,鲜血四处流淌。日军向城内发射大量硫磺弹,烟火四起,房屋尽被燃烧,一片火海;姚子青身处危城,仍拼力奋战。
5日午后,姚营4个连长阵亡了3个,9个排长战死6个。姚子青在指挥所里再也呆不下去了。不顾副官和卫士们的劝说,执意要到东门去,因为那儿战事最艰苦。他命令:“所有勤杂人员,包括架线员、炊事员、传令兵,一律到前沿阵地去。”然后,姚冒着猛烈的炮火,来到城东门阵地。姚子青慷慨激昂地对仍然坚守着的部下说:“弟兄们,日本鬼子杀我同胞,奸我姐妹,占我国土。不把鬼子驱逐出中国,是每一个中国军人的奇耻大辱!我本可以带领你们冲出去。你们也和我一样,上有老父,下有妻儿,但是,在此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如果我手执武器之军人苟且偷生,不敢赴汤蹈火,下定必死决心,何以活着见江东父老,四万万妇孺同胞将何以生存!即使苟活出去,又有何脸面?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今,报仇雪恨的时候到了。弟兄们,豁出去吧,和日本人拼到底,死了也光彩!”
宣传画
一席话令听者无不热血沸腾,100多官兵异口同声振臂高呼:“人在阵地在!”“誓与宝山共存亡!”“和小鬼子拼了!”
早已抱定必死决心的姚子青吩咐:“我死了,连长接替我指挥,连长牺牲了,排长接替,排长死了,班长接替,班长死了,老兵接替。到时候不用请示报告,自动接替就行。”
傍晚时分,日寇第68联队在联队长鹰森孝之的指挥下,向宝山城发动了最后一次冲锋,前边是坦克开路,后面是猫着腰的士兵,黑压压一片。将宝山城团团围住。舰炮、飞机猛烈轰炸,同时还发射了硫黄弹,顿时全城内外一片火海,烟雾直冲云霄。姚子青吩咐弟兄们集中轻重武器,先对付步兵。日军步兵纷纷倒毙,但前面的倒下去,后面的又冲来,敌如潮涌。姚子青边抓起一挺冲锋枪射击,边命令炮手,对准后边的那个举着指挥刀的鬼子官射击。一发炮弹射去,鹰森孝之遭重伤倒地。第3营仅凭3门迫击炮、20挺轻机枪和600条老式步枪,打退敌人十几次进攻。
紧急时刻,一辆日军坦克冲到阵地前沿,姚营成排手榴弹扔过去阻挡不住。日军坦克上机枪横扫过来,姚营又牺牲了十几个士兵。就在这危急关头,姚子青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跃出战壕,飞身奔向横冲直撞的日军坦克。这是第二连上等兵李卫明,人们都叫他小李子。刚入伍不到一个月的李卫明腰间捆满了手榴弹,手里还举着两颗,奋不顾身地朝敌坦克扑去。敌弹噗噗打在他身上,倒下了,人们都以为他牺牲了。哪想到他又爬起来匍匐向坦克……突然大吼一声,猛地跳起来,扑在飞速转动的坦克履带上,一声沉闷的爆炸声响过后,小李子无影无踪,那辆坦克也瘫痪了。泪眼模糊的姚子青赞许地说:“多么英勇舍身炸坦克的战士啊!”姚由此看到中国胜利的一线曙光。日落时,日军终于退缩了,但姚营仅剩下不足100人。
淞沪抗战
9月6日凌晨,日军用重炮轰击城墙,炸裂缺口,冲入城内,姚子青与旅部失去联络。只见宝山上空,多架敌机肆无忌惮轮番轰炸、扫射;敌舰大炮轰击不断,整个宝山烟雾弥漫,到处是断垣残壁。
战至7日晨,日军坦克从东门城墙缺口处破城而入,步兵随即潮水般涌进城内。10时,日军又轰毁宝山城东南城垣,并施放硫磺弹,城内燃起一片火海,又一股日军冲入城内。姚子青临危不惧,率领全营所剩官兵与敌短兵相接,展开了白刃巷战。战斗十分激烈,双方死亡惨重。激战到最后,姚营仅剩20余人,勇士们仍然毫不退避,以一当十地与冲进来的日军拼杀,进行激烈的巷战、肉搏战。在最后时刻,姚子青不幸被弹片击中腹部,肠子暴流出来,年仅28岁的姚子青壮烈殉国。姚子青身中数弹,死前仍然拼尽全力大喊:“弟兄们,杀身成仁,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之前他让9连士兵魏建臣出城向团长报告战斗情况。魏乘夜越城而出,因而成为宝山保卫战唯一幸存的历史见证人。
