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 J9 E' T! e1 Y姚广孝(1334-1418年)幼名天禧,字斯道。出家后法名道衍。明成祖即位后,赐名姚广孝。祖籍河南汴梁(今开封),曾祖父是随宋室南渡时的难民逃到江南,落脚在长洲相城(今属苏州)。祖父、父亲都是乡间郎中,生活虽清苦,但祖辈事佛积善,很受乡里敬重。姚广孝十四岁时,当父亲给他讲授医药知识时,他鼓起勇气对父亲说道:我不想学医,我愿意读书,将来挣得一官半职,干一番光宗耀祖的大事。! [, U* V+ `5 _7 h7 R% w, u. s% L
: j) ?. Q' D l p! ]- ]. e尽管姚家祖辈事佛,但是当有子孙真正要出家为僧时,还是引起了一番争议。他的伯父姚震之支持,说道:“为学有成则仕于朝,荣显父母,不则就学佛,为方外之乐。”父母听后送他于里中妙智庵,取法名道衍。他虽身为和尚,却师事道士席应真,向他学习“阴阳术数之学”,从此开始了出家人的生活。 ) a0 @$ {8 m% X5 }* u m8 I0 t 5 A# \ W; w- F6 _: a8 O姚广孝出家后不仅学佛,而且读书工诗,“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并研究兵法。他云游四方,广交名士,博通佛、道、儒诸家之学。6 h+ S; _6 N3 ?
7 y7 \9 S& Z+ M% \) A1 l. I
了解他的友人说他:“有当世才,虽自匿,欲有所用之。”姚广孝则在勤奋学习中成为了当时颇有名气的高僧。他自己也说:“余少为浮屠而耆于文,凡昔浮屠之号能文者之文,无不遍求而博览也。” " Q! q8 K$ P( ?" C 6 f! o' q Q4 M( B) g7 s* U吴中富庶,也是人才荟萃之地。姚广孝好友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号称四杰,比之于唐代诗人王、杨、卢、骆。其中徐贲家居望斋门外,故号北郭生。比邻而居的高启、王行、宋克等十人,号称“北郭十友”,均与姚广孝结为诗文好友。但当他们劝姚广孝弃佛归儒时,被他用无言长笑拒绝了。姚广孝并非“阳释阴儒”。大约至正二十三年,他从遇庵和尚于径山习禅,潜心于内外典籍之学,开始了佛、儒二家的对比与选择。在学佛访友、诗文酬和中,他的政治思想逐渐成熟。 ! C+ H0 f8 i" H! e* @3 s- [# L% [ 8 \! _$ ^& H% E+ P' ` U8 K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诏取高僧,姚广孝因一场大病失去应诏机会。从他的诗文中可知,他卧床不起,直至次年正月初六。当他大病初愈起身试步,与友人同到檐下小憩时,一只五色雀飞鸣予庭院,引起众人注意。友人们对广孝说道:“此雀五色,文明之象,子病起而遇之,异日文章当有大进矣。”但姚广孝所思非仪如此,他在当即所赋诗中,用“野田饱粟欲高飞,他年伫看栖琼树”的诗句抒发了自己的鸿图大志。/ Y6 \# r" z, i" a0 A- F7 D
( f% ~4 N3 d# n1 q/ S
洪武八年,姚广孝以通儒被召留京师天界寺。这一次他虽未得官,而于次年春“赐还吴门”,但这次赴京使他进一步交结官宦、高僧,并增强了成就事业的雄心。归经北固山时,他吟出了《京口览古>的寄情诗:“谯栌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萧梁事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同行僧宗泐窥知其诗意道:“此岂释子语耶?”广孝报之以一笑。由此问可见,宗泐认为此诗词语与释门大相径庭,看来没有佛家的意趣。从道衍“笑而不答”的诡秘态度看,这北固山怀古之作,可能是抒发了某种政治抱负。3 Q$ K! b2 S+ |. T; T
; Y6 ? m- c; F% \/ q2 ?在燕王朱棣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姚广孝以其超人的智谋,建立了赫赫勋功,起了重要作用。史称:“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 k B+ m. u7 x/ \# Y6 u/ t4 \- [+ J( X
姚广孝既功为第一,故成祖朱棣即位后,极受宠信。先授道衍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成祖与语,称少师而不呼其名,以示尊宠。命他蓄发,姚广孝不肯,赐予府第及两位宫女,姚广孝皆不受。而仍然常常居住僧寺。虽冠带而朝,但退朝后,仍着缁衣,成为历史上少见的功高巍巍、权倾当世的和尚。 2 w) {* _6 K. X# z, u4 g' @, @- c: ~% L4 _5 x9 Q$ L- ]" F
建文四年十月,姚广孝受官僧录司左善世,这个仅六品的僧官位置,对于“靖难”首功的姚广孝虽显不宜,然就其和尚身份来说,却又是必任之职。当初这个佛教最高职位原由溥洽担任。“一即位,召斯道衍公于北京,命主教事,公(溥洽)以左善世逊衍,而己居右。”! W& ] v5 b2 j' D6 J0 `2 a! Y
" G& W, V: S+ d* M, t$ Q, b成功后的姚广孝与前有所不同,他不再以刘秉忠自命,并一再称自己“不是高,阳酒徒(郦食其)”,“不入飞熊(姜子牙)梦”。他将自己比作“既倦终宵巡瓮下”的老病之猫,并为“谁念前功能保爱’’而深感不安。’洪武功臣的一悲惨下场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何况此时他已不再是满怀抱负步入禅门的青年,而是已近暮年的老人。谈迁曾说:“当公贵显,年殆七秩,桑榆垂尽,何论婚宦哉。”8 y% G& [; f% Z0 c3 ?8 b, X v
) k3 T p8 |- n I6 A. m" v- G但在姚广孝思想中,也有“料得人生皆有命,休言名利不如闲”的一面。当他以功臣身份与皇帝同在京师正月十五观灯时,事业成功的喜悦,对知遇之恩的感激,又使他踌躇满志。; S1 o6 s4 E' o, b, t