姚子青营固守宝山城与日军浴血奋战八昼夜,经过激烈的巷战肉搏战,终因敌众我寡,姚子青和全营官兵壮烈殉国。消息传出,震惊中外。姚子青等500余名壮士为了捍卫祖国的领土而不惜献出生命,体现了中国军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各界同胞的抗战热情。
连凶暴的日本人也被中国勇士的精神折服,日军进城后将死者尸体收殓掩埋,并列队鸣枪致敬。后人作诗歌颂姚营壮烈:五百健儿齐殉国,中华何止一田横。[4]
在临江公园草坪的东侧竖立了一块灵岩山石,这块山石是为了纪念抗日英雄姚子青营而竖立的1992年6月1日经上海市市政府批准在“姚子青营抗日牺牲处”竖立这块山石,灵岩山石宽5米、高3米、厚1米,重26吨。目前该处已成为市文物保护纪念地点了。[5]
编辑本段社会评价姚子青和全营官兵壮烈殉国后,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于9月10日通电全国:“宝山之战,姚子青全营与孤城并命,志气之壮,死事之烈,尤足以动天地而泣鬼神……”。南京《中央日报》发表了《吊宝山城中六百义士》一文,称姚子青为“民族人格之表现”;上海《大美晚报》著文赞颂:“此次姚营全部殉城,其伟大壮烈,实令人内心震动而肃然起敬,此非仅中国人之光荣,亦为世界人类之光荣,其事迹将永垂史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命令追授姚子青为陆军少将,并在南京铸造姚子青铜像。后人为纪念这位英雄,将姚生前居住过的汉口市生成里的那条街改名为“姚子青路”。姚家乡平远县建立了“子青祠”。1949年后,平远县办起了“子青职业学校”、“子青女子中学”。1985年5月,中共平远县委、平远县人民政府为纪念抗日将领黄梅兴、姚子青烈土,将原城镇中学更名为“梅青中学”(“梅”指“八一三”淞沪抗战中第一个牺牲的黄梅兴将军)。1995年8月13日,上海宝山人民在临江公园为姚子青营立纪念碑。碑是一块重达20吨的天然巨岩,正面镌刻着“姚子青营牺牲处”,紧依在旁的另一块大石上,刻着姚子青营六百壮士喋血宝山的壮烈事迹。
姚子青牺牲不久,就创作有以其英勇杀敌事迹为题材的诗词。民间流传《姚子青大鼓词》、《姚将军歌》等催人泪下的诗词,至今尚存。字里行间记载着姚子青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著名电影导演徐苏灵、蔡楚生根据姚营事迹,拍摄了《孤军喋血》、《血战宝山城》两部电影,在国内及港澳南洋等地放映。
1938年3月12日,延安各界群众举行“纪念孙总理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烈士大会”,毛泽东发表演讲赞扬姚子青等烈士是全国人民“崇高伟大的模范”。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姚子青将军为革命烈士。
作者: 南阳姚文书 时间: 2013-6-24 16:14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3-6-24 16:20 编辑
88岁抗日老兵庙会上捡食充饥...
[media=x,400,300]88岁抗日老兵庙会上捡食充饥... 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302/21b0f308-61e8-4720-88...[/media]
作者: pszyyao 时间: 2013-7-16 12:47
抗战老兵(广州杨箕村)姚荣华
姚荣华,93岁,17世贞字辈,可能是今杨箕村凤仪堂姚氏最高辈分长者。
姚荣华“三岁死父,六岁死母”。父亲姚保,乡人叫“卖鱼保”。姚荣华是幼子,也是唯一的儿子。没有伯父叔父,是靠姐姐们养大的。初中毕业那年,日本鬼子打到广州来,七姐饿死了,逃难到连县。适逢黄埔军校在曲江招生,便报名考试成了17期步科生,17期(属桂林六分校)有一千多人。
姚荣华受训后分配到薛岳部队。参加了长沙保卫战的第二、三、四、五次战役。薛岳是广东雷州人,一代名将,抗日战争时期是第九战区长官,据说是消灭日本侵略军最多的中国将军。姚荣华讲第九战区没有共产党的根据地和部队,因此他没有与解放军作过战。在薛岳部呆了七、八年,他便复员了,当时是少校。他说同期同组的7位黄埔生死剩他一人。他是在江苏镇江与同部队的战友的妹妹(广东南海里水人)结婚的,后有二女。
后来姚荣华回到广州来教书。三反五反时被判为历史反革命分子,10年徒刑,到黑龙江嫩江县农场劳改。刑期满后,不能回广州,继续留场,在黑龙江农场总共呆了30年。改革开放后,1978年平反了。大女儿说,为了让老爸出国,跑统战部不知跑了多少回。姚荣华终于投靠了在澳洲的小女儿,也便成了澳籍华人。
我与姚荣华对话:“有没有参加黄埔军校同学会?” “没有,没有必要”。
“是不是国民党?什么时候参加的?” “进黄埔军校,当然要参加国民党。”
今年初,杨箕村凤仪堂拆迁重建,举行仪式。我又见到姚荣华老兵,他在女儿陪伴下参加了聚会,气色好,记得我。我很高兴,祝愿他健康快乐。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7-16 13:01
抗战老兵(广州杨箕村)姚荣华
姚荣华,93岁,17世贞字辈,可能是今杨箕村凤仪堂姚氏最高辈分长者。 ...
pszyyao 发表于 2013-7-16 12:47 
可以在这里看看
四川志愿者川军团网络日记
http://www.ilaobi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674
关爱抗战老兵网论坛
http://www.ilaobing.com/forum.php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7-16 13:11
怀 念 战 友 吴 佑 民 同 学 ( 17期 姚飞 )
http://www.ilaobi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110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7-16 13:13
发现广西玉林市容县老兵姚华居(请补充资料)
http://www.ilaobi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6634
姓名:姚华居
出生日期:1920年,现年93岁
地址:广西玉林市容县石头镇
口述记录:
第一句话,老人就说得很有意思:家中四兄弟,两国两共。老人排第二,自己和大哥是国军,两位弟弟则是志愿军。
当年时,是抽中的壮丁兵,同去的同伴还有水山、兆敬两人,从石头镇走到容县,再走到玉林,在玉林训练了两个月,到南宁,之后当兵就一真驻守在南宁炮台。老人说驻守的地方是一个岭头上,离热闹的城区很远。日本人投降时,他也在南宁。
在南宁时,开过一次全军动员大会,动员士兵努力打日本人。在南宁一个叫冲背塘的地方,打过一次仗,有位战友被打伤,回来没多久就死了。
老人不识字,只记得自己当兵两年后,日本人投降,自己见日本人已经投降,不想再当兵了,就趁着值班站岗时,半夜从部队偷偷逃跑回容县老家至今。
近况:老人有4儿3女,经济尚可。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7-16 13:14
黄埔十期的德语翻译姚文华(需补充资料)
http://www.ilaobi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5401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7-16 13:16
发现贵州贵阳老兵姚仁里
http://www.ilaobi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5639
姓名:姚仁里
出生年月:生于1926年
入伍时间:1941年
籍贯:重庆南川县
民族:汉
现居住地:贵阳金阳
原属部队番号:军事委员会铨述厅
抗战经历:
生活现状:退休生活条件非常的好
姚仁里,生于1926年,重庆南川县人,幼时在南川平儿院念书时经历了重庆大轰炸时期的5次南川轰炸。15岁小学毕业到重庆,经母亲朋友介绍到军事委员会铨述厅,先中任上士文书,主要工作是负责军事人员的档案登记,后升为中尉登记员,17岁,1943年到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学习军医,训练所在贵阳图云关,1944年在重庆陆军总医院实习,1945年到上海江湾国防医学院。1949年回到贵阳在省立医院(现在的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先实习,王鉴庭和梁昌黎都是他的同学,空降兵杨勤怀老人和他是老朋友,老人89年退休。
生活情况:老人现在生活条件非常的好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7-16 13:19
龙陵020 姚鸿俊 ★★
http://www.ilaobi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56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7-16 13:19
本帖最后由 蓬安姚波 于 2013-7-16 13:22 编辑
陕西发现22军老兵姚风顺(已核实)
http://www.ilaobi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1354
姓名;姚风顺
年龄:85岁 民族:汉 性别:男
部队番号:22军86师258团
出生年月:1927年4月14日
籍贯:陕西省渭南市浦城县
现住址:陕西省渭南市浦城县
从军简历:
1941年,为抗日救国,跟随同村人一同步行到陕西榆林参加国民党,进入了傅作义部队,记得当时的师长姓葛(浙江人),团长叫高凌云。在榆林参军时,部队补给跟不上,大冬天穿的半截短裤,到了夏天才领到一身棉服,条件非常艰苦。
1944年赴石家庄与日本人作战,在战斗中右臂背手榴弹炸伤,弹片留在了手臂里,后取出,至今仍留下了伤痕。
家庭情况:目前同老伴一同居住。志愿者到达姚老家里时,姚老跟老伴拿着锄头刚从地里回来,家庭贫寒,至今仍靠种地为生,家里用的木头手推车坏了,姚老说希望可以买个新的。一个月有50元的收入,村里正在统计高领补助,但还没有开始发放。贫困等级:三星
初次走访时间:2012年8月4日
初次走访:穷跑的辣子,西安碧水云轩,田非,张龙
姚风顺老兵的资料及口述史整理补充:
姚风顺,陕西蒲城人,今年85岁,1927年阴历四月十四,原国民党军队二十二军83师(256团,团长是高琳任 音译 大学毕业 是蒲城县城东部人)248团任排长,民国三十八年五月六日被俘并被遣返至老家。
老人家里极其贫困,家里只有土坯房间四间,使用年限在五十年以上,小土房一间,老伴健在,八十多岁,主要经济来源是务农。打日本人时候身上有负伤,右胳膊上部分有弹伤。
在傅作义的部队,十七岁去当兵,先去榆林,然后部队调到石家庄,在石家庄接受日本无条件投降,然后在山西打内战。在石家庄打仗时候,敌人用手榴弹被打伤,在战地医院做手术,取出弹片。
“我们在太原城,守城,其他的军官都带着家属跑到台湾去了,我在太原打了两三天,第一天,傅作义在北京起义,飞机来太原城撒传单,意思就是让我们也起义或者投降。胡老六是保安团的团长,要和八路军谈起义了,胡老五是团长,副军长说:“你兄弟投了八路,你也赶紧投八路吧。”胡老五也给起义了。日本投降了,把我们的军队调到石家庄,刚去就打仗,当时日本已经进了石家庄,石家庄东边是日本占领的,我们在西边打,打了八天,八天后,日本都投降了,当时手榴弹把我的手给炸坏了,当时我在第三天受伤,受伤后担架队把我们送到后方,当时根据地形的情况看,当时打仗的时候每个人发一个药补,受伤后自己包扎,连长在后面指挥。”
作者: 蓬安姚波 时间: 2013-7-16 13:24
[原创]农历28上午,看望远征军老兵姚老
http://www.ilaobi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67
湖南041姚翼(邵阳)★★(2012年4月24日中午1点已去世)
http://www.ilaobi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55
姓名:姚翼
年龄:89岁
住址:湖南省邵阳市高崇山镇刑家村
抗战简要:17岁抓壮丁当的兵,曾任38师112团一营一连上尉排长。团长叫谭守字(音),营长陈鸣仁(音)。在缅甸参加过3次较大的战斗,记得较清的是卡马因战斗,两次负伤,曾参加兰姆加整训。
家庭经济状况:现在姚老的状况很差,住在一间低矮的土砖屋里,年老多病。老伴也有80多了。三个儿子,由于在文革时期受到过冲击,都搞的不好。
相关走访链接:http://www.ilaobing.com/dispbbs.asp?boardid=9&id=1554
欢迎光临 姚氏宗亲网 (http://www.yaogens.com/portal/)